一、Dow与Mitsui化学公司联合开发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帆,王伟,张龙贵,周俊领,郑刚,乔金木梁,毛炳权[1](2021)在《单中心催化剂及其聚烯烃材料的研发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聚烯烃是一种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并且生产过程能耗和污染很小的高分子材料,在汽车、包装、建筑、电器、医疗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随着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推进,解决高端产品自主可控,实现通用产品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单中心催化剂及其聚合物产品研发,极大丰富了聚烯烃产品种类,拓展了聚烯烃产品的应用领域。文中概述了单中心催化剂体系组成、各类单中心催化剂的特点及高通量技术在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研发中的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各类主流单中心聚烯烃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进展,并提出了未来我国单中心催化剂及其产品工业化发展方向。
成名[2](2020)在《乙烯与1-癸烯共聚及其共聚物微观结构研究》文中提出1-癸烯作为一种α烯烃与乙烯共聚,可以形成有广泛潜在用途的乙烯/1-癸烯共聚物,其共聚物可以作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烯烃嵌段共聚物等高性能聚合材料,在国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应用2种限制几何茂金属催化剂A(2-四甲基环戊二烯基-6-叔丁基苯氧基二氯化钛)、B(2-四甲基环戊二烯基-4,6-二叔丁基苯氧基二氯化钛)分别和助剂Al(iBu)3/[Ph3C]+[B(C6F5)4]-组成体系催化乙烯与1-癸烯共聚反应,并对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序列分布和链增长基元反应概率统计进行分析,探讨了该体系下的共聚机理和共聚物结构。结果表明:(1)共聚物主链上共聚单体1-癸烯质量分数在14.3%~67.2%之间;(2)共聚物链增长机理与一阶Markovian模型链增长机理表现一致;(3)所得共聚物结构更趋向于聚乙烯共聚物,1-癸烯更容易配位或插入到{共聚物主链-1-癸烯-1-癸烯-催化剂}序列,乙烯更容易配位或插入到{共聚物主链-乙烯-乙烯-催化剂}序列;(4)随着1-癸烯浓度的增加,乙烯与1-癸烯共聚物更趋向聚1-癸烯结构;(5)1-癸烯更容易插入到催化剂B上。
黄凯[3](2018)在《多相多组分丙丁聚合物合金的原位聚合法制备及其聚合动力学》文中认为早期聚丙烯反应器内合金化方法为序贯聚合法,在聚合过程中可以直接制备高性能、高附加值的聚丙烯合金,相较于机械共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聚合过程中,易受到停留时间分布及扩散/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存在颗粒内及颗粒间结构的不均匀问题,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多区循环反应器技术(MZCR)的开发则极大程度地消除了上述问题,使固体颗粒在快速流态化的提升管和沉降态的下降管两种不同的“单体氛围”中循环反复运动,只要循环速率足够大,经过多次循环便可形成具有多层类似“洋葱”的结构,产品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制备具有类似颗粒结构的聚丙烯合金,田洲等[5]提出了气氛切换聚合方法(ZJU-ASP技术),即将催化剂/聚合物颗粒静止,通过脉冲引入乙烯,在设定的切换频率下周期性地改变单体组成,制备了刚-韧平衡性能优异的聚丙烯/乙丙弹性体(iPP/EPR)合金。另一方面,由于来源于C4馏分的大量的1-丁烯生产能力被闲置,可利用1-丁烯来改性聚丙烯,制备聚丙烯/丙丁共聚物合金。考虑到采用两段序贯聚合法制备丙丁合金也可能存在颗粒内及颗粒间结构的不均匀问题,其机械性能有提高的空间。因此,本文采用单体组成周期性切换聚合工艺制备聚丙烯/1-丁烯合金,并与序贯聚合法制备的合金性能进行比较,并考察了单体组成周期性切换聚合工艺参数-切换频率对丙烯/1-丁烯多相共聚物的组成及结构和机械物理性能的影响,将不同组成的丙烯/1-丁烯合金进行溶剂萃取分级,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高温凝胶渗透色谱法(GPC),13C NMR等对各级分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单体组成周期性切换法制备的合金刚-韧平衡性能优异,表现出典型的“强而韧”的应力应变曲线,其内部的含量较高的丙丁嵌段共聚物起到相容剂的作用。SEM显示合金颗粒的球形度好,很好地复制了 DQ催化剂的颗粒形态,粒径均匀,有良好的流动性。同时,随着切换频率的增加,其聚合活性显着提高,熔融温度及熔融焓有规律地增加,共聚物中丁烯含量降低,沸腾乙醚可溶级分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而沸腾正庚烷可溶级分和不溶级分所占的比例有规律地增加,嵌段共聚物中[PPP]含量增加,长序列PP链段增加,合金的结晶度提高;不同单体组成的聚合时间比(Pro Ⅱ/Pro Ⅰ)增加时,其聚合活性有所下降,熔融及结晶温度降低,共聚物中丁烯含量增加。基于单体组成周期性切换聚合工艺建立了丙丁共聚的动力学模型,借助于Aspen Plus的sensitivity模块对液相浓度进行动态分析。对于动力学参数的估算中,对聚合速率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模型能很好预测动力学曲线。而且,关联了单体组成周期性切换聚合工艺的特征参数-切换频率对聚丙烯多相共聚物的组成与结构的影响,通过调节工艺参数来有效调节聚合活性,各级分比例及1-丁烯含量等。另外,该催化剂所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曲线接近于正态分布。
陈代荣,韩伟健,李思维,卢振西,邱海鹏,邵长伟,王重海,王浩,张铭霞,周新贵,朱陆益[4](2018)在《连续陶瓷纤维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连续陶瓷纤维是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对提高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起关键作用,高损伤容限和高强度陶瓷纤维是阻止裂纹扩展实现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化的保障。本文对碳化硅、氮化硅、氮化硼、氧化铝和氧化锆等几种陶瓷纤维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期望为未来陶瓷纤维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李伯耿,张明轩,刘伟峰,王文俊[5](2017)在《聚烯烃类弹性体——现状与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聚烯烃类弹性体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介绍了二元乙丙胶(EPM)、三元乙丙胶(EPDM)、茂金属三元乙丙胶(m EPDM)等乙丙弹性体,及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弹性体(POE)和嵌段共聚物弹性体(OBC)等的主要生产商、产品商标、牌号及性能特点,以及合成工艺与催化剂体系的发展。指出POE、OBC类热塑性弹性体不仅具有聚烯烃类弹性体卓越的力学性能,而且成型加工简便、可回收使用,发展迅速。茂金属催化剂具有活性高、对α-烯烃共聚能力强和单一活性中心的优点。我国目前尚不能进行m EPDM、POE、OBC等性能更为优异、利润更为丰厚的聚烯烃弹性体和热塑性弹性体的生产。要进行这些产品的自主开发,必须加强对耐高温茂金属催化剂和烯烃高温溶液共聚工艺的研究。
李良杰[6](2015)在《聚烯烃弹性体及其催化体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聚烯烃弹性体(POE)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优异的耐老化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电子、医疗等各个领域。对POE的发展沿革、结构与性能、聚合工艺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用于POE聚合的最主要两类催化剂限定几何构型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有机金属催化剂,重点讨论了其结构特点和催化活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国内POE技术开发提出了见解。
朱长春,吕国会[7](2015)在《中国聚氨酯产业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全球聚氨酯工业和中国聚氨酯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十三五"期间中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十三五"期间聚氨酯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提出了聚氨酯各专业领域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以及促进聚氨酯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议。
马德强[8](2008)在《有机异氰酸酯的技术进展》文中提出对近年全球有机异氰酸酯生产状况和技术进展进行了系统介绍,特别对液相光气化混合反应技术、气相光气化混合反应技术、非光气法制异氰酸酯研究与技术进展等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生产消费和技术趋势进行了展望。
陈红,李丽娟[9](2007)在《20052006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收集了2005年7月2006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52006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生产量以及各国塑料制品的进出口情况。作为对比,介绍了中国塑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扩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冷丹,官长志,殷荣忠,朱永茂,刘义红,彭锦芳,陈红,李丽娟[10](2006)在《2004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认为收集了2004年7月2005年6月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4年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几大区域塑料的产量、增长率及所占份额;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印度、西班牙、中国台湾、加拿大、巴西、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树脂的产量及消费量;各国、各地区塑料原料的产量、进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日本塑料原料的生产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砜)的品种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扩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二、Dow与Mitsui化学公司联合开发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ow与Mitsui化学公司联合开发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1)单中心催化剂及其聚烯烃材料的研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中心烯烃聚合催化剂 |
1.1 单中心催化剂的分类 |
1.2 单中心催化剂体系的组成 |
1.3 高通量实验技术的应用 |
2 单中心催化剂聚烯烃材料 |
2.1 聚乙烯产品 |
2.2 聚丙烯产品 |
2.3 聚烯烃弹性体及塑性体 |
2.4 功能化聚烯烃 |
2.5 其他 |
3 国内工业化技术趋势及展望 |
4 结语 |
(2)乙烯与1-癸烯共聚及其共聚物微观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乙烯与聚烯烃概况 |
1.1.1 乙烯概况 |
1.1.2 聚烯烃概况 |
1.2 1-癸烯的来源及应用 |
1.2.1 1-癸烯的来源 |
1.2.2 1-癸烯的应用 |
1.3 聚烯烃催化剂 |
1.3.1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
1.3.2 Phillips催化剂 |
1.3.3 茂金属催化剂 |
1.3.4 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乙烯与1-癸烯共聚及其共聚物表征 |
2.1 实验药品与分析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聚合物表征 |
2.2 实验步骤 |
2.2.1 催化剂制备 |
2.2.2 聚合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乙烯与1-癸烯共聚结果 |
2.3.2 SEM结果 |
2.3.3 共聚单体1-癸烯浓度对共聚物熔融温度的影响 |
2.3.4 共聚单体1-癸烯浓度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
2.3.5 共聚单体1-癸烯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共聚物序列结构表征 |
3.1 烯烃共聚物13CNMR谱图的解析 |
3.1.1 共聚物链上的碳命名 |
3.1.2 碳核磁谱图峰值的化学位移标识 |
3.1.3 共聚物序列分布计算方法 |
3.2 共聚物链结构 |
3.3 共聚物序列分布统计模型 |
3.3.1 Bernoullian模型 |
3.3.2 Markovian模型 |
3.4 Bernoullian模型和一阶Markovian模型计算乙烯/1-癸烯共聚物序列分布 |
3.4.1 Bernoullian模型计算乙烯/1-癸烯共聚物序列分布 |
3.4.2 一阶Markovian模型计算乙烯/1-癸烯共聚物序列分布 |
3.5 乙烯/α-烯烃聚合机理 |
第四章 乙烯/1-癸烯共聚物微观结构研究 |
4.1 共聚物微观结构研究思路 |
4.2 乙烯/1-癸烯聚合物分子链增长机理 |
4.3 乙烯/1-癸烯共聚物的碳结构标识和13CNMR谱图对应峰的化学位移标识 |
4.4 乙烯/1-癸烯共聚物序列分布 |
4.4.1 1-癸烯单体进料浓度对共聚物序列分布影响 |
4.4.2 催化剂对共聚物序列分布的影响 |
4.5 乙烯/1-癸烯共聚物三元序列分布比较 |
4.6 共聚物一阶Markovian反应概率 |
4.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多相多组分丙丁聚合物合金的原位聚合法制备及其聚合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聚丙烯概述 |
2.2 聚丙烯的共聚改性 |
2.2.1 丙烯/乙烯共聚 |
2.2.2 丙烯/1-丁烯共聚 |
2.2.3 丙烯/其他α-烯烃共聚 |
2.3 聚丙烯合金技术 |
2.3.1 iPP/EPR原位合金的合成技术 |
2.3.2 丙丁原位合金的合成技术 |
2.3.3 聚丙烯合金的组成与结构 |
2.3.4 聚丙烯合金的性能 |
第三章 多相多组分丙丁合金的原位聚合及其结构与性能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 |
3.1.2 聚合方法 |
3.1.3 聚合物的溶剂分级 |
3.1.4 表征与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聚合特性 |
3.2.2 聚合物的颗粒形貌 |
3.2.3 聚合物的熔融与结晶行为 |
3.2.4 聚合物的13C-NMR表征 |
3.2.5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3.2.6 丙丁原位合金的组成 |
3.2.7 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丙烯/1-丁烯合金的单体组成切换法制备的动力学研究 |
4.1 动力学模型 |
4.1.1 丙烯/丁烯共聚动力学 |
4.1.2 群体衡算与矩方法 |
4.1.3 工艺特征参数-切换频率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 |
4.2.2 聚合方法 |
4.2.3 产品表征与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丙烯脉冲进料中液相浓度动态分析(Sensitivity分析) |
4.3.2 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
4.3.3 工艺特征参数-切换频率的影响 |
4.3.4 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
4.4 小结 |
符号说明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筒介 |
(5)聚烯烃类弹性体——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丙弹性体 |
2 乙烯/高级α-烯烃共聚物弹性体 |
3 聚合工艺及催化剂 |
3.1 溶液聚合 |
3.2 气相聚合和悬浮聚合 |
4 结语 |
(6)聚烯烃弹性体及其催化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OE的发展沿革 |
2 POE的结构与性能 |
3 POE的聚合工艺 |
4 CGC的研究进展 |
5非茂金属催化剂研究发展 |
5.1配位原子为N原子的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 |
5.2配位原子为O原子的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 |
5.3配位原子为N和O原子的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 |
6结束语 |
(7)中国聚氨酯产业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聚氨酯工业发展现状 |
1. 1全球聚氨酯重要原料现状 |
1. 1. 1异氰酸酯 |
1. 1. 1. 1 MDI |
1. 1. 1. 2 TDI |
1. 1. 1. 3 HDI |
1. 1. 1. 4 IPDI |
1. 1. 2聚醚多元醇( PPG) |
1. 1. 3环氧丙烷( PO) |
1. 1. 4己二酸( AA) |
1. 1. 5 1,4-丁二醇( BDO) |
1. 2全球聚氨酯制品现状 |
1. 2. 1聚氨酯泡沫塑料 |
1. 2. 2聚氨酯弹性体 |
1. 2. 3聚氨酯革鞋树脂 |
1. 2. 4聚氨酯纤维( 氨纶) |
1. 2. 5聚氨酯涂料 |
2中国聚氨酯行业发展现状 |
2. 1中国聚氨酯重要原料现状 |
2. 1. 1异氰酸酯 |
2. 1. 1. 1 MDI |
2. 1. 1. 2 TDI |
2. 1. 1. 3 HDI |
2. 1. 1. 4 IPDI |
2. 1. 2聚醚多元醇 |
2. 1. 3环氧丙烷( PO) |
2. 1. 4己二酸 |
2. 1. 5 1,4-丁二醇 |
2. 2中国聚氨酯制品现状 |
2. 2. 1聚氨酯泡沫塑料 |
2. 2. 2聚氨酯弹性体 |
2. 2. 3聚氨酯革鞋树脂 |
2. 2. 4聚氨酯纤维( 氨纶) |
2. 2. 5聚氨酯涂料 |
2. 2. 6胶粘剂 / 密封剂 |
2. 3中国聚氨酯产品消费领域 |
2. 3. 1家具行业 |
2. 3. 2建筑行业 |
2. 3. 3制鞋、制革行业 |
2. 3. 4交通运输行业 |
2. 3. 5家电行业 |
2. 3. 6体育行业 |
2. 3. 7其他行业 |
3“十三五”聚氨酯行业发展趋势 |
3. 1突破关键技术 |
3. 1. 1脂肪族异氰酸酯产品( ADI) |
3. 1. 2高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TPU) 产品 |
3. 1. 3功能性聚醚产品 |
3. 1. 4聚氨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
3. 1. 5聚氨酯泡沫稳定剂 |
3. 1. 6硅改性聚氨酯密封胶 |
3. 2开发环境友好型聚氨酯产品 |
3. 2. 1水性和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 |
3. 2. 2人造板用聚氨酯无醛粘合剂 |
3. 2. 3全水 / 化学环保型聚氨酯发泡剂 |
3. 2. 4双氧水直接氧化( HPPO) 法生产PO技术 |
3. 3大力推广聚氨酯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4“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 |
4. 1指导思想 |
4. 2发展目标 |
5“十三五”各专业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
5. 1异氰酸酯 |
5. 1. 1发展方向 |
5. 1. 2具体措施 |
( 1) 建设若干临港异氰酸酯生产基地 |
( 2) 生产能力、装备水平向规模化、一体化发展 |
( 3) 推进异氰酸酯产品技术革新 |
5. 2聚醚多元醇 |
5. 2. 1发展方向 |
5. 2. 2具体措施 |
( 1) 软泡用聚醚 |
( 2) 聚合物多元醇( POP) |
( 3) 硬泡用聚醚 |
( 4) CASE用聚醚 |
5. 3环氧丙烷 |
5. 3. 1发展方向 |
5. 3. 2具体措施 |
( 1) 对现有技术进行提升和改造 |
( 2) 注重引进国外新的生产工艺技术 |
( 3) 加强科研开发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
( 4) 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抢占技术制高点 |
( 5) 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及优化布局 |
5. 4己二酸 |
5. 4. 1发展方向 |
5. 4. 2具体措施 |
( 1) 开发新型清洁生产工艺 |
( 2) 加大对AA下游市场的开发 |
( 3) 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提供质量监督统一标准 |
5. 5 1,4-丁二醇 |
5. 5. 1发展方向 |
5. 5. 2具体措施 |
5. 6聚氨酯泡沫塑料 |
5. 6. 1发展方向 |
5. 6. 2具体措施 |
5. 7聚氨酯弹性体 |
5. 7. 1发展方向 |
5. 7. 2具体措施 |
5. 8聚氨酯涂层、胶粘剂和密封剂 |
5. 8. 1发展方向 |
5. 8. 2具体措施 |
6“十三五”促进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议 |
四、Dow与Mitsui化学公司联合开发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中心催化剂及其聚烯烃材料的研发进展[J]. 张晓帆,王伟,张龙贵,周俊领,郑刚,乔金木梁,毛炳权.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01)
- [2]乙烯与1-癸烯共聚及其共聚物微观结构研究[D]. 成名.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多相多组分丙丁聚合物合金的原位聚合法制备及其聚合动力学[D]. 黄凯. 浙江大学, 2018(01)
- [4]连续陶瓷纤维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陈代荣,韩伟健,李思维,卢振西,邱海鹏,邵长伟,王重海,王浩,张铭霞,周新贵,朱陆益. 现代技术陶瓷, 2018(03)
- [5]聚烯烃类弹性体——现状与进展[J]. 李伯耿,张明轩,刘伟峰,王文俊. 化工进展, 2017(09)
- [6]聚烯烃弹性体及其催化体系研究进展[J]. 李良杰. 弹性体, 2015(05)
- [7]中国聚氨酯产业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J]. 朱长春,吕国会. 聚氨酯工业, 2015(03)
- [8]有机异氰酸酯的技术进展[A]. 马德强.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 2008
- [9]20052006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J]. 陈红,李丽娟. 塑料工业, 2007(03)
- [10]20042005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J]. 冷丹,官长志,殷荣忠,朱永茂,刘义红,彭锦芳,陈红,李丽娟. 塑料工业,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