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报告应该报告思想

思想报告应该报告思想

一、思想汇报应该汇报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闫延,孙晨,马振[1](2021)在《亮出真思想 搭起“心”桥梁》文中提出编者按 党员汇报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之一。党支部应当教育和督导党员及时主动向党支部或党小组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进行汇报时,党员应当对党组织襟怀坦白,讲真话、讲心里话,将自己置于党组织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之下。第76集团军某旅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实践,着眼改革强军

杨博[2](2021)在《“苦撑待变”思想发表期的重要传播文本——胡适佚文《英美法苏与中国抗战》》文中认为1935年,胡适在致王世杰的信中对中国抗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思考,提出了"苦撑待变"的思想,认为中国的抗战必须"单独作几年绝大牺牲的苦战,才可以有国际参加与援助。这是破釜沉舟的故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促进那不易发动的世界二次大战"2。"苦撑待变"思想是胡适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涉及胡适自身对抗日战争走向的认识,也涉及胡适履职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后,该思想与中国抗战的关系等问题。余英时在《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中认为,"苦撑待变"思想1935年就已在胡适心中逐渐形成3。国内学者刘庆楚在《试评胡适抗战思想的演变》中、

东方明,魏迟婴[3](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认为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孙莹[4](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虚词“和”的句法语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斌[5](2021)在《基于社交网络的拍卖机制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制设计是人工智能和经济学交叉产生的代表性学科。它利用博弈理论建模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并从系统层面上设计博弈环境,引导智能体完成机制设计者的目标。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是经济学里的重要议题,也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点研究内容。作为机制设计领域里最经典的应用,拍卖是分配稀缺资源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无线频谱配置、在线广告位的交易,等等。拍卖机制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合适的拍卖规则规范竞拍者的竞价行为,实现卖家或者机制设计者的需求。在拍卖机制设计中,社会福利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是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如果卖家想要最大化社会福利,那么他在拍卖中所获得的收益不可能得到最优化。本文探索能够同时提升卖家收益以及整体社会福利的新型拍卖机制。具体而言,本文研究基于社交网络的拍卖机制设计问题,其中卖家和竞拍者为社交网络中的智能体。在模型上,本文把社交网络抽象为图,把智能体建模为图中的节点,并把智能体之间的社交链接建模为图中的边。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同节点之间只能经由图中的连边进行信息通信。由于竞拍者之间存在严格的竞争关系,在所有传统的拍卖机制中,比如VCG机制,Myerson最优拍卖等,已经参与拍卖的竞拍者不会把拍卖的信息分享给图中其他的竞拍者,这最终导致了资源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得到配置。为了打破竞拍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本文把信息分享融入到原生的拍卖设计中,并通过设计新型拍卖机制激励竞拍者主动地邀请其他竞拍者参与拍卖。通过这种方式,图中所有潜在的竞拍者都能参与到拍卖中,最终资源将能够在全局范围内得到配置。本文针对社交网络上的拍卖机制设计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并且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建立了完整的基于图的拍卖博弈框架;然后,在该框架下,刻画了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基础理论;最后,基于建立的理论,分别在无权图和有权图模型中设计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新型拍卖机制。相比于传统的拍卖机制,本文设计的机制能够在理论上同时提高卖家的收益以及整体社会福利。随着大型在线社交网络的普及,本文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曹勇[6](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行龙[7](2021)在《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文中研究指明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山西省具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农业集体化进程中,山西格外受到关注。从李顺达到陈永贵,从最早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全国农业学大寨,山西省模范辈出,一路领先,可称为"模范引领"。模范引领贯穿于近半个世纪的山西农业集体化时代,是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这根红线自下而上地在三晋大地露出头角,然后从基层升至高层,再自上而下地由中央甚至毛泽东主席赞扬肯定,在全国产生影响。这样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重要历史现象,及其形成过程与最终命运,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审慎地看待。

康娜[8](2021)在《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优化数学课堂,优化数学课堂首先要优化和改进教学方式。目前,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已具备整体性、系统性,而对“教学行为链”的研究还较罕见。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提供经验,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四种课型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教学行为对)有何特征?(2)四种课型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有何特征?(3)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使用策略和培养途径有哪些?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梳理,得到研究的理论基础、框架及初步的“教学行为对”和“教学行为链”编码表,并使用专家咨询法对编码表进行优化以及权威性确认;其次,采用课堂录像编码分析法并结合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四种课型(概念课、公式定理课、合作探究课、习题课)共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进行编码,从而进行“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特征分析、“教学行为链”的特征研究以及“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使用策略的分析;最后,结合对两名高级教师访谈的内容,得出培养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的培养途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关于“教学行为链”构成要素(教学行为对)特征的研究结论:“教学行为对”设计特征与课型关系较大;四种课型中,“驱动推进类行为对”与“讲解陈述类行为对”频次、时长分布均较高;以学生为主的行为对中,概念课中“施动类行为对”频次、时长分布较高;公式定理课与习题课中“练习讨论类”频次、时长分布较高;合作探究课中“交流沟通类”频次、时长较高。关于“教学行为链”特征的研究结论:“教学行为链”设计特征与课型关系较大;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习题课中,“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频次、时长分布较高,这三类课均为“教师驱动推进学生探究,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合作探究课中,“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频次、时长分布最高,此类课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评价总结”的课堂模式。关于“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的研究结论:课堂引入环节、课堂小结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均以“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为主;课程讲授环节中,概念课、公式定理课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为主,问题直观型(E型)、明示直观型(E型)为辅;合作探究课的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自主交流型(C型)为主,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为辅;习题课中课程讲授环节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为:问题思考型(A型)、问题交流型(B型)贯穿教学始终;课堂练习环节中,16节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使用均以“问题思考型(A型)”为主;课堂小结环节以“B型”为主进行展开。关于“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的研究结论:问题思考型(A型)与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的使用策略为:这两类“行为链”无论在哪种课型,都较适用;推荐使用在概念课、公式定理课中的概念或定理的生成环节;习题课中,每种题型的练习环节加以运用;合作探究课中,在学生主动探究并汇报成果以后的例题解析或课堂练习环节可加以运用;均可运用在课堂小结环节;其他环节可视情况而定。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的运用策略为:在合作探究课中,探究实际问题环节建议使用;其他课型尽量使用此类行为链,可尝试在概念、定理的生成过程中加以运用;问题直观型(D型)与明示直观型(E型)行为链的运用策略为:合理的设置此类行为链的使用位置以及对应的教学内容。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行为链”的培养途径的结论:增加“驱动推进类”行为对以及“问题思考型(A型)”和“问题交流型(B型)”行为链的使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教师驱动推进学生探究,教师点评”的课堂模式;教师多创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增加“交流沟通类”行为对以及“自主交流型(C型)”行为链的使用,使学生主动探究,构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评价总结”的课堂模式;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直观型(D型)”与“明示直观型(E型)”行为链的使用,减少“教师演讲,学生机械听讲“课堂模式的出现;教师应将课堂“化整为零”,从每个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起步,设置好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

刘星星[9](2021)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基础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正推行并落实学本式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团队学习为平台,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局限于理论介绍与应用效果的探讨,缺少有关应用的系统研究,因此,研究如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性价值,更具有实践性意义。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和小学高段学生特点,结合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经验和一线教师具体实施建议,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和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高段数学学科教学的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和应用策略,并且归纳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用原则为“教学指导启发性”、“教学活动发展性”和“评价方式多样性”。应用策略为“教师提供丰富资源支持”、“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教师明确学生讨论交流任务”、“教师深入小组实时监督”、“教师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及时点拨”、“教师提出明确汇报要求”、“评价要多样化贯穿全过程”“问题设计有梯度”、“问题设置要联系生活实际”何“教师提供资源具有启发性”应用策略。本研究运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综合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而且验证了提出的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应用策略及需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理论成果,而且为一线教师在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帮助,对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艳新[10](2021)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综合与实践”作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它既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是新课改的重难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是以问题为依托,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兼具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既是数学课程的内容,又是一种学习活动。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经验,而且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获取调查学生学习的数据上更具有真实性。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小学六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找出六年级教师在“综合与实践”教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剖析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研究围绕选题,采取了问查、访谈、课堂观察这三种研究方法,在核心概念“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界定的基础上,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围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活动实施、成果交流、评价总结这六个方面展开。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目标设计未考虑学情,且忽视学生的体验过程;主题选择依赖课本,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疏于整理,且片面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课堂教学掌控过度,学生的自主探究机会少;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形式单一,且汇报内容不完整;评价主体与方式缺乏多样,学生总结方式单一。根据上述问题从以下几点进行归因: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目标分析不到位;知识经验不足,主题创新的能力有限;不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难以关注到“三联系”;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探究活动实施困难;教师引导不足,成果交流效果差;教师受评价经验的限制,评价主体与方式有偏差。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包括综合考虑因素,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师经验,提高主题创新的能力;整合、开发教学内容,实现三个联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探究;提高组织交流汇报的能力,注重实效性;改进评价方式,采取多主体评价。

二、思想汇报应该汇报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汇报应该汇报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亮出真思想 搭起“心”桥梁(论文提纲范文)

招法① 引导党员敞开心扉
一线延伸激发自觉主动
招法② 汇报力求触及灵魂
避免讲工作多谈思想少
招法③ 外出党员定期汇报
掌握情况力求全员全时

(3)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第四章 烈士遗物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第六章 外国神父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5)基于社交网络的拍卖机制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拍卖理论简介
        1.2.2 基于图的市场模型
        1.2.3 信息传播理论
    1.3 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拍卖机制设计相关背景
    2.1 一般机制设计环境
    2.2 单物品拍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理论
    3.1 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框架
        3.1.1 问题概述
        3.1.2 基于图的拍卖机制模型
    3.2 基本理论刻画
        3.2.1 激励相容性刻画
        3.2.2 个体理性刻画
    3.3 单调分配与最优支付
        3.3.1 单调分配规则
        3.3.2 可实施性
        3.3.3 最优支付规则
    3.4 收益与效率困境
        3.4.1 不可能性定理
        3.4.2 配置有效的最优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权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
    4.1 预备知识
        4.1.1 关键传播序列
        4.1.2 延迟分配规则
    4.2 关键传播机制
        4.2.1 边集选择函数
        4.2.2 关键传播机制定义
        4.2.3 理论分析
    4.3 案例分析
        4.3.1 信息传播机制
        4.3.2 阈值邻居机制
    4.4 传播机制中的转卖问题
        4.4.1 防转卖定义
        4.4.2 防转卖传播拍卖机制
        4.4.3 弱防转卖传播拍卖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权图上的拍卖机制设计
    5.1 有权图传播拍卖模型
    5.2 含中介的有权图模型
        5.2.1 中介市场模型
        5.2.2 树形图上的信息传播机制
        5.2.3 一般图上的顾客分享机制
    5.3 一般有权图上的赋权传播机制
        5.3.1 分配规则定义
        5.3.2 支付规则定义
        5.3.3 理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框架
2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中数学优质课的概念界定
        2.1.2 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
        2.1.3 “教学行为对”的概念界定
        2.1.4 “教学行为链”的概念界定
        2.1.5 课堂教学结构的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教学行为概念的相关研究
        2.2.2 教学行为类型的相关研究
        2.2.3 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4 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2.2.5 “教学行为对”的相关研究
        2.2.6 “教学行为链”的相关研究
        2.2.7 对已有研究的小结与评析
    2.3 理论基础
        2.3.1 CPUP课堂教学结构模型
        2.3.2 弗兰德斯(Flanders)互动分析理论
        2.3.3 交往教学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课堂录像观察法
        3.3.3 半结构化访谈法
        3.3.4 Nvivo视频编码分析法
    3.4 研究工具
        3.4.1 研究工具的专家咨询
        3.4.2 “教学行为对”编码表
        3.4.3 “教学行为链”编码表
    3.5 研究思路
4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构成要素的特征分析
    4.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对”频次特征
        4.1.1 概念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1.4 习题课教学行为对的频次特征
    4.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1 概念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4.2.4 习题课教学行为对的分布特征
5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特征分析
    5.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1 概念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1.4 习题课教学行为链的频次特征
    5.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1 概念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2 公式定理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3 合作探究课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2.4 习题课教学行为链分布的特征
    5.3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的分布特征
        5.3.1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频次分布特征
        5.3.2 不同课型“教学行为链”时长分布特征
6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策略及培养途径分析
    6.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的运用模式
        6.1.1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程引入环节
        6.1.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程讲授环节
        6.1.3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堂练习环节
        6.1.4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课堂小结环节
    6.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分析
    6.3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培养途径分析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的构成要素特征的研究结论
        7.1.2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特征的研究结论
        7.1.3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运用模式的研究结论
        7.1.4 关于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学行为链”使用策略的研究结论
        7.1.5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行为链”培养途径的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专家意见表
致谢

(9)“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代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
        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三、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小学高段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后现代主义学习评价理论
        三、问题教学理论
        四、生本教育理念
第三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一、教学指导的启发性原则
        二、教学活动的发展性原则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第二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图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第三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一、“问题发现环节”应用策略
        二、“问题生成环节”应用策略
        三、“问题解决环节”应用策略
        四、“问题拓展环节”应用策略
    第四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供启发性指导,促进问题解决
        二、加强课堂讨论纪律管理,优化讨论环境
        三、合理设置学习单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第五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分析
第四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实践方案
        一、实践目的
        二、实践对象
        三、实践模式
        四、实践过程
    第二节 测量工具的设计
        一、数学测试卷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编制
    第三节 实践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成绩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二、调查问卷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实践结论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数学教学目标达成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三、“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四、“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五章 研究结论、研究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出现与发展
        (二) 基于对六年级“综合与实践”现实教学情况的思考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价值的相关研究
        (二)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三)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四)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理性思考
    一、概念界定
        (一)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二) 教学实施
        (三)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 小学六年级“综合与实践”的基本内容
        (二) 小学六年级“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
    三、理论依据
        (一) 多元智能理论
        (二) 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
    四、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价值
        (一) 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 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 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第二章 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方法
    二、调查内容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 教学主题的设计
        (三) 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 “综合与实践”的课堂活动实施
        (五) “综合与实践”实践成果的汇报
        (六) 教学评价情况的分析
第三章 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设计未考虑学情,且忽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二) 教学主题选择依赖书本,且确定主体单一
        (三) 教学内容疏于整理,且片面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师课堂教学掌控过度,学生的自主探究机会少
        (五) 学生交流汇报形式单一,且汇报内容不完整
        (六) 评价方式与主体缺乏多样,学生总结方式单一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目标分析不到位 39(二) 教师知识经验的不足,主题创新的能力有限
        (三) 不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难以关注到“三联系”
        (四)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探究活动实施困难
        (五) 教师引导不足,成果交流效果差
        (六) 教师受评价经验的限制,评价方式与主体有偏差
第四章 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改进策略
    一、考虑综合因素,明确教学目标
        (一) 研读数学课标,把握目标方向
        (二) 结合学生情况,细化教学目标
        (三) 确定活动价值,实现三维目标
    二、丰富教师经验,提高主题创新的能力
        (一) 积累实战经验,促进主题创新
        (二) 研究优秀案例,汲取创新之处
        (三) 听取学生意见,拓展主题来源
    三、整合、开发教学内容,实现三个联系
        (一) 梳理教材,系统整合内容
        (二) 以生为本,开发教学内容
        (三) 有效综合,注重三个联系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探究
        (一) 转变教师角色,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允许学生设计实施方案,还予学生探究权
        (三) 教学时空的拓展
    五、提高组织交流汇报的能力,注重实效性
        (一) 注重交流汇报形式多样化
        (二) 引导学生完善汇报内容
    六、改进评价方式,采用多主体评价
        (一) 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
        (二) 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 注重学生自我总结方式的多样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观察表
致谢

四、思想汇报应该汇报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亮出真思想 搭起“心”桥梁[N]. 闫延,孙晨,马振. 解放军报, 2021
  • [2]“苦撑待变”思想发表期的重要传播文本——胡适佚文《英美法苏与中国抗战》[J]. 杨博.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1(04)
  • [3]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4]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虚词“和”的句法语义研究[D]. 孙莹. 西南大学, 2021
  • [5]基于社交网络的拍卖机制设计理论研究[D]. 李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J]. 行龙. 社会史研究, 2021(02)
  • [8]高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行为链(IBC)”特征研究[D]. 康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9]“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星星.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10]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 关艳新. 扬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思想报告应该报告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