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个到古巴的旅游者——哥伦布(论文文献综述)
吴必虎,黄珊蕙,钟栎娜,谢冶凤[1](2022)在《游历发展分期、型式与影响:一个研究框架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和"历"是中国甲骨文时代就分别保有实物记录的古老词素,其"出行"和"时空过程"的基本语义长期保持稳定。由此二词素构成的"游历"一词在历史资料中出现时间也很早,且其基本涵义同样经久不衰。游历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活动形式,反映了人类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所呈现的出行行为及其探索-体验过程。人类奔赴异地进行探索与体验的游历活动,具有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记录。文章试图建立游历研究的探索性框架,并概括为:(1)基于大量旅行叙事记录初步整理及语源学分析,提出游历是人类自远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至今的在旅途与目的地的新知探索与异地体验活动这一定义;(2)将郑和-哥伦布大航海、英美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识别为影响游历发展的3个主要节段,并提出工业革命后半段(1770-1841年)是探索性游历转向体验性游历的指示性时期;(3)将各种游历的载体和动机归纳为生拓、生易、生思、生业、生悦5种型式,并发现这些型式之间存在某种层次性;(4)从知识溢出与学科发展角度提出游历发展对地理学和旅游学的重大促进作用,并为现代旅游学的出现提出了溯源性解释;(5)从个体人格发展和全球地缘结构演化角度,重申了游历发展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地图的重要影响。
钟欢[2](2021)在《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休闲和体育的关系进行探讨,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出发到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收获,休闲和体育都在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过往的观点在探讨“休闲”和“体育”的概念中都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个人经历的差异性和时代的包容性让每个时期都有关于二者概念新的理解,对“休闲”和“体育”概念的考察,能够很好的把人文内涵融入到时代当中,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从而扩充人们生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与生活、身体与灵魂的矛盾逐渐显露,需要休闲和体育来平衡此种矛盾。以“休闲”和“体育”为主题,从以下六个部分研究休闲和体育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促进作用,以正视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本真意蕴。一、休闲与体育都是存在性的活动,会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休闲是人类经历中令人向往的因素,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体育则成为人类必需的身体活动,没有休闲和体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同样,休闲和体育为人的健全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休闲与体育的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明的进程。古希腊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就是人类生命童年的隐喻,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和憧憬;古罗马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沾染着古希腊的影子,但古希腊欢愉自由的文明精神在古罗马人不断的武力扩张下变得血腥强蛮,其形式也就变的暴力残酷;古埃及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的形式带有神权与宗教崇拜的色彩;古巴比伦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的形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华夏文明强调天人合一,休闲和体育的形式以展示生命本真状态的活动为主。三、从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休闲与体育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景图。远古时代的休闲和体育混沌未分,尚未有明确的概念,用鸿蒙的歌声来指代人类社会;农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主要是为了生存发展积累经验,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此时期的人类社会可用自然的经验来概括;蒸汽机时代的休闲和体育受技术变革的影响沾染上异化的影子,人类社会处于技术变革的时代;工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受自然节奏的影响较小,此时期的休闲和体育活动单映出强烈的时代性,出现了大量有具体分工项目的体育活动,人类社会处于知识凝练的时期;后工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延伸,人类休闲和体育受技术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人类社会处于智能创变的时期。四、休闲与体育在面向“闲适”、“娱乐”、“游戏”、“休憩”、“畅”的状态时具有不同的属性。人的各种内在体验的表达,让人的本质力量呈现于不同指向下的休闲和体育。休闲和体育在面向闲适状态时是一种安逸的自由,人在此表现出悠闲从容。休闲和体育在面向娱乐状态时是一种愉悦的自在,人在此表现出快乐享受。休闲和体育在面向游戏状态时是一种玩耍的自知,人在此表现出纯真自由。休闲和体育在面向休憩状态时是一种停歇的自满,人在此表现出放松解脱。休闲和体育在面向畅状态时是一种爽快地自明,人在此表现出肆意激情。五、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分析休闲与体育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感受休闲与体育对人生命意义的完善,在时空维度中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个性发展的人。时间尺度:节庆时间、假日时间和游玩时间;空间尺度:身体空间、社会空间和场域空间;时空的塑造:现实存在的占有:休闲和体育的生存指向;日常时光的享有:休闲与体育的生活经验;人性自我的创造:休闲与体育的生命完满。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体育融入到人类生命的休闲生活中,将人引向自由全面发展。从人类本性的需要、实践的感知和人学的自由三方面寻找人类通向幸福生活的路径,体育保持生命体的活力张扬,让生命体在休闲中拥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性,让休闲生命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通达美好的生活。
石德超[3](2014)在《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析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巴作为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自1961年以来长期受到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封锁。美国在封锁的同时,仍致力于向古巴民众宣传民主和人权,试图推翻卡斯特罗的统治,但长久以来却没有很大成效。奥巴马上台后,开始调整对古巴思维,而古巴近几年也正在进行经济改革,且颇见成效。结合以上背景,首先,本文根据奥巴马全球战略思维调整,具体概括了奥巴马政府对古巴政策的内容及特点,即在政策上促压结合,向古巴推行公共外交,并试图与古巴通过适当的官方沟通、有限度的放松制裁、增进民众交流来提升民事力量;其次,文章分析了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改变的动因,即小布什政府古巴政策存在的困境、古巴经济的改革和奥巴政府全球外交战略的调整;最后,文章预测虽然美国和古巴可能会在未来加大缓和力度,但完全解除禁运恢复正常关系将仍是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
冉群超[4](2014)在《旅行、旅游、旅游业—英国旅游史研究》文中提出近代旅游兴起在英国,而英国旅游的发展则经历了旅行、旅游至旅游业的发展演进模式。在古希腊,以经商为目的的旅行活动打开了人类的旅行通道。在罗马帝国时期,其幅员辽阔的疆域、先进的生产技术、发达的道路网络和官商共建的驿站等设施,为当时各类旅行与旅游活动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当古罗马衰退后,西欧在宗教神权的统治下,掀起了朝觐的热潮。人类之所以迈向近代社会,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18世纪中期开始的英国产业革命有密切的关系,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给人们的观念转变奠定了精神基础,而产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则奠定了人类的物质基础。这两个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过程给英国人民带来了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着包括旅游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结束后,英国的旅游和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于中产阶级的崛起,外出旅游人数的增加,休闲消遣旅游人数首次超过了传统占主导地位的商务旅游。外出旅游的人群中,特别是中产阶级,很多人从未远距离旅行,对旅游目的地一无所知让他们选择谨慎出行,甚至止步。这时,托马斯·库克敏锐地观察到人们的需求,尝试性地组织集体出行,在一系列非盈利的活动成功后,根据积累的经验,成立了旅行社,标志着近代旅游的开端。本文试图以近代英国旅游的兴起和在现代的发展作为研究主题,从公认为旅游业三大支柱的三个方面(现代人们出于分析整个旅游业收入构成的目的,在参考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的基础上,认为整个旅游业的收入主要源自三个行业,旅游交通、住宿和旅行社)展开论述,以年代为序,探讨了不同阶段的旅游交通、住宿及旅行社的发展情况,同时阐述了每一阶段主要的旅游活动。全文除前言和结论外,正文共四章。前言主要阐述选题意义,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课题的研究方案。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古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旅行与旅游活动。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在工业革命前的社会不存在旅游活动,只有旅行活动。但是在旅行活动占主体的社会中,有部分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有“钱”、“闲”,有了旅游成行的客观条件,所以他们会选择出游。特别是在古罗马时代,便利的交通和旅店,刺激更多的人外出旅游,甚至部分普通自由民也参与进来。中世纪西欧在宗教神权统治下,人们出于对上帝的虔诚,基督教徒主要前往罗马、坎特伯雷和圣地亚哥朝圣;出于对真主安拉的拥护,伊斯兰教徒前往麦加朝圣。在朝圣旅行的队伍中,有部分人会停留下来欣赏途经地的风景,被称为旅游者。文章逐渐集中到英国旅游的早期发展,由此探讨近现代英国旅游兴起与发展的渊源和背景。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论述近代英国旅游的兴起。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开始通过征收通行税的方式来改善公路交通,而通过延长或扩宽、清淤的方式来改善河道运输,并开始修建运河。早期的旅店主要是在公路旁及运河边,为过往旅客服务。近代早期英国的旅游活动主要是重商主义下发展的商务旅行、贵族子弟到欧洲大陆的游学旅行和到矿泉地的疗养旅游。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给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新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为近代旅游提供了原动力;中产阶级的崛起、城市化和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为近代旅游创造了巨大的客源市场;社会财富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为近代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具备了旅游成行的主客观条件,该阶段掀起了外出旅游的热潮,主要旅游活动是海滨度假和观光旅游。第三章主要论述工业革命后旅游业在英国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旅游服务业尤其是住宿业和旅行社的发展构成近代旅游兴起的基础条件。英国近代旅馆的发展与铁路有密切的联系,旅店最早出现在铁路沿线,甚至铁路公司还参与经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近代开始修建豪华饭店。由于近代形成了巨大而富有潜力的旅游市场,所以专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旅行社业应运而生。1845年,托马斯·库克成立旅行社,开辟了近代旅游的新纪元。第四章概述现代英国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的发展。在20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旅游发展法案”,对新修和改扩建的饭店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于是掀起了饭店修建的热潮,并实施了现代饭店集团化管理。现代英国出现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繁荣景象。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尽管旅游(Tourism)一词19世纪才出现,但近代以前也是有旅游活动出现的,只是这类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利于近代旅游和旅游业产生的条件,因此近代旅游在英国开端并不断发展,它对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章开元[5](2013)在《住酒店请来拉丁美洲(下)》文中研究说明说到拉丁美洲,还有一个国家不可不提,虽然按严格的地理划分它应该算是加勒比海国家,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巴。古巴因若干张革命领袖切·格瓦拉的照片使其国际知名度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声名大噪,而此前这个盛产蔗糖和上等雪茄烟的国家几乎一名不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个国家的具体位置。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最南端217公里,也就是说要通高铁的话,仅40分钟就到了。古巴国土面积为11万多平方公里,相
吴芳芳,薛岚[6](2011)在《前古典时期西方游记中的地理思想呈现——对马可波罗、哥伦布和达尔文游记的考察》文中指出游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因其承载的时间和空间意义而兼具历史和地理的双重价值。通过对《马可波罗行纪》、《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和《哥伦布首航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3本论着的定性式内容分析,比较了公元12、14、18世纪3个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地理思想在空间认知、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三方面的差别和特点,并尝试探究公元1275―1836年间近600年西方地理思想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空间认知上对已知世界的地理扩展,经济地理上从自由贸易到重商主义的转变,以及政治地理上欧洲中心主义的逐渐兴起。论文为从游记进行地理思想探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亓佩成[7](2009)在《从旅游学角度探析“大航海时代”西欧市民航海探险》文中研究指明大航海时代是指欧洲在15~17世纪发起的广泛跨洋活动与地理学上的重大突破。期间,西欧市民进行了伟大的航海探险活动。从旅游学角度来说,在这一过程中,西欧市民旅游主体、中介体得到了充分发展,同时旅游客体也急剧膨胀。强势的西方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入了他们旅游探险的目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联系,同时也给目的地带来了无法恢复性的破坏。
高元衡[8](2009)在《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是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战以来,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旅游产业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变化,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成为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沿海旅游目的地是构成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自然禀赋优势,沿海地区在人口、历史、生产力等方面具有内陆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今世界,无论是从旅游目的地角度还是从旅游客源地角度来衡量,沿海地区均是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从接待旅游者数量、旅游收入等目的地指标还是从发出旅游者、消费能力等客源地指标方面进行衡量,沿海国家均排在世界前列。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地区旅游发展历史久远,历程波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十年来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沿海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沿海旅游发展十分迅猛,沿海地区积极开发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背景和底蕴的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外旅游市场,提升沿海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形成了一批有特色、高品质的沿海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设施还是旅游接待效益方面,沿海地区都处在我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前列。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本世纪初,国家旅游局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从世界旅游大国发展为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旅游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沿海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成长也在不断的变化,研究我国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历史和变化,对促进沿海旅游目的地又快又好的成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沿海国家和沿海地区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回顾和分析,对影响沿海目的地成长的机理进行探索,揭示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的动力机理,并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成长的分析,提出其发展策略对策。全文由如下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作者对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界定了基本概念并对历史文献进行了综述。对论文中涉及的旅游目的地、沿海地区等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关于同类型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全面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第三章对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集中阐释。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相应的指导理论也来自很多不同的领域。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地理学理论、旅游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等。第四章对世界主要沿海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旅游成长历程进行回顾,揭示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特征、旅游资源特征和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对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机理进行研究。研究了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动力、成长模式和区域间的互动成长。第六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案例,研究其成长基础、揭示其成长机理,提出促进其成长的策略,并对其和邻近地区珠三角的旅游互动进行分析。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集中阐明论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主要创新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从旅游目的地的含义、分类和构成出发,对前人提出的概念进行充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滨海地区、沿海旅游资源和沿海旅游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从空间的角度对沿海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界定,认为沿海旅游目的地是指:位于沿海地区,以沿海旅游资源和沿海旅游产品为主要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沿海旅游活动的空间地理单元。并给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界定标准。第二、划分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将沿海旅游目的地划分为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生态型和商务型、复合型等四个类型。第三、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沿海旅游目的地具有:纬度地带性、洋流影响明显、经济区位指向明显等空间分布特征。第四、剖析了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机理。把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动力划分为: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吸引力、以旅游需求为前提的拉动力、政府对供需的驱动力、旅游外部环境为保障力等四种动力。并构建了市场主导型互动模式、资源主导型互动模式两种横向互动模式和跨区域供应链互动模式、区域内政府主导的协同互动模式两种纵向互动模式,提出了政策机制、协调机制、信息机制和监督控制机制等四种互动机制。第五、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成长的基础、动力和成长模式,针对性的提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成长的措施。
郝志远[9](2008)在《走近拉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虽然也曾有过几次出国,去过一些地方,但总体上来说,我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还是十分肤浅的。幸运的是,这次我又有机会参加一个考察团,即将踏上南美的土地,在巴西等国作一次短暂的考察。从现在起,让我再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开始这种边走、边看、边听、边想、边写的"五边"式实录写作吧。
亓佩成[10](2005)在《论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西欧市民的航海探险旅游》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对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西欧市民的探险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原因、特征、影响)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转型时期西欧市民探险旅游的原因进行分析。西欧市民的探险旅游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西欧市民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善于航海探险旅游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历史基因在转型时期被西欧市民得以发扬。另一方面,在转型时期,西欧市民进行探险旅游的政治条件和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同时,这一时期西欧市民外出探险旅游还有复杂的宗教因素、个人行为因素等,而这些因素也成为西欧市民进行探险旅游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 第二部分除了对转型时期西欧市民探险旅游的过程进行分析之外,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时期西欧市民的民族旅游性格和民族旅游特征。虽然西欧市民探险旅游是以求利为目的和宗旨的,在他们进行探险旅游过程中即表现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审美意识,也表现出了独特的西方民族的旅游性格和特征。转型时期,西欧市民的民族旅游性格表现为冒险扩张,而这一民族旅游性格的形成与西欧所处的文化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其特征为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胜意志、行为中比较张扬和注重对自然世界的客观观察,充分表现了这一时期西欧市民的民族旅游特征。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西欧市民探险旅游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西欧市民探险旅游所造成的后果是深刻的。它一方面使西欧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使世界各大文化圈得以联结;另一方面它也给旅游目的地造成了不可恢复性的破坏。
二、第一个到古巴的旅游者——哥伦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个到古巴的旅游者——哥伦布(论文提纲范文)
(1)游历发展分期、型式与影响:一个研究框架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游历词素、旅行叙事与游历定义 |
1.1 游历的词素与语义 |
1.2 旅行叙事:游历记录的形式与分类 |
1.3 游历定义:新知探索与异地体验 |
2 游历发展节段、分期与转型 |
2.1 漫长的足行与帆航:两环两路的古典旧陆期 |
2.2 世界的重塑:官方主导的地理发现期 |
2.3 工业化与商业驱动:旅行社会化期 |
2.4 全球化与科技创新:大众旅游期 |
2.5 从1770到1841:探索性游历向体验性游历的转型 |
3 游历发展的载体、动机与需求层次 |
3.1 基因的力量:生拓 |
3.2 永恒的动力:生易 |
3.3 思想产生和信仰传播:生思 |
3.4 当接待服务成为产业:生业 |
3.5 寻获愉悦体验与提升生活品质:生悦 |
3.6 游历层次:物质需求与价值选择 |
4 游历发展的知识溢出与结构性影响 |
4.1 知识溢出与学科发展 |
4.2 游历与个体人格发展 |
4.3 社会结构影响与全球格局构建 |
5 走向元叙事:游历研究框架的建构 |
(2)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2 国内外研究趋势 |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1 国外休闲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国外休闲释义研究述评 |
2.1.2.1 从时间角度理解休闲 |
2.1.2.2 从空间角度理解休闲 |
2.1.2.3 从身体角度理解休闲 |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国内休闲问题研究述评 |
2.2.2 国内对休闲释义的研究述评 |
2.2.3 国内体育释义的研究述评 |
2.2.4 国内体育与休闲问题的研究述评 |
2.2.5 国内对休闲和体育关系的研究述评 |
3 论文研究计划 |
3.1 主要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4 概念界说 |
4.1 休闲 |
4.2 体育 |
4.3 体育与休闲的理论阐述 |
5 文明的赋予——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形式阐释 |
5.1 顽童的天真:古希腊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5.2 成人的礼仪:古罗马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5.3 神只的赞歌:古埃及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5.4 勇士的围猎:古巴比伦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5.5 人性的自然:古华夏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小结 |
6 时代的分野——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历史流变 |
6.1 鸿蒙的歌声:远古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6.2 自然的经验:农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6.3 技术的变革:蒸汽机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6.4 知识的凝练:工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6.5 智能的创变:后工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小结 |
7 余暇的境况——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内在体验 |
7.1 安逸的自由:面向“闲适”的休闲与体育 |
7.2 愉悦的自在:面向“娱乐”的休闲与体育 |
7.3 玩耍的自知:面向“游戏”的休闲与体育 |
7.4 停歇的自满:面向“休憩”的休闲与体育 |
7.5 爽快的自明:面向“畅”的休闲与体育 |
小结 |
8 时空的阐释——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外在表征 |
8.1 时间的尺度 |
8.1.1 节庆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
8.1.2 假日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
8.1.3 游玩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
8.2 空间的尺度 |
8.2.1 身体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
8.2.2 场域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
8.2.3 社会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
8.3 时空的塑造 |
8.3.1 现实存在的占有:休闲与体育的生存指向 |
8.3.2 日常时光的享有:休闲与体育的生活经验 |
8.3.3 人性自我的创造:休闲与体育的生命完满 |
小结 |
9 幸福的收获——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终极旨归 |
9.1 本性的需要:生命休闲身体行为的体育融入 |
9.2 实践的感知:生命休闲欢畅情绪的体育体验 |
9.3 人学的自由:生命休闲美好生活的体育向往 |
小结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析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美国传统的对古巴政策 |
2.1 冷战前完全控制阶段 |
2.2 冷战期间反复变化阶段 |
2.3 冷战后压中有促阶段 |
第3章 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内容及特点 |
3.1 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内容 |
3.1.1 开启官方接触 |
3.1.2 有限度的放松制裁 |
3.1.3 推动民间接触、加大两国“人与人交流”力度 |
3.2 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特点 |
3.2.1 奉行双轨政策,促压结合 |
3.2.2 加大对古巴公共外交 |
第4章 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调整的动因 |
4.1 小布什政府古巴政策困境 |
4.2 古巴经济改革 |
4.3 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调整下的古巴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4)旅行、旅游、旅游业—英国旅游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案 |
第一章 古代和中世纪欧洲的旅行与旅游 |
第一节 古代欧洲的旅行与旅游 |
一、古希腊的旅行与旅游 |
二、古罗马的旅行与旅游 |
第二节 中世纪欧洲大陆的旅行与旅游 |
一、中世纪欧洲大陆的交通和住宿业 |
二、中世纪欧洲大陆的旅行与旅游活动 |
第三节 中世纪英国的旅行与旅游 |
一、中世纪英国的交通和住宿业 |
二、中世纪英国的旅行活动 |
第二章 英国近代旅游的兴起 |
第一节 近代早期英国的旅行与旅游 |
一、近代早期英国的政治经济特征 |
二、近代早期英国的交通和住宿业 |
三、近代早期英国的旅行与旅游活动 |
第二节 工业革命对英国近代旅游兴起的影响 |
一、工业革命与工业社会诞生 |
二、工业革命使人们有“钱”有“闲” |
三、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客源市场的扩大 |
四、城市化和环境污染驱使人们外出旅游 |
第三节 近代旅游活动在英国的兴起 |
一、温泉保健旅游 |
二、海滨度假 |
三、观光旅游 |
第三章 近代旅游业在英国的发展 |
第一节 英国新型住宿业的兴起 |
第二节 旅行社在英国诞生 |
第四章 20世纪以后英国旅游的新发展 |
第一节 英国旅游业的新发展 |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三、网络文献 |
后记 |
(6)前古典时期西方游记中的地理思想呈现——对马可波罗、哥伦布和达尔文游记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地理思想流变 |
2.1 空间革命:已知世界的地理扩展 |
2.2 经济地理:从自由贸易到重商主义 |
2.3 政治地理:欧洲中心主义的兴起 |
3 结论 |
(7)从旅游学角度探析“大航海时代”西欧市民航海探险(论文提纲范文)
一、冒险扩张的民族旅游性格 |
二、行为比较张扬, 喜欢表现自我 |
三、注重探察自然和客观世界 |
(8)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课题来源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1.3.1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基本思路 |
1.3.3 资料来源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旅游目的地的含义 |
2.1.2 旅游目的地的分类 |
2.1.3 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界定 |
2.2 沿海旅游研究综述 |
2.2.1 关于沿海旅游资源 |
2.2.2 关于沿海旅游开发影响 |
2.2.3 关于海岛旅游 |
2.2.4 关于旅游目的地成长动力 |
2.3 北部湾旅游研究综述 |
2.3.1 北部湾旅游资源 |
2.3.2 北部湾旅游发展战略 |
2.4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地理学相关理论 |
3.1.1 增长极理论 |
3.1.2 核心-边缘理论 |
3.1.3 点轴理论 |
3.1.4 分形理论 |
3.2 旅游学相关理论 |
3.2.1 生命周期理论 |
3.2.2 旅游流理论 |
3.2.3 旅游产品理论 |
3.3 其他相关理论 |
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2 需求层次理论 |
3.3.3 竞争理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演变 |
4.1 全球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态势 |
4.1.1 成长历程 |
4.1.2 现状态势 |
4.1.3 空间特征 |
4.2 中国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格局 |
4.2.1 成长历程 |
4.2.2 类型划分 |
4.2.3 空间格局 |
4.3 沿海旅游目的地特征及影响因素 |
4.3.1 空间特征 |
4.3.2 旅游资源特征 |
4.3.3 旅游者行为特征 |
4.4 小结 |
第5章 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机理 |
5.1 成长动力 |
5.1.1 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吸引力 |
5.1.2 以旅游需求为前提的拉动力 |
5.1.3 政府对旅游供需的驱动力 |
5.1.4 旅游外部环境作为保障力 |
5.2 成长模式 |
5.2.1 点轴模式 |
5.2.2 核心-边缘模式 |
5.2.3 网络型模式 |
5.3 区域互动 |
5.3.1 互动模式 |
5.3.2 中国沿海旅游互动 |
5.3.3 互动机制 |
5.4 小结 |
第6章 中国沿海旅游新一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目的地成长 |
6.1 成长基础 |
6.1.1 基本界定 |
6.1.2 发展制约因素 |
6.1.3 成长前提 |
6.2 成长策略 |
6.2.1 提升吸引力:整合特色旅游产品 |
6.2.2 挖掘市场拉动力:完善旅游市场体系 |
6.2.3 加强政府驱动力:广西区内旅游互动 |
6.2.4 打造外部保障力: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互动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7.2 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10)论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西欧市民的航海探险旅游(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转型时期西方市民探险旅游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传统旅游文化的深远影响 |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促进作用 |
2.1 西欧市民航海探险旅游的环境感知 |
2.2 传统贸易被阻断后被迫另寻出路 |
第三节 政治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 |
3.1 政治准备 |
3.2 宗教动机 |
3.3 《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
3.4 技术条件 |
第二章 转型时期西欧市民的航海探险旅游分析 |
第一节 以求利为目的的航海探险旅游 |
第二节 旅游特征描述 |
2.1 冒险扩张的民族旅游性格 |
2.2 行为张扬和喜欢表现自我 |
2.3 鲜明的求胜意识和观念 |
2.4 注重探察自然和客观世界 |
第三节 西欧旅游主体、客体和中介体迅速发展 |
3.1 旅游主体的发展 |
3.2 旅游客体急剧扩大 |
3.3 旅游设施的改进和中介体的发展 |
第三章 转型时期西欧市民探险旅游的影响 |
第一节 正面影响 |
1.1 促进了世界各大文化圈的整合 |
1.2 使世界动植物秩序和经济秩序发生重要变化 |
1.3 提高了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能力 |
第二节 负面影响 |
2.1 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的破坏 |
2.2 对旅游目的地的疾病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四、第一个到古巴的旅游者——哥伦布(论文参考文献)
- [1]游历发展分期、型式与影响:一个研究框架的建构[J]. 吴必虎,黄珊蕙,钟栎娜,谢冶凤. 旅游学刊, 2022(03)
- [2]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D]. 钟欢.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奥巴马政府古巴政策析评[D]. 石德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4(02)
- [4]旅行、旅游、旅游业—英国旅游史研究[D]. 冉群超.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 [5]住酒店请来拉丁美洲(下)[J]. 章开元. 饭店现代化, 2013(05)
- [6]前古典时期西方游记中的地理思想呈现——对马可波罗、哥伦布和达尔文游记的考察[J]. 吴芳芳,薛岚. 热带地理, 2011(04)
- [7]从旅游学角度探析“大航海时代”西欧市民航海探险[J]. 亓佩成. 黑龙江史志, 2009(17)
- [8]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D]. 高元衡.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走近拉美[J]. 郝志远. 黄河, 2008(02)
- [10]论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西欧市民的航海探险旅游[D]. 亓佩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