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原则在新疆农业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原则在新疆农业中的应用

一、比较优势原理在新疆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齐威[1](2021)在《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土壤水分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剖面水分信息对于南疆膜下滴灌棉田的灌溉量实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也是棉田制定合理灌溉策略的重要依据。如何以低成本、快速和无损的方式获取干旱区和非干旱区土壤剖面水分信息,并据此进行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三维可视化与时空变异研究,已成为目前土壤学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论文以南疆阿拉尔典型的机采棉田为研究区,通过利用大地电导率仪EM38-MK2获取的表观电导率数据对多个深度的土壤剖面水分信息进行建模和反演。以EM38-MK2采集的土壤表观电导率数据和原位同步采集的土壤剖面多个深度样本的含水率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和三维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等多种手段开展田间土壤含水率信息精确解译、土壤水分含量三维可视化和膜下滴灌棉田田间尺度灌溉量分布图的绘制等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电磁感应数据的棉田土壤水分多时相变异研究四月60~80 cm反演模型决定系数R2和相对分析误差RPD为同期最小,模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较弱,80~100 cm土层临近地下水,变异系数为同期最低,模型反演精度为同期最优;经一次滴灌(6月22日)后,0~20 cm反演模型精度模型较为稳定,但20~40 cm土层受滴灌水淋洗作用,盐分含量上升并影响表观电导率值,与四月同土层所建模型相比,精度为同期最低;经最后一次滴灌(8月25日)后,60~80 cm表观电导率反演模型的R2和RPD分别为0.89和2.81,二者为同期最高,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1.21%和1.06%,二者为同期最低,模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较强;十月20~40 cm土层表观电导率反演模型R2和RPD为同期最高,模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较强。单时期模型优于全时期模型,单时期模型R2在0.62~0.80之间,全时期模型R2在0.22~0.54之间,RPD对比可知,全时期各土层模型不及单时期的对应土层模型,说明全时期模型的预测能力不及单时期模型。四月、七月和十月预测土壤含水率和变异系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九月预测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除十月20~40 cm预测含水率数据接近正态分布外,其余各时期各土层峰度均远离3,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经对数变换后符合正态分布。(2)基于电磁感应数据的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三维时空变异研究对南疆干旱区田间土壤水资源动态的多时相研究,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法和策略。本研究运用电磁感应技术快速、高效和无损获取土壤表观电导率的特点,结合原位土壤样品的室内含水率分析,建立土壤表观电导率反演土壤含水率模型;以四个时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土壤含水率为数据源,采用三维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绘制土壤含水率三维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表观电导率可以反演土壤含水率;同一深度土层反演模型的精度在各时期略有不同,其中0~20cm反演模型的波动幅度最小,维持在0.72~0.79之间。在棉花根系频繁活动影响下,根层20~40cm和40~60cm反演模型与表层0~20cm反演模型相比,其R2变化幅度较大,在0.57~0.80之间。在地下水水位高低的影响下,非根层60~80cm和80~100cm模型R2基本符合地下水水位浮动变化特点,即水位上升,模型R2有所提高。土壤含水率三维分布图对各时期土壤含水率高低及其分布进行了直观展示,在非灌溉时期,底层土壤水分可以从浅层地下水得到一定量的补充,但表层土壤水分因干旱气候易流失,尤其在沙土区域水分停留时间短。在灌溉时期,表层轻旱程度土壤面积相比非灌溉时期大幅减少,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空间变化缩小,但水平方向上不同土壤质地使土壤含水率仍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特别是表层高盐区和沙土区域,土壤含水率在多次灌溉后仍然较低。研究结果证实通过三维反距离插值绘制土壤含水率三位分布图是可行的。此方法不仅可为干旱区农田灌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还可为农田灌溉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3)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灌溉量研究据统计,三月无灌溉的情况下,四月局部最高灌溉量达到2800 m3 ha-1。从七月到九月,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研究区局部最高灌溉量由2200 m3 ha-1下降到1700 m3 ha-1。在仅考量到土壤墒情的条件下,研究区共有三处灌溉量较大的区域,分别位于样区北端西半边区域、中部区域和南部东侧区域。经一次滴灌后,北端西半边区域和南部东侧区域灌溉量明显下降,中部区域仍需大量灌溉;经最后一次灌溉后,中部区域得到明显改善,灌溉量下降。该研究结果证明,采用EM38-MK2对农田不同时期土壤水分含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实现田间高效灌溉量是可行的。本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本研究通过采用EM38-MK2大地电导率仪获取的土壤表观电导率数据对干旱区田间尺度作物根层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建模和反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EM38-MK2快速、高效和无损收集数据的优势,在尽可能减小破坏土壤原有形态和结构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田间尺度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监测。降低了获取田间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成本,并通过观察多个时期田间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为田间灌溉量提供参考意义。(2)为更加详细全面的展示土壤水分在三维空间中的具体分布,本研究对EM38-MK2大地电导率仪在自动模式下获取的田间网状表观电导率数据进行了土壤水分含量的反演。将反演出的不同土层含水率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进行三维可视化。(3)以田间持水量为最大灌溉量,在仅考虑到土壤墒情的前提下,计算田间尺度土壤水分灌溉量,绘制田间尺度灌溉量分布图。结合多个时期灌溉量分布图,对田间几处灌溉量始终较高的局部区域进行土壤水分含量的监测跟踪和评估,确保在棉花多个生长阶段下土壤水分能够充分满足其需求,降低由土壤水分含量因素所引发棉花生长问题的可能性。

杨棣媛[2](2021)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一直以来的后发地区,农业在该地区经济中比重较高,但受自然条件、政策等因素限制其农业对内对外发展水平仍与我国其他地区差距较大。作为国家最新的一项发展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新格局的重新建构带来新机遇,要想抓住这次机会必须重视当下新通道区域农业未来的提升空间,那么科学评估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展开研究:首先采取文献研究法结合理论分析初步建立起区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西部陆海新通道实际情况,兼顾指标获取的可能性以及意义,以沿线13个省域作为空间单元,选取了支持性发展潜力、外显性发展潜力、潜在性发展潜力3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然后运用相关性分析修正现有指标,删除了一些相关度较低且数据难以获取的指标,最后保留的二级指标有20个。其次,文章原始数据大多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发展报告等,部分数据经过简单处理获得或引自相关研究成果。最后,通过SPSS软件在对三大类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新通道沿线13个省域的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进行分层次划分,同时用聚类分析法将区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进行聚类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沿线13个省域在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中可划分为3个层次:四川、广西两省位列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重庆、新疆、贵州、甘肃、云南、陕西、内蒙古这七个省域位列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一般的区域;宁夏、海南、青海、西藏四个省域位列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较小的区域,且各研究地在自然和经济社会开发条件上表现各有不同,各项评价因子的具体得分差异较大。进而据此总结了现阶段新通道区域农业外向化的特点,并提出了农业对外发展的开发策略。本研究希望能够充实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并为各省域农业的开放开发提供更多实证经验和借鉴。

王雪莹[3](2020)在《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盐体系的相平衡理论是指导开发海水、盐湖、地下卤水及含盐废水综合利用技术的重要基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温和高温下的稳定及介稳相平衡,而对于低温下的相平衡研究较少。低温对水盐体系的相平衡和盐类结晶规律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含硫酸盐水盐体系,能够抑制某些复盐析出,极大地简化相图,从而有可能开发出更简单、效率更高的生产工艺。新疆卤水硝酸盐矿主要含有Na+、K+、Mg2+、Cl-、NO3-、SO42-六种离子,属于高元复杂体系,常温及较高温度下的结晶路线异常复杂,难以获得高质量目标产品;同时考虑到新疆冬季寒冷漫长,探索开发低温工艺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由于缺少相关的低温相图作为指导,工艺探索开发工作较为盲目,未能取得进展。为此,本文针对卤水硝酸盐矿所属的六元水盐体系Na+,K+,Mg2+//Cl-,NO3-,SO42-–H2O及其子体系,开展低温下的相变化研究。包括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了该体系在258.15K下的溶解度和密度数据,构建了不同形式的相图,分析并讨论各体系中盐类之间的相转化关系及析出规律;采用低温冷却曲线法研究了相关水盐体系的冰点、共晶点与溶液组成的关系和图形表达。同时结合相图,研究了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含有Na+,K+,Mg2+,Cl-,NO3-,SO42-的溶液在降温和蒸发过程中的析盐规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相关的生产工艺,为今后新疆卤水硝酸盐矿的开发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三元体系Na+//Cl-,NO3-–H2O、Na+,Mg2+//NO3-–H2O和Mg2+//Cl-,NO3-–H2O在258.15 K下均为简单共饱型,没有复盐存在;相图均由1个零变量点、2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3个结晶区组成。K+,Mg2+//Cl-–H2O体系有复盐KCl·Mg Cl2·6H2O的形成,相图由2个零变量点、3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5个结晶区组成。温度变化对相图中各盐的结晶区相对大小有一定影响,这些变化为设计出生产氯化钾、硝酸钠的工艺提供了思路。(2)四元同离子体系Na+,K+,Mg2+//Cl-–H2O在258.15 K下属于复杂体系,有复盐KCl·Mg Cl2·6H2O生成;相图含有2个零变量点,5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3个单盐结晶区和1个复盐结晶区,结晶区大小次序为KCl﹥Na Cl·2H2O﹥KCl·Mg Cl2·6H2O﹥Mg Cl2·8H2O。四元交互体系Na+,Mg2+//Cl-,NO3-–H2O为简单共饱和型体系,无复盐生成,含有2个零变量点,5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4个单盐结晶区,其中Mg Cl2·8H2O的结晶区最小,也即溶解度最大;Na NO3的结晶区最大,在低温下更易从卤水中析出。和298.15 K的相图相比,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盐的结晶区大小及结晶形式均发生改变。(3)五元交互体系Na+,K+,Mg2+//Cl-,NO3-–H2O在258.15 K,Na Cl·2H2O饱和的条件下,存在复盐KCl·Mg Cl2·6H2O。含有4个零变量点,9条单变量曲线,6个两盐结晶区,结晶区的大小按照KCl、KNO3、Na NO3、KCl·Mg Cl2·6H2O、Mg Cl2·8H2O、Mg(NO3)2·6H2O顺序递减。五元体系Na+,Mg2+//Cl-,NO3-,SO42-–H2O是一个简单体系,无复盐形成。相图含有3个共饱点,7条单变量曲线,5个两盐结晶区,结晶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2SO4·10H2O、Na NO3、Mg SO4·7H2O、Mg Cl2·8H2O、Mg(NO3)2·6H2O。Na2SO4·10H2O和Na NO3更易于从此类型的卤水中析出。与该体系298.15 K稳定相图相比,钠硝矾和白钠镁矾复盐结晶区消失,相关系得以简化。(4)六元体系Na+,K+,Mg2+//Cl-,NO3-,SO42-–H2O相图可采用正三棱柱表达无水无氯干盐图;在258.15 K,Na Cl·2H2O饱和的条件下,相图共有6个零变量点和8个两盐结晶区,其中Na Cl·2H2O和Na2SO4·10H2O的共晶区最大,在低温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最小,降温过程中最先结晶析出。与298.15 K的相图相比,减少了19个零变量点,复盐的种类由6种减少至1种,因此该体系在258.15 K的相关系更为简单。(5)构建了三元体系Na+//Cl-,SO42-–H2O、四元同离子体系Na+//Cl-,NO3-,SO42-–H2O和四元交互体系Na+,K+//Cl-,NO3-–H2O的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可以直观表达出冰与单盐、两盐及三盐的共晶点、线与面,此外,还可以反映出不同盐类组成的等水体系的冰点面。针对不同溶液组成构成的等水面冰点,采用扩展UNIQUAC模型进行计算,冰点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模型的适用性良好。(6)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含钾硝酸盐的盐湖卤水的降温实验证明,硫酸根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低温下卤水中大部分硫酸根离子以Na SO4·10H2O的形式析出,避免了大量的硫酸盐型复盐的生成。降温分离固相后的卤水进行自然蒸发实验,蒸发液相组成变化路径与Na+,K+,Mg2+//Cl-,NO3-–H2O五元体系298.15K相图分析基本吻合。因此对卤水采用冬季天然冷冻,夏季自然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出卤水中的十水硫酸钠和氯化钠,浓缩富集后的卤水可进行后续的硝酸盐及钾盐的分离。

梁雯奕[4](2020)在《广东省花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生因其高营养富含油脂的特性,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而随着农业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花生作为食品和原材料的需求也在扩大,对于花生主产省广东省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对广东省花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进行研究,明确广东省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情况,针对花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为提高广东省花生的生产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收集近20年来广东省花生生产的相关数据,从生产现状、区域布局和成本收益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阐明广东省花生的生产发展状况以及变化,同时与全国水平作比较。其次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从省际间和市际间两个不同层次对广东省花生的生产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算,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0年以来广东省花生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广东花生单产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潜力还有较大上升空间。(2)1998年-2018年,广东省花生种植区域布局变化主要呈现由中部、东部向西部、北部集中。(3)近五年来,广东省花生生产的总成本和平均出售价格都呈上升势,但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总成本的,因此净利润呈上升势,花生的种植收益得到提高;花生的生产成本中种子费占比最高;自营地折租和家庭佣工折价分别占广东花生生产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的80%、90%,广东花生生产仍以农户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为主。(4)现阶段广东花生生产综合比较优势较强,但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背离;广东省各花生生产区域之间生产差异明显,综合优势呈现“西北强,中东弱”的特点,符合种植区域的变动趋势,但地区间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不匹配现象显着。最后结合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考虑比较优势的原则,合理优化花生种植;适度加强花生规模化经营,提高花生生产效益;加强花生机械化技术应用,推动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花生生产提质提量。

汪洋康[5](2020)在《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作为我国特有的水果,红枣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其列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战略的重要树种之一,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其作为林业产业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以红枣特色种植为视角,探索红枣的种植区位变化,比较优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是在我国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生产布局研究基础上,对特色林果作物布局研究的有益补充。在阐明红枣种植规模扩张,分析比较优势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红枣种植布局优化方案,为科学合理引导红枣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引入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结合计量分析,对新疆近20年红枣种植规模的五大枣区进行生产规模指数分析。引用比较优势指数对红枣产区的规模、效率以及综合比较优势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GIS软件分析新疆红枣产量的重心演变,试图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化状况,把握红枣生产布局变化规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对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不同区域红枣生产布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红枣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扩张、提质增效三个阶段。新疆红枣生产的集中程度有所上升,南疆西部枣区逐渐成为新疆红枣面积最集中区域,东疆哈密地区生产规模指数不断下降。红枣生产布局存在规模与效率比较优势不一致,很多北疆地区在不具备红枣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的情况下,拥有很强的效率比较优势,具有发展红枣种植的潜力。新疆近20年红枣产量重心始终稳定在阿克苏和田地区,整体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影响全疆红枣生产布局的自然因素有光照、温度、有效灌溉面积和机械总动力,效果十分显着且呈正向相关。技术因素受枣树自身生长特点影响,化肥施用量对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具有负向影响。新疆红枣作为优势林果业,未来面临着提质增效和优化布局的重要任务。在红枣生产布局优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地区红枣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枣树的生态效益,提出稳定南疆、开发北疆的、振兴东疆的新疆红枣生产布局优化方案。

黄程琪[6](2019)在《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新疆地处干旱地区,它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是灌溉农业区域,在新疆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因此水资源对于新疆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农业水资源使用占比过高又会对其他产业造成阻碍,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因此必须控制农业水资源的使用。而又考虑到粮食安全问题,不能通过减少粮食种植来减少农业用水。所以新疆减少农业用水量就只能通过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效率首先要做的是对效率进行测度,然后才是分析对效率有影响的因素。本文通过了解新疆各地州的农业用水效率和分析影响农业用水效率的因素,以期找到提升新疆农业用水效率的方法,提高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量,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以及生态协调发展。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即根据2005年至2016年新疆十四地州的面板数据和典型区域的农户实地调研截面数据,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和Tobit模型,分析了新疆十四地州的农业用水效率差异以及差异的来源,还探究了十四地州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典型高效率地区昌吉州的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具体来讲,本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研究基础;第三章为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新疆各地州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第五章为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为典型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第七章为结论与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新疆十四地州在2005年到2016年之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测算和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气候温和的地区,它们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高,而水资源禀赋高、气候非常干燥的地区,它们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这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等因素对当地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影响。(2)在自然状况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降雨量对新疆整体和效率高低分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这反映了自然降水替代了一部分的灌溉用水。(3)在农户基本特征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昌吉州,合适的农户年龄、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农业投入风险的偏好都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促进作用。(4)在节水技术投入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对于新疆整体还是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低分区,节水技术投入都能够显着大幅度地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之后对典型的高效率地区昌吉州的调研数据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5)在农业一般投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的投入跟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在新疆整体以及高低效率分区上都能够促进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之后典型地区的调研数据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此外调研数据部分还说明了农户的承包土地一般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一般不倾向投入节水灌溉设施。(6)在农业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新疆整体和高低效率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之后的调研数据分析也说明了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能够促进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调研数据部分的影响因素分析还说明了水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水价的调节、发放农业节水补贴、促进农户参与农业水资源管理都能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刘森挥[7](2019)在《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牛肉需求增长对牛肉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牛肉需求不断增加,牛肉价格的持续上升反映了牛肉供需矛盾的严重性。缓解牛肉供需矛盾是主要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扩大肉牛养殖数量实现产量增长,还是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实现牛肉产量增长?国家已经明确了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显然,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肉牛产业未来发展模式。肉牛养殖是肉牛整个产业的重要阶段,较长的养殖时间容易使技术进步和管理实践发生改变,因此是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重要突破口。我国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如何?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在哪?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我国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这些问题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也是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回答的问题。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关于肉牛成本收益的统计,分析我国肉牛养殖的投入产出构成以及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积累的、全国肉牛养殖调查面板数据(2014-2018),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测算了每个肉牛养殖主体肉牛产量增长的源泉,进而测算评估了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对比不同肉牛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再次,根据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和每个主体的内外部条件,研究了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2015年-2018年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0.28%、0.92%、-1.88%、3.41%,平均为0.54%,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不同主体之间差异较大,最小值为-154.35%,最大值为91.18%。西南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值在所有产区中最高,达到4.51%。年均出栏量在20-99头的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达到1.25%,出栏规模在1-19头的养殖主体TFP增长率最低,仅为-0.76%。(2)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来源,技术进步对养殖主体样本期内TFP的提升作用微弱,但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存在剧烈的震荡,规模效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FP的增长。(3)我国肉牛养殖目前仍处于高度粗放式的养殖方式,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99%,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在样本期内均值仅为15.01%。在产区差异方面,所有产区中东北产区与中原产区的TFP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26.40%、21.78%,而西北产区与非优势产区较低,仅为11.64%、8.87%。这与不同产区肉牛主要采取集中育肥或是放牧型饲养方式有关。在规模差异方面,样本期内年均出栏量在1-19头、20-99头的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明显低于100-299头以及300头以上养殖主体的TFP贡献率。(4)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涵盖技术推广、金融支持、组织化经营以及养殖主体的个人素质等方面,其中,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加入合作社、与现代企业签订契约以及养殖主体受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养殖主体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抑制作用。(5)基于技术培训、获取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组织化经营能够促进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本文进一步分析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贷款可获性、组织化经营的影响因素,从而识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发现:(1)技术培训内容与养殖主体需求是否匹配、养牛收入、风险偏好、所养殖肉牛每百头的成活率对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行为有正向影响,而养殖主体年龄、是否村干部等因素对其参与技术培训行为影响不大。(2)养殖主体家庭禀赋特征及生产经营能力对其信贷可获性存在显着影响。其中,家庭劳动力人数与贷款可获性呈正相关;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工性收入或养牛收入的养殖主体更容易获得贷款;享受信贷补贴政策与购买了养牛保险的养殖主体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3)养殖主体是否为村干部、受教育年限、生产规模、肉牛市场价格、合作组织能够提供的技术服务、能否提供销售服务与养殖主体是否参与组织化经营呈正相关。而养殖主体年龄、养殖经验与养殖主体是否参与组织化经营呈负相关性。(4)对上述三方面结论进行总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非可完全依赖养殖主体的自身努力来实现,政府在服务配给、补贴政策支持及产业组织在技术指导及产后销售上所提供的帮助,对养殖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得出以下几点提升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1)引导肉牛养殖的适度规模化,提高肉牛产业化水平;(2)进一步加强先进技术的普及,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优化肉牛养殖技术推广方法,重视养殖主体对新技术的修正过程;征求养殖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困难,有针对性的提供技术培训服务。(3)鼓励金融机构改革农牧业贷款抵押和企业资信评价体系,加大对农牧业生产者的贷款支持;建立金融联结配套的制度,有效解决养殖主体借贷信息不对称问题。(4)提高养殖主体组织化程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引导养殖主体自发组成合作社,激发养殖主体内在的积极性;鼓励养殖主体与现代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强调对肉牛养殖主体提供技术、收购销售等服务的重要性。(5)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肉牛养殖主体受教育水平;加大肉牛养殖补贴力度,建立疫病风险补偿机制,推广肉牛养殖保险,保证养殖主体收入。

姜焕焕[8](2019)在《耐盐碱解磷菌与磷石膏联用改良盐碱土的效果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盐碱土是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危害着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良并资源化利用盐碱土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土壤退化与粮食需求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利用微生物菌剂与工业副产品配套施用进行盐碱土改良,不但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具有高效经济、节约能源、对环境无污染的优点。解磷菌是一类可以将难溶性磷源转化成植物可吸收利用磷素的一种促生菌,对于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缓解植物盐碱胁迫损伤及改良盐碱土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从生态环境安全性及微生物菌剂改良盐碱土角度出发,分离鉴定耐盐碱解磷菌,对其环境适应性及植株促生作用进行研究,考察了其与磷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分别采集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和新疆内陆地区盐碱土样,测定理化性质。利用优化的磷酸三钙无机磷培养基(Tricalcium phosphate medium,TPM)和蛋黄有机磷培养基(Yolk medium,YM)分离纯化解磷菌。16S rDNA鉴定后,平板法和液体培养法对其溶磷特性进行测定。从黄河三角洲地区纯化出解磷细菌40株,主要分布在Bacillus,Pseudomonas,Arthrobacte,Acinetobacter,Enterobacter,Providencia rettgeri菌属。解磷放线菌2株,均为Streptomyces。其中,解无机磷细菌26株,解有机磷细菌16株。解磷真菌10株,主要是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菌属。菌株溶解磷酸三钙量为2.25442 mg/L,溶解磷酸铝量为0.214.6 mg/L,溶解磷酸铁量为0.319.72 mg/L,溶解卵磷脂量在0.88.7 mg/L之间。从新疆地区分离纯化出解磷细菌23株,分别属于Bacillus,Acinetobacter,Brevibacillus,Pseudomonas,Paemibacillus,Gordonia,Ensifer adhaerenss,Chryseobacterium菌属。其中,解无机磷细菌17株,解有机磷细菌6株。解磷真菌6株,属于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Talaromyces flavus菌属。溶解磷酸三钙量为65496 mg/L,溶解磷酸铝量在0.411.4 mg/L之间,溶解磷酸铁的量为0.128.5 mg/L,溶解卵磷脂量在2.110.3 mg/L之间。其中,Providencia rettgeri和Gordonia sp.首次发现具有溶磷能力。实验进一步对所分离解磷菌溶磷机理及盐碱耐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解磷菌溶磷过程伴随着培养基内pH值的下降而下降。液相色谱测定分析发现,解磷菌能够分泌草酸、柠檬酸、葡萄糖酸、苹果酸、琥珀酸、乳酸、甲酸和丙酸,其中丙酸和草酸是耐盐碱解菌溶解磷酸三钙的主要有机酸。分离自盐碱环境的土着解磷菌具有较强的盐碱耐受性。其中,Bacillus(YM-9、YM-16、TPM-26、YMX5、TPMX18、TPMX19)、Providencia retteri(TPM-23)、Enterobacter sp.(YM-14)、Acinetobacter sp.(YMX11)、Ensifer adhaerens(TPMX5)和Gordonia sp.(TPMX16)在1.5 mol/L NaCl条件下仍可以生长,所有菌株最高Na2CO3耐受性为50 mmol/L,最高pH耐受性为10。以经济作物-花生作为考查对象,分析优势耐盐碱解磷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 sp.)、雷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eri)和粘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的生理特性及对花生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菌株在1.4 mol/L NaCl条件下仍具有溶磷能力,对不浓度的碳、氮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盆栽实验结果显示,土壤中盐碱成分能够抑制植株的生长,接种四种解磷细菌缓解了这种抑制作用,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植株生长。其中,解磷菌Providencia rettgeri为最优菌株,显着增加植株根长、茎长、叶片数及生物量。耐盐碱解磷菌能够定殖于植物根际土壤,通过溶磷作用,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促进植物生长。另外,解磷菌通过分泌植物激素、胞外多糖及铁载体等促生因子,改变植株叶片激素含量,增加盐碱胁迫抗性,促进其在盐碱环境条件下的生长。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土为实验对象,从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方面考察了解磷菌Providencia rettgeri和磷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处理组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pH值和盐离子含量,pH最高下降0.62个单位。土壤中盐碱成分得到优化,Na+和Cl-含量降低,Ca2+和SO42-含量增加。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增加量分别为189.71 mg/kg、19.57 mg/kg、873.34 mg/kg和23.06 g/kg。解磷菌菌悬液的施入显着增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促进微生物群落富集与土壤营养元素循环相关的菌属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Planctomycetes,全面改善盐碱土性质,促进了植株的生长。本研究经过培养基的优化,分离筛选出土着高效耐盐碱解磷菌,为解磷菌剂的制备提供了菌种资源;通过盆栽实验研究耐盐碱解磷菌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明确了其促生机理;通过其与磷石膏和秸秆的共同施用,改良了盐碱土土质,为利用耐盐碱微生物与改良剂联合施用改良盐碱土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凯[9](2018)在《我国中东部有机农场调研及番茄、芦蒿绿色种植体系推广》文中提出有机农业是一种更高级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本研究于2016年开始调研有机农场,并通过电话访问,走访有机农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本研究共计调查了中国8个省的42家农场,我们了解到调查地区的有机农场的类型,种植作物种类,投入品类型,防治病虫害方式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有机农场都表示作物产量比常规农场的要低,但是不同作物相差很大,蔬菜类有机作物比常规减产31%至86%,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瓜果类蔬菜,减产在50%以上;而果树类数减产率大都在20%以下。有机农场的收益方面,从农场建立到目前来看,亏本和盈亏平衡仍然占有机农场的大多数,但单从前一年的销售情况来看,超过1/3的有机农场表示处于盈利状态。通过对有机农场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一个好的有机农场需要有良好的种植体系去支持,包括正确的土壤改良方法和适合的植保方式。所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绿色种植体系(Beneficial Mocrobial Motivated Green system,简称BeMMG体系),在番茄和芦篙两种典型的蔬菜上,结合调研结果,进行种植体系的探索。之所没有直接选用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种植体系(Beneficial Mocrobial Motivated Organic system,简称 BeMMO 体系)是考虑到:第一实验地并非有机种植地块,直接使用有机体体系当地农户难以接受;第二,BeMMG体系已经十分接近BeMMO体系的种植与管理方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在新疆、江苏等地的番茄上建立了 BeMMG体系,分四个步骤实施。第一,在植物生长过程使用的农药与微生物肥料“宁盾”兼容性评价,“宁盾”已被证明是一种良好的植物生长促进剂,对多种疾病如番茄早疫病,番茄细菌斑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和番茄溃疡病具有防治作用;第二,土壤检测。第三,果实品质检测和收获后的第二次土壤检测。第四,经济价值统计。BeMMG体系展现出其在防治病虫害、提质增产、改良土壤等方面的多重功效。特别指出,BeMMG体系在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实施效果比江苏等发达地区实施效果更为显着:与常规绿色体系相比,新疆番茄平均增产29%,而江苏仅19.6%;新疆、江苏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3.4%、6.77%;土壤盐分下降率等其他检测指标亦显示出同样趋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发达地区土壤农残较少,微生物在其中发挥作用更佳。另外结合实验室前期和近期的研究,使用微生物肥料“宁盾”后,番茄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发生的改变,诱导相关根系分泌物的产生,而根系分泌物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对根围有益菌的积累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土壤盐分的下降,猜想就与根系分泌物影响微生态改变有关。同时,BeMMG体系的实施,对作物的提质增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显着,在有机质提升方面甚至可以与欧洲“生物动力学”媲美。由此可见,BeMMG体系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化学农业投入品对环境影响以及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芦蒿(Artemisiaselengensis)是一种在中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蔬菜。我们通过使用生物杀菌剂和生物肥料代替常规的系统,建立了芦蒿上的BeMMG体系。BeMMG系统使芦蒿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总黄酮等营养元素含量增加了 19.4%至28.5%。另外,将BeMMG系统显着改善了土壤质量。防病方面,BeMMG体系的芦蒿枯萎病发病率仅为18.4%;BeMMG体系芦蒿产量比常规系统提高8.9%。从结果来看,芦蒿上的BeMMG系统更佳实用,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并推广。本研究的通过对有机农场的调查和经营模式的研究,了解到我国有机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方式。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不断改良BeMMG体系,为在番茄和芦蒿上推广奠定了关键的基础。而BeMMG体系在番茄和芦蒿上成功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 BeMMG体系优秀的效果。

孙培蕾[10](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我国详细开放战略的升级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战略性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提升我国整体和各地区的农业竞争实力,巩固农业发展的成果,成为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重要任务。而农业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好坏、进程的快慢,不仅关系到新疆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新疆与周边中亚国家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域,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双方农业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广泛、深入,新疆农业将全方位“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要求新疆农业较快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研究新疆农业竞争力,一方面有利于新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新疆农业在全国及国际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新疆更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以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和基础,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农业竞争力进行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从新疆特殊区情出发,构架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分析法对新疆农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分析,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农业竞争力效率进行分析,运用指数平滑法对新疆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短期预测,运用综合评价分析法测度和比较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带域国家(中亚五国)的农业竞争力水平,运用岭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影响新疆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促进新疆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使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本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的发展历程,新疆农业经历了实现粮食自给、农业生产的低谷时期、农业生产的缓慢增长时期、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时期四个阶段。新疆农业发展成效显着,主要表现为新疆农业生产规模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提高,且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第二,构建了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能力、农业增长获利能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发展环境在内的的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2000-2015年新疆农业竞争力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能力、农业增长获利能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发展环境也均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能力是新疆农业发展的根本依托,为新疆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增长获利能力是新疆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动力;农业发展环境在新疆农业竞争力中显得越发重要。2000-2015年新疆农业竞争力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与理想值的距离不断缩小,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且新疆农业竞争力效率的变动速度慢于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变动速度。“十三五”期间,新疆农业竞争力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且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保持不变。第四,黑龙江的农业竞争力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其他省份,其次是新疆,其他省份排名依次是内蒙古、云南、甘肃、陕西、宁夏、西藏、重庆和青海。相较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它沿线省份而言,新疆在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农业发展环境方面竞争优势较弱,在农业生产能力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其他省份中,黑龙江在农业农业生产能力、农业增长获利能力和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内蒙古在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增长获利能力方面竞争优势明显;云南在发展环境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在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增长获利能力方面竞争优势很弱;陕西在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竞争优势明显,但在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增长获利能力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甘肃的农业发展环境竞争优势明显;内蒙古和重庆均具有较强的农业增长获利能力。第五,新疆农业竞争力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域国家(中亚五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域国家(中亚五国)农业竞争力评价排名依次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从各项指标得分来看,新疆在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增长获利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发展环境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域国家(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发展环境竞争优势明显,但其农业技术创新竞争力较弱;塔吉克斯坦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竞争力较强,但其在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能力方面竞争较弱;土库曼斯坦的农业增长获利能力竞争优势明显,其次是农业生产要素,而其农业发展环境竞争优势不明显;乌兹别克斯坦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发展环境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其在农业生产要素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第六,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规模以上纺织业增加值均对新疆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规模以上纺织业增加值指标对新疆农业竞争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对新疆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第二,人均谷物消费数量、化肥施用量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对新疆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负向的抑制作用,且化肥施用量对新疆农业竞争力提升的负向抑制程度大于农作物受灾面积和人均谷物消费数量。目前,新疆农业产量的增长中,化肥施用过多,如果不改变增长方式,不以农业技术进步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话,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造成新疆农业竞争力的下降。第七,提出提升新疆农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其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的对策措施;其二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对策措施;其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其四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措施;其五是加大工业支农力度的对策措施;其六是加强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的对策措施。

二、比较优势原理在新疆农业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较优势原理在新疆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土壤水分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南疆干旱区水资源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的比较
        1.2.2 基于电磁感应技术传感器应用于土壤监测方向
        1.2.3 表观电导率反演土壤属性研究
        1.2.4 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土壤属性二维空间变异性研究
        1.2.5 基于电磁感应技术土壤属性的三维空间变异性研究
        1.2.6 电磁感应传感器在农业中的应用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EM38-MK2 的结构与原理
    2.3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采集
        2.3.1 研究区概况
        2.3.2 实验样地概况
        2.3.3 表观电导率数据、土钻样品和环刀样品的采集
    2.4 土壤质量含水率、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
        2.4.1 土壤质量含水率测定方法
        2.4.2 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
    2.5 研究方法
        2.5.1 土壤含水率的表观电导率反演模型建立
        2.5.2 土壤容重与田间持水量的表观电导率反演模型的建立
        2.5.3 土壤灌溉量计算公式
    2.6 研究内容
        2.6.1 基于电磁感应数据的棉田土壤剖面水分反演模型研究
        2.6.2 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三维时空变异性研究
        2.6.3 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灌溉量研究
    2.7 多种土壤属性插值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选择
    2.8 研究技术路线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磁感应数据的棉田土壤剖面水分反演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时期土壤水分含量反演模型的建立
        3.2.2 局部模型与全局模型精度对比
        3.2.3 土壤盐分含量对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精度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三维时空变异性研究
    4.1 引言
    4.2 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含水率线性模型与交叉验证
        4.3.2 不同时期土壤含水率三维插值结果
        4.3.3 不同时期土壤含水率三维分布特征
    4.4 讨论
        4.4.1 模型精度影响因子
        4.4.2 土壤含水率三维空间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灌溉量研究
    5.1 引言
    5.2 简单和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反演
        5.3.2 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图
        5.3.3 田间灌溉量空间分布图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西部陆海新通道
        2.1.2 发展潜力
        2.1.3 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
        2.1.4 潜力与竞争力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区位论
        2.2.3 产业竞争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潜力研究的应用领域
        2.3.2 测度相关指标、模型及应用方面
        2.3.3 农业外向化潜力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3.4 西部陆海新通道及沿线省份农业开放发展方面
        2.3.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的评价体系建构
    3.1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概述
        3.1.1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现状
        3.1.2 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农业外向化发展优势
        3.1.3 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农业外向化发展制约因素
    3.2 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
        3.2.1 构建原则
        3.2.2 构建思路
    3.3 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指标遴选及其解释
        3.3.1 支持性发展潜力指标
        3.3.2 外显性发展潜力指标
        3.3.3 潜在性发展潜力指标
    3.4 评价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的方法选择
        3.4.1 因子分析法
        3.4.2 聚类分析法
第四章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4.1.1 数据的来源
        4.1.2 数据的处理
    4.2 评价分析与比较
        4.2.1 支持性发展潜力评价
        4.2.2 外显性发展潜力评价
        4.2.3 潜在性发展潜力评价
        4.2.4 农业外向化总体潜力评价
    4.3 农业外向化潜力的聚类分析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讨论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新疆盐湖资源概况
    1.3 硝酸盐资源概况
        1.3.1 国外天然硝酸盐资源及加工技术
        1.3.2 国内天然硝酸盐资源及开发利用
    1.4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方法与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水盐体系相平衡
        1.5.2 冰点、共晶点及低温生产工艺
    1.6 扩展的UNIQUAC模型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和内容
        1.7.1 课题目的与意义
        1.7.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8 课题来源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仪器及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3 化学分析方法
第3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及冰点、共晶点研究
    3.1 Na~+//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3.2 K~+,Mg_2~+//Cl~-–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3.3 Na~+,Mg_2~+//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3.4 Mg_2~+//Cl~-,NO_3~–H_2O258.15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3.5 Na~+//Cl~-,SO_4~(2-)–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的测定与图形表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及冰点、共晶点研究
    4.1 Na~+,K~+,Mg_2~+//Cl~-–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4.1.1 相平衡数据
        4.1.2 相图结构分析与讨论
        4.1.3 共饱点平衡固相组成的确定
        4.1.4 不同温度下的相图比较及应用
    4.2 Na~+,Mg_2~+//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4.2.1 相平衡数据
        4.2.2 相图结构分析与讨论
        4.2.3 温度对相图结晶区的影响
    4.3 四元体系冰点、共晶点的测定与图形表达
        4.3.1 Na~+//Cl~-,NO_3~,SO_4~(2-)–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
        4.3.2 Na~+,K~+//Cl~-,NO_3~–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
    4.4 四元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的热力学模型
        4.4.1 Na~+//Cl~-,NO_3~,SO_4~(2-)–H_2O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模型计算
        4.4.2 Na~+,K~+//Cl~-,NO_3~–H_2O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模型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元体系258.15K相平衡研究
    5.1 Na~+,K~+,Mg_2~+//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5.1.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5.1.2 不同温度下的相平衡关系对比
    5.2 Na~+,Mg_2~+//Cl~-,NO_3~,SO_4~(2-)–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5.2.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5.2.2 不同温度下的相平衡关系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六元体系Na~+,K~+,Mg_2~+//Cl~-,NO_3~,SO_4~(2-)–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6.1 六元体系相平衡数据
    6.2 六元体系相图构建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含钾硝酸盐卤水加工工艺基础研究
    7.1 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卤水动态降温析盐规律
        7.1.1 降温实验过程及数据
        7.1.2 析盐规律研究与过程计算
    7.2 冷冻固液分离后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研究
        7.2.1 自然蒸发实验过程及数据
        7.2.2 卤水蒸发液相组成变化与结晶路线分析
        7.2.3 卤水蒸发结晶理论分析及计算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广东省花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依据
    2.1 比较优势理论
    2.2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2.3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第三章 广东省花生生产现状分析
    3.1 广东省花生生产规模
        3.1.1 总产量分析
        3.1.2 播种面积分析
        3.1.3 单位产量分析
    3.2 广东花生生产区域布局
        3.2.1 广东省花生种植格局
        3.2.2 广东花生产区生产布局变动分析
        3.2.3 广东花生产区生产情况分析
    3.3 广东省花生成本收益分析
        3.3.1 花生成本收益变化
        3.3.2 花生成本构成
第四章 广东花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择
        4.1.2 数据来源
    4.2 广东省花生生产的省际比较优势测算
        4.2.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4.2.2 效率比较优势测算
        4.2.3 综合比较优势测算
    4.3 广东各花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测算
        4.3.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4.3.2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4.3.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第五章 广东花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花生单产水平偏低,生产潜力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5.2 花生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低
    5.3 花生生产整体机械化应用程度不成熟
第六章 相关对策建议
    6.1 考虑比较优势的原则,合理优化花生种植
    6.2 适度加强花生规模化经营,提高花生生产效益
    6.3 加强花生机械化技术应用,推动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
    6.4 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花生生产提质提量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理论基础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2.4 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2 新疆红枣生产现状分析
    2.1 全国红枣生产现状
        2.1.1 全国红枣生产的总体发展态势
        2.1.2 全国红枣种植区域分布
    2.2 新疆红枣种植演变过程
        2.2.1 新疆红枣种植起步发展
        2.2.2 新疆红枣种植的快速扩张
        2.2.3 新疆红枣种植的提质增效
    2.3 新疆红枣种植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2.3.1 新疆红枣种植的主要优势
        2.3.2 新疆红枣种植的主要劣势
3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解析
    3.1 红枣生产空间分布
        3.1.1 生产规模变化
        3.1.2 生产集中度变化
    3.2 新疆红枣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变化分析
        3.2.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3.2.2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3.2.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3.3 新疆红枣生产重心演变分析
        3.3.1 模型介绍
        3.3.2 数据说明
        3.3.3 产量重心转移分析
4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择
        4.1.1 自然资源因素
        4.1.2 经济因素
        4.1.3 技术因素
        4.1.4 市场因素
    4.2 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2 构建模型
        4.2.3 各地区的模型检验
        4.2.4 各地区结果分析
5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的优化路径和措施建议
    5.1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优化路径
        5.1.1 按红枣种植适宜区进行优化
        5.1.2 按生态效益进行优化
        5.1.3 按红枣产区的比较优势进行布局
    5.2 新疆红枣生产布局的措施建议
        5.2.1 制定全疆红枣布局优化方案
        5.2.2 推进红枣生产优势区的建设
        5.2.3 加快高标准枣田建设
        5.2.4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红枣生产方式
        5.2.5 东疆小规模高质量化发展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
        6.1.2 新疆红枣主产区自东疆向南疆转移
        6.1.3 新疆红枣生产受气候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显着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1.5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资源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2.3.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视角
        2.3.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衡量
        2.3.3 农业水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
        2.3.4 农业用水效率的衡量指标与其影响因素
        2.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2.4 研究基本假设
    2.5 小结
第三章 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新疆水资源基本情况
        3.1.1 新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3.1.2 各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差异巨大
    3.2 新疆农业水资源使用量和效率现状
        3.2.1 新疆农业水资源使用量现状
        3.2.2 新疆农业水资源的效率现状
    3.3 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4 新疆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3.5 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各地州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4.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介绍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介绍
        4.2.3 投入产出指标的相关分析
    4.3 新疆各地州农业用水效率测算与分析
        4.3.1 新疆农业用水效率测算结果
        4.3.2 对新疆农业用水效率的分析
    4.4 新疆各地州农业用水效率的聚类分层
    4.5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介绍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1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5.2.2 数据来源与数据介绍
    5.3 新疆全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4 按效率分区的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典型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数据来源介绍与数据描述
        6.1.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6.1.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2 农户农业用水效率的测算
        6.2.1 效率测算模型介绍
        6.2.2 农户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测算
    6.3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介绍和变量说明
        6.3.1 截面Tobit模型介绍
        6.3.2 变量解释和影响效应假设
    6.4 农户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对农业水资源管理的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论文不足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第三章 我国肉牛养殖业发展与投入产出变动
    3.1 我国肉牛养殖业历史变迁与区域布局
    3.2 我国肉牛养殖业投入产出变动与区域差异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4.1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与测度原理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3 我国肉牛养殖主体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4.4 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4.5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肉牛养殖生产方式评价
    5.1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生产方式评价的理论分析
    5.2 我国肉牛养殖业生产方式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6.3 被解释变量与关注解释变量的交叉统计分析
    6.4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研究
    7.1 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
    7.2 养殖主体信贷可获性的影响因素
    7.3 养殖主体组织化经营的影响因素
    7.4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耐盐碱解磷菌与磷石膏联用改良盐碱土的效果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盐碱土成因及其改良的必要性
        1.2.1 盐碱土成因及分类
        1.2.2 盐碱土世界范围内分布
        1.2.3 盐碱土对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
    1.3 盐碱土改良研究现状
        1.3.1 物理改良方法
        1.3.2 化学改良方法
        1.3.3 生物改良方法
        1.3.4 综合措施
    1.4 解磷菌研究概况及其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
        1.4.1 磷在盐碱土壤中的存在的形态
        1.4.2 解磷菌及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1.4.3 耐盐碱解磷菌及其在盐碱土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1.5 耐盐碱解磷菌与磷石膏联用改良盐碱土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土样的采集方法
        2.2.2 土壤浸提液的制备
        2.2.3 解磷菌的筛选方法
        2.2.4 盆栽实验方法
    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理化特性测定
        2.3.2 土壤微生物测定
        2.3.3 解磷菌鉴定与促生性能测定
        2.3.4 解磷菌的生物学特性
        2.3.5 植物各项指标的测定
        2.3.6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耐盐碱解磷菌筛选及其溶磷能力研究
    3.1 引言
    3.2 土样的采集与理化性质测定分析
    3.3 解磷菌的纯化与鉴定
        3.3.1 解磷细菌纯化与鉴定
        3.3.2 解磷真菌的分离鉴定
    3.4 解磷菌溶磷能力及溶磷机理
        3.4.1 解磷菌的溶磷指数
        3.4.2 解磷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溶磷能力
        3.4.3 解磷菌溶磷机理分析
    3.5 解磷菌的盐碱耐受性
        3.5.1 新疆地区解磷菌的盐碱耐受性
        3.5.2 黄河三角洲地区解磷菌盐碱耐受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盐碱解磷菌促进植物生长及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耐盐碱解磷菌的优选及其生理特性
        4.2.1 具有促进植物发芽能力菌株的筛选
        4.2.2 解磷菌分泌促生长因子特性
        4.2.3 优势解磷菌的环境适应性
    4.3 优势耐盐碱解磷菌促进花生生长效应
        4.3.1 接种效果比较分析
        4.3.2 植物叶片激素含量变化
        4.3.3 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
    4.4 接种解磷菌促进植物生长机理探讨
        4.4.1 解磷菌在植物根系土壤的定殖
        4.4.2 解磷菌分泌生长激素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解磷菌P.retteri与磷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的改良与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解磷菌剂与磷石膏联合施用对花生的促生效应
        5.2.1 花生生长指标变化分析
        5.2.2 增加花生叶片大量营养元素含量
    5.3 解磷菌剂与磷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5.3.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5.3.2 对土壤养分的改良
        5.3.3 对土壤酶活性的强化
    5.4 解磷菌剂与磷石膏联合施用改良盐碱土的微生物学机制
        5.4.1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5.4.2 微生物种群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5.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功能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9)我国中东部有机农场调研及番茄、芦蒿绿色种植体系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绿色种植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1 有机农业的总体概况
        1.1 有机农业的定义
        1.2 有机农业的基本特征
        1.3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比较
    2 有机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2.1 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2.2 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动态
        2.3 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4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5 目前国内有机农业存在的问题
    3 国内外已有种植体系的探索
    4 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绿色种植体系建立和推广
    5 根系分泌物与根系微生态的互作
第二章 我国中东部地区有机农场种植及经营模式调研
    1 材料与方法
        1.1 农场筛选与调查方法
        1.2 数据统计及整理
    2 结果
        2.1 农场的地理分布情况
        2.2 有机农场种植面积及时间分布
        2.3 各个有机农场主要种植作物及与常规农场的产量对比
        2.4 有机农场的投入品及病虫害防治
        2.5 有机农场的收益情况与销售方式
    3 讨论
第三章 有益微生物驱动的番茄绿色种植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株,肥料,投入品
        1.2 微生物肥料“宁盾”与化学农药的兼容性试验
        1.3 初步整合有益微生物驱动的番茄全程绿色种植体系
        1.4 田间实验
        1.5 测定番茄生长指标及产量
        1.6 测定番前品质指标
        1.7 测定种植区域土壤指标
        1.8 成本核算方法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微生物肥料“宁盾”与化学农药的兼容性结果
        2.2 建立有益微生物驱动的番茄全程绿色种植体系
        2.3 BeMMG体系对番茄的促生作用及产量影响
        2.4 BeMMG体系对番茄病害防治情况
        2.5 BeMMG体系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2.6 BeMMG体系对种植区域土壤的影响
        2.7 不同种植制度经济核算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有益微生物驱动的芦蒿绿色种植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株,肥料,投入品
        1.2 微生物肥料“宁盾”与化学农药的兼容性试验
        1.3 初步整合有益微生物驱动的芦蒿全程绿色种植体系
        1.4 田间试验
        1.5 测定芦蒿生长指标及产量
        1.6 测定芦蒿品质指标
        1.7 测定种植区域土壤指标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微生物肥料“宁盾”与化学农药的兼容性结果
        2.2 建立有益微生物驱动的芦蒿全程绿色种植体系
        2.3 BeMMG体系对芦蒿促生作用、病害防治及产量影响
        2.4 BeMMG体系对芦蒿品质的影响
        2.5 BeMMG体系对种植区域土壤的影响
        2.6 不同种植制度经济核算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特色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论文特色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竞争力
        2.1.2 产业竞争力
        2.1.3 农业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资源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区位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农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农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3.1.1 农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框架
        3.1.2 农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提升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新疆农业发展概况
    4.1 新疆农业的发展历程
        4.1.1 实现粮食自给(1978 年-1990 年)
        4.1.2 农业生产的低谷时期(1990 年-2000 年)
        4.1.3 农业生产的缓慢增长时期(2000 年-2008 年)
        4.1.4 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时期(2008 年至今)
    4.2 新疆农业发展现状
        4.2.1 新疆农业生产规模
        4.2.2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
        4.2.3 新疆农业区域分布
        4.2.4 新疆农业劳动生产率
        4.2.5 新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2.6 新疆农产品对外贸易
    4.3 新疆农业发展特征
    4.4 新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测度分析
        5.1.1 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农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设计
        5.1.3 新疆农业竞争力测度结果与分析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效率分析
        5.2.1 农业竞争力效率评价分析模型
        5.2.2 新疆农业竞争力效率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水平预测
        5.3.1 农业竞争力短期预测方法
        5.3.2 新疆农业竞争力动态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经济体农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6.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农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6.1.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农业发展现状比较
        6.1.2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农业竞争力比较结果与分析
    6.2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域国家农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6.2.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域国家农业发展现状比较
        6.2.2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域国家农业竞争力比较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及作用机理
        7.1.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7.1.2 农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7.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指标选取和模型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7.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8.1 新疆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现实基础
    8.2 新疆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目标和思路
    8.3 新疆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8.3.1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的对策措施
        8.3.2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对策措施
        8.3.3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8.3.4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举措
        8.3.5 加大工业支农力度的对策措施
        8.3.6 加强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的对策措施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不足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比较优势原理在新疆农业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土壤水分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研究[D]. 齐威.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潜力研究[D]. 杨棣媛. 北部湾大学, 2021(08)
  • [3]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D]. 王雪莹. 新疆大学, 2020
  • [4]广东省花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研究[D]. 梁雯奕.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5]新疆红枣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汪洋康.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程琪.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D]. 刘森挥.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耐盐碱解磷菌与磷石膏联用改良盐碱土的效果与机制[D]. 姜焕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我国中东部有机农场调研及番茄、芦蒿绿色种植体系推广[D]. 朱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农业竞争力研究[D]. 孙培蕾. 石河子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比较优势原则在新疆农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