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受CEO们的信心(论文文献综述)
戈园婧[1](2019)在《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大量研究表明CEO是影响公司决策的关键因素,这些决策包括运营决策、投融资决策以及战略决策等,因此IPO作为最重要的融资决策之一必然受到CEO的影响。然而,现有的文献较少从CEO的角度入手对新股发行进行研究,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入手,提取CEO的特征,从发行人重要决策者CEO的角度探讨了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相关问题。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制度背景下,本文将研究样本分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窗口指导”取消阶段和“窗口指导”重启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CEO特征如何影响IPO的定价调整和IPO短期表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如何影响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问题,本文在高阶梯队理论、禀赋效应理论、心理账户理论、文化价值理论以及信号理论的支撑下,做出不同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和短期表现的相关假设,包括CEO特征对IPO价格调整和IPO短期收益率的影响假设;针对CEO的各类特征和不同的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在构建以IPO短期收益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时,考虑依次和同时加入IPO价格调整以及IPO首日收益率来观察它们对短期收益的影响;最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包括对CEO各个特征以及各IPO定价调整和短期表现的描述性统计,以及对多个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分析。针对“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如何影响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问题,本文在前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继续采用CEO的各类特征,对“窗口指导”重启阶段IPO的定价和短期表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另外,将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阶段CEO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扮演不同角色的内在机理。本文的研究拓展了IPO研究的视角,从发行人微观治理结构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CEO的特征作为切入点,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支撑分析我国新股体制改革背景下CEO对IPO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构建了无“窗口指导”约束定价机制下CEO特征影响IPO定价调整调整过程的理论框架,以及有“窗口指导”约束定价机制下CEO特征影响IPO短期表现的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验证了CEO特征对新股的定价调整幅度以及上市后的表现存在显着性影响,但其影响会受到监管政策的严重扭曲;本文以“窗口指导”取消阶段即较充分的市场化定价阶段为研究样本,揭示了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中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人的投机性行为偏好。
史彩艳[2](2019)在《《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四巨头之成功密码》(第一、二章)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以衔接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原文中的衔接手段,探讨英汉翻译过程中衔接方式的翻译与转换,旨在研究衔接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以美国商业教授斯科特·加洛韦的着作《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四巨头之成功密码》的第一、二章为翻译素材。源语文本为信息型文本,作者在章节内简要介绍四巨头之现状及零售业发展史,详尽论述亚马逊成功的原因。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衔接方式。论述过程中,为使原文流畅自然,作者使用大量衔接手段,这也正是本次翻译实践的重中之重。本翻译报告共四部分: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在第一、第二部分中,笔者简述翻译任务及翻译过程;第三部分从衔接理论的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方面探讨英汉翻译中衔接手段的翻译,以期探索衔接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据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衔接对英汉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语篇衔接的认识与把握,对理解原文和生成译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把握好衔接关系,能有效将源语转化为译语。因此,翻译过程中应注意英汉不同的衔接方式,适当做出调整和转换;第四部分总结收获、不足之处及未来工作展望。
梁超[3](2019)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异质性、公司治理和企业投资偏差》文中指出投资决策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它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的基础,投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二十年来的国内外行为财务研究表明,管理者所具有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造成影响。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增加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从而在现金充裕和不足的情况下,加剧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过度自信管理者独有的心理特点,会增加企业的投资规模。上述两类研究中,前者是结合融资理论,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调节作用,后者则是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具有的心理特点,考察其对投资的主效应,虽然对于投资偏差造成影响存在差异,但是上述两类研究在考察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时,均是把过度自信作为一种同质性的心理偏差,在投资决策时会表现出“高估收益,低估风险”的心理特征。然而,认知心理学认为,过度自信具有四种不同的来源,分别为“优于平均”、“控制幻觉”、“校准偏误”和“过度乐观”,不同来源的过度自信,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从而对企业的经济决策带来差异性影响。为此,本文在行为财务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借鉴心理学研究结论,将过度自信进行来源和强度区分,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以期为理解和治理企业投资偏差提供依据。论文首先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区分为“优于平均”和“控制幻觉”两种来源,来源于“优于平均”的过度自信管理者,会高估个人能力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因而在投资决策中表现为“收益的高估”,来源于“控制幻觉”的过度自信管理者会高估个人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从而低估收益的波动幅度,在投资决策中更多的表现为对“风险的低估”。本文分别采用董事会持股的变化和相对薪酬对两种来源的过度自信进行衡量,探讨不同来源过度自信对投资偏差的影响;其次,结合现有的关于过度自信程度的研究,在来源异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过度自信强弱的不同影响;再次,为更加符合企业管理的现实,将不同来源和强度的过度自信进行综合考量,检验不同种类过度自信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差异性影响;最后,结合不同种类过度自信带来的影响,探究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过度自信引起的投资偏差的治理作用,从而为完善我国企业现有公司治理机制,发挥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有益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不论是来源于“优于平均”的过度自信,还是来源于“控制幻觉”的过度自信,均会在增加过度投资的同时降低投资不足,但是不同来源的过度自信对投资偏差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因为来源于“优于平均”的过度自信管理者是基于对个人能力的高估,其在投资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决策承诺”和“承诺续扩”的心理现象,所以会比“控制幻觉”型过度自信带来更大程度的投资过度;结合过度自信的程度进一步考察后,发现只有“控制幻觉”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弱过度自信,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效率提高,而弱“优于平均”型过度自信则不具有这种效果,不论是来源于“控制幻觉”还是“优于平均”的强过度自信,均会对投资偏差产生双重影响,在加剧投资过度的同时,还可以抑制投资不足。综合考量过度自信的来源和强度发现,当管理者同时具有两种来源的过度自信时,对于投资偏差的影响要高于单一来源的过度自信。只要管理者具有的心理偏差,在任一种来源的程度为强时,其过度自信均会同时造成投资过度的增加,以及投资不足的降低,而对投资增加的影响要高于对投资不足的降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纠偏作用有限,对于不同种类过度自信导致的投资过度会产生不同方向的调节作用,而且效果并不稳定,但外部公司治理环境则对不同种类过度自信导致的投资偏差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当市场竞争度越高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过度的加剧作用和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都会被加强。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实践。首先,理论上本文结合心理学探讨了过度自信来源、强弱以及种类异质性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差异影响,这是对管理者有限理性行为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的有益探索,只有正确识别和分析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才能确定管理者行为偏差的危害和收益;其次,实证上与国外研究结论不尽相同,本文发现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在纠正管理者心理偏差方面的调节作用有限,说明理性的制度无法制约有限理性的行为,因而应在行为公司治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外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最后,实践上应结合企业内部资源以及所处行业环境特点,进行管理者的选拔和考核,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影响,这对于完善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程震[4](2019)在《高管成长环境与企业环保投资 ——基于我国环境脆弱区的分布状况》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愈加严峻。近些年来,关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的话题及讨论越来越多。企业层面,制造业所产生的废水、废弃、废渣等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部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倒逼企业进行生产方式的环保化,推进生产型企业的节能减排。现有研究对企业环保投资通常集中在环境规制的影响,而本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高管个人特征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企业高管的个人环保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以及环境治理效果。本文在总结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08-2016年我国上市制造业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假设。本文基于我国环境脆弱区的分布状况,着重探讨了高管成长环境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企业环保投资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以高阶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行为心理学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就高管成长环境如何影响企业环保投资以及高管是否对环境脆弱区具有家乡情怀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当企业CEO来自于生态环境脆弱区时,企业的环保投资投入更大;(2)CEO对于自己成长的环境脆弱区具有一定的家乡情怀;(3)CEO成长环境的脆弱程度越高,其所在企业的环保投资额越高。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政府层面:规制与教育并行,政府除了继续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与落实之外,同时应当注重从企业高管到员工层面的环保教育;(2)教育层面:环保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于人们的真切感受;(3)企业层面:企业高管应注重组织内部多层次的环保意识培养与环保教育;(4)财务报表层面:对企业的环保投资、环保行为及环保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财务报表披露。本文丰富了现有高管特征经济后果的研究内容。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基于高层梯队理论从背景特征、团队行为等角度研究企业高管的投资行为和作用。本文从企业管理层的成长环境出发,研究了具有在环境脆弱区成长经历的企业高层是否更注重企业的环保投资。其次,本文的研究也丰富了企业环保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以往研究主要从宏观政策角度探讨了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因素,本文则验证了企业高层成长环境对企业环保投入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企业高管在企业环保投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赵丽娟[5](2019)在《CEO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阶段,为了确保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主体,实现企业创新在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从企业层面来看,创新有助于培育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引领企业新的增长点;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创新有助于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企业创新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创新是一项资源消耗较大、收益不确定性较高的战略选择。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投入,然而,单纯依靠企业内部创造的资源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外部寻找促进企业创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企业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各项外部正式制度还不够完善,企业能够从正式制度中获取的资源也非常有限,此时作为正式制度有效补充的非正式制度成为企业获取资源的另一有效途径,而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社会资本是典型的非正式制度下的产物,CEO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能够被个人和企业利用的资源的集合,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形成的载体,社会资本的运用在中国关系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是一种普遍的现象,CEO作为连接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间的“桥梁”,CEO社会资本的运用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外部相关者群体之间的资源交换与互补,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信息和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本文立足于中国关系文化和转型经济的特定背景,深入研究了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为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研究提供经验证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概括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首先,对本文涉及到的重要的概念进行界定,确定其研究范畴;其次,归纳并总结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梳理现有相关文献的进展情况,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引出本文的切入点,阐明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第三章,CEO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本章实证检验了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以及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同时还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属性企业中的差异,本章的研究结论为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第四章,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分析。本章从资源分配和风险承担这两个视角出发,分别引入研发投入强度和风险承担水平这两个中介变量,构建了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作用路径的分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由此打开了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黑箱”,揭示了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第五章,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权变效应分析。本章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和企业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出发,引入市场化程度、持股比例、薪酬水平以及董事会权力四个调节变量,构建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实证检验市场化程度、持股比例、薪酬水平以及董事会权力在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的调节作用。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概括,阐明本文研究结论给企业管理和监管部门带来的启示,并指明本文的理论贡献和研究创新,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后果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表明:CEO商业社会资本和与海外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商业社会资本和与海外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而政治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2)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商业社会资本和海外社会资本均有助于缓解政治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造成的不利影响,而海外社会资本弱化了商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海外社会资本和商业社会资本在影响企业创新中存在替代效应。(3)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在政治社会资本和商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风险承担水平在政治社会资本和海外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创新资源分配和风险承担意愿是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有效路径。(4)不同情境因素在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在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持股比例在商业社会资本和海外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而在政治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薪酬水平在政治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减弱了其政治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董事会权力在商业社会资本和海外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而在政治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模型,揭示了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在影响企业创新中的作用差异,拓展了社会资本在企业创新战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第二,构建了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模型,揭示了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企业创新中的交叉作用,深化了我们对不同维度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理解,加深了对社会资本动态转换能力的认识。第三,构建了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模型,本文深入挖掘了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揭示了创新资源分配和风险承担意愿是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有效路径,利用作用路径模型检验了研发投入和风险承担水平在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的中介作用,丰富了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CEO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企业和监管部门合理利用社会资本来提升企业创新提供了参考。第四,构建了企业内外部情境要素在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的调节作用模型。揭示了不同内外部环境下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差异。本文从企业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以及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两个视角出发,引入市场化程度、持股比例、薪酬水平以及董事会权力四个调节变量,构建CEO社会资本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实证检验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中的调节效应,拓宽了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调节作用的研究范畴,对加快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孙士秀[6](2019)在《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文中研究表明现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现金为王,稳健为先;合理持有,效率至上”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现金使用的基调,“现金为金,债权是银”这一财务会计理念早已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得以确立。如何合理配置现金资产对企业财务战略及生产经营管理至关重要,企业内部现金流预测及现金需求预测的难度也意味着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优劣状况不仅是衡量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也关乎着企业经营战略的成败。董事长作为企业实际经营中最具影响力的决策者,掌握最终决策并决定着企业管理和经营运作。相比企业其他经营者而言,董事长行为对于公司的政策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作为企业的实际经营决策者和经营者,高管特征是如何作用和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多年来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文献主要是考察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性别,生活经历,专业背景,学习背景和就业经历等特征。较少关注高管早期个人的生活经历这一影响个人成年后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并且目前少数文献重点考察了高管早期经历如何影响了企业投资决策以及融资决策,较少考虑其对现金决策的影响,特别是早期经历饥荒的高管究竟是如何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水平,目前还未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值得进一步深入追问的是,由于高管早期的不同生活经历可能塑造了高管个人异常的行为特质和生活习惯,进而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高管早期饥荒经历是通过何种作用机理来影响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的呢?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考察。为此,本文以2001—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历任董事长为研究样本,从微观层面研究企业管理者的早期饥荒经历对其所在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并引入金融危机作为外生冲击变量,建立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具有早期饥荒经历的企业管理者对其所在企业的现金决策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高管不具有早期饥荒经历的企业相比,高管早期具有饥荒经历的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显着更低,而且相对于金融危机之前,高管饥荒经历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之后更为明显。另外进一步在控制了高管的其他方面特征、公司层面的固定效应以及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上述研究结果成立,至少基于两个理论前提,其一是具有饥荒经历的高管所在企业其现金持有的经济后果为现金价值更高;其二为具有饥荒经历的高管所在企业不存在融资约束,因此进一步检验发现,与高管不具有饥荒经历的公司相比高管具有饥荒经历的公司现金持有价值更高且不存在融资约束,进一步证实上述理论。同时,本文提出经历过饥荒的高管其应对风险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将显着增强,进而引入风险承担这一指标,考察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与高管不具有饥荒经历的公司相比,高管具有饥荒经历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显着更高,进而进一步验证了其风险处理能力更强。另外,有关研究也指出,高管在经历过困境后可能会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进而可能导致其存在过度自信和低估风险的倾向,此情形在治理机制更差的企业中表现则更为明显,因内部控制为公司治理的基石,本文特引入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检验,结果发现,与高管不具有饥荒经历的公司相比,高管具有饥荒经历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差时,现金持有水平并未显着更低,进而排除了“现金持有校准假说”,表明具有早期饥荒经历的高管更可能是基于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不仅是其性格上的改变而做出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较低的经营决策。本文将企业高管的早期饥荒经历纳入为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重要因素,它对于深入研究中国企业经营管理及企业财务管理策略具有特殊意义;从理论上看,如今已有文献使用权衡理论解释我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的原因,但还尚未有文献从权衡理论的角度去剖析企业现金持有较低现象的深层原因,本文从特殊视角出发,对现金持有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拓展;从实践上看,本文研究表明,早期饥荒经历的高管尽管更加谨慎,但其抵御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显着更强,这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企业管理者能力审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湘曦[7](2016)在《中国电信前端市场类小CEO培训体系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全球通信市场日趋饱和,通信行业增长进入低速区。据统计,2014年全球移动用户普及率达到95.5%,而中国的移动用户普及率超过全球普及率的平均水平,达到96%,增长乏力。从中国通信行业来看,4G时代竞争加剧、OTT的冲击以及BAT对原有电信用户工作和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导致基础电信业务的价值不断下降,传统运营商的影响力进一步缩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信集团决定将“划小承包”作为中国电信转型的重要战略之一。要实现“划小承包”战略,中国电信不得不选拔和培养一只懂市场、懂经营、会管理、会带队伍、有财务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来作为划小承包经营单元的“小CEO”来推动企业的变革。中国电信自“化小承包”以来,涌现了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小CEO,但也遇到许多问题。如许多小CEO没有全面理解中国电信集团推进化小改革,打造前端市场类小CEO队伍的意义,因此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和认知不清晰;缺乏如何持续提升已承包经营单元绩效的思路和方法;在小CEO经营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士气低落;缺乏对团队管理以及对经营承包中人、财、物的管控能力和经验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国电信全面落实深化改革的步伐,同时削弱了通过划小承包,建立小CEO队伍来深层次激发企业组织和人员活力的目标。本文从中国电信培训实践出发,通过收集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成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Elearning学习技术应用相关理论文献,筛选出适合小CEO培训体系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并采用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统计分析以及查阅企业内部资料等方法,对中国电信前端小CEO的现状以及培训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并建立一个针对深化改革转型背景下的小CEO培训体系。在培训体系设计中,通过培训相关理论及调研结论的指引,设定了中国电信前端小CEO培训体系的目标,设计了培训课程体系、教学形式体系、培训师资筛选及培养体系、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体系以及培训评估效果五个方面的内容,搭建了一个满足中国电信前端市场类小CEO的培训体系。同时,还在本文在最后还提出了培训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力求使培训体系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本文的前端小CEO培训体系设计,是在现有中国电信培训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重要战略所需要核心人才培养的专有培训体系。本培训体系符合中国电信现阶段小CEO的现状,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运用中操作性强,可以为前端小CEO队伍的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必将为中国电信深化改革,战略转型做出贡献,同时,对于其他企业也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刘烨,石茹鑫,李丹[8](2015)在《高科技公司CEO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自我归因偏差(SAB)的分析视角》文中提出本文从自我归因偏差的角度,在调查以往相关文献和20082012年间中国高科技公司CEO并购历史的基础上,针对CEO过度自信、并购和高科技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构建CEO过度自信、M&A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CEO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行为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CEO的第一笔成功交易会为公司带来正的公司绩效,高阶交易则产生了负的公司绩效;(2)与罕见并购相比,频繁并购者所在公司的公司绩效更差,另外先前并购的正公司绩效并不会影响后续交易中负公司绩效的产生;(3)与理性CEO相比,存在过度自信CEO的公司,公司绩效更差,而且与罕见并购者相比,频繁并购者所在的公司绩效更差。大部分假设均通过实证检验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张利国[9](2015)在《在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的英语抽象名词汉译初探 ——以Leadership in the Era of Economic Uncertainty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英汉语言间存在着众多差异,其中一个差异表现为英语表达较抽象而汉语表达较具体。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抽象名词的大量使用,因此在英译汉时处理好英语抽象名词是实现“功能对等”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前景不明朗时期的领导力》(Leadership in the Era of Economic Uncertainty)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翻译实例,探讨了如何借助各种翻译技巧处理抽象名词,使译文体现汉语表达较具体的特点,从而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李丹[10](2014)在《高科技公司CEO过度自信、M&A与绩效 ——基于自我归因偏差(SAB)的分析视角》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主题,公司并购也已成为高科技企业实现外部扩张、技术获取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2013年,中国企业并购成爆发式增长势态,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并购案例1232起,同比增长24.3%,其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增长30%,连续第三年创造历史记录。但是无论全球范围还是国内的并购,并购成功率都很低,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研究表明,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并购方在并购前后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和利用“人”的因素。本文从自我归因偏差的角度,在调查以往相关文献和2008-2012年间中国高科技公司CEO并购历史的基础上,针对CEO过度自信、并购和高科技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构建CEO过度自信、M&A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调研2008-2012年间180家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CEO进行并购的历史,共获得900个样本,应用STATA11.0和SPSS20.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论证假设,得出结论,为公司并购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提供指导意义。实证结果表明:①CEO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行为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CEO的第一笔成功交易会为公司带来正的公司绩效,高阶交易则产生了负的公司绩效,即并购公司的长期绩效为负;②在之前并购成功的基础上,CEO并购的可能性增加,且频繁并购者所在公司的公司绩效更小,另外先前并购的正公司绩效并不会影响后续交易中负公司绩效的产生;③与理性CEO相比,存在过度自信CEO的公司,公司绩效更差;另一方面,与罕见并购者相比,频繁并购者所在的公司绩效更差。大部分假设均通过实证检验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二、感受CEO们的信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受CEO们的信心(论文提纲范文)
(1)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IPO的影响研究 |
1.3.2 关于IPO定价调整和长期表现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设计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CEO特征影响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CEO及 CEO特征 |
2.1.2 IPO的定价机制 |
2.1.3 IPO的短期表现 |
2.2 CEO特征影响IPO定价调整过程的理论依据 |
2.2.1 文化价值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
2.2.2 高阶梯队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
2.2.3 禀赋效应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
2.2.4 前景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
2.2.5 心理账户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
2.3 CEO特征影响IPO短期表现的理论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窗口指导”两阶段分析 |
3.1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前的演进历程 |
3.1.1 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演进 |
3.1.2 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演进 |
3.1.3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及阶段划分 |
3.2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窗口指导”取消阶段:2009至2014年 |
3.2.1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改革的起因 |
3.2.2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
3.2.3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改革的市场反应 |
3.3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窗口指导”重启阶段:2014至2017年 |
3.3.1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改革的起因 |
3.3.2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
3.3.3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改革的市场反应 |
3.4 两阶段CEO特征影响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理论框架 |
3.4.1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影响IPO的理论框架 |
3.4.2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影响IPO的理论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EO特征和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测度分析 |
4.1 CEO特征测度及现状分析 |
4.1.1 CEO的政治关联 |
4.1.2 CEO的任期长度 |
4.1.3 CEO的专业职称 |
4.1.4 CEO的教育水平 |
4.1.5 CEO的其他特征 |
4.2 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测度及现状分析 |
4.2.1 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测度 |
4.2.2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IPO市盈率的变化 |
4.2.3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IPO定价调整幅度的变化 |
4.2.4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IPO首日收益率的变化 |
4.2.5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IPO短期收益率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对IPO价格调整的影响 |
5.1.2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对IPO短期收益率的影响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多元回归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对IPO价格调整的影响 |
6.1.2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对IPO短期收益的影响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多元回归分析 |
6.4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影响的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四巨头之成功密码》(第一、二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英语原文 |
汉语译文 |
翻译报告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任务来源 |
1.2 翻译文本简述 |
1.3 翻译项目意义 |
2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工具的准备和术语表的制定 |
2.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
2.1.3 文献综述 |
2.1.4 翻译策略的选择及翻译计划的制定 |
2.2 翻译初稿分析与修改 |
2.2.1 知识盲区造成的错误和误解 |
2.2.2 源语文本理解方面的困难与错误 |
2.3 翻译二稿分析与修改 |
2.3.1 专业知识缺乏导致的错误 |
2.3.2 含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的思考 |
2.4 翻译终稿的分析与润色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语法衔接 |
3.1.1 照应 |
3.1.2 省略 |
3.1.3 替代 |
3.1.4 时空连接 |
3.1.5 转折连接 |
3.1.6 因果连接 |
3.1.7 解释连接 |
3.1.8 假设连接 |
3.2 词汇衔接 |
3.2.1 重复连接 |
3.2.2 泛指词连接 |
3.2.3 相似性连接 |
4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术语表 |
附录二:公司名及人名表 |
(3)管理者过度自信异质性、公司治理和企业投资偏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投资偏差传统研究及评述 |
2.2 企业投资偏差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及评述 |
2.3 公司治理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偏差影响的研究及评述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3.3 研究模型 |
3.4 研究假设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变量衡量 |
4.2 样本来源和实证模型 |
第5章 研究结果 |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5.2 假设检验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建议 |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管成长环境与企业环保投资 ——基于我国环境脆弱区的分布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环保投资的概念以及内涵 |
第二节 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 |
二、股权结构与企业环保投资 |
三、媒体关注与企业环保投资 |
第三节 高管特征研究 |
第四节 高管特征与企业环保投资 |
第五节 环境脆弱区分布研究 |
第六节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
一、CEO成长环境与企业环保投资 |
二、CEO是否对环境脆弱区有更深的家乡情怀 |
第二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一、变量选取 |
二、模型设计 |
第三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回归结果分析 |
一、CEO成长环境与企业环保投资 |
二、CEO对环境脆弱区的家乡情怀 |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剔除环保投资多年为0的样本 |
二、根据企业所在地进行分组回归 |
三、替换被解释变量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5)CEO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重要概念界定 |
一、CEO社会资本的内涵及研究维度 |
二、企业创新的内涵及研究维度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社会资本理论 |
二、资源依赖理论 |
三、高层梯队理论 |
第三节 文献回顾 |
一、影响企业创新的前置因素的相关研究 |
二、CEO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一、现有研究的局限 |
二、本文的切入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EO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CEO商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 |
二、CEO政治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 |
三、CEO海外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 |
四、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三、模型设定 |
四、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Pearson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四、CEO社会资本在不同属性企业中的作用差异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稳健性检验一:改变因变量的衡量方法 |
二、稳健性检验二:改变样本观测期间 |
三、稳健性检验三:将因变量做前置一期处理 |
四、内生性问题处理:PSM模型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CEO商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分析 |
二、CEO政治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分析 |
三、CEO海外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与说明 |
三、中介作用的检验方法 |
四、作用路径的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Pearson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稳健性检验一:改变因变量的衡量方法 |
二、稳健性检验二:改变样本观测期间 |
三、稳健性检验三:将因变量做前置一期处理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EO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
二、激励机制的调节作用 |
三、董事会权力的调节作用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三、调节作用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二、Pearson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稳健性检验一:改变因变量的衡量方法 |
二、稳健性检验二:改变样本观测期间 |
三、稳健性检验三:将因变量做前置一期处理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同 |
二、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同 |
三、不同维度的CEO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不同 |
四、CEO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差异 |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一、理论贡献 |
二、实践启示 |
第三节 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主持的课题 |
致谢 |
(6)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回顾 |
2.2 文献综述 |
2.2.1 高管早期经历文献综述 |
2.2.2 现金持有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2.2.3 高管早期个人经历与现金持有文献综述 |
2.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公司现金持有 |
3.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1.1 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公司现金持有 |
3.1.2 金融危机、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公司现金持有 |
3.2 研究设计 |
3.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3.1 样本分布及描述性统计 |
3.3.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3 变量的回归分析 |
3.4 稳健性检验 |
3.4.1 如何排除补偿心理导致的现金持有不足? |
3.4.2 其他经历会影响公司现金持有吗? |
3.4.3 董事长变更与公司现金持有的双重差分模型 |
3.4.4 排除行业因素的影响 |
3.4.5 其他稳健性测试 |
第4章 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机理 |
4.1 机理分析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模型构建及相关变量定义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高管早期饥荒经历、现金持有及现金价值 |
4.3.2 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企业融资约束 |
4.3.3 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企业风险承担 |
4.3.4 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公司、治理——排除现金持有校准假说..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启示、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电信前端市场类小CEO培训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一)培训的含义及意义 |
(二)培训体系的定义、构成及作用 |
(三)成人教育学理论在培训中的应用和价值 |
(四)心理学理论在培训中的应用和价值 |
(五)教学设计的模型和路径 |
(六)Elearning等学习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 |
三、中国电信前端小CEO培训需求分析 |
(一)中国电信员工培训体系概况 |
1、中国电信员工数量及人员结构 |
2、中国电信的培训体系现状 |
(二)中国电信前端小CEO简介 |
1、中国电信小CEO的由来 |
2、中国电信小CEO的种类及数量 |
3、中国电信前端小CEO的工作要求及任务 |
(三)中国电信前端小CEO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
1、前端小CEO调查问卷及分析 |
2、对前端优秀小CEO进行电话访谈 |
(四)现有培训体系与小CEO培训需求间的差距 |
(五)差距原因分析 |
1、管理者对培训的关注程度有限 |
2、劳动力市场供给处于高峰期,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危机意识不强 |
3、员工队伍的培养工作缺乏科学合理规划与设计,影响了培训效果 |
四、中国电信前端小CEO培训体系方案设计 |
(一)中国电信小CEO培训体系建设的目标 |
(二)前端小CEO课程设计 |
1、团队管理能力提升课程 |
2、支局长与店长专项能力提升课程 |
3、商客渠道经理专项能力提升课程 |
4、实体渠道经理专项能力提升课程 |
(三)培训教学形式设计 |
1、集中面授学习 |
2、自主在线学习 |
(四)培训师资管理体系 |
1、培训师资来源 |
2、培训师资的选择标准 |
3、外部培训师的选拔流程 |
4、内训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 |
(五)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体系 |
1、培训计划的制定 |
2、实施体系 |
(六)培训评估 |
1、前端小CEO培训评估模型 |
2、前端小CEO培训评估工作主要内容 |
五、中国前端小CEO培训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实施的难点及重点 |
(二)实施的保障措施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电信前端小CEO调查问卷 |
附录B 中国电信前端小CEO电话调研提纲 |
附录C 中国电信前端小CEO电话调研情况汇总 |
附录D 培训实施工作清单表 |
附录E 中国电信前端小CEO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高科技公司CEO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自我归因偏差(SAB)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一) CEO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
(二) 频繁并购者的相关研究 |
(三) 公司绩效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假设和变量选择 |
(一) 研究假设 |
(二) 变量定义和度量 |
1. 解释变量 |
2. 被解释变量 |
3. 控制变量 |
四、模型构建与描述性统计 |
(一) 模型构建 |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1. 并购者是中国上市的高科技公司, 且涵盖在CSMAR数据库中; |
2. 并购交易是多数股权的合并或并购; |
3. 剔除金融类的上市公司并购和已退市的上市公司并购; |
4. 剔除CEO更替频繁的公司; |
5. 剔除在样本期内没有完整的年度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并购事件。 |
(三) 变量描述性统计 |
(四) 变量相关性统计分析 |
1.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3. 异方差检验 |
五、回归分析 |
(一) CEO并购经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二) 不同并购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
(三) CEO过度自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六、结论 |
七、进一步研究方向 |
(9)在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的英语抽象名词汉译初探 ——以Leadership in the Era of Economic Uncertainty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Leadership in the Era of Economic Uncertainty 原文及译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功能对等理论 |
3. 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 |
4. 文本中英语抽象名词的翻译处理 |
4.1 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
4.2 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
4.3 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 |
4.4 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高科技公司CEO过度自信、M&A与绩效 ——基于自我归因偏差(SAB)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SAB、CEO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频繁并购及其公司绩效的相关研究 |
2.3 公司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
3.1 研究假设 |
3.1.1 CEO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的假设 |
3.1.2 频繁并购及其公司绩效的假设 |
3.1.3 公司绩效的假设 |
3.2 变量选择 |
3.2.1 公司绩效变量的定义和度量 |
3.2.2 CEO过度自信变量的定义和度量 |
3.2.3 控制变量的定义和度量 |
第4章 模型构建与描述性统计 |
4.1 模型构建 |
4.2 描述性统计 |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2.3 变量相关性统计分析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实证研究方法 |
5.2 回归分析 |
5.2.1 CEO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 |
5.2.2 不同类型并购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5.2.3 CEO过度自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5.3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建议 |
6.1.1 主要结论 |
6.1.2 相关建议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四、感受CEO们的信心(论文参考文献)
- [1]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研究[D]. 戈园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四巨头之成功密码》(第一、二章)翻译报告[D]. 史彩艳. 河南大学, 2019(01)
- [3]管理者过度自信异质性、公司治理和企业投资偏差[D]. 梁超. 吉林大学, 2019(12)
- [4]高管成长环境与企业环保投资 ——基于我国环境脆弱区的分布状况[D]. 程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CEO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 赵丽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高管早期饥荒经历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D]. 孙士秀.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7]中国电信前端市场类小CEO培训体系设计[D]. 陈湘曦. 兰州大学, 2016(08)
- [8]高科技公司CEO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自我归因偏差(SAB)的分析视角[J]. 刘烨,石茹鑫,李丹. 中大管理研究, 2015(03)
- [9]在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的英语抽象名词汉译初探 ——以Leadership in the Era of Economic Uncertainty为例[D]. 张利国.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6)
- [10]高科技公司CEO过度自信、M&A与绩效 ——基于自我归因偏差(SAB)的分析视角[D]. 李丹. 东北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