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间医药概况

布依族民间医药概况

一、布依族民间医药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熊勇[1](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石丽娟[2](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贵州非遗传播模式研究 ——以侗族大歌等三类贵州非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国务院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通知》,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定位“文化遗产日”,并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国家从政策上出台了相关规定来保护非遗,加大对非遗的传播力度,旨在让非遗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对非遗的传播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及思路,不能盲目地进行宣传,这样不仅传播效果不好,反而浪费人力物力。贵州非遗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贵州文化的一块瑰宝,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具有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展示文化多样性的作用。贵州非遗有一定的传播历史,但是,贵州大部分非遗传播尚且处在口授心传的内向传播阶段,以完成自身的延续为主,对外传播取得成效的贵州非遗数量并不多,并且,学界对这些传播效果较好的非遗缺少总结和概括,以至于成功的传播经验无法系统地为其他非遗提供参考。因此,本文以贵州非遗为总体研究对象,“侗族大歌”“安顺地戏”“苗族姊妹节”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的形式探析了贵州非遗传播的历史与现状,进而对其贵州非遗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概括,旨在为贵州非遗的传播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对传播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在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传播模式的内涵,重新构建了贵州非遗的传播类型,并对贵州非遗的传播路径进行了深度分析。本文认为不同类型非遗的传播模式有各自的特点,不同非遗的传播模式是由它们的类型、特征、历史等因素造成,根据国家级非遗的类型划分,贵州十类非遗一共具有十种不同的传播模式。为了进一步对贵州非遗的传播模式进行更精准的论证,本文选取了“侗族大歌”“安顺地戏”“苗族姊妹节”三个国家级贵州非遗进行个案研究,并归纳出了它们具有各自特色的传播模式,分别是品牌传播模式、仪式传播模式、节庆传播模式。这三种非遗的传播模式是由它们自身的非遗属性所决定的,侗族大歌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且形成了品牌,因此它的品牌传播特点突出;安顺地戏的表演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仪式构成,它从头到尾的表演都贯穿在仪式当中,因此它的仪式传播特点明显;苗族姊妹节属于民俗类非遗,节庆传播的特点显着。最后本文对贵州非遗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总结性思考,找出了贵州非遗传播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贵州非遗传播力的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望贵州非遗能够更好地进行传播。

余聿莹[3](2020)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延续非遗文化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对凸显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使之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保存,实现价值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了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主要借鉴文化地理学、空间计量学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格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整体的宏观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利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变异系数等ArcGIS空间计量学研究方法,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全国33个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整体空间分布和不同类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特征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传承人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非遗传承人整体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集聚分布。分布均匀度较低,区域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较强分布不均衡。形成2个高密度圈,4个次高密度圈和多个小核心圈。东西中部空间分布格局中东部地区最多,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少。从类型分布来看,各类型非遗传承人都为典型的聚集型分布,同时在集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从空间分布差异来看,各类型非遗传承人承载着独特的地域属性和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程度上的空间差异。从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各类项目传承人分布集中在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省际间文化碰撞融合交界等地区。影响我国非遗传承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与中国人口分布的数量和质量的有关,二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三是与民族性地域性密切关联,四是具有相同文化属性和文化风格的文化地理区的影响,五是受到评选和认定传承人的过程与政策因素的影响。针对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要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对中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让生活性保护成为一种常态,实现非遗传承的活力和生命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笪玲[4](2020)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传统的扶贫思路缺乏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破解贫困的过程中脆弱性、无力感及排斥等社会问题严重。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消弭扶贫成效,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轨迹,科学分析其内生的减贫因子,探索新时期让经济增长成果精准“滴落”到贫困阶层的可持续途径。贵州村寨旅游扶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探索减贫道路、培育乡村业态、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全国性经验。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村寨旅游扶贫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命题并有效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命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技术路线,整合研究方法,明确论文创新,形成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进行系统辨识,为后续研究搭建平台;第三,选择贵州这个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最为典型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主要阶段;第四,依托“省级层面的整体效果-特定区域的扶贫绩效-样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描述、扶贫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福利评估等要素,对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第五,系统总结贵州村寨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国际合作、生态补偿、管护机制、文旅融合、村民主体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乡村异化、机会萎缩、贫富差距、公地悲剧、文化消弭等现实挑战,洞悉深层次的约束缺陷;第六,以贵州传统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对资源、资金、技术等影响旅游扶贫的常规因子进行分析,把基层治理、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资本、政策整合、产业融合等纳入分析框架,锁定“乡村治理”、“土地产权(产业发展)”、“文化增值”三个视角,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科学路径;第七,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形成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体系、创新模式、差异化路径及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方法依托文献收集与综合集成有机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及统计分析法系统集成等思路。质性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的视角,锁定深度田野调查村寨三个,通过“案内分析”及“案间较差”的程序,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定量研究,设计三个研究层面:(1)全省范围内的统计描述。刻画民族村寨旅游对贫困减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优化等方面的贡献;(2)典型区域的计量分析。选取典型样本(黔东南州),构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扶贫绩效进行科学评估;(3)问卷统计及分析。通过问卷跟踪及田野调查,运用重要度-满意度(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IPA)分析模型进行村寨旅游扶贫的福利效应评价。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进入由单维走向多维、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由效率走向共享、由产业单一走向产业协同的重要时期,理顺乡村治理夯实减贫基础、释放资源能量推动产业发、依托地方基因推动文化振兴,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实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创造,这一扶贫模式在民族地区具有可行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三,将基层政府的公共性扎根于乡村社会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重要基础;第四,土地是重要的减贫资本,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第五,文化资本是内生的减贫资本,旅游是促进文化资本增值并减缓贫困的重要动力;第六,我国未来的减贫特征,决定贵州村寨旅游扶贫必须形成以巩固主体多元的减贫格局、构建资源联动的减贫体系、撬动资金整合的投资机制、落实“益贫”的制度安排、建立公平发展的产业格局及激活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源为核心质量提升战略,落实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质量提升举措。

王京[5](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吴贵琴[6](2019)在《非遗传承与族群认同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布依族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口布依族族群认同与非遗传承关系的研究,探讨在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经由个体微观、集体中观以及国家宏观三个相互交织层面的影响,两者所表现出来的关系及内在逻辑。综合运用了文献法、田野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桥头乡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这一综合性非遗名录下非遗传承与其认同表征关系为切入点,结合权力话语理论和生存交互性理论,研究其族群认同在多种影响因素下的表现方式,揭示其传承发展的流变轨迹。本研究结论是:一、多民族交互共生的人文生态是促成布依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或复兴的必要前提,在此过程中,作为制度化传承保护实践主体的布依学会及非遗传承人是边疆布依族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和传承的关键力量。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基于某些目的而利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力话语而使其原本的话语——权力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相应地,当地人通过非遗传承的改变使得其认同表征也发生了重构。换言之,一方面,借由非遗文化这一客观的表征符号的传播与传承不仅强化了作为文化持有者本身的认同,也强化了族群认同的情境化;另一方面,这种族群认同又反过来塑造了非遗文化在传播传承过程中的表现方式。因此,在国家权力话语体系——非遗制度化保护逻辑体系之下,非遗传承与族群认同两者是一种相互影响和建构的关系。

陈泂杉[7](2019)在《贵州省都匀市玫瑰花民族民间应用调研及科学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玫瑰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和重瓣玫瑰的花,原产中国北部,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山东、江苏、浙江及广东最多。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有种植玫瑰的习俗,当地布依族群众常将玫瑰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加以利用,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乳腺疾病、解酒等。本地区玫瑰花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平浪镇,主要栽培品种为贵州蜜香食用玫瑰(以下简称蜜香玫瑰)。为获得平浪镇蜜香玫瑰生长环境、资源分布、药用价值、食用价值等一手资料,并验证蜜香玫瑰民族民间应用的科学性,为进一步保护和深挖蜜香玫瑰民族民间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田野调查方法对都匀市平浪镇蜜香玫瑰花的资源分布、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抑菌实验、解酒实验对蜜香玫瑰部分药用价值进行了科学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资源调查结果:都匀市平浪镇蜜香玫瑰种植面积约200亩。蜜香玫瑰具有亩产高、花期长、香型独特、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贵州多雨少晴天气等特点,经济价值较高,具有较大开发潜力。(2)食用价值调查结果:当地含玫瑰花的食品包括玫瑰花茶、玫瑰花蜜、玫瑰花酱、玫瑰酱肉、玫瑰月饼、玫瑰酒、玫瑰醋、玫瑰饺子、玫瑰家常菜等。(3)药用价值调查结果:当地居民认为玫瑰花有和血、行血的作用,可以治疗跌打损伤、乳腺疾病、痛经、口腔异味及溃疡、解酒、美容养颜等药用价值。(4)抑菌实验结果:对于7种不同品种玫瑰花超纯水提取物,蜜香玫瑰的抑菌效果最好。对于蜜香玫瑰,极性大的溶剂萃取部位抑菌效果优于极性小的溶剂萃取部位抑菌效果;5月份采摘的蜜香玫瑰抑菌效果优于其他月份采摘的蜜香玫瑰。(5)解酒实验结果:服用蜜香玫瑰的小鼠比空白对照组醉酒潜伏期增加68%,睡眠反应时间和醒酒时间分别减少49%和41%。蜜香玫瑰解酒功效得以验证。结论: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掌握了玫瑰花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种类、药理作用等信息;通过田野调查获得都匀市平浪镇玫瑰花的资源分布、民间食用方法、民间药用方法等一手资料;通过抑菌实验、小鼠翻正反射实验验证了玫瑰花去除口腔异味、解酒功效,证明都匀市平浪镇居民对玫瑰花药用价值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为开发玫瑰花深加工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为研发以玫瑰花为原料的新药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翁泽红[8](2018)在《贵州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状况及思考》文中提出民族医药具有各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及对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防治的不少独到之处和优势,在我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作为全国8个民族省区之一的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优势突出,且于民族医药文化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及生动的展现。加强贵州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研究,对有效预防贵州慢性病井喷,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农民脱贫致富,增加贵州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熊勇,龙春林[9](2018)在《布依药的资源调查、整理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布依药资源组成、药物治疗方法与药物多用途进行调查,促进布依药资源和传统知识的合理保护与传承利用。方法:采用文献整理、野外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进行资源整理研究。结果:获得布依药资源391种,其中56种为首次记录在布依族民间的药用情况。其中植物药356种,来源于118科298属。从生活型看,布依植物药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从药用部位看,布依药全草、根及茎类植物比例最高,其他部位所占比例都没有超过10%;从布依药治疗疾病情况看,治疗骨折性疾病药物最多,其次为上呼吸道疾病、胃肠系统疾病药物。很多布依药除了作为药物还有其他用途,如作为食物、观赏植物、染料等。结论:该研究表明布依族居住地区具有丰富的布依药资源及传统利用知识,但受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布依药资源和传统知识均面临逐渐减少和流失的风险,在关注药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也要关注民间医师的培养和继承问题,让民族民间医师行医合法化,从而使布依医药传统知识得到保护和传承。

马开忠[10](2017)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加速推进,民族地区孕育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境发生巨大改变,导致民族地区大批具有历史和人文考究价值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篡改;很多仅靠祖辈口耳相传的民族民间文化濒临灭绝;很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很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实物和资料流失;现有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体系尚未健全;大众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比较淡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资金欠缺。因此,如何传承、保护、发展好民族民间文化,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共筑中华文化高地,势在必行。高校是人们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知识的神圣殿堂,高校理应承担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任。本文以贵州高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切入点,整合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收集整理所需材料,简要论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概况及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沿革,全面阐述实施现状,深层分析实施成效及影响因素,探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提出提高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效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让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走进贵州高校,依托贵州高校教育传承和保护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二、布依族民间医药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依族民间医药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1.3 民族兽药概述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学概况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地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4 调查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附录

(2)媒体融合背景下贵州非遗传播模式研究 ——以侗族大歌等三类贵州非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非遗传播的特点
        (二)非遗传播的现状
        (三)非遗传播的方式
        (四)应用传播/传媒的非遗保护策略
    四、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
        (二)文献研究
        (三)个案研究
    五、研究对象
        (一)总体对象
        (二)个案的选择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贵州非遗传播的价值和挑战
    一、“非遗”和“非遗传播”
        (一)“非遗”
        (二)“非遗传播”
    二、贵州非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
        (一)贵州非遗概况
        (二)贵州非遗传播的历史
        (三)贵州非遗传播的现状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贵州非遗传播的价值和挑战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贵州非遗传播的价值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贵州非遗传播的挑战
第二章 贵州非遗传播的模式
    一、传播模式及非遗传播模式
        (一)传播模式
        (二)非遗传播模式
    二、贵州非遗的传播及传播模式
        (一)贵州非遗的传播状况分析
        (二)贵州非遗传播模式类型
    三、贵州非遗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非遗传播模式与非遗自身特点与类型匹配
        (二)贵州非遗仍以内向传播为主导
        (三)贵州非遗传播呈现媒体融合趋势
第三章 贵州非遗传播模式个案分析
    一、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品牌传播
        (一)侗族大歌:从民间“嘎老”走向文化品牌
        (二)以品牌为导向建构传播话语
        (三)广场、舞台、屏幕:球土化传播策略
    二、以安顺地戏为代表的仪式传播
        (一)安顺地戏:屯军故土文化与土着文化的结合
        (二)安顺地戏中的仪式
        (三)仪式、符号、象征:在地化传播建构
    三、以苗族姊妹节为代表的节庆传播
        (一)苗族姊妹节:从古老“浓嘎良”走向群体文娱盛会
        (二)节庆传播的要素与路径
        (三)市场、旅游、产业:节庆商业化传播走向
第四章 媒体融合环境下贵州非遗传播模式的问题及其传播力提升的对策
    一、贵州非遗传播模式的问题
        (一)将模式变成了模式化
        (二)传播模式中的商业“植入”
        (三)传播模式引发文化折扣
        (四)新媒体手段理解和应用不足
    二、媒体融合环境下贵州非遗传播力提升的对策
        (一)适当培育非遗品牌
        (二)重视非遗文化本真性
        (三)善用融媒体手段
结语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3)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三节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四节 空间统计学
第三章 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
    第二节 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二、非遗传承人分布集中程度分析
        三、非遗传承人分布均衡程度分析
        四、非遗传承人聚集程度分析
    第三节 地域分区分布特征分析
第四章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一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现状
    第二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分析
        二、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三、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聚集程度分析
    第三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地域分异分布特征
第五章 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人口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民族因素
    第四节 文化地理区
    第五节 评选过程与政策
第六章 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第二节 加大对中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第三节 让生活性保护成为一种常态
    第四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的建构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五、资料数据来源与田野调查
第一章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民族村寨
        三、民族村寨旅游
        四、旅游扶贫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环境贫困理论
        二、资源诅咒理论
        三、精准扶贫理论
        四、乡村治理理论
        五、土地产权理论
        六、文化资本理论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特点
    第四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及局限性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发展阶段
    第一节 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
        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
        二、贫困原因错综,贫困治理复杂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的主要特征
        一、是交融散布于崇山峻岭中的“活化石”
        二、拥有着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
        三、凝固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结构之中
        四、通过仪式性的活动确定社会结构关系
        五、风险依靠有限自我救助社会组织系统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禀赋
        二、脱贫攻坚
        三、市场驱动
    第四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期(改革开放-1990年)
        二、成长期(1991年-2010年)
        三、成熟期(2011年-现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整体效果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大格局形成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推动经济发展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促进减贫增收
        四、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改善人居环境
        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重构人地关系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以黔东南为样本
        一、绩效评价样本选择依据
        二、扶贫绩效计算
        三、绩效评价分析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一、福利的内涵及测量
        二、基于可行能力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体系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四、福利改进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及挑战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一、政府主导:贫困地区的合理逻辑
        二、搭建平台:高标准开展国际合作
        三、生态补偿:优化旅游及人居环境
        四、长效管护:乡村设施的投管机制
        五、文旅融合:以旅游激活文化传承
        六、村民主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挑战
        一、异化与重构:传统乡村社会的“脱嵌”
        二、机会与风险:产业机会的盲目与麻木
        三、能人与穷人:精英剥夺与贫富差距
        四、扶贫与养贫:难以避免的“公地悲剧”
        五、增长与消亡:贫困减缓中“无根的增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案例研究
    第一节 扶贫困境与乡村治理:来自肇兴侗寨的调查
        一、肇兴侗寨概况
        二、肇兴侗寨的传统社会组织及现代意义
        三、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四、旅游扶贫中基层行政与乡村社会的拉锯
        五、破局:村寨旅游扶贫权利的有序归位
    第二节 扶贫质量与土地产权:来自纳灰村的调查
        一、万峰林纳灰村概况
        二、布依族传统的农地习俗
        三、纳灰村旅游扶贫历程
        四、华冠背后:景区核心村寨的尴尬
        五、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寨旅游脱贫质量
    第三节 扶贫创新与文化资本:来自岜沙苗寨的调查
        一、岜沙苗寨民族文化
        二、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过程
        三、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问题
        四、岜沙旅游扶贫创新激活民族文化资本价值
    第四节 案例思考: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方向
        一、重组乡村治理结构是破解村寨旅游扶贫困境的重要基础
        二、重赋乡村产业活力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重构乡村文化价值是促进村寨旅游扶贫创新的重要依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及举措
    第一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一、调整贵州村寨旅游扶贫战略的依据
        二、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第二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举措
        一、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
        二、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
        三、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不足及展望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二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组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四 部门及案例点主要访谈人员基本信息
    附录五 “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六 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非遗传承与族群认同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布依族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四、田野调查工作的开展
第一章 桥头乡布依族及其非遗概况
    第一节 民族迁徙与经济文化状况
        一、族源与迁徙历程
        二、经济文化状况
    第二节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情况
        一、边境上的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布依族非遗保护与传承
第二章 非遗传承与族群认同相互建构的背景
    第一节 政治文化层面
        一、国家政策的实施
        二、文化站的传承实践
        三、布依学会的传承实践
        四、村寨集体的传承实践
    第二节 科技层面
        一、官方网站对非遗传承活动的宣传
        二、布依学会借助网络新媒介的传播
        三、个人使用网络新媒介的宣传
    第三节 经济层面
        一、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建设
        二、打工经济下大量青年人口外流
第三章 非遗传承对族群认同的建构
    第一节 非遗的制度化过程
        一、2000年初:申遗的过程
        二、2003年至今:地方性非遗的确立与文化权益的获得
    第二节 非遗传承的主要实践
        一、生活民俗中的非遗传承
        二、布依学会主导的非遗传承
    第三节 族群认同的情境化
        一、文化心理方面
        二、认同表征方面
    第四节 非遗传承对族群认同的建构
        一、不同年龄段
        二、不同性别
        三、不同文化身份
第四章 族群认同对非遗传承的建构
    第一节 族群关系对非遗传承的建构
        一、多民族的交互共生格局
        二、与贵州布依族的交往互动
        三、与越南布依族的交往互动
    第二节 族群认同对非遗传承的建构
        一、传承方式
        二、传承范围
        三、传承效应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非遗传承与族群认同互构关系的理论思考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7)贵州省都匀市玫瑰花民族民间应用调研及科学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古代文献对玫瑰花药用价值的记载
        (二)近现代对玫瑰花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贵州省都匀市平浪镇蜜香玫瑰花民族民间应用调研
    一、贵州省都匀市及平浪镇简介
        (一)行政区
        (二)自然环境
        (三)气候条件
        (四)土壤情况
        (五)人口情况及风土人情
        (六)平浪镇情况简介
    二、贵州省都匀市平浪镇玫瑰花资源调查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论
    三、贵州省都匀市平浪镇玫瑰花民间应用调查
        (一)调查过程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调查结论
第二章 玫瑰花抑菌活性研究
    一、材料与实验仪器
        (一)实验菌种
        (二)主要材料和试剂
        (三)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主要试剂及药物配制方法
        (二)方法适用性验证
        (三)玫瑰花抑菌活性有效部位筛选
        (三)不同玫瑰花样品抑菌效果比较
        (四)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菌种、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培养基适用性验证
        (二)玫瑰花抑菌活性有效部位筛选结果
        (三)不同玫瑰花样品抑菌效果比较
        (四)不同玫瑰花样品MIC结果
    四、结论
第三章 玫瑰花解酒效果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
结语与展望
    一、玫瑰花民族民间药用价值科学性验证
    二、玫瑰花开发利用建议及展望
        (一)开发利用建议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8)贵州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状况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优势
    (一) 药物及单验方资源丰富
    (二) 民族医药理论多元共生性
二、民族医药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三、民族医药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一) 民族制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 民族药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四、有关贵州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平台, 促进民族医药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 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医药文化研究
    (四) 加强民族民间医生队伍建设
    (五) 加大民族医药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
    (六) 增强民族医药文化的法律保护力度
结语

(9)布依药的资源调查、整理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文献资料研究
    1.2 野外调查、访谈与资源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布依药资源种类及组成特点
    2.2 布依药植物的生活型特征
    2.3 我国布依药的传统利用特点
        2.3.1 布依药的药用部位:
        2.3.2 布依药主治疾病:
        2.3.3 药物治疗方法:
        2.3.4 药物的多个用途:
        2.3.5 布依药的一些特殊用途:
        2.3.6 疾病的分类及药物治疗方法:
3 讨论
    3.1 布依药的物种多样性和传统知识多样性
    3.2 布依药资源及其传统知识的保护
4 小结

(10)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概况及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沿革
    2.1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概况
        2.1.1 民族民间文学
        2.1.2 民族语言文字
        2.1.3 民族传统音乐
        2.1.4 民族传统舞蹈
        2.1.5 民族传统戏剧
        2.1.6 民族传统技艺
        2.1.7 民族传统曲艺
        2.1.8 民族传统美术
        2.1.9 民族传统服饰
        2.1.10 民族传统建筑
        2.1.11 民族传统天文历法
        2.1.12 民族传统节日
        2.1.13 民族传统体育
        2.1.14 民族传统医药
        2.1.15 民族宗教
    2.2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沿革
        2.2.1 20 世纪50—70 年代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状况
        2.2.2 20 世纪80—90 年代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状况
        2.2.3 21 世纪至今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状况
第3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现状
    3.1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个案
        3.1.1 贵州大学
        3.1.2 贵州民族大学
        3.1.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3.2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状况
        3.2.1 教学内容
        3.2.2 教学形式
        3.2.3 理论研究
        3.2.4 教学管理
第4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实施成效
        4.1.1 开辟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4.1.2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4.1.3 促进民族认同与团结
        4.1.4 打造高校特色与知名度
        4.1.5 促使学科结构的改革与创新
        4.1.6 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4.1.7 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兴趣
        4.1.8 提升办学层次
        4.1.9 丰富课程类型和内容
        4.1.10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2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政府层面
        4.2.2 学校层面
        4.2.3 社区层面
        4.2.4 家庭层面
第5章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5.1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不够完善
        5.1.2 资金缺乏
        5.1.3 师资力量不足
        5.1.4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5.1.5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5.1.6 教学管理不够合理
        5.1.7 办学层次跟不上
        5.1.8 理论研究不足
        5.1.9 社区及家庭的影响
        5.1.10 高校环境难以满足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需求
    5.2 由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引发的思考
        5.2.1 关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思考
        5.2.2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的思考
        5.2.3 关于高校教育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
第6章 提高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效果
    6.1 提升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引导能力
        6.1.1 制定可行的政策
        6.1.2 完善政府文化职能
        6.1.3 加大财政投入
    6.2 加大高校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力度
        6.2.1 积极争取资金扶持
        6.2.2 构建专业化教师队伍
        6.2.3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6.2.4 丰富教学形式
        6.2.5 加强教学管理
        6.2.6 提升办学层次
        6.2.7 提高理论研究
        6.2.8 营造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境氛围
    6.3 改善社区与家庭对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的不良影响
    6.4 合理协调政府、高校、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B 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C 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附录D 社区访谈提纲
附录E 家庭访谈提纲
附录F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标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四、布依族民间医药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2]媒体融合背景下贵州非遗传播模式研究 ——以侗族大歌等三类贵州非遗为例[D]. 石丽娟.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3]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D]. 余聿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笪玲.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5]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非遗传承与族群认同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布依族个案研究[D]. 吴贵琴. 云南大学, 2019(03)
  • [7]贵州省都匀市玫瑰花民族民间应用调研及科学验证[D]. 陈泂杉.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2)
  • [8]贵州民族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状况及思考[J]. 翁泽红.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9]布依药的资源调查、整理及保护研究[J]. 熊勇,龙春林. 中药材, 2018(02)
  • [10]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高校现状调查[D]. 马开忠.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布依族民间医药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