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厂自动化设备运行安全防雷措施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张贤明,陶捷,沈建平[1](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型转压站安全运行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在面临突发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大型转压站结合自身特点,针对特殊生产条件下的安全现状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应对措施,及时调整安全生产运行模式,积极探索非常时期安全运行管理方式和意义,切实保障了疫情期间供水区域内定点发热门诊及方舱医院的供水,圆满完成疫情特殊生产条件下不间断、安全、优质供水任务,在探索转压站安全运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钟志强,张大立[2](2020)在《浅析雷击对配电自动化终端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配电自动化线路覆盖率的提高,安装在配电线路上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在运行中遭受雷击而引起的损坏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配电自动化设备的可靠运行。笔者通过分析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FUT、站所终端DTU遭受雷击损坏的原因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和防护措施,对提高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耐雷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平钰柱[3](2020)在《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更加重视,给水厂在不断新建或扩建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排放的生产废水的去向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这些生产废水中,悬浮物的指标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通过对制水工艺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废水主要来自于沉淀池的排泥和滤池的反冲洗。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把它们排入附近水体或下水道中,不但会污染水体,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会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在现在水资源紧缺,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给水厂的污泥处理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基于绍兴市宋六陵水厂净水工艺,在原有污泥处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需求,对其排泥水的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给水厂污泥处理工程实例分析,在符合现有运行模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该水厂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通过对干泥量和排泥水量的计算,来确定排泥池、污泥浓缩池、平衡池的处理形式和设计参数。比较现有主要污泥脱水设备的性能、效率以及经济性等方面,来确定脱水设备的选型和配套系统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在这套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该工艺的污泥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依次进行基础设计、电气设计、自动化控制设计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步骤,达到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自动运行的目的。该项目已通过现场调试,实现了给水厂污泥处理的正常运行,达到了验收标准。目前系统稳定、自动化制泥效率高、上清液出水水质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该设计为其它城市大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毕小稳[4](2019)在《自来水厂内部系统及设备的防雷技术措施解析》文中研究指明为确保自来水厂内部系统及设备安全、有效运行,提出合理应用防雷技术措施的建议。文章在阐述防雷技术类型的基础上,浅要分析,探究内部系统与设备可采用的防雷技术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钟仕杰[5](2019)在《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化的生活生产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居民区都设有净水机器,居民可以通过买水的方式取得品质更高的水源,同时在家中有不少水龙头过滤装置,通过定期更换滤芯,从而得到优质的水源,不仅仅是城市,农村饮水方式也逐渐改变。本课题以武汉市两个自来水厂的历史数据和现场考察为背景,完成了无人值守水厂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研究三个方面内容:1.对控制器进行了选型和触摸屏的界面设计2.对水厂加氯算法进行改进与仿真3.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水厂的混凝剂投药量进行预测。投矾加氯作为自来水净化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与水厂运行成本画上等号。本次设计利用单片机对相关设备进行监控,在加药间控制站能够根据浊度变化预测投矾加氯量,从而对沉淀水的浊度进行控制,优化自来水生产流程,最终提高自来水质量,维护居民健康。本次设计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第一,在无人值守水厂方面,对比多款控制器,完成了微控制器选型、相关硬件模块的选型,设计了基于STM32的无人值守小型化水厂控制系统;在上位机方面选择MCGS触摸屏作为界面显示,设计了基于MCGS的界面,实现了与STM32的通信。第二,针对水厂加氯控制的大滞后特性,通过对水厂的实际调研和现场调试,设计基于Smith补偿器的加氯控制算法,仿真结果显示控制效果良好,目前正在进行现场调试和算法优化。第三,混凝剂的投放过程多种不确定干扰多变量的,是一个多变量不确定系统,本次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对水厂投矾控制系统的大量历史数据分析,进行有监督学习,提出一种智能化的控制方法,将原始数据清洗后减少了大量的无关特征,对投矾量进行自动调节,根据历史数据验证,验证精度达到了0.0001以下,解决了传统投矾控制的不连贯性的问题。为投矾控制系统模型难以建立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使供水的可持续高质量性提高。
薛福举[6](2019)在《饮用水水垢自动化去除技术及曝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水因其供水条件稳定、水质相对良好的优点,历来作为郊县及乡村地区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然而,我国喝热水的习惯已久。地下水在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时候,存在烧开后易结水垢的问题,不但感官上难以接受,而且可能存在很多潜在的危害,用户对此有很大的抱怨。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饮用水烧开后产生的水垢问题、提高用户对饮用水满意度成为供水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酸碱平衡曝气法水垢去除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提供氢离子改进了原方法加酸引入阴离子的技术方案,结合自动控制技术研发了可用于小型供水系统的水垢去除设备(日处理水量20m3/d)。实验选取水垢较多的陕西省某地下水厂(A)、某工业园区用水点(B)以及山东省某地下水厂(C)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温开水浊度、处理水与未处理水混合比、气水比等关键参数以及开展长时间连续运行试验,验证设备对不同水质水垢去除效果的适用性。研究结论如下:(1)设备在A、B、C三地试验表明,该设备出水水质检测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pH接近原水,且未提高阴离子浓度,能够很好地解决结垢问题。对于水源地A,调整处理水与未处理水混合比为1:6、气水比为7:1时,硬度降低21.8%,碱度降低40.0%,温开水浊度可由9.018.0NTU降低至0.5NTU以下。对于用水点B,调整处理水与未处理水混合比为1:5、气水比为7:1时,硬度降低16.7%左右,碱度降低36.4%左右,温开水浊度可由16.021.0NTU降低至0.5NTU以下。对于原水硬度超过450mg/L的水源地C,调整处理水与未处理水混合比为3:7、气水比为8:1时,硬度降低30.2%,即由530 mg/L降至380mg/L以下,碱度降低62.5%,即由320mg/L降至120mg/L以下,温开水浊度可由18.025.0NTU降低至0.5NTU以下。出水碱度和温开水浊度随处理水与未处理水比例量的增加而减少;设备出水pH随着气水比的增加而增大;停留时间的增加对出水pH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根据实验结果选取停留时间为20min25min。(2)本设备此次采用PLC自动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智能切换设定工况。当某一树脂罐中的氢型离子交换树脂失效后会自动关闭当前树脂罐的电动开关阀停止进水,同时开启下一个树脂罐阀门进水,直至最后一个树脂罐内的离子交换树脂失效,设备进行再生与反洗,然后复位工作。树脂罐以出水pH值确定罐内交换树脂是否失效,以此完成系统自动运行,降低人力成本。在水源A、C两地开展连续运行实验,设备工况切换正常,操作难度较手动控制有所降低,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3)通过现场试验,吨水处理成本控制在0.300.60元,适用于饮用水水垢多、硬度偏高的地区。其中,对于原水硬度超过国家标准的水源地,如水源地C,实现降低总硬度符合国家出水标准,又达到烧开后无水垢的效果,吨水处理成本不超过0.60元,远低于其他工艺。(4)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曝气池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运用PIV软件将气泡羽流传质和气泡传质联系起来,为模型的优化与应用提供依据。研究发现,气泡扩散传质中速率与半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具有非平衡、非稳态的特性。
刘定坚[7](2019)在《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0kV配电线路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供电部门来说,认真做好配电线路的技术管理、设备运维、减少故障跳闸率,保障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当前在配电网方面,我国相比于国外的发达水平,无疑是相对落后的,一方面是我国配电网发展时间相对滞后,不像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规划配电网了;另一方面是经济条件制约,以往国家投资的重点都在主网建设上,比如50kV输电项目、特高压等等。在建设坚强的主网基础上,各国也在不断加强对配电网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欧洲等发达国家在规划思路和建设改造、供电可靠性、配网自动化等方面均走在了我国前面,像英国的网孔式接线、新加坡的花瓣接线、日本的多分段多联络接线,这些理念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配网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自动化开关的配置、故障的快速定位、监控系统的即时反馈等,对于降低线路跳闸率和提高供电可靠性,带来了质的飞跃。近年来,随着“十三五”的推进,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落后农村地区的电力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和升级,特别是配网残旧线路、设备的更换,防雷装置、自动化设备的推广使用,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10kV农村配电网的水平和质量,经济技术指标及供电可靠率均得到了显着提升,虽然线路故障跳闸率大大降低了,停电时间少了,但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龙门县龙江镇农村地区配电线路的运行情况,结合日常配电运行维护工作实际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类型、故障原因分析、防雷改造和配网自动化建设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重点研究分析了雷击造成感应过电压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提出了防范配网故障的合理建议和有效提升措施,主要从运维管理和项目改造上改善了辖区内的故障跳闸率,对日后做好10kV农村配电线路运维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施俊[8](2018)在《自来水厂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对供水质量和安全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利用先进高效的设备、加药手段和方法,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加强水处理各个工艺环节的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对于现代化水厂的建设显得意义重大。本论文以上海闵行南部某水厂(以下简称源浦水厂)的日常净水流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生产需求,升级改造原有自来水厂的监控系统和加药工艺及控制方式。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自来水厂的生产工艺特征,首先对加矾絮凝环节及加氯消毒环节分别做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各环节及总体控制方案。其次探讨了加药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介绍了加药系统中过程仪表和电气设备的选型及应用,构建基于AB-PLC的加药间PLC,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硬件配置图、I/O模块接线图。再者,通过配套的RSLogix5000软件设计了加矾及加氯控制、自动矾液配缸等程序,并通过InTouch10.0组态软件对人机界面进行升级改造。最后对改造后自动加药系统进行运行测试,检验自动加药效果。本文所描述的自动控制系统已经投入实际使用,实现了最初设计目标,一段时间的运行,系统达到了稳定、功能先进、操作良好等各项设计要求。
薛权翌[9](2018)在《水利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防雷措施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不仅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水利工程当中的应用,更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就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水利工程当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和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雷电这些自然现象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所造成的了破坏和影响。基于此,文章就水厂中水利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如何防止雷电攻击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期为推动我国水利工程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和启发。
严晋[10](2018)在《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有很多,供水便是其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供水不但需要使管网压力达标,在保证水的需求量的同时对水质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一般的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工艺中,滤池工序普遍位于整个流程的末端,其滤水效果关系到出水浊度能否满足要求。由于滤池的反冲洗工艺比较复杂,假若依旧沿用人工操作方式的话,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有较大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通过先进的技术对滤池实施改造来满足现代化需求成为目前重要任务。本文以上海南部某水厂(以下简称南浦江水厂)三期滤池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原来的西班牙SISTEAM M TBX系列PLC系统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冲洗泵房和滤池的生产过程状况的前提下,以ControlLogix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为基础,设计出一套滤池自动控制系统,并将三期滤池与原有一二期、四期进行整合,以此来达到改造革新的目的。本项目的实施使得三期冲洗泵房和滤池自动控制流程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和完善,解决了三期冲洗泵房和滤池长期存在的自控系统处于技术逐渐老化和系统无法维护等问题,并为全面提升三期制水流程的技术水平走出了第一步,确保今后水厂三期供水的长期正常运行,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滤池系统改造的控制要求,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简介了三期滤池规模及改造前的状态。分析原来SISTEAM M TBX系列PLC的缺陷,并以此制定了系统改造方案。2.根据滤池的工艺特点和改造方案以及滤池系统的原有设施,对滤池的PLC和各执行元件进行硬件设备选型。构建基于Controllogix的冲洗泵房主PLC,以及基于Compactlogix的滤格uPLC,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硬件配置图、I/O模块接线图。3.通过RSLogix5000软件设计了控制算法程序,包括恒水位PID控制、自动反冲洗等。并通过Intouch10.0设计了人机界面。4.对改造施工进行部署安排,替换原有系统,在改造的同时对硬件设备进行调试。最后,对系统进行调试以及对滤池进行性能测试。
二、水厂自动化设备运行安全防雷措施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厂自动化设备运行安全防雷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型转压站安全运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T水厂各转压站供水现状 |
2.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转压站安全生产风险因素分析 |
2.1 生产岗位人员交通受限,落实人员岗位轮班职守存在被感染风险 |
2.2 生产生活物资采购受限,职工心理健康风险 |
2.3 转压站突发电力系统故障 |
2.4 自动化远程控制系统故障 |
2.5 非专业防护级安保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
3. 确保转压站岗位生产人员及设备运行安全管理措施 |
3.1 调整岗位值守安排,落实岗位职责 |
3.2 疏导职工不良情绪,后勤保障得力 |
3.3 严格执行调度指令,认真落实设备巡查 |
3.3.1 执行生产调度指令方面 |
3.3.2 落实安全巡查工作方面 |
3.4 做好自动化系统维护,检查维保工作及时 |
3.5 严格安保管理,落实消毒建档登记制度 |
4. 结语 |
(2)浅析雷击对配电自动化终端的危害及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雷击配电自动化设备分析 |
1.1 受雷击及电磁脉冲损坏情况 |
1.2 原因分析 |
1.2.1 雷击配电线路 |
1.2.2 雷击通信设施 |
1.2.3 雷击二次电缆 |
2 配电终端设备的防雷措施 |
2.1 存在问题 |
2.2 防雷措施 |
2.2.1 分流 |
2.2.2 隔离屏蔽 |
2.2.3 合理布线及等电位连接 |
2.2.4 接地 |
2.2.5 安装浪涌保护器 |
3 结语 |
(3)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给水厂主要污泥处理方式分析 |
1.2.1 直接排入水体 |
1.2.2 通过排水管道至污水处理厂 |
1.2.3 给水厂自行污泥脱水 |
1.3 国内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2 国内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参数计算 |
2.1 给水厂供水概述 |
2.1.1 水厂净水工艺现状 |
2.1.2 水厂排泥水处置现状 |
2.1.3 水厂排泥水处置存在问题 |
2.2 排泥水水量及泥量计算 |
2.2.1 干泥量计算 |
2.2.2 排泥水水量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工艺及基础设计 |
3.1 工艺设计 |
3.1.1 排泥水收集及处理工艺选择 |
3.1.2 污泥脱水方式选择 |
3.1.3 脱水机械的选择 |
3.1.4 脱水机分离液的处理 |
3.2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图 |
3.3 构筑物设计 |
3.3.1 排泥池 |
3.3.2 重力式幅流浓缩池 |
3.3.3 污泥平衡池及进料泵房 |
3.3.4 脱水车间 |
3.4 电气设计 |
3.4.1 负荷及电源 |
3.4.2 供配电系统 |
3.4.3 接地系统及防雷保护 |
3.4.4 电气设备清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控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结构 |
4.2 控制模式 |
4.3 控制室 |
4.4 控制单元设计 |
4.4.1 PLC选型 |
4.4.2 PLC组网形式 |
4.4.3 控制原理总图 |
4.4.4 排泥池子站 |
4.4.5 浓缩池子站 |
4.4.6 脱水机房主站 |
4.5 PAM药剂投加控制设计 |
4.6 数据通讯方式 |
4.7 自控设备清单 |
4.7.1 PLC站点设备 |
4.7.2 仪表 |
4.8 试运行效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视化人机交互平台设计 |
5.1 监控软件 |
5.2 软件设计框图 |
5.3 通讯软件配置 |
5.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4.1 指示约定 |
5.4.2 系统菜单 |
5.4.3 监控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农村饮用水情况 |
1.2 农村饮用水水质总体合格情况 |
1.2.1 农村部分地区2011-2015 年间合格率比较 |
1.2.2 枯、丰水期合格率化较 |
1.2.3 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比较 |
1.2.4 水厂处理工艺情况及对水质影响研究的分析 |
1.2.5 水厂管网情况及对水质影响的分析 |
1.2.6 水厂卫生管理制度、卫生情况及对水质影的分析 |
1.3 国内外水厂的发展与现状 |
1.4 国内水处理 |
1.5 水处理工艺介绍 |
1.6 制水工艺和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人值守小型水厂设计 |
2.1 微处理器与触摸屏选型 |
2.1.1 STM32系列介绍与功能需求 |
2.1.2 MCU选型 |
2.1.3 串口屏 |
2.1.4 MCGS触摸屏TPC7062KX |
2.1.5 触摸屏选型 |
2.2 采样传感器 |
2.2.1 浊度传感器 |
2.2.2 余氯传感器 |
2.3 无线通信 |
2.3.1 蓝牙 |
2.3.2 GSM/GPRS |
2.3.3 LoRa |
2.3.4 无线通信选择 |
2.4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2.5 执行机构电路设计 |
2.6 MCGS与STM32的通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CGS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信息处理 |
3.1 软件程序设计 |
3.2 MCGS屏幕功能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史密斯补偿器的加氯算法设计 |
4.1 传统加氯算法 |
4.2 现有控制系统工作现状 |
4.2.1 系统现状与不足 |
4.2.2 改进方案 |
4.3 基于Smith补偿器的加氯控制构建与仿真 |
4.4 算法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分析法的加药控制算法设计 |
5.1 神经网络的优点 |
5.2 模型构建 |
5.3 神经网络控制加矾 |
5.4 数据探索 |
5.5 数据处理 |
5.5.1 数据清洗 |
5.5.2 属性规约 |
5.5.3 模型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饮用水水垢自动化去除技术及曝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垢成因 |
1.3 水垢潜在影响 |
1.3.1 水垢对生活的影响 |
1.3.2 水垢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传统软化技术 |
1.4.2 酸碱平衡曝气法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水垢去除工艺设计及设备研发 |
2.1 工艺流程设计 |
2.2 工艺构筑物设计 |
2.3 自动化设备的研制 |
2.3.1 自动化设备设计及选型 |
2.3.2 交换柱的再生及废液处置 |
3 设备运行参数研究及效果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地下水水质特征 |
3.1.2 仪器及检测方法 |
3.2 设备在A、B、C三地的运行效果 |
3.3 设备运行参数 |
3.3.1 处理水与未处理水混合比的确定 |
3.3.2 气水比对出水pH的影响 |
3.3.3 PLC自动控制系统设定参数 |
3.4 设备运行稳定性及效果研究 |
3.4.1 设备48h连续运行运行试验 |
3.4.2 高硬度饮用水处理实验效果检验 |
3.4.3 设备在不同水源地运行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曝气吹脱二氧化碳工艺研究 |
4.1 气泡流场特性的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气体流场特性 |
4.2 曝气工艺的模拟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5 设备优化设计及应用方案 |
5.1 自动控制程序的升级改造 |
5.1.1 自控系统存在的不足 |
5.1.2 设备升级措施 |
5.2 设备选型 |
5.3 应用工程设计 |
5.3.1 应用背景 |
5.3.2 应用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龙江供电所配电网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情况的分析 |
2.1 配电网故障跳闸的常见类型 |
2.1.1 线路故障 |
2.1.2 变压器设备故障 |
2.2 龙江供电所配电网故障跳闸情况分析 |
2.2.1 龙江供电所2016 年配电网故障跳闸的基本情况 |
2.2.2 龙江供电所2016 年配电网故障跳闸原因分析 |
2.3 本章分析小结 |
第三章 改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率的方法研究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基础 |
3.3 改善故障跳闸率的方法研究 |
3.3.1 完善数据一致性 |
3.3.2 加强设备运维管理 |
3.3.3 提升员工运维技能 |
3.3.4 减少公用设备故障 |
3.3.5 防止用户故障出门 |
3.3.6 外力破坏防控 |
3.3.7 推进防雷改造 |
3.3.8 加强自动化设备管理 |
3.3.9 推进电网建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率的实施效果 |
4.1 龙江供电所2017 年改善中压线路故障跳闸率的实施效果 |
4.2 改善中压线路故障跳闸率的不足之处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8)自来水厂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厂自动控制发展现状 |
1.3 源浦水厂加药系统现状 |
1.4 设计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设计改造的目的 |
1.4.2 设计改造的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自动加药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源浦水厂生产工艺介绍 |
2.1.1 水厂工艺简介 |
2.1.2 加矾混凝环节介绍 |
2.1.3 消毒环节介绍 |
2.2 加药混凝环节控制设计方案 |
2.2.1 加药混凝工艺流程 |
2.2.2 加药混凝工艺硬件部分改造 |
2.2.3 自动加矾控制方案 |
2.3 消毒系统环节控制设计方案 |
2.3.1 消毒系统工艺流程 |
2.3.2 自动加氯加氨控制方案 |
2.4 加药系统的各类指标与实现目标 |
2.4.1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2.4.2 系统实现目标 |
2.5 自动加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2.5.1 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结构 |
2.5.2 外网数据通信 |
2.5.3 自动加药系统控制方案 |
2.5.4 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控制任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药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 |
3.1 硬件的选型 |
3.1.1 PLC的选型 |
3.1.2 仪表的选型 |
3.1.3 阀门的选型 |
3.1.4 加注泵的选型 |
3.1.5 搅拌机的选型 |
3.2 系统配置 |
3.2.1 加药间PLC站 |
3.2.2 加药间PLC功能 |
3.2.3 系统的硬件配置及I/O连接 |
3.2.4 InTouch软件及工作站配置 |
3.3 PLC系统电源配置及防雷措施 |
3.3.1 PLC电源配置 |
3.3.2 防雷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RSLOGIX5000 软件介绍 |
4.2 自动加药控制程序 |
4.2.1 自动加药控制框架 |
4.2.2 自动加药程序编辑 |
4.3 PID参数整定 |
4.4 INTOUCH监控平台改造设计 |
4.4.1 InTouch10.0 系统 |
4.4.2 人机界面的基本要求 |
4.4.3 监控系统加药部分改造 |
4.5 预测控制在自动加药中的探讨 |
4.5.1 加氯系统建模及仿真 |
4.5.2 预测控制在加氯中的仿真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运行 |
5.1 工程实施 |
5.1.1 加药间网络连接施工 |
5.1.2 新老监控平台切换 |
5.1.3 自动矾液配缸系统改造 |
5.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分加药输入输出模块设计图 |
附录2 加药系统标签表 |
附录3 自动加药程序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水利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防雷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防雷的必要性 |
2 雷击类型 |
2.1 直击雷 |
2.2 球状雷 |
2.3 雷电侵入波 |
2.4 雷电感应 |
3 水利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防雷措施 |
3.1 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管应用 |
3.2 UPS过电压保护 |
3.3 三合一防雷器应用 |
3.4 接地和屏蔽 |
4 结论 |
(10)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AB-PLC介绍 |
1.3.1 选用AB-PLC的理由 |
1.3.2 AB-PLC的特点 |
1.3.3 ControlLogix处理器 |
1.3.4 AB-PLC通讯 |
1.4 三期滤池的现状 |
1.5 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
1.5.1 改造的目的 |
1.5.2 改造的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滤池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三期滤池系统工艺流程 |
2.1.1 三期滤池规模 |
2.1.2 V型滤池工艺流程 |
2.2 滤池控制系统的各类指标与实现目标 |
2.2.1 生产控制的主要技术指标 |
2.2.2 滤池反冲洗的性能指标 |
2.2.3 系统实现目标 |
2.3 滤池控制系统改造方案 |
2.3.1 控制系统结构 |
2.3.2 三期滤池系统控制方案 |
2.3.3 滤池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控制任务 |
2.3.4 三期光纤环网设计 |
2.3.5 滤水状态下滤池的恒水位控制 |
2.3.6 外网数据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滤池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 |
3.1 硬件的选型 |
3.1.1 PLC的选型 |
3.1.2 液位传感器的选型 |
3.1.3 清水阀的选型 |
3.2 系统配置 |
3.2.1 冲洗泵房PLC主站 |
3.2.2 滤池uPLC子站 |
3.2.3 InTouch软件及工作站配置 |
3.2.4 系统的硬件配置及I/O连接 |
3.3 PLC现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
3.4 PLC系统电源配置及防雷措施 |
3.4.1 PLC电源配置 |
3.4.2 防雷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滤池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RSLOGIX5000 软件与滤池的控制流程 |
4.2 滤池控制程序 |
4.2.1 控制器组态 |
4.2.2 中间变量 |
4.2.3 恒水位过滤主程序 |
4.2.4 PID参数整定 |
4.2.5 自动反冲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界面 |
5.1 INTOUCH10.0 系统 |
5.2 人机界面的基本要求 |
5.3 监控系统主界面 |
5.4 总览面板 |
5.5 滤池面板 |
5.6 历史趋势图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施工、调试和运行 |
6.1 工程实施 |
6.1.1 网络连接 |
6.1.2 施工方案 |
6.1.3 硬件的改造与调试 |
6.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6.2.1 系统调试流程 |
6.2.2 滤池系统运行中的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V型滤池输入输出模块设计图 |
附录2 滤池系统标签表 |
附录3 反冲洗程序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水厂自动化设备运行安全防雷措施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型转压站安全运行管理[J]. 张鹏,张贤明,陶捷,沈建平. 城镇供水, 2020(04)
- [2]浅析雷击对配电自动化终端的危害及防护措施[J]. 钟志强,张大立. 红水河, 2020(03)
- [3]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D]. 平钰柱.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自来水厂内部系统及设备的防雷技术措施解析[J]. 毕小稳. 门窗, 2019(18)
- [5]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D]. 钟仕杰. 江汉大学, 2019(04)
- [6]饮用水水垢自动化去除技术及曝气特性研究[D]. 薛福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D]. 刘定坚.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自来水厂自动加药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及应用[D]. 施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水利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防雷措施分析[J]. 薛权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10)
- [10]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滤池改造和设计[D]. 严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