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幼稚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颖[1](2021)在《GSTM1基因甲基化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层治疗体系逐渐成熟,ALL患者的疗效获得明显提高,但成人ALL患者总生存率仍明显低于儿童,部分患者处于难治和复发的困境。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s)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酶,有解毒保护细胞的作用。GSTM1是GST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研究发现GSTM1基因的多态性及甲基化均与肿瘤的发生和预后相关。而GSTM1基因的多态性及甲基化与ALL发病、发展和预后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通过检测GSTM1基因在ALL患者中基因型表达情况及甲基化水平差异,探讨GSTM1基因多态性和甲基化在ALL预后中的价值,以寻找ALL的新治疗靶点。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南方医院血液科、2014年1月—2017年1月间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经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初次确诊为ALL患者66例(儿童18例,成人48例)。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国儿童/成人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疗指南接受诱导、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维持等治疗。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的骨髓标本,提取DNA,用PCR技术检测所有ALL患者骨髓GSTM1基因多态性表达情况,使用MassARRAY平台分析所有ALL患者样本中GSTM1基因甲基化水平。通过t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比较ALL患者GSTM1基因多态性和GSTM1基因甲基化在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免疫分型、染色体异常、遗传学亚型等不同组间的差异,探讨GSTM1基因多态性及甲基化在ALL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儿童ALL患者在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预后上均与成人ALL患者有显着不同。儿童ALL患者携带TEL-AML1基因突变的比例高(38.9%vs 8.3%),Ph阳性ALL 比例低(11.1%vs.29.2%),GSTM1基因有三个位点上甲基化水平低于成人(CpG-40 0.21vs.0.36,CpG-106 0.11vs.0.19,CpG-234 0.28 vs.0.43),p<0.05。儿童ALL患者对激素诱导治疗反应率更高(55.6%vs.22.9%),复发率更低(16.7%vs.45.9%),生存时间更长(中位 OS 48.2m vs.20.1m),p<0.05,比成人ALL患者表现出更好的预后。2、对66例ALL患者进行GSTM1基因多态性检测,检出GSTM1*0型(空基因型)35例,GSTM1型(基因型)31例。两组基因型患者在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脏器侵犯、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基因突变亚型、复发率、总生存时间上的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对66例ALL患者进行GSTM1基因甲基化检测,预测出1个CpG岛,并检出30个位点发生甲基化,甲基化差异较为显着的位点分别为40、47、106:119、125:132:137、234、251、357、474,甲基化平均值在 0.20-0.59 之间(F=18.399,p=0.000)。组间分析发现,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ALL患者在GSTM1基因2个位点上甲基化水平低于未侵犯的患者(CpG-40 0.25vs.0.34,CpG-106 0.06 vs.0.18,p<0.05)。携带MLL重排的ALL患者在GSTM1基因3个位点上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未携带者(CpG-125 0.82 vs.0.34,CpG-234 0.83 vs.0.38,CpG-2510.94vs.0.66,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ALL患者复发风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HR 1.7,95%CI:1.3-2.22,p<0.05),治疗前伴有肝肿大的患者复发风险低(HR 0.42,95%CI:0.2-0.88,p<0.05),GSTM1基因甲基化与复发风险无关。GSTM1基因40位点、106位点、234位点上的高甲基化、年龄大、肝无肿大、激素诱导反应不良均是影响ALL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大和GSTM1基因40位点高甲基化是独立危险因素,风险系数分别为(HR 1.66,95%CI:1.23-2.24,HR 1.18,95%CI:1.02-1.37,p<0.05)。GSTM1 基因 40 位点上甲基化值高于0.675的ALL患者比甲基化值低于0.675的患者中位OS更短(200d vs.830d,p<0.05)。结论GSTM1基因多态性与ALL患者预后无明确的相关性。GSTM1基因高甲基化是除年龄之外,影响ALL患者生存的另一独立危险因素。今后有待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验证GSTM1基因不同位点的甲基化在ALL预后分层中的价值。
唐文豪[2](2021)在《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T-AL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并评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使用CCCG-ALL-2015方案治疗T-ALL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为后续T-ALL诊疗方案的改进和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中心诊断并纳入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T-ALL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治疗反应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治疗第19天、第46天MRD;以特殊的免疫表型定义ETP-ALL。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以对数秩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6例患者进行分析。诊断时患者中位年龄为8.8岁(1-15.2岁);男性患者有73例(76%),女性23例(24%),男:女为3.2:1;中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56.15x109/L(0.97-648.94x109/L),白细胞≥100x109/L的患者有38例(40%)。2例(3%)患者存在睾丸浸润;5例(5%)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78例患者有完整免疫组学数据可进行分析,其中12例(15%)可诊断为ETP-ALL。94例患者在诊断时进行了核型分析,7例无分裂象,9例有染色体数目异常,14例有染色体结构异常,余64例无染色体核型异常。融合基因检测发现24例(25%)患者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62例(65%)患者在诱导治疗第46天达到完全缓解;11例(11%)部分缓解;23例(24%)诱导治疗失败。中位随访时间32月(1月-74月)。患者五年EFS率为63.9±5.2%,5年OS率为67.8±5.9%,5年CIR为24.1%。有20例患者复发,其中11例为骨髓复发;6例为中枢复发;1例为骨髓+中枢复发;2例为其他部位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诊断后10个月。26例患者死亡,其中15例为复发后死亡;3例因失血性休克死亡;3例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4例因原发病进展死亡;1例因严重感染死亡,中位死亡时间为诊断后10.5个月(1月-52月)。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存在染色体异常的患者预后较染色体正常患者差(5年EFS率分别为47.4±11.5%;69.9±6%,p=0.042)。诱导治疗后期(第46天)MRD≥1%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第46天MRD≥1%与<1%患者5年EFS率分别为70.6±5.5%,40.0±15.5%,p=0.007;5年OS率分别为75.9±6.2%,46.7±16.6%,p=0.023)。ETP-ALL患者早期治疗反应差,但远期预后与非ETP-ALL患者无显着差异。结论:CCCG-ALL-2015方案治疗T-ALL患者效果较好,其预后与国内其他中心报道相似,但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5年CIR较其他研究结果稍高,复发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患者因原发病进展或治疗相关死亡率亦高于其他研究报道。未来我们应该考虑加用奈拉滨治疗T-ALL患者;鼓励复发患者积极化疗;在复发患者化疗方案中尝试加用奈拉滨、硼替佐米等,以进一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一步做好患者管理,以减少感染及出血死亡。CNS2检出率低,应改善脑脊液检测方法,以更好的评价CNS状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第46天MRD≥1%为预后不良的指标,应加强此组患者的化疗方案或变更治疗方式;本研究未能找出与非常好的预后相关的MRD测值及时间点,考虑与MRD测量时间较早有关,应延长MRD测量时间进行进一步研究。ETP-ALL亚型确定为早期治疗反应不佳的T-ALL亚型,可加强或改善早期治疗方案。其他危险因素,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对糖皮质激素的早期治疗反应、染色体异常及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等对T-ALL预后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潘莹[3](2021)在《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意义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累及淋系造血干祖细胞。根据细胞表型可分为B细胞型和T细胞型,其中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已知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异常及免疫微环境均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微环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包括T细胞亚群在内的各种免疫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即通过外周血T细胞免疫状态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免疫微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疾病时期及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最终为优化诊治、判断预后提供依据。目的分析B-ALL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并评估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并分析60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诊B-ALL患者16例,完全缓解20例,缓解后复发24例,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ALL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初诊B-AL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与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首次诱导治疗是否达缓解间无明显相关性。存在高危分子学或遗传学异常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CD4+Treg细胞更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降低,缓解时升高,复发时再次降低。初诊组、缓解组及复发组的CD8+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比值方面,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患者CD4/CD8比值明显降低,缓解时一定程度恢复,复发时再次显着降低。在CD4+Treg细胞方面,初诊组和复发组患者CD4+Treg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且复发组高于初诊组。此外,我们还分析了8例B-ALL患者在初诊时及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时的T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初诊时异常升高的CD4+Treg细胞,在患者病情达到完全缓解时明显下降(P=0.001),两组在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初诊B-ALL患者外周循环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B-ALL患者的发病。积极有效的治疗能改善B-ALL患者体内存在的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然而,在疾病再次复发时,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则再次出现,进一步表明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可能也参与B-ALL疾病复发、进展。第二部分T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疗效的影响背景复发/难治性B-ALL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新出现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治疗。该疗法在复发/难治性B-ALL中的缓解率高。但长期随访发现30%50%患者出现缓解后再复发,此外,约10%20%的患者不能获得缓解。治疗失败及再复发目前已成为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的一重大挑战。CAR-T细胞治疗疗效与其能否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相关,而患者的免疫状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诸多因素又能影响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前期我们研究发现机体的T细胞免疫功能与B-ALL的发生、进展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在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索CD19 CAR-T细胞治疗前后,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循环T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其对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成功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分析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前、输注CAR-T细胞1周时患者免疫状态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CAR-T细胞治疗短期疗效、再复发及长期生存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输注CAR-T细胞前外周血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显着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回输CAR-T细胞1周时,患者外周血CD4+Treg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回输前无明显差异。CAR-T细胞治疗缓解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CD4+Treg细胞为预测CAR-T细胞治疗疗效最优的回输前T细胞亚群指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0(P=0.013)。回输前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更短,此外,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亦更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前高Treg细胞是影响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回输前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回输前CD3+T细胞、CD8+T细胞及CD4+Treg细胞与CAR-T细胞在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673,-0.511和-0.631,P=0.002,0.025和0.004)。(3)利用ROC曲线和AUC,确定回输后CD4+Treg细胞最佳临界值为5.02%,比较回输后较高和较低Treg细胞组的OS和RFS,结果显示回输后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有更短的OS和RFS。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后高Treg细胞是影响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ALL患者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预处理前正常血小板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保护因素;预处理前高LDH和回输前活动性EMD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回输后Treg细胞水平与CR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但与CAR-T细胞在患者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579,P=0.019)。(4)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较未移植的患者有更长的RFS和OS,两组在年龄、既往复发次数存在差异,在性别、肿瘤负荷、活动性髓外病变及回输前后外周血CD4+Treg细胞的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尤其是存在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回输CAR-T细胞前及回输后1周时患者外周血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可以预测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复发,且回输后1周时的Treg细胞预测价值更大。此外,回输前后患者体内的Treg细胞水平与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关联,但与患者体内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CAR-T细胞治疗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益于减少B-ALL的再复发、提高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纠正或逆转Treg细胞异常升高所致的不良预后。综上,我们认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能影响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可能成为今后提高CAR-T细胞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的重要靶点。
王小玲[4](202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计数水平与诱导化疗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MRD33)及骨髓缓解状态(BM33)的关系,为优化风险分层及指导ALL诱导化疗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初诊的6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经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诊断和分型,诱导化疗方案为VDLP、VDLD或VDCLP方案。MRD33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将MRD≥10-4定义为MRD阳性,MRD<10-4定义为MRD阴性。通过回顾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T细胞、B细胞)、诱导化疗第1、8、15、22天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MRD33及BM33等资料。根据MRD33水平将患者分为MRD阴性及MRD阳性组,根据BM33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对以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结果:1.相对于MRD33阴性组,MRD33阳性组初诊年龄>14岁的患者占比更高(72.2%>27.8%),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平均水平更低(85.53±88.20,39.50±35.13),第22天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平均水平更低(1.57±1.31,0.79±0.61),且差异在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2.相对于完全缓解组,部分及未缓解组初诊年龄>14岁的患者占比更高(71.4%>28.6%),免疫表型为T细胞表型者占比更高(35.7%>7.5%),诱导化疗第15天中位血小板水平更低(21.50<55.00),诱导化疗第22天中位绝对淋巴细胞水平更低(0.50<1.25),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水平均为影响MRD33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细胞表型、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影响BM33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年龄≤14岁,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更高的患者,MRD33转阴率更高。2.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为B细胞,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更高的患者,BM33完全缓解可能性更高。3.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越高,MRD33阴转率越高,BM33完全缓解率越高,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为影响ALL患者MRD33及BM33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晶[5](2021)在《152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收集初诊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临床指标(血常规、生化)、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突变基因等临床因素,探讨初诊成人AL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52例初诊成人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血常规、生化、骨髓细胞学及活检等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患者临床及生物学特征与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的关系,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成人ALL的相关因素。结果:1,152例初诊成人ALL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75例,中位年龄41(18-78)岁;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位数为29.13(0.27-489)*109/L,WBC计数<30*109/L者78例(51.3%),WBC计数(30-100)*109/L者37例(24.3%),WBC计数>100*109/L者37例(24.3%)。血红蛋白中位数为81(30-153)g/L,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35(1-310)*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112例(73.7%),中位LDH值者482.5(55-22544)u/L。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中位数为74(31-98)%,其中≥90%者有21例(13.8%),<90%者131例(86.2%)。骨髓纤维化(-/+)组66例(43.4%),骨髓纤维化(++)组40例(26.3%),骨髓纤维化(+++)组46例(30.3%)。2,152例初诊成人ALL患者中,B-ALL患者124例,T-ALL患者28例。B-ALL中主要表达CD22(116/124,93.5%)、CY79α(118/124,95.2%)、CD19(120/124,96.8%)、CD10(105/124,84.7%)。T-ALL中主要表达CYCD3(27/28,96.4%)、CD2(17/28,60.7%)、CD5(23/28,82.1%)、CD7(28/28,100%),符合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细胞白血病(ETP-ALL)诊断标准的患者有13例,相较于non-ETP-ALL患者,ETP-ALL患者具有低WBC计数、高血小板计数、低LDH水平(P<0.05)。经过首次诱导治疗4周后,ETP-ALL组缓解率达23.08%,non-ETP-ALL组缓解率达66.67%(P=0.03),提示ETP-ALL预后差。3,152例初诊成人ALL患者中,共检测出BCR-ABL(52/152,34.2%),HOX11(10/152,6.6%),MLL-AF4(5/152,3.3%),E2A-PBX1(3/152,2.0%),SIL-TAL1(1/152,0.7%),HOX11L2(1/152,0.7%)6种融合基因阳性。二代测序检测出PAX5突变9例(9/152,5.9%),IKZF1突变5例(5/152,3.3%),NOTCH1突变7例(7/152,4.6%),IL-7R突变6例(6/152,3.9%),PHF6突变4例(4/152,2.6%),TP53突变2例(2/152,1.3%),FBXW7突变2例(2/152,1.3%),JAK1突变1例(1/152,0.7%),JAK3突变1例(1/152,0.7%),PTEN突变1例(1/152,0.7%),FLT3突变1例(2/152,1.3%),CREBBP突变1例(1/152,0.7%),CRLF2突变1例(1/152,0.7%),SH2B3突变6例(6/152,3.9%)14种突变基因阳性。BCR-ABL阳性组患者常伴有高龄、高白、高乳酸脱氢酶等临床特征,且诱导缓解治疗效果较阴性组差。NOTCH1阳性组患者无明显临床特征,诱导缓解治疗效果较阴性组差。4,152例初诊成人ALL患者中,分析性别、发病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值、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值、免疫分型(B型或T型)、初诊时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骨髓活检网状纤维化等因素与患者诱导治疗4周后缓解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WBC计数高组CR率低于WBC计数低组(P=0.025);LDH高组CR率高于LDH低组(P=0.017);B-ALL组CR率高于T-ALL组(P=0.001);其中初诊白细胞计数为首次诱导治疗4周后CR率的独立影响因素。5,88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初诊成人ALL患者中,中位生存时间为15.0(2~66)个月,其中复发患者36例,复发率为40.91%,复发中位时间为5.5(1~50)个月,4年OS率为33.8%。采用C0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诱导治疗4周后是否缓解、是否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成人AL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ETP-ALL具有低白、高血小板、低乳酸脱氢酶等独特的临床特点,且诱导治疗效果不佳;Ph+ALL患者具有高龄、高WBC计数、高LDH等临床特点;成人ALL患者中检测出BCR-ABL、NOTCH1等基因存在可能提示诱导治疗效果不佳,具体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低、乳酸脱氢酶高、免疫分型为B-ALL的患者首次诱导治疗4周缓解率较高,其中白细胞计数是影响成人ALL患者CR率的独立因素;首次诱导治疗4周后是否缓解、是否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成人AL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积极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着改善成人ALL的生存预后。
温文晓[6](2021)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儿童NHL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月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血液病房住院治疗的41例NHL患儿的临床资料。1.纳入标准:(1)年龄≤14岁。(2)符合2011年NHL诊断流程,通过送检病灶活检病理或者经过骨髓细胞学确诊。(3)多次住院患儿仅统计首诊住院时的临床资料。(4)按照2008年WHO分类分型标准进行病理分型,分期按照St.Jude NHL分期系统进行分期。2.设计病例摘录表,系统录入纳入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无巨大瘤灶、有无骨髓浸润、有无器官浸润共7个研究指标。3.设计随访表,统计纳入组的患儿的存活情况并计算存活时间。统计分析数据: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巨大瘤灶、骨髓浸润、器官浸润,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巨大瘤灶、器官浸润、骨髓浸润5个因素对生存的影响。4.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采用SPSS 20.0;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儿一年和三年总体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比较;各个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建立COX多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独立影响因素;各项指标在预后中的分布及组间的关联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及年龄:男性29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约为2.42:1。年龄为11月至14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8.73±3.32岁。2.临床特点:本组患儿就诊主要原因为:发现肿块13例、淋巴结肿大10例、消化系统症状9例、血液系统症状5例、呼吸系统症状2例、头颅五官异常1例及骨骼肌肉症状1例。其中以发现肿块、淋巴结肿大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组患儿中发现巨大瘤灶10例、骨髓浸润8例、肝、脾、胰腺、肾、卵巢、睾丸等器官浸润20例,其中以器官浸润最为常见。3.病理类型和分期:本组患儿病理类型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6例;成熟B细胞淋巴瘤16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9例。临床分期为:Ⅱ期6例,Ⅲ期19例,Ⅳ期16例。4.生存情况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表明,41例患儿1年总体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均为80.5%±6.2%,32例患儿3年总体生存率为68.8%±8.2%;3年的无事件生存率为56.2%±8.8%。应用Log-Rank检验对患儿各影响因素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提示有无巨大瘤灶的患儿的生存曲线存在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5.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组内关联性分析、Log-Rank检验对患儿生存曲线进行比较、COX回归模型单因素筛选结果显示有巨大瘤灶为影响NHL患儿预后的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巨大瘤灶、骨髓浸润为预后影响因素,因此巨大瘤灶对儿童NHL预后有影响。结论:1.儿童NHL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肿块是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且儿童确诊时多为晚期。2.儿童NHL具有不同的病理类型,以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最常见。3.儿童NHL以男性多见,但儿童NHL的预后与性别无关。4.NHL患儿1年总体生存率为80.5%±6.2%,与国内数据相符,3年总体生存率为68.8%±8.2%,较国内数据稍低。目前认为儿童NHL是一种可治愈的肿瘤。5.本组资料儿童NHL的预后与巨大瘤灶有关,而与性别、年龄、骨髓浸润、器官浸润等无明显相关性。
陆海燕,王晓欢,程艳丽,王静,索涛莉,张静[7](2020)在《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4月山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52例复发ALL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特征及复发后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截至2019年5月1日,52例患儿中5例因诊断后放弃治疗而失访。47例随访成功患儿中位初诊年龄60个月(11~16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21个月(2~112个月),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1.0~69.0个月),复发后2年总生存(OS)率31%。9例患儿获得第2次完全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移植时间为4.5个月(3.0~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4~69个月)。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9/L与≥50×109/L复发患儿2年OS率分别为39%和13%(χ2=5.623,P=0.018)。初诊标危、中危、高危患儿复发后2年OS率分别为72%、31%和8%(χ2=10.068,P=0.007)。超早期复发、早期复发、晚期复发患儿复发后2年OS率分别为0、33%和79%(χ2=30.066,P<0.01)。复发后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移植及未规律治疗患儿复发后2年OS率分别为57%、89%和0(χ2=26.885,P<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间(HR=0.340,95%CI 0.146~0.789,P=0.012)为复发ALL患儿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移植组,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组及未规律治疗组死亡风险增高(HR=12.313,95%CI 1.266~119.758,P=0.031;HR=20.699,95%CI 2.230~192.129,P=0.008),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复发ALL患儿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ALL复发以超早期及早期复发为主,复发部位以骨髓复发常见,初诊中高危患者较多。初诊时危险度、初诊白细胞计数、复发时间、复发后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其中复发时间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杨帆[8](2020)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观察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efractory/recurrent B-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r/r B-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影响CART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CART细胞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r/r B-ALL患儿行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资料,分别以复发、死亡为终点事件,评估CAR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共32例r/r B-ALL患儿接受CART细胞治疗,男23例(71.9%),女9例(28.1%),中位年龄7.5岁(2.0岁-17.5岁)。27例为复发B-ALL,5例为难治性B-ALL;19例为单纯骨髓复发,其中5例为二次复发;2例骨髓+睾丸复发;6例为髓外复发(5例睾丸,1例淋巴结)。32例患儿共回输CART细胞40次;回输中位CART细胞总量0.9×107/kg(患儿体重)。疗效评估:CART回输后两周左右进行首次评估,30例骨髓缓解,2例因4级CRS反应合并感染于首次评估前死亡;截止至随访时间,共6例复发,其中1例为CART治疗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为CART治疗后随访观察;共5例死亡,其中2例因4级CRS反应合并感染在CART治疗过程中死亡,3例再次复发后因病情进展死亡。30例患儿,3个月RFS(96.3±3.6)%,6个月RFS(81.4±8.6)%,9个月RFS(65.3±12.5)%;3、6、9个月OS均为100%,12个月OS(94.7±5.1)%,24个月OS(76±12.8)%。回输前骨髓肿瘤负荷≥36%、CART细胞回输两周内铁蛋白峰值≥2500ng/ml与复发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CART治疗相关脑病综合征(CART-cell-related encephalopathy syndrome,CRES),26例在CART细胞回输一周内出现CRS,按Lee[1]分级系统:1-2级16例,3-5级10例;CRES反应12例。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IFN-γ、LDH、铁蛋白等峰值与CRS严重程度相关。不良反应处理:18例予托珠单抗静滴,其中12例联合糖皮质激素,CRS反应及CRES反应经治疗后大多一周内缓解。激素使用剂量与患儿持续缓解时间相关,甲泼尼龙累积剂量≥8mg/kg预后不佳。CART治疗患儿首次平均住院时间为11.4天(4天-21天)。结论:1.CART细胞治疗r/r B-ALL有效且安全,缓解率达100%,CRS及CRES反应经治疗后可缓解;2.回输CART细胞48小时内细胞因子峰值越高,越易出现3-4级CRS反应;3.回输前骨髓肿瘤负荷≥36%、回输后甲泼尼龙累积剂量≥8mg/kg预后不佳;4.回输后两周内铁蛋白≥2500ng/ml与疾病复发相关,且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可作为预后不佳标志物;5.CART细胞治疗患儿住院时间短。
陈炯[9](2020)在《18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预后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研究我院近7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点、化疗方案选择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总结诊治经验并为提高ALL患儿的生存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3月一2019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ALL患儿共192例,其中2例大部分数据缺失及5例放弃在我院化疗病例全部舍弃,接受化疗共185例纳入统计及分析,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2月。回顾性分析患儿一般资料以及早期检验结果,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分别对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血小板计数、初诊乳酸脱氢酶数值,初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免疫表型、相关融合基因(BCR/ABL、MLL、TEL/AML、SIL/TALI)、染色体、泼尼松预治疗试验反应、诱导治疗15天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和诱导治疗33天微小残留病(MRD)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一步建立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85例ALL患儿,男女比例1.85:1(120/65),中位年龄48个月(6-180个月);年龄小于1岁4例(2.2%),年龄大于等于10岁38例(20.5%),年龄介于1-10岁143例(77.3%);初诊时白细胞计数≥100×109/L占17.3%(32/185);初诊时血小板计数<100×109/L占70.3%(130/185);初诊时骨髓幼稚细胞比例≥90%占37.8%(70/185);初诊时乳酸脱氢酶计数≥1000U/L占29.2%(54/185);免疫表型以B细胞表型为主,占80.0%(148/185);染色体检查正常核型131例(70.8%),在异常核型中,以结构异常比例最大41例(22.2%);共59例(31.9%)患儿检测出融合基因,在所检测的异常基因中以TEL/AML1比例最高15例(8.1%);2、早期治疗情况及危险度分层:泼尼松预治疗实验以泼尼松反应敏感(prednisone good respond,PGR)为主,有178例(96.2%);诱导治疗第15天微小残留病灶≥10-4有131例(70.8%);诱导治疗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10-4有22例(11.9%);危险度分层包括标危组50例(27%),中危组105例(56.8%),高危组30例(16.2%);3、复发及死亡情况分析:在185例ALL患儿中,共有29例(15.7%)出现复发,早期复发19例(65.5%),晚期复发10例(34.5%);其中单纯骨髓复发15例(51.7%),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6例(20.7%),单纯睾丸复发2(6.9%),联合复发6例(20.7%);低危、中危、高危组复发率分别为6.0%(3/50)、15.2%(16/105)、33.3%(10/30);185例ALL患儿中有23例(12.4%)出现死亡,因复发死亡13例(7.0%)。4、生存分析:总体ALL患儿5年OS率(82.2±2.63)%,5年EFS率(67.6±3.29)%;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年5年OS分别为(90.5±3.84)%,(71.8±3.89)%,(64.7±8.35)%,LR分别与IR、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9),IR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5年EFS年分别为(83.1±4.23)%,(67.5±4.27)%,(56.7±8.70)%,LR分别与IR、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17),IR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早期与晚期复发患儿5年OS率分别(22.5±11.30)%、(57.3±9.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5、单因素预后分析:性别、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初诊时乳酸脱氢酶数值、初诊时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免疫表型、TEL/AML、SIL-TALI、D15MRD与长期OS及EFS无明显关联;而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染色体、ML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D33MRD、有无复发、危险度分层对ALL患儿的OS(P值分别为0.000、0.047、0.04、0.000、0.022、0.033、0.029、0.000、0.009)及EFS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2、0.043、0.026、0.000、0.014、0.015、0.037、0.013、0.0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年龄(P=0.006)、复发(P=0.000)及危险度分组(P=0.029)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中心ALL患儿总体预期5年OS率(82.2±2.63)%,5年EFS率(67.6±3.29)%,儿童ALL的OS及EFS均随着危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2、本中心AL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有:初诊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染色体、ML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D33MRD、有无复发、危险度分层为预后影响因素,其中年龄、危险度分组以及复发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危险度分层治疗提供参考。3、ALL患儿早期复发多于晚期复发,且预后较差。复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纯骨髓复发(占51.7%)、单纯中枢神经系复发(占20.7%)、单纯睾丸复发(占6.9%)。
周文杰[10](202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患儿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急淋患儿化疗后出现癫痫发作的51例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纳入病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或再次癫痫发作入院随访,记录或评估患儿初次发作后有无癫痫发作复发、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情况;运动能力、协调能力、语言和社交等方面情况;以及神经影像学情况等。随访成功30例中,有17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简称儿保科)完成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评估神经认知功能。对随访成功30例患儿以全球疾病负担重点控制项目(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project,GBD-DCPP)分级,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程度。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等,对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进行分级,对完成韦氏智力量表的患儿统计总智商,评估急淋患儿伴发癫痫发作的认知情况。结果:(1)临床表现情况:患儿首次癫痫发作主要在诱导期和移植后期发生。常见病因包括化疗药物神经毒性、颅内出血、低钠血症、脱髓鞘脑病、热性惊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出血性脑梗塞、静脉窦血栓形成和低血糖等。首次发作以全面性发作相对多见,占全部患儿发作类型的51%,首次发作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的占16%。患儿癫痫发作后常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差、嗜睡等临床表现,这与引起癫痫发作的不同病因有关。(2)辅助检查情况:共39例行头颅CT或MRI检查,27例异常(69.23%,27/39),12例未见异常,在随访成功的30例中,有14例影像学异常患儿,共获得8例头颅CT或MRI复查结果,其中4例有软化灶形成。39例初次癫痫发作后完成脑电图检查,28例脑电图结果异常,以中-高波幅慢波发放为主。(3)远期后遗症情况:在随访(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7年)的30例患儿中,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者18例(18/30,60.0%),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12例(12/30,40.0%),其中较轻后遗症8例(8/30,26.7%),严重后遗症者4例(4/30,13.3%)(其中2例合并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和行为异常),后遗症发生率40.0%(12/30)。(4)韦氏智力量表结果显示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总智商有统计学差异,神经认知功能较正常儿童差。结论:(1)本研究的51例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主要在诱导期和移植后期发生,首次发作以全面性发作多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2)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数急淋伴发癫痫发作患儿有影像学异常,异常率达69.23%(27/39),在对神经影像学有异常病灶患儿随访中,病灶多数可吸收,也有部分后遗脑软化灶,说明影像学异常有一定的可逆性,及时处理预后较好。急淋伴发癫痫发作患儿的脑电图以中-高波幅慢波发放为主。(3)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存活患儿神经系统远期预后尚好,在随访的30例中,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占60.0%,有较轻后遗症占26.7%,仅有13.3%左右预后明显不良(属于严重后遗症)。(4)完成韦氏智力量表的17例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和总智商有统计学差异,神经认知功能较正常儿童差,但本文样本量较少,尚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5)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如果在首次癫痫发作后能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对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幼稚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幼稚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GSTM1基因甲基化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预后比较 |
一、病例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LL患者GSTM1基因多态性与ALL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GSTM1甲基化检测体系建立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GSTM1甲基化与ALL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缩略词对照表 |
成果 |
致谢 |
(2)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T-AL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相关诊断标准及治疗反应定义 |
1.3 危险度分级 |
1.4 治疗方案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反应及生存分析 |
2.3 预后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 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 疗效的影响 |
1.引言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性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化疗方案 |
2.2.2 诱导化疗疗效评价 |
2.2.3 资料收集 |
2.2.4 分组 |
2.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根据MRD33 水平分组 |
3.2.1 分组情况 |
3.2.2 组间比较结果 |
3.3 根据BM33 分组 |
3.3.1 分组情况 |
3.3.2 组间比较结果 |
3.4 根据年龄及MRD33 水平进行分组 |
3.4.1 分组情况 |
3.4.2 组间比较结果 |
3.5 根据年龄及BM33 分组 |
3.5.1 分组情况 |
3.5.2 组间比较结果 |
3.6 影响MRD33 和BM33 的回归分析 |
3.6.1 与MRD33 相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
3.6.2 与骨髓缓解状态相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与MRD33 水平相关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 |
4.1.1 年龄与MRD33 |
4.1.2 初诊时及诱导化疗期间外周 ANC 与 MRD33 |
4.1.3 诱导化疗期间PLT与 MRD33 |
4.1.4 诱导化疗期间ALC与 MRD33 |
4.1.5 诱导化疗期间RDW-CV与 MRD33 |
4.2 与BM33 相关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类型 |
4.2.1 年龄与BM33 |
4.2.2 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与BM33 |
4.2.3 初诊时及诱导化疗期间ANC与BM33 |
4.2.4 诱导化疗期间ALC与BM33 |
第五章 结论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152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评价方式 |
2.4 实验室检查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临床特征 |
3.2 免疫分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
3.3 治疗效果分析 |
3.4 生存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6)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观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2.CART细胞治疗流程 |
3.疗效、不良反应评判标准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RFS及OS影响因素分析 |
2.1 一般资料构成比 |
2.2 RFS、OS生存曲线 |
2.3 采用COX回归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
2.4 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9)18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预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方法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相关检查 |
2.3.1 骨髓检查 |
2.3.2 .抽血检查 |
2.3.3 影像学检查 |
2.3.4 脑脊液检查 |
2.3.5 其他检查 |
2.4 危险程度分组 |
2.4.1 (一)根据临床危险度分型 |
2.4.2 (二)根据微小残留病(MRD)危险度分型 |
2.5 治疗 |
2.5.1 化疗方案选择 |
2.5.2 支持及辅助治疗 |
2.5.3 资料收集 |
2.6 疗效评估 |
2.6.1 复发 |
2.7 随访 |
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
3.1.3 早期治疗疗效评估及危险度分层 |
3.1.4 复发及死亡 |
3.2 生存分析 |
3.3 临床资料各因素对ALL疗效的影响 |
3.4 根据免疫分型分组预后比较 |
3.5 依据融合基因结果分组进行预后比较 |
3.6 根据染色体结果分组预后比较 |
3.7 根据危险度分组预后比较 |
3.8 根据早期治疗反应结果 |
3.9 患儿预后分析 |
3.9.1 影响ALL患儿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
3.9.2 影响ALL患儿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
第4章 讨论 |
4.1 性别与预后 |
4.2 年龄与预后 |
4.3 初发白细胞水平与预后 |
4.4 初诊血小板水平与预后 |
4.5 初诊乳酸脱氢酶数值数值与预后 |
4.6 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与预后 |
4.7 MICM与预后 |
4.8 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 |
4.9 危险度分组与预后 |
4.10 复发分析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典型病例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本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致谢 |
四、儿童幼稚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GSTM1基因甲基化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价值[D]. 谢颖.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T-AL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D]. 唐文豪.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D]. 潘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D]. 王小玲. 兰州大学, 2021(12)
- [5]152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D]. 王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温文晓.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2例临床分析[J]. 陆海燕,王晓欢,程艳丽,王静,索涛莉,张静. 白血病·淋巴瘤, 2020(08)
- [8]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观察疗效[D]. 杨帆. 苏州大学, 2020(02)
- [9]18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预后观察[D]. 陈炯. 南昌大学, 2020(08)
- [1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D]. 周文杰. 苏州大学, 2020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论文; 骨髓细胞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白血病症状论文; 骨髓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