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国内捐资兴教的海外涌入概况

1949年以前国内捐资兴教的海外涌入概况

一、1949年以前海外潮人在本土捐资兴学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惠[1](2020)在《弘扬侨乡文化 传承潮人精神——专家学者畅谈潮汕侨乡文化及其现代意义》文中认为11月15日,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30周年活动暨首届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论坛在汕头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学界、国际潮学研究学界的多位着名学者共聚一堂,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考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心得体会,深入研讨"潮汕侨乡文化及其现代意义"的学术课题。记者专访了其中三位学者,聆听他们就汕头如何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做好"侨"的文章所提出的真知灼见。

陈文惠[2](2020)在《弘扬侨乡文化 传承潮人精神》文中研究说明11月15日,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30周年活动暨首届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论坛在汕头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学界、国际潮学研究学界的多位着名学者共聚一堂,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考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心得体会,深?

温建钦[3](2020)在《跨学科视野下潮汕侨乡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潮汕侨乡研究已经在侨乡形成与变迁、侨乡经济与文化、侨乡与海外互动、侨乡公益事业、侨乡建筑与侨乡新动态等多个专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既存成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微观探究居多,而宏观研究略显薄弱;多学科参与,但跨学科交叉研究欠缺;过程性揭示丰硕,理论对策研究有待提升。以现存成果为出发点,未来的研究应该从推进宏观研究、强化跨学科交叉研究、提升理论对策研究、加强基础文献搜集与整理等方面着力。

周洁[4](2020)在《新时代潮汕侨乡转型发展的文化动能》文中指出位于"海上丝路"门户位置和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的潮汕侨乡,当前正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蓄能已久的潮汕侨乡文化或将有所作为。从"潮文化"和"侨文化"两个维度理解潮汕侨乡文化,即基于宗族制度的本土性文化与基于海洋文明的外向型文化有机复合,有助于理解其内在张力和价值内涵。从现实角度看,过去百余年侨乡发展主要凭借情感纽带获得华侨华人非功利的反哺和支持,但改革开放后侨商投资还需有效益考量,只有大力提升侨乡综合实力才有可能提高投资"拉力"。深度剖析潮汕侨乡文化,推动汕潮揭一体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潮汕侨乡,是新时代以文化赋能传统侨乡、推动侨乡现代转型的发展思路。

姜明君[5](2019)在《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实践的文化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扩张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各国对于高等教育经费的需求增加迅速,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国外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教育捐赠在高等教育经费中的比重及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还在形成阶段,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长期依赖财政,高等教育捐赠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长期较低且徘徊不前。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如此尴尬的现状使高等教育捐赠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捐赠文化的营造是促进高等教育捐赠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捐赠文化的研究,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作为一直以来都有着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教育捐赠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本文尝试通过对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实践的梳理,在对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历史实践进行考察、整理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实践对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捐赠文化建设的启示。在对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的部分,将文化成因分为观念建设层面、行为建设层面、物质建设层面及制度建设层面,并从这四个方面分别对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文化成因进行深入地探究。在分析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文化成因基础之上,结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捐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历史镜鉴地角度提出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捐赠文化的发展路径,包括: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捐资助学的社会文化;推进教育捐赠的制度文化建设。

王韶华[6](2018)在《民国时期《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迅速,然而也面临诸多难题,其中之一为教育经费缺乏。为缓解经费困难,教育部颁布《捐资兴学褒奖条例》,鼓励慈善之士捐资兴学。《捐资兴学褒奖条例》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推动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块。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依据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捐资兴学褒奖条例》颁布的背景和历史演变,以及基本类型。该条例颁布的成因与清末办学相似,为经费缺乏,所以民国成立之后颁布条例鼓励捐资。不少省份为配合中央政府,颁布地方《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第二部分为《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的内容。有褒奖对象、褒奖形式、褒奖程序等。褒奖对象分个人褒奖和团体褒奖。褒奖方式有三种,一为金、银质奖章,二为省政府或者中央颁发的奖状,三为匾额褒奖。根据捐资人群和地域差别,中央政府形成了教育部、华侨委员会以及蒙藏委员会三个管理机构管理褒奖事宜。第三部分为《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的特点。条例根据捐资主体设置相应的机关,显示捐资主体范围广、褒奖机关多的特点。政府授予的奖项标准详尽,层次分明,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第四部分为《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的成效,即捐资数额的统计,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根据民国时期编撰的《教育年鉴》,从1912-1949年间,除中日战争初期外,社会各界捐资数额持续增长。

李华文[7](2017)在《民国后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与基层社会(1937-1949)》文中研究指明民国后期的潮汕地区战事连绵不休,灾荒频繁剧烈,当地社会陷入秩序失范的困境之中。在乱世灾荒的时代环境与海内外潮人的故土家园情怀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与凶年灾祸不相吻合的时代及地域特征。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可分为民间的慈善赈济活动与官方的民生救助举措两大部分。其中,民间善举占据主导地位,而官方救助则相对逊色。民间善举的主体力量是海外潮侨与潮汕本地善堂善社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潮人团体,前者是潮汕慈善事业最主要的物质支援者,后者则是一线赈济与救助工作的实施者。至于官方救助举措上,则延续了以往政权的一些民生政策,虽无太大成效,但仍在抗战胜利后的善后救济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而言,无论是民间慈善活动还是官方民生举措,其内容大致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赈灾救荒、施济饥贫;二是兴办慈善教育事业与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三是容留并救助老幼病残废与孤寡鳏独贫等社会弱势人群;四是其他一些日常善举与公益惠民活动。在此期间,官民协作、共办慈善是当时潮汕慈善救助事业的一个普遍特征。同时,全面抗战时期,海内外潮人毁家纾难、捐输救国,实现了人道善心与民族情感的合二为一,这又是特殊时代环境作用的结果。另外,“神事”式善举的存在与发展也成为了潮汕慈善事业中一个值得多方探讨的问题。民国后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数以万计的灾黎饥贫得以凭此度过劫难、延存性命,进而能够生有所依、死有所栖。而更重要的则在于,海内外潮人的慈善救助活动对于秩序失范的潮汕地域社会来说,起到了一种秩序修补的济世作用。然而,仅凭人道慈善之力,却终究未能将极度失范的潮汕社会重新拉回至正常化的发展轨道中,从而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罗明先[8](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事业研究(1927-1937)》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为快速。同时,政府对民间慈善事业加强了管理与监督,慈善事业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潮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频繁的水旱灾害,是潮汕人们挥之不去的噩梦,故而从清末以来广大潮人纷纷逃往国外谋生,寻求出路。海外潮人经过数十载艰苦奋斗,有些已发家致富,却仍不忘桑梓,积极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广大潮人受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宋大峰祖师的感染,养成了乐善好施的风气,广大善堂的建立则是最好的见证。慈善机构是慈善救济的主要载体之一。而善堂在潮汕慈善救济中更是扮演着重要极为重要的角色。以善堂为载体的潮汕慈善救济,不单以施医赠药、消防、掩埋尸骨等日常救济为主,还修桥筑路,兴办义学,逐渐具有近代慈善公益的特点。各大善堂积极的慈善救济,救人民与水火中,赢得了民众的支持,群众基础性强,故而能在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掀起破除迷信,废除寺庙的风潮中幸存。自然灾害除本身的破坏性极大以外,还是滋生传染病、瘟疫的温床。因此,自然灾害的救济至关重要。在水旱灾害的救济中,除消极的赈济外,还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如修建义仓,治理韩江等。此外,救济难民、失业归国华侨、不幸妇女等,也是这一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的主要内容。在艰巨的救济过程中,政府、善堂、个人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视慈善教育,“教养”结合是近代慈善救济的典型特征。广大潮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捐资助学。教会为培养信徒,也兴办学校。教会学校主要以宗教教育为主,其宗教性质较强,显得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潮汕地位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呈现出多元性、宗教性、地域性的特点。潮汕慈善救济有利于解决贫民阶层的生活困境,解救突遇天灾人祸的苦难民众,社会的安定和谐,同时也显示了潮汕人的好善乐善美德民风。

刘桂仙[9](2017)在《晚清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社会纷繁复杂、自然灾害多发,而经济基础又有所增强,慈善救济事业应运蓬勃发展,具有典型的区域色彩。同时晚清时期处于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阶段,传统慈善思想尚占据主导地位,而近代思想又开始进入潮汕,因此潮汕慈善救济事业也是传统性与近代性并存。目前,对于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学界并无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成果面世,本文拟从潮汕地区慈善事业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在推进区域慈善领域方面有所助益。全文共五章。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动态、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主要创新点及不足点。第一章宏观分析了晚清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背景。以慈善发展的区域社会背景以及慈善思想的传承为主线,从区位因素、社会动荡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细致地分析了晚清时期潮汕慈善救济事业应运发展的条件。第二、三章重点突出地介绍了潮汕慈善救济事业两大组成部分:本土的善堂善会和外来的教会慈善。一方面从善会善堂的创立及运营实态了解本土传统善堂的慈善活动,另一方面从慈善医疗、慈善救济、慈善教育三个层面梳理潮汕地区的教会慈善事业,企图勾勒出晚清时期潮汕慈善事业的发展全貌。第四章主要是分析探讨本土慈善(善会善堂)与外来慈善(教会慈善)之间的联系,如何共同支撑起晚清潮汕慈善救济事业。从“共存”、“竞争”、“合作”三个角度,力图体现本土慈善与外来慈善之间的联系。第五章分析晚清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特点及其影响。总结了晚清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的三个地域特色,包括慈善救助由民间和政府共同承担、本土慈善和外来慈善相得益彰以及海外潮人对潮汕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同时,也阐述了晚清潮汕地区慈善救济对潮汕社会基层组织、经济、教育以及海外潮人的影响。结语部分对晚清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做出了整体评估,认为慈善事业的研究目的为“以古鉴今”,促进当代慈善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对慈善事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认为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紧跟时代的步伐,慈善事业的主导应是民间力量,政府则是宏观调控,在经济支持、政策鼓励、文化宣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做到这些,慈善事业才能利于民、利于国。

王浩[10](2017)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肇始,万象更新。潮汕地区在看到黎明的曙光之际,又陷入军阀盘剥的黑暗时期。光明与黑暗轮回,和平与动荡交替。潮汕时局变幻莫测:革命政权的建立让潮汕地区逐步踏上了民主共和的轨道,潮汕人民在其沐浴下发展经济,逐步推进公用事业;而军阀势力的割据让潮汕地区沦为人间地狱,潮汕人民也在政权更迭中惶恐不安、惨遭蹂躏。屋漏偏逢连夜雨,地震、风灾等各类自然灾害相继将潮汕人民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这些都为这一时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提供了生存空间。晚清以降,潮汕地区社会经济在中西碰撞中获得较快发展,从而引领粤东、赣南、闽西一带。潮汕地区在大峰善德信仰与基督慈善文明中,开启了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慈善救济事业。千年传承的慈善伦理文化,现行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一同滋润着这片土壤,奠定了潮汕社会善无止境的坚实基础。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涌现了一大批民间慈善组织和慈善群体。善堂善社主导慈善事业,各类基督教慈善福利机构引领慈善事业,潮商潮侨热心慈善事业,其它组织参与慈善事业,成为潮汕地区民间力量联动合作推进慈善救济的重要特点。同时,潮汕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公用事业,完善救灾行政体制建设、建立赈灾与救济组织等。特别是以汕头市政厅为核心,成为潮属各县慈善救济事业的领路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主要集中于灾荒慈善救济、日常慈善救济、慈善教育活动、慈善医卫活动等。特别是对传染疾病的救济之治疗事业及贫困弱势群体的关注、潮汕人的身体力行参与救赈活动、潮属有识之士对救济工作得失的建言献策成为这一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着力点。这一时期的慈善救济事业与潮汕地区的政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慈善力量向政府机关为潮属灾黎乞赈,在当时战乱纷飞、政府无暇顾及民众的年代,无疑起了一个催促作用,推进了政府机构救赈的速度与力度,弥补着政府的民政不足与行为缺失,进而也促使着地方政府救济行动的展开。由此也出现了相比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政府职能的分散及缺失,汕头市政厅在乱世中于百废待兴之际勇于承担起政府职能。因此必须肯定汕头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方面较好履行政府职责、提高救济能力的成绩。正是这些慈善救济活动缓解着潮汕社会的矛盾,稳定着社会秩序,而且增强了潮汕侨乡社会的凝聚力,促进当地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1949年以前海外潮人在本土捐资兴学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49年以前海外潮人在本土捐资兴学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弘扬侨乡文化 传承潮人精神——专家学者畅谈潮汕侨乡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地方文化传统对“侨乡”形成具举足轻重作用
广东省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汕头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长林伦伦:侨批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最有力的物证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景熙:努力建设国际潮学研究重镇

(2)弘扬侨乡文化 传承潮人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地方文化传统对“侨乡”形成具举足轻重作用
侨批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最有力的物证
努力建设国际潮学研究重镇

(3)跨学科视野下潮汕侨乡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潮汕侨乡研究现状
二、现存潮汕侨乡研究成果的特点
三、潮汕侨乡研究的未来展望

(4)新时代潮汕侨乡转型发展的文化动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二、两种“文化”:剖析潮汕侨乡的两个维度
    (一)潮汕文化:源头与流变
    (二)潮文化:基于宗族制度的本土性文化
    (三)侨文化:基于海洋文明的外向型文化
三、现实研判:以文化促经济的侨乡模式是否可行?
    (一)情感纽带:公益性的捐赠和反哺
    (二)效益考量:是投资热土,还是落后故乡?
    (三)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潮汕侨乡新机遇
四、内生动力:新时代以文化赋能潮汕侨乡如何可能?
    (一)深度剖析潮汕侨乡文化,去芜存菁
    (二)推动汕潮揭一体化发展,迫在眉睫
    (三)打造有特色的潮汕侨乡,势在必行
结语

(5)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实践的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一)民国
        (二)高等教育捐赠
        (三)文化
        (四)高等教育捐赠文化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系统分析法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对教育捐赠的研究
        (二)对高等教育捐赠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对高等教育捐赠的研究
        (二)对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研究
        (三)对高等教育捐赠文化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相对主义理论
    二、价值趋同理论
    三、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历史考察
    一、抗日战争前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1912年——1937年)
        (一)私立大学的教育捐赠发展概况
        (二)公立大学的教育捐赠发展概况
    二、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1937年——1949年)
第四章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文化成因
    一、观念建设层面
        (一)仁爱慈善的文化传统
        (二)传统宗亲的乡土情结
        (三)教育救国的爱国情怀
        (四)教育职业生涯的理想追求
        (五)个人谋权或其他利益因素
    二、行为建设层面
        (一)积极奔走的募捐行为
        (二)慷慨解囊的捐赠行为
    三、物质建设层面
        (一)以捐赠者形象铸造或冠名建筑物
        (二)创办校办产业吸引捐赠
    四、制度建设层面
        (一)允许私立大学等高等教育类型的发展
        (二)出台促进并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策
        (三)颁布鼓励捐资兴学相关条例
第五章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
    一、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提高好善乐施的慈善意识
        (二)培育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构建教育兴国的人文理念
    二、培育捐资助学的社会文化
        (一)促进捐赠行为文化
        (二)构建捐赠物质文化
    三、推进教育捐赠的制度文化建设
        (一)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制定专门的捐赠鼓励政策
        (三)形成推进捐赠的课程设置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民国时期《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学术史回顾
        1.选题缘由
        2.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内容、价值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
    三、史料收集、创新和不足
        1.史料搜集
        2.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捐资兴学褒奖条例》概述
    第一节 颁布原因
        1.历史原因
        2.现实原因
    第二节 条例的类型
        1.中央政府颁布
        2.地方政府颁布
第二章 《捐资兴学褒奖条例》内容
    第一节 褒奖对象
        1.褒奖个人
        2.褒奖团体
        3.褒奖华侨
    第二节 褒奖形式
        1.褒章奖励
        2.褒状、匾额奖励
    第三节 褒奖程序
        1.教育部专案
        2.侨务委员会办理
        3.蒙藏委员会备案
第三章 《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特点
    第一节 主体特征鲜明
        1.捐资主体多样
        2.褒奖机关多样化
    第二节 章程规制完善
        1.褒奖层次分明
        2.条例程序完善
    第三节 适应时代变化
        1.捐资金额的增长
        2.捐资方式灵活
第四章 《捐资兴学褒奖条例》成效
    第一节 中央层面的成效
        1.民众捐资成效
        2.社会团体捐资成效
    第二节 地方层面的效应
        1.捐资五百元以下者
        2.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民国后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与基层社会(193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乱世暖流:民国后期潮汕地区的社会概况与民间慈善缘起
    第一节 烽火连天的年代
        一、连续不断的战事
        二、纷乱繁杂的政争
    第二节 灾害肆虐的社会
        一、自然灾害概况
        二、自然灾害特征
    第三节 民间善举的历史缘起与时代因应
        一、潮汕慈善事业的历史发展概况
        二、潮汕慈善事业兴盛的社会条件
第二章 遍及内外:施惠潮汕的民间慈善团体与慈善人物
    第一节 海内外潮人慈善团体
        一、国内潮人慈善团体
        二、海外潮人慈善团体
        三、潮人慈善团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海内外潮人慈善群像
        一、国内潮人慈善群像
        二、海外潮人慈善群像
第三章 家国天下:全面抗战时期潮汕地区的民间慈善与官方救济
    第一节 民间慈善救济活动
        一、战时灾荒救济
        二、慈善教育事业
        三、日常慈善公益活动
        四、海外潮人捐输救国
    第二节 政府的民生举措
        一、制定政策法规,设置救助机构
        二、赈灾救荒,施济饥贫
        三、官民协作,共施赈济
        四、教育与卫生工作
    第三节 抗战时期潮汕慈善救济事业的若干问题
        一、战时潮汕慈善救济事业的基本特征
        二、关于潮汕日伪政权赈济工作的思考
第四章 故土乡情:国共内战时期潮汕地区的民间慈善与官方救济
    第一节 海内外潮人的慈善救助活动
        一、赈灾救荒之举
        二、慈善教育事业
        三、其他一些慈善公益活动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民生赈济举措
        一、第六工作队在潮汕地区的善后救济工作
        二、地方当局的其他一些民生举措
第五章 秩序修补: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活动与基层社会秩序
    第一节 农耕国度: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状况述略
    第二节 慈善之桥?潮汕社会的失范状况与海外潮人的理想构架
        一、失范的潮汕本土社会
        二、海外潮人善行的理想与现实
    第三节 神事与慈善:海内外潮人善行背后的另一幅图景
        一、神事是潮人慈善活动的一部分
        二、神事是潮人善举过程中的一种仪式与规范
        三、神事式慈善救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余论 民国后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历史审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事业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潮汕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慈善救济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中央政府慈善救济立法及行政
        二、广东政府慈善救济立法及行政
    第二节 潮汕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
        一、快速发展的潮汕经济
        二、慈善文化
    第三节 天灾人祸
        一、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
        二、持续不断的兵灾匪患
第二章 主要慈善救济团体与慈善人物
    第一节 慈善救济机构
        一、潮汕善会善堂
        二、海外潮人组织
        三、教会慈善机构
    第二节 潮人群像
        一、海外潮侨
        二、宗教人士
第三章 潮汕地区慈善救济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灾荒慈善救济
        一、水灾救济
        二、兵灾救济
    第二节 日常救济
        一、救困济贫
        二、养老慈幼
        三、消防救火
        四、施医赠药
    第三节 慈善教育
        一、国内潮人自办学校
        二、华侨捐资学校
        三、教会办学
    第四节 其他善举
        一、难民救济
        二、失业华侨救济
        三、不幸妇女救济
第四章 潮汕慈善救济事业的主要特征与作用
    第一节 潮汕慈善救济的主要特征
        一、慈善救济普遍性与地域性
        二、慈善救济主体的多元性
        三、慈善救济的宗教性
    第二节 潮汕慈善救济的主要贡献
        一、救危济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乐善好施,造福乡里
        三、传播善的社会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9)晚清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成因
    第一节 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一、潮汕的地理区位
        二、潮汕地区的社会状况
        三、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文化渊源
        一、“报德”等善堂的传承
        二、宗族文化的训导
        三、民间信仰的熏陶
        四、西方教会慈善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晚清潮汕地区的善堂善会
    第一节 潮汕地区善堂善会的创立
    第二节 潮汕善堂善会的运营实态
        一、潮汕善堂善会的经费来源
        二、潮汕善堂善会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潮汕善堂善会与民间信仰、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
        一、善会善堂与民间信仰
        二、善会善堂与地方政府
        三、善堂善会、民间信仰及地方政府的互动
第三章 晚清潮汕地区的教会慈善救济事业
    第一节 教会的医疗慈善事业
        一、医疗慈善与教会传教的兴起
        二、医疗慈善机构及其活动开展
    第二节 教会的教育慈善事业
        一、传播福音,创办基础教育
        二、倡导女权,创办女子学校
    第三节 教会的赈济慈善事业
        一、面向教会内部的赈济活动
        二、面向教会外部的赈济活动
第四章 晚清潮汕地区善会善堂与教会慈善的关系
    第一节“共存”:潮汕善会善堂的发展与教会慈善的兴起
        一、潮汕善会善堂的发展
        二、教会慈善的传入
    第二节“竞争”:潮汕善会善堂的遍及与教会慈善的传教
    第三节“合作”:潮汕善会善堂与教会慈善的互补
        一、功能上的互补
        二、观念上的借鉴
第五章 晚清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地域特色及影响
    第一节 潮汕慈善救济的地域特色
        一、慈善救助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承担
        二、潮汕本土慈善与外来慈善相得益彰
        三、海外潮人是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
    第二节 潮汕慈善救济的社会影响
        一、社会之根:稳定了基层统治秩序
        二、发展之机:促进了潮汕地区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三、乡土之链:强化了海外潮人与故乡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文章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发展背景
    第一节 封闭与开放:准盆地式的潮汕地区
        一、半封闭式的地形结构
        二、海洋文明式的开放环境
    第二节 和平与动荡:变幻莫测的潮汕时局
        一、民主共和的曙光
        二、地方政权的更迭
    第三节 天灾与人祸:灾难深重的潮汕社会
        一、绵延不绝的天灾
        二、持续不断的人祸
    第四节 记忆与现实:善无止境的潮汕社会
        一、传统文化记忆中的慈善伦理
        二、现实社会发展下的行善基础
第二章 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组织及慈善群体
    第一节 政府主要救济机构
        一、政府救灾行政体制建设
        二、官方的赈灾、救济组织
    第二节 民间主要慈善组织
        一、善堂善社
        二、红十字会
        三、其它组织
    第三节 潮汕地区慈善群体
        一、海外潮侨
        二、国内潮商
        三、宗教人士
        四、其它群体
第三章 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内容
    第一节 灾荒慈善救济
        一、兵灾救赈
        二、风灾救济
        三、地震救济
        四、水灾救济
        五、其它救济
    第二节 日常慈善救济
        一、救困慈幼
        二、养老施棺
        三、施医赠药
        四、消防救火
    第三节 慈善教育活动
        一、潮属人士捐办学校
        二、海外潮侨捐资学校
        三、基督教会创办学校
    第四节 慈善医卫活动
        一、西式医院的医疗善举
        二、医学教育的逐渐兴起
        三、传染疾病的救济治疗
第四章 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新发展
        一、关注贫困弱势群体
        二、有识之士建言献策
    第二节 慈善救济事业与地方政权的关系
        一、民间与官方的博弈
        二、民间与官方的合作
    第三节 慈善救济事业与潮汕社会的关系
        一、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二、联系潮人乡谊,促进社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1949年以前海外潮人在本土捐资兴学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弘扬侨乡文化 传承潮人精神——专家学者畅谈潮汕侨乡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 陈文惠. 潮商, 2020(06)
  • [2]弘扬侨乡文化 传承潮人精神[N]. 陈文惠. 汕头日报, 2020
  • [3]跨学科视野下潮汕侨乡研究述评[J]. 温建钦.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5)
  • [4]新时代潮汕侨乡转型发展的文化动能[J]. 周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7)
  • [5]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实践的文化透视[D]. 姜明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6]民国时期《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研究[D]. 王韶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7]民国后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与基层社会(1937-1949)[D]. 李华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事业研究(1927-1937)[D]. 罗明先.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9]晚清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研究[D]. 刘桂仙.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10]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研究[D]. 王浩.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1949年以前国内捐资兴教的海外涌入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