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晚期作品的审美意蕴(论文文献综述)
员禹辛[1](2020)在《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文中研究指明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在现代山水画领域中颇具影响,其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且艺术语言形式及风格较为独特。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徽州文化,在长期的传统绘画钻探中,融会贯通于传统,习法古人、自我创新与变法,作品品质以疏淡清逸、干笔淡墨而着称一生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晚清、民国、新中国。他的绘画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注重传统,重视笔墨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以传统笔墨为基石,主张“师造化”,在自然万物中感受领悟笔墨之法,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五笔七墨”之法则,以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笔墨精神体现出了艺术作品的本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赋予了绘画作品内在的品格与精神,其山水画作品中透射出独特的笔墨意蕴和美学价值,使其艺术成就享誉画坛,独树一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绘画艺术与其共生共存,密不可分。儒家和道家思想对黄宾虹山水画创作影响至深,尤其对他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观念的转型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绘画早期的“清秀淡雅”,中晚期的“浑厚华滋”。新旧时代的更替,在笔墨的传承与创新上,黄宾虹始终坚持着继承传统,突破创新。潜心苦研前人的作画经验、笔法语言、水墨情趣,以静养学,秉承“师古人不若师造化”与“道法自然”。正如黄宾虹所说:“要之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故言笔墨者,舍其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于迂。宁迂毋妄,庶可以论画史变迁已”;“变其所当变,体貌异而精神自同;变其所不当变,精神离而体貌亦非也”;“鉴古非为复古,知时不欲矫时,则变迁之理易明。研求之事,不可不亟亟焉。”[1]黄宾虹提倡“兼学南北宗”,为新安画派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本文对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的笔墨意蕴进行研究,深刻的解析了他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揭示出笔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厚民族精神。对山水画中传统笔墨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转化启示。
史慧[2](2020)在《诗性的深思 ——许江“葵园”系列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画是舶来画种,中国人深入学习和研究也是近百年的事。中国油画经历了几代艺术家不懈的探索,时至今日油画的多样性探索已全面展开。而中国的油画艺者始终没有忘记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将西方和东方的可资借鉴的东西融入,以油画为入口,表现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传统和理想相通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前辈艺术家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等先生们,在他们的艺术里,充满了东方的诗性品质。吴冠中先生认为,一切艺术的感人在于诗性的力量。在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家中,许江是为数不多的继承了这种诗性品质的艺术家之一。许江虽游学西方,但少年时曾受过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蕴含着东方的生命传统中某些诗性隽永的东西,和生命之初就埋下根源的东西。本文主要围绕许江的“葵园”系列,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性,结合葵的画面语言与隐喻意义进行分析和论述。许江的葵并不止于某种过往的历史记忆,沧桑岁月,他想通过对葵园的生命的塑造最终表达一种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依靠绘画重建提升时代的感受力。论文分四个章节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性角度出发,对许江“葵园”绘画中“葵”的诗性语言表达和观念表达进行分析和探索。第一章论述了诗性与绘画的渊源,简述了诗与画融合的历史过程,以及中国传统绘画中诗性思维的形成和表达,进而发展到中国现代绘画中油画艺者对诗性的追求;第二章将许江的“葵”创作按照时间大致归类为三个阶段,介绍“葵”的艺术创作;第三章从意境、用笔、象征、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葵园创作中诗性语言的表达。首先从色彩、画面构图、联想、画名等分析画面意境的表达,其次分析“葵”绘画中所借鉴的传统绘画中的笔法特点和书法用笔,最后分析画家运用葵的象征性修辞手法来托物言志。第四章论述“葵园”的观念表达。从隐喻、历史性、人文关怀分析和探索葵园绘画中诗性的沉思。剖析“葵园”的隐喻内涵,通过塑造群葵来塑造一代人的持续的生命况味与情怀的观念表达。从历史性的角度去分析葵园创作,窥探了那段历史的记忆,并且探索“葵园”中画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生命与生存等问题的思考,引发绘画中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的探讨。
刘雪蛟[3](2020)在《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造境理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黄宾虹的山水画特别是其风格成熟的“黑宾虹”时期作品中屋宇图式的独特面貌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较之古代山水画中的建筑更为鲜明醒目的图式特征作为研究焦点,从画理画法、艺术取舍、审美趣味、艺术家的情怀和山水画时空观的现代转型等五个方面分析其不同于古的原因。黄宾虹将画法分为笔法、墨法、章法三要,本文从其章法结构的一处具体图式展开论述,屋宇图式与其他图式构成一种黑白灰关系,更是一种虚实安排。它是画面的一个元素,如棋子一般,往往是黄宾虹布局造境、排兵布阵的“活眼”。通过对屋宇图式的分析研究,本文试图发掘他在章法造境上的求索历程和艺术特征,从中窥见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返本以求”的持守和艺术理念。并由章法推及黄宾虹对笔、墨二法的阐释概括,以期能够深入发掘黄宾虹的艺术及其艺术理论对造境理法的认识与体悟和空间处理与章法造境的本质特征。
王志勇[4](2018)在《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宾虹在世时,因创作之深度与风格之独到,绘画上知音不多,他说,我的艺术三五十年后才会被接受。如其所言,如今,黄宾虹研究已成显学,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尤其在资料整理方面成就斐然。不过,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黄宾虹艺术本体研究方面。问题大致有三:一、部分文章为写而写,不少人连黄宾虹的一手资料:他的六卷本文集、作品全集和年谱都没完整读过,只是想当然地说些“正确的套话”。二、大部分论文为美术理论家、评论家所作。文学评论,作者即使没有文学创作经验,照样可以写出到位的批评文章,而书法、绘画评论,如果作者没有书画创作实践,就会隔,难以说到点子上。三、少数能作文的画家,因为创作上有体验,能够走近黄宾虹,但又因为研究功夫下得少,缺乏资料支撑,易流于碎片式感性发挥。这给笔者一个重要启示:从原始资料出发!通过对《黄宾虹文集》《黄宾虹全集》《黄宾虹年谱》的反复研读、检索,发现一问题:对黄宾虹的研究,论者多称“浑厚华滋”或“内美”为黄宾虹“画学核心”、“最高追求”,其实不然。“浑厚华滋”非黄宾虹发明,而且主要指画面效果。“内美”,过于空泛,且黄宾虹论述不多。今人论画史,常将“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代表形态,可是,黄宾虹却对清代文人画持批评态度,他反反复复阐述的是“士夫画”,此范畴在其文集中出现竟达150次之多!显然,这才是黄宾虹画学之核心。而且,士夫画可以将其艺术理念统一起来,换句话说,他的一系列艺术理念都是围绕士夫画而生发的。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做了两件他人尚未做过的基础性的“笨活儿”:一,从头至尾细读六卷本二百多万字的《黄宾虹文集》和八十八万字的《黄宾虹年谱》(王中秀编着),将其中提及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关键词逐条列出。黄宾虹画论的论说方式接近古代画论,观点比较分散。笔者在细读基础上,将散落在各卷、各文中的相同问题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然后提炼出与士夫画相关的观点,归纳成本文的框架。是从材料到框架,而非由框架到材料,为框架而框架。第二,仔细阅读《黄宾虹全集》中的每一幅作品,将三千余幅作品中所有署年款的都一一挑出,拍照,并按时间先后排序。这样,黄宾虹画风的演变脉络便一清二楚了。论文包括八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括如下:导论部分,对研究现状做了综述,并论述了选题缘由及意义、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思路。第一章,考察了“士”(“士人”、“士夫”)和“文人”、“士夫画”和“文人画”的生成史。论证指出士夫画并非起源于北宋,而是起源于魏晋时期。其时,士的个体自觉引起艺术的自觉。然后阐述后世士夫画发展的几个历史节点,归纳出士夫画之特质:以书入画,独重笔墨;遗形写神,高度精神化;画重品学;诗书画印合璧之综合性。提出论点:中国绘画的历史,基本是士夫画的历史,文人画只是到明代末期才由士夫画发展而来的。这是由于明朝末年士人逐渐被文人取代,以及由此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黄宾虹褒传统士夫画,贬明清文人画,因为明清文人画者往往将绘事变成纯粹的笔墨游戏,不能深入博大浩瀚的传统深处,在天赋、品性、学养、功夫以及艺术创造的深度上,都与传统士夫画不可同日而语。第二章,考察黄宾虹士夫画之生成,阐释其生命历程与士夫观、其绘画历程与士夫画的关系。结合各年度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绘画演变历程,并提出对黄宾虹绘画分期的新观点:第一时期,1930年之前;第二时期,1930年至1948年;第三时期,1948年到1955年。第三章,本论文首次归纳出黄宾虹士夫画之艺术理路:品学—书法—线质—笔法—力—气—墨法—韵—士夫画。简言之:人—书法—笔墨—气韵—士夫画。这其中,黄宾虹特别强调书法对于绘画的意义,并且重笔墨,轻章法。他对于书法和笔墨的强调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士夫画中,笔墨既是技,又体道,是技道一体的。对士夫画来说,笔墨不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重笔墨,这是士夫画在艺术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第四章,提炼出黄宾虹士夫画之取法,论述其颇具个人特色的师古人、师造化的取法方式:师真迹,重视鉴古之功,钩古画法,求粗服乱头、浑厚华滋。并特别阐述其免俗法,即求生、拙、涩、暗、辣。第五章,总结出黄宾虹士夫画之旨归:内美、大家画、纯粹民族画。特别是他对绘画民族性的强调,切中时弊。他批评一味摹古者,也贬斥学日本画和西画者的不中不西。第六章,首次创造性地阐发黄宾虹士夫画之缺憾及其内在原因。作为一代大家,少有人对其提出批评,偶有言及者,也仅是说他缺少激情等,一语带过。笔者研究指出,黄宾虹有一个理想——“繁简之变”,即由繁入简。简笔“逸品画”是其梦想。晚年,他也尝试过,可是并不成功。原因在于:还是用原先的繁笔画法,用他习惯的篆籀笔法,线条有力度,但一味刚硬,乏虚和,如此,笔墨便蕴涵单一,所以不成。黄宾虹意识到此问题,想通过练习草书求得线质之虚和,并运用到画上,可是未成。倒是其篆书刚柔兼备,含刚健于婀娜,如同天籁。书法史未给黄宾虹篆书应有的评价。第七章,论述指出,黄宾虹士夫画理念和创作实践,是一面镜子,给我们以重要启迪:一,士夫画的永恒价值。有人称,士夫画、文人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绘画的历史和资源远比其博大。此乃不解中国艺术精神之妄言。士夫画是具备最佳修养的一批人参与绘画的结果,是对中国绘画精神的升华。他们不是做不到形似,而是要超越形似,追求韵外之致,进入精神世界,进入“道”——此乃中国绘画最高妙之处。而且,士夫画重笔墨。中国绘画所有最要害的、最内在的东西,都是由笔墨呈现的。笔墨需要一辈子的锤炼,非深入书法不行。笔墨锤炼比单求物体形似难得多。笔者指出,士夫画其实是难度最大的绘画。二,笔墨的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首先就是因为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首要特点。当代绘画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笔墨的隔膜和忽视。由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革对传统文脉的损伤,由于徐悲鸿素描和写实体系的引入,到今天,画界几乎不知笔墨为何物。当代画坛,新水墨以传统工具材料模仿西画,国展派乃复制照片的画工画,媚俗派非柔靡即粗俗。可以说,当代画坛最大的问题就是笔墨的缺失。有笔墨才是中国画。没有笔墨,“国将不国”,就不是中国画。水墨不等于笔墨。水墨是表面的视觉效果,笔墨是内在的精神载体。黄宾虹自六七岁起,每日习字、练笔两小时,天天锤炼笔墨,无一日间断,八十年不辍,渐修而成道。三,人的最终决定性。中国书画,包括士夫画,最后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创作主体——人,是人的修为、境界、人格、心性、学养、胸怀、心态、勤奋等,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到底能走多远。在这方面,黄宾虹是一盏灯。论文写作中,坚持用简洁晓畅的语言进行阐发,尽可能凝练。
李苗[5](2018)在《黄宾虹山水画的“五笔七墨”研究》文中认为黄宾虹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中是一位注重传统再挖掘,努力在中国画内部开掘难题并与之破解的山水画家,他的笔墨实践对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形态转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表现形式进行探究,以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为线索,梳理出其山水画中的“五笔七墨”法的同时,并阐释到其他的山水画创作中。“五笔法”的成因归结为引书入画,与之分别具体运用到黄宾虹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本文从中选取了三个角度加以论述,分别为行笔中的“一波三折”、转笔和“平、圆、留、重”间“变”的运用。从古人用墨方法中,黄宾虹归纳总结出七种墨法,分别为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焦墨法、积墨法(渍墨法)和宿墨法,黄宾虹在继承传统墨法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有墨法秩序。本文以后人总结黄宾虹作画步骤为思路,从用淡墨或浓墨现画之雏形、积墨与渍墨的层层点染、破墨法的使用、用泼墨(色)来统一画面、焦墨与宿墨理层次点提精神方面来阐述“七墨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深厚的学养由内而外滋养着他的山水画,他一生辗转反侧,居住地囊括南北,故不同地域人文、人脉对其山水画创作皆影响深入。黄宾虹师造化,从自然中悟出合乎自然的笔墨之法,还有他所处特殊时期与此时期所赋予他的强烈民族意识与时代精神都是他笔墨风格形成的原因。对于“五笔七墨”艺术价值的阐述,本文分别从对中国绘画思想的丰富和增强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理解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五笔七墨”为主导的笔墨表现形式是黄宾虹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本文对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与其所带来的艺术价值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使当代书画家对黄宾虹笔墨乃至中国传统笔墨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可更深入认识笔墨,亦更清晰的避开黄宾虹山水画中笔墨的表象个性。
刘伟[6](2018)在《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说进行解读从而上升到对其美学思想的探索和研究。黄宾虹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古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提出了“五笔七墨”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七墨”为“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他独特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是由精湛的笔墨及其美学思想所形而成的,其所发展的笔墨语言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从而进一步开拓和发展了山水画强而有力的表现力,可以说黄宾虹先生是上个世纪中国画家中最重视笔墨的地位和作用。他说:“国画精神,全观笔墨。”可见,以“笔法是骨,墨法肌肉”才能呈现出“浑厚华滋”的艺术画风。关于在用笔方面,他主张书画同源:“大抵作画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画法与书法相通”。可见,黄宾虹是在书法用笔的基础上进行绘画,进而引出“以书入画”和“以画入书”等真知灼见。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这都来源于他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他还将用水作为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重点提了出来,黄宾虹的笔墨及绘画观是在其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实现了他的绘画艺术成就。他经过长期的艰辛磨练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深厚、博大的民族精神中,逐渐形成了注重“内美”、以“浑厚华滋”为主的画风。本文是在以上黄宾虹先生的笔墨和美学思想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析和论述。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有四个章节。第一章是阐述黄宾虹“五笔七墨”说的发展历程,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黄宾虹师古人、师造化、革传统并推陈出新的“五笔七墨”的形成过程。黄宾虹认为临摹古画,要长期坚持,要摹其精神,要深入生活,写生与临摹相结合,创新自我。第二章是对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说进行阐释,总结笔法和墨法的发展并结合其创作实践进行分析。第三章说明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来自于老子和庄子,作画在意不在貌,注重内在,崇尚“内美”。将金石书画篆刻之用笔和七墨法熟练地应用于绘画创作之中,孜孜不倦地追求“浑厚华滋”的山水画意象。第四章通过总结黄宾虹绘画艺术价值对后世的影响,论证了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说及绘画美学思想对李可染、张仃等近现代画家们在艺术道路上起到的影响和启示,并为今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发展道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在学习研究黄宾虹提出的“五笔七墨”之说的基础上,力求通过对其绘画美学思想的深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黄宾虹绘画艺术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黄宾虹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为中国画的笔墨发展竖立了一种新的美学标准。总之,黄宾虹在艺术实践道路上一直坚持通过笔墨去发展中国山水画,坚持从本民族文化内部寻求超越的动力,发展文人画的价值精神,将毕生所追求的浑厚华滋的画风与民族特性相结合,将艺术实践与民族文化精神相结合是我们需要好好借鉴的。
Sophie,本刊图片库[7](2018)在《2017,呈现16件亿元拍品的大观之年》文中指出2017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历经两个拍卖季,观摩数十家主要拍卖行的拍卖,翻一翻一年的朋友圈,是该总结一下啦!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艺术品拍卖关于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逾2700场,这是一个怎样的产业?从2700的数字里可以发挥联想,初现端倪。这一年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救世主"降临,将全球眼光聚焦至佳士得,截至目前,世界艺术品拍卖史前五名拍品均出自佳士得。但与巨大繁荣形成反差
窦鑫[8](2017)在《黄宾虹“内美”说与中国画的变革》文中指出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山水画家,画学理论家,他的创作生涯正处在中国画变革的关键节点上,面对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国画的发展不再是自主性的变革而是被动的改变。然而黄宾虹却从中国画的内部出发,提出“内美”说的观点,并亲身实践,使作品达成了中国文化语境下浑厚华滋的形态。本文即通过对于黄宾虹“内美”理论与他作品的研究,试图阐述中国画于近现代在自身文化语境下的转变所应达到的状态,并以此对当代中国画争论给出一个参照。本文采用了概念阐释、文化学、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完成了本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内美”理论与“黄宾虹”作品的分析,得出了中国画在不受西方绘画思想与传统禁锢的影响下所能达到的“现代化”语境转化的一种面貌。
蒋娟[9](2016)在《黄宾虹山水画“水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宾虹作为二十世纪着名山水画家,无论在绘画技巧上还是传统理论研究上都具有划时代的贡献。黄宾虹非常重视对水的使用,他在绘画实践中通过研究“水”的特性,熟练掌握各类“水法”技巧的运用,利用自然启示给他的契机,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运水风貌,将“水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结合文献资料与黄宾虹现存的各时期的山水作品作为主要依据,充分发挥绘画专业学生对图像研究的优势,对黄宾虹的“水法”渊源、“水法”的具体运用、“水法”的独立艺术效果以及对当代山水画的现实意义展开研究。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水”的使用在古代山水画中的发展,进而阐明用水在山水画中的地位,然后根据黄宾虹的艺术发展阶段从人文感召与自然启示两个方面分析了黄宾虹“水法”发展的渊源,重点分析了蜀川之行的自然启示对黄宾虹“水法”的促进作用。然后从黄宾虹作品呈现的“水法”表现形式对黄宾虹“水法”的运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对黄宾虹“水法”在创作过程的具体运用与其所呈现的独立艺术效果之间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说明,最后对黄宾虹“水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他浑厚华滋绘画风格形成上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通过对黄宾虹的“水法”的研究,展示黄宾虹对“水法”的探索方式以及水在黄宾虹山水创作中所体现的作用,引起大家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活动时对用水的重视,扩大当代山水画表现语言的创新方向,不断丰富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周颖[10](2015)在《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文中认为黄宾虹的绘画总体上可分为“白宾虹”和“黑宾虹”两种风格。“白宾虹”是指他早期的绘画风格,这一时期黄宾虹以研习古人画迹为主,画风内敛、中规中矩、淡宕松秀,因此把这一时期也称为“白宾虹”时期。在其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生活磨难,国破家变的改朝换代以后,其绘画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早期清逸淡雅的风格转变为中晚期浑厚华滋、雄厚浓黑的画风,这种风格被称为“黑宾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黑宾虹”时期。“黑宾虹”时期黄宾虹在吸取传统艺术审美精神的同时师造化,进行笔墨创新,而“黑宾虹”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其画面中来自自然的生命力逐渐取代了人们所熟谙的明、清以来的旧气息,尤其他晚年的作品呈现出前无古人的风貌。黄宾虹作为近代山水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因此,本课题的开展希望能从黄宾虹的艺术经历、笔墨特点、绘画观念等方面研究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希望对中国现代的山水画研究和创作有所帮助。本文以黄宾虹的“白宾虹”和“黑宾虹”两个时期的艺术特点为切入点,以“黑”和“白”作为本文的论述中心,通过文献法、临摹实践和作品分析法,对黄宾虹的笔墨布局与黑白设置进行具体分析,来阐述其笔墨风格与美学理念及成因,同时本文又不单单是谈其笔墨,不单单是谈其艺术风格,而是通过分析“黑”和“白”在黄宾虹艺术生涯中的作用,揭示其绘画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本文首先对黄宾虹的经历和艺术成就作了简要介绍,接着从时代背景、传统绘画思想和传统哲学思想及生活经历的角度论述了这些方面对其艺术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黄宾虹“黑白”两个时期绘画特点的形成及原因,从师古人、师造化到创新,从绘画风格上的清逸疏朗到浑厚华滋等方面进行阐述。然后从黑白的形式、笔墨、意象光等方面论述了黄宾虹画面中的黑白美。最后介绍了黄宾虹的艺术贡献与影响。
二、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晚期作品的审美意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晚期作品的审美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1)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自身理论着作 |
1.4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传承 |
2.1 笔墨的特征 |
2.2 笔墨的形态 |
第三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语言 |
3.1 黄宾虹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
3.1.1 登山临水 |
3.1.2 坐望苦不足 |
3.1.3 山水我所有 |
3.1.4 三思而后行 |
3.2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关系 |
3.3 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法 |
3.3.1 “五笔法” |
3.3.2 “七墨法” |
第四章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中的文化体现及笔墨意蕴 |
4.1 文化与笔墨意蕴 |
4.2 中和之美 |
4.3 道法自然 |
4.3.1 虚静空灵 |
4.3.2 知白守黑 |
4.3.3 天人合一 |
4.4 传统美学思想下的笔墨意蕴 |
4.4.1 黄宾虹的“内美”思想 |
4.4.2 “内美”思想下“浑厚华滋”的笔墨意蕴 |
第五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笔墨精神的体现 |
5.1 传统笔墨精神 |
5.2 传统与创新 |
5.2.1 笔法、墨法的创新 |
5.2.2 中西绘画观念的融合 |
第六章 黄宾虹笔墨意蕴对现代画坛的启示与影响 |
6.1 黄宾虹对现代画坛的启示 |
6.1.1 与时俱进的笔墨观念 |
6.1.2 艺术与生活 |
6.2 黄宾虹对现代画坛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2)诗性的深思 ——许江“葵园”系列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3. 研究方法 |
4. 论文的创新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诗性与绘画的渊源 |
1. 有关“诗性”的解读 |
2.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
3. 中国绘画中的诗性智慧 |
3.1 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绘画的诗性思维 |
3.2 传统绘画中的诗性表达 |
3.3 中国现代绘画的诗性追求 |
第二章 许江“葵”创作的三个阶段 |
1. 荒野中的“葵园”(2003—2009) |
1.1 远望“葵园十二景” |
1.2 置身全景式葵园 |
1.3 媒介的实验性转换 |
2. 无根的“葵园”(2010—2015) |
3. 聚焦于“葵盘”(2016—2018) |
第三章 “葵园”的诗性语言表达 |
1. “葵”的意境表达 |
1.1 “灰”和“纯”的设色——深沉而宏大的气质 |
1.2 “留白”——画外之意 |
1.3 “葵”的联想——象外之意 |
1.4 耐人寻味的命名——诗性点题 |
2. “葵”的笔法气韵 |
2.1 书为心圆——遒劲有力的用笔 |
2.2 中国画中的黑密与简放 |
3. “葵”的象征性——托物言志 |
第四章 “葵园”的观念表达 |
1. 有关“葵”的隐喻解读 |
1.1 远望青春至追寻自我 |
1.2 隐喻“向阳花开”的一代群体 |
1.2.1 “葵花”意象的诞生 |
1.2.2 “贫”与“持”在“葵”中的映射 |
1.2.3 一代人的精神原象 |
1.3 孤独苦难的生命隐喻 |
2. “葵园”绘画中的历史性 |
2.1 历史的力量和意志在许江创作中的萌发 |
2.2 “葵园”绘画中的历史性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
2.3 “葵园”绘画中历史经验的诗化 |
3. “葵园”绘画中的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造境理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 |
第一节 黄宾虹山水画分期的研究 |
第二节 黄宾虹山水画中屋宇图式早期与中晚期的面貌分析 |
第三节 古代名家与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对比分析 |
第二章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屋宇图式特殊性的原因 |
第一节 画理画法不同 |
第二节 观察着意点与艺术取舍不同 |
第三节 社会现实与审美趣味不同 |
第四节 时代精神与艺术家的心境情怀不同 |
第五节 山水画图式和时空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 |
第三章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的造境与理法研究 |
第一节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造境关系 |
第二节 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理法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 |
(4)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现状综述 |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三、创新点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士夫画与文人画 |
第一节 士与士夫画 |
一、“士”文化溯源 |
二、 士夫画的起源 |
第二节 士夫画之特质 |
第三节 文人与文人画 |
第四节 士夫画与文人画之异同 |
第二章 黄宾虹士夫画之生成 |
第一节 生命历程与士夫观 |
第二节 绘画历程与士夫画 |
第三章 黄宾虹士夫画之理路 |
第一节 品学·人 |
第二节 书法·线质 |
第三节 笔法·力 |
第四节 墨法·华滋 |
第五节 笔墨·章法 |
第四章 黄宾虹士夫画之取法 |
第一节 师古人 |
一、师古法 |
二、师真迹 |
三、鉴古之功. |
四、元画第一 |
第二节 师造化 |
一、浑厚华滋 |
二、粗服乱头 |
第三节 免俗法 |
第五章 黄宾虹士夫画之旨归 |
第一节 内美 |
第二节 纯粹民族画 |
第三节 大家画 |
第六章 黄宾虹士夫画之缺憾 |
第一节 逸品画:终极理想 |
第二节 繁简之变:未了心愿 |
第三节 虚和之气:篆得画缺 |
第七章 黄宾虹士夫画之启迪 |
第一节 士夫画的永恒价值 |
第二节 笔墨的无限魅力 |
第三节 人的最终决定性 |
结语 |
后记(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艺术活动 |
(5)黄宾虹山水画的“五笔七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拟解决问题 |
第四节 实用价值及理论意义 |
第一章 黄宾虹生平及山水画艺术概述 |
第一节 黄宾虹生平概述 |
第二节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概述 |
第二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五笔七墨” |
第一节 黄宾虹山水画笔触中的“五笔法” |
一、黄宾虹山水画中“一波三折”的运用 |
二、黄宾虹山水画中转笔的运用 |
三、黄宾虹山水画中“平、圆、留、重”间“变”的运用 |
第二节 黄宾虹山水画墨痕中的“七墨法” |
一、黄宾虹山水画中的上墨现雏形 |
二、黄宾虹山水画中的层层点染 |
三、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画面统一 |
四、黄宾虹山水画中的层次与精神 |
第三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五笔七墨”的艺术风格成因 |
第一节 黄宾虹高深的学养 |
一、黄宾虹的绘画史论积淀 |
二、黄宾虹的金石学积蓄 |
三、黄宾虹的哲学思想积累 |
第二节 黄宾虹经多见广的胸怀与视野 |
一、黄宾虹居住地囊括南北 |
二、黄宾虹晤对自然 |
第三节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
一、黄宾虹山水画中的民族性 |
二、黄宾虹山水画中的时代性 |
第四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五笔七墨”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黄宾虹对中国绘画思想的丰富 |
第二节 黄宾虹山水画中书法与绘画的平衡 |
第三节 黄宾虹山水画中“五笔七墨”的传承与发展 |
一、黄宾虹山水画中“五笔七墨”对近代书画家的影响 |
二、黄宾虹山水画中“五笔七墨”对当代画家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黄宾虹山水画笔墨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师古人,道古循今 |
第二节 师造化,因心造境 |
第三节 革传统,推陈出新 |
一、对传统笔法的总结和发展 |
二、对传统墨法的总结和发展 |
第二章 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说 |
第一节 “五笔”说 |
一、对五笔的阐释 |
二、五笔之法的关系 |
第二节 “七墨”说 |
一、对七墨的阐释 |
二、七墨之法的关系 |
第三节 笔法与墨法的关系 |
第四节 由“五笔七墨”看黄宾虹的笔墨实践 |
第三章 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中美学思想的体现 |
第一节 “浑厚华滋”的艺术追求 |
第二节 从笔墨中感悟内美 |
一、内美从笔墨变化中来 |
二、内美须学养 |
第四章 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对近现代画家的影响 |
第一节 李可染对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节 对张仃焦墨山水的启发 |
第三节 现当代画家对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继承和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黄宾虹“内美”说与中国画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内美”说的表述 |
第一节:“道咸画学中兴”影响下的“内美” |
第二节:“内美”对绘画等级重新划分下对传统的再解构 |
一、文人画无“内美”的空疏 |
二、基于“内美”的士夫画 |
第二章:“内美”说在黄宾虹绘画中的体现 |
第一节:“书法艺成,有真内美”下的五笔 |
第二节:“层次井然,曰真内美”下的七墨 |
第三节:“有神有晕,有真内美”下的浑厚华滋 |
第三章:“内美”说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探索 |
第一节:中国画近现代探索的不同渠道 |
一、源于外部压力下中国画的保守与革新之路 |
二、“内美”说与中国画源于内部的探索 |
第二节:“内美”理论下作品的现代转型 |
一、西方绘画影响下水墨的现代转型 |
二、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
三、“内美”之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
第三节:“内美”对中国近现代绘画探索的意义 |
第四章:“内美”之于当下 |
第一节:“内美”所体现的笔墨观在当下的争论 |
第二节:黄宾虹及其绘画理论在当下的再阐释 |
第三节:黄宾虹及其“内美”理论在当下的缺失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黄宾虹山水画“水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特色 |
第一章 “水”与中国古代山水画 |
1.1 “水”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发展 |
1.2 “水”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应有的地位 |
第二章 黄宾虹的“水法”渊源 |
2.1 “白宾虹”时期:人文感召对黄宾虹“水法”的影响 |
2.1.1 家庭文化的影响 |
2.1.2 新安地域文化的影响 |
2.1.3 “不囿一法”之画学观念的影响 |
2.2 “黑宾虹”时期:自然启示对黄宾虹“水法”的影响 |
2.2.1 青城观雨景对黄宾虹“水法”的启示作用 |
2.2.2 瞿塘画夜山对黄宾虹“水法”的启示作用 |
第三章 黄宾虹“水法”的运用特点 |
3.1 黄宾虹“水法”与“墨法”的关系 |
3.1.1 水与墨的完美结合 |
3.1.2 黄宾虹“墨法”妙于用水 |
3.2 黄宾虹“水法”与“笔法”的关系 |
3.3 黄宾虹“水法”的具体运用 |
3.3.1 水调墨 |
3.3.2 水带墨 |
3.3.3 渍水(凝水) |
3.3.4 水破墨(墨破水) |
3.3.5 水破色(色破水) |
3.3.6 泼水 |
3.3.7 铺水 |
3.4 黄宾虹“水法”独立的绘画艺术效果 |
3.4.1 营造清润、华滋效果 |
3.4.2 深化笔墨意蕴 |
3.4.3 浑化笔墨于无迹 |
3.4.4 表现画面层次 |
第四章 黄宾虹“水法”的价值体现 |
4.1 理论方面的价值 |
4.2 实践方面的价值 |
4.3 黄宾虹“水法”对其浑厚华滋画风形成的价值体现 |
4.4 黄宾虹“水法”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现实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黄宾虹生平 |
第3章 黄宾虹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
3.1 时代背景对其艺术的影响 |
3.2 传统绘画思想对其艺术的影响 |
3.3 道家思想对其艺术的影响 |
3.4 儒家思想对其艺术的影响 |
3.5 生活经历对其艺术的影响 |
第4章 白宾虹与黑宾虹时期 |
4.1 白宾虹时期艺术特点的形成及原因 |
4.1.1 师法古人 |
4.1.2 师法造化 |
4.1.3 新安画派的影响 |
4.1.4 清逸疏朗的美 |
4.2 黑宾虹时期艺术特点的形成及原因 |
4.2.1 求变创新 |
4.2.2 五笔七墨与黑宾虹时期笔墨特点 |
4.2.3 浑厚华滋的美 |
第5章 画面中的黑白美 |
5.1 黑白的形式之美 |
5.2 黑白的笔墨肌理之美 |
5.3 黑白的意象光之美 |
第6章 黄宾虹艺术成就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晚期作品的审美意蕴(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D]. 员禹辛.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2]诗性的深思 ——许江“葵园”系列作品研究[D]. 史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黄宾虹中晚期山水画中的屋宇图式与其造境理法关系研究[D]. 刘雪蛟.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4]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研究[D]. 王志勇.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5]黄宾虹山水画的“五笔七墨”研究[D]. 李苗.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7]2017,呈现16件亿元拍品的大观之年[J]. Sophie,本刊图片库. 收藏.拍卖, 2018(Z1)
- [8]黄宾虹“内美”说与中国画的变革[D]. 窦鑫.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5)
- [9]黄宾虹山水画“水法”研究[D]. 蒋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10]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黑”与“白”[D]. 周颖. 沈阳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