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苗期生长规律及主要技术措施

枫香苗期生长规律及主要技术措施

一、枫香苗期生长节律及主要育苗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杨继生[1](2020)在《枫香变色过程中叶片结构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枫香树属(Liquidambar)落叶乔木,入秋后,其叶片变为红色或橙黄色,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景观生态树种。目前,并未系统性的开展自然条件下枫香的变色机理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枫香变红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监测其叶片变红过程中叶色、结构特征、色素、内含物以及光合特性等变化,旨在从形态生理角度系统性的探讨枫香叶色变红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变色期枫香叶色参数均差异显着。随着叶片逐渐变红(S1~S5),明度L*和黄蓝属性b*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红绿属性a*和饱和度c*均呈逐渐增大趋势;色调角h°呈逐渐减小趋势。S1时期叶片为绿色,a*为负值,L*、b*、c*值均较小,h°值较大;随着叶片红色逐渐增加,L*和b*值在S2时期达到最大,之后减小,a*、c*持续增加,h°持续减小;S5叶片完全变红时,L*、b*和h°值降低为最小值,a*和c*达到最大值。(2)枫香叶色变红过程中解剖结构发生变化,下表皮、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肉、木质部、主脉厚度以及栅海比均逐渐减小,其中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肉以及主脉厚度变化幅度最大,厚度减小了28.3%~36.5%。随着叶色逐渐变红,单个细胞内叶绿体数量和长度均逐渐减少,变色前叶绿体呈不规则椭圆形,内囊体片层清晰,淀粉颗粒较大,到变色末期,叶绿体变为扁长形,内囊体解体,淀粉颗粒消失。(3)不同变色期叶片色素含量及色素比值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随着叶片逐渐变红,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持续下降,至完全变色时期(S5)分别下降了65.1%、26.1%;花色苷含量、花色苷/叶绿素、花色苷/类胡萝卜素均持续增加,至S5时期分别增加了142.3%、594.3%、232.8%。(4)不同变色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查尔酮异构酶(CHI)酶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差异极显着。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度增加,至完全变色时,含量增加了97.30%;CHI酶活性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PAL酶活性持续下降。(5)枫香变色过程中,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片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一致,在S1和S2时期均为双峰曲线,S3、S4、S5时期均为单峰曲线。S1、S2和S3时期叶片Pn和Gs均在11:00时达到最大峰值,S4、S5时期Pn和Gs均在13:00时达到峰值;各时期叶片Tr均在11:00时达到最大峰值。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曲线呈“V”字型,S1、S2、S4、S5时期均在13:00时低谷,S3时期在11:00时达到低谷。(6)相关性分析表明,枫香叶片变红过程中,叶片颜色属性与叶片结构、色素、内含物以及光合特性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其中红绿属性a*与栅栏组织厚度、叶绿素含量、PAL活性、Pn等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花色苷/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Ci等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因子分析表明色素含量、色素间比值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得分最高,是对叶片颜色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光合指标得分次之,叶结构及酶活性指标得分最低。综上所述,秋冬季节,枫香叶片变红并不是单一因子所引起,而是多因子协同调控后的结果,其中色素含量及色素间的比值变化是影响叶片变红的主要原因。受低温和弱光环境的影响,叶片内组织厚度减小,叶绿体数量减少,叶绿素含量随之降低,光合能力下降,不能提供足够能量维持生理代谢。在这种情况下,枫香叶片通过合成大量可溶性糖和花色苷以降低低温伤害,保护自身生理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致使叶片颜色发生变化。

张炎[2](2019)在《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枫香属(Liquidambar spp.)树种是世界性重要林业资源,特别是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北美枫香(L.styraciflua),二者具有的较高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目前我国枫香属的遗传改良相对较少,急需培育新种质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多倍体育种是创制新种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在枫香属中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北美枫香为母本,枫香为父本,在控制授粉获得的杂交枫香种子的基础上建立杂交枫香组培再生体系;并以杂交枫香离体叶片和叶柄为材料,进行染色体加倍研究,并通过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对混倍体进行纯化;针对苗期的根茎变异开展转录组分析,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变异原因。开展上述研究对实现枫香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突破、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变异机制和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宜多基因型杂交枫香生根和分化的组织培养体系,为下一步进行离体染色体加倍奠定了基础。吲哚丁酸(IBA)浓度显着影响杂交枫香离体植株的生根率、根数量和株高。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WPM基本培养基添加IBA2.0 mg/L、萘乙酸(NAA)0.1 mg/L、蔗糖30 g/L、琼脂2 g/L和倍力凝4 g/L,pH值调节为5.8~5.9,生根率达到100%,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为85.1%,大田移栽成活率75.0%。噻苯隆(TDZ)浓度显着影响叶片和叶柄不定芽分化率和诱导率。叶片和叶柄最优分化培养基均为WPM基本培养基添加TDZ 0.2 mg/L、BA0.8 mg/L、NAA0.1 mg/L,最高分化率分别为86.6%和90%。研究发现高浓度TDZ促进不定芽横向生长,不利于不定芽伸长,导致大量畸形芽产生。添加BA 0.4 mg/L和NAA 0.1 mg/L的WPM培养基最有利于叶片和叶柄不定芽伸长,最高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58.33%和68.33%,最高平均不定芽个数分别为3.55和2.39个。(2)首次提出了一种在杂交枫香离体器官再生过程中施加秋水仙碱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并提出一种利用器官离体再生对混倍体进行纯化以获得四倍体的技术。叶片与叶柄切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发育状态显着影响染色体加倍的效率,当叶脉切口和叶柄两端切口开始膨大、出现少量愈伤、并且愈伤组织内部出现大量分生组织时,是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最适宜时期。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诱导率受到基因型、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碱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其中秋水仙碱溶液处理时间对叶片和叶柄的外植体存活率和加倍效率影响最大。叶片和叶柄的最佳预培养时间分别为8 d和6 d,最优处理条件都为在200 mg/L秋水仙碱下处理3 d。杂交枫香叶柄的加倍效率要高于叶片,四倍体诱导率分别可达18%。绝大多数基因型伤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在预培养前期发育速度相对一致,预培养时间可以作为判别染色体加倍最优时期的有效指标。此外,将秋水仙碱浓度提高到350 mg/L时,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8.33%,同时获得最高为13.30%的混倍体诱导率。利用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可以实现对混倍体的纯化,基因型显着影响混倍体纯化效率,混倍体再生植株中四倍体最高的比率为20.18%。本研究共检测出7个基因型四倍体、8个基因型混倍体,共计15份枫香属新种质。(3)观察发现了染色体多倍体化会导致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尤其是根和茎的伸长能力与二倍体存在显着差异。生根培养25-50 d时,而四倍体仅增长1.93 mm,而二倍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株高增加了 16.94 mm。四倍体叶片和叶脉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根的表皮和皮层的厚度显着大于二倍体,但茎的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厚度与二倍体没有显着差异。大多数四倍体在50 d时顶芽开始休眠,70 d时顶芽完全休眠,具有芽鳞结构。比较生长50 d的根结构发现,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出现的畸形根细胞宽度增加,形状更加不规则,并且根分生区长度减少,未见明显的中柱鞘和完整的中柱结构。但是,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木质部细胞、上和下表皮细胞、皮层细胞、髓细胞、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细胞横切面积都大于二倍体。并且,一年生四倍体植株表现出矮化的特点,其中二倍体的平均株高49.13 cm,是四倍体的2.26倍,四倍体平均高度仅为21.74 cm。(4)总结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再生植株在表型差异显着时期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糖和淀粉代谢、细胞周期等与再生植株器官伸长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对器官伸长起正调控作用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等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基因,如YUCCA、TAA1、GH3、AUX1、SAUR、CPS、KO、KAO、GA20ox、GA3ox、BAS1、CYCD3等大多数为下调表达,这可能是导致四倍体再生植株根和茎伸长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5)证明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内源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的含量差异与基因表达量呈现出相似的趋势,通过添加外源激素GA3和IAA可以显着提高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株高和根长。研究表明,四倍体根和茎中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含量显着低于二倍体。在初始阶段,施加外源GA3和IAA可以显着促进四倍体再生植株茎段和根系的伸长。

刘娟[3](2019)在《圆齿野鸦椿种源/家系种子及苗期生长变异研究》文中指出以福建建瓯种源(FJ-JO)10个家系、广东始兴种源(GD-SX)6个家系、江西信丰种源(JX-XF)3个家系、江西大余种源(JX-DY)1个家系、江西全南种源(JX-QN)2个家系,共5个种源22个家系的种子及其子代苗为研究对象,测定种子的长、宽、种形系数及子代苗苗高、地径、生长节律、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指标,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Logistic函数分析法及相关指标计算等方法,探究种源间及种源内家系间种子质量差异及子代苗生长变异规律,为圆齿野鸦椿良种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家系圆齿野鸦椿种子长、宽、千粒重、发芽率差异显着,但种子形状稳定,近似圆球形;种子发芽率普遍较低,其中发芽率相对较高的三个家系为FJ-JO-014(44.0%)、FJ-JO-027(36.3%)、GD-SX-008(30.3%),种子发芽率与种子长、宽、种形系数、千粒重均无显着相关性。(2)圆齿野鸦椿不同家系二年生苗年生长节律可分为“S”型和“双S”型两种类型,不同种源二年生苗生长节律均为“双S”型。“双S”型生长曲线生长时期可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Ⅰ、过渡期、速生期Ⅱ、生长后期。种源速生期Ⅰ在4月初至5月下旬,速生期Ⅱ在7月初至9月初;“S”型生长曲线生长时期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其速生期在4月下旬之后,持续时间各家系有所差别。两种类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3)不同种源/家系圆齿野鸦椿的顶叶、肩叶及全叶形态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其叶片形态的变异程度家系间大于种源间。顶叶宽与肩叶宽、肩叶长宽比分别呈极显着正相关、显着负相关;顶叶面积与肩叶宽、肩叶长宽比分别呈显着正相关、显着负相关;顶叶长与肩叶各形态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显着。(4)不同种源/家系圆齿野鸦椿的光合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中午12:00时左右达到一天中的高峰值。叶绿度值与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不显着。(5)圆齿野鸦椿种子质量、子代苗生长、叶片形态及叶绿度值变异均为种源内家系间大于种源间,故圆齿野鸦椿良种选择宜采用单株选择法。(6)22个圆齿野鸦椿家系中前六个优良家系为:JX-QN-002>JX-QN-004>JX-XF-011>FJ-JO-032>FJ-JO-001>JX-DY-003。

何庆海,方茹,李文鑫,谢宇凯,张燕琴,石从广,杨少宗[4](2019)在《不同种源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文中认为为明确不同阶段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幼苗生长性状的差异,探索其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30个枫香树种源1年生幼苗的株高、地径和叶片形状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枫香树幼苗的株高和地径在2015年4月至12月增长较快,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增长缓慢。2016年3月,枫香树的株高和地径在种源间存在明显差异,且株高在种源间的差异大于地径。30个种源中,云南富宁、海南霸王岭和海南黎母山种源枫香树的株高较高;陕西宁强和陕西镇巴种源枫香树的株高居中,但这2个种源的耐寒性好,适于在北方地区种植。安徽霍山种源枫香树的地径最大。枫香树幼苗株高呈"西南—东北"递减的变化趋势,地径呈"南—北"递增的变化趋势,叶片形状因子呈"南—北"递减的变化趋势。30个枫香树种源幼苗株高、地径和叶片形状因子变异系数的均值分别为23.01%、19.35%和17.51%,种源内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变异系数的均值为11.86%~25.4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枫香树幼苗株高、地径和叶片形状因子与纬度、年均温、1月均温和无霜期呈极显着相关;株高还与经度和海拔呈极显着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枫香树幼苗株高、地径和叶片形状因子的主要地理-气候因子是1月均温、无霜期和海拔。研究结果显示: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可以作为其种源地理区划和种质选择的依据。

陈凤玲[5](2018)在《娜塔栎苗期在扬州地区的生长表现及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娜塔栎(Quercus nuttallii Palmer)为壳斗科栎属,原产于北美,其叶形奇特、叶色丰富、抗逆性强,是优良的城市观赏树种和良好的生态树种。娜塔栎在引入中国后,能够很好地适应湖南等地的气候环境,观赏特性优良,这对于解决城市园林中目前普遍存在的树种单一、景观效果不强等问题意义重大。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下游,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近年来,娜塔栎已在扬州地区引种栽培,但数量较少,只是在城市园林绿地中零星点缀,但其在扬州地区的苗期生长适应性及其扦插育苗技术至今罕见报道。本论文动态观察了不同苗龄娜塔栎苗木在扬州地区的生长特性,研究了施肥对娜塔栎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了娜塔栎苗期抗寒性的表现,分析了娜塔栎叶片转色状况及其内在因素,并研究了不同插穗、生根剂及扦插容器对娜塔栎扦插育苗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一、二年生娜塔栎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片数、分枝数、第一侧枝长等形态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现增加趋势。就不同树龄而言,一年生娜塔栎植株的株高和茎粗生长速度较快,而二年生娜塔栎植株的叶长和叶宽生长速度较快。此外,6-9月为娜塔栎的快速生长期,其可以分为2个明显的速生期,即6-7月和8-9月。(2)施肥对二年生娜塔栎生长发育影响显着。在施肥条件下,二年生娜塔栎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和第一侧枝长等形态指标均得到提高。一年生娜塔栎植株在扬州地区的适宜移栽时间为初夏,均未出现冻害,而在秋冬季节移栽,娜塔栎小苗发生冻害的几率就越高。(3)从10月份起,娜塔栎叶片的绿色逐渐褪去转变为红黄色,而后由红黄色转变为红色,并且红色逐渐加深,在12月份时表现为鲜艳的红色。这主要是由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所引起,即使叶片呈现绿色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下降,而使叶片呈现红色的花色苷含量上升。(4)采用一年生娜塔栎植株的主茎中上部作插穗并采用Truffaut粉剂和0.5%IAA处理扦插在无纺布袋中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分别达到了 76.7%和66.7%:采用Truffaut粉剂和0.2%IAA处理的一年生娜塔栎的主梢部作为插穗进行扦插也能生根,扦插在无纺布袋中生根率可达50%和63.3%。而采用二年生和五年生娜塔栎植株的侧枝作为插穗进行扦插,无论是采用何种生根剂、何种扦插容器,其愈合率和生根率都较低。此外,采用无纺布育苗袋的扦插苗无论采用何种生根剂其愈合率和生根率均高于在穴盘中的扦插苗。

郭欢欢[6](2018)在《4个种源黄连木苗木生长节律和叶色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陕西汉中、河南林州、河北涉县和北京4个种源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的1年生播种苗为试验材料,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苗木出土后定期测量不同种源黄连木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直至苗木停止生长,并于黄连木叶片转色期分别测定不同种源苗木的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色参数的动态变化,最后在生长季末测定根和茎的生物量和营养状况。同时,以半同胞家系长势和叶形相似的北京种源黄连木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以水杨酸、蔗糖和磷酸二氢钾为喷施物质,分别研究其浓度对秋季黄连木叶色变化的影响。研究旨在为筛选出适合北京的种源奠定基础,并找出能有效改善黄连木叶片变色效果的化学物质及其最佳浓度,为人工调控黄连木叶色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黄连木种子的长度为4.87-5.63 mm,宽度为4.57-5.04 mm,厚度为3.23-4.03 mm,长宽比为 1.07-1.21,千粒重为 40.05-54.63 g,吸水量为 0.66-1.15 g。产于河南和河北种源的种子较大。(2)不同种源黄连木1年生播种苗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方程拟合模型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拟合效果较好。河南和河北种源的黄连木幼苗根茎粗壮,长势较好,陕西种源苗木长势虽高,但其和北京种源苗木相似,根茎均较细,易弯曲,易倒伏。(3)河北种源黄连木秋季的叶色最红,陕西种源黄连木叶片呈现绿色的时间最长,而河南、北京种源处于两者之间。本试验采用色差仪实测叶片的L*、a*、b*参数值,为定量表征叶色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4)水杨酸浓度为0.14 g·L-1时,能加强北京种源黄连木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有利于其叶色变黄;0.07 g·L-1水杨酸处理能大幅提高花色素苷含量,使其叶色表达效果最好;蔗糖15、30 g·L-1处理可以减缓花色素苷降解速度,叶色表现更稳定;3 g·L-1磷酸二氢钾处理则可以延长北京种源黄连木观赏期。

欧斌,刘家胜,李畅,欧述荣[7](2018)在《半枫荷嫁接繁育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半枫荷嫁接繁育的关键技术,以半枫荷当年生营养枝为接穗,试验研究了不同嫁接方法、不同砧木类型、不同砧木径阶、接穗不同取材部位对半枫荷嫁接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砧木为枫香时,半枫荷的嫁接成活率最高,达86.0%;无论砧木为阿丁枫或枫香,腹接成活率均高于切接;适宜半枫荷嫁接的砧木直径为0.50.8 cm,成活率可达76.67%;接穗的最佳取材部位为当年生枝条的中部,成活率为84.67%。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半枫荷嫁接技术体系,为提高半枫荷嫁接成活率及嫁接植株长势提供依据。

何庆海[8](2018)在《不同种源枫香种子及苗期差异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天然分布区内51个种源种子为试材,通过种子表型测量、种子萌发特性试验、苗期试验及变色期叶片色素变化分析,研究枫香不同种源种子的地理变异规律,不同种源苗期的生长差异及地理变异规律,不同种源苗期的秋季叶色的变化过程叶片成分的变化,为枫香的种源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枫香种子表型性状变异非常丰富,多数变异来自于种源间。而种子千粒重、种子宽等性状表型分化系数<50%,以种源内变异为主。不同种源内变异差别明显,江西安福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高16.73%,福建建阳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48%。枫香多数种子表型性状在地理变化上是随机的,地理相近种源在表型上没有相关性联系。通过种子性状与海拔相关分析及种子实体观察,说明枫香种子长宽比可能在垂直分布上存在渐变。(2)不同枫香种源种子发芽率存在南北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枫香种子的萌发率呈显着的下降。高温环境下枫香种子的萌发时间较短。盐浓度增加,枫香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和正常幼苗率都呈下降趋势。盐浓度过高,种子失活不萌发。陕西宁强种源种子对低温和盐胁迫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低温和较高盐浓度不同程度延长种子的发芽时间。盐胁迫对枫香幼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苗根部的破坏,NaCl浓度增加,须根减少,主根逐渐坏死。(3)不同枫香种源苗期性状变异系数超过10%,株高变异系数最大23.37%,枫香苗期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间。苗期叶片总叶绿素、叶柄长、中裂宽和株高呈现西南至东北方向逐渐变小,形状因子和叶脉夹角呈现南北变异,花青素和叶片长宽比呈现东西变异。当欧式距离D=36.37时,枫香种源划分为A、B、C三类,株高A类群5.23 dm>B类群3.93 dm>C类群3.13 dm,三个类群间差异显着。(4)不同枫香种源苗期的不同阶段叶片色素在种源经纬度上表现不同的变异模式。叶片变色时和变色后在种源间起主要作用的是花青素和pH值。不同种源叶片基本成分的含量达到相同水平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

陈澜[9](2015)在《不同种源福建柏苗期性状差异性研究及优良种源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福建柏[Fokienia hodgirtsii(Dunn) Henry et Thomas]是国家第一批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珍贵用材树种,是继杉木后又一值得推广的优良树种。本试验播种材料选自福建、广东、广西3省17个种源地的福建柏种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主成分分析几种数据处理方式对不同种源一年生福建柏苗苗期性状差异性进行研究比较,选出各方面性状皆兼备的优良种源,旨在为福建柏的幼林期试验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福建柏优良种源选择和育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福建柏种源间球果性状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经多重比较,其中广东韶关曲江种源的球果长、宽、重各项指标与其他种源相比差异最大,在0.01水平下最大达到F;球果长、宽、长×宽、长/宽、重各指标表现最佳的是福建龙岩长汀种源,分别达到194cm、1.87cm、3.63、1.04和3.63g。2.福建柏种源间种子性状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经多重比较,广西柳州柳北种源的种子千粒重与其他种源相比差异较大,在0.01水平下达到F;种子千粒重最大为广西来宾金秀种源,达到0.9506g;福建龙岩长汀种源种子千粒重种内变化较大,变异系数达22.26%。3.球果和种子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球果和种子各性状间总体上显着相关,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956,球果重随球果长和宽的增大而增大,而千粒重则呈现相反规律。4.对福建柏各种源种子进行催芽试验后得到不同种源种子发芽率存在很大差异的结论。福建龙岩的两个种源和福建泉州的两个种源发芽率相对较高,均超过40%,其中福建泉州安溪种源和福建泉州永春种源超过50%,发芽率最高的是福建泉州安溪种源,达到59.22%。5.对不同种源福建柏生长节律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苗高生长基本呈现“慢-快-慢-快-慢”变化趋势,4-5月份出现第一次生长小高峰,7-8月到达第二次高峰,10月后开始缓慢;地径生长总体呈现“慢-快-慢”趋势,各种源生长6月前规律不大相同,7-8月出现一次生长高峰,8月后进入缓慢生长。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苗高地径的拟合结果表明福建柏苗高地径生长过程拟合并不适用该方程。6.福建柏种源间苗高地径中仅苗高呈现显着差异,苗高最大为广西柳州柳北种源,达到25.06cm,地径最大为福建福州永泰种源,达到2.85mm;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变动幅度很相近,广东韶关曲江种源苗高地径变异最大,苗高地径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0.99%和29.90%,说明其种内生长最不平均。7.福建柏种源间生物量总体上呈现显着差异,广西柳州柳北种源的生物量积累情况与其他种源相比差异较大;生物量积累最大的为广西柳州柳北种源,总鲜重达到6.18g,总干重达到2.23g,地上鲜重达到5.58g,地上干重达到1.94g,地下鲜重达到0.61g,地下于重达到0.29g。8.生物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种源苗生物量在地上地下部分空间分配上呈现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996,可通过测定某部分生物量推测出其他部分的生物量情况。9.福建三明莘口种源苗期生物量在地下积累最大,地下鲜重/地上鲜重和地下干重/地上干重分别达到0.192和0.273;地上部分含水量最高为福建泉州永春种源,干鲜比为0.306;地下部分含水量最高为福建莆田仙游种源,干鲜比为0.460;整株含水量最高为福建宁德古田种源,干鲜比为0.328。福建泉州永春种源在种源内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和干鲜比差异很大,变异系数达到61.52%。10.福建柏根系性状方面,不同种源间根系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根长最大达177.09cm,根表面积最大达34.42 cm2,平均根系直径最大达0.68mm,根体积最大达0.54 cm3,根尖数达159,其中福建三明莘口种源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指标均为最大,其根系情况较其他种源更好;不同种源根系性状间相关性很大,相关系数最大达0.975,在根系分析中,可以通过一种指标推测出其他指标的情况。11.在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硝酸还原酶活性四种生理指标中,仅种源间叶绿素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其中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最高的均为福建三明莘口种源,分别达到1181.74mg·g-1,435.03mg·g-1,1616.77mg·g-1,且不同种源间种内变异幅度很大.12.结合福建柏各性状和各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最大相关系数为0.688,球果长和球果重都随经度增大而增大;生物量积累量随年无霜期的加长而增大,苗高和总干重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小,可溶性糖含量随经纬度的增大而升高。13.对福建柏种源四种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以下结果:球果和种子性状方面,评价最高的一类包括福建省龙岩、福州、莆田、泉州几地共计9个种源;苗高地径和生物量情况方面,评价最高的是广西柳州柳北种源;根系性状方面,评价最高的一类包括广东省、福建省龙岩、福州、南平、莆田、泉州、漳州和三明几地共计15个种源;生理指标含量方面,评价最高的是福建福州罗源种源。14.福建柏优良种源选择的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涵盖所有性状88.778%的信息的前6个主成分,最高分207.9150,最低分95.9367,相差111.9783分,选出前5名优良种源分别是:福建三明莘口、广西柳州柳北、福建泉州安溪、福建三明尤溪、广东韶关曲江,排名比较靠后的几个种源是福建福州闽侯、福建莆田仙游、福建龙岩上杭、福建泉州永春、广西来宾金秀。

周生财[10](2013)在《三种楠木资源调查及优株子代苗期测定》文中研究指明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 C.B. Shang)、桢楠(Phoebe zhennan S.W. Lee et F.N.Wei)和闽楠[Phoebe bournei (Hemsl.) Yang]是楠木属植物中分布广、价值高的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渐危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本文通过对3种楠木的全分布区资源调查,摸清资源地理分布格局,收集全分布区优株,通过子代苗期测定,初步筛选了优良家系,同时总结了播种育苗技术,为3种楠木优良家系早期选择与未来优良品系选育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闽楠主要分布于106°~120.5°E,24°~30°N之间,浙江楠为116°~121°E,25.5°~30°N,桢楠为102.5°~110.5°E,25.5°~32.5°N;浙江楠分布区的年均温、降水量及日照率均明显大于桢楠,闽楠分布区温度因子大于桢楠和浙江楠;3种楠木天然林均十分稀少,多呈点或块状分布,生境破碎化明显;调查记录闽楠优株564株,采种213株,浙江楠优株102株,采种53株,桢楠优株128株,采种103株。2.对浙江、福建及江西的24个浙江楠家系2年生苗苗期生长变异研究表明,家系间苗高、高径比及叶长宽比均存在极显着差异,苗高和地径家系内变异也很大,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14.41%和12.47%;苗高、地径、高径比及叶长宽比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35、0.347、0.859、0.926;优良家系主要来自浙江楠南部分布区,初步选定第一、二类为优良家系,第三类为待考察家系,第四类淘汰;不同家系组类苗高和地径生长均呈“S”型曲线,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均存在差异,生长高峰期生长量小是苗高生长慢的主要原因,地径生长节律差异主要表现在间歇期的出现时间不同。3.对浙江、福建及广西的84个闽楠家系1年生苗苗期生长变异研究表明,闽楠家系间苗高和地径差异均极显着,苗高和地径家系内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6.51%、7.41%,苗高家系遗传力为0.918,地径为0.754;地理因素对闽楠地径变异影响达极显着水平,对苗高变异影响不显着,采种地间地径和苗高的方差分量分别为77.04%和50.11%;地径与经纬度的相关性大于苗高,地径与年均温呈明显负相关(-0.616);4号采种地是适于试验地的优良种源地,且该采种地内家系变异很大;初步选定第一、二、三、四组为优良家系,第五组为待考察家系,第六组家系淘汰。4.总结和创新了一系列的播种育苗技术,明显提高了楠木苗期生长速度。

二、枫香苗期生长节律及主要育苗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枫香苗期生长节律及主要育苗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枫香变色过程中叶片结构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枫香概况
    1.2 枫香的研究现状
        1.2.1 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
        1.2.2 森林培育方面的研究
        1.2.3 树木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
        1.2.4 枫香叶片变色方面的研究
    1.3 彩叶树种呈色机制
        1.3.1 外界环境因子对叶片变色的影响
        1.3.2 外源物质对叶片变色的影响
        1.3.3 叶片转色过中叶片结构的变化
        1.3.4 叶片转色过程中主要生理特征的变化
    1.4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及技术路线
        1.4.1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来源
        2.1.1 材料来源地自然概况
        2.1.2 试验研究对象的确定
        2.1.3 采样时间及叶片变色期的确定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内容及指标
        2.2.2 测定方法
    2.3 统计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变色期叶片颜色属性变化
        3.1.1 叶色明亮度的变化
        3.1.2 叶色红绿属性的变化
        3.1.3 叶色黄蓝属性的变化
        3.1.4 叶色鲜艳度的变化
        3.1.5 叶色色调角的变化
    3.2 不同变色期叶片结构变化
        3.2.1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3.2.2 叶片主脉及表皮解剖结构变化
        3.2.3 叶片叶肉解剖结构变化
        3.2.4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3.3 不同变色期叶片色素含量变化
        3.3.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2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3.3.3 花色苷含量变化
        3.3.4 叶片呈色色素的比值变化
    3.4 叶片内含物含量变化
        3.4.1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4.2 查尔酮异构酶活性变化
        3.4.3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
    3.5 不同变色期枫香叶片光合特征变化
        3.5.1 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温度日变化
        3.5.2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
        3.5.3 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
        3.5.4 叶片变色过程中光合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3.6 枫香叶色变化过程中叶片各项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3.6.1 叶片解剖结构变化与叶片颜色变化的相关性
        3.6.2 叶片生理特征与叶片颜色变化的相关性
        3.6.3 叶片结构与叶片生理特征的相关性
        3.6.4 光合特征与叶片色素及内含物含量的相关性
        3.6.5 叶片内含物与叶片呈色色素的相关性
    3.7 因子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枫香叶片结构的变化及其与叶片呈色关系
        4.1.2 枫香叶片呈色色素含量变化与叶片呈色关系
        4.1.3 枫香叶片内含物含量变化与叶片呈色关系
        4.1.4 枫香叶片光合作用变化与叶片呈色关系
        4.1.5 多因子协同与枫香叶片变色关系
    4.2 结论
        4.2.1 枫香叶片结构变化及其与叶片呈色关系
        4.2.2 枫香叶片色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叶片呈色关系
        4.2.3 枫香叶片内含物含量变化及其与叶片呈色关系
        4.2.4 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变化及其与叶片呈色关系
        4.2.5 多因子协同与枫香叶片变色关系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枫香属概述
        1.1.1 枫香生物学特性
        1.1.2 枫香属的用途
        1.1.2.1 经济价值
        1.1.2.2 观赏价值
        1.1.2.3 医用价值
        1.1.2.4 生态价值
    1.2 枫香育种研究进展
        1.2.1 种源试验
        1.2.2 枫香选择育种
        1.2.3 枫香引种
        1.2.4 枫香杂交育种
        1.2.5 枫香分子育种
        1.2.5.1 分子辅助育种
        1.2.5.2 枫香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
    1.3 枫香繁殖方法
        1.3.1 有性繁殖
        1.3.2 无性繁殖
        1.3.2.1 扦插和嫁接
        1.3.2.2 组培离体快繁
    1.4 植物多倍体育种
        1.4.1 多倍体概述
        1.4.2 多倍化引起的表型和生理变化
        1.4.2.1 器官巨大性
        1.4.2.2 适应能力强
        1.4.2.3 代谢产物含量增强
        1.4.2.4 可育性降低
        1.4.2.5 其他优点
        1.4.2.6 多倍体的生殖和生长劣势
        1.4.3 植物多倍体的获得方法
        1.4.3.1 有性加倍
        1.4.3.2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1.4.3.2.1 活体体细胞加倍
        1.4.3.2.2 离体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1.4.3.3 加倍新途径
        1.4.3.4 多倍体鉴定方法
    1.5 植物多倍化的基因表达变化
        1.5.1 转录水平变化
        1.5.2 植物基因组结构改变造成表达变化
        1.5.3 表观遗传变异造成表达变化
        1.5.3.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1.5.3.2 小RNA调控
    1.6 植物器官伸长研究进展
        1.6.1 光强
        1.6.2 光质
        1.6.3 植物生长调节剂
        1.6.4 琼脂浓度
        1.6.5 其他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2.1 枫香种间杂交和组织培养体系建立
        1.7.2.2 杂交枫香四倍体诱导
        1.7.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观测
        1.7.2.4 杂交枫香四倍体离体根和茎变异的转录组分析和代谢物验证
2. 杂交枫香的获得及组培体系建立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花枝采集和花粉收集保存
        2.1.2.2 树上杂交
        2.1.2.3 杂交枫香无菌苗制备
        2.1.2.4 不同浓度IBA对离体植株生根和生长影响
        2.1.2.5 驯化和移栽
        2.1.2.6 不定芽伸长条件筛选
        2.1.2.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北美枫香授粉时期生物学特征和结实差异比较
        2.2.2 杂交枫香生根培养基筛选与移栽
        2.2.3 TDZ浓度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2.3 小结
3. 离体诱导杂交枫香四倍体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离体叶片和叶柄切口处组织发育进程观察
        3.1.2.2 染色体加倍处理
        3.1.2.3 染色体加倍体系优化
        3.1.2.4 流式细胞检测
        3.1.2.5 染色体计数法
        3.1.2.6 混倍体分离
        3.1.2.7 移栽
        3.1.2.8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植体早期发育形态观测与加倍时期的初步研究
        3.2.2 杂交枫香染色体加倍条件优化研究
        3.2.2.1 不同处理条件对外植体存活率的影响
        3.2.2.2 正交试验结果和验证研究
        3.2.2.3 不同培养时间切口处发育状态观察与评价
        3.2.2.4 秋水仙碱浓度对染色体加倍效率的影响
        3.2.3 混倍体纯化获得四倍体的离体再生的方法研究
    3.3 小结
4.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杂交枫香四倍体组培苗表型测定
        4.1.2.2 组织解剖学观察
        4.1.2.3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表型测定
        4.1.2.4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发育时期四倍体组培苗表型差异研究
        4.2.2 再生植株叶片表型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4.2.3 再生植株茎组织细胞学观察
        4.2.4 再生植株根组织细胞学观察
        4.2.5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生长表型差异观测
    4.3 小结
5.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根茎的转录组分析和重要代谢物验证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2.1 总RNA提取
        5.1.2.2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5.1.2.3 RNA-Seq数据分析
        5.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5.1.2.5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5.1.2.6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测定
        5.1.2.7 外源激素的添加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茎和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1.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5.2.1.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2 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茎DEGs的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根DEGs的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4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1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4.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茎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5.2.5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5.1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5.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根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5.2.6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的DEGs相关重要代谢产物验证
        5.2.6.1 四倍体和二倍体的根和茎激素和糖含量分析
        5.2.6.2 激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
    5.3 小结
6 讨论
    6.1 远缘杂交创制新种质与亲本选择研究
    6.2 影响杂种枫香叶片和叶柄再生的分析
    6.3 影响杂种枫香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分析
    6.4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特点
    6.5 植物激素对杂种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伸长的作用
    6.6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伸长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圆齿野鸦椿种源/家系种子及苗期生长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种源/家系试验研究
        1.1.1 国外种源/家系试验研究进展
        1.1.2 国内种源/家系研究试验进展
        1.1.3 种源/家系变异表现及其测定
    1.2 圆齿野鸦椿研究现状
        1.2.1 圆齿野鸦椿种子特性研究
        1.2.2 圆齿野鸦椿繁殖技术研究
        1.2.3 圆齿野鸦椿幼苗生长特性研究
        1.2.4 圆齿野鸦椿幼苗光合特性研究
        1.2.5 圆齿野鸦椿良种选育研究
        1.2.6 圆齿野鸦椿应用研究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不同种源/家系圆齿野鸦椿种子质量变异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圆齿野鸦椿种子形态变异分析
        2.3.2 圆齿野鸦椿种子千粒重变异分析
        2.3.3 圆齿野鸦椿种子发芽率变异分析
        2.3.4 圆齿野鸦椿种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3 不同种源/家系圆齿野鸦椿苗期生长性状变异
    3.1 试验地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圆齿野鸦椿苗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分析
        3.3.2 圆齿野鸦椿苗高生长节律
        3.3.3 圆齿野鸦椿二年生苗生物量变异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4 不同种源/家系圆齿野鸦椿叶片形态变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圆齿野鸦椿全叶形态变异分析
        4.2.2 圆齿野鸦椿顶叶形态变异分析
        4.2.3 圆齿野鸦椿肩叶形态变异分析
        4.2.4 圆齿野鸦椿二年生苗顶叶与肩叶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5 不同种源/家系圆齿野鸦椿叶绿度值及光合特性的变异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圆齿野鸦椿叶绿度值差异分析
        5.2.2 圆齿野鸦椿二年生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5.2.3 圆齿野鸦椿二年生苗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
        5.2.4 圆齿野鸦椿二年生苗气孔导度日变化
        5.2.5 圆齿野鸦椿二年生苗蒸腾速率日变化
        5.2.6 圆齿野鸦椿二年生苗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5.2.7 圆齿野鸦椿叶绿度值及光合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6 苗期综合分析
    6.1 苗期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6.2 苗期各性状主成分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圆齿野鸦椿种源/家系种子品质变异
        7.1.2 圆齿野鸦椿种源/家系子代苗生长节律
        7.1.3 圆齿野鸦椿种源/家系叶片形态变异
        7.1.4 圆齿野鸦椿种源/家系光合特性
        7.1.5 圆齿野鸦椿良种选择应以单株选择为主
        7.1.6 圆齿野鸦椿优良家系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不同种源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和分析
    2.1 幼苗生长性状的比较
        2.1.1 对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2.1.2 对叶片形状因子的影响
    2.2 幼苗生长性状变异系数的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2.4 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和结论
    3.1 枫香树苗期性状变异分析
    3.2 枫香树的生长节律与速生种质选择
    3.3 枫香树苗期性状地理变异分析

(5)娜塔栎苗期在扬州地区的生长表现及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彩叶树种概述
        1.1 彩叶树种的定义
        1.2 彩叶树种的分类
        1.3 彩叶树种的研究进展
        1.4 彩叶树种的发展前景
    2. 彩叶树种的繁殖方法
        2.1 种子繁殖
        2.2 嫁接繁殖
        2.3 扦插繁殖
        2.4 组织培养
    3. 娜塔栎的研究进展
        3.1 娜塔栎的起源与分布
        3.2 娜塔栎的应用
        3.3 娜塔栎的育苗技术及抗逆性研究
        3.3.1 娜塔栎的有性繁殖育苗技术
        3.3.2 娜塔栎的无性繁殖育苗技术
        3.3.3 娜塔栎的抗逆性
第二章 娜塔栎苗期在扬州的生长表现观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处理
        2.1.1.1 播种前的准备
        2.1.1.2 播种
        2.1.1.3 处理
        2.1.2 方法
        2.1.2.1 植株形态指标测定
        2.1.2.2 植株抗寒性观测
        2.1.2.3 叶片色素含量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一年生植株形态指标观察
        2.2.2 二年生植株形态指标观察
        2.2.3 施肥对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2.2.4 一年生植株抗寒性观察
        2.2.5 叶片转色观察及色素含量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娜塔栎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处理
        3.1.1.1 插穗
        3.1.1.2 插穗处理与扦插
        3.1.2 方法
        3.1.2.1 扦插苗相关指标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一年生植株主梢部作插穗
        3.2.2 一年生植株茎中部作插穗
        3.2.3 二年生植株侧枝作插穗
        3.2.4 五年生植株侧枝作插穗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4个种源黄连木苗木生长节律和叶色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生长节律的研究进展
    1.2 彩叶植物叶片变色生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3 环境因素和人为调控对植物呈色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光照对叶色变化的影响
        1.3.2 温度对叶色变化的影响
        1.3.3 水分对叶色变化的影响
        1.3.4 土壤条件对叶色变化的影响
        1.3.5 外源营养物和化学物质对叶色变化的影响
        1.3.6 施肥和栽培条件等对叶色变化的影响
    1.4 黄连木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2.1 种子材料
        3.2.2 试验工具和试剂
    3.3 试验设计
        3.3.1 不同种源黄连木种子品质、生长规律及叶色特性的对比试验
        3.3.2 水杨酸、蔗糖和磷酸二氢钾对黄连木叶色变化的影响
    3.4 试验方法
        3.4.1 采种及种子处理
        3.4.2 苗圃地选择与整理
        3.4.3 播种
        3.4.4 苗期管理
        3.4.5 叶片喷施处理
    3.5 试验取样与指标测定
        3.5.1 种子特性及苗木形态指标测定
        3.5.2 取样
        3.5.3 叶色相关指标测定
        3.5.4 苗木生物量及养分指标测定
    3.6 数据处理及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种源黄连木种子特性的比较
    4.2 不同种源黄连木1年生播种苗生长规律的比较
        4.2.1 不同种源黄连木幼苗年生长规律
        4.2.2 不同种源黄连木苗期生物量分配与养分积累特征
        4.2.3 讨论
        4.2.4 小结
    4.3 不同种源黄连木1年生播种苗叶色特性的比较
        4.3.1 各种源黄连木色素含量及其比例在秋季的变化特征
        4.3.2 各种源黄连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秋季的变化
        4.3.3 各种源黄连木叶色参数在秋季的变化
        4.3.4 各种源黄连木色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色参数的相关性
        4.3.5 讨论
        4.3.6 小结
    4.4 水杨酸、蔗糖和磷酸二氢钾对黄连木叶色变化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下黄连木叶片色素含量的差异
        4.4.2 不同处理下黄连木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
        4.4.3 不同处理对黄连木叶片色相的影响
        4.4.4 黄连木叶片色素与色度值、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相关分析
        4.4.5 讨论
        4.4.6 小结
5 结论
6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半枫荷嫁接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砧木类型嫁接试验。
        2.2.2 不同嫁接方法试验。
        2.2.3 不同砧木径阶试验。
        2.2.4接穗不同取材部位试验。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砧木类型对半枫荷嫁接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3.2 砧木为阿丁枫时腹接与切接对半枫荷嫁接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3.3 砧木为枫香时两种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4 砧木不同径阶对半枫荷接穗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3.5 采穗部位不同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8)不同种源枫香种子及苗期差异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林木种源研究
        1.1.1 林木种源研究来由及发展
        1.1.2 我国林木种源研究现状
        1.1.3 林木种源研究的方法
    1.2 枫香的生物学特性
    1.3 枫香的遗传育种概况
    1.4 枫香的应用研究
        1.4.1 枫香叶色变化机理
        1.4.2 枫香成分应用研究
        1.4.3 枫香抗逆及生态适应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枫香野外调查及采样
    2.1 枫香的自然分布
    2.2 野外调查取样方法
    2.3 野外调查取样结果
3 枫香种子的自然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量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枫香种子性状的变异分析
        3.2.2 枫香种子性状间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3.2.3 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子性状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3.2.4 枫香种子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枫香种子性状的表型变异
        3.3.2 枫香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
        3.3.3 枫香垂直分布上表型渐变的可能性
        3.3.4 枫香种质资源的保育与利用
    3.4 小结
4 不同枫香种源种子萌发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种子采集与筛选
        4.1.2 试验方法
        4.1.3 萌发参数计算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萌发的相关分析
        4.2.2 温度处理枫香种子萌发分析
        4.2.3 NaCl处理枫香种子萌发分析
    4.3 讨论
        4.3.1 枫香种子萌发差异
        4.3.2 温度对枫香种子萌发影响
        4.3.3 盐胁迫对枫香种子萌发影响
    4.4 小结
5 枫香苗期性状变异及聚类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枫香苗期性状变异分析
        5.2.2 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与枫香苗期性状的相关分析
        5.2.3 苗期性状的全联动聚类
    5.3 讨论
        5.3.1 枫香苗期地理变异规律
        5.3.2 枫香种源区初步划分
    5.4 小结
6 枫香叶片变色物质的作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种子采集与苗期试验
        6.1.2 叶片采样
        6.1.3 叶片色素测定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枫香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与叶片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6.2.2 枫香叶片变色不同阶段的主成分分析
        6.2.3 种源叶片变色过程基本成分的变化趋势
    6.3 讨论
        6.3.1 枫香叶色变化趋势
        6.3.2 枫香叶色变化的影响因素
        6.3.3 枫香叶片变色的阶段差异性
    6.4 小结
7 结论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不同种源福建柏苗期性状差异性研究及优良种源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福建柏种源试验综述
        1.1.1 福建柏种源种子品质差异试验
        1.1.2 福建柏种源苗期试验
        1.1.2.1 幼苗生长性状和生物量
        1.1.2.2 幼苗生长节律
        1.1.2.3 幼苗根系性状
        1.1.3 福建柏的种源幼林期试验
        1.1.3.1 生长性状
        1.1.3.2 地理变异规律
        1.1.4 开花结实
    1.2 近年来其他植物种源试验研究情况
        1.2.1 生长节律、生长模型拟合
        1.2.2 光合特性
        1.2.3 胁迫下的研究
        1.2.4 其他方面的研究
    1.3 小结
2. 试验地概况、研究内容、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福建柏各种源球果和种子性状比较试验
        2.2.2 福建柏地理种源苗期试验
    2.3 试验材料
    2.4 研究方法
        2.4.1 福建柏各种源球果和种子性状比较试验
        2.4.1.1 球果和种子指标测量方法
        2.4.1.2 球果处理
        2.4.2 福建柏地理种源苗期试验
        2.4.2.1 福建柏种子发芽试验方法
        2.4.2.2 试验设计和苗期管理
        2.4.2.3 福建柏各种源苗生长节律试验方法
        2.4.2.4 福建柏各种源苗高地径和生物量指标试验方法
        2.4.2.5 福建柏各种源苗根系指标试验方法
        2.4.2.6 福建柏各种源苗叶绿素含量测量方法
        2.4.2.7 福建柏各种源苗可溶性糖含量测量方法
        2.4.2.8 福建柏各种源苗可溶性蛋白含量测量方法
        2.4.2.9 福建柏各种源苗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
        2.4.2.10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福建柏各种源球果和种子性状比较试验结果分析
        3.1.1 不同种源福建柏球果性状比较分析
        3.1.2 不同种源福建柏种子千粒重比较分析
        3.1.3 不同种源福建柏球果和种子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3.2 福建柏地理种源苗期试验结果分析
        3.2.1 不同种源福建柏发芽情况比较分析
        3.2.2 不同种源福建柏生长节律比较分析
        3.2.2.1 苗高地径生长趋势变化
        3.2.2.2 苗高地径Logistic方程拟合结果分析
        3.2.3 不同种源福建柏苗高地径和生物量比较分析
        3.2.3.1 苗高地径差异分析
        3.2.3.2 生物量差异分析
        3.2.3.3 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3.2.4 不同种源福建柏根系性状比较分析
        3.2.4.1 根系性状差异分析
        3.2.4.2 根系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3.2.5 不同种源福建柏生理指标比较
        3.2.5.1 生理指标差异分析
        3.2.5.2 叶绿素含量比较分析
        3.2.6 福建柏地理种源变异规律
        3.2.7 福建柏种源性状聚类分析
        3.2.8 福建柏优良种源选择
        3.2.8.1 各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8.2 各种源的综合得分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种源福建柏球果和种子性状比较
        4.1.2 不同种源福建柏发芽情况比较
        4.1.3 不同种源福建柏生长节律比较
        4.1.4 不同种源福建柏苗高地径和生物量比较
        4.1.5 不同种源福建柏根系性状比较
        4.1.6 不同种源福建柏生理指标比较
        4.1.7 福建柏地理种源变异规律
        4.1.8 福建柏种源性状聚类分析
        4.1.9 福建柏优良种源选择
    4.2 讨论
        4.2.1 球果和种子指标和生长指标
        4.2.2 生长曲线的拟合
        4.2.3 福建柏苗期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差异
        4.2.4 各指标高低和综合得分的差异
        4.2.5 最优种源和根系性状与生理性状的关系
        4.2.6 苗期试验种源评价选择指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三种楠木资源调查及优株子代苗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楠木概述
        1.1.1 楠木文化
        1.1.2 楠木栽培历史
        1.1.3 楠木种质资源分布地理变迁
        1.1.4 楠属植物的分类
    1.2 楠木育种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分布
        1.2.2 种源试验与家系选择
        1.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2.4 繁育技术
        1.2.4.1 播种育苗
        1.2.4.2 扦插
        1.2.4.3 组织培养
        1.2.5 苗期管理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楠木地理分布格局及优株资源收集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楠木天然分布区域的确定
        2.1.2 气侯因子数据收集和分析
        2.1.3 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理分布格局
        2.2.1.1 闽楠的地理分布格局
        2.2.1.2 浙江楠的地理分布格局
        2.2.1.3 桢楠的地理分布格局
        2.2.2 分布区气候
        2.2.3 生存现状
        2.2.4 种质资源收集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浙江楠家系苗期性状变异及生长节律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系苗期性状变异及遗传参数评估
        3.2.2 家系选择
        3.2.3 不同组类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
        3.2.3.1 苗高生长
        3.2.3.2 地径生长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闽楠家系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家系苗期性状变异及遗传力估算
        4.2.2 采种地间苗期性状变异
        4.2.3 家系苗期性状与地理、气候相关性分析
        4.2.4 家系选择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三种楠木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5.1 播种育苗地概况
    5.2 播种育苗技术流程
        5.2.1 种实的采集与处理
        5.2.2 作床与播种
        5.2.3 芽苗管理与移植
        5.2.4 苗期管理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枫香苗期生长节律及主要育苗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枫香变色过程中叶片结构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D]. 杨继生. 广西大学, 2020
  • [2]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D]. 张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12)
  • [3]圆齿野鸦椿种源/家系种子及苗期生长变异研究[D]. 刘娟.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4]不同种源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J]. 何庆海,方茹,李文鑫,谢宇凯,张燕琴,石从广,杨少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2)
  • [5]娜塔栎苗期在扬州地区的生长表现及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D]. 陈凤玲. 扬州大学, 2018(05)
  • [6]4个种源黄连木苗木生长节律和叶色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 郭欢欢.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7]半枫荷嫁接繁育技术研究[J]. 欧斌,刘家胜,李畅,欧述荣. 南方林业科学, 2018(01)
  • [8]不同种源枫香种子及苗期差异性分析研究[D]. 何庆海.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9]不同种源福建柏苗期性状差异性研究及优良种源选择[D]. 陈澜.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10]三种楠木资源调查及优株子代苗期测定[D]. 周生财.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枫香苗期生长规律及主要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