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共体的质量体系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文[1](2020)在《杨凌自贸片区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法律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框架下的制度检讨与因应》文中提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自贸片区,在国际贸易框架下,亟待构建农业贸易壁垒预警与应对机制。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以其极具单边主义特征的贸易政策,加剧了农产品贸易的扭曲和失衡。由于制度缺位等原因,杨凌自贸片区在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方面乏善可陈。未来须立足农产品全球贸易治理体系,通过完善政府、社会服务机构、涉农企业、农产品协会或商会等四大类农产品贸易救济主体的权能,强化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体制改革与行业组织建设,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指标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实施全方位的农业地方立法,进而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框架中构建国际化、多样化、对向性的农业贸易壁垒因应机制。
闫恩刚[2](2012)在《论企业认证中的瓶颈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体系欧共体安全技术法规CE认证,就认证与实施过程中,从体系的建立到运行控制,从内审到外审的认证过程,所反应出来的体系与运行、认证与体系、认证与实际现状、技术法规与认证之间的瓶颈,结合实际论述了其解决对策。
田淑云[3](2006)在《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国际化,打着“中国制造”的产品逐步进入世界舞台。中国制造的产品由于它的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它的技术含量低、质量保证度低等因素,使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遭遇瓶颈。特别是现在日益受到重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成为我国产品打进国际市场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对外贸易中因为质量认证体系不健全造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占总体比重为69%,这种情况对于规模小、技术条件差、市场进入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对质量认证的要求日益严格,质量认证对企业的意义也更加重要。所以,以质量认证为手段,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企业把通过质量认证资格看作是自己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主要手段,千方百计收集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认证工作。在对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研究工作中,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工作一定会在新时期得到更多的重视。虽然目前相关方面研究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多,但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国内外有关专家,例如:安?马尔汉尼等的“应用ISO9000体系推动中小企业进步”和迈尔思等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了ISO9000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等。从这些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质量认证和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就有许多商品因未能达到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对质量认证标准的要求,而无法出口或早予退货,因此以科技兴贸为纲,通过质量认证为具体措施来提高我国商品的技术含量,是突破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必由之路。当然,质量认证体系在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技术法规制定和实施,加速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质量认证体系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存在不利影响。对只追求通过质量认证得到产品出口权的中小企业,他们会受到国际化标准和达标论证式标准的限制,缺少了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产品改革和创新的意识。所以质量认证系列标准向特殊化、个性化标准发展,从达标论证式标准向顾客满意标准方向发展,以此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所以,质量认证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刘卓慧[4](2004)在《标准、认证与国际贸易》文中研究表明
余鸿芳[5](2003)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研究的内容为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论文的研究顺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式结构。研究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待了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课题的来源等内容。 第二章是论文的铺垫部分,主要研究的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的背景和与贸易技术壁垒相关的几个重要协议。 第三章研究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该章主要是分产业预测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同时对入世一年来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四章研究的是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在论文的研究进程上属于分析问题的阶段。研究时,首先按照狭义的技术壁垒分类分国别对日、美、欧三个国家(地区)的贸易技术壁垒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贸易技术壁垒的作用机理并根据这一作用机理对企业跨越贸易技术壁垒作了实证分析(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最后运用(冯宗宪、柯大纲,见参考文献13)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辅之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就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作了一较深入的研究。 第五章研究的是我国跨越技术壁垒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该章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属于文章研究的最后阶段——解决问题的阶段。借助数据和模型重点研究了技术法规、标准存在的问题和作用,而在研究合格评定的问题时则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模型对产生合格评定的问题根源作了一深入的分析(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创新点)。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造成我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因此为了找到克服问题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首先研究了决定科技水平的因素(即科技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优劣势,从而找到了我国今后提高科技水平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跨越技术壁垒的方式:通过技术<WP=6>转移来提高科技竞争力、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绕过贸易对象国的技术壁垒和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三种方式。总之本文历经2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完成,相信对从事相关方面研究和工作的人士和企业会有所帮助!
匡跃平[6](2003)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合格评定程序》文中研究表明随着WTO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各国的关税水平大幅度降低 ,以及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的逐步取消 ,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技术贸易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合格评定程序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以确定产品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要求的程序。合格评定程序是企业扩大对外出口、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晏胜昔[7](2003)在《论我国统一认证法律制度的建立》文中指出
魏冬枚[8](1996)在《质量管理和质理保证国际标准的现状、发展及质量体系认证的趋势》文中研究说明质量管理和质理保证国际标准的现状、发展及质量体系认证的趋势魏冬枚(湖北商检局)一、质理管理、质量保证国际标准的现状与发展从1959年美国国防部发布世界上第一个质量保证标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以来,几十年来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相...
岳鹏[9](1996)在《欧洲的环境管理标准化(4)》文中提出欧洲的环境管理标准化(4)北方交通大学岳鹏六、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一)认证标准的选择与质量体系认证相类似,环境管理体系也要实施第三方认证。与前者所不同的是,在环境管理方面,目前有多种认证选择。既可以直接根据欧共体《EMAS规定》进行,也可以根据BS7...
那宝魁[10](1996)在《全球性ISO9000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性ISO9000现象的形成和发展那宝魁(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北京,100081)刘淇部长在1995年的全国冶金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谈到1995年形势和工作重点时,他说:“鼓励企业提高执行标准水平,努力提高产品实物质量,争创名牌产品;同时认真...
二、欧共体的质量体系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共体的质量体系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2)论企业认证中的瓶颈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瓶颈与对策 |
1.1 管理者的行为与对认证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上的瓶颈 |
1.2 体系与运行记录文件———认证与体系的瓶颈 |
1.3 认证与品牌效应———实际现状的瓶颈 |
1.4 技术法规认证———马拉松式的与国际接轨 |
2 结语 |
(3)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现状研究 |
1.2.1 国外中小企业的质量认证研究现状 |
1.2.2 我国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质量认证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2 中小企业在ISO9000 标准认证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
2.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
2.1.1 中小企业界定 |
2.1.2 技术创新介绍 |
2.2 质量认证相关研究 |
2.2.1 质量认证综述 |
2.2.2 质量体系认证发展和前景 |
2.2.3 质量认证的国际互认 |
2.2.4 质量认证系列标准的各国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
3.1 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 |
3.1.1 质量认证系列标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
3.1.2 质量认证推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发展 |
3.1.3 质量审核及监督体系保证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和独立性 |
3.1.4 质量认证提高企业信誉和顾客满意度 |
3.1.5 质量认证使中小企业走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创新之路 |
3.1.6 质量认证对产品性能和安全性等的规定规范产品创新过程 |
3.1.7 质量保证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发展 |
3.2 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 |
3.2.1 质量认证标准化和达标论证方式的弊端 |
3.2.2 多家质量认证引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出现混乱局面 |
3.2.3 质量认证中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差距问题 |
3.2.4 质量认证收费较高和认证复杂等问题加重企业负担 |
3.2.5 执法力度和有效度阻碍中小企业认证和技术创新 |
3.3 ISO9000 和ISO14000 系列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3.3.1 ISO9000 质量体系系列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3.3.2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认证体系实证研究—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 |
4.1 公司概况 |
4.2 认证过程 |
4.3 质量认证对华为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 |
4.3.1 质量保证体系促进生产和服务流程的优化 |
4.3.2 质量认证提高企业生产活力和创新的发展 |
4.3.3 质量认证统一全球电讯业的质量体系标准 |
4.3.4 质量认证使企业获得国际贸易绿色通行证 |
4.4 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认证体系构建 |
4.5 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认证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5.2 评价步骤 |
4.6 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认证体系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 |
4.6.1 问卷设计 |
4.6.2 评价方法 |
4.6.3 评价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质量认证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
5.1 宏观层面的对策研究 |
5.1.1 减轻中小企业的质量认证负担 |
5.1.2 加强各国政府标准制定的国际合作 |
5.1.3 健全质量认证的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 |
5.1.4 掌握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动权 |
5.2 微观层面的对策研究 |
5.2.1 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专利权的保护力度 |
5.2.2 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 |
5.2.3 保证国内外市场安全和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
5.2.4 技术创新向个性化和特殊化的创新管理方向发展 |
5.2.5 提高环境效益和倡导绿色工艺创新 |
5.2.6 促进中小企业流程管理的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
1.2.2 贸易技术壁垒(TBT)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WTO及其有关TBT的协议 |
2.1 从GATT到WTO |
2.1.1 GATT的诞生 |
2.1.2 GATT的贸易谈判 |
2.1.3 WTO(世界贸易组织) |
2.2 《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简称TBT协定) |
2.2.1 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 |
2.2.2 《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产生的背景 |
2.2.3 《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原则 |
2.3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及其他有关TBT的协议 |
2.3.1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产生的背景 |
2.3.2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基本内容 |
2.3.3 世界贸易组织其他与TBT有关的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
3.1 对农业的影响 |
3.1.1 农业面临的冲击 |
3.1.2 有利中也有不利 |
3.2 对工业的影响 |
3.2.1 技术密集型工业“入世”竞争力分析 |
3.2.2 资本密集型工业“入世”竞争力分析 |
3.2.3 劳动密集型工业“入世”竞争力分析 |
3.3 对服务业的影响 |
3.3.1 金融和资本市场风险 |
3.3.2 建筑业举步维艰 |
3.4 入世一年来的实证分析 |
3.4.1 农产品市场未受明显冲击 |
3.4.2 工业部门受益较多 |
3.4.3 服务业在开放中经历新的考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
4.1 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分析 |
4.1.1 技术法规、标准 |
4.1.2 合格评定 |
4.1.3 标志标签 |
4.1.4 绿色壁垒 |
4.1.5 其他技术壁垒 |
4.2 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
4.2.1 贸易技术壁垒日益增多的原因 |
4.2.2 贸易技术壁垒的作用原理 |
4.2.3 技术壁垒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定性分析 |
4.2.4 技术壁垒变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我国跨越技术壁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
5.1 技术法规、标准分析 |
5.1.1 技术法规现状 |
5.1.2 我国的标准体系 |
5.1.3 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
5.1.4 标准作用的定性分析 |
5.1.5 标准作用的定量分析——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估模型 |
5.2 合格评定的制度缺陷与博弈分析 |
5.2.1 我国质量认证的现状及趋势 |
5.2.2 我国的合格评定制度体系 |
5.3 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研究 |
5.3.1 科技国际竞争力分析 |
5.3.2 跨越技术壁垒的方式探讨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合格评定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性贸易壁垒 |
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 |
1.2 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中国化学工业 |
2 合格评定程序 |
2.1 质量认证 |
(1) 产品质量认证 |
(2) 质量体系认证 |
(3) 认证机构 |
2.2 认可 |
2.3 相互认证 |
3 我国的合格评定程序 |
3.1 我国的认证认可制度 |
(1) 政府主管部门。 |
(2) 认可机构。 |
(3) 认证机构。 |
(4) 申请认证的企业。 |
3.2 我国化工领域认证认可现状分析 |
(7)论我国统一认证法律制度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一、 认证认可法律制度概述 |
(一) 认证认可的含义 |
(二) 认证认可的相互关系 |
(三) 认证认可的起源 |
二、 认证认可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 |
(一) 国际认证发展概况 |
(二) 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 |
(三) 德、美、日、英部分认证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
三、 我国的认证法律制度 |
(一) 我国认证法律制度的回顾 |
(二) 我国认证法律制度面临的问题 |
(三) 加入WTO对我国认证法律制度的影响 |
四、 建立完善我国统一的认证法律制度 |
(一) 商检法修改背景 |
(二) 商检法关于认证认可方面的修改及其意义 |
(三) 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统一的认证法律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欧共体的质量体系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杨凌自贸片区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法律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框架下的制度检讨与因应[J]. 刘学文. 南开法律评论, 2020(00)
- [2]论企业认证中的瓶颈与对策[J]. 闫恩刚.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2(06)
- [3]质量认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田淑云.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6(01)
- [4]标准、认证与国际贸易[J]. 刘卓慧. 交通标准化, 2004(10)
- [5]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对策研究[D]. 余鸿芳. 北京工业大学, 2003(03)
- [6]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合格评定程序[J]. 匡跃平.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3(02)
- [7]论我国统一认证法律制度的建立[D]. 晏胜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02)
- [8]质量管理和质理保证国际标准的现状、发展及质量体系认证的趋势[J]. 魏冬枚. 现代商检科技, 1996(06)
- [9]欧洲的环境管理标准化(4)[J]. 岳鹏.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1996(07)
- [10]全球性ISO9000现象的形成和发展[J]. 那宝魁. 冶金分析,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