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烟草寄生线虫调查研究初报

云南烟草寄生线虫调查研究初报

一、云南烟草寄生线虫调查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菊[1](2019)在《大豆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作用方式》文中研究说明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属于土传的内寄生植物线虫,是当前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生产中重要的病原之一。大豆孢囊线虫在全世界普遍发生,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30亿美元。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和平凉市不同季节的大豆孢囊线虫为材料,从孢囊、卵和二龄幼虫上分离、纯化寄生真菌。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并统计其分离频率、分析季节变化动态。选取其中的17株菌和本实验室保存的4株菌,测定其对线虫的离体防效,进一步测定盆栽防效,取得如下结论:1、通过对春、夏、秋三个季节采集到的大豆孢囊线虫寄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66株真菌,经鉴定隶属于11个属。其中镰孢菌属Fusarium、普可尼亚属Pochonia、曲霉属Aspergillus和紫孢霉属Purpureocillium的分离频率较高,分别为30.60%、24.04%、17.21%和13.66%,链格孢属Alternaria、青霉属Penicillium、土赤科属Ilyonectria和腐质霉属Humicola的分离频率较低,分别为4.64%、3.00%、2.46%和1.91%。毛科属Chaetomium、异茎点霉属Paraphoma和枝孢属Cladosporium的分离频率均为0.82%。在春、夏、秋3季,孢囊线虫优势寄生菌为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厚垣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和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这5种真菌为常见种。而在夏、秋2季,大双孢土赤壳Ilyonectria macrodidyma为常见种,枝孢属Cladosporium sp.是春季偶发种,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是夏季偶发种,嗜热毛壳菌Chaetomium thermophilum是秋季偶发种。2、为了解生防真菌的作用方式,测定了21株生防菌对卵和J2的作用。结果表明,孢子悬浮液处理后,10株生防菌对卵寄生率70.00%以上,7株生防菌对卵孵化抑制率65.00%以上,2株生防菌对J2致死率30.00%以上。发酵液处理后,5株生防菌对卵孵化抑制率65.00%以上,10株生防菌对J2致死率75.00%以上。经比较,筛选出3株对卵的寄生率、孵化的抑制率和J2致死率均效果较好的生防菌,分别为曲霉属A1、寄生曲霉AP2和烟曲霉AF7。进一步研究发现,3株生防菌作用方式为发酵液抑制卵孵化和J2致死,孢子悬浮液寄生卵并抑制其孵化。其中,A1发酵液对J2致死率和对卵孵化抑制率分别为90.01%和68.75%,孢子悬浮液对卵的寄生率和卵孵化抑制率分别为70.50%和61.90%,但对J2的致死率为29.63%。AP2发酵液对J2致死率和对卵孵化抑制率分别为80.03%和67.19%,孢子悬浮液对卵寄生率和孵化抑制率分别为79.50%和76.09%,对J2致死率为25.57%。AF7发酵液对J2致死率和对卵孵化抑制率分别为86.74%和75.00%,孢子悬浮液对卵的寄生率和孵化抑制率分别为81.33%和56.08%,对J2致死率为30.69%。3、大豆孢囊线虫盆栽防效试验表明,A1、AP2和AF7这3株生防菌中,AP2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发酵液原液比麦麸培养物的效果好。生防菌A1、AP2和AF7的1×液处理后孢囊减退率最大,分别为48.62%、59.63%和50.46%,大豆根长分别增加49.76%、29.76%和63.28%,株高分别增加56.35%、50.27%和17.22%。生防菌A1、AP2和AF7的3%麦麸培养物处理后孢囊减退率最大,分别为46.08%、53.92%和49.10%,大豆根长分别增加24.20%、29.32%和21.00%,株高分别增加30.99%、42.71%和65.20%。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麦麸培养物剂量和发酵液浓度的增大,孢囊减退率呈增加趋势。

赵婉婷[2](2019)在《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在辽宁省日光温室中连作栽培现象非常普遍,其根围土壤线虫的变化尤其是植物病原线虫的积累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明确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的群落特征和时间空间分布对有效控制番茄线虫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辽宁省各地区采集了171份番茄根围土壤线虫标样,其中对标样中的寄生线虫种类多样性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土壤线虫群落在日光温室番茄土壤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结果如下:1.明确了辽宁省不同地区日光温室番茄根围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种类有12种: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马舒德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mashhoodi)、尤因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ewingi)、饰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annulatus)、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钩状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hamatus)、普通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vulgaris)、蛟河拟盘旋线虫(Pararotylenchus jiaohensis)、无唇环盘旋线虫(Rotylenchus calvua)、尾侧尾腺口盘旋线虫(Rotylenchus caudaphasmidius)、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和伞菌拟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agarici)。其中南方根结线虫较为常见,在全省不同地区的温室所采集的36个土样中均有发现,是辽宁省日光温室中分布较为普遍的重要植物寄生线虫。对所有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中的根结线虫进行了特异性分子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有土壤样本中的根结线虫均为南方根结线虫。2.明确了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线虫种群及在温室土壤中的空间分布情况,共鉴定出土壤线虫14科30属,番茄成熟期和温室中心处根结线虫种群数量最大。分别在番茄定植前期、盛果期以及成熟期采集0 cm到10 cm、10cm到20 cm和20cm到30 cm深度的土壤。研究结果表明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小杆属(Rhabditis)和原杆属(Protorhabditis)为土壤中的优势属,植物寄生线虫营养类群在番茄整个生育期都是优势营养类群;主成分分析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番茄成熟期为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的高峰期,番茄盛果期和成熟期根结线虫属的线虫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空间上靠近日光温室中心处,根结线虫属的线虫数量最多;番茄定植前期不同土层深度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GR)差异性显着,番茄盛果期不同土层之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指数(λ)、丰富度指数(GR)、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差异性显着,番茄成熟期只有富集指数(EI)在010 cm土层中显着高于2030 cm土层,其他生态指数差异不显着,说明番茄定植前期和盛果期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但成熟期由于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激增使EI指数差异明显,食物网结构较单一。本研究明确了辽宁省各地区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并进一步证明了试验中所鉴定的主要病原线虫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揭示了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线虫群落和优势属根结线虫属的时空分布,为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线虫的生物学及线虫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姚晓远[3](2019)在《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其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根腐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在我国多数烟叶产区均有大面积发生,对烟叶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土传病害发生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增加有益微生物丰度是防治土传病害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对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原菌和生防菌三者的互作关系上,而忽视了微生物组/群在植株根际的作用,造成了田间防治效果不稳定的现象。现阶段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关键生态因子尚不明确,而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产生抗生素、诱导系统抗性、促进植物生长或干扰病原菌致病因子等方面,有益微生物在根际微生态变化中的作用却不明确。因此,在明确烟草根腐病发生的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找到影响发病的关键生态因子,再通过协调土壤营养、运用有益微生物调控根际微生态平衡,对于有效防治烟草根腐病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烟草根腐病发病与健康土壤的微生态特征,探明了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关键微生态因子,筛选并评价出有显着抑菌防病作用的有益微生物,并分析了有益微生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探索出通过调控根际微生态防控烟草根腐病的技术方法,以期为防控烟草根腐病的研究提供支撑。1.明确了烟草根腐病发生与健康土壤生态因子存在差异通过检测烟草根腐病发生与健康土壤理化性质发现,土壤pH可能不是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关键生态因子,但土壤碱解氮含量过高,铜、铁元素缺失的地块根腐病发生较为严重。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检测烟草根腐病发生与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结果表明,健康烟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显着区别于发病烟草,主要表现在对酯类、羧酸类、氨基酸类的代谢活性存在显着差异,且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这种差异越来越显着。2.分析了烟草根腐病发生与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优势微生物利用16S rRNA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检测了烟草根腐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研究结果发现,发病样本与健康样本之间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均存在显着差异。对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关键微生物分析发现,健康样本中病原菌所在的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发病样本,细菌群落中放线菌属(Actinoplane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等,以及真菌群落的青霉属(Penicillium)、单胞瓶霉属(Phialemonium)等在健康根际中显着高于发病根际。3.探究出与优势微生物显着相关的营养元素通过计算环境因子与所选物种之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系数,分析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与烟草根腐病发生显着相关的优势微生物,如镰刀菌属(Fusarium)、红球菌属(Rhodococcus)等,与土壤中碱解氮、有效氯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有效铜、有效铁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指示健康状态的优势微生物,如青霉属(Penicillium)、溶杆菌属(Lysobacter)等,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相关性结果。4.筛选出对烟草根腐病病原菌有抑制效果的微生物哈茨木霉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并评价了两种微生物的抑菌防病效果采用平板对峙、室内盆栽和田间验证试验,筛选出对病原镰刀菌有较高拮抗活性、且对烟草根腐病有较好防控效果的两种微生物: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接种病原菌第8天后,两种微生物对根腐病的室内防效达55.42%73.76%;在田间发病高峰时,可显着降低烟草根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5.研究了两种微生物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探明了两种微生物对根际微生物群落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利用16S rRNA和ITS测序技术分析了哈茨木霉、多粘类芽孢杆菌和对照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差异。结果表明,经过多粘类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处理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27%和2.90%,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6.53%和11.38%。与对照相比,多粘类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处理均能显着降低镰刀菌的相对丰度,约降低8%10%。采用LEfSe分析筛选出生防菌调控下的优势微生物类群,并运用维恩图进行关键微生物类群筛选。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哈茨木霉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均能显着增加根际中溶杆菌属(Lysobacter)、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的相对丰度,而抑制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6.验证了微生态调控对烟草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通过平衡土壤营养,改良土壤微生物结构等一系列微生态调控技术,在五年连作的根腐病高发地块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微生态调控可以有效延缓田间根腐病的发生,降低田间根腐病发病率,在发病高峰时较对照处理可获得60.42%的相对防效。综上所述,烟草根腐病的发生与特定的根际土壤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哈茨木霉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对烟草根腐病有显着防控效果,并能显着增加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丰度,促进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向健康方向发展。

杨树[4](2019)在《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杀线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e)二龄幼虫为靶标,以前期筛选出的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ZZ-9菌株(菌株保存号:CGMCC No.15245)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活菌液、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并与阿维菌素和噻唑膦混配,以期达到协同增效和降低化学农药使用的目的,为田间防效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对ZZ-9菌株发酵液中杀线虫活性物质进行分离与分析,并测定其杀线活性。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活菌液与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均有一定毒杀作用,且浓度越大杀线效果越好,二者原液处理过的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5.26%和69.84%。发酵滤液与阿维菌素溶液以不同比例混配后对二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均强于单一使用阿维菌素或单一使用发酵滤液,且发酵滤液比例越高、阿维菌素溶液浓度越大,杀线效果越好。当发酵滤液与阿维菌素溶液(浓度为1.0μg·mL-1)以3:1比例混配处理120 h时,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5.71%,LC50=0.3247μg·mL-1。与化学药剂噻唑膦以不同比例混配时,杀线效果随噻唑膦溶液浓度增大而提高,随发酵滤液比例增大而降低。当发酵滤液与噻唑膦溶液(浓度为1.0μg·mL-1)以1:1比例混配处理120 h时,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5.76%,LC50=0.1072μg·mL-1。2.对ZZ-9菌株发酵液进行离心、滤膜过滤、萃取和旋转蒸发,获得棕褐色膏状具有刺激性气味的ZZ-9菌株杀线活性粗提物,当浓度为5.0 mg·mL-1处理24 h时,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6.67%,LC50=1.2489 mg·mL-1。对粗提物进行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得到具有杀线活性的组分ZZ-9-3,对ZZ-9-3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图谱分析,结果结合红外光图谱分析和核磁图谱分析确定组分ZZ-9-3的化学组成,通过杀线测试确定具有杀线活性的物质为磷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环(亮氨酸-亮氨酸)二肽三种化合物。3.磷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环(亮氨酸-亮氨酸)二肽均具有一定杀线活性,且杀线效果均随浓度增大而提高。其中磷酸三丁酯效果最好,当浓度为5.0 mg·mL-1时,处理24 h后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1.6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次之,校正死亡率为73.33%;环(亮氨酸-亮氨酸)二肽对二龄幼虫表现为低毒杀作用,校正死亡率仅为38.33%。将杀线效果较好的磷酸三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按1:1混合,混配后杀线效果较单一使用略有提升,但效果不明显,校正死亡率为85.00%。

王倩倩[5](2019)在《铃兰短体线虫与伞滑刃线虫一新种的形态和分子鉴定》文中提出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p.)又称根腐线虫,可引起根系表皮破损和内部组织的腐烂,短体线虫非中国种被列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伞滑刃线虫属(Bursaphelenchus spp.)中的松材线虫(B.xylophilus)、椰子红环腐线虫(B.cocophilus)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特别是松材线虫已造成我国林业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加强口岸对进境植物材料的线虫检疫和鉴定,对保证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云南口岸从进境的荷兰铃兰苗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种短体线虫群体,宁波口岸从加纳进境的紫檀原木中分离到一种未知伞滑刃线虫群体,本文对截获的这两个线虫群体进行了形态特征鉴定及分子特征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形态特征测计值比较,将荷兰群体鉴定为铃兰短体线虫(P.convallariae),主要形态特征为:唇区略缢缩,唇环3个;口针粗壮,长15~17μm,基部球呈郁金香球状;受精囊近球形至矩形,内部充满精子;后阴子宫囊长20.0~29.0μm;尾端略平截、粗糙,或常有不规则环纹。基于rDNA28S D2-D3区序列构建的贝叶斯(MrBayes)系统进化树揭示该荷兰群体与铃兰短体线虫美国群体、比利时群体和法国群体聚类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序列相似性达98.0%~100%。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形态特征测计值比较,将加纳群体鉴定为紫檀伞滑刃线虫新种(B.pterocarpi n.sp.),主要形态特征为:雌虫体长630~946 μm,侧线4条;口针长12.6~14.6μm,基部球略膨大;排泄孔位于神经环之后;生殖管前伸,受精囊内部充满精子,阴门盖发育良好;尾圆锥形,较直,尾末端具尾尖突,长1.9~4.8μm;自然寄主和真菌培养群体中均未发现有雄虫。基于rDNA 18S、ITS和28S D2-D3区序列构建的合一系统进化树揭示该新种与松材线虫组(xylophilus-group)和非洲伞滑刃线虫组(africanus-group)的成员聚类在同一分支上,处于分支的基部并独立于这两个组。本文对铃兰短体线虫(P.convallariae)和紫檀伞滑刃线虫新种(B.pterocarpi n.sp.)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特征分析,不仅为我国植物线虫的检疫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防止检疫性线虫传入和保障我国农林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孙丹丹[6](2018)在《广东省园林植物肾形肾状线虫分子特征及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为固着性半内寄生线虫,其寄主范围很广泛,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近几年,国际间和省际间园林植物的调运越来越频繁,但也伴随着日益突出的肾形肾状线虫病害问题。本研究对我国园林植物肾形肾状线虫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两种快速分子检测方法,为检测进出口园林植物上的肾形肾状线虫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来自不同地区21个种群肾形肾状线虫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 rDNA基因的D2D3区进行测序和分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我国的肾形肾状线虫rDNA基因与国外报道的类似,也有两种类型,其中A型(typeA)rDNA-ITS长度为996-1104bp,A型内序列的相似性为94.2%-100%;B型(typeB)rDNA-ITS长度为1143-1149bp,B型内的序列相似性为93.1%-100%。另外,typeA 28S rDNA-D2D3区长度为780-786bp,typeA内的相似性为95.3%-100%;typeB 28S rDNA-D2D3区长度为780-781bp,typeB内的相似性为95.4%-98.5%。而且,来自于同一条线虫的不同克隆也存在typeA和typeB两种类型。2.对来自不同地区21个种群肾形肾状线虫线粒体DNA(mt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序列比对结果表明mtDNA-COI区基因保守,所有序列相似性高达99.3%-100%。3.运用贝叶斯法分析了肾形肾状线虫与其它近缘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基于rDNA基因的ITS区和D2D3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肾形肾状线虫明显分为typeA和typeB两个进化枝,但mtDNA-COI区进化树显示所有肾形肾状线虫聚成一支。4.基于28S rDNA-D2D3区设计了扩增肾形肾状线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Rr-28SF/Rr-28SR2,构建了特异性检测肾形肾状线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该体系特异性强,21个种群的肾形肾状线虫均可被检测出来,而对其它植物寄生线虫的DNA模板没有扩增;灵敏性高,循环阈值(threshold cycle,Ct值)为23.19±0.19至29.66±0.07且可检测到1/1000条线虫DNA,是普通PCR灵敏性的100倍,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于检测含肾形肾状线虫量少的样本。5.基于28S rDNA-D2D3区设计了肾形肾状线虫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引物组:外引物Rr-F3/Rr-B3和内引物Rr-FIP/Rr-BIP,利用该引物组构建了检测肾形肾状线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该体系特异性强,通过SYBRGreen I染料法、酶切实验和扩增产物测序均表明其只能特异扩增肾形肾状线虫,不能扩增其它线虫;灵敏性较高,可检测1/100条线虫DNA,是普通PCR灵敏性的10倍。本研究建立了两种肾形肾状线虫快速分子检测方法,为园林植物进出口岸检疫部门提供了肾形肾状线虫有效的快速检测手段,对加强园林植物肾状线虫病害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研究明确了我国园林植物上肾形肾状线虫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了解肾状属线虫的种内变异提供了重要信息。

申东[7](2018)在《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寄生线虫调查与鉴定》文中指出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对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珠海市、英德市和东莞市等地的园林景观植物进行根际线虫病害调查,共采集了596份样品进行线虫分离,在其中的533份样品中检测到植物线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形态特征、形态测量值及结合分子数据,共鉴定出植物寄生线虫26属22个种。发生频次最高的十个线虫属依次为螺旋属(Helicotylenchus)、丝尾垫刃属(Filenchus)、真滑刃属(Aphelenchoides)、根结属(Meloidogyne)、肾状属(Rotylenchulus)、矮化属(Tylenchorhynchus)、短体属(Pratylenchus)、拟鞘属(Hemicriconemoides)、茎属(Ditylenchus)和剑属(Xiphnema)等。2.鉴定了1个新种,命名为广东盾线虫(Scutellonema guangdongensis sp.n.)。其形态鉴别特征如下:唇环三个,唇基环纵纹15-18个,唇区与体部连续。口针发达,基部球圆。侧区在食腺处和盾片处发生网格化。阴门壁不增厚,阴门瓣折叠进阴门内部。肛门位于盾片所在位置,不覆盖直肠。有6-8个尾环。尾部钝圆,背面末端略凹。与新种形态最接近的是班加罗尔盾线虫(Scutellonema bangalorensis)和单个盾线虫(Scutellonema unum),广州盾线虫新种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别于班加罗尔盾线虫:新种唇基环纵纹较少,尾环数较少,阴门瓣折叠在阴门内;与单个盾线虫相比,新种有较少的唇环数,较短的口针长度,受精囊可见,且肠道不覆盖直肠。另外,本研究还获得该新种的28S rRNA、ITS和COI序列,并构建了盾属线虫的系统发育树。3.本研究还鉴定了中国新记录种3个:凯彼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cabi)、尖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cuspicaudatu)和沼泽中环线虫(Mesocriconema palustre);大陆新纪录种1个:针尾细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 aculentus);广东省新纪录种3个:埃及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egyptiensis),秃尾盘旋线虫(Rotylenchus phaliurus),拟裸露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paranudus)。4.另外,本研究调查发现榕树(Ficus microcarpa)是埃及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egyptiensis)和秃尾盘旋线虫(Rotylenchus phaliurus)的寄主新纪录;假连翘(Duranta repens)是拟裸露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paranudus)的寄主新纪录;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和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a)是饰边盘小环(Discocriconemella limitanea)的寄主新纪录;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是湖南剑线虫(Xiphinema hunaniense)的寄主新纪录;粉单竹(Bambusa chungii)是短颈剑线虫(Xiphinema brevicollum)的寄主新纪录;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和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是荔枝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 litchi)的寄主新纪录;苎麻(Boehmeria nivea)是加德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 gaddi)的寄主新纪录;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是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的寄主新纪录;琴叶珊瑚(Jatropha pandurifolia)是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的寄主新纪录。本研究对广东省的园林景观植根际寄生线虫进行调查和鉴定,初步查明了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根际线虫的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该省园林景观植物线虫病害的发生危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广东省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检疫和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该省的园林植物生产、贸易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刘星彤[8](2017)在《三种短体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p.)又称根腐线虫,是迁移性内寄生线虫,其寄主范围广泛,与孢囊线虫(Heterodera spp.)、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并称为三大植物病原线虫。我国南方的甘蔗和玉米等作物常受到玉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zeae)、拟玉米短体线虫(P.parazeae)和最短尾短体线虫(P.brachyurus)的侵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玉米短体线虫和拟玉米短体线虫常常复合侵染,依靠传统形态学较难区分。因此,本研究建立了快速检测这三种短体线虫的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及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体系,取得了以下结果:1.构建了能同时检测玉米短体线虫、拟玉米短体线虫和最短尾短体线虫的多重PCR体系。该体系包含4对引物,分别是可扩增所有线虫的通用引物D3A/D3B,特异扩增玉米短体线虫的引物18S/Praty-R,特异扩增拟玉米短体线虫的引物PpzF/PpzR以及特异扩增最短尾短体线虫的引物PbF2/PbR1。该体系特异性高,灵敏性也较高,能够同时检测三种单条短体线虫的混合DNA样品。2.基于rDNA-ITS区分别设计了玉米短体线虫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qYF2/q YR2)和探针(qYP)以及拟玉米短体线虫特异性引物(qNF/qNR)和探针(qNP);同时基于mtDN A COI区设计了最短尾短体线虫特异性引物(q BF2/q BR1)和探针(qBP)。利用这些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可分别检测玉米短体线虫、拟玉米短体线虫和最短尾短体线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该体系特异性高,扩增玉米短体线虫的Ct值是25.70-29.90;扩增拟玉米短体线虫的Ct值是25.35-25.67;扩增最短尾短体线虫的Ct值是22.19-22.81;灵敏性也高,可检测0.01条线虫DNA模板。3.基于mt DNA COI区分别设计了扩增三种短体线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引物组:包括特异扩增玉米短体线虫外的引物对PZF3/PZB3和内引物对PZFIP/PZBIP;扩增拟玉米短体线虫的外引物对PPF3/PPB3和内引物对PPFIP/PPBIP和扩增最短尾短体线虫的外引物对PBF3/PBB3和内引物对PBFIP/PBBIP。利用这些引物建立了能分别检测玉米短体线虫、拟玉米短体线虫和最短尾短体线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该体系特异性高,灵敏性高,可检测0.1条线虫DNA模板。4.应用三种分子检测体系对采自广东、湖南、福建、江西、广西和云南六省的76份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检测成功率为100%;用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检测时,能够检测到所有的靶标线虫,但有5个样品出现假阳性;用多重PCR体系在检测43个含有靶标线虫的样品,有6个样未检出玉米短体线虫,4个样未检出拟玉米短体线虫和1个样未检出最短尾短体线虫,但未出现假阳性。本研究建立的用于三种短体线虫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可以快速检测玉米短体线虫、拟玉米短体线虫和最短尾短体线虫,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对实际土壤线虫的混合DNA样品检测效果最高,成功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为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及农业部门快速检测短体线虫提供了有效手段,对由这三种短体线虫引起的根腐病的快速诊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徐玉梅[9](2015)在《山西长针线虫和三孔线虫的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rDNA分子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不同地域采集的930份土样中的长针线虫和三孔线虫的种类进行了分类鉴定,并通过核糖体大亚基(LSU)和小亚基分子(SSU)的D2/D3 rDNA对其进行系统发育研究。从所采集的样本中共鉴定出出5属12种线虫,其中4个新种、4个中国新记录种、2个山西新记录种和1个雄虫新报道,并构建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树;同时对山西汾阳疑似赤枯病的白皮松根际线虫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长针线虫种群数量与发病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并描述了长针属的1个新种Longidorus viburnum sp. nov.。新种的模式生境为山西晋城荚蒾根围。该新种的主要特征:雌虫中等长度L=4.85mm,齿尖针103 gm,唇区宽22 μm,唇区扁平,无缢缩,侧器囊长漏斗状,导环位于齿尖针较后,距离体前端59μm,尾部钝圆锥形。雄虫交合刺显着,长73~89μm,近肛门区前端有附器8-9个。据Chen等(1997)多歧检索表其代码为A4-B4-C5-D3-E4-F2-G1-H1-I2。2、鉴定并描述了3个长针属线虫,分别为伯纳德长针线虫Longidorus bernardi Robbins & Brown 1996、雪松长针线虫Longidorus cedari (Khan, Saha & Seshadri 1978) Decraemer & Coomans 2007和琼斯长针线虫Longidorus jonesi Siddqi 1962,其中前2种均为中国新记录种,并首次报道了Longidorus jonesi的雄虫特征。3、鉴定并描述了剑属线虫2个山西新记录种,分别为短颈剑线虫Xiphinema brevicolle Lordello & Da Costa 1961和标明剑线虫Xiphinema insigne Loos 1949。并描述了短颈剑线虫的3个龄期幼虫的形态特征。4、鉴定并描述了Tripylina属的1个新种蒲县小三孔线虫Tripylina puxianensis sp. nov.和1个山西省新记录种浙江小三孔线虫Tripylina zhejiangensis Pham, Wang, Zhao & Zheng 2013。蒲县小三孔线虫主要特征:虫体粗壮,6根长刚毛和4根短刚毛在同一圈上,背牙位于亚腹牙前端,三角形,指向腹侧。亚腹牙2颗,形状和大小类似于背牙。在颈部有1根亚腹中刚毛,单生殖腺无后阴子宫囊,尾部有1对亚背尾刚毛。5、鉴定并描述了Trischistoma属的1个新种Trischistoma taiguensis sp. nov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Trischistoma pellucidum Cobb 1913。Trischistoma taiguensis sp. nov主要特征:虫体细小,6根长刚毛和4根短刚毛在不同圈上,食道和肠连接处的贲门不明显,单生殖腺,无后阴子宫囊,尾部有1对亚背尾刚毛。6、鉴定并描述了Tripyla属的1个新种五台三孔线虫Tripyla wutai sp. nov和1个已报道种Tripyla setifera Biitschli 1873.五台三孔线虫主要特征:体较长L=1447~1644μm,外唇刚毛和颈刚毛在不同圈上,外唇刚毛向外伸直,不及唇区,楔形背牙位于亚腹牙之后,食道和肠连接处的贲门明显,双生殖腺,阴门较靠前V=47~56%,尾部最宽的部位在肛门处,尾尖较短2~4 μm。Tripyla setifera虽然在中国已有报道,但并没有对该种群的详细描述,本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种群的形态特征。7、本研究用SSU和LSU的D2/D3序列分析了上述5个属的系统亲缘关系。并根据形态学特征编制了我国的长针科和三孔科线虫的分类检索表。8、对山西汾阳疑似赤枯病的白皮松根围的线虫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长针线虫主要集中在根际20~40 cm处,罹病程度严重的白皮松根际周围的长针线虫数量较多,其在罹病白皮松根际周围的分布数量与发病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朱致豫[10](2014)在《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技术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烟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根结线虫病是世界烟草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大部分烟草种植区均有发生,且多个省市危害严重。由于生产上所种植的烟草品种抗性程度不够,防治上仍然以化学药剂为主要防控手段。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根结线虫抗(耐)药性剧增、环境污染和烟叶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影响防治效果、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问题出现。为此,本文针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生防控制设计试验,试验内容主要是进行了拮抗菌株室内筛选及防效测定,拮抗菌温室盆栽验证以及拮抗菌株对烟草根结线虫发育进程影响的初步研究。通过本研究,从生防菌的初步筛选、拮抗菌对卵和二龄幼虫的拮抗试验、温室盆栽控病试验、同时调查统计根结线虫在植株根内发育进程受拮抗菌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可行的根结线虫生防菌筛选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烟草根结线虫拮抗活性菌株初步筛选分别利用实验室保存经前人研究对烟草病害具有良好控病作用的的45株菌株进行烟草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抑杀测定,得到有拮抗活性的菌株13株,占待测菌总数的28.9%;其中真菌3株,细菌8株,放线菌2株。其中处理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超过70%的菌株共3株,分别为哈茨木霉菌YZL229(77.0%),荧光假单胞杆菌P-72-10(74.0%),枯草芽孢杆菌Itb162(72.3%),占待测菌总数的11.1%。2、拮抗菌YZL229, P-72-10, Itb162对烟草根结线虫卵和二龄幼虫的拮抗试验通过初步筛选,分别选取对烟草根结线虫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哈茨木霉菌YZL229,荧光假单胞杆菌P-72-10,枯草芽孢杆菌Itb162对烟草根结线虫卵和二龄幼虫进行抑杀测定。结果表明,三种菌株不同浓度发酵液上清液均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卵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处理120h后,菌株发酵液对烟草根结线虫卵孵化的抑制作用从大到小为:YZL229>P-72-10>Itb162。其中菌株YZL229发酵液原液抑制孵化作用最明显,菌株Itb162发酵液5倍稀释液抑制作用最小,但均与对照呈显着性差异。同样,三种菌株不同浓度发酵液上清液均对烟草根结线虫的二龄幼虫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处理48h后,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抑杀作用从大到小为:YZL229>P-72-10>Itb162。其中菌株YZL229发酵液原液在处理48h后对二龄幼虫的致死率高达94.7%,而菌株Itb162发酵液5倍稀释液对二龄幼虫的致死率为62.3%,均与对照具显着性差异。另外,还,针对菌株YZL229对烟草根结线虫卵作了寄生测定。结果表明,处理7d后菌株YZL229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高达73.4%,同时还发现该菌株对发育较成熟的卵具有较高的寄生率,而对未发育成熟的卵寄生率较低。3、拮抗菌株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温室盆栽试验选择拮抗试验中对烟草根结线虫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哈茨木霉菌YZL229,荧光假单胞杆菌P-72-10,枯草芽孢杆菌Itb162对烟草根结线虫进行温室盆栽试验。用灌根法先接种拮抗菌菌悬液14d后,再接种二龄幼虫,接种二龄幼虫60d后对烟草植株进行调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ZL229, P-72-10和Itb162均对烟草根结线虫侵染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三种拮抗菌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小寄主植株的GI(egg index)和EMI (egg mass index),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寄主植株的生长指数(叶片长度,根长,叶面积),均能增加寄主植株的干重和鲜重,同时也能减少寄主根围线虫密度和减少烟草根结线虫的产卵量。其中菌株YZL229具有三者之中最好的拮抗效果,其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YZL229> P-72-10> Itb162,三者均与发病对照具有显着性的差异,均展现了良好的生防潜力。4、荧光假单胞杆菌P-72-10对烟草根结线虫发育进程的影响选择经前人研究能定殖于烟草根表且对烟草根结线虫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荧光假单胞杆菌P-72-10菌株进行盆栽试验,分别于接种二龄幼虫后二龄幼虫侵染和不同时间段不同龄期对线虫发育进程进行调查,以直观的说明拮抗菌株P-72-10对烟草根结线虫发育进程的影响,从而验证其生防潜力。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二龄幼虫后第2d,4d,6d,8d,10d二龄幼虫侵染烟草植株数量逐渐增大,但经菌株P-72-10处理过的侵染率除第4d外均显着低于对照。接种后第10d对侵染的烟株进行移栽,在接种二龄幼虫第14d,21d,28d和35d对烟草植株根系内线虫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经菌株P-72-10处理的烟株根系内的根结线虫与对照相比其发育进程受到了显着的抑制和延缓,这表明拮抗菌P-72-10能在整个根结线虫生活史时段中有效的抑制根结线虫的发育进程和繁殖,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5、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可行的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筛选技术体系本研究利用初步筛选出的三株菌株从其对烟草根结线虫卵和二龄幼虫的抑制试验、温室控病试验,对侵染烟株不同发育进程根结线虫的影响三个不同角度充分验证了三种拮抗菌株对烟草根结线虫的生防潜力,建立起一套较系统、可行的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筛选技术体系。在对烟草根结线虫卵和二龄幼虫的抑制试验中,针对可能对根结线虫卵和二龄幼虫具有寄生能力的真菌菌株进行了卵和二龄幼虫的寄生测定,同时利用三株拮抗菌株不同浓度发酵液上清液分别对卵进行孵化抑制试验和对二龄幼虫进行抑杀试验,同时观察统计二龄幼虫在不同浓度发酵液上清液中的行为特征,充分验证三株拮抗菌株的抑制效果;在温室盆栽控病试验中,利用三株菌株菌悬液对烟株进行灌根处理,调查其根结指数(GI)和卵块指数(EMI)及单位土壤中线虫数量,并从烟株的生长指数等方面充分说明菌株的控病能力;在进行三株菌株对侵染烟株后不同发育进程影响实验中,通过调查二龄幼虫的侵染率和线虫在烟株根部不同发育进程,表明菌株能在整个根结线虫生活史时段中对其发育进程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实验结果,本研究从拮抗菌对烟草根结线虫卵和二龄幼虫及其在烟株内发育进程的抑制作用作出评价,从控制烟草根结线虫侵染源和侵染后发育进程等角度建立了一套系统可行的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筛选技术体系,为验证生防菌的生防潜力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二、云南烟草寄生线虫调查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烟草寄生线虫调查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作用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孢囊线虫病概述
        1.1.1 大豆孢囊线虫的分类学地位
        1.1.2 大豆孢囊线虫病原形态特征
        1.1.3 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特性
        1.1.4 大豆孢囊线虫寄主范围及侵染过程
        1.1.5 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病特点及危害
        1.1.6 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及其分布
    1.2 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2.1 抗大豆孢囊线虫品种选育
        1.2.2 农业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孢囊线虫寄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季节变化动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孢囊寄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2.2.2 部分真菌的形态学特征
        2.2.3 寄生真菌的鉴定
        2.2.4 不同季节大豆孢囊线虫寄生真菌差异性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作用方式初步探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防菌孢子悬浮液对卵的寄生作用
        3.2.2 生防菌孢子悬浮液对卵孵化抑制作用
        3.2.3 生防菌孢子悬浮液对J2 的致死作用
        3.2.4 生防菌发酵液对卵孵化的抑制作用
        3.2.5 生防菌发酵液对J2 的致死作用
        3.2.6 生防真菌的筛选
    3.3 讨论
第四章 3株生防菌对大豆孢囊线虫盆栽防效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防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室内防治效果
        4.2.2 生防菌麦麸培养物对大豆孢囊线虫室内防治效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2)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1 土壤线虫的分类及危害
        1.1.1 土壤线虫分类系统
        1.1.2 植物寄生线虫分类系统演化
        1.1.3 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
    1.2 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土壤线虫的多样性
        1.2.2 植物寄生线虫的多样性研究
        1.2.3 日光温室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
        1.2.4 其它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
    1.3 土壤线虫分类鉴定方法
        1.3.1 形态学鉴定方法
        1.3.2 生物化学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4 研究展望
第二章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及分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样来源与采集
        2.1.2 线虫的分离、杀死和固定
        2.1.3 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
        2.1.4 线虫分子鉴定方法
        2.1.5 线虫描述采用的英文缩略语和符号意义
    2.2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植物寄生线虫分类鉴定结果
        2.2.1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植物寄生线虫分布概况
        2.2.2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植物寄生线虫形态描述
        2.2.3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结线虫种类分子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生育期根围土壤线虫空间分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标样来源
        3.1.2 标样的采集
        3.1.3 土壤线虫生态指数计算方法
        3.1.4 土壤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特征
        3.2.2 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的优势属分析
        3.2.3 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
        3.2.4 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描述
        3.2.5 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及分布研究
    4.2 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生育期根围土壤线虫空间分布研究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3)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关键因子分析
        1.1 烟草根腐病概述
        1.2 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生态因子
        1.3 烟草根腐病的防治方法现状
    2 有益微生物对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
        2.1 有益微生物在植物土传病害上的应用
        2.2 有益微生物对土传病原体的抑菌机理
    3 植物根际微生态特征及其调控研究
        3.1 根际微生态与土传病害的关系
        3.2 生物制剂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
        3.3 微生态调控在抑制烟草土传病害上的应用
    4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烟草根腐病健康与发病土壤的微生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烟草根腐病发病与健康基础土壤理化性质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烟草根腐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烟草根腐病发病与健康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关键生态因子分析
    第一节 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关键微生物因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有益微生物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研究
    第一节 根腐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和防病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多粘类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微生态调控对田间烟草根腐病的控制效果研究
    第一节 有益微生物对田间烟草生长及根腐病发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烟草根际健康微生态调控对田间根腐病的防控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杀线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根结线虫的研究进展
        1.1 根结线虫的分布与危害
        1.2 根结线虫的生活史与发生规律
        1.3 根结线虫的致病机制与危害症状
    2 根结线虫的防治方法
        2.1 抗线虫病优良品种的选用
        2.2 植物检疫
        2.3 农业防治
        2.4 化学防治
        2.5 生物防治
    3 链霉菌Streptomyces杀线研究进展
        3.1 链霉菌杀线研究进展
        3.2 链霉菌杀线活性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ZZ-9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线虫死亡情况的判断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ZZ-9 菌株活菌液、发酵滤液杀线活性测定结果
        2.2 发酵滤液与阿维菌素溶液以不同比例混配杀线活性测定结果
        2.3 发酵滤液与噻唑膦溶液以不同比例混配杀线活性测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ZZ-9菌株杀线活性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萃取剂筛选结果
        2.2 粗提物提取及其杀线活性测定结果
        2.3 薄层层析法分离结果
        2.4 柱层析法分离结果
        2.5 杀线活性组分化学组成分析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活性成分杀线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磷酸三丁酯杀线活性测定结果
        2.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杀线活性测定结果
        2.3 环(亮氨酸-亮氨酸)二肽杀线活性测定结果
        2.4 磷酸三丁酯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混配杀线活性测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5)铃兰短体线虫与伞滑刃线虫一新种的形态和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短体线虫属研究概述
        1 短体线虫属的分类概况
        2 短体线虫属种类的形态学鉴定
        3 短体属线虫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 种特异性引物PCR
        3.2 ITS-RFLP
        3.3 DNA条形码
        4 短体线虫的危害
        4.1 对农作物和草本植物的危害
        4.2 对果树和木本植物的危害
        4.3 短体线虫与其他病原生物的复合侵染
        4.3.1 与其他植物寄生线虫的复合侵染
        4.3.2 与病原细菌的复合侵染
        4.3.3 与病原真菌的复合侵染
        5 短体线虫的防治
    第二章 伞滑刃线虫属研究概述
        1 伞滑刃线虫属的分类概况
        2 伞滑刃属线虫种类的形态学鉴定
        3 伞滑刃属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 ITS-RFLP鉴定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DNA测序
        4 伞滑刃属线虫的致病性及危害
        4.1 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及危害
        4.2 椰子红环腐线虫的致病性及危害
        4.3 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及危害
        4.4 十二齿小蠹伞滑刃线虫的致病性及危害
        4.5 其他伞滑刃线虫的致病性及危害
        5 致病性伞滑刃线虫的防治
        5.1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5.2 椰子红环腐线虫病的防治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荷兰进境铃兰苗中铃兰短体线虫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和线虫分离
        1.2 形态学鉴定
        1.2.1 线虫临时玻片的制作
        1.2.2 线虫永久玻片的制作
        1.2.3 线虫形态特征的测计
        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1.3.1 线虫DNA的提取
        1.3.2 rDNA 28S D2-D3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1.3.3 系统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荷兰线虫群体的测计值
        2.2 荷兰线虫群体的形态描述
        2.3 荷兰线虫群体的鉴定及其与近似种的关系
        2.4 分子生物学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加纳进境紫檀原木中紫檀伞滑刃线虫新种的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线虫的分离
        1.2 线虫的纯培养和繁殖测定
        1.3 形态学鉴定
        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1.4.1 线虫DNA的提取
        1.4.2 rDNA片段的扩增
        1.4.3 rDNA片段的克隆及测序
        1.4.4 系统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测计值
        2.2 形态描述
        2.3 模式生境与寄主
        2.4 模式标本
        2.5 形态鉴定及其与近似种的比较
        2.6 分子鉴定特征和系统进化分析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广东省园林植物肾形肾状线虫分子特征及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肾状线虫的种类
    1.2 肾形肾状线虫的寄主范围和危害
        1.2.1 肾形肾状线虫的寄主范围
        1.2.2 肾形肾状线虫的危害
    1.3 肾状线虫的鉴定方法
        1.3.1 肾状线虫形态鉴定特征
        1.3.2 基于DNA的分子鉴定
        1.3.2.1 DNA靶标序列的选择
        1.3.2.2 分子鉴定技术与方法
        1.3.2.2.1 多重PCR
        1.3.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3.2.2.3 环介导等温扩增
        1.3.2.2.4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线虫种群及来源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1.3 主要设备
        2.1.4 主要数据库和软件
    2.2 方法
        2.2.1 线虫模板DNA的制备
        2.2.2 供试线虫的分子测序鉴定
        2.2.2.1 rDNA-ITS区和28SrDNA-D2D3区的扩增
        2.2.2.2 mtDNA-COI区的扩增
        2.2.2.3 PCR产物的连接、转化
        2.2.2.4 DNA序列测定
        2.2.3 系统发育树构建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构建
        2.2.4.1 引物的设计
        2.2.4.2 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
        2.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2.2.4.4 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性检测
        2.2.4.5 标准曲线的构建
        2.2.4.6 混合线虫样品的检测
        2.2.4.7 田间土壤样品的检测
        2.2.5 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的构建
        2.2.5.1 引物的设计
        2.2.5.2 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
        2.2.5.3 环介导等温扩增产物检测
        2.2.5.4 引物反应温度的优化
        2.2.5.5 反应时间优化
        2.2.5.6 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检测
        2.2.5.7 环介导等温扩增灵敏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园林植物上肾形肾状线虫的分子特征
        3.1.1 rDNA-ITS区的分子特征
        3.1.1.1 rDNA-ITS区分子序列特征分析
        3.1.1.2 rDNA-ITS区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3.1.2 28 SrDNA-D2D3区的分子特征
        3.1.2.1 28 SrDNA-D2D3区分子序列特征分析
        3.1.2.2 28 SrDNA-D2D3区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3.1.3 mtDNA-COI区的分子特征
        3.1.3.1 mtDNA-COI区分子序列特征分析
        3.1.3.2 mtDNA-COI区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构建
        3.2.1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3.2.2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分析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性分析
        3.2.4 标准曲线的构建
        3.2.5 混合线虫样品的检测结果
        3.2.6 田间土壤样品检测结果
    3.3 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的构建
        3.3.1 反应温度优化结果
        3.3.2 反应时间优化结果
        3.3.3 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检测结果
        3.3.4 环介导等温扩增灵敏性检测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论文中所用的引物信息
附录 B 肾形肾状线虫PCR扩增测序结果
附录 C 环介导等温扩增外引物F3/B3扩增测序结果

(7)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寄生线虫调查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植物线虫的危害
    1.2 园林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概况
    1.3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概况
        1.3.1 传统形态学分类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种群来源
    2.2 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2.2.1 线虫的分离
        2.2.2 线虫标本的制作
        2.2.3 形态学观察与数据测量
        2.2.4 扫描电镜观察
    2.3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1 单条线虫DNA的提取
        2.3.2 rDNA和mtDNA基因片段的扩增
        2.3.3 克隆及测序
        2.3.4 序列比对与分析
        2.3.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 结果
    3.1 广东园林植物根际线虫种类的发生与记述
        3.1.1 盾属线虫一新种—广东盾线虫(Scutellonemaguangdongensissp.n.)的描述
        3.1.1.1 形态学特征
        3.1.1.2 分子序列特征分析
        3.1.2 我国新纪录种—凯彼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cabi)的描述
        3.1.2.1 形态学特征
        3.1.3 我国新纪录种—尖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cuspicaudatus)的描述
        3.1.3.1 形态学特征
        3.1.3.2 分子特征分析
        3.1.4 我国新纪录种—沼泽中环线虫(Mesocriconemapalustre)的描述
        3.1.4.1 形态学特征
        3.1.5 已知种的描述
        3.1.5.1 尾粗巴兹尔线虫(Basiratumida)
        3.1.5.2 饰边盘小环线虫(Discocriconemellalimitanea)
        3.1.5.2.1 形态学特征
        3.1.5.3 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dihystera)
        3.1.5.3.1 形态学特征
        3.1.5.4 埃及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egyptiensis)
        3.1.5.4.1 形态学特征
        3.1.5.5 加德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gaddi)
        3.1.5.5.1 形态学特征
        3.1.5.5.2 分子特征及分析
        3.1.5.6 荔枝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litchi)
        3.1.5.7 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javanica)
        3.1.5.7.1 形态学特征
        3.1.5.7.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8 针尾细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aculentus)
        3.1.5.8.1 形态学特征
        3.1.5.8.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9 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brachyurus)
        3.1.5.9.1 形态学特征
        3.1.5.9.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0 喜悦平滑垫刃(PsilenchusHilarulus)
        3.1.5.10.1 形态学特征
        3.1.5.11 秃尾盘旋线虫(Rotylenchusphaliurus)
        3.1.5.11.1 形态学特征
        3.1.5.12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reniformis)
        3.1.5.12.1 形态学特征
        3.1.5.12.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3 明尼苏达大尾线虫(Trophurusminnesotensis)
        3.1.5.13.1 形态学特征
        3.1.5.13.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4 饰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annulatus)
        3.1.5.14.1 形态学特征
        3.1.5.14.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5 拟裸露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paranudus)
        3.1.5.15.1 形态学特征
        3.1.5.16 湖南剑线虫(Xiphinemahunaniense)
        3.1.5.16.1 形态学特征
        3.1.5.17 短颈剑线虫(Xiphinemabrevicollum)
        3.1.5.17.1 形态学特征
        3.1.5.17.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8 隐皮孢囊线虫未定种BJ2(Cryphoderasp.BJ2)
        3.1.5.18.1 形态学特征
        3.1.5.18.2 分子序列特征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根部寄生线虫种类
    4.2 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根部寄生线虫分布及危害
    4.3 本研究创新之处
    4.4 本研究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A
附录 B

(8)三种短体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短体线虫的种类及危害
    1.2 短体线虫的鉴定方法
        1.2.1 传统形态学鉴定
        1.2.2 基于DNA的分子鉴定
        1.2.2.1 DNA靶标序列的选择
        1.2.2.2 分子鉴定技术与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种群与来源
        2.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引物的筛选、设计与合成
        2.1.5 主要软件与网络数据库
    2.2 方法
        2.2.1 线虫DNA模板的提取
        2.2.2 供试线虫的分子鉴定
        2.2.3 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2.2.4 多重PCR体系的构建
        2.2.4.1 多重PCR引物浓度比的优化
        2.2.4.2 多重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2.2.4.3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
        2.2.4.4 多重PCR灵敏性检测
        2.2.4.5 多重PCR条带的测序验证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构建
        2.2.5.1 实时荧光定量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2.2.5.2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2.2.5.3 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性检测
        2.2.5.4 标准曲线的构建
        2.2.6 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的构建
        2.2.6.1 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
        2.2.6.2 环介导等温扩增退火温度优化
        2.2.6.3 环介导等温扩增退火时间优化
        2.2.6.4 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检测
        2.2.6.5 环介导等温扩增灵敏性检测
        2.2.6.6 环介导等温扩增的测序验证
        2.2.7 土壤样品中短体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
        2.2.7.1 土壤样品中线虫的鉴定
        2.2.7.2 土壤样品中线虫的DNA模板制备
        2.2.7.3 土壤样品中线虫的分子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重PCR体系的构建
        3.1.1 多重PCR引物浓度及退火温度的优化
        3.1.2 多重PCR特异性分析
        3.1.2.1 多重PCR体系分别检测三种短体线虫
        3.1.2.2 多重PCR体系检测三种短体线虫混合样品
        3.1.2.3 多重PCR体系检测其他植物寄生线虫
        3.1.3 多重PCR灵敏性分析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构建
        3.2.1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分析
        3.2.2 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性分析
        3.2.3 标准曲线的构建
    3.3 环介导等温扩增体系的构建
        3.3.1 环介导等温扩增退火温度的优化
        3.3.2 环介导等温扩增退火时间的优化
        3.3.3 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分析
        3.3.4 环介导等温扩增灵敏性分析
    3.4 土壤样品中的短体线虫检测
        3.4.1 土壤样品中线虫种类的鉴定结果
        3.4.2 土壤中线虫样品的快速分子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植物寄生线虫DNA提取方法
        4.2.2 DNA靶标序列的选择
        4.2.3 多重PCR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5 环介导等温扩增
        4.2.6 三种分子检测体系的比较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论文中所用的引物信息
附录B 多重PCR扩增测序结果
附录C 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外引物扩增测序结果
附录D 部分土壤样品测序结果
附录E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9)山西长针线虫和三孔线虫的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1、线虫分类的研究进展
    1.1 早期阶段
    1.2 两纲分类法
    1.3 三纲分类法
    1.4 多纲分类法
2、长针线虫分类的研究进展
    2.1 长针线虫的经济危害
    2.2 长针线虫的分类研究
    2.3 我国长针线虫分类研究现状
3、三孔线虫的研究进展
    3.1 三孔线虫的分类地位
    3.2 三孔线虫的分类现状
    3.3 我国三孔线虫分类研究现状
4、线虫的现代分类技术及方法
5、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山西长针线虫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线虫的采集
    1.2 线虫的分离
    1.3 线虫的杀死、脱水和制片
    1.4 形态学观察和测量
    1.5 DNA提取、PCR扩增和电泳
    1.6 PCR产物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结果与分析
    2.1 长针属线虫的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2.2 剑属线虫的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2.3 我国长针线虫形态学鉴定检索表
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山西三孔线虫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线虫的采集
    1.2 线虫的分离
    1.3 线虫的杀死、脱水、制片和观察
    1.4 电镜观察
    1.5 DNA提取、PCR扩增和电泳
    1.6 PCR产物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结果与分析
    2.1 Tripylina线虫的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2.2 Trischistoma线虫的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2.3 Tripyla线虫的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2.4 我国三孔线虫形态分类检索表
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罹病白皮松根际线虫种群动态与发病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线虫的采集
    1.2 线虫的分离
    1.3 线虫固定与计数
    1.4 线虫类群的划分
2、结果与分析
    2.1 根际土壤不同线虫营养类群及数量与发病级别的关系分析
    2.2 根际土壤线虫总数量与发病级别的关系分析
    2.3 根际土壤线虫的垂直分布与发病级别的关系分析
    2.4 根际土壤长针线虫数量与发病级别的关系分析
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结
1、长针线虫的种类鉴定结果
2、三孔线虫的种类鉴定结果
3、线虫种群动态与发病程度的相关性探讨 Abstract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技术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根结线虫病
        1.1 为害症状
        1.2 病原特征
        1.3 植物根结形成和根结线虫致病机理
        1.4 侵染循环
    2 拮抗微生物在根结线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2.1 食线虫真菌
        2.2 拮抗细菌
        2.3 其他拮抗微生物
    3 拮抗微生物对根结线虫的作用机理
        3.1 对根结线虫的寄生作用
        3.2 产生毒素
        3.3 改变根结线虫与根分泌物作用方式
        3.4 生态位或营养竞争
        3.5 提高寄主植株的抗病力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烟草根结线虫拮抗菌的筛选及抑制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烟草根结线虫卵和二龄幼虫悬浮液的制备
        1.2 待测菌株及培养基
        1.3 待测菌株发酵液上清液的制备
        1.4 主要仪器
        1.5 待测菌对二龄幼虫的抑制作用筛选试验
        1.6 拮抗菌YZL229,P-72-10,Itb162对烟草根结线虫卵和二龄幼虫的拮抗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待测菌筛选结果
        2.2 拮抗菌YZL229对二龄幼虫卵的寄生测定结果
        2.3 拮抗菌YZL229,P-72-10,Itb162对烟草根结线虫卵孵化的抑制试验结果
        2.4 拮抗菌YZL229,P-72-10,Itb162对烟草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抑制试验结果
        2.5 拮抗菌YZL229不同浓度发酵液上清液中二龄幼虫的行为特征
    3 讨论
第四章 温室盆栽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烟草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悬浮液的制备
        1.2 菌株YZL229,P-72-10,Itb162菌悬液的制备
        1.3 供试烟草品种及烟苗的培育
        1.4 温室盆栽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根结线虫根结指数和卵块指数
        2.2 烟草植株生长系数
        2.3 烟草植株根和叶片的干重和鲜重
        2.4 烟草根结线虫单位土壤线虫数
        2.5 烟草根结线虫单位卵块卵的数量
    3 讨论
第五章 荧光假单胞杆菌P-72-10对烟草根结线虫发育进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烟草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悬浮液的制备
        1.2 荧光假单胞杆菌P-72-10菌悬液的制备
        1.3 供试烟草品种及烟苗的培育
        1.4 温室盆栽接种
        1.5 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发育龄期的烟草根结线虫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后第2,4,6,8和10天时烟草根结线虫数量
        2.2 接种后第14天不同发育龄期根结线虫的数量
        2.3 接种后第21天不同发育龄期根结线虫的数量
        2.4 接种后第28天不同发育龄期根结线虫的数量
        2.5 接种后第35天不同发育龄期根结线虫的数量及单位卵块卵的数量
    3 讨论
第六章 展望与小结
    1 小结
        1.1 烟草根结线虫拮抗活性菌株初步筛选
        1.2 拮抗菌对根结线虫卵和为龄幼虫的抑制作用
        1.3 拮抗菌对烟草根结线虫的温室盆栽验证
        1.4 拮抗菌株P-72-10对烟草根结线虫发育进程的影响
        1.5 建立了一套系统、可行的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筛选技术体系
    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四、云南烟草寄生线虫调查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作用方式[D]. 陈秀菊.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2]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D]. 赵婉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3]影响烟草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其调控研究[D]. 姚晓远. 西南大学, 2019(01)
  • [4]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杀线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分析[D]. 杨树.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5]铃兰短体线虫与伞滑刃线虫一新种的形态和分子鉴定[D]. 王倩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6]广东省园林植物肾形肾状线虫分子特征及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D]. 孙丹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寄生线虫调查与鉴定[D]. 申东.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三种短体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D]. 刘星彤.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山西长针线虫和三孔线虫的分类研究[D]. 徐玉梅.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7)
  • [10]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技术体系的建立[D]. 朱致豫. 西南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云南烟草寄生线虫调查研究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