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幽默(五)

求职幽默(五)

一、求职幽默(五则)(论文文献综述)

刘曼迪[1](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7-2019级学生为例》文中指出论文选题作为学位论文撰写工作的起始环节和关键一步,对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论文以及获得学位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统计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7-2019级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从选题类型、选题趋势两个角度,分析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调查结果进行多方面方角度的分析,进而针对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和问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因此,本文主要是从论文选题类型及趋势角度和问卷调查结果角度对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真实有效的建议。具体来说,从论文选题类型及趋势角度,建议均衡各类论文选题类型、减少选题内容的重复性、加强选题的创新性;从问卷调查结果角度,则主要是从主体出发,针对学生、导师、培养单位分别提出建议。其中学生个人首先应端正写作态度。其次,要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主要是努力提高学位论文写作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提高外语水平、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第三,学生还要加强与导师沟通;从导师角度来说,导师要立足学术前沿,带动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还要加强对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过程的指导。从培养单位角度出发,笔者建议培养单位合理安排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和拓宽实习平台。

王津京[2](2021)在《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文中研究指明话剧剧本是一个语篇,它带着编剧与观众交流的愿望。话剧演出是一场约定好的聚会,演出过程是观演之间的交流。演出之后,一些观众会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演出的理解,这其中将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整个语篇或个别语句的理解。一个艺术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将在历史中被几代人做出不同的解读。话剧语言的意义生成是一个历时漫长且复杂多变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对剧本意义做出大致判断,但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演员的表演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且,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创作者阐释、演出广告、评论文章、同题材的其他艺术文本,以至于个人的修养、学识、观剧心情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作品意义的再阐释。本文试图借鉴叙事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等理论方法对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进行分析,观察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在话剧史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重要作品在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言形式选择上,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第一章论述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过程。话剧是以写实的样式进入中国的,并且很快就与传统戏剧形成对峙。一种以写实戏剧观、脱离剧情的演讲、信息的分散和剧情的集中等为特点的新型戏剧话语模式在新剧时期已逐渐形成。五四新剧和爱美剧时期,大量作者开始以易卜生的作品为范本进行创作,一些留学归国人员在剧本创作和导演方面促进了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成熟,话剧语言具备了更符合戏剧表达的功能。第二章论述话剧语言成熟期重要作品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第一节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作品在叙事结构、话语冲突、信息的层次及话语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总结。第二节主要以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为例对诗意的话语模式的含蓄、抒情、象征三个特点进行论述。第三节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和老舍的《龙须沟》为例对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进行论述,指出再现生活的四种基本功能。第四节以曹禺的《日出》和老舍的《茶馆》为例对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组成进行论述。第三章论述新时期话剧语言在话语模式上的发展变化。第一节主要论述现实主义话语模式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节主要论述实验戏剧在语言方面进行的种种实验和成果。第三节主要论述台湾地区影响较大的表演工作坊的主要作品在话语模式上的一些特点。第四章从表演的角度说明语言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一节对话剧腔问题进行简要的历史梳理和辨析,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第二节讨论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三节以不同版本的《雷雨》《茶馆》和《恋爱的犀牛》为例讨论同一个作品在不同时代,由不同导演和演员表现产生的意义变化。第五章从接受的角度讨论话剧语言意义生成的影响因素、标准和时代性,以及当下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主要方向。

田语[3](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指出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程文莹[4](2019)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正规的写作教学,学生写作、教师教学基本呈现为自然生长的状态。造成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写作教材出现了问题,缺乏规范化、体系化。立足于当前写作教材存在的缺点,本文具体以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人教版高中语文与我国第一套系统引进西方中学语文教材——《美国语文》,这两套教材中的写作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语文》教材中写作部分的编写有许多特色之处,可以供我们借鉴参考,从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首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两套教材整体编排体系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梳理两套教材整体编排体系,对两套教材有了整体直观的认识。阐述了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本源论、朱行能先生对思维的分类、荣维东先生提出的交际语境写作法三大理论,以语文写作与生活、思维、情境相关理论依据为依托,引出本文所要比较的对象。其次,梳理了两套教材中的写作部分编排体系并对两套教材写作部分共有的写作训练与写作指导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分析。我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训练体裁安排集中、题材以生活为本、教材之间注重衔接,循序渐进、写作专题注重精神之间的相互连线,更加突出文明传承。《美国语文》教材写作训练体裁多种多样、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独特思维。写作指导部分人教版高中教材包含有话题引导、写法借鉴两种。《美国语文》写作指导则是一种相对完善的全过程指导,包括了写作前的话题引导、写作技巧重点点拨;写作中的构思、写稿;写作后的指导还包含了修改环节。最后,在以上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美国语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编写的可借鉴之处,对人教版教材写作编写提出了以下5条建议:1、调整写作系统序列,尽可能做到与“阅读鉴赏”部分在内容与位置上的读写结合,反对读写结合出现“依葫芦画瓢”与“半截子主义”现象;2、丰富写作文体,打破“三大文体”的局限,加强写作与生活联系,忌重文体轻内容;3、开拓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辨认知能力;4、写作训练设计运用荣维东先生的“交际语境写作”,创造真实的写作情境;5、写作指导突出目的性、可操作性,加入修改环节,完善指导过程。

黄寒隽[5](2019)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晚年撰写的一部着名笔记小说。小说中不仅征引了数量繁多的他人诗作,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纪昀自撰诗作,这些诗歌是《阅微草堂笔记》的有机组成部分。论文从诗入小说的角度,对《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做了系统梳理和全面考察,与此同时,立足于乾隆时期复杂学术文化背景、结合纪昀生平际遇,对《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进行了典型解读,意在剖析《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与其他文言小说中诗歌在形态、思想和功能等层面的差异,从而探究纪昀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深刻意蕴,力图拓展学界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第一章旨在对诗入《阅微草堂笔记》的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对乾隆朝官方政策和民间风气、纪氏家族学术旨趣以及纪昀的交游情况的分析,试图分析纪昀在这一场“诗歌风暴”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阅微草堂笔记》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自撰的诗歌。将纪昀诗集中与小说中的同题材的自撰诗歌进行对比,可窥探出纪昀的晚年心境。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的自撰诗歌中流露出消沉、伤感的情绪同时,也凸显了他更为客观的写作态度,较为清晰地反映出他晚年沉淀之后人生价值的调整和变化。第三章着重阐释了《阅微草堂笔记》中亲友见闻所得诗歌的价值。联系乾隆朝社会、文艺思想,通过梳理亲友见闻中所得诗歌以及纪昀的点评,从而分析出纪昀的“折衷思想”。纪昀在这种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往往通过对概念的重新阐释,在调和两种对立观点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主张。第四章侧重讨论《阅微草堂笔记》中所征引的前人诗歌。纪昀身处学术风向巨变的时代,其学术风格也体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征引前人诗歌所承担的作用上。通过分析前人诗歌在小说中所体现的议论功能和考据功能,揭示了汉宋两种学派对纪昀的深远影响。第五章意在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放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其历史地位和贡献。通过与同一时代的文言小说相比,从诗歌数量体裁、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清晰地反映出《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在形成“博辨宏远”“简淡妙远”语言风格的重要贡献,是《阅微草堂笔记》能够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通过与六朝志怪小说对比,分析诗歌在小说中所承担功用的异同,剖析纪昀小说创作对传统志怪小说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通过这一分析,确立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在“诗入小说”发展史中重要的地位。

张凤辉[6](2019)在《仫佬剧研究 ——重拾与探索》文中认为仫佬剧是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剧种,是广西少数民族戏剧剧种之一。本文从仫佬剧的历史发展状况及现状出发,以梳理和整合剧种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经验为主导,结合现有的剧种发展条件及成果,阐述仫佬剧在当今时代下重新被研究的潜在价值以及其发展方向的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仫佬剧的诞生背景讲起,尝试勾勒出新剧种诞生的民族因素和时代因素。民族因素上,包含了仫佬族自身民族文化为戏剧提供的土壤以及本族文艺人才对戏剧创作的贡献;时代因素上,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戏剧政策已经为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机遇性事件即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成立与广西戏剧展览会举办成为仫佬剧诞生的直接推动力。第二章以仫佬剧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文本结构、语言特征和文本所体现的审美情感与价值三个方面去论述。从戏剧文本上看,仫佬剧现有文本有着“戏曲化”和“民族化”的特征倾向,但整体创作尚处于不成熟、不成体系的阶段。第三章是仫佬剧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分别是剧种源生的依赖性和隔阂性、戏剧类型探索过程中未能坚持的“戏曲化”以及创演阶段中出现的创作和舞台、和观众的分离趋势。第四章是仫佬剧的价值和发展方向探索,以前面三个章节的阐述为基础,分析仫佬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价值、地域文化价值和历史与当下的价值,这既是仫佬剧重新被研究和重视的价值意义,也是它在当代重新振兴与发展的价值基础。从探索仫佬剧发展的角度,本文还提出立足自身、合理借用外力和培养观众群体三个发展方向。

刘姣[7](2019)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偏旁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充分吸收迄今考释研究成绩的基础上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一-七册中出现的22552个简文原形字(剔除卦象符号与残字)逐一进行偏旁分析,进而筛选出频率较高、覆盖篇目较广、构形富於变化的188个偏旁(简文用字中出现共计16040个偏旁),以之为对象进行偏旁构形分类,编成《清华简偏旁类纂》。在此基础上从偏旁角度入手,分析清华简文字的构形特点,并对既有字迹关系、文字考释等研究意见进行评估,提出新见。本文共三章: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成果概述以及在此基础上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关涉偏旁分析之释字整理。正确释字是分析偏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正确的考释意见指导下,偏旁整理才具有可信度。笔者写作过程中共收集相关考释四千余条,涉及考释论着760余篇。正文第一章仅收录与下文《偏旁类纂》部分直接相关的释字意见,被考释字头按《说文》排序,这些考释意见为我们拆分偏旁、分析偏旁构形提供了理论基础。考释意见下亦依据《偏旁类纂》的整理结果给出按语,并在此基础上对整理者释文进行订补。其他相关考释成果,诸如词义、断句、编连等意见限於篇幅不入正文,汇编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册集释>》以附录形式附於文末(见《附录一》)。第二章为《清华简》偏旁类纂。本文以一定的构字频率、文献篇目覆盖率以及构形富於变化的可能性为筛选条件,选定有必要进入类纂的偏旁对象共188个,关涉简文用字中出现的偏旁16040个。188个偏旁依据写法特征共分为1285类,平均每个偏旁分为6-7种写法,其中写法较多的如“止”旁分为30类,“隹”旁与“虎”旁分为18类,“命”旁分为17类,另有分类较少的如“免”“尗”“昆”等旁分为2类。第三章为基於偏旁类纂的《清华简》相关问题研究,包括字迹研究及考释意见再商。在《祭公》是否可与《尹至》等11篇文献归为同一类字迹的问题上,学者们的意见存在分歧。本文从偏旁角度出发对共有偏旁写法进行调查,认为《祭公》与《尹至》等篇的在偏旁写法以及笔迹角度存在差异,应非同人所抄。在《筮法》与《子産》写手问题上,本文通过穷尽性的调查研究,认为此二篇并非出自一人手笔。不少学者对《郑文公问太伯》(甲、乙本)的写手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本文从偏旁写法及用字层面认为同一抄手的观点仍值得推敲。此外,学者们对《保训》篇字形“綉”右侧写法尚有分歧,本文认为右侧确为“屰”旁,所在简文释为“咸顺不逆”文从字顺。《附录》(见光盘)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册集释>》,以篇为单位收各类考释意见四千余条,期望能对全面释读《清华简》提供帮助;其二为《释字整理》部分关涉到的简文原形字整理,可方便读者进一步核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首次完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简文字形偏旁类纂,可直观、全面地展现《清华简》偏旁构形特点,为学界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偏旁整理及研究成果。(2)较为全面地吸收了学界有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研究成果,并对整理者释文进行修订,为《清华简》的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

陈紫蔷[8](2019)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至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已连续插播二十五则电视公益广告。春晚公益广告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还具有传播正确价值观、引导社会道德风尚、弘扬民族文化与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等功能。本文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分析其语言、修辞、意义构建及审美意义等。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广告话语的角度,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在当下环境中所包含的机构特性与传媒特性做学理分析;然后对目前国内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与研究做界定与梳理,阐释运用多模态话语的视角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基础与优势。第二章运用语言学与影视美学相结合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语言文本,探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语言与修辞的运用。语言本身的分析侧重于分析文字、声音、镜头内容;修辞则分析是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字设计、声音运用和镜头的本体和节奏。第三章主要运用克瑞斯和凡勒文的视觉语法原理,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意义构建过程。再现意义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人物、事件、地点之间的交际关系或者概念关系,来分析这些关系的生成及构建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互动意义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情态”四个角度分析图像元素与观者之间关系的构建过程;构图意义研究构图元素的组合以及其构建意义的方式,也就是探讨整个广告中的布局、结构与框架。第四章结合现代美学体系中关于审美意义的观点与内容,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接受,并与认同理论的要素相结合,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认同达成。

周媛[9](2018)在《汪曾祺与新时期现代文学传统的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取文学史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文学周边史料整理的基础上,尝试复原1980年代汪曾祺的文学活动及其与新时期文学现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再从历史语境中去清理汪曾祺对现代文学传统的继承转化问题,思考汪曾祺与新时期现代文学传统重建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选题缘由,梳理有关汪曾祺继承与转化现代文学资源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梳理汪曾祺在新时期对沈从文的推介,尝试讨论汪曾祺对自己与沈从文之间继承性关系的理解。汪曾祺在新时期回溯了沈从文的指导,借沈从文的教益对自己的文学状态进行调整,并从中获取了在新时期复出的动力。他对沈从文的转业的得失进行追问,一方面是对沈从文之于文学史意义的强调,另一方面也是对政治与文艺关系的反思。他对沈从文在40年代就被冠上的“反动作家”、“空虚的作家”头衔进行驳斥,并在叙述过程中重新塑造出一个“爱国”、“抒情”、“寂寞”的沈从文形象。第二章整理汪曾祺新时期对现代作家的选择、评论、注解与排序的有关见解,将其与1980年代现代作家“重评”以及1980年代对现当代文学传统的理解进行比照。本章尝试将汪曾祺对现代作家的评注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基于自身创作或美学理想进行评注,如对废名、鲁迅文学观的讨论,对孙犁笔记体的细致关照等;二是基于相似人生经历进行评注,如他对老舍和赵树理“了解的同情”、对黄裳学识的欣赏等;三是基于对文学史的看法进行评注,如他对张爱玲、鸳鸯蝴蝶派定位的异见等。由此见出,汪曾祺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接续是多方面和具有一致性的行为,其中又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第三章返回创作实践本身加以讨论,选择汪曾祺的改写与重写为切入点,通过旧作新编的对照分析,讨论汪曾祺对现代文学传统的再清理过程。首先,在1980年的三次重写中对健康人性的有意书写、对风俗画的添加,体现了汪曾祺在“自由的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间的折中选择——抒情现实主义。其次,从《邂逅集》到《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中的集中修改,体现了汪曾祺在现代意识与中国作风之间的调和。最后,《街上的孩子》、《职业》、《戴车匠》的重写,体现了汪曾祺文体意识的转换及“回到传统”的自觉。基于以上整理研究,结语部分对汪曾祺在整理现代文学传统过程中的核心思考进行了概括,并对其之于文学传统再转换、文学变革、现当代文学关系的启发进行扩展性的讨论。

庄茵茜[10](2017)在《黄州东坡传说的生成与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东坡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也是中国民众最为熟悉、倍感亲切的传统文人之一。自宋代以来,以东坡为题材的故事源源不绝,历久弥新。关于东坡贬黄州的传说丰富多样,体现了民众心中深刻的文化记忆。而传说背后的成因和规律,十分值得我们探究。黄州东坡传说的生成有着复杂的语境。黄州地区盛行尊儒之风,使得传说的生成拥有良好的土壤。历史上苏东坡来到黄州后能够苦中作乐,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乐观豁达的精神使他深受民众喜爱。苏轼生前在社会上就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宋代的文言小说与笔记记载了大量的东坡轶事,大大推动了东坡传说的记录和流传。黄州东坡传说的传承形态可划分为文字形态、戏曲形态、口头形态和物象形态。其中,口头叙事是主要的传承形态,不同流传形态的作品,其内容和主题各有特色。本文根据黄州东坡传说的情节和内容,提炼出人名称物型、与友交往型、善治惠民型、高才好学型和魅力人格型这五种类型,以勾勒传说的基本风貌。传说的传承类型与流传的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州东坡传说的传承有着多维性与复杂性,它在文化精英、下层文人、市民阶层和底层民众之间,有着很大的张力。本文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主题等方面分析各群体的传承特征,并探讨各个文化圈内的的传承动力。东坡黄州传说作为一种地方传说,实际上是民间群体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地方历史,为民众提供了现实生活必要的历史记忆,反映了黄州民众对传说的集体回忆和认同感。在当代,东坡传说作为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财富,是推动黄州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这是当代开发东坡民间传说的现实动力之一。本文采用传说学、民间文学叙事理论和叙事文化学,辅以田野调查,致力于对黄州东坡传说群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对其成因、传承的样貌与演变的规律作出归纳和总结,以期丰富人物传说研究的天地。

二、求职幽默(五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职幽默(五则)(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7-2019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类型及选题趋势分析
    第一节 论文选题类型分析
        一、论文选题类型总体分析
        二、论文选题类型具体分析
    第二节 论文选题趋势分析
        一、教学研究类
        二、调查研究类
        三、教材研究类
        四、教学设计类
        五、对比分析类
        六、偏误分析类
        七、其他类别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整体情况介绍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问卷设计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情况调查
        二、论文选题影响因素调查
        三、学生的需求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建议
    第一节 论文选题类型及趋势角度
        一、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二、针对选题存在问题的建议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角度
        一、关于学生个人的建议
        二、对导师的建议
        三、对培养单位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第一章 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
    第一节 新剧语言中的良性萌芽
        一、写实观的萌芽——王钟声之《张汶祥刺马》
        二、话语功能的转变与演讲的安排——钟声新剧与天知派新剧
        三、新剧的话语秩序与家庭剧——以春柳社作品为例
    第二节 五四新剧语言的发展
        一、叙事框架的建立——社会问题剧的叙事框架
        二、中国早期话剧的示范之作——洪深改译的《少奶奶的扇子》
        三、辩论、宣言与抒情——五四新剧中的话语功能
    第三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成就
        一、田汉的《名优之死》
        二、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小结
第二章 话剧语言成熟期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叙事策略与对白写作技巧的成熟
        一、叙事者与叙事结构
        二、话语冲突与层次感
        三、语言功能的丰富
    第二节 诗意的话语模式——以《雷雨》《北京人》《风雪夜归人》为例
        一、《雷雨》语言的含蓄性
        二、《北京人》语言的抒情性
        三、《风雪夜归人》语言的象征义
    第三节 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以《上海屋檐下》《龙须沟》为例
        一、半公共空间与日常行动
        二、场面布局的基本方法
        三、人物与言语行为
        四、作者对意义的控制方式
    第四节 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以《日出》《茶馆》为例
        一、多重等级链条
        二、冲突性对话
        三、评议性对话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一、“三一律”结构的继承
        二、再现生活与社会杂语的融合发展
        三、探索剧对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发展
    第二节 实验戏剧的话语模式
        一、语言的暴力
        二、伪装的叙事
        三、戏仿与拼贴
    第三节 台湾地区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
        一、表演工作坊作品的话语模式
        二、相声剧的话语模式
    小结
第四章 表演中的话剧语言
    第一节 话剧腔问题
        一、话剧语言表演理论小史
        二、“话剧腔”“舞台腔”“翻译腔”“朗诵腔”之辨
        三、“话剧腔”的价值
    第二节 表演中的意义变化
        一、潜台词
        二、表演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第三节 同一剧目不同风格的表演
        一、《雷雨》的不同版本
        二、《茶馆》的不同版本
        三、《恋爱的犀牛》的不同版本
第五章 话剧语言的理解与接受
    第一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接受
        一、前文本的影响——《张汶祥刺马》的意义生成
        二、接受标准的形成——《少奶奶的扇子》的接受
        三、从美的接受到现实的接受——以《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为例
    第二节 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方向
        一、现实方向
        二、诗意方向
        三、哲理方向
结语
    一、关于经典作品的争议
    二、现实的困境
    三、语言学对话剧语言创作的启示
附录一 《张文祥刺马》相关资料
附录二 《申报》提及马新贻的文章(1872—1903年)
附录三 访问周野芒
附录四 2019年全国话剧演出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4)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编写概述
        1.4.2 国外高中母语写作教材编写概述
        1.4.3 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写作部分比较的研究
2 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教材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教材整体结构
        2.1.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整体结构
        2.1.2 《美国语文》教材整体结构
    2.2 研究理论依据
        2.2.1 语文写作与生活
        2.2.2 语文写作与思维
        2.2.3 语文写作与情境
3 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编排体系比较
    3.1 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部分编排体系
    3.2 《美国语文》写作部分编排体系
    3.3 二者比较
        3.3.1 相同点
        3.3.2 不同点
4 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写作练习比较
    4.1 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练习
        4.1.1 体裁集中,从多角度训练
        4.1.2 以生活为本,题材多样
        4.1.3 循序渐进,注重教材衔接
        4.1.4 精神连线,注重文明传承
    4.2 《美国语文》写作练习
        4.2.1 体裁多样,写作内容丰富
        4.2.2 读写连线,跨学科范围广
        4.2.3 创设情境,写作情境真实
        4.2.4 联想想象,写作思维独特
5 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教材写作指导比较
    5.1 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指导
        5.1.1 话题探讨,引入写作主题
        5.1.2 写法借鉴,提供写作方法
    5.2 《美国语文》写作指导
        5.2.1 过程引导,指导系统完善
        5.2.2 强调修改,凸显读者意识
        5.2.3 细化指导,强调可操作性
6 《美国语文》写作部分对我国教材编写的启示
    6.1 调整教材序列,加强读写结合
        6.1.1 关于读写结合
        6.1.2 调整教材序列,加强读写结合
        6.1.3 读写结合反对“依葫芦画瓢”与“半截子主义”
    6.2 写作练习生活化,丰富写作体裁
        6.2.1 写作体裁亟需多样化
        6.2.2 写作与生活相结合
        6.2.3 忌重文体轻内容
    6.3 多样化写作思维,提高思辨认知
        6.3.1 写作体裁拓展写作思维
        6.3.2 写作内容拓展写作思维
    6.4 运用交际语境,创设写作情境
        6.4.1 交际语境写作案例
        6.4.2 如何创造写作情境
    6.5 完善指导过程,加入修改环节
        6.5.1 写作指导突出目的性
        6.5.2 写作指导的可操作性
        6.5.3 写作指导加入修改环节
        6.5.4 写作指导不可模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诗入《阅微草堂笔记》的缘由
    第一节 诗学复兴之朝
    第二节 务实重诗之家
    第三节 崇尚诗歌之友
第二章 《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自撰诗作
    第一节 由积极转消沉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 从自豪到伤感的情感基调
    第三节 由夸饰到纪实的写作原则
第三章 《阅微草堂笔记》中亲友告知诗作
    第一节 纪昀社会思想的侧面凸显
    第二节 纪昀诗学思想的潜在流露
第四章 《阅微草堂笔记》中引用前人诗作
    第一节 汉学家风格:引诗以证事
    第二节 宋学家风格:引诗以议论
第五章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比较研究
    第一节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与清代文言小说中的诗歌比较
    第二节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韵文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阅微草堂笔记》中诗歌篇目表
致谢

(6)仫佬剧研究 ——重拾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和背景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现状和空白
第一章 仫佬剧的生成语境及过程
    第一节 民族语境
        一、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
        二、仫佬族的文学艺术人才
    第二节 时代语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剧环境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因素
    第三节 仫佬剧诞生的过程
        一、《潘曼小传》:从彩调剧到仫佬剧的演变
        二、仫佬剧的初步探索和实验
第二章 仫佬剧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仫佬剧的剧目情况
    第二节 仫佬剧的文本结构
        一、剧本题材与内容
        二、戏剧语言:人物对话与唱词
    第三节 仫佬剧的语言呈现
        一、人物唱词与“戏曲化”
        二、人物对话与“话剧化”
        三、戏剧语言与“民族化”
    第四节 仫佬剧的人文关怀
        一、勇于反抗的不屈精神
        二、追求智慧的生活哲学
        三、幸福生活的美好寄托
第三章 仫佬剧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仫佬剧源生的问题与原因
        一、仫佬剧诞生的依赖性
        二、仫佬剧诞生的隔阂性
    第二节 仫佬剧戏剧类型探索的问题与原因
        一、关于戏曲化或歌剧化的探索
        二、戏曲化未能坚持实行
    第三节 仫佬剧创演活动中的问题与原因
        一、“剧展模式”限制创作
        二、观众群落难以培养
第四章 仫佬剧的价值与发展方向探索
    第一节 仫佬剧的多元价值形态
        一、民族文化价值
        二、地域文化价值
        三、历史与当下价值
    第二节 仫佬剧发展方向的探索
        一、立足自身资源与多元价值
        二、合理借用外力
        三、多措施并举培养观众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掌握的仫佬剧剧目情况表(1984-2018年)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偏旁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关涉偏旁分析之释字整理
    说明
    释字整理
    《隶定字修改表》
    《篇名对应表》
第二章:《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偏旁类纂
    说明
    偏旁类纂
第三章:专题讨论
    第一节:《祭公》与《尹至》等篇字迹关系再研究
    第二节:偏旁视角下《筮法》、《子産》字迹同一性讨论
    第三节:《郑文公问太伯》甲本、乙本字迹关系再议
    第四节:《保训》篇“咸顺不逆”再诂
结语
偏旁检索表
后记
附录
    附录一(光盘):《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集释
    附录二(光盘):关涉偏旁简文原形

(8)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话语及多模态研究视角
    第一节 公益广告的话语
        一、话语与话语分析
        二、大众传播与广告话语
        三、主题与机构话语
    第二节 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方法
        一、多模态话语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视角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内容及修辞分析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语言模态分析
        一、文本内容分析
        二、声音内容分析
        三、影像内容分析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语言的修辞分析
        一、文本修辞分析
        二、声音修辞分析
        三、影像修辞分析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图像及意义分析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再现意义
        一、叙事再现
        二、概念再现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互动意义
        一、接触
        二、社会距离
        三、态度
        四、情态
    第三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构图意义
        一、信息值
        二、显着性
        三、取景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审美与认同达成分析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意义分析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体验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审美接受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认同达成分析
        一、认同达成的主体准备
        二、认同达成的客体条件
        三、认同达成的环境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分镜脚本
附录2 表目录
附录3 图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汪曾祺与新时期现代文学传统的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汪曾祺与沈从文“归来”
    第一节 汪曾祺“复出”与“回忆”沈从文
        一、习作期的指导:“要贴近人物来写”
        二、1946年的通信:“千万不要冷嘲”
    第二节 汪曾祺眼中的沈从文形象
        一、沈从文转业,孰令致之?
        二、沈从文的“爱国”、“抒情”与“寂寞”
第二章 汪曾祺与1980年代的现代文学“重评”
    第一节 汪曾祺的“现代作家论”
        一、鲁迅:语言与精神力量的择取
        二、废名:“诗意”的承接
        三、老舍:“文士气质”与“京味书写”
        四、赵树理:“到民间去”
        五、孙犁:“乡土文学”与“笔记传统”
        六、张爱玲与鸳蝴派:文学史中的定位问题
        七、黄裳:学识的欣赏与路径的隔膜
    第二节 “重评”中的共识与分歧
第三章 汪曾祺的旧作改写与“现代文学传统”的转换
    第一节 1980年的三次重写
        一、抒写“健康的人性”
        二、书写风俗画
    第二节 从《邂逅集》到《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的集中改写
        一、中国作风的现代派
        二、自我意识的内敛
    第三节 《街上的孩子》、《职业》、《戴车匠》的重写
        一、营造气氛、抒写童心
        二、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州东坡传说的生成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东坡轶事的记载与研究
        二、东坡地方传说的整理与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黄州东坡传说的生成与形态
    第一节 黄州东坡传说的生成语境
        一、空间语境
        二、历史语境
        三、文化语境
    第二节 黄州东坡传说的传承形态
        一、文字形态
        二、戏曲形态
        三、口头形态
        四、物象形态
第三章 黄州东坡传说类型研究
    第一节 传说类型的理论支撑及分类概述
    第二节 黄州东坡传说类型分析
        一、人名称物型
        二、善治亲民型
        三、与友交往型
        四、高才好学型
        五、魅力人格型
第四章 黄州东坡传说的传承维度
    第一节 阶层性的传承
        一、传承的主体
        二、传承的选择
        三、传承的动力
    第二节 区域性的传承
        一、作为集体回忆的黄州东坡传说
        二、作为文化资源的黄州东坡传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求职幽默(五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7-2019级学生为例[D]. 刘曼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D]. 王津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4]人教版高中语文与《美国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D]. 程文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5]《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诗歌研究[D]. 黄寒隽.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仫佬剧研究 ——重拾与探索[D]. 张凤辉. 广西大学, 2019(01)
  •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偏旁整理研究[D]. 刘姣.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多模态话语研究[D]. 陈紫蔷. 扬州大学, 2019(02)
  • [9]汪曾祺与新时期现代文学传统的重建[D]. 周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10]黄州东坡传说的生成与传承研究[D]. 庄茵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求职幽默(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