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天瑞5010

联想天瑞5010

一、联想天瑞5010(论文文献综述)

汪辉[1](2019)在《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基金资产网络及其对基金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够完善,市场上有大量的散户投资者,形成的投资格局是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为辅,这种不健康的投资格局一度被认为是市场频繁出现异常现象的主要因素。为引导广大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从而维护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证监会于2000年底提出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策略,根本目的就是改变现状。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正确指引下,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发展逐渐完善。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也逐步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连接体。市场中的参与者,不论是机构还是散户投资者,相互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存在于彼此关联的复杂网络中。基金市场作为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金市场上也有各种网络,典型的如基金资产网络。基金通过这些复杂关系网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基金市场上最重要以及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由于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需要时刻面临投资者要求赎回的压力,特别是当市场行情被投资者整体看衰时,基金被要求赎回的压力会更大。基金管理公司为了提前筹集将来可能随时支付的现金,通常做法是优先出售那些重仓持有的并且流动性比较好的股票。但是,基金都是交叉持股,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能忽视基金市场上的网络关系。对处于网络中的基金而言,其投资行为如何受到网络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又会造成什么样的经济后果都是本文研究的兴趣所在。从复杂网络的视角深入探讨基金资产网络是否对基金选股择时能力有影响及其影响机制,这对投资者基金投资和基金组合管理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是基金市场上影响力最大且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其中样本期间为2004年3季度到2017年4季度,所有的基金数据和股票数据都是来自于CSMAR数据库。为了探索基金资产网络对基金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规范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本文从基金交叉持股的特点出发,以重仓股为链接点,构造了基金资产网络,运用描述统计、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从投资能力(择时、择股能力)的视角探究基金资产网络的内在作用机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在我国基金市场上,基于投资标的构建起来的基金资产网络整体呈现出右偏尖峰肥尾的特征。基金资产网络强度在研究期间内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又可以细分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以及保持平稳这3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整体投资回报率还可以,投资者选择投资基金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回报,但是由于不同基金的投资业绩差异比较大,所以选择不同基金的回报是不同的。鉴于我国基金市场规模庞大,并且基金会交叉持股,所以我国基金市场存在各种各样的基金网络,大体上分为基于投资标的的基金资产网络,基于社会关系的社会属性网络以及基金持有人网络。实证研究表明处于资产网络关系中的基金,其业绩表现显着受到网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溢出效应,这种影响在不同市场行情下依然成立。第三、处于基金资产网络中的基金,具有较好的择股能力,其择时能力也得到一定的体现,具体要分情况而定。第四、我国基金市场确实存在“赎回异象”,即投资者都会追逐那些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而放弃那些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这种异常现象印证了那句俗语:“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投资者普遍具有这种心理,即落袋为安。第五、基金的规模和基金的年龄(即基金知名度)对基金的投资业绩和投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分不同情况会有所不同。一些规模比较大,年龄比较老(即知名度比较高)的基金,其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方式,往往会对网络中的中小投资者产生引导作用。同时本文还给出了如下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从网络结构的视角能够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基金规模对择股能力有影响)提供新的理解视角和实证支持。在此,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监管者应当从网络这个视角去控制和监管机构投资者行为模仿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其次,监管者需要关注基金经理投资的焦点和资产配置方向的变化,严防内幕交易、超限度投资,严厉处罚涉嫌“共谋”或操纵股价的行为,从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再次,投资者应当关注基金网络,从网络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获得超额收益。最后,投资者不要盲目追求“落袋为安”,对于业绩表现好的基金,可以适当加持或者维持原有份额,起到鼓励作用。对那些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应当及时抽出资金,更不能存有赌博心理,应当理性投资,为基金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赵元蕾[2](2018)在《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对于创业企业而言,由于其成立时间较短,经营管理经验不够丰富,营销策略不够成熟,并且规模较小、风险较高,很难获得充足的融资,因此,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风险投资的出现正好解决了创业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崛起,日益取代了个人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主要的投资主体。但不同的风险投资机构在规模、资本来源以及声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上述背景下,研究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我国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对完善我国经济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清科集团官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股权投资年度VC机构排行榜前50名的风险投资机构中,以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出发选取了6家风险投资机构,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对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与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重点分析的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包含机构规模、资金来源以及机构声誉,通过控制其他两项异质性相同或差异率在10%以内,对比单项异质性以及被投资企业创新能力数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风险投资机构规模大小与被投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第二,虽然中资背景和外资背景的风投机构均能促进被投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显然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更具促进作用;第三,机构声誉与被投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正相关关系。最后,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企业融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面提出建议,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应理性投资,合理规划投资行为、创业企业融资应当引进优质的风险投资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风险投资行业的监管等,以期能够帮助风险投资市场的良好发展起到细微的作用。

李哲[3](2013)在《X射线探测器响应机制及应用建模技术》文中认为X射线的探测和应用在物质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等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技术是X射线探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何进一步提高分析准确度和自动化程度是EDXRF技术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解谱技术和含量计算方法研究是两个关键突破点。首先,准确的解谱技术是保证EDXRF分析计算得到准确含量的重要前提。通过建立探测器响应函数(Detector Response Funtion, DRF)实现能谱分析,可有效提高谱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和计算精度。DRF可以对测量X荧光能谱进行数学特征和物理特征分析,其函数形式主要与射线类型、射线能量、探测器类型有关,因此,建立一种通用性较强的优化DRF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定量分析技术研究是关系EDXRF技术水平的核心内容。传统的EDXRF定量分析方法,要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样的准确度和标样与待测样品的相似性,要么需进行非常复杂的参数计算和大量数学运算,影响了EDXRF的分析速度。因此在研究EDXRF技术定量分析方法时,特别需要考虑该技术轻便、机动、快捷的特点,即在允许范围内,可以采用简单、快速的方法取得定量或近似定量的分析数据。针对以上两项关键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围绕EDXRF中X射线探测器响应机制及应用建模技术研究核心,建立了EDXRF技术中X射线全能峰标准差(E)计算方法和通用性强的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并首次提出了全谱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多种实际应用,初步验证了本文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E)的计算建立了一种离散化统计计算方法。该方法运用了离散随机过程中的分布律和标准差,计算过程简单、有效,在测量条件变化的允许范围内,(E)值可长期使用。研究中通过对系列测量能谱进行计算,得到了SDD和Si-PIN探测器在4.5keV-26keV能量范围内的(E)-E关系曲线和拟合函数,分析了与法诺因子F和电离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得到的标准差(E)是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已经较好的用于了后续的DRF模型和全能峰拟合过程。(2)对SDD和Si-PIN两种EDXRF分析系统建立了一套通用性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在学习总结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X射线的探测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自行建立了一套SDD和Si-PIN探测器通用DRF模型。该模型包括四部分:全能峰低能侧的连续平台,S(E,Ek);全能峰的高斯型主成分,G(E,Ek);高斯型的Si逃逸峰, ES(E,Ek-1.74);全能峰低能侧的指数拖尾,T(E,Ek)。模型形式简单,各部分物理意义明确,各参数用自行编制的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Least-Squares, WLS)程序拟合得到。研究中对19种元素的特征X射线谱进行了拟合,计算得到了相应的拟合优度因子2r,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的表征X射线谱峰峰形。将DRF模型用于基本参数定量分析方法,对9种铜合金样品的Fe、Ni、Cu、Zn、Pb、Sn六种元素分析,对含量较高的Cu(参考含量:56%-65%)、Zn(参考含量:30-42%)元素分析相对误差都在0.04%-7%范围内,对含量相对较低的Fe、Ni、Sn、Pb元素相对误差则偏大,但此结果与其它方法分析结果相近或更优,且满足实际工业使用要求,因此,此应用初步说明了本文所建立DRF模型的有效性和可应用性。(3)面向EDXRF技术建立了一种全谱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参考了权重最小二乘法和谱库最小二乘法分析原理,应用前期所建立的DRF模型和单元素的全谱信息,达到对元素含量快速分析的目的。该方法认为待测样品的能谱是样品中各单元素特征X射线标准能谱的线性组合,X射线的强度正比于样品复杂谱中它的单能谱中的总计数。计算含量时要求能谱中各点的计数率达到一定的吻合度,计算过程包括了元素初始含量估计、定量分析模型、迭代算法等部分,克服了传统方法计算工作量大、需要大量标样且标样难于制备等不足,是一种更为快捷、实用、合理的新型定量分析算法。利用全谱定量分析方法对9种铜合金样品中的Fe、Ni、Cu、Zn、Pb、Sn六种元素进行分析,对含量相对较高的Cu、Zn元素分析相对误差在0.1%-5%范围内,对含量相对较低的Fe、Ni、Sn、Pb元素相对误差偏大。这一分析结果与基本参数法相类似,这也初步表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可用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使用了全谱信息,且具有计算参数少、计算速度快、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最后,进行了DRF模型建模理论在重带电粒子能谱分析(α谱分析)中的应用、DRF模型在蒙特卡罗模拟注量展宽中的应用、全谱定量分析方法在Superfast SDD测量Si、Ca轻元素含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金硅面垒探测器(Au-Si Surface Barrier, SSB)测量α粒子的响应函数模型,实现了对239+240Pu源复杂α能谱的分解,对系列不同相对压强下测得的α能谱进拟合,拟合所得的能量标准差、峰位等变化趋势与理论预测相一致。在应用DRF模型对蒙特卡罗模拟注量展宽时,建立了一种模拟注量展宽算法,利用DRF转换得到脉冲高度谱(Pulse Height Spectrum, PHS),使模拟谱更加趋近于实验谱。对铜合金(编号:RC102)样品进行了模拟和展宽应用,表现出了较好的结果。将全谱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Super fast SDD探测器测量Si、Ca两种轻元素的分析,分析结果初步表明了全谱定量分析方法的可用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项:(1)对X射线全能峰标准差(E)的计算,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离散统计过程的(E)计算方法;(2)对基于SDD和Si-PIN探测器的EDXRF分析系统,在改进原有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通用的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3)针对EDXRF技术特点,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快捷、实用的全谱定量分析方法;(4)针对SDD和Si-PIN探测器,利用自行建立的DRF模型,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种Monte Carlo模拟注量展宽算法。综上,本文在大量实验和全面总结已有技术基础上,建立了简单而有效的(E)值计算方法,建立了通用性较强的DRF模型,并据此建立了Monte Carlo模拟注量展宽算法,最后建立了一种合理的全谱定量分析方法。这些研究为EDXRF技术的自动化进程做了前期探索性研究工作,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剑武[4](2011)在《中国人物画的造型与惯例》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中国绘画的骨髓“骨法用笔”,即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对象的造型本质。力图对影响中国人物画造型的诸多元素作一个具体的解析,例如“气韵生动”在造型上表现的具体要求、“骨法用笔”如何表现造型上的空间关系,以及中国人物画构图的形式惯例等。通过这种具体范例的分析与研究,让我们对中国人物画的的笔法惯例与造型特征,形成一个系统而正确的认识。并且,本文对唐朝之后的人物画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对元朝王绎的写真画与他的写真口诀,进行分析与总结。就元朝的写真肖像画所具有的造型与形式特征而言,人物画开始从以“笔法”对形体的塑造转换成以色彩来塑造形体,以及肖像写真画开始重视画面形式感的表现。

柴扉[5](2011)在《音乐术语汉译过程中实现意义对等问题的探讨 ——从《阿尔坎杰罗·科雷利》一书的翻译谈》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等这一概念一直为翻译界所关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实现意义对等是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意义对等这一翻译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运用到音乐文献翻译术语汉译的研究之中。音乐术语的译名会影响并引导译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乃至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因此,术语汉译过程中实现意义对等是音乐文献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音乐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所处的历史、地域、语言文化的不同,语境的复杂因素为音乐术语汉译过程中实现意义对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实现意义对等,首先要根据文本语境获取正确的意义,然后再通过翻译实现对等;也就是说要使源语与目的语各自所表达的讯息,即二者各自所指概念之间一致。本文试图从翻译中意义对等的实现问题出发,以翻译理论中有关实现意义对等的某些观点和方法为依据,对《阿尔坎杰罗·科雷利:我们时代的再世奥菲欧》(第二部分《音乐》)所涉及的部分演奏技巧名称、乐器名称、音乐体裁名称,音乐作品基本结构名称等术语的翻译进行讨论,在以往音乐文献翻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语境的制约和限定,对依靠意译、音译、意译音译相结合等手段进行翻译的术语以及近义术语之间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综合笔者个人在以往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对于在音乐术语汉译过程中意义对等的实现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同时试图提出部分较适用于音乐术语汉译的翻译方法。本文第一章对翻译中意义对等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和总结,第二章探讨需要借助于意译、音译和意译音译相结合等手段的音乐术语在汉译过程中意义对等的实现,第三章讨论近义术语汉译过程中意义对等的实现,最终得出在音乐术语的汉译过程中实现意义对等是准确翻译术语的重要保障之一的结论。在音乐翻译中借鉴并吸收“实现意义对等”的翻译理论,有助于对以往音乐文献翻译的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一定的学科体系,同时对于提高音乐文献翻译的水平也具有一定意义。

魏扬[6](2011)在《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现代作曲技法中的“音程向位”为研究对象,旨在对现代音乐作品旋律(特别是旋律特性动机)中音程的方向进行定向研究,对旋律音程及和声音程的距离进行定位研究,以找出“音程向位”的结构规律,进而达到全面、透彻分析作品,指导音乐创作之目的。“音程向位”分析法是现代作曲理论研究中的一种新兴分析方法,本论文主要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武满彻、金湘、鲁托斯拉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三首管弦乐作品进行研究,旁及多种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中“音程向位”的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现代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所显现的“音程向位感”及“音程向位”式的创作手法,由此归理此类创作手法,期望为音乐分析与创作提供新的参考。虽然目前国内外对“音程向位”的研究己经获得了初步成果,对音乐作品片段“音程向位”特征的研究也不难见到,但专题性及对大型管弦乐作品整体性的研究却尚未得见,所以,笔者尝试将其作一专题研究。本文由绪论、八章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释选题缘起及意义;概述“音程向位”分析法的基本特征,包括旋律“音程向”、旋律“音程位”、旋律“音程向位”、和声“音程位”等基本概念;并介绍目前国内外“音程向位”作曲技法特征研究的现状。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二章,主要讨论“音程向位”在创作中的意义及其主要类型。第三、四章,武满彻为单簧管与乐队而作的《诗篇幻想曲》分析,以回旋性的旋律“音程向位”与三维构架的和声“音程位”为主要特色。第五、六章,金湘为琵琶与乐队而作的《琴瑟破》分析,以对比性的旋律“音程向位”与纯五度复合的和声“音程位”为主要特色。第七、八章,鲁托斯拉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分析,以衍展性的旋律“音程向位”及和声“音程位”的对称与贯穿为主要特色。结语部分,主要探讨作为结构力量化特征的“音程向位”作曲技法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

孙晓烨[7](2011)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赋格是成型于巴洛克时期的传统体裁,十二音序列是20世纪初由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1874-1951年)首创的现代派作曲技法,从调性观念上相背离的二者,如何在碰撞与交融后产生出新的火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当今,现代派作曲家纷纷致力于在创作上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因此,用十二音序列写作的赋格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依旧采用传统体裁创作的作曲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他们都选择使用十二音序列作为主要音高材料来进行创作,并相应写出了一部分相关的音乐作品。然而,对于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在目前作曲技法理论研究中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已经有部分序列音乐作曲家正在为十二音序列与赋格体裁相结合做出大量的尝试,从这一点可以证明该类型的音乐作品值得关注。全文由绪论、五个章节和结语组成。首先,在绪论中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依据和价值以及所做课题的创新性、研究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写作思路及若干补充四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其次,正文五个章节的第一章是十二音序列与赋格的历史脉络梳理,第二章是十二音序列在赋格写作中是否存在调性问题的阐述,第三章剖析了用十二音序列写作赋格时存在的各种构成要素,第四章着重研究在赋格写作中,使用十二音序列时可能产生的各种对位技术,在第五章中抽取不太常见的五个作品作个案研究和理论讲解;最后,结语部分从该类型作品的内在逻辑性、赋格思维的抽象化体现与对十二音技法的几点思考三方面提出笔者自己的个人观点和看法。

温展力[8](2011)在《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文中提出观念艺术探讨的是“艺术如何表达?”、“艺术如何发生?”等一系列议题的新艺术形式,其中所探讨的方向趋近于探讨艺术的本质,并给出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新解释。这与事先假定艺术媒介材料的传统艺术有着巨大的区别。而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则是探讨“音乐如何表达?”、“音乐如何发生?”等一系列议题的新的音乐形式,其所探讨的方向同样趋近于探讨音乐的本质,并给出与传统音乐完全不同的新解释。本文在事先简要论述了观念艺术的特征、发展历史以及思想渊源、形式、情感、技术等内容的基础上,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音乐如何从假定媒介材料的创作转向探讨“音乐如何表达?”、“音乐如何发生?”的创作,并通过这一转向的具体细节,结合视觉艺术领域对观念艺术的分类及出于时代变迁而导致的艺术表述方式的改变,归纳出迄今为止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常见的几种的表现形式,并分门别类从音乐史以及艺术史中梳理出相应的作品逐进行分析。

萧舒文[9](2010)在《20世纪中国笛乐》文中认为绪论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取域:从型制上划定研究范围,就历史沿革来厘清乐器起源、类属等问题;对20世纪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前四章陈述20世纪中国笛乐发展。第一章记述20世纪初期笛子在各地民间音乐中担当的比重不同角色。长期以来,大多数演奏者,或是自娱自乐,或是在乐队中身兼数职,皆因其草根本色而分散于各地未被载入史册。自“新音乐”在中国萌发,笛子也加入弄波风潮,逐渐成为舞台艺术的一员。第二章探讨1953-1965年的情况。1953年冯子存参加“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成为笛乐舞台独奏先锋,笛乐也因此在表演形式、表演者社会地位、创作模式等方面脱胎换骨,产生一批以民间音乐为依托的作品与表演者。1956年“全国音乐周”笛曲《早晨》问世,象征着南北笛乐分驰并存在同一首乐曲中,地域风格界线逐渐消弭。紧随而起的大量笛曲与专业演奏者,受音乐院校教育影响,在演奏与创作上逐渐脱离了与地方风格紧密联系状态,融入作曲意识。为满足不同类型乐曲的演奏需求,乐器改良成为此时期的热点。此阶段笛乐朝“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国家在场”意识的与19世纪以来的“西乐东渐”,对时代观念、行为,皆有强大的主导作用。第三章着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笛乐的探讨,时间从1966-1976年。吹奏朗朗上口的红色歌曲,向样板戏学习,使得笛曲越练越具备“歌乐化”、“声腔化”的特质。第四章论述1976年至20世纪末的发展情形。1977年恢复高考,音乐院校恢复招生,“改革开放”浪潮使得笛乐从“一”走向多元化。198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器乐观摩演出”,使得新一代笛子演奏者崭露头角。在作曲家笔下,有别于传统音乐的作曲语汇,为笛乐创造了新的意象空间;女性演奏者的出现,不再囿于传统的社会身分与形象,大胆参与到消费文化中;海峡两岸笛乐文化交流使彼此资讯相互容受,台湾笛界举办国际性笛子协奏大赛,塑造新的时代经典,对大陆笛乐经典进行了一系列再塑造、再定位。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经由对过往发展的归纳,希冀提供未来发展的经验与方向。

徐昭宇[10](2009)在《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 ——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重心在于透过对“原真演奏”问题的阐释、“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进而从音乐演奏的视角,对音乐释义学的方法提出一些思考。本文的论述因此有两大任务:一是厘清“原真演奏”发展的脉络及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引发争议的焦点;二是尝试建构“原真演奏”演奏型态并据之以为演奏分析之基础。“原真演奏”是“古乐复兴运动”的核心概念,二十世纪六○年代开始成熟地发展,并在唱片工业的带动之下,把一种演奏古乐的全新思维模式推上了西方音乐世界舞台,同时也对十九世纪以来的传统演奏实践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真演奏”对于演奏传统的反思,在理论概念(哲学、美学与历史)、演奏实践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上都引发了西方音乐学界极多的讨论及争议,因此理清“原真演奏”发展的脉络与厘清这些争议的焦点,对于“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是绝对必要的。“演奏型态”概念提出的目的在于突显传统演奏思维的单一,进而提供另一种思考音乐的方式。其建构的触发点在于“原真演奏”与“主流演奏”在相同曲目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诠释上的差异,而是整个演奏模式:包括看待音乐作品的概念、对声音的品味、演奏实践的手法以及音乐表达的方式都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引导着对于整体“演奏型态”模式的建构。本文从作品与演奏的关系、作曲家的意图、演奏实践的手法与音乐表达的方式四个方面作了描述与讨论,以为“演奏型态”建构之基础。而在“演奏型态”的分析上,本文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BWV1046-1051)为例,选取四个各具代表性的录音,对不同版本演奏中的乐器音色、速度、重音、动态、分句、发音、装饰音、颤吟和整体情绪各方面作了总结与比较,从理性分析与感性聆听两方面描述。通过上述“演奏型态”分析的过程与结果的总结,本文尝试对音乐释义学现有的偏向技术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的方法提出反思。在习惯于“主流演奏”所带来的声音经验传统中,“原真演奏”极大地扩展了演奏者与聆听者的感性经验,使得作品呈显出更为多元与丰富的意义,本文因此认为音乐的意义有很大一部分是存在作品之外的,即并非作曲家在作品中所置入的,而且这些意义若有似无,随生即灭,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求之于感性的体验,语言描述也只能形之于万一。因此,本文受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所提出的“生成”(becoming)概念启发,认为音乐意义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之中,其敞开必基于演奏与聆听。基于“演奏型态”的聆听作为音乐释义学的一种方法由此展开。

二、联想天瑞501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想天瑞5010(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基金资产网络及其对基金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结构安排
    1.4 本文创新点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杂网络理论
        2.1.2 行为金融理论
        2.1.3 信号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基金资产网络的相关研究
        2.2.2 基金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研究
        2.2.3 基金持有人网络的相关研究
3.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基金资产网络的测度
    3.3 变量选择与测度
    3.4 模型建立
        3.4.1 面板模型的建立
        3.4.2 面板模型的选择
4.实证研究
    4.1 数据说明
    4.2 基金资产网络特征分析
    4.3 基于多因子模型的基金超额收益率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基于基金资产网络的基金业绩和投资能力实证分析
        4.5.1 基金业绩与基金资产网络的实证分析
        4.5.2 基于扩展的TM模型的投资能力实证分析
        4.5.3 基于扩展的HM模型的投资能力实证分析
    4.6 分市场行情的实证分析
        4.6.1 市场行情划分及描述性统计
        4.6.2 分市场行情下基金业绩与基金资产网络的实证分析
        4.6.3 扩展的TM模型下分市场行情投资能力实证分析
        4.6.4 扩展的HM模型下分市场行情投资能力实证分析
    4.7 本章小结
5.结论、建议与不足之处
    5.1 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之处及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一 :三因素模型面板检验
附录二 :四因素模型面板检验
附录三 :五因素模型面板检验
附录四 :基金超额收益回归结果
附录五 :论文相关代码(展示了一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2)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的文献综述
        1.3.2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1.3.3 关于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被投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综述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有效监督理论
        2.1.3 资源基础理论
        2.1.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 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机理分析
        2.2.1 机构规模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2.2.2 资金来源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2.2.3 机构声誉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 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多案例分析
    3.1 风险投资机构的选取
        3.1.1 机构规模异质性的风险投资机构
        3.1.2 资金来源异质性的风险投资机构
        3.1.3 机构声誉异质性的风险投资机构
    3.2 被投创业企业的选取
    3.3 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选取
    3.4 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比较分析
        3.4.1 机构规模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3.4.2 资金来源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3.4.3 机构声誉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3.4.4 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3.5 案例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机构规模与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4.1.2 外资风投机构比中资更能促进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
        4.1.3 机构声誉与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正相关关系
    4.2 相关建议
        4.2.1 风险投资机构应理性投资,合理规划投资行为
        4.2.2 创业企业融资应当引进优质的风险投资机构
        4.2.3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行业监管
    4.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X射线探测器响应机制及应用建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技术概述
    1.2 EDXRF中的探测器响应函数建模技术
    1.3 EDXRF中的定量分析技术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能量色散X荧光物理学基础与实验
    2.1 基本原理
        2.1.1 元素特征 X 射线
        2.1.2 特征 X 射线能量
    2.2 物理参数
        2.2.1 荧光产额
        2.2.2 吸收限跃迁因子
        2.2.3 谱线分数和跃迁几率
        2.2.4 质量吸收系数
    2.3 EDXRF探测系统与X射线能谱
        2.3.1 Si 半导体探测器
        2.3.2 探测装置几何布局
        2.3.3 样品的 X 射线能谱
        2.3.4 多元素线性能量刻度
第3章 X射线全能峰标准差统计计算方法
    3.1 X射线全能峰分布特征
        3.1.1 X 射线能量的分布函数
        3.1.2 半高宽与全能峰标准差
    3.2 全能峰标准差的离散化统计计算方法
        3.2.1 全能峰标准差的物理意义
        3.2.2 离散化统计计算方法
        3.2.3 全能峰主成分统计学解谱方法初探
    3.3 EDXRF中元素特征X射线全能峰标准差的计算
    3.4 全能峰标准差及其在能谱高斯峰拟合中的应用
    3.5 小结
第4章 探测器响应函数建模技术研究与应用
    4.1 几种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
        4.1.1 HYPERMET 函数模型
        4.1.2 NCSU 的函数模型
        4.1.3 Scholze 函数模型
        4.1.4 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综合比较
    4.2 探测器响应函数模型的建立
        4.2.1 X 射线探测物理过程分析
        4.2.2 探测器响应函数的组成
        4.2.3 非线性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方法
        4.2.4 拟合优度评价因子
        4.2.5 纯元素 X 射线能谱的拟合
    4.3 DRF模型在基本参数法中的应用
        4.3.1 基本参数法原理
        4.3.2 DRF 模型在多元素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4.4 小结
    附表
第5章 全谱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5.1 研究依据
        5.1.1 权重最小二乘法
        5.1.2 谱库最小二乘法
    5.2 全谱定量分析方法
        5.2.1 几点考虑
        5.2.2 全谱定量分析方法原理
        5.2.3 计算程序流程图
    5.3 全谱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5.4 小结
    附图表
第6章 DRF模型和全谱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6.1 DRF建模理论在α粒子能谱分析中的应用
        6.1.1 α粒子能谱测量实验
        6.1.2 半经验探测器响应函数
        6.1.3 对α粒子能谱的拟合
    6.2 DRF模型在Monte Carlo模拟注量展宽中的应用
        6.2.1 应用背景和意义简述
        6.2.2 Monte Carlo 模拟 X 射线探测
        6.2.3 对蒙特卡罗模拟注量谱的展宽
    6.3 全谱定量分析方法在Fast SDD测量轻元素中的应用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元素特征X射线能量(eV)
附录B 吸收限能量( eV)
附录C 元素K、L、M能级荧光产额
附录D 吸收限跃迁因子J
附录E 元素K系和L系X射线辐射跃迁几率
附录F 利用公式 CE n CE (12.3981/ E )n 21ab ab[c m g ]计算质量吸收系数时用到的参数
附录G Z=1-92元素对50-30000eV能量范围内X射线的质量吸收系数

(4)中国人物画的造型与惯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导论
    一. 中前艺术的线条造型特
    二. 中西线条造型艺术的区别
    注释
第三章 影响传统人物画造型的元素
    一. 写意与工笔的不同造型特征
        1. 造型的符号化与笔墨的畅情
        2. 严谨的造型和准确的形体空间
    二. 气韵生动与以神写形的分析
        1. 气韵生动的含义与演变
        2. 气韵与形似的标准
        3. 以神写形的实现方法
    三. 骨法用笔
        1. 骨法用笔的释义
        2. 书法对骨法用笔的影响
    四. 构图的形式惯例
        1. 《八十七神仙卷》聚散的美感
        三 角形的组合结构
        疏密有致的聚散组合
        2. 《牧马图》虚实相生的构图美感
        圆形的构图结构
        虚实与留白
        3. 《杨竹西小像卷》简约的构图
    注释
第四章 唐朝人物画的笔法惯例与造型
    一. 《八十七神仙卷》与《毗卢寺壁画》
        1. 《八十七神仙卷》的造型与笔法表现
        2. 《毗卢寺壁画》壁画的造型与笔法表现
    二. 韩斡与《牧马图》
        1. "斡惟画肉不画骨"的写实造型特征
        2. 《牧马图》的造型
        表现形体空间的用笔特征
        表现形体结构的用笔特征
        表现形体的用墨特征
    三. 孙位与《高逸图》
        1. 逸品与孙位
        2. "竹林七贤"与《高逸图》
        3. 《高逸图》里的造型特征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构图与用笔
    注释
第五章 肖像写真与写真口诀
    一. 王绎与《写像秘诀》
    二. 《杨竹西小像卷》的写真画造型特征
    注释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音乐术语汉译过程中实现意义对等问题的探讨 ——从《阿尔坎杰罗·科雷利》一书的翻译谈(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翻译理论中关于意义对等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对等"概念
    第二节 关于翻译对等理论
        一、奈达与动态对等理论
        二、其他关于对等的理论
    第三节 对翻译中意义对等的理解
第二章 音乐翻译中意义对等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意译与意义对等
        一、部分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译名
        1.双音与和弦
        2.色彩奏法
        二、关于部分小提琴演奏技巧的错译
        1.Messa di voce
        2.Dynamics
    第二节 音译、意译的结合与意义对等
        一、部分乐器名称的翻译
        (一) Viola da gamba与Viol
        1. 源语名称的辨析
        2. 乐器的形制
        3. 完全音译与音译、意译结合的对比
        (二) Violone
        1. 词源与争议
        2. 对争议问题的处理
        二、部分音乐体裁的译名
        (一) 关于Sinfonia译名的探讨
        1、词源与功能
        2、音译与意译的取舍
        (二) 关于Ballo与Balletto译名的探讨
        1. Ballo
        2. Balletto
第三章 近义音乐术语汉译与意义对等
    第一节 关于部分近义音乐结构术语的翻译
        一、译名现状
        二、释义、辨析与翻译
        1. 释义
        2. 辨析
        3. 翻译
    第二节 关于"装饰音"的翻译
        一、释义
        二、辨析与翻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译文部分

(6)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音程向"在创作中的意义及其主要类型
    第一节 "音程向"在创作中的意义
    第二节 "音程向"的主要类型
        一、基本型"音程向"
        二、二重复合型"音程向"
        三、多重复合型"音程向"
第二章 "音程位"在创作中的意义及其主要类型
    第一节 "音程位"在创作中的意义
        一、"简单频率比说"分析单音程与其复音程的协和度差异
        二、"拍音说"分析单音程与其复音程的协和度差异
        三、"合成音说"分析单音程与其复音程的协和度差异
    第二节 "音程位"的主要类型
        一、基本型"音程位"
        二、二重复合型"音程位"
        三、多重复合型"音程位"
第三章 武满彻《诗篇幻想曲》旋律"音程向位"的回旋性
    第一节 《诗篇幻想曲》结构分析
    第二节 《诗篇幻想曲》中十三种乐汇"音程向位"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诗篇幻想曲》叠部核心乐汇"音程向位"的回旋性
        一、叠部核心乐汇"β"的结构特征
        二、《诗篇幻想曲》结构的"三重"回旋性
        三、叠部核心乐汇31次移位的远距离呼应
    第四节 为什么不是变奏曲式?
        一、两个明显的对比性主题体现"非变奏性"
        二、变化重复乐段的"非变奏性"
        三、和声序进的"非变奏性"
    第五节 《诗篇幻想曲》之"诗篇"在音乐中的体现
        一、旋律的诗意与吟诵性
        二、清晰的段落感、乐段间"生硬"衔接的拼贴感体现诗篇特性
        三、自由的回旋曲式结构体现松散却回环往复的组诗结构特性
第四章 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音程位"的三维构架
    第一节 《诗篇幻想曲》中传统和弦的"铺垫"
        一、一至四个传统和弦的运用
        二、传统和弦中嵌入全音阶
        三、传统和弦中嵌入五声音阶
        四、类似泛音列排列的和声
        五、传统和弦中嵌入"无序"的乐音
    第二节 《诗篇幻想曲》中"传统和弦区域"的"音程位"特征
    第三节 《诗篇幻想曲》和声中"数控区域"的"音程位"特征
        一、"数控区域"的基本型排列
        二、"数控区域"的二重复合型排列
        三、"数控区域"的多重复合型排列
    第四节 《诗篇幻想曲》和声"音程位"中"缺乏逻辑性的区域"
        一、具有数理关系的"音程位"数值分散放置
        二、无明显数理关系的"音程位"
    第五节 《诗篇幻想曲》和声"音程位"的连接
        一、"传统和声"式的连接
        二、平行式的连接
        三、并置式的连接
        四、"母集"与"子集"的连接
    第六节 《诗篇幻想曲》和声的总体布局
第五章 金湘《琴瑟破》旋律"音程向位"的对比性
    第一节 《琴瑟破》结构分析
    第二节 《琴瑟破》中十一种乐汇"音程向位"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琴瑟破》主、副部核心乐汇"音程向位"的对比性
        一、主部核心乐汇"音程向位"的结构特征
        二、主部核心乐汇46次移位的远距离呼应
        三、副部核心乐汇"音程向位"的结构特征
        四、副部核心乐汇25次移位的远距离呼应
        五、主、副部核心乐汇"音程向位"的对比性
    第四节 《琴瑟破》之"破"与唐大曲之"破"的比较
        一、唐大曲"破"部的结构特征
        二、《琴瑟破》之"破"的继承与创新
第六章 金湘《琴瑟破》和声"音程位"的纯五度复合及其递加
    第一节 《琴瑟破》中独特的纯五度复合和声
    第二节 《琴瑟破》中纯五度复合和声的"音程位"特征
        一、纯血度复合和声的基本型排列
        二、纯五度复合和声的二重复合型排列
        三、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多重复合型排列
    第三节 《琴瑟破》中其它和声类型及其"音程位"特征
        一、带附加音的纯五度复合和声及其"音程位"特征
        二、十二音和声及其"音程位"特征
        三、少量无纯五度的和声及其"音程位"特征
    第四节 《琴瑟破》和声的总体布局
        一、和声"音程位"单值使用的规律
        二、和弦音的个数及其结构意义
        三、乐队全奏处的和声及其"音程位"特征
第七章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旋律"音程向位"的衍展性
    第一节 《第四交响曲》结构分析
    第二节 《第四交响曲》中十三种乐汇"音程向位"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第四交响曲》旋律"音程向位"的衍展性
        一、核心乐汇"α""音程向位"的衍展性
        二、核心乐汇"β""音程向位"的衍展性
        三、乐汇"γ""音程向位"的衍展性
        四、核心乐汇"δ""音程向位"的衍展性
        五、乐汇"ε_1""音程向位"的衍展性
        六、乐汇"η""音程向位"的衍展性
    第四节 《第四交响曲》中两个主题群的发展脉络
        一、第一主题群的发展脉络
        二、第二主题群的发展脉络
    第五节 《第四交响曲》结构的深层逻辑
    第六节 《第四交响曲》音乐的戏剧性形象解读
第八章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和声"音程位"的对称与贯穿
    第一节 《第四交响曲》中包含对称排列的和声"音程位"特征
        一、单对称排列
        二、双对称排列
        三、对称排列与其它排列形式的组合
    第二节 《第四交响曲》中不包含对称排列的和声"音程位"特征
        一、基本型
        二、二重复合型
        三、多重复合型
    第三节 《第四交响曲》中鲁氏"四音和弦"的"音程位"特征
    第四节 《第四交响曲》中同质和声"音程位"的贯穿
        一、包含对称排列的和声"音程位"贯穿进行
        二、不包含对称排列的和声"音程位"贯穿进行
    第五节 《第四交响曲》和声的总体布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依据和价值以及所做课题的创新性
    三、研究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四、本论文的写作思路及若干补充
第一章 20 世纪赋格体裁的发展及其十二音序列赋格的形成
    第一节 十二音序列与赋格体裁的历史及发展
        一、赋格体裁的历史及发展
        二、十二音序列的历史及发展
        三、序列“准则”与赋格“框架”的融合
    第二节 十二音序列赋格概念的界定
        一、完整十二音序列赋格
        二、不完整十二音序列赋格
    第三节 近现代音乐中的赋格写作
        一、用新技术表现传统形式
        二、用新概念替代传统体裁
        三、用新织体抽象创作理念
第二章 十二音序列赋格写作中的隐伏“调性”
    第一节 无明显隐伏的“调性”素材
        一、序列自身的无调性特点
        二、序列“准则”的明显优势
    第二节 有明显隐伏的“调性”素材
        一、序列中的调性与无调性素材
        二、赋格“框架”的明显优势
    第三节 变异后的交叉点
        一、序列自身的调性因素
        二、作品中的调性体现
第三章 十二音序列赋格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序列主题的特征
        一、序列结构主题的类型
        二、主题性格特点
    第二节 主题的分布情况
        一、固定音程循环分布
        二、十二音分布
        三、“主属”关系分布
        四、音阶式分布
    第三节 其他各要素的变异
        一、对题的变异
        二、间插段的变异
        三、展开部、再现部与结束部的变异
第四章 十二音序列赋格中的对位技术
    第一节 声部对位中的节奏处理
        一、不同序列形态之间的节奏对位
        二、相同序列形态之间的节奏对位
    第二节 序列在声部中的衍生与派生
        一、交换式
        二、轮换式与反轮换式
        三、交叉式
        四、同构式
    第三节 纵向结构
        一、传统和弦
        二、纵向和音
        三、横生纵
    第四节 单线多声对位
        一、音域划分
        二、音列划分
第五章 十二音序列赋格的种类及具体实例研究
    第一节 “调性”布局的赋格曲
    第二节 主调特征的赋格曲
    第三节 多声部主题的赋格段
    第四节 五声性的赋格曲
结语
    一、十二音序列赋格的内在逻辑性
    二、赋格思维的抽象化体现
    三、对十二音技法的几点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8)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观念艺术
    第二节 观念艺术的影响与现状
    第三节 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
第二章 观念艺术简史
    第一节 先驱
        一、音乐勘误表
        二、理查德·穆特事件
        三、达达
        四、超现实主义
    第二节 孕育
        一、黑山学院
        二、新达达及其他
    第三节 出现
        一、观念艺术出现的原因
        二、观念艺术的出现
        三、第一次高潮
    第四节 发展
        一、莫斯科观念艺术家
        二、美国的辛迪·舍曼
        三、青年英国艺术家
        四、"反观念艺术"运动
        五、第二次高潮
第三章 观念艺术简论
    第一节 观念艺术的思想渊源
        一、黑格尔的"解体说"
        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三、铃木大拙的"禅"
        四、后现代主义哲学
    第二节 观念艺术的形式
        一、形式分类法
        二、历史分类法
        三、其他分类法
        四、形式自由化
    第三节 观念艺术的情感
    第四节 观念艺术的技术
    第五节 观念艺术的价值评判标准
第四章 通向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
    第一节 视觉艺术中观念艺术的形成
        一、从具象到抽象
        二、从绘画到事件
    第二节 音乐视野中观念艺术的形成
        一、从抽象到观念
        二、材料与形式
        三、乐谱与演奏
    第三节 音乐视野中观念艺术作品的类别
        一、狭义的观念艺术
        二、广义的观念艺术
第五章 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作品研究
    第一节 狭义的观念艺术作品
        一、乔治·布莱希特的"事件谱"
        二、拉·蒙特·扬的《作品1960》
        三、小野洋子的文字作品
        四、施托克豪森的《来自七天》
    第二节 广义的观念艺术作品
        一、声音现成品
        二、行动音乐
        三、声音装置
        四、常规作品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局限
    第一节 结论与展望
    第二节 局限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致谢
附录一:乌苏拉教授访谈录
附录二:"休止"的逻辑与艺术——约翰·凯奇《4分33秒》分析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专业成果

(9)20世纪中国笛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笛"字历史——"笛"之界定
    二、历史中的笛
    三、20世纪笛乐研究
第一章 1900-1952:蜇伏民间暗飞声
    第一节 草根中的笛乐
        一、以笛为核心的表演形式
        二、笛手·"吹笛佬"
    第二节 走进"现代"
        一、乐会、社团中的器乐概述
        二、民族管弦乐队组建初期的笛
第二章 1953-1966:从草台到舞台
    第一节 全国性音乐活动
        一、国家舞台上第一声鸣唱: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二、响亮登场:"全国音乐周"与笛乐舞台独奏
        三、"被树立"的典型:"国家在场"与笛乐舞台独奏形式
        四、"全国音乐艺术学院(校)笛子专业教材会议"
    第二节 由俗入雅
        一、笛乐"南、北派"疑议
        二、以民间音乐为依托的早期笛家
    第三节 一管竹笛·两种音色
        一、身份变异:文艺团体中的笛家
        二、持笛的教授
    第四节 破立之间——20世纪笛类乐器改良与改革
        一、笛类乐器改良
        二、改良述评
        三、余音
第三章 1966-1976:红色漫紫竹
    一、文化大革命
    二、红色经典:"文革"时期笛乐
    三、"帽子下"的人生
第四章 1976-2000:世纪末的华丽
    第一节 从"一"到"多"的发轫
        一、高考制度恢复
        二、音乐院校笛乐教育
    第二节 群英会:全国音乐大赛
        一、民族器乐大赛
        二、全国音乐作品评奖
    第三节 作曲家与笛乐创作
        一、一身兼二任与二任离一体
        二、作曲意识
        三、小结
    第四节 独奏音乐会的时代
        一、个性化表达
        二、一个人·一根笛·一台戏——《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会》
    第五节 20世纪女性笛乐演奏者
        一、花儿的姿态
        二、"他者"的目光
        三、女性自我身份认同
    第六节 经典再塑造:海峡两岸笛乐交流
        一、台湾笛乐发展回顾
        二、两岸笛声停不住
        三、轻舟已过万重山
结语
附录一、20世纪笛乐大事记
附录二、"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表演者及演出曲目
附录三、1949年—2005年台湾笛曲作品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 ——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论文提要
英文提要
导论:原真演奏、演奏型态与音乐释义学方法
    一、"原真演奏"的内涵与历史发展
    二、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
    三、音乐释义学方法的思考
    四、译名的问题
第一章 原真演奏中的原真性
    前言
    第一节 原真演奏与古乐复兴运动
        一、门德尔松的《马太受难曲》
        二、多尔梅奇的演奏哲学
        三、"原真演奏"与"主流演奏"
        四、原真演奏、实证主义与音乐学
        五、结语
    第二节 原真演奏:哲学与美学问题
        一、"原真的"与"原真性"
        二、阿多诺vs.欣德密特
        三、"原真演奏"中的"原真性"
        四、"原真演奏"的复古、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五、结语
    第三节 原真演奏:历史与演奏实践问题
        一、历史意识、历史还原与历史重构
        二、乐器:"拜物教"与"声音的原真"
        三、演奏实践:先验的两难
        四、叙事与修辞:音乐表达的古今之争
        五、结语
    第四节 原真演奏:接受与影响问题
        一、唱片工业:声音文化的改变
        二、古代之耳与现代之耳:聆听文化的改变
        三、观念革命:音乐教育思维的改变
        四、结语
第二章 "原真演奏"演奏型态的建构
    前言
    第一节 作品与演奏
        一、作品:一种现实的存在
        二、演奏:一种人为的存在
        三、作品与演奏:一种本质的存在
        四、结语
    第二节 演奏型态:作曲家的意图
        一、意图与愿望:作曲家的期待
        二、文本与行动:乐谱与演奏的关系
        三、结语
    第三节 演奏型态:乐器与演奏实践
        一、风格与表现
        二、乐器
        三、音符
        四、结语
    第四节 演奏型态:音乐表达
        一、修辞学与音乐修辞学
        二、"情感论"与"音型论"
        三、人的情感与非人化的情感
        四、结语
第三章 演奏型态的分析
    前言
    第一节 巴赫与《勃兰登堡协奏曲》
        一、巴赫与巴洛克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随意的选择或有意义的组合?
        三、结语
    第二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二号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BWV 1046)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F大调,BWV 1047)
    第三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三、四号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G大调,BWV 1048)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号(G大调,BWV 1049)
    第四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六号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G大调,BWV 1050)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降B大调,BWV 1051)
结论:音乐释义学方法的思考及其它
    一、"演奏型态"分析所引发的相关音乐意义问题
    二、相关于"演奏型态"分析的聆听
    三、"原真演奏"与"视域融合"
    四、其它:相关于"原真演奏"
附录:原真演奏大事记
引用参考文献
后记

四、联想天瑞5010(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基金资产网络及其对基金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D]. 汪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2]风险投资机构异质性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赵元蕾. 河北经贸大学, 2018(07)
  • [3]X射线探测器响应机制及应用建模技术[D]. 李哲.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1)
  • [4]中国人物画的造型与惯例[D]. 王剑武. 中国美术学院, 2011(03)
  • [5]音乐术语汉译过程中实现意义对等问题的探讨 ——从《阿尔坎杰罗·科雷利》一书的翻译谈[D]. 柴扉. 中央音乐学院, 2011(05)
  • [6]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D]. 魏扬. 中国音乐学院, 2011(12)
  • [7]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 孙晓烨. 南京艺术学院, 2011(11)
  • [8]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 温展力. 中国音乐学院, 2011(02)
  • [9]20世纪中国笛乐[D]. 萧舒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10]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 ——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D]. 徐昭宇. 上海音乐学院, 2009(06)

标签:;  ;  ;  ;  ;  

联想天瑞501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