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元上市中国市场波澜不惊(论文文献综述)
董红刚,易剑东,任慧涛[1](2021)在《运动鞋服企业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晋江转型发展路向》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探讨国际运动鞋服企业的治理经验,厘清晋江运动鞋服企业的现实问题和未来路向,旨在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耐克和阿迪达斯产品升级背后的技术更新和模式创新构成了运动鞋服企业治理演进的主线;国际运动鞋服行业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纵向分工和价值链分配体系,前者收敛于"抓两头、放中间"的结构,后者收敛于"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专业化道路胜过时尚化道路、技术与品牌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上市融资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步、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于企业治理模式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晋江企业从代工生产转向品牌塑造面临着技术匮乏、融资困难、家族式管理带来的困境、国际化战略倾向于并购等问题,未来晋江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是打造以产业链、金融链、供应链为核心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体;二是明确以技术、品牌、国际化为核心的自主研发道路;三是超越家族企业形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善于输出体育新思想,敢于输出体育价值观,勇于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锐[2](2019)在《世界经济2018年综合评点与2019年动态预测》文中认为虽然主要国家利率水平上升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各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正常前行脚步形成了不小的反掣与冲击,但过去一年世界经济依然交出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单。不过,美元的升值还是对新兴市场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杀伤力,包括非美货币集体性塌陷、国际资本大规模逆向流动及少数国家爆发恶性通货膨胀,进而造成了世界经济新的不平衡。展望新的一年,世界经济依然将受到更多与更大风险因素的扰动,经济下行趋势愈来愈明朗,阻止经济减速与失速的脚步,各国之间必须加强政策协调与沟通,同时在平衡协商与对话中寻求不同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公约数。
陈炳才[3](2018)在《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美贸易争端下,我们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不能简单地跟随美国的关税政策走,解决顺差问题的思路也不同于解决逆差。2018年3月至今,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时值年中,如何看待中美贸易问题的实质、前景及政策选择?笔者思考如下。避免过度解读贸易战根据以往的经验,美国的经济增长只要在2%以上,欧洲增长1.5%以上,我国出口都会有相对较高的增长。所以对于出口增长,尤其对于欧美出口
臧兴东[4](2017)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法律规制》文中指出上世纪30年代,伯利和米恩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做出了经典分析,奠定了现代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詹森和麦克林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发展了代理理论,成为各个学科展开高管薪酬研究的基础。上市公司因公众性而与众不同,其高管薪酬制度系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为了解决代理问题,增强高管与公司之间目标函数的一致性是高管薪酬制度设计的方向。但是,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产生以前,各种激励方式的效果有限,高管的非股权薪酬与他们的业绩一直仅有着微弱的联系。自然地,股东与政策制定者越来越依赖股权薪酬来增强各方目标函数的一致性。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开始推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以来,股权激励薪酬在高管薪酬总额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最终成为高管薪酬的主体,薪酬激励制度与薪酬制度逐步变成了同义语。伴随着上市公司薪酬激励制度的实践,高管薪酬不断攀升,天价薪酬现象周而复始,引发了“公愤”,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薪酬激励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上市公司转而采用限制性股票计划,但并不能改变薪酬制度已经异化的基本事实。一直以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的设计被普遍认为是减少代理成本,促进代理问题解决的关键路径。但是,当薪酬制度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股市整体上扬,利率变化等情形时,高管常能获得“意外之财”;当巨额薪酬的系高管自定,或是通过财务数据作假、扭曲或隐瞒披露的信息、恶意利用行权规则等获取高薪,损害企业、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时,与企业业绩脱钩的薪酬收入印证了上市公司薪酬制度的扭曲和异化。以股票期权为首的股权激励制度在高管薪酬制度异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股票期权可以被视为高管薪酬制度的紊乱之因,加之响应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2016)的正式施行,股权激励在文章中单列一章。薪酬激励制度本为解决代理问题而生,却又成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围绕着薪酬合理化的目标,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法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促进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合理化的法律实践主要发生在公司法领域,体现为薪酬决定、薪酬信息披露、司法介入等多方面的努力。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进行法律规制的努力中,形成了两条基本脉络。一是美国式的努力。美国一直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法律规制实践的排头兵。其解决薪酬代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在单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以独立董事制度为保证,增强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将其设定为高管薪酬计划的制定者,以独立性和程序公正为手段,借助周密的薪酬信息披露规则保障薪酬的合理化;就薪酬合理性而言,美国司法实践形成了三大标准,进而推动了商事判断原则的形成,如今,法院通常拒绝对薪酬的合理性进行实质性的审查。相较而言,税法与会计规则更乐于以税收杠杆对过高的薪酬进行调节,尽管常常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但表明了政府对天价薪酬的干预态度。另一是德国式的做法,德国强调薪酬决定者有薪酬合理性的注意义务。监事在薪酬决定中需遵循“合适性要求”,董事职务、公司状况、业绩与通常性薪酬水平等因素是决定高管薪酬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如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高管薪酬的事前遏制。尽管这样的标准仍然缺乏客观性,但为法院进行薪酬合理性的审查提供了可供讨论的标准,而德国法院也更乐意对高管薪酬的合理性展开审查,加之相关政策也没有对股权激励给予优惠措施,于是,德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没有英美那样突出。我国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同样出现了严重的异化。2006年,我国证监会在推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前,已经有中国平安等公司适用虚拟股票激励方式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并形成了我国第一波上市公司高管天价薪酬的冲击,恰逢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频现的巨额薪酬形成了对传统分配方式的巨大挑战,引发了民众的热议。尽管如此,如伊利股份等借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行,掀起了MBO改革之后的又一波造富运动。我国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尽管饱受诟病,但并不能因此而停止改革的步伐。2016年,试行10年有余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推出,对股权激励有了更为全面、完整的制度规范,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的完善也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公司法》确立的治理结构是以双层制为框架,以英美国家推崇的以独立性为特点的制度设计为手段,试图通过独立董事、专门委员会、委托征集投票等制度来实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的解决。但是,独立性的实现是极为困难的,在我国的实现难度则更高。我国的资本等市场不够成熟,国有企业的改革正趟入深水区,在转型经济以及独特的制度环境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权的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监管环境等等都具有独特性,既难以学习德国对薪酬合理性的事前调控,也难以完全跟随美国唯程序正义的做法。本文认为,借鉴日韩的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共同决定模式,高管薪酬的总额和形式由股东大会决定,而董事会在总额内决定薪酬的具体形式与分配的具体实施计划;对现阶段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辅之行政力量,即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主体应积极介入股东大会,以合法方式干预高管薪酬的形式及总额是当前解决高管薪酬合理性的有效办法。与此同时,进行薪酬的决定权、股权激励制度、薪酬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对高管薪酬的司法介入建设与完善中,薪酬信息披露制度应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全文分为8个部分:文章的第1部分为“导言”,提出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法律规制的问题,指出,201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施行,随着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出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必将在随后几年内又激发新一轮的高薪,再度引发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法律规制的现实需求。在导言部分还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文章结构等进行了介绍。文章的第2部分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问题分析”。该部分基于对上市公司高管与高管薪酬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高管与公司之间的应为雇佣或服务关系,以公司法律为主进行调整。该部分依据“人力资本”、“代理成本”、“经理人市场”、“管理层权力论”等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进行了合理性的逻辑解释。值得强调的是管理层权力理论,其基于经理人控制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管理层权力对于薪酬契约的缔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的独立性不够,对管理层存在客观上的依赖,管理层借助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方式,获取高薪、扭曲薪酬结构,薪酬激励制度异化,甚至产生了负激励。传统公平交易理论的前提为公平交易的假设。管理层权力论还提出公平假设与实践是脱节的,在引入股权薪酬激励之前,薪酬代理问题即已存在,但系股票期权促成了天价薪酬的产生。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的脱轨,天价薪酬现象的频现成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进行法律规制的动因。该部分还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规制进行了框架性的分析,对法律规制的正当性、公司法规制的效率优先、维护秩序、实现公平的价值取向,以及规制目标进行了分析。文章的第3部分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决定权”。公司高管薪酬由公司(章程)决定。公司法对公司章程需要进行一定限度内的干预。该部分对英、美、德、日等国公司法对高管薪酬决定权的干预进行了介绍和论述。信奉股东自治,薪酬市场化的英美各国正面临着薪酬正当性危机的巨大考验,以决定独立性、程序正当性原则为指导,通过专门委员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税法与会计制度等来进行应对,避开对薪酬合理性进行实质审查的做法,其作用究竟如何,还有待实践的证明。在德国,监事会具有位阶上的优势,对董事薪酬具有实质上的决定权力。德国《管理层适当薪酬法案》规定了监事在薪酬确定中需结合董事职务、公司状况、业绩与通常薪酬水平等因素要综合考虑,即应遵循“合适性要求”。薪酬决定者负有薪酬合理性注意义务,加上德国法院更为积极地对薪酬合理性进行实质性的审查的态度,有力地遏制了德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总体水平和增长速度。英美国家对高管薪酬决定权进行了有限度的变革,即创设股东薪酬话语权制度与增强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基于高管薪酬决定为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应当为董事会行使的认识,英美进行了有限度的股东薪酬话语权的变革,即股东可对高管薪酬进行表决,但对董事会不具有约束力。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但股东的态度至少对董事会与经理层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是客观事实。就薪酬委员会而言,独立的改造来自对其赋予更大的薪酬方案制订的权力,以及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行多角度的约束,如禁止交叉任职、限制报酬的数额等等,但无疑,效果是有限的。董事之间(包括独立董事)相互庇护的同时,对CEO有着多方面的依赖,难以改变。至于聘请薪酬顾问的做法,对独立性的促进也是有限的。文章的第4部分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能促进信息对称,通过其他制度的配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各方信息上的对称,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解决的关键。该部分对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的变革,进行了介绍、分析。美国证券市场对于信息的披露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高管薪酬信息被要求全面的,甚至事无巨细的披露,这与其强调事后监督的原则密切相关。美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方法经历了表格披露为主,到叙述性披露为主,再回到表格披露为主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在2006年形成了以表格披露为主、叙述性披露为辅的做法。美国SEC以促进各方对薪酬信息的全面了解为目标,围绕如何设计全面的、合理的披露制度进行了变革。在欧洲各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披露的要求从简单、无序发展为严格、规范。即便是在对高管薪酬信息一直讳莫如深的德国,从薪酬总额的披露,也过渡到了对董事会每个成员的薪酬披露,并不断进步。2002年的《德国公司治理法典》在经历了四次修订后,在2006年最终形成了当前的格局,即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需进行系统性披露的规定。文章的第5部分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司法介入”。司法介入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法律规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意义重大。该部分首先对董事责任的理论前提,信义义务、薪酬合理性注意义务进行了分析,论述司法介入高管薪酬问题的必要性。高管薪酬的司法介入有两条路径,高管薪酬方案制定内容的有效性、或程序上存在瑕疵可触发决议瑕疵之诉;从高管薪酬方案对公司利益的侵害可触发股东代表之诉。后者是司法介入的核心路径。鉴于发达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多认为高管薪酬的合理性判断应交给市场,法官不能也没有能力来进行判断,至于公正性,更与民众的主观心态相关,股东派生诉讼在高管问题薪酬上的作用有限。该部分还对美国高管薪酬正当性审查的三大标准,即浪费公司资产、违反注意义务、违反忠实义务(自我交易),以及商事判断原则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商事判断规则对司法介入形成的掣肘进行了剖析,厘清了司法介入作用的有限性。文章还对英国、德国等国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薪酬取回权进行了论述,指出其是司法介入的新的制度接口。文章的第6部分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股票期权激励形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股票期权一方面能带来“意外之财”,另一方面其运行规则容易被利用,最终形成高薪甚至天价薪酬,引发了高管薪酬的正当性危机。股票期权的优势直到其成本费用化以后才逐步减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薪酬政策是密切相关的,薪酬政策决定了股权激励的基调,能摆正股权激励在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中的位置。在薪酬政策为管理层设计、控制的前提下,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最大问题为业绩反映失真,“无功受禄”的现象时有发生,内在运行机制容易被扭曲的股权激励,从而成为问题薪酬形成的关键,是各国上市公司薪酬制度规制的重点。该部分还对美国和其他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美国对股权激励制度的完善,从公司法、税法、证券法、会计准则及上市规则等各方面均做出了要求。由于股权激励制度固有的问题,难以通过外在制度的改革解决。对传统期权制度的改进是股权激励制度完善的关键。文章的第7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制的完善”。该部分是全文的落脚点,主要观点为:采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共同决定高管薪酬的机制,即股东大会决定高管薪酬的总额,而董事会进行具体的分配。就决定权的干预手段而言,提出应立足实际,在国有上市公司推行行政化与市场化手段结合的薪酬决定机制,全面推进高管薪酬的市场化决定机制需待条件成就之时;就高管薪酬信息的披露而言,主张以美国模式为借鉴,全面、充分地披露高管薪酬信息;就司法介入而言,介绍了我国的相应制度基础,对三大标准、商事判断规则与薪酬合理性对我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立法与诉讼实践,对股东代表诉讼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建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沿革和发展作了介绍,对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异化与问题薪酬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制度异化、业绩考核指标不合理,薪酬与业绩关联度低、股权激励计划容易被操纵等是股权激励制度的内生性危机,为保证股权激励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具体问题的完善意见。文章的最后部分为结语。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概况和总结,指出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困难,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评价。薪酬决定和信息披露制度是促进薪酬合理化的关键。薪酬决定是薪酬问题的起点,对高管薪酬水平的有效控制无疑为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努力。充分的信息披露对于解决代理问题的内源性矛盾——信息不对称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能有效地促进薪酬的合理化与高管薪酬问题的解决。
巩胜利[5](2017)在《2017:中国经济险与难……》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12月5日,中国第一次合法财富境外投资——深圳证交所对香港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深港通"正式运行,这让人民币外流与美元外流同时聚起。这是半个多世纪不曾有过的中国之最众所周知,当年港英政府,给中国香港政府留下的最大财富或"政治遗产"就是:港币与美元签署的一个"联系汇率"制度了。这就是说,港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升值,港币也升值;美元贬值,港币也当然贬值,
张锐[6](2016)在《欧美银行业:显性与潜在的外溢风险》文中指出只要美国银行业波澜不惊,欧洲银行业很难在金融领域掀起大浪。中国农历春节期间,欧洲股市中的银行股出现了一波断崖式跳水行情。短短一周时间,瑞士信贷股价暴挫17.3%,跌至24年来最低;德意志银行股价斩掉7.4%,年内以30%的巨大跌幅创出近6年最低;西班牙桑坦德、联合信贷等银行股价均被打至欧元区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受此影响,美国市场的银行股
何晓[7](2016)在《全球性行业丑闻对国内同行业公司的影响 ——以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往对于汽车行业丑闻事件的研究很少有涉及,然而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汽车行业丑闻,属于高频违规行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公众的关注。2015年9月18日,德国大众汽车被美国环境保护署指控在所售部分柴油车安装了专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的软件,在平时行驶的时候会大量排放环境污染物,但车检时该软件会秘密启动,使汽车能够在车检时过关。这次的造假事件为探讨发生全球性行业丑闻时,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是否受到显着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机会。本文以此事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国内汽车行业20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股票收益率市场模型作为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模型,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其进行检验与探讨。实证研究则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该造假事件的发生为中心,通过事件研究法探讨该事件的发生对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个别效应以及整体效应;第二部分是通过比较国内样本公司的月度销量同比变动以及年度销量同比变动,对样本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进而对国内汽车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经过计算相关的检验指标以及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后,本文发现样本中只有5家公司受到了该事件的显着影响,分别是受到显着竞争效应的中通客车、亚星客车、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以及受到显着传染效应的东风汽车。结合这几家公司的企业经营报告,认为其中只有亚星客车与东风汽车是因为受到该事件影响才产生了显着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华的品牌效应有关。另一方面,尽管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受到该造假事件的影响多不显着,但该造假事件的发生对于国内汽车行业却造成了一定的整体影响,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但这种恐慌比较微弱而且持续的时间较短,随着事件的真相逐渐曝光,国内的汽车行业甚至从中收益,市值上升,受到竞争效应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了全球性的汽车行业造假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偏重于道德伦理,而以往的研究则偏重于研究经济和会计领域的事件。另外,以往的学者对于汽车行业的传染效应与竞争效应的研究几乎是没有的。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本文还加入了事件发生月度、年度的销售数据以及年度经营状况,与样本公司的实证结果相结合,单独考查了个别效应显着的样本公司以及与德国大众公司经营业务相近的样本公司。
杨光[8](2014)在《CRT视角下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筑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当前为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诚然如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融资约束,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顽症,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日益旺盛的融资需求和金融资源的非平衡配置这一矛盾更加尖锐地暴露出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11年央行明确表示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等。在国外,欧洲作为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市场,从2000年至2007年,已累计发行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证券1900亿欧元。我国在2008年由浙商银行发行了第一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将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释放了资本,银行可以获取更多用于专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的广泛的金融支持,也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成本。但是,中小企业贷款相对于大型企业贷款来说,是非“优质资产”,风险的不确定性更为复杂,客观上对发行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机构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发行的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2013年由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发起国内首单由券商作为发起人的中小微企业及网商个人创业者的无担保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此单产品是绕过了银行系统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来甄别与研判贷款的信用风险,这类风险可能不同于传统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转移,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如何根据风险特点设计一整套可行有效的风控制度,是实施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关键。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市场环境、法律安排、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我国未来发展思路,总结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风控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并以案例印证前述分析结论;最终提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全文共七章: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做出说明。第二章对本文涉及的资产证券化基础理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及信用风险转移理论做了梳理。第三章论述了国内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现状。首先对比了国内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我国一波三折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从SPV(特殊目的机构)的组织架构形式和处理基础资产的方式、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选择、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法律安排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交易量等几方面详尽对比了国内外的异同点;其次,分析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环境与法律制度,肯定了相关部门自试点工作以来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再次,基于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首先分析了一般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其次探讨了中小企业信贷资产化的特有风险,特别是探讨了中小企业“两权”质押贷款与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再次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风险评估模型及度量;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策略。第五章分析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及影响。首先分析了银行之所以能够借助资产证券化将信用风险转移至投资者处的原因,主要是依赖资产池的资产组合、SPV风险隔离及结构转换;其次是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该类产品在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放大效应。接着对国内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信托产品进行信用风险转移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考量银行进行信用风险转移是否会导致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风险水平增加和收益水平改善;通过对上海清算所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托管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考察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中的信用风险转移水平、趋势。上述分析目的是预估推行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对各类银行行为、风险水平的影响。第六章是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以案例形式分别分析了浙商银行2008年第一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下称浙元一期)、东证资管-阿里巴巴的专项计划的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下称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本章着重从基础资产池情况、贷款组合情况分析了前者。其次,进一步以浙元一期为例展开分析了产品的信用风险转移的特征,该部分借鉴了产品评估报告中详实的数据,分析了信用风险在银行机构体系内及跨部门转移情况,使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深化了论文主题。第七章为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思考及政策建议。本章在总结上述六章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我国建设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具有良好的环境,政府制定了对于信用风险转移的支持政策,近十年开展了包括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信用风险转移试点工作,已经显现出了市场对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巨大需求,以及我国为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所作出的努力。在看到市场巨大发展前景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信用转移工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论文从从法律制度创新、参与者的组织创新及市场交易结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思考,以求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当然如何建设完善的信用风险转移市场是任重而道远。本章就建立完善的CRT法律体系、培育充满活力的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体系、完善产品定价、提升信用增级技术以及加快CRT市场监管创新步伐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9](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提出
曲双石[10](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一、美国货币政策走向美上周初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34.3万远胜预期12月13日,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上周初请失业救济人数下降2.9万,经季调后的总人数降至34.3万人,创两月新低,也是今年第二低水平,远好于接受Market Watch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的37万人。报告显示,目前的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低于飓风桑迪前的水平,并且接近四年低位。
二、欧元上市中国市场波澜不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元上市中国市场波澜不惊(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鞋服企业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晋江转型发展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晋江运动鞋服企业的治理难题 |
1.1 缺乏核心技术:晋江运动鞋服企业发展路径之争的根源 |
1.2 多品牌战略:晋江运动鞋服企业陷入国际化窘境的重要原因 |
1.3 家族式管理:晋江运动鞋服企业产学研脱节和融资绝境的诱因 |
2 国际运动鞋服企业的治理经验 |
2.1 专业化发展是运动鞋服企业的成功之道 |
2.2 上市融资是运动鞋服企业的关键一步 |
2.3 核心技术是运动鞋服企业的安身之本 |
2.4 治理模式创新是运动鞋服企业争霸全球的基石 |
3 晋江运动鞋服企业的治理转向 |
3.1 把控国际体育大势,构建外部利益相关者网络 |
第一,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创新产业链互动方式,实现“两端联合”的治理模式。 |
第二,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完善金融链,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联动。 |
第三,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优化供应链,实现研发、产品、销售一体化模式。 |
3.2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
第一,瞄准研发方向,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 |
第二,从代工企业到品牌战略,晋江企业只能走自主研发道路,依靠核心技术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依托安踏等品牌企业以及宁波材料所等核心技术来源方,提升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辐射面和持久性。 |
第三,从多品牌战略到自主创新,矫正晋江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
3.3 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实现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 |
第一,超越家族企业管理方式,形成开放包容的企业制度。 |
第二,引入科技人才,构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体系。 |
第三,营造企业文化,善于输出体育新思想,敢于输出体育价值观,勇于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赞助奥运会、世界杯等顶级体育赛事是输出的最佳渠道。 |
4 结语 |
(2)世界经济2018年综合评点与2019年动态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增长的亮点与暗点 |
二、货币政策的鼓点与节点 |
三、财政政策的热点与沸点 |
四、通货膨胀的支点与焦点 |
五、汇率生态的光点与斑点 |
六、股市的乐点与泪点 |
七、债市运行的要点与特点 |
八、大宗商品的清点与盘点 |
九、金融治理的雨点与落点 |
十、国际贸易的痛点与奇点 |
十一、资本并购的景点与看点 |
十二、2019年的世界经济:观点与视点 |
(3)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避免过度解读贸易战 |
把握美国贸易战的目的 |
贸易争端下的政策建议 |
(4)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高管薪酬合理性研究 |
1.3.2 高管薪酬法律规制研究 |
1.3.3 高管薪酬激励研究—以股权激励为中心 |
1.4 研究方法 |
1.5 文章结构和创新 |
1.5.1 文章结构 |
1.5.2 可能的创新 |
2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问题分析 |
2.1 高管与高管薪酬的界定 |
2.1.1 高管 |
2.1.2 高管薪酬 |
2.2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解释逻辑 |
2.2.1 人力资本的逻辑 |
2.2.2 经理人市场的逻辑 |
2.2.3 代理成本的逻辑 |
2.2.4 管理层权力的逻辑 |
2.3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出现的问题与原因 |
2.3.1 高管薪酬失控与社会的质疑 |
2.3.2 高管薪酬失控的原因 |
2.4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规制的理论分析 |
2.4.1 法律规制的动因 |
2.4.2 公司法律规制的正当性 |
2.4.3 公司法律规制的价值取向与目标 |
2.4.4 公司法律如何干预高管薪酬 |
3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决定权 |
3.1 各国公司法对高管薪酬决定权的干预 |
3.1.1 英、美公司法的干预 |
3.1.2 德国公司法的干预 |
3.1.3 日本、韩国公司法的干预 |
3.2 公司法对薪酬决定权干预的法理分析 |
3.3 薪酬决定的改革方向 |
3.3.1 股东重拾话语权的努力 |
3.3.2 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努力 |
4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 |
4.1 信息披露制度是薪酬问题解决的关键 |
4.1.1 信息披露保障信息对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4.1.2 信息披露制度的功用优于其他制度 |
4.2 国外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的变革 |
4.2.1 美国的变革 |
4.2.2 其他国家的变革 |
5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司法介入 |
5.1 信义义务、合理性注意义务与司法介入的必要性 |
5.1.1 信义义务、合理性注意义务与高管责任 |
5.1.2 高管薪酬司法介入的必要性 |
5.2 股东诉讼——薪酬问题司法介入的路径 |
5.2.1 美国的司法介入实践 |
5.2.2 其他国家的司法介入实践 |
5.2.3 薪酬取回权制度,新的司法介入路径 |
6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 |
6.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高管薪酬政策 |
6.1.1 股权激励与薪酬政策 |
6.1.2 股权激励的运行机制及业绩反映的失真 |
6.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沿革及发展 |
6.2.1 美国 |
6.2.2 其他国家 |
7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
7.1 薪酬制度、公司治理与薪酬问题 |
7.1.1 薪酬制度的演变 |
7.1.2 公司治理的特点 |
7.1.3 高管薪酬问题 |
7.2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决定权 |
7.2.1 决定权的立法现状 |
7.2.2 决定权的分配 |
7.2.3 对相关规定的评价 |
7.2.4 对决定权设计与完善的思考 |
7.3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 |
7.3.1 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 |
7.3.2 存在的问题 |
7.3.3 解决的建议 |
7.4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司法介入 |
7.4.1 司法介入的制度基础 |
7.4.2 三大标准、商事判断规则与薪酬合理性 |
7.4.3 存在的问题 |
7.4.4 解决的建议 |
7.5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 |
7.5.1 股权激励制度的现状 |
7.5.2 存在的问题 |
7.5.3 解决的建议 |
8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2017:中国经济险与难……(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元疯、欧元衰,人民币为何都贬值? |
(二)、中国经济寻机趁SDR走向全球 |
(四)、未雨绸缪美元加息的全球难题 |
(五)、中国的契机与策略实施 |
(7)全球性行业丑闻对国内同行业公司的影响 ——以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众“排放门”事件简介 |
1.1.2 世界汽车行业丑闻事件回顾 |
1.1.3 选择大众“排放门”讨论的原因 |
1.2 研究目的和结构安排 |
2 行业中的传染效应与竞争效应 |
2.1 传染效应 |
2.2 竞争效应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的研究综述 |
3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行业研究 |
3.1 事件研究法 |
3.1.1 简介 |
3.1.2 步骤 |
3.2 行业研究的假设 |
3.2.1 丑闻事件对同行业样本公司的个别效应 |
3.2.2 丑闻事件对同行业样本公司的整体效应 |
3.3 传染效应与竞争效应的检验统计 |
3.3.1 丑闻事件发生对同行业样本公司的个别效应 |
3.3.2 丑闻事件发生对同行业样本公司的整体效应 |
4 丑闻发生对同行业传染与竞争效应的实证研究 |
4.1 实证研究传染效应与竞争效应的步骤 |
4.2 丑闻事件对汽车行业样本公司的个别效应 |
4.3 丑闻事件对汽车行业样本公司的整体效应 |
5 实证结果与样本公司销售量的关系 |
5.1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 |
5.1.1 我国汽车生产能力现状 |
5.1.2 我国汽车需求状况与主要影响因素 |
5.2 同行业样本公司2015年度销售业绩 |
5.3 实证结果与汽车销量的进一步分析 |
5.3.1 经营业务与德国大众汽车相似的样本公司 |
5.3.2 个别效应显着的样本公司 |
5.3.3 其他样本公司 |
6 相关建议 |
7 结论、创新、局限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7.3 局限性 |
7.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样本公司回归系数值及标准差 |
附录 2:样本公司超额收益率AR |
附录 3:样本公司标准化超额收益率SAR |
(8)CRT视角下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中小企业融资及商业银行管理的意义 |
1.1.2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及其监管的影响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系统性风险 |
1.2.2 资产证券化 |
1.2.3 信用风险转移与信用风险蔓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研究综述 |
2.1.1 资产证券化成因及作用 |
2.1.2 资产证券化风险计量 |
2.1.3 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
2.1.4 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 |
2.1.5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
第二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
2.2.1 资产管理理论 |
2.2.2 负债管理理论 |
2.2.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2.2.4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
2.2.5 风险资产管理理论 |
2.2.6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节 信用风险转移研究综述 |
2.3.1 信用风险转移理论 |
2.3.2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 |
2.3.3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国内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情况分析 |
3.1.1 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 |
3.1.2 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情况 |
3.1.3 国内外信贷资产证券化情况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环境与法律制度分析 |
3.2.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市场环境分析 |
3.2.2 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制度与市场环境评述 |
第三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3.3.2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行缓慢的原因探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一般性评估 |
4.1.1 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当中的风险识别 |
4.1.2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传导效应分析 |
第二节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
4.2.1 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 |
4.2.2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技术风险 |
4.2.3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 |
4.2.4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风险 |
4.2.5 中小企业“两权”质押贷款进入资金池的风险 |
第三节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风险评估模型及度量 |
4.3.1 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
4.3.2 早偿风险度量模型 |
4.3.3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综合风险评估 |
第四节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 |
4.4.1 一般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 |
4.4.2 基于交易结构设计角度的信用风险管理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CRT分析 |
第一节 信用风险转移的实现路径 |
5.1.1 资产池的“资产组合” |
5.1.2 SPV的风险隔离 |
5.1.3 结构转换 |
第二节 信用风险放大的理论分析 |
5.2.1 银行的风险放大效应 |
5.2.2 证券评级机构的风险放大效应 |
5.2.3 资本市场羊群行为的风险放大效应 |
第三节 基于非标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CRT实证分析 |
5.3.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5.3.2 模型假设及设定 |
5.3.3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风险的跨部门转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传统金融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分析:以浙元一期为例 |
6.1.1 产品的基本信息 |
6.1.2 基础资产池的基本特征分析 |
6.1.3 产品的风险分析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阿里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例 |
6.2.1 产品信息 |
6.2.2 产品的交易结构、交易流程、资金回拨流程 |
6.2.3 风险控制 |
6.2.4 产品创新情况 |
第三节 信用风险转移以浙元一期为例 |
6.3.1 交易结构分析与基本流程 |
6.3.2 产品风险及CRT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思考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对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思考 |
7.1.1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创新 |
7.1.2 建立参与者的创新联盟 |
7.1.3 探索资产池风险防范的新思路 |
7.1.4 打破固有的市场交易模式提高流动性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7.2.1 建立完善的CRT法律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
7.2.2 在风险可控下,培育充满活力的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体系 |
7.2.3 不断完善产品定价及信用增级技术 |
7.2.4 不断加快CRT市场监管创新步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美国经济金融 |
(1) 高盛:用失业率评估美国就业市场已不再合适 |
(2) 美国财政紧缩不可承受之重:200万失业者 |
(3) 银行家警告:农地价格和学生贷款泡沫与次贷危机相似 |
欧洲经济金融 |
(1) 葡萄牙新发债券需求强劲认购超3倍 |
(2) 德国3月工业产出意外增加, 助推欧元走高 |
(3) 瑞典放弃不干预汇率立场警告不希望本币过度升值 |
日本经济金融 |
(1) 日本冒险右转:不容忽视的地区新不确定性 |
(2) 日本变便宜:很可怕吗? |
(3) 日本福岛核电站转移污水核辐射量陡增 |
中国经济金融 |
(1) 彭博:中石油商谈20亿美元收购巴西油企Barra |
(2) 库存:企业库存下降中国经济反弹成疑 |
(3) 铜:中国4月铜进口量降至22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
(4) 黄金:3月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黄金增逾一倍创下新高4月料继续增加 |
(5) 外贸:4月我国外贸总值同比增15.7% |
(6) 钢铁水泥业:再来一个四万亿预判落空业绩回落 |
预判落空 |
行业群相 |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
(1) 美联储:警惕信贷风险和资产泡沫 |
(2) 欧洲央行考虑购买南欧银行不良贷款 |
(3) 新西兰联储直接入市干预英国央行能否抵住“诱惑”? |
新西兰联储为全球汇率战开辟新战场:直接干预 |
本周第二大风险事件英国央行决议来袭 |
(4) 日本央行4月会议纪要点评:宽松货币或对日本经济复苏效果甚微 |
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分歧较大 |
宽松货币或对日本经济复苏效果甚微 |
日本货币宽松或只为与其他发达国家保持利益一致 |
日本最终的发展动力来源或仍将是调整经济结构 |
(5) 中国央行重启央票回收流动性或意在对冲热钱流入 |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
(1) 人民币再创收盘新高, 逼近6.14, 受中间价及外贸顺差激励 |
(2) 当防贸易增长背后的金融风险 |
(3) 个人境外投资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
(4) 人民币“外强中干” |
四、欧元上市中国市场波澜不惊(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鞋服企业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晋江转型发展路向[J]. 董红刚,易剑东,任慧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10)
- [2]世界经济2018年综合评点与2019年动态预测[J]. 张锐.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9(01)
- [3]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J]. 陈炳才. 中国外汇, 2018(15)
- [4]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法律规制[D]. 臧兴东. 重庆大学, 2017(12)
- [5]2017:中国经济险与难……[J]. 巩胜利. 财经界, 2017(01)
- [6]欧美银行业:显性与潜在的外溢风险[J]. 张锐. 中关村, 2016(04)
- [7]全球性行业丑闻对国内同行业公司的影响 ——以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为例[D]. 何晓. 重庆大学, 2016(03)
- [8]CRT视角下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D]. 杨光. 南开大学, 2014(04)
- [9]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10]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曲双石. 2012年国际金融大事简报, 2013
标签: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论文; 信贷资产证券化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薪酬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