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专家座谈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刘婧[1](2020)在《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博节目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经历了数次历史性的关键变革,从而对节目的整体形态、传播策略产生重要影响。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将文博节目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陆续播出的文博节目以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在国内的电视节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延续多季并持续更新的现象级文博节目,使众多电视学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学界对文博节目出现原因、概念界定、类型归属、发展脉络的研究尚不充足,尤其是对扛鼎之作《国家宝藏》传播内容、编排设计、视听风格、传播渠道及效果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经济支撑、政策支持、文化底蕴、社会援助这些大环境因素分析文博节目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其进行基本概念的界定、类型归属的划分,之后从发展脉络中探寻文博节目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创新期做典型性的归类。在传播内容方面,《国家宝藏》以全新的节目形态走进大众的视野,综艺+纪录的创新模式集结了综艺的多元形态和纪录的真实客观。从建馆历史、藏品数量、创新发展、评估报告探究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从年代历史、传播历史角度分析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这些传播内容凸显了节目在前期规划时的慎重与严谨。在编排设计方面,《国家宝藏》以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让节目深入人心,从总结式、说明式、辅助式三个角度凸显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从讲解员、守护人的选择研究参与节目的人员;从主要环节、辅助环节研究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这些整体编排与环节设计在节目播出后得到大众的认同。在视听风格方面,《国家宝藏》室内演播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带给观众一场视听语言的饕餮盛宴,从而感受画面的冲击震撼与声音的扣人心弦。从图形设计、特效片头和立柱环幕分析节目精致画面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从程式化的原声音乐、情节化的背景音乐和故事化的原创歌曲探析节目古风音乐对受众听觉的渲染,从多种精选的角度构建了一场声画交融的感官体验。视听层面的画面和声音,呈现出文博节目独特的审美意象,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世界。在传播渠道及效果方面,《国家宝藏》借助现代媒介,挖掘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深度、铺开新浪官方微博传播的广度、新设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官方账号,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采用新手段、新方式、新方法精准定位,使三方协同联合,并驾齐驱,共同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覆盖范围,使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从整体看,传播者将文物与博物馆作为传播内容,对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编排与设计,融合独特的视听风格,选择微信、微博、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这三个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将《国家宝藏》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传达给受传者。
郭涵[2](2019)在《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以大屏手机、平板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成为用户收看网络视频的主要平台。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同样借助移动媒体的力量成为消费文化的新景观。不难发现,“微纪录片+移动媒体”的模式更加符合用户的现实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团队推出适合移动端用户观看的微纪录片,纪录片不再被局限于一块电视屏幕上,而是能够借助移动媒体使内容产品实现最大化的传播覆盖。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这里的“基于移动媒体”是指以移动媒体作为传播平台。使用移动媒体观看微纪录片,消解了接受时空的局限性,拓宽了传播渠道。观众在收视环境、观影方式的选择上变得更加自由,收视心理与接收习惯发生了改变。微纪录片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到都应作出调整与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探索出适合移动端传播的创作模式。本文在借鉴现有纪录片叙事相关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移动媒体为基点,以经典叙事学理论中“故事”与“话语”为框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创作实践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创作规律研究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本文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阐释了本次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一章,通过对微纪录片与移动媒体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移动媒体的主要特征做出明确概括,主要论述了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简约化“的传播样态,具体体现在时长的简短;内容契合受众简约化的审美追求;创作手法因“简”而求变;传播受众垂直化四个方面。第二章,主要阐释了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主题表达。简约化的传播样态并不意味着内容的空洞,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对于主题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主题内容表达诉求单一;定位于年轻受众的审美趣味;饱含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主题内容的建构做出规律性总结。第三章,主要借助叙事学的研究框架对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从故事内容建构、叙事话语、非叙事话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微纪录片在移动媒体上进行传播,观众的收视习惯与审美需求产生了变化,微纪录片在叙事内容与叙事方式上都要相应做出调整。除此之外,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可利用“文字”作为非叙事话语参与叙事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第四章,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在影像造型上呈现出感官化的特点,笔者从构图、光线、色彩、景别、镜头的运用与处理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笔者结合创作实践经验,从选题、拍摄对象、受众分析、拍摄大纲四个方面对影片具体创作进行阐述。本文通过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总结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叙事艺术规律,探析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趋势,力求延长微纪录片的生命力,促进纪录片行业的良性发展。
李思玥[3](2019)在《“互联网+”时代下档案馆跨界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时代,“跨界”正成为当下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热词,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实践。“互联网+”中的“+”本身就意味着连接、跨界、变革、开放和融合,因此,跨界合作被认为是“互联网+”最主要和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档案馆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是开展和推进各项档案工作的主要平台,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各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受到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档案馆长期以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与外部组织的联系不紧密。档案馆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正视新环境、新技术和新思维带来的变化,在立足为党、为民服务的根本上,寻求多元合作对象,引进新技术、注入新理念,推动档案工作进入新阶段。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背景着眼,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档案馆的跨界合作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是“互联网+”时代档案馆跨界合作的发展机遇,从政策、技术、理念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第三部分是档案馆跨界合作实践案例的介绍分析。根据合作对象参与动因的不同,将跨界合作实践分为三种类型:基于资源融合的跨界合作、基于业务拓展的跨界合作、基于价值认同的跨界合作,并且针对每种类型以案例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是“互联网+”时代下档案馆跨界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档案馆自身建设不足、合作效果不理想、合作风险加大三个方面。第五部分是“互联网+”时代下档案馆开展跨界合作的优化措施,主要从做好自身建设,升级跨界合作形式、重视合作过程管理等方面改进,促使档案馆跨界合作能够更加优质有效地开展。
李红霞[4](2018)在《我国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分析了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的相关概念、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的现状、档案文献申遗工作流程及案例经验和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的策略探讨。通过对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影响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申遗档案文献的保管机构过于分散、申报主体的调查评估不够全面、申遗档案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不足、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等。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档案文献申遗管理工作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四点出发:即完善档案文献申遗管理体制、强化申遗档案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重视申遗档案文献的调查评估和收集、完善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相关法律标准。
宋静静[5](2018)在《营销4C理论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启示》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生产要素问题和局限性开始凸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信息化的概念也扩展到了档案领域,并且对档案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分析了近些年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现由于档案馆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所属的机构性质,档案馆在信息服务方面一直比较被动,主要是因为没有主动去分析档案用户的需求,并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做出实际的努力。所以本文选取了营销4C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档案馆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需求、成本、便利和沟通四个方面做出分析,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做了介绍,同时叙述了国内和国外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创新点及重点;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从成就和不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4C理论做了原因的分析探讨;第三部分是将4C理论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部分论述了为什么要结合4C理论,可行性论述了怎么用4C理论;第四部分是从将4C理论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主要从需求的满足、成本的控制、便利的资源获取环境的创造、与用户的沟通以及档案信息安全等五个方面来展开。
徐俊杰[6](2016)在《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文化的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均离不开档案这一重要载体。档案部门应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创新思维,与各种文化形式相结合,以独特的优势为文化建设服务。在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中,影视文化凭借其艺术的吸引力、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发展社会文化应当以影视文化为着力点。档案部门也应抓重点抓关键,拓宽档案资源开发的渠道,加强与影视媒体合作,助力影视文化建设。论文基于以上背景选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提出档案影视作品的概念,归纳档案影视作品的类型,总结档案影视作品的特点;档案资源在影视作品中的开发兼有公益性开发和商业性开发的双重性质,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档案资源开发权转让的问题,开发的主体包括档案馆和影视部门。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包括信息迁移、还原史实、文学创作三种方式,根据档案影视作品创作过程,将档案资源开发划分为三个阶段。论文最后结合理论和实际给出推进档案资源在档案影视作品中开发的策略,并提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论文主体部分包括8个章节,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首先分析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其次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对论文的几处创新点进行了提炼。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对档案资源、档案资源开发、影视作品、档案影视作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档案影视作品的类型,总结了档案影视作品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的特点,并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3章以电视栏目《档案》、文献纪录片《清宫秘档》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对二者在档案资源开发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第4章阐述了在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的开发兼有公益性开发和商业性开发的双重性质,开发的主体包括档案馆和影视部门。第5章基于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总结档案影视作品中开发档案资源的方式,包括信息迁移、还原史实和文学创作,并根据档案影视作品创作过程,将档案资源开发划分为三个阶段。第6章在综合文献调研、案例分析、访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档案资源在档案影视作品中开发的策略。第7章提出实际工作中,在档案影视作品中开发档案资源需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第8章结语,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档案资源在档案影视作品中开发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赵雄,李国荣,伍媛媛[7](2014)在《档案文化建设的时代特色和发展趋势——近10年全国档案编研开发工作的回顾与思考》文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说过:"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此言道出民族文化的真谛所在!中华古国五千年文明,悠悠历史虽渐行渐远,却根脉不断,薪火相传。何也?档案为凭,史笔有证!档案文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要求,档案工作要由"三线"走向"一线",要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使档案馆变成"思想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具有独特作用。
王晓晖[8](2014)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研究 ——以河南《文物宝库》频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重点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考古类节目发展状况和国内首个以《文物宝库》频道命名的专业化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历史文博考古类电视节目发展简史,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兴起、文化遗产与传播学的关系研究,梳理出历史文博考古类电视节目由最初的新闻播报到纪录片形态,再到栏目化形态直至最终的频道化形态的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域下对数字电视传播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数字电视技术参与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势,探讨了数字电视分众化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河南数字付费专业频道的出现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集中讨论了河南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现状,对频道总体定位、宗旨理念、栏目设置、播出特点、经营管理情况和存在优势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章针对频道当下存在较为严重的频道整体风格不统一、互动性表现不充分、新媒体资源利用不足、节目内涵挖掘不够以及人才资源优势不明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加强节目开发,策划公众考古科普类节目、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来弥补现实存在的不足。结语部分阐释了在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大行其道的现实环境中,数字电视专业化频道如何巩固现有优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收视率、满意率和忠诚度,以期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工作在推动不同文明融合、交流和碰撞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容浒熙[9](2013)在《我国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档案馆信息化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档案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档案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自2002年颁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我国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馆内档案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全国档案网站数量激增,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日益拓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档案馆信息化的发展。本文以我国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当前新形势下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首先在绪论中论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分析了档案馆信息化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界定了档案馆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并拟定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接着在第二部分认真回顾了我国档案馆信息化发展的历程,详细介绍了其现状,然后从发展规划、标准规范建设、观念意识、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重点,主要是依据前文分析的问题构建了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模型,提出相应对策。在目前形势下,加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应按照先易后难、按需建设、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的思路,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具体而言,该从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规划为先导,以环境建设为保障,以机制改革为推力,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构建为核心,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于源[10](2013)在《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对文化经济的关注和重视,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社会经济进入渴望通过文化产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档案文化产业,被信息文化赋予信息时代的特点和新的运作模式。在信息文化时代的影响下,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扩大时空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以及拓展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在新形势下实现档案文化产业的适时快速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带动档案事业更好的健康运行,因而建立一套适应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档案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根据时代发展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行性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为当前信息文化环境下创新适合档案产业发展的模式提供参考,有利于指导今后档案相关部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以提高档案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档案馆事业可持续地发展,促进档案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满足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全民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专家座谈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专家座谈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文博节目的出现、定位、发展及创新 |
第一节 文博节目的出现原因 |
一、经济上强势的支撑 |
二、政策上莫大的支持 |
三、文化上底蕴的深厚 |
四、社会上无私的援助 |
第二节 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归属 |
一、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 |
二、文博节目的类型归属 |
第三节 文博节目的发展脉络与创新类型 |
一、诞生:考古直播揭开文博面纱(1968 年——至今) |
二、过渡:传统形式对文博的涉猎(2001 年——至今) |
三、创新:文博与综艺结秦晋之好(2017 年——至今) |
第二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内容 |
第一节 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
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大型博物馆 |
二、创新发展评估较高的一级博物馆 |
第二节 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 |
一、从年代历史角度看文物 |
二、从传播历史角度看国宝 |
第三章 《国家宝藏》的编排设计 |
第一节 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
一、总结式的高度概括 |
二、说明式的简要介绍 |
三、辅助式的批注理解 |
第二节 贴合国宝的人员安排 |
一、老成持重的001号讲解员 |
二、极具号召力的国宝守护人 |
三、普通多样化的国宝讲述人 |
第三节 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 |
一、演讲式主要环节的传播 |
二、全新式辅助环节的传播 |
第四章 《国家宝藏》的视听风格 |
第一节 精致画面的视觉享受 |
一、指引观看的图像设计 |
二、震撼冲击的特效片头 |
三、华丽绚烂的立柱环幕 |
第二节 古风音乐的听觉渲染 |
一、程式化原创配乐的使用 |
二、情节化背景配乐的使用 |
三、故事化原创歌曲的使用 |
第五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渠道及效果 |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挖深度 |
一、按部就班的文章推送 |
二、底栏链接的扩大影响 |
第二节 新浪官博铺广度 |
一、密集频繁的消息播报 |
二、高度浓缩的宣传信息 |
第三节 哔哩哔哩开先河 |
一、首创视频的官方账号 |
二、年轻观众的热衷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家宝藏》第一、二季博物馆(院)基本信息 |
附录 B |
附录 C 《国家宝藏》两季选取文物在之前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情况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期故宫博物院(20181209 期)配乐 |
附录 G 《国家宝藏》两季原创歌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传播样态 |
第一节 微纪录片概述 |
一、微纪录片的产生背景 |
二、微纪录片的“微”特征 |
第二节 移动媒体概述 |
一、移动媒体的概念界定 |
二、移动媒体的特征 |
第三节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 |
一、时长的“简”加快观影便捷度 |
二、内容契合受众简约化的审美追求 |
三、创作手法因“简”而求变 |
四、传播受众因“简”而垂直化 |
第二章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主题表达 |
第一节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主题选取的原则 |
一、主题内容的表达诉求呈现单一化特征 |
二、主题内容定位于年轻受众的审美趣味 |
三、主题内容饱含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同 |
第二节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主题内容的建构 |
一、关注社会现实,折射人生百态 |
二、追求生活美学,契合趣味风潮 |
三、重塑传统文化,寻求精神诉求 |
四、聚集个体梦想,共筑家国情怀 |
第三章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 |
第一节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叙事内容 |
一、事件:热点话题形成叙事引力 |
二、人物:动态变化建立情感认同 |
三、环境:压缩场景加快叙事节奏 |
第二节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的叙事话语 |
一、单线发展的叙事结构整合“碎片”内容 |
二、多元重组的叙事时间创造观影节奏感 |
三、象征型的叙事空间营造“注视”氛围 |
四、非真实性叙事语言追求视听感官刺激 |
第三节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非叙事话语 |
一、“陌生化”标题寻找情感共鸣 |
二、评论性字幕提炼内容主旨 |
第四章 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感官化的影像造型 |
第一节 画面造型元素 |
一、构图——“黄金螺旋”凸显被摄主体 |
二、光线——明暗反差营造视觉美感 |
三、色彩——重点色引起特殊注意 |
第二节 镜头的运用与处理 |
一、小景别——影像话语的表达偏向 |
二、固定镜头——维系视线的指向性 |
三、创造性剪辑风格——巧排矛盾反差,速抵叙事高潮 |
第五章 毕业作品微纪录片《我的书法情缘》导演阐述 |
第一节 选题 |
第二节 拍摄对象 |
第三节 受众分析 |
第四节 拍摄大纲 |
一、场景拍摄 |
二、人物采访 |
三、风格节奏 |
四、纪录形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拍摄作品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3)“互联网+”时代下档案馆跨界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
0.1.2 国内外档案工作的研究推动 |
0.2 相关概念界定 |
0.2.1 跨界合作 |
0.2.2 档案馆跨界合作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外研究现状 |
0.4 选题的意义 |
0.4.1 理论意义 |
0.4.2 现实意义 |
0.5 创新与不足 |
0.5.1 创新 |
0.5.2 不足 |
1 “互联网+”时代下档案馆跨界合作的发展机遇 |
1.1 政策支持带来导向性发展机遇 |
1.1.1 互联网行业出台的政策 |
1.1.2 档案行业出台的政策 |
1.2 技术发展带来驱动性发展机遇 |
1.2.1 云计算技术出现 |
1.2.2 大数据技术引入 |
1.2.3 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 |
1.2.4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
1.3 思维创新带来多元性发展机遇 |
1.3.1 用户思维兴起 |
1.3.2 开放思维升级 |
1.3.3 社会化思维推动 |
2 我国档案馆跨界合作案例分析 |
2.1 基于资源融合的跨界合作 |
2.1.1 基于技术资源的合作 |
2.1.2 基于文化资源的合作 |
2.1.3 基于智力资源的合作 |
2.2 基于业务拓展的跨界合作 |
2.2.1 与商业机构的合作 |
2.2.2 与传媒行业的合作 |
2.2.3 与政府部门的合作 |
2.3 基于价值认同的跨界合作 |
2.3.1 与公益组织的合作 |
2.3.2 与社会个体的合作 |
3 “互联网+”时代下档案馆跨界合作存在的问题 |
3.1 档案馆自身建设不足 |
3.1.1 传统观念束缚 |
3.1.2 资源建设不到位 |
3.1.3 人才队伍建设不充分 |
3.2 跨界合作效果不理想 |
3.2.1 合作内容层次浅 |
3.2.2 合作形式新意少 |
3.3 跨界合作风险加大 |
3.3.1 组织管理风险 |
3.3.2 利益冲突风险 |
3.3.3 信息安全风险 |
4 “互联网+”环境下档案馆跨界合作的优化措施 |
4.1 做好自身建设,实现档案馆转型升级 |
4.1.1 改变传统观念,引入互联网思维 |
4.1.2 优化馆藏资源,加强数字化建设 |
4.1.3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
4.2 深化合作层次,升级跨界合作形式 |
4.2.1 借力技术,深化档案利用层次 |
4.2.2 借鉴经验,创新跨界合作形式 |
4.3 重视过程管理,建立合作保障机制 |
4.3.1 实施跨界合作的全过程管理 |
4.3.2 建立跨界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 |
4.3.3 构建跨界合作的安全保障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我国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档案文献申遗管理概述 |
第一节 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的必要性 |
第二章 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相关工程建设历程 |
第二节 我国申遗档案文献资源基本状况调研 |
第三节 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档案文献申遗管理工作流程及案例经验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档案文献申报各级记忆名录工作流程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档案文献申遗管理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 |
第四章 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的策略探析 |
第一节 完善档案文献的申遗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强化申遗档案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 |
第三节 重视申遗档案文献的调查评估和收集 |
第四节 完善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相关法律标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营销4C理论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创新点以及重点 |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现状 |
(一)成就 |
1、档案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完善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
2、档案数字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确立了基础 |
3、积极推动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 |
(二)不足 |
1、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
2、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体系不够成熟 |
3、档案检索工具有待完善 |
三、4C理论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必要性 |
1、4C理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引导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
2、4C理论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
3、4C理论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化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
(二)可行性 |
1、分析用户需求 |
2、对成本进行控制 |
3、为用户提供便利 |
4、与档案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 |
四、应用4C理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问题及建议 |
(一)问题 |
1、盲从信息需求市场而忽视自身特色资源建设 |
2、成本控制不合理导致无法持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
3、档案服务设计与用户资源获取习惯不匹配 |
4、没有建立并坚持有效的沟通机制 |
5、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档案安全意识不够 |
(二)建议 |
1、档案馆打造自身特色资源品牌 |
2、社会效益优先然后发展经济效益,维护档案馆和用户双方的利益 |
3、优化服务设计,为用户提供便利 |
4、强化沟通意识,建立并完善沟通制度保障 |
5、完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档案资源 |
2.1.2 档案资源开发 |
2.1.3 影视作品 |
2.1.4 档案影视作品 |
2.1.4.1 档案影视作品的概念 |
2.1.4.2 档案影视作品的类型 |
2.1.4.3 档案影视作品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3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的案例分析 |
3.1 案例一——北京卫视《档案》栏目 |
3.2 案例二——纪录片《清宫秘档》 |
4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的性质及主体 |
4.1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的性质 |
4.2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的主体 |
4.2.1 核心主体——档案馆 |
4.2.2 联合主体——影视部门 |
5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的方式与过程 |
5.1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的方式 |
5.1.1 信息迁移 |
5.1.2 还原史实 |
5.1.3 文学创作 |
5.2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的过程 |
5.2.1 档案影视作品选题策划 |
5.2.2 档案资源的筛选、整合 |
5.2.3 档案影视作品稿本创作 |
6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的推进策略 |
6.1 资源建设——丰富和优化档案馆藏 |
6.2 加强合作——联合开发档案资源 |
6.3 “余光策略”——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档案资源 |
6.4 档案资源为王——深层挖掘档案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 |
6.5 用户导向——吸引公众参与开发档案资源 |
7 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开发需注意的问题 |
7.1 档案影视作品拍摄中档案的实体保护 |
7.2 档案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的信息保密 |
7.3 法律制度与权利保护 |
7.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研究 ——以河南《文物宝库》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1.时间界定 |
2.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博考古类电视节目发展简史 |
第一节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兴起 |
一、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概念提出 |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兴起 |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学关系 |
一、传播在社会中的文化遗产传递功能 |
二、文化遗产信息传播分析 |
第三节 国内文博考古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
一、电视新闻播报阶段 |
二、合拍专题节目阶段 |
三、专业栏目化阶段 |
四、专业频道化阶段 |
第二章 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数字电视传播研究 |
第一节 数字电视技术参与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势分析 |
第二节 数字电视节目专业化与分众化研究 |
一、数字电视传播文化遗产信息的特点 |
二、基于开办数字付费专业频道的调查 |
三、基于收视满意度的调查 |
四、开办分众化专业数字频道的分析 |
第三节 文博考古类数字付费频道的产生条件 |
一、节目资源及技术条件的成熟 |
二、专家论证及建议 |
三、市场需求 |
第三章 河南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现状 |
第一节 《文物宝库》频道创办背景 |
一、频道定位 |
二、频道宗旨 |
三、栏目设置 |
四、播出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文物宝库》频道经营管理现状 |
第三节 《文物宝库》频道优势分析 |
一、河南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
二、纪录片原创能力较强 |
三、注重对外宣传和树立品牌形象 |
四、实现新媒体的同步互动 |
第四章 河南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一节 《文物宝库》频道存在问题探讨 |
一、频道整体风格不统一 |
二、互动性表现不充分 |
三、新媒体资源利用不足 |
四、节目深层内涵发掘不够 |
五、人才资源开发不到位 |
第二节 《文物宝库》频道对策研究 |
一、加强节目开发 |
二、公众考古科普类节目策划 |
三、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文物宝库》频道产业开发 |
一、不断提升节目质量 |
二、培养协同创新意识 |
三、加快国际化进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我国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1 信息化的涵义 |
1.3.2 档案馆信息化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2 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2.1 档案馆信息化发展现状 |
2.1.1 我国档案馆信息化发展历程 |
2.1.2 我国档案馆信息化发展现状 |
2.2 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2.1 发展规划缺失,标准规范滞后 |
2.2.2 观念意识淡薄,人才结构失衡 |
2.2.3 管理体系不齐,运行机制不畅 |
2.2.4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
2.2.5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待深化 |
3 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举措 |
3.1 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模型构建 |
3.2 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规划先行 |
3.2.1 及时出台宏观规划 |
3.2.2 有效制定总体方案 |
3.2.3 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 |
3.3 优化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内部环境 |
3.3.1 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
3.3.2 加强档案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
3.4 引入 CIO 化解机制难题 |
3.5 解决资金瓶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3.5.1 寻求资助“找钱” |
3.5.2 规划支出“省钱” |
3.5.3 合理预算“用钱” |
3.6 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
3.6.1 有策略的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 |
3.6.2 以利用需求为导向优化数字档案信息采集 |
3.6.3 打造规范数据结构的基础数据库 |
3.6.4 变革档案编研方式开发数字化档案信息产品 |
3.6.5 完善网站功能,畅通利用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文化产业与档案文化产业 |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内涵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的内涵 |
第三节 档案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 |
第二章 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下涉及产品的开发现状 |
第三节 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
第三章 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
第三节 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馆(室)藏基础 |
第四节 档案文化产业兴起的相对滞后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后发优势 |
第四章 促进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妥善处理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
第四节 培育和确立档案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 |
第五节 找准培植档案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
第六节 引导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专家座谈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D]. 刘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D]. 郭涵.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互联网+”时代下档案馆跨界合作研究[D]. 李思玥. 辽宁大学, 2019(01)
- [4]我国档案文献申遗管理研究[D]. 李红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营销4C理论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启示[D]. 宋静静. 云南大学, 2018(01)
- [6]档案影视作品中档案资源的开发研究[D]. 徐俊杰. 南京大学, 2016(10)
- [7]档案文化建设的时代特色和发展趋势——近10年全国档案编研开发工作的回顾与思考[A]. 赵雄,李国荣,伍媛媛. 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集, 2014
- [8]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研究 ——以河南《文物宝库》频道为例[D]. 王晓晖. 郑州大学, 2014(04)
- [9]我国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研究[D]. 容浒熙. 广西民族大学, 2013(S1)
- [10]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D]. 于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