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对实验家兔颈部痹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梁培荣[1](2021)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出更为优化及有效的治疗方案,为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治疗。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观察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制定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并计算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的NDI、VAS评分,通过SPSS21.O统计软件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人数3例,显效人数13例,有效人数12例,无效人数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人数1例,显效人数7例,有效人数18例,无效人数4例,总有效率86.66%。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01,P=0.036,P<0.05)。(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2,P=0.002,P<0.05)。(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5,P=0.000,P<0.05)。结论: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N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NDI、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临床疗效较对照组优,说明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优于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治疗。
亚妮[2](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薛冰[3](2021)在《恢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TXA2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传统刺法之一的恢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在治疗前后对TXA2的影响,确认恢刺法的临床治疗有效性。通过探索恢刺法的作用机理及规范操作要点,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指明方向。方法:理论部分,通过搜集及研究古今中外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文献,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实验部分,搜集严格纳入标准的,确定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60例患者,利用随机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接受恢刺针法,对照组接受普通针刺治疗。完成两个疗程的治疗后,从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TXA2水平指标方面进行组间对分析,以揭示出两种治疗方法在疗效上的差异,得出结论。结果:1.在基础资料上,组间对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满足比较分析的要求。2.在VAS评分这一项指标上,两组在治疗后都有显着改善(P<0.01),结束治疗后,治疗组在此项指标上的表现明显更佳,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在20分法评分这一项指标上,两组在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结束治疗后,治疗组在此项指标上的表现明显更佳,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血清TXA2浓度均较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5.在总有效率指标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2.86%和85.71%,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1.恢刺法和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案都能够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且恢刺法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与TXA2存在密切关联性,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清内的浓度越高;3.恢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它对降低患者血清TXA2的浓度有一定的影响;4.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而言,恢刺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宋子琪[4](2021)在《针刀干预对颈椎间盘退变兔整合素α5、β1和Fn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颈椎间盘退变兔颈部肌肉形态学改变、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纤维粘连蛋白(Fn)以及血液中白介素6(IL-6)含量变化,明确力学改变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机制,为针刀临床治疗以颈椎病为主的颈椎间盘退变疾病提供实验支持。研究方法:将24只新西兰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每组8只,空白组、模型组与针刀组采用相同固定方式固定。采用“低头位加风寒湿刺激”法建立异常应力诱导下的兔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通过颈椎核磁共振(MRI)影像学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针刀组在造模结束一周后进行干预,干预在无菌状态下以针刀治疗四步曲为参考,每周一次,共治疗4周。结束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实验兔颈部肌肉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及Fn含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液中IL-6的含量改变。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空白组新西兰兔精神可,食欲正常,粪便为质地略硬的黑褐色球状,体重无明显变化,颈部触诊下肌肉松软,无硬结或条索出现,抓取时无明显抵抗;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兔可见偶有食欲不振,喜蜷缩于笼子后方,偶有咬笼,部分可出现打喷嚏、头颈向一侧偏歪但可自主恢复,排便有时大小不一或略不成形,甚至出现糊状粪便,造模前后挣扎幅度较大,可有伤人行为,颈部活动不利,触诊下颈肌僵硬,有条索状形成;针刀组实验兔精神正常,治疗时配合良好,无剧烈挣扎,与模型组相比,食欲良好,体重略上升,触诊可见肌肉软硬度有所改善。2.颈椎MRI结果显示:空白组矢状面可见髓核呈高亮信号状态、椎间盘高度正常,横断面可见髓核内信号均匀且与纤维环边界清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椎间盘的高度出现轻度降低,矢状面可见部分椎间盘髓核颜色较暗,呈灰色,信号强度较空白组明显减低,与空白组椎间盘横断面所见的髓核均匀分布相比,模型组髓核内部结构明显分布不均,且纤维环和髓核之间界限模糊,难以分清。3.HE染色显示:空白组可见肌纤维结构清晰,呈长条状平行排列,肌核少量散在纤维附近,肌细胞无变形水肿;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肌纤维出现粗细不皱缩、变形,肌核聚集在附近,肌节不清晰,炎性浸润片状散在出现;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可见肌纤维挛缩改善,肌核规律分布,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4.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F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整合素α 5、β 1、Fn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1)。5.Real-time PCR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 5、β1、F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整合素α 5mRNA显着升高(P<0.01),β 1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 mRNA明显升高(P<0.05)。6.ELISA法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液中IL-6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血液中IL-6显着降低(P<0.01)。结论:1.由颈椎MRI结果可见,本实验所选取的“低头位加风寒湿刺激”模型具有可行性。2.针刀可以修复肌肉的紊乱排列,促进组织修复。3.针刀延缓颈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力学刺调整整整合素α5、β1和Fn的表达含量,减少炎症因子IL-6的释放,以达到延缓颈椎间盘退变的目的。
沈宇平[5](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相关宿主代谢产物探讨电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理论,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通过观察家兔一般情况、血脂水平和血液黏稠度、颈总动脉组织结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宿主血浆差异代谢物及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物的相关性,研究电针防治干预对AS相关宿主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干预抗AS的可能途径。材料与方法:1.造模与干预:24只新西兰大耳兔,经适应性喂养1周后,根据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造模组和电针防治组。其中空白对照组6只,造模组12只,电针防治组6只。AS兔模型复制采用高脂饲养+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的方法(造模评价在预实验完成)。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再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标记。空白对照组(A)在实验全程中喂以标准兔饲料,不施加干预因素,仅绑缚,全程限制运动;模型对照组(B)和电针对照组(C)造模完成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B组不施加任何干预,仅绑缚,全程限制运动;C组予电针干预“内关”、“关元”、“足三里”穴,每日一次,每次20 min,6日为一疗程,各疗程间休息1日,共4个疗程,全程限制运动;电针防治组(D)在造模前使用电针干预内关、关元、足三里穴,每日一次,每次20 min,6日为一疗程,各疗程间休息一日,共3个疗程,造模后继续电针干预内关、关元、足三里穴,每日一次,每次20 min,6日为一疗程,各疗程间休息1日,共4个疗程,全程限制运动。2.指标检测:造模前根据已有量表评估家兔一般健康状况。造模与干预结束后,再次评估一般健康状况,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TC、TG、LDL-C、HDL-C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和毛细管血浆黏度指标;使用油红O染色法,肉眼观察血管内壁上的脂质斑块沉积情况;使用HE染色法,显微镜观察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情况;使用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观察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多样性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观察宿主代谢物的变化情况。3.联合分析:整合微生物组学与非靶代谢组学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研究电针防治干预调节肠道菌群相关宿主代谢物实现抗AS的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途径。结果:论文一:家兔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造模及干预前,各组一般情况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各组相应造模及干预后,评分以B组最高,与B组比较,C、D与A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经造模后血清TG、TC、LDL-C含量显着升高(P<0.01),HDL-C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和D组的血清TG、TC、LDL-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HDL-C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但两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以D组血清TG(P<0.01)、TC(P<0.05)、LDL-C(P<0.05)含量较C组更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经造模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均显着升高(P<0.01)。与B组比较,C组与D组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均显着降低(P<0.01);A组、C组、D组无统计学上的组间差异(P>0.05)。论文二:经过油红O染色后,A组的颈总动脉组织呈乳白色,其内侧面,整体内皮光滑,内皮上基本没有沉积的脂质;B组的颈总动脉内皮粗糙,凹凸不平,在内皮表面有大量橙红色的脂质附着;C组经过电针干预后,其颈总动脉内皮虽仍然较为粗糙,凹凸不平,内皮表面有橙红色的脂质附着,但脂质肉眼可见数量较B明显减少;D组在电针防治干预下,其颈总动脉内皮可见局部较为光滑,虽局部尚存在少量橙红色的脂质附着,但较B组明显减少,且优于C组。显微镜下颈总动脉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A组的颈总动脉组织的血管壁结构清晰,内膜完整,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B组的颈总动脉组织处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纹期,其内膜受损,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平滑肌层有一小脂质池形成,破坏内膜层、及血管壁结构;C组经电针干预后,其颈总动脉内膜下仍有少量泡沫细胞堆积,较B组已出现泡沫细胞明显减少的变化;D组在电针防治干预下,其颈总动脉内膜下仅见极少量泡沫细胞,其改善情况相对C组更优。论文三: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Chaol指数与Shannon指数均呈显着下降(P<0.01);与B组比较,在电针干预下C和D组Chaol指数呈明显升高(P<0.05)、Shannon指数呈显着升高(P<0.01)。就科水平而言,微生物群落的相对丰度存在组间差异;进一步在属水平进行的NMDS分析结果显示,相比B组,C组与D组中的各样本与A组在空间关系上更为接近。就属水平而言,相对丰度差异排名前20的菌属中,共有6种菌属表现出显着的组间差异。与A组比较,B组的Coprococcus(粪球菌属)、Turicibacter(苏黎世杆菌属)、Dorea(多尔氏菌属)、Roseburia(罗斯氏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均降低(P<0.05),而 Phascolarctobacterium(考拉杆菌属)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的粪球菌属、苏黎世杆菌属、罗斯氏菌属、双歧杆菌属升高(P<0.05),而考拉杆菌属降低(P<0.05);D组的粪球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多尔氏菌属、罗斯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皆升高(P<0.05),而考拉杆菌属降低(P<0.05)。肠道菌群因AS造模与电针干预的影响,可能涉及12个二级代谢功能的变化,包括外源性化学物质生物降解与代谢、核酸代谢、萜类和聚酮类化合物的代谢、其它氨基酸代谢、辅酶和维生素代谢、脂代谢、聚糖生物合成代谢、酶家族、酶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其它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等。论文四:三维PCA分析结果显示,血浆代谢物存在组间差异。A组和B组的分离程度最为明显,而C组、D组与A组之间的三维空间距离更为接近。经过Agilent 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 12.6软件鉴定代谢物,共发现221种血浆差异代谢物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与A组比较,B组血浆代谢物共有152种上调,69种下调;与B组比较,C组血浆代谢物共有86种上调,135种下调;而D组血浆代谢物共有112种上调,109种下调。与B组比较,C组或D组共有164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与A组的变化趋势相同,其中C组129种,D组107种。初步对比NCBI、KEGG、HMBD、METLIN数据库,发现上述164种差异代谢物中至少有89种与AS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可能的相关性。同时,宿主体内 Toluene degradation、Cholesterol metabolism、2-Oxocarboxylic acid metabolism、Aminobenzoate degradation、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Tryptophan metabolism、Bile secretion、Prim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Second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Metabolic pathways、Microbial metabolism in diverse environments、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Inflammatory mediator regulation of TRP channels、Pentose and glucuronate interconversions等代谢通路均出现变化,对比发现这些代谢通路均与AS发生发展有关。论文五:组学关联分析发现,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宿主代谢物的变化有关。粪球菌属与5(6)-EpETrE-EA、Luteolin 7,3’-dimethyl ether 5-glucoside、Gabacaline、2-glyceryl-PGF2α、phorbol 12-tiglate 13-decanoate、lys lys Trp 成负相关(P<0.05);与 LysoPE(0:0/16:0)、Xeniasterol-b、antiogenin、Arg Ile Pro、4-Methyl-3-oxoadipate-enol-lactone、capillarin成正相关(P<0.05)。Turicibacer属与PG(O-16:0/20:2(11Z,14Z))、Orthothymotinic Acid、Diisobutyl phthalate、13(S)-HODE、Ifosfamide mustard、Ornaline、5-Chloro-1-piperidin-4-yl-1,3-dihydrobenzimidazol-2-one;R29676、L-Djenkolic acid、2-(Fluoromethoxy)-1,1,3,3,3-pentafluoro-1-propene(Compound A)呈负相关(P<0.05);与m-Trifluoromethylhippuric acid、6-Hydroxykynurenic acid、Chenodeoxycholic acid glycine conjugate、(-)-Salvisyriacolide、PS(O-18:0/22:4(7Z,10Z,13Z,16Z))、k-Strophanthin-beta、PS(O-18:0/20:3(8Z,11Z,14Z))、Rifacycin W、26:5(11Z,14Z,17Z,20Z,23Z)、2-(Fluoromethoxy)-1,1,3,3,3-pentafluoro-1-propene(Compound A)呈正相关(P<0.05)。罗斯氏菌属与 4-Sulfobenzyl alcohol、11(R)-HETE、Indoxylsulfuric acid、9,10-Epoxy-18-hydroxystearate、N-Hydroxy-L-phenylalanine、12-hydroxy-5,8,10-heptadecatrienoic acid 呈负相关(P<0.05);与 Kentsin、Risperidone、His Asn Cys、3a,7b,12a-Trihydroxyoxocholanyl-Glycine、3-oxoglycyrrhetinic acid、Stigmaellin A、p-Hydrotiaprofenic acid、Gln Thr lle、(4S,5S)-4,5-Dihydroxy-2,6-dioxohexanoate、Patulin、Pantothenic Acid、2,4-Dinitrophenol、PI(19:1(9Z)/18:2(9Z,12Z))、Ursodeoxycholic acid 3-sulfate、26-hydroxycholesterol 3-sulfate、18-acetoxy-25-hydroxyvitamin D3、Norselic acid E、Hydrocortisone cypionate 呈正相关(P<0.05)。双歧杆菌属与 p-Cresol glucuronide、Tolrestat、PE(20:2(11Z,14Z)/0:0)、N-[(3a,5b,7b)-7-hydroxy-24-oxo-3-(sulfoxy)cholan-24-y]-Glycine、Miraxanthin-Ⅱ、Proscillaridin A、N-depyridomethyl-lndinavir 呈负相关(P<0.05);与 PS(20:2(11Z,14Z)/0:0)呈正相关(P<0.05)。多 尔 氏 菌 属 与 OA-6129E、N-[(3a,5b,7b)-7-hydroxy-24-oxo-3-(sulfoxy)cholan-24-y]-Glycine、3-(3-Indolyl)-2-oxopropanoic acid呈 负 相 关(P<0.05);与 Enalkiren、MEDICA 16、Formoterol、5,4’-Dihydroxy-7’-methoxy-8-methylflavan、Trinexapac-ethyl、3,5-Dinitroguaiacol 呈正相关(P<0.05)。电针治疗干预与电针防治干预对肠道菌群、宿主代谢的影响存在相同点与差异点。共同点:电针治疗干预和电针防治干预均可上调对AS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保护作用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包括粪球菌属、Turicibacer属、罗斯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下调对AS病变有促进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包括Phascolarctobacterum属。继而通过肠道菌群影响宿主代谢物,上调对AS有抑制作用的代谢物,同时下调对AS有促进作用的代谢物:通过Turicibacer属上调与AS相关的宿主差异代谢物PG(O-16:0/20:2(11Z,14Z))、Chenodeoxycholic acid glycine conjugate、PS(O-18:0/22:4(7Z,10Z,13Z,16Z))、PS(O-18:0/20:3(8Z,11Z,14Z)),并下调与 AS 相关的宿主差异代谢物 Ifosfamide mustard、Ornaline、L-Djenkolic acid;通过双歧杆菌属下调与AS相关的宿主差异代谢物p-Cresol glucuronide、Tolrestat、Proscillaridin A 及 Miraxanthin-Ⅱ;通过考拉杆菌属下调与 AS相关的宿主差异代谢物 PA(P-16:0/15:1(9Z))和 3S-hydroxydodecanoic acid。差异点:电针治疗干预可能通过肠道菌群下调部分对AS有促进作用的宿主代谢物,上调对AS有治疗作用的宿主代谢物。通过粪球菌属下调5(6)-EpETrE-EA、Gabacaline、2-glyceryl-PGF2α、phorbol 12-tiglate 13-decanoate;通过罗斯氏菌属下调 11(R)-HETE、Indoxylsulfuric acid、N-Hydroxy-L-phenylalanine、12-hydroxy-5,8,10-heptadecatrienoic acid、2,4-Dinitrophenol。通过罗斯氏菌属上调LysoPE(0:0/16:0)、Xeniasterol-b、antiogenin及 4-Methyl-3-oxoadipate-enol-lactone。电针防治干预能够通过Coprococcus属下调phorbol 12-tiglate 13-decanoate,通过Rosebuira 属下调 4-Sulfobenzyl alcohol、11(R)-HETE、Indoxylsulfuric acid、9,10-Epoxy-18-hydroxy stearate、N-Hydroxy-L-phenylalanine、12-hydroxy-5,8,10-heptadecatrienoic acid;通过 Coprococcus 属上调 Luteolin 7,3’-dimethyl ether 5-glucoside、lys lys Trp、LysoPE(0:0/16:0)、Xeniasterol-b、antiogenin 及4-Methyl-3-oxoadipate-enol-lactone;通过罗斯氏菌属上调 Pantothenic Acid、PI(19:1(9Z)/18:2(9Z,12Z))、Ursodeoxycholic acid 3-sulfate、26-hydroxycholesterol 3-sulfate、18-acetoxy-25-hydroxyvitamin D3、Norselic acid E、Hydrocortisone cypionate;通过多尔氏菌属上调 Enalkiren、MEDICA 16、Formoterol。结论:1.电针防治结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的血脂、血流动力学异常。2.电针防治结合干预能够有效抑制动脉内膜损伤、泡沫细胞及粥样斑块形成。3.电针防治结合干预能够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动物的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及特异菌属相对丰度)。4.电针防治结合干预能够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宿主代谢物,且此类代谢物中有89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5电针防治结合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粪球菌属、苏黎世杆菌属、罗斯氏菌属、双歧杆菌属、考拉菌属及多尔氏菌属的相对丰度,上调对AS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的宿主代谢物,下调对AS有促进作用的宿主代谢物,进而改善宿主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途径以实现抗AS作用。
陈钜丰[6](2020)在《“益肾通窍”针法治疗耳鸣耳聋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索肾虚血瘀型突发性耳鸣耳聋患者规范化治疗方案,通过对肾虚血瘀型突发性耳鸣耳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对比“益肾通窍”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突出导师”益肾通窍”针刺手法特色,确定该疗法的治疗优势,对“益肾通窍”针刺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突发性耳鸣耳聋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价值。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肾虚血瘀型突发性耳鸣耳聋患者随机分为“益肾通窍”针刺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有效率、愈显率以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分与比较等,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取了临床常见的肾虚血瘀型的耳鸣耳聋患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依据气至而有效的理论,运用导师“益肾通窍”针刺疗法,其结果可改善肾虚血瘀型耳鸣耳聋病人的症状体征。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GSH-Px和T-A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了“益肾通窍”针刺疗法在调节机休氧化与抗氧化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氧自由基损伤导致的耳鸣。1.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共36耳;年龄29~72岁,平均47.33± 12.44岁;病程1~30天,平均15.63±5.97天;单耳发病24例,双耳发病6例;伴不同程度耳鸣19例;耳聋轻重分级,轻度5例,中度10例,中重度11例,重度及全聋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共35耳;年龄28~75岁,平均47.80±10.45岁;病程1~29天,平均15.43±5.69天;单耳发病25例,双耳发病5例;伴不同程度耳鸣16例;耳聋轻重分级,轻度4例,中度10例,中重度12例,重度及全聋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耳鸣疗效对比研究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16%>37.5%),且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临床治疗耳鸣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耳听力疗效对比研究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51.43%),且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者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具有明显改善,且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可知,治疗组对改善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4.焦虑、抑郁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有改善,其治疗前后疗效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5.耳鸣严重程度评分TSIS 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耳鸣严重程度评分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改善耳鸣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SOD,MDA,GSH-Px和T-AOC水平变化情况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所有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都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而对照组只有血清SOD,MDA及T-AOC水平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性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临床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对改善血清检测指标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检测指标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益肾通窍”针刺疗法可减轻耳鸣严重程度,并对焦虑和睡眠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2.依据孙建华教授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重在针刺耳门、听宫、听会通达耳窍,印堂百会调理阴阳,临床疗效显着,为临床治疗本病的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指导作用。
金玉立[7](2020)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AGG)、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探讨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基质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刀治疗颈椎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月龄新西兰兔分为空白组、针刀组、电针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2.将需要造模的实验动物置于自制的木质造模盒中,造模时使实验动物保持头部屈曲45°,每次5小时,每天造模1次,共持续12周。造模前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进行X线侧位片拍摄,拍摄前用胶带将兔子绑在适合的长方形木板上,两次拍摄每只兔子均保持相同的体位,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造模成功后电针组1周后行电针干预,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用碘伏进行消毒,取“大杼”、“百劳”、“天柱”穴进行针刺,在同侧天柱穴和大杼穴上加电针,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治疗3次,每两次治疗间隔1天,一共治疗3周。针刀组1周后行针刀治疗,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然后根据四步进针法进行操作(1)定点:针刀施术者对兔颈椎棘突两旁进行触诊,根据颈部肌肉僵硬度以及条索状物所处的位置,于相应棘突点及C2-C7棘突旁开1~1.5 cm寻找进针点,每次选取相应棘突点及棘突两侧分别取2点行针刀治疗,进针点的选取交替进行,记号笔标记后用碘伏进行消毒;(2)定向:戴上无菌手套,将刀刃平行于兔子脊柱方向且垂直颈后皮肤;(3)加压:以左手拇指对进针部位进行加压分离;(4)刺入:针刀沿着押手指甲旁进针至骨面,在0.3cm范围内先纵割3次,然后横剥2次出针,最后加压止血。每周治疗1次,共3次。模型组不予以治疗。4.各组动物于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取材观测,所有实验动物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迅速取C4-5椎间盘,于外科显微镜下分离出软骨终板,放置准备好的塑料试管内,封盖,冷冻于-80℃的环境中。5.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T-PCR: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AGG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Col-Ⅱ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13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电针组相比于空白组Col-Ⅱ基因表达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Col-Ⅱ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2.Western blot:模型组相比于空白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Col-Ⅱ蛋白含量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上升(p<0.05)、MMP-13蛋白含量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Col-Ⅱ蛋白含量上升(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可以增加AGG、Col-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MMP-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病变的软骨终板得以修复,这可能是针刀疗法对颈椎病兔的作用机制之一。
王伯栢[8](2020)在《深刺颈肩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深刺颈肩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明确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上进一步探索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刺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参照第3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条件合格的患者共15例。在操作前均与患者沟通并告知本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该治疗方案已通过相关伦理审核。深刺颈肩三针的具体治疗方案为:针刺取穴:患侧颈5、颈6夹脊穴,患侧肩井穴;操作方法:根据患者胖瘦采用0.30×50mm、0.35×60mm或0.35×75mm的一次性针灸针,深刺患侧颈5夹脊穴、颈6夹脊穴在棘突下缘旁开0.5寸,直刺1.5-2.5寸,以出现麻电感传至肘、腕或手指为度,直刺肩井穴0.5-0.8寸,以斜方肌跳动或患者自觉局部酸胀感为度;颈5或颈6夹脊穴与肩井穴连电针,连续波频率5赫兹,强度以肩部肌肉颤动且患者耐受为度,留针时间为25分钟。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3~5天,6次为一个疗程,若在治疗期间康复则停止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的VAS评分、“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状治疗成绩”、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脱落0例。男性患者6人,女性患者9人。平均年龄47.6±15.1岁,45岁以下年龄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人,其中男性和女性各占50%。45岁及以上年龄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人,男性占33.3%,女性分占66.7%。(2)对15例患者VAS疼痛评分量表医治前后病患疼痛均值展开比较,颈部疼痛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减轻,治疗后差值为1.18±0.30分。提示深刺颈肩三针法可以改善神经根型经病患者的颈部疼痛程度治疗前较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15例患者填写的田中靖久颈椎评分量表的评分,颈部疼痛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减轻,治疗后差值为0.50±0.13分(P<0.05),上肢疼痛和(或)麻木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治疗后差值为0.83±0.21分(P<0.05),手指疼痛和(或)麻木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治疗后差值为0.59±0.15分(P<0.05),工作和生活能力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治疗后差值为0.50±0.13分(P<0.05),椎间孔挤压实验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治疗后差值为0.70±0.18分(P<0.05),手的功能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治疗后差值为0.50±0.13分(P<0.05)。提示深刺颈肩三针法可以改善神经根型经病患者的颈部疼痛、上肢疼痛和(或)麻木、手指疼痛和(或)麻木、工作和生活能力、椎间孔挤压实验症状治疗前较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田中靖久颈椎评分量表的评分,感觉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别,治疗后差值为0.61±0.15分(P>0.05),肌力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别,治疗后差值为0.61±0.15分(P>0.05),腱反射治疗前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别,治疗后差值为0.45±0.11分(P>0.05),提示深刺颈肩三针法可以改善神经根型经病患者的感觉症状、肌力、腱反射治疗前较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感觉症状、肌力、腱反射症状均未达到显着的治疗效果。(5)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93.3%。结论:(1)深刺颈肩三针能够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水平。(2)深刺颈肩三针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显着提高,增强对该病的综合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羽墨[9](2020)在《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五种推拿手法对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大鼠进行定性、定量干预,研究推拿五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估推拿五法作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推拿手法模拟仪分别模拟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推拿五法,对深静脉血栓大鼠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干预,并通过以下三方面研究推拿对血栓形成的影响:1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运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对大鼠进行超声弹性成像,观察变化并计算应变率比值。2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取材,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表达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D-二聚体、TXB2、6-Keto-PGF1α的表达变化。3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取材,运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DVT大鼠血液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的变化。从超声,血液凝血、纤溶功能,血液流变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推拿五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1.1超声弹性成像: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1.2应变率比值:干预3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P<0.05),拨法、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2.1凝血酶原时间(PT):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短缩(P<0.05),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干预3天后,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短缩(P<0.05),点法、拨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显着短缩(P<0.01),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3凝血酶时间(TT):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4纤维蛋白酶原(FIB):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5 D-二聚体:干预3天后,拨法组含量比模型组增高(P<0.05),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6血栓素B2(TXB2):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P<0.05),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2.7 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干预3天后,拨法、推法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P<0.05),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P<0.01),点法、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降低(P<0.01),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降低(P<0.05),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虽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3.1低切变率:干预3天后,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切变率降低(P<0.05),拨法、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2中切变率:干预3天后,假手术、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3高切变率: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与模型组比较切变率降低(P<0.05),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3.4血浆粘度:干预3天后,拨法、揉法组与模型组切变率降低(P<0.05),点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1超声弹性表明: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无风险。2凝血、纤溶功能表明:推拿五法干预3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作用于DVT大鼠安全性高,但干预10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存在一定风险;3天,10天两个时间点,拨法、揉法作用于DVT大鼠均存在风险。3血液流变学表明: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无风险。推拿五法中点法、推法、牵拉法对于DVT大鼠的早期干预安全性高,但随着干预天数的增加点法、推法、牵拉法也存在一定风险;拨法、揉法作用于DVT大鼠存在风险。建议推拿临床中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多用点法、推法等轻柔手法,拨法、揉法慎用。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时间选择、力量大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栾海燕[10](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二、针刺对实验家兔颈部痹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对实验家兔颈部痹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壮医经筋手法 |
2.2.2 观察组: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 |
2.2.3 对照组:壮医经筋手法结合常规复位手法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注意事项 |
2.4 疗程 |
2.5 疗效观察 |
2.5.1 疗效评价标准 |
2.5.2 观察指标 |
2.5.3 观察节点 |
2.6 不良事件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
3.2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临床疗效 |
4 小结 |
5 文献研究 |
5.1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5.1.1 古书记载 |
5.1.2 病因病机 |
5.1.3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
5.2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5.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5.2.2 病因 |
5.2.3 机制 |
5.2.4 颈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
6 壮医经筋理论基础 |
6.1 经筋的定义 |
6.2 经筋的作用 |
6.3 经筋病特点 |
6.4 壮医理论基础 |
6.5 壮医对经筋病的认识 |
6.6 壮医经筋手法 |
6.7 壮医经筋手法的临床应用 |
6.8 壮医经筋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
7 整体调脊疗法 |
7.1 调脊的渊源 |
7.2 脊柱整体观 |
7.3 整体调脊疗法的提出 |
7.4 整体调脊疗法的特点 |
7.5 整体调脊疗法的临床应用 |
8 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
9 讨论 |
10 问题 |
11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
2.1 层次解剖结构 |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发病机制 |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
3.4 其他致病学说 |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二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中止试验标准 |
8 治疗方案 |
8.1 选穴处方 |
8.2 器械 |
8.3 操作方法 |
9 疗效观察指标 |
10 观察时间 |
11 安全性指标 |
12 统计学方法 |
三 技术路线图 |
四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1.3 病程分布 |
1.4 证型分布 |
2 试验结果 |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
五 讨论 |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
2 试验结果讨论 |
3 中医理论探讨 |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恢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TXA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 |
1.3 中医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西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颈椎生理解剖 |
2.3 发病机制 |
2.4 西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5 入组患者与健康成年人血清TXB_2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XB_2比较 |
第三章 研究与讨论 |
1. TXA_2与CSR |
2. 恢刺法与CSR |
2.1 理论依据 |
2.2 选穴分析 |
2.3 恢刺法对CSR的作用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针刀干预对颈椎间盘退变兔整合素α5、β1和Fn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理论研究 |
一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1 颈椎病病因探讨 |
2 颈椎病的中医发病机制 |
3 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二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致病因素的认识 |
2 发病机制 |
3 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
三 椎间盘力学因素的改变在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颈椎间盘退变兔的模型制备 |
一、实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模型制备 |
二、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MRI影像学观察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实验二: 针刀干预对颈椎间盘退变兔颈部肌肉组织形态学、整合素α5、β1、Fn及IL-6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仪器设备 |
3 实验试剂 |
4 模型制备 |
5 动物分组及干预 |
6 取材方法 |
7 检测方法 |
8 统计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HE染色结果 |
3 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Fn蛋白含量变化 |
4 椎间盘髓核中整合素α5、β1、Fn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 |
5 血液中IL-6含量变化 |
三、讨论 |
1.实验指标的选择意义 |
2.实验结果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肠道菌群相关宿主代谢产物探讨电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电针防治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兔一般情况、血脂及血液黏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电针防治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电针防治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兔肠道菌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电针防治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浆代谢物质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五:基于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物的相关性探讨电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机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近20年国内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益肾通窍”针法治疗耳鸣耳聋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耳鸣耳聋的国内外现代研究现状 |
1.1 耳鸣耳聋病因 |
1.2 耳鸣耳聋发病机制 |
1.3 耳鸣耳聋诊断 |
1.4 耳鸣耳聋治疗的研究现状 |
2 耳鸣耳聋的中医药的研究现状 |
2.1 耳窍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 |
2.2 暴聋之渊源 |
2.3 病因病机 |
2.4 辨证分型 |
2.5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试验病例的终止 |
2.7 剔除标准 |
2.8 脱落标准 |
2.9 脱落病例处理 |
3 治疗方法 |
3.1 治疗组 |
3.2 对照组 |
3.3 伦理学问题 |
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4.1 一般指标 |
4.2 研究指标 |
4.3 观察方法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4.4.1 有效率 |
4.4.2 安全性观察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情况 |
6.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6.3 疗效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中医对暴聋病的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
3.3 立论依据 |
3.4 针灸组方分析 |
3.5 结果疗效分析 |
3.6 针刺机理分析 |
3.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
1 临床疗效 |
2 针刀治疗点的选取 |
3 针刀操作手法 |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程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作与验证 |
2.2 实验动物处理 |
2.3 取材与样本处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
2 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颈椎病概述 |
2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 |
3 实验结果分析 |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深刺颈肩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知 |
1.2. 现代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知 |
1.3.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措施 |
综述二: 西医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1.1. 西医对颈椎病病因的认识 |
1.2. 西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干预措施及治疗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4. 数据分析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病例情况 |
2.2. 病例一般资料 |
2.3. 颈部VAS疼痛评分 |
2.4. 田中靖久颈椎评分 |
2.5. 患者总体疗效 |
2.6. 患者有效率 |
2.7.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2. 深刺颈肩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依据 |
3. 深刺颈肩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分析 |
4. 治疗结果分析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VAS评分表 |
附录2 田中靖久颈椎评分 |
致谢 |
(9)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深静脉血栓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DVT流行病学研究 |
1.1 发病率 |
1.2 好发部位 |
1.3 年龄因素 |
1.4 性别因素 |
1.5 地域差异 |
2 DVT病因学研究 |
2.1 术后并发 |
2.2 严重创伤 |
2.3 恶性肿瘤 |
2.4 内科疾病 |
2.5 长期服用避孕药或者雌激素类药物 |
3 DVT诊断方法研究 |
3.1 超声诊断 |
3.2 实验室指标检测 |
4 DVT治疗方法研究 |
4.1 西医治疗方法 |
4.2 中医治疗方法 |
5 DVT机制研究 |
5.1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5.2 抗凝机制障碍是血栓形成的前提条件 |
5.3 血流动力学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
5.4 血栓硬度变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推拿在血栓类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
1 疗效 |
1.1 总体概况 |
1.2 脑血栓 |
1.3 深静脉血栓 |
1.4 其他血栓类疾病 |
2 安全性 |
2.1 临床报道 |
2.2 实验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说明 |
实验一 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 |
实验一 整体实验流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推拿五法对DVT大鼠凝血、溶功能的影响 |
实验二 整体流程设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 |
实验三 整体流程设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综合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造模过程 |
附录2 超声弹性图片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件 |
(10)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针刺对实验家兔颈部痹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整体调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梁培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恢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TXA2的影响[D]. 薛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刀干预对颈椎间盘退变兔整合素α5、β1和Fn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宋子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肠道菌群相关宿主代谢产物探讨电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D]. 沈宇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益肾通窍”针法治疗耳鸣耳聋临床疗效评价[D]. 陈钜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D]. 金玉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深刺颈肩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系列研究[D]. 王伯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D]. 张羽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D]. 栾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