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运输系统的功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浴[1](2020)在《A公司运输管理智能转型分析及实施》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工业4.0的背景下,客户需求呈现多样性、生产制造变得柔性化、设施设备转向智能化,而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撑,也逐渐从粗放式向高效、智能、协同、创新方向发展,实现了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一系列相关政策开始出台,传统物流服务模式被颠覆,“互联网+”高效物流模式逐渐建立,智慧物流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众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在此背景下积极探寻自己的转型之路,并建立智能化的运输管理体系,打造智能化管理平台,以提升其供应链服务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本文以第三方物流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运输管理场景的内外部需求,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得一手数据。从其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作业流程、服务模式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合适的智能化产品模型及运输管理体系来解决运输管理的核心问题,并提出详尽的实施建议。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提出具体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二章提出论文相关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三章对A公司的运输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其核心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对A公司的智能转型方案进行设计;第五章提出了智能转型的具体实施方案;第六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成果与不足进行总结。本文通过对A公司的运输管理向智能化转型进行研究与设计,旨在找出传统物流企业在流程、组织、信息系统、服务模式方面存在的痛点问题,并通过作业数据链、对象数据链、状态数据链实现货物运输的全生命周期、透明化管理,为A公司向智能物流的转型提供指引,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同时希望能为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智能化运输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王爽,余涵[2](2019)在《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应用及功能,分析智能运输系统在铁路、高速、客运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形式,针对不同领域的现状拟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案,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智能运输系统的工作效率,包括应用功能、结合实际运行的情况进行完善与创新,最大化地满足各领域中的应用,使智能运输系统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张南,黄凯,王凯[3](2017)在《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基于及时运输的蒙西华中地区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研究》项目,介绍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技术路线;对系统的服务架构进行分析,将整个系统划分为电子商务、货物运输计划编制、货物运输组织、经营管理、列车控制、铁路基础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运力资源动态管理等10个服务单元以及相对应的36个子服务单元;对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信息交互进行阐述。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研究为以后蒙华铁路的高效运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柴干,郭建华[4](2015)在《智能运输系统专业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对智能运输系统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高专业学生自行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分析探究性教学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专业探究性教学目标,设计了专业探究性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杨琪,王笑京,杨蕴,刘鸿伟[5](2014)在《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及案例解析》文中提出总结了国际及主要发达国家的智能运输系统(ITS)标准的制定过程及特点,其制定热点随着技术发展及应用需求不断变换。在分析研究国际及发达国家ITS标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ITS标准体系,论述了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和标准要素集群,总结了我国相关标准化研究、标准制定情况及标准在推动技术应用方面的作用。我国相关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标准化对推动ITS发展、节省投资等发面发挥了显着的作用。在电子不停车收费领域,制定了适应我国需求的双片式电子收费标准,并建立了配套的标准符合性检测系统,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民族产业的发展。最后对我国智能运输标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闫新勇[6](2013)在《智能运输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第三方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化运输系统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物流运输相比较,智能运输系统(ITS)主要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和导航技术,优化配送路径,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本文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科技、运营和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进行研究,将现代GPS地面接收系统的主要应用技术——车载导航仪和飞机黑匣子的工作原理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种智能车载接收系统,并定义为"车载智能仪"。"车载智能仪"将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对于提高运输效率和节约成本具有很大的意义,充分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柴干[7](2012)在《智能运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当前我国交通信息化与智能运输系统建设的迫切需求,本文从交通运输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交通信息化发展趋势两个方面系统进行了我国智能运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基于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框架和数据流程提出了在高校开展智能运输技术的教学思路;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考核体系、教师素质五个方面论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工程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阐述了人才培养的类别。
付殿军,宋令民,付殿臣[8](2011)在《浅谈我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运输量的持续增长,利用智能运输系统来提高道路的利用率、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已成为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智能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先进国家的发展情况、中国的发展概况及关于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设想与建议等。
王锋辉[9](2009)在《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多智能车辆协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智能运输系统是智能运输系统的重要分支,为解决城市及其周边特定区域的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系统以全自动的智能车辆为运输工具,旨在提高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未来运输技术的新概念之一。区域智能运输系统中智能车辆的协作是保证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的根本之所在,本文研究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智能车辆协作问题,涉及智能车辆协作的体系结构设计,及协作中的决策与控制问题。多智能车辆协作的体系结构是实现协作的基础,也是集成协作中的决策与控制的框架。在对多智能车辆协作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智能运输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设计了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并行协作体系结构。该协作体系结构集成了行为协作和任务协作,能够满足区域智能运输系统中智能车辆协作的要求。依照本文所设计协作体系结构,实现了一个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多智能车协作系统。区域智能运输系统的运行必须保证智能车辆在途行驶的安全性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车辆的安全性及系统的运行效率均由智能车辆的在途行为协作来保证。行为协作同时涉及智能车辆的离散状态和连续状态,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混合动态系统模型的智能车辆行为协作方法,其中车辆智能体的状态及其行为采用混合动态系统模型描述。采用基于混合动态系统模型的行为协作方法,能完整地描述智能车辆的状态、意图及其决策方法,并综合智能车辆的基本机动模式,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直道上的所有协作行为。该方法的有效性在多智能车协作仿真平台及相关试验中得到了验证。车队是智能车辆行为协作的主要模式,车队的控制是智能车辆行为协作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典型的车辆跟随距离准则,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智能车辆跟随控制模型。分析了跟随控制条件下的车队稳定性问题,包括车队的局部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以互联系统稳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车队稳定性的最优跟随时距及其确定方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车队稳定性的最优跟随时距,可以在尽量减少车辆间距的条件下保证车队的安全性及其稳定性。超车是智能车辆行为协作的另一重要模式,智能车辆的超车控制必需保证相关车辆的安全性及超车的快速性;另外,智能车辆的超车同时涉及决策和控制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冲突概率预估的超车控制方法,以冲突概率为超车的安全性指标,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跟踪安全冲突概率,将超车中涉及的决策及控制问题综合为一个跟踪控制问题,由此实现安全快速的自动超车。该超车控制方法的效能在不同配置的对比试验中得到了验证。区域智能运输中的运输任务具有分布性、动态性及随机特性,智能车辆需要通过协作完成运输任务。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任务协作方法,采用多智能体“预规划-协调-再规划”的协作方法实现运输任务的分配和行驶线路的规划。车辆智能体根据局部运输任务进行预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协调及再规划,由此实现分布式的任务协作。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协作能够适应随机动态的运输环境,显着地减少乘客的平均等车时间及总旅行时间。
张晓莺[10](2008)在《智能运输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之一。按物流的概念,物流是物品实体的物理性运动,运输承担了改变物品空间状态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物品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智能运输系统简称ITS,其含义是: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本文通过对物流运输企业目前所使用智能运输系统现状的研究分析,归纳出智能运输系统在物流企业应用的主要类型,即车载定位、车载监控、车载数据记录、驾驶员的信息管理等四个方面。通过这四种类型的应用,物流企业基本上可以做到对外出运行车辆的有效监控与管理。为了对智能运输系统(ITS)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DHGF算法的智能运输系统(ITS)评价方法。该方法将改进的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灰色关联法(Grey)、模糊评判法(Fuzzy)运用在智能运输系统评价的不同阶段,Delphi法用于建立智能运输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用来确定各评价指标间的权重,灰色关联法用于对专家评分数据的处理,最后用模糊评判法得出评价结论。结果证明,该方法结合了各种方法的优点,是有效可行的,可以较好地解决智能运输系统的评价问题。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对发展智能运输系统在物流企业的应用开发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方面需开发车辆的实时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需开发雷达的探测系统。同时也指出智能运输系统的有效应用不仅需要新技术的保证,而且也需要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
二、智能运输系统的功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运输系统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运输管理智能转型分析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行业的发展 |
1.2.2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物流透明管理理论 |
2.2 双边匹配理论 |
2.3 场景理论 |
2.4 流程优化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公司运输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A公司简介 |
3.1.1 A公司发展历程 |
3.1.2 A公司主营业务 |
3.2 A公司运输管理现状 |
3.2.1 运输管理组织结构 |
3.2.2 运输管理业务流程 |
3.2.3 运输管理机制 |
3.3 A公司运输管理问题诊断 |
3.3.1 业务流程不规范 |
3.3.2 调度服务能力弱 |
3.3.3 利润率低 |
3.4 A公司运输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4.1 信息系统不完善 |
3.4.2 智能化程度低 |
3.4.3 缺乏大数据支撑 |
3.4.4 缺乏标准的业务操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公司运输管理智能转型设计 |
4.1 运输管理需求分析 |
4.1.1 场景理论需求模型 |
4.1.2 参与主体需求分析 |
4.2 运输管理转型方向 |
4.2.1 创新科技技术的集成及应用 |
4.2.2 数据建设及应用 |
4.2.3 管理优化及服务模式创新 |
4.3 运输管理转型方案设计 |
4.3.1 智能调度系统研发 |
4.3.2 智能运输管理系统一体化 |
4.3.3 运输管理流程优化 |
4.3.4 组织结构调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公司运输管理智能转型实施 |
5.1 智能调度系统实施 |
5.1.1 智能定价实施 |
5.1.2 智能推荐实施 |
5.1.3 智能议价实施 |
5.2 智能运输管理系统一体化实施 |
5.3 运输管理流程优化实施 |
5.3.1 建立运输管理标准作业流程 |
5.3.2 运输管理标准作业流程描述 |
5.4 组织结构调整实施 |
5.4.1 资源方面 |
5.4.2 制度方面 |
5.4.3 管理方面 |
5.5 保证措施 |
5.5.1 政策风险控制 |
5.5.2 经营风险控制 |
5.5.3 财务风险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运输的应用与内涵 |
2 智能运输系统的功能 |
2.1 调度指挥功能 |
2.2 客运运输功能 |
2.3 货运运输功能 |
2.4 铁路维护与勘测 |
3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 |
3.1 为交通运输奠定了基础 |
3.2 促进了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 |
3.3 注重人才的培养 |
3.4 注重对外交流发展 |
4 结语 |
(3)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蒙华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
1.1 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的作用 |
1.2 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步骤 |
步骤1:系统需求分析 |
步骤2:确定服务架构内容 |
步骤3:明确各业务平台功能 |
步骤4:分析各业务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 |
2 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服务架构 |
3 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总体构架 |
3.1 系统体系架构概述 |
3.2 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平台间的信息交互 |
4 结语 |
(4)智能运输系统专业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运输系统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1)缺乏科技文献查询与阅读评价能力。 |
(2)缺乏认知新科学领域的潜力。 |
(3)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欠缺。 |
(4)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不足。 |
(5)教材跟不上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
二、探究式教学目标、方式及特点 |
三、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 |
(1)教学情境及学习要点的设计 |
(2)自主学习与课堂研讨的培养 |
(3)精讲与答疑互动的深化学习 |
(4)基于练习与反思的知识巩固 |
四、专业探究式教学策略 |
五、结语 |
(5)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及案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及发达国家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 |
1.1 国际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 |
1.1.1 国际标准化组织 |
1.1.2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
1.2 主要发达国家的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 |
1.2.1 美国[2] |
1.2.2 日本 |
1.2.3 欧洲 |
1.3 国际上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热点分析 |
2 我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思路 |
3 我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 |
4 我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
4.1 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
4.2 我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发展特点 |
5 标准应用及案例 |
5.1 ETC标准的研究制定 |
5.2 ETC标准的应用 |
5.3 ETC的节能减排效果 |
6 结语 |
(7)智能运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需求分析 |
三、专业技术的教学思路 |
1.课程的教学思路 |
2.课程的教学内容 |
3.课程的学时安排 |
四、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
1.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
(1) 改变教育观念, 树立市场意识 |
(2) 改革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
(4) 改革考试形式,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
(5) 提高教师素质, 提升教学质量 |
2.技术人才培养类别 |
(1) 智能运输工程型技术人才培养 |
(2) 智能运输工程研究型人才培养 |
五、结 语 |
(9)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多智能车辆协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区域智能运输系统及其发展 |
1.2 区域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多智能车辆协作 |
1.3 多智能车辆协作的研究现状 |
1.3.1 智能车辆及其控制技术 |
1.3.2 智能车辆的队形协作 |
1.3.3 智能车辆的任务协作 |
1.3.4 协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
1.3.5 协作系统内部的通信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多智能车协作系统设计 |
2.1 从协作的一般概念到多车协作问题 |
2.1.1 协作的一般概念 |
2.1.2 多车协作问题 |
2.2 区域智能运输系统的结构及运行模式 |
2.2.1 区域智能运输系统的结构 |
2.2.2 区域智能运输系统的运行模式 |
2.3 多智能车辆协作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2.3.1 典型的协作体系结构 |
2.3.2 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多智能车辆协作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2.3.2.1 区域智能运输系统中多智能车辆协作的特点 |
2.3.2.2 多智能体及其协作 |
2.3.2.3 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并行协作体系结构设计 |
2.4 多智能车协作系统的实现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多智能车辆的在途行为协作 |
3.1 智能车辆行为协作的形成机制 |
3.2 智能车辆的控制 |
3.2.1 智能车辆的纵向控制 |
3.2.2 智能车辆的横向控制 |
3.3 智能车辆协作的基本机动模式 |
3.4 基于混合动态系统模型的智能车辆行为协作方法 |
3.5 智能车辆协作行为及其自组织现象 |
3.5.1 多智能车辆行为协作仿真平台的建立 |
3.5.2 多智能车辆的协作行为 |
3.5.2.1 车队 |
3.5.2.2 超车 |
3.5.2.3 绕障 |
3.5.3 多智能车辆行为协作的自组织现象 |
3.6 小结 |
第四章 在途行为协作中的车队控制 |
4.1 车队中智能车辆的跟随距离 |
4.1.1 车辆间的常值跟随距离 |
4.1.2 车辆间的时距 |
4.2 智能车辆跟随控制的模型与方法 |
4.3 车队纵向控制的系统稳定性 |
4.3.1 相邻两车的跟随稳定性 |
4.3.2 车队稳定性 |
4.4 基于车队稳定性的安全时距 |
4.5 车队运行的试验研究 |
4.5.1 场景1-头车速度阶跃变化 |
4.5.2 场景2-头车速度周期性变化 |
4.5.3 场景3-头车速度非周期变化 |
4.5.4 场景4-头车紧急刹车至停车 |
4.6 小结 |
第五章 在途行为协作中的超车控制 |
5.1 超车初始条件的判定 |
5.2 基于冲突概率预估的超车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 |
5.3 瞬时冲突概率的预估 |
5.4 基于冲突概率预估的超车控制方法 |
5.5 试验研究 |
5.5.1 Cybercar 平台上的超车试验 |
5.5.2 超车控制方法的性能比较研究 |
5.6 关键参数对于超车控制方法的影响分析 |
5.6.1 冲突区域的影响分析 |
5.6.2 安全冲突概率的影响分析 |
5.7 小结 |
第六章 多智能车辆的任务协作 |
6.1 任务协作问题的描述 |
6.2 车辆智能体的任务规划及线路规划 |
6.2.1 车辆智能体的任务规划 |
6.2.1.1 空车的任务规划 |
6.2.1.2 非空车的任务规划 |
6.2.2 车辆智能体的线路规划 |
6.2.2.1 空车的线路规划方法 |
6.2.2.2 非空车的线路规划 |
6.2.3 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协作 |
6.2.3.1 预规划 |
6.2.3.2 协调 |
6.2.3.3 再规划 |
6.3 任务协作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 |
6.3.1 场景1–稠密乘客流,均匀O-D 分布 |
6.3.2 场景2-稠密乘客流,非均匀O-D 分布 |
6.3.3 场景3–稀疏乘客流,均匀O-D 分布 |
6.3.4 场景4-稀疏乘客流,非均匀O-D 分布 |
6.4 分布式任务协作方法的性能分析 |
6.4.1 智能车辆数目对于协作系统性能的影响 |
6.4.2 运输网络拓扑结构对于协作系统性能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10)智能运输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运输环节在物流过程中的重要性 |
1.1.2 智能运输系统 |
1.1.3 智能运输系统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典型物流企业中智能运输系统的现状分析 |
2.1 江苏南京长途汽车客运总公司 |
2.2 江苏快鹿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
2.3 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 |
3 智能运输系统功能的分析 |
3.1 车载定位 |
3.1.1 车载定位的必要性 |
3.1.2 GPS的工作原理 |
3.2 车载监控 |
3.2.1 车载监控的必要性 |
3.2.2 车载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
3.3 车载数据记录 |
3.3.1 车载数据记录的必要性 |
3.3.2 汽车黑匣子的工作原理 |
3.4 驾驶员的信息管理 |
3.4.1 驾驶员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
3.4.2 驾驶员的信息管理系统(IC卡) |
4 智能运输系统的评价方法 |
4.1 基于DHGF算法的ITS评价模型 |
4.1.1 基于DHGF算法的ITS评价流程 |
4.1.2 ITS评价模型 |
4.2 DHGF算法在智能运输系统中的验证 |
4.3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分析 |
5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建议 |
5.1 实时信息管理 |
5.2 雷达探测功能 |
5.3 管理手段的创新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智能运输系统的功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运输管理智能转型分析及实施[D]. 刘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2]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应用[J]. 王爽,余涵. 交通世界, 2019(21)
- [3]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研究[J]. 张南,黄凯,王凯. 铁道经济研究, 2017(02)
- [4]智能运输系统专业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J]. 柴干,郭建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S2)
- [5]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及案例解析[J]. 杨琪,王笑京,杨蕴,刘鸿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4(01)
- [6]智能运输系统设计[A]. 闫新勇. 2013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3
- [7]智能运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J]. 柴干.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S3)
- [8]浅谈我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J]. 付殿军,宋令民,付殿臣. 民营科技, 2011(10)
- [9]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多智能车辆协作研究[D]. 王锋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7)
- [10]智能运输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晓莺.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