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省花生新品种推广应用与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马天进,林茂,陈惠查,吕建伟,胡廷会,李正强[1](2021)在《高产优质特色黑色花生新品种黔花生7号的选育》文中指出黔花生7号是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引进黑皮花生(中间材料),经单株选择、株系选择、集团选择而成的高产优质特色黑色花生新品种。该品种2012—2013年参加贵州省花生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产量3 711.15 kg·hm-2,比对照增产1.85%, 2014年生产试验中,3点均增产,平均产量4 527.9 kg·hm-2,比对照增产13.38%。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蛋白质含量28.22%。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油2016003号),名称为黔花生7号。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配套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宜推广范围。
陈崇果,任明刚,冯明友,张超,杨如英,李婵[2](2019)在《12个北方花生新品种在黔中地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出适宜黔中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以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引进的12个中、小粒型花生新品种为试验材料,以黔花生1号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在黔中地区生态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差异。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的综合抗性好,总分支数较多,分枝性较强,荚果和籽仁较大,出仁率较高,能与本地品种实现优势性状互补。但是总体植株较矮,有效分枝占比低,生育期较长,不具有早熟优势;饱果重率和饱仁重率低,荚果饱满度和丰产性较差。花育9809、花育6802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黔花生1号,籽仁产量分别为3390.82kg/hm2和3318.76kg/hm2,分别比黔花生1号增产13.94%和11.52%,引种到黔中地区种植的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合在黔中地区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在其他性状方面各具优势,适合作为遗传材料。
黄芳,姚元安,芦峰,金臻岚[3](2019)在《铜仁市花生新品种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为筛选出适合铜仁市推广使用的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以黔花生一号为对照,2016年在碧江区、玉屏县和沿河县对花小宝1号、粤油44、花育44号和黔花生六号开展新品种引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粒花生粤油44和花育44号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合在辖区内海拔500 m区域开展示范种植,助推全市花生加工业发展;珍珠豆型花生黔花生6号产量高、经济性状优,可以在海拔500 m外其他区域继续开展试验,扩大适宜种植范围。
黄芳,芦峰,姚元安,金臻岚[4](2019)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铜仁珍珠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铜仁珍珠花生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介绍其在花生品质、区位条件、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分析存在的品种单一、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加工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坚持政府推动、狠抓产地和产品"三品"认证、完善经营模式和发展产业化经营等措施。
杨克相,唐容,吕建伟,成良强,胡廷会,王军[5](2018)在《贵州省花生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文中指出为贵州省花生种植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从发展进程、品种特点及选育情况、主要栽培模式、遗传研究进展等方面综述贵州省花生种植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其当前的发展实际,提出充分利用贵州花生资源丰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成熟的优势,大力推进耐阴性种质选育、优势蛋白质花生品种培育的发展建议。
刘晓永[6](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郭贵敏,江兵,杨顺国,李正强[7](2016)在《优质高蛋白花生新品种黔花生六号的选育》文中提出为选育品质优、产量高的花生新品种应用于生产,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用自育的黔花生一号为母本、引进的粤油200为父本组配,经8年7代成功选育出花生新品种黔花生六号,于2014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蛋白质含量高,抗旱性、抗倒性及休眠性强,高产等特点。适于贵州省海拔1 300m以下地区及相似生态区域种植。
孙海燕[8](2015)在《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和经济作物。2000-2013年的14年间我国花生种植业的地位和效益日益提高,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增长14.68%、24.51%、42.79%,目前以约占油料作物1/3的面积生产了1/2的总产量,以占第6位的农作物面积生产了第4位的总产值,单位面积效益更居大宗粮油作物之首。显然,花生具有较高经济学可持续性和较好社会效益,对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我国食用油脂安全意义重大。然而,迄今花生经济的增长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以外,越来越多地依赖石油农业型资源的消耗。生态学可持续性是任何经济形式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与客观基础,缺乏生态学可持续性的经济将难以为继。由此,我们对现行的花生经济增长方式不得不提出一种生态学理性反思:花生产业生态学高效吗?如何既避免生态价值的过度消耗,又保持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紧迫课题。因此,本研究拟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价值通货即生态学能值的角度,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对我国花生种植业系统2000-2013年的自然资源利用、能值投入结构以及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剖析,并进行各主产区的横向比较,从而提出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能值角度的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水平在降低。14年间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对自然资源能值的依赖度(占能值总投入的比率)越来越小,从15.21%降至12.32%,而对经济社会的辅助能值的依赖度增加,从84.79%增至87.68%;对可更新资源能值的依赖度从63.12%降至21.79%,对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的依赖度从36.89%增至78.21%。我国花生生产系统从经济社会购买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量越来越大,环境负载率随之上升(2.15-3.59),系统的能值可持续指数大幅度下降(1.69-0.68)。2、农业机械、土地、化肥、劳动力等四项能值投入是整个花生系统的总能值产出的主要驱动因素。依据构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我国花生种植业系统能值产出高低的能值投入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农业机械能值投入的弹性系数最大(0.287),即对提高花生生产系统能值产出的作用最显着,未来随着我国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其对能值产出的贡献会更大;其次是土地能值投入(弹性系数0.214)和化肥能值投入(弹性系数0.206),说明花生种植面积的拓展对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产出一直存在较大推动作用,未来随着花生抗旱耐瘠、高产高效等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我国花生种植的时空会持续扩大;化肥对能值产出仍有一定作用,但要注意投入量的控制和投入结构的优化;劳动力投入对于花生系统能值产出的影响力较小(弹性系数0.177)。3、我国花生种植业各主产区子系统的能值分异明显,需分类指导其能值投入结构和布局规划。为了从能值角度优化我国花生主产区的能值投入结构,指导全国花生种植业系统的布局规划,对山东、河南、河北等9个主产区2013年花生种植业子系统的能值分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辅助能值尤其是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已成为各花生主产区能值投入主体;化肥能值投入结构中,氮、磷、钾肥的能值投入比例失调,氮、磷投入较多,钾严重不足,有机肥甚微。广西、河南及安徽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大于1,分别为3.07、1.69和1.45,即处于较好发展状态;其次是四川0.87,处于中等水平;山东、河北、广东、福建、辽宁分别为0.41、0.18、0.14、0.14、0.11,处于较低水平。从规模优势指数、能值效率优势指数、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来看,河南和山东三项指数均大于1(1.09-2.58),属于强优势区域;河北、辽宁、广东、安徽、广西规模、能值效率优势指数分别为0.70-2.48和0.46-1.76,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1.00-1.19,属于优势区域,其中河北、辽宁以及广东在未来生产中需提高辅助能值利用率,安徽需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四川三项指数分别为0.99、0.93、0.96,属于次优势产区;福建的规模优势指数达1.33,而能值效率优势指数、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较弱,分别为0.47和0.79,未来应提高辅助能值利用率。4、将能值指标和传统经济指标相结合,对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明确了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建设生态经济结构优化、生物链和产业链稳定的生态产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增长;其次,构建了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了综合指标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我国花生生产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较高,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从基准值(1.000)分别增至1.335和1.050,而生态可持续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基准值(1.000)降至0.903。相关分析表明,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以及与综合评价系数之间均呈极显着负三角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0.922、-0.871,因此我国花生生产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可能会因生态可持续水平的下降而难以为继。5、提出了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政策建议。基于对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现状的定性分析、能值定量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提出了既保证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前提下,产生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我国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构建了“生产技术”和“政策制度”两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发展对策是根据生态工程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资源与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原理,以清洁生产技术体系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产前研发、产中采用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技术以及生态技术,将种子、农药、化肥、地膜以及电力等辅助能值的投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降低花生生产系统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使用节能设备以提高农业机械效率,进而将花生生产系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耦合,形成一种资源投入合理并永续利用(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生态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增长。从制度层面看,建议政府从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能力、保障民众营养保健水平、提高农民种植业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强对花生作为油料、食品、经作等多栖作物的认识,制定支持花生种植和相关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将花生纳入国家优势产业规划体系之中,推进花生优质安全生产项目与技术的实施,提高花生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鼓励农户组建花生合作社,鼓励农户与企业联合建立构建“一控二减三基本”的生态化节能优质高效生产基地。
马天进,林茂,吕建伟,胡腾文,胡廷会,李正强[9](2015)在《高产高蛋白花生新品种黔花生五号的选育》文中指出黔花生五号由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自育品系90-38为母本,以引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粤油200为父本人工杂交,采用集团与系谱法交替运用相结合,历经10代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中粒花生品种。经过贵州省2011、2012年品种区试和2013年生产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特性,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蛋白质含量31.16%。2014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黔花生五号,审定号为"黔审油2014002号"。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宜种植地区。
李正强[10](2003)在《贵州省花生新品种推广应用与效果》文中提出回顾了贵州花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总结了其推广应用的基本措施与对策,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实践效果与意义,为当地花生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二、贵州省花生新品种推广应用与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省花生新品种推广应用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高产优质特色黑色花生新品种黔花生7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 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学特性 |
2.2 产量表现 |
2.3 栽培技术要点 |
2.4 适宜种植区域 |
3 结论与讨论 |
(2)12个北方花生新品种在黔中地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来源 |
1.2 试验设计方法 |
1.3 性状调查记载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品种间出苗及生育时期差异 |
2.2 品种间抗逆性及种子休眠性差异 |
2.3 品种间植株差异 |
2.4 品种间荚果产量性状和籽仁产量性状差异 |
2.5 品种间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差异 |
3 结论与讨论 |
(3)铜仁市花生新品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期比较 |
2.2 抗逆性比较 |
2.3 经济性状比较 |
2.4 产量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花小宝1号 |
3.2 粤油44 |
3.3 黔花生6号 |
3.4 花育44号 |
(4)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铜仁珍珠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铜仁珍珠花生产业发展优势 |
1.1 铜仁珍珠花生营养价值丰富 |
1.2 自然条件良好 |
1.3 交通区位条件良好 |
1.4 科技支撑保障 |
1.5 加工企业稳步发展 |
2 铜仁珍珠花生产业存在问题 |
2.1 品种单一, 耕作方式落后 |
2.2 农村劳动力短缺, 专业人才技术能力不足 |
2.3 加工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无规划 |
2.4 品牌培育薄弱, 知名品牌尚未形成 |
2.5 单产低, 经济效益不明显 |
3 铜仁珍珠花生产业发展对策 |
3.1 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 |
3.2 狠抓产地和产品“三品”认证 |
3.3 实施“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经营模式 |
3.4 赋予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文化内涵 |
3.5 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化经营 |
(5)贵州省花生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省花生种植业发展现状 |
1.1 产业发展历程 |
1.2 品种特点与选育情况 |
1.3 主要栽培模式 |
1.4 花生遗传研究情况 |
2 贵州花生品质改良的建议 |
2.1 耐阴性花生种质改良 |
2.2 加强花生的基因组学特征研究 |
2.3 加强花生蛋白质含量的研究和相关种质改良 |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参数选择 |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1.5 研究契机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估算方法 |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
2.2.2 秸秆还田 |
2.3 讨论 |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
2.3.4 对策和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估算方法 |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3.3 讨论 |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3.3 问题及建议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估算方法 |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4.3 讨论 |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
4.3.2 问题及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估算方法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3 小结 |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估算方法 |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
6.3 讨论 |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估算方法 |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
7.3 讨论 |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
7.3.2 对策建议 |
7.4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估算方法 |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
8.3 讨论 |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
8.3.3 对策建议 |
8.4 小结 |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估算方法 |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9.1.3 数据处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养分需求 |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
9.3 讨论 |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
9.4 小结 |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优质高蛋白花生新品种黔花生六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选育过程 |
1.1育种目标的确定 |
1.2育种技术路线的确定 |
1.3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
2产量表现 |
2.1品种比较试验 |
2.2区域试验 |
2.3生产试验 |
3主要特征特性 |
3.1品质性状 |
3.2生育特性 |
3.3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 |
3.4抗性表现 |
4主要栽培要点 |
(8)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1.2.1 国内外能值研究动态 |
1.2.2 国内外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 |
1.2.3 相关研究评价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2.1 论基础 |
2.1.1 能值理论 |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
2.1.3 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4 循环经济理论 |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能值分析方法 |
2.2.2 其他研究方法 |
2.2.3 数据来源 |
2.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态势剖析 |
3.1 我国花生生产历史发展及现状剖析 |
3.1.1 我国花生生产历史发展分析 |
3.1.2 我国花生生产技术发展分析 |
3.1.3 我国花生生产空间布局分析 |
3.2 我国花生生产态势分析 |
3.2.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的内在优势分析 |
3.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存在的劣势分析 |
3.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面临的机会分析 |
3.2.4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面临的威胁分析 |
3.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构建 |
3.3.1 SO战略——提高花生品质 |
3.3.2 WO战略——加强产业安全和协调 |
3.3.3 ST战略——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
3.3.4 WT战略——加强产业政策支持 |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动态剖析 |
4.1 花生生产系统的生态需求及能量来源 |
4.1.1 花生生产系统光温水土生态需求 |
4.1.2 花生生产系统能量来源 |
4.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动态演替分析 |
4.2.1 基于能值图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分析框架构建 |
4.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主要能值流 |
4.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产出-投入相关分析 |
4.2.4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
4.2.5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值分析与评价 |
4.3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投入产出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生产函数分析方法 |
4.3.2 构建生产函数模型 |
4.3.3 模型结果分析 |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花生主产区生产子系统能值分异比较研究 |
5.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情况及研究区域概况 |
5.1.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情况 |
5.1.2 我国花生主产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
5.2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主产区生产子系统能值分异比较 |
5.2.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产出比较 |
5.2.2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
5.2.3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能值指标比较分析 |
5.3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比较优势分析 |
5.3.1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构建 |
5.3.2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6.1 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内涵 |
6.1.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6.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6.2.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分值标准化处理 |
6.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
6.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我国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7.1 生产技术对策 |
7.1.1 重视优良品种选育,改善系统资源能值投入质量 |
7.1.2 采用生态技术,保证花生生产系统的生态安全 |
7.1.3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可更新有机辅助能值投入总量 |
7.1.4 提高花生及其副产品利用率,增加能值产出 |
7.2 政策及制度建议 |
7.2.1 加强政府对花生产业的宏观调控管理 |
7.2.2 根据各产区的能值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
7.2.3 在WTO框架内制定相应补贴和支持政策 |
7.2.4 制定和完善花生生产质量管理标准 |
7.2.5 提高花生生产者的组织程度 |
7.2.6 做好花生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提高农户科技水平 |
7.2.7 调整花生出口结构,实现对外贸易中的能值平衡 |
7.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科研学术成果 |
四、贵州省花生新品种推广应用与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产优质特色黑色花生新品种黔花生7号的选育[J]. 马天进,林茂,陈惠查,吕建伟,胡廷会,李正强. 种子, 2021(06)
- [2]12个北方花生新品种在黔中地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差异分析[J]. 陈崇果,任明刚,冯明友,张超,杨如英,李婵. 中国种业, 2019(11)
- [3]铜仁市花生新品种适应性研究[J]. 黄芳,姚元安,芦峰,金臻岚.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7)
- [4]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铜仁珍珠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黄芳,芦峰,姚元安,金臻岚. 农技服务, 2019(03)
- [5]贵州省花生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 杨克相,唐容,吕建伟,成良强,胡廷会,王军. 农技服务, 2018(06)
-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7]优质高蛋白花生新品种黔花生六号的选育[J]. 郭贵敏,江兵,杨顺国,李正强. 贵州农业科学, 2016(02)
- [8]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9]高产高蛋白花生新品种黔花生五号的选育[J]. 马天进,林茂,吕建伟,胡腾文,胡廷会,李正强. 花生学报, 2015(01)
- [10]贵州省花生新品种推广应用与效果[J]. 李正强. 花生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