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组培快繁技术及正交设计应用试验

红枣组培快繁技术及正交设计应用试验

一、枣组培快繁技术及正交设计应用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1](2021)在《金丝楸嫩枝扦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金丝楸(Catalpa Bungei var.Jinsi)是楸树的一个变种,由于其干型通直、生长快、木材材质优良并具特殊的金色纹理,近年来在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得到广泛的推广。由于金丝楸自花不育的特性,无性繁殖一直作为金丝楸主要的繁殖方法,金丝楸属于难生根树种,目前扦插生根效果较差,嫁接繁殖受砧木及嫁接技术影响培育的苗木质量不均,因此,开展金丝楸扦插繁殖和组培快繁研究对金丝楸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试验以金丝楸嫁接苗的当年生嫩枝为材料进行扦插试验,同时探讨了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生根关联酶、内源激素、营养物质等内含物的变化规律,并开展了金丝楸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得到了各个阶段的最优培养基,建立金丝楸组培快繁体系,以期为进一步改善扦插繁殖效果和金丝楸苗木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嫩枝扦插(1)使用椰糠+泥炭土+珍珠岩(配比1:1:1)混合基质做扦插基质,NAA+IBA(配比1:1)浓度1200 mg·L-1同时加入600mg·L-1的PVPP进行1min速蘸,生根率达到74.7%,平均生根数量6.5条,平均根系长度3.3cm,为本试验的最佳扦插处理;(2)生根率与IAAO活性显着负相关,与PPO活性、POD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激素处理通过激活POD活性,以及在根原基诱导期激活PPO活性同时降低IAAO活性对生根产生有利影响;(3)在根原基诱导、不定根表达期激素处理通过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促进插穗生根;生根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负相关,激素处理可以加快蛋白质转录翻译的进程且在不定根表达期加快蛋白质的利用消耗为生根提供更为高效的能量供应;(4)生根率与IAA含量、ZR含量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负相关,激素处理通过提高内源IAA和ZR含量、降低ABA含量对生根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组培快繁(1)金丝楸外植体消毒灭菌最佳处理为75%酒精消毒30s+0.1%升汞消毒6min,外植体污染率19.5%,诱导率89.73%;(2)初代培养最佳培养基为:WPM+6-BA 0.8 mg·L-1+IBA 0.05 mg·L-1,诱导率91%,平均侧芽数量2.6个;(3)继代培养最佳培养基为:改良MS+6-BA 1.0 mg·L-1+IBA 0.5 mg·L-1;(4)试管内生根最佳培养基为WPM+IBA 0.5 mg·L-1+NAA 0.1 mg·L-1,生根率93%,平均生根数量6.2条,平均根系长度3.4cm;试管外生根的最佳处理为混合生长素IBA:NAA=2:1,浓度300 mg·L-1或600 mg·L-1下速蘸20s,生根率可达90%,且侧根发达;(5)金丝楸组培苗最佳移栽基质为椰糠:珍珠岩=1:1或泥炭:椰糠:珍珠岩=1:1:1,平均移栽成活率87.43%。

曾文丹,曹升,尚小红,陆柳英,肖亮,严华兵[2](2021)在《野生黄精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以野生黄精不定芽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6-BA、2,4-D、NAA、KT进行3因素4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筛选黄精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探讨不同培养温度对黄精组培苗继代增殖的影响;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生长素及其浓度和不同培养容器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精组培苗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2 mg/L 2,4-D+0.4 mg/L NAA,最佳培养温度为22℃,平均繁殖系数达6.88;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 NAA+0.2 mg/L IBA,平均生根率达96.2%;接种袋是黄精工厂化育苗的首选生根培养容器。

任重[3](2020)在《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为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果实富含丰富的花青素、多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被称之为天然的抗氧化剂。黑果枸杞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作为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先锋树种,还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近年来,由于黑果枸杞生长环境的恶化,加之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芽率低、人们的破坏性采摘等原因,导致黑果枸杞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目前,黑果枸杞已开始人工栽培,但在良种选育和繁殖、定向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并建立了黑果枸杞离体快繁体系,为我国黑果枸杞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转录组数据开发并筛选出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的20对SSR引物用于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对SSR-PCR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2.所有引物在黑果枸杞的样品中均能有效扩增,可以用于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基于SSR标记黑果枸杞居群的主要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等位基因平均为1.66,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36,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1,Shannon指数平均为0.31,观察杂合度(Ho)的平均值为0.30,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23。通过软件计算得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说明本研究中采集到的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3.AMOVA分析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部,居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居群间基因流(Nm)为0.5026,说明黑果枸杞居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4.Mantel检验黑果枸杞各群体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矩阵的关系,结果显示出较低的相关性(r2=0.037,P=0.250),这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特征没有明显受到地理距离隔离的影响。经BOTTLENECK软件分析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黑果枸杞3个群集在遗传瓶颈的两种模型IAM和TPM下均有显着的过度杂合(P<0.01)和显着的遗传瓶颈效应(P<0.01),这表明黑果枸杞群体的遗传分布很有可能受到遗传瓶颈效应的影响。5.黑果枸杞快繁技术体系为:以无菌苗为培养材料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NAA(0.5mg/L),愈伤组织生长情况最佳,出愈率达95%;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0.2mg/L),不定芽的增殖系数为5.6,以培养基MS+6-BA(0.2mg/L)+NAA(0.05mg/L)的配方诱导不定芽增殖成丛生芽效果最好;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 MS+IBA(0.2mg/L),生根率为80%。

赵培霞[4](2020)在《两种具有园林用途的野生植物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ns Kom.)和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 Bunge)是我国西北地区优良的野生乡土植物。本文旨在利用无性繁殖技术解决两种植物在有性繁殖方面的困境,填补两种植物在组织培养方面的空白,并为其他乡土野生耐旱性植物的无性繁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野生乡土植物多样性,实现园林绿化引种。本文以甘蒙锦鸡儿成熟种子和蒙古莸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建立了两种野生乡土植物的组培体系,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消毒处理:甘蒙锦鸡儿外植体最佳处理方式为:75%的酒精消毒30 s加2%的次氯酸钠消毒15 min,成活率为61.09%;蒙古莸外植体最佳处理方式为:流水下冲洗30min,75%的酒精消毒30 s加2%的次氯酸钠消毒3 min,成活率为99%。(2)甘蒙锦鸡儿种子诱导丛生芽途径中:初代诱导和增殖培养基都以MS+6-BA 0.50 mg/L+NAA 0.05 mg/L培养基最佳,诱导率为78.84%,增殖率为3.30;6-BA和NAA对诱导和增殖都有显着性影响,并确定因素最优水平。以1/2MS+IAA0.10mg/L生根最佳,生根率为63.16%。(3)甘蒙锦鸡儿种子诱导愈伤途径中:诱导、增殖培养基都以MS+6-BA0.5 mg/L+2,4-D 0.50 mg/L培养基最佳,诱导率为75%,增殖系数为3.00;分化以MS+6-BA0.50 mg/L+NAA 0.50 mg/L+KT 2.00 mg/L培养基最佳,5 d出现绿芽点,但没有分化出丛生芽。(4)蒙古莸幼嫩茎段诱导丛生芽途径中:初代、增殖培养基都以MS+6-BA 1.00 mg/L+NAA 0.30 mg/L+GA 0.02 mg/L培养基最佳,诱导率为99%,增殖系数约为12.00;6-BA、NAA和GA都对增殖有显着性影响,并确定最优水平。以MS+IBA 0.30 mg/L+GA0.15 mg/L生根最佳,生根率为89.50%;IBA、NAA对生根率都有显着性影响,并确定最优水平。(5)炼苗:将甘蒙锦鸡儿和蒙古莸组培苗移植在泥炭土:珍珠岩:蛭石=6:3:1基质上,成活率分别为90%和77%。

夏春英[5](2019)在《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是兰科(Orchidaceae)竹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等因素影响,野生竹叶兰资源被破坏得极为严重,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II级保护植物,目前,对于竹叶兰的保育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其花部结构和繁育系统、快繁技术、多倍体诱导试验,以期为竹叶兰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竹叶兰人工种植栽培居群的开花物候观察,竹叶兰在试验地的盛花期在810月,单花花期3.42±0.83 d。通过离体培养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竹叶兰单花开放时间内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逐渐下降;在筛选出花粉萌发最适培养液的基础上,采用低温干燥法进行竹叶兰花粉贮藏试验表明其花粉活力随贮藏时间变长和贮藏温度升高而降低。繁育系统试验表明竹叶兰自交亲和,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人工自花授粉、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89.47%和79.49%,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18%。不同授粉方式产生的果实形态在授粉后30 d和60 d时有显着差异,种子形态则差异不显着。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较大,TTC法与萌发法检测结果均以授粉后60 d的种子生活力最高,分别为94.20%和95.50%。2、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g.L-1+椰子乳100 mL.L-1+NAA 1.0 mg.L-1+6-BA 2.0 mg.L-1+花宝1号0.5 g.L-1,萌发率达83.79%;叶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g.L-1+蔗糖30.0 g.L-1+活性炭1 g.L-1+椰子乳50 mL.L-1+NAA(0.51.0)mg.L-1+6-BA(2.02.5)mg.L-1+花宝1号(11.5)g.L-1;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1mg.L-1+6-BA 3 mg.L-1+NAA 0.5 mg.L-1+100 g.L-1土豆泥,增殖率1.36;芽生根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IBA 0.2 mg.L-1+6-BA 2 mg.L-1+NAA(0.20.5)mg.L-1+100 g.L-1香蕉泥;炼苗移栽的最适培养基质为珍珠岩:泥炭土=1:1,成活率高达98%,移栽效果良好。3、竹叶兰不定芽诱导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不定芽诱导外植体表面消毒处理,茎尖以2%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上部茎段以10%次氯酸钠浸泡1215 min为宜。竹叶兰茎尖和上部茎段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以MS+琼脂7 g.L-1+蔗糖30 g.L-1+活性炭2 g.L-1+NAA 0.5 mg.L-1+6-BA(1.52)mg.L-1+花宝1号(11.5)g.L-1为宜,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40.00%,增殖系数最大为6.00。4、竹叶兰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10%秋水仙素浸泡12 h的诱变率最高,为23.33%(n=60);混培法以秋水仙素浓度为0.0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变率21.67%(n=60)。不同处理的植株死亡率呈现出随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增高的变化趋势。秋水仙素对植株继代培养有毒害作用,混培法比浸泡法毒害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竹叶兰多倍体变异植株与二倍体正常植株存在较明显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染色体差异,具体表现为:多倍体植株的茎叶变粗大,较正常植株茎粗增大了46.20%,叶型指数降低了50.12%;叶片变厚,较正常植株增厚了47.83%;叶片气孔和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降低,保卫细胞面积比正常植株增大了59.87%,气孔密度比正常植株降低了45.99%;染色体水平上,正常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2x=40,多倍体变异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明显增多。

黄颖融[6](2019)在《白芨组织培养及试管球茎膨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白芨种子萌发、试管苗无菌培养的基础上,研究白芨试管球茎膨大技术,以期探索促使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方法,完善现有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筛选出适宜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培养基配方,进而用膨大试管球茎替代试管苗进行移栽,为白芨的离体快繁、育种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如下:(1)白芨试管苗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白芨试管苗无菌培育体系是在白芨种子萌发的基础上,采用“诱导原球茎→不定芽分化→不定芽增殖→生根壮苗”的快繁方式,以不定芽进行继代增殖优于用原球茎进行继代。促使种子萌发及原球茎诱导培养基为MS+0.01 mg/L NAA+1.0 mg/L 6-BA;不定芽分化和增殖培养基均为MS+0.1 mg/L IBA+1.0 mg/L 6-BA;生根壮苗培养基为1/2MS+0.5 mg/L IBA+1.0 mg/L GA3。(2)白芨试管球茎膨大技术上述生根培养基中的试管苗,培养40 d后切去其叶片及根系,将大小相似的球茎接种于各膨大培养基中,研究各因素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NAA和基本培养基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大于6-BA,其中当NAA浓度为0.1 mg/L时,试管球茎膨大的各指标值均最大;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更有利于白芨试管球茎生根和膨大;而6-BA对试管球茎膨大各指标值均无显着影响。此外,蔗糖是影响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重要因素,随蔗糖含量的增加试管球茎逐渐膨大且根生长量及植株长势渐好,当蔗糖浓度为20.040.0 g/L时试管球茎增殖效果较佳。因此,初步筛选出适宜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培养基配方为1/2MS+0.1 mg/L NAA+1.0 mg/L6-BA+20 g/L蔗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添加0.5 g/L活性炭的白芨试管球茎鲜重增殖率最大,为33.41%;多效唑(PP333)的促进适宜浓度为10 mg/L;水杨酸(SA)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不明显且不适于生根;光周期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影响亦不显着,短期暗培养不利于生根长叶,但促进白芨试管球茎的膨大;液体培养基更能促进试管球茎对养分的吸收;低浓度的NH4+(10 mmol/L)和H2PO4-(0.625 mmol/L)适宜白芨试管球茎的膨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根对试管球茎膨大起促进作用,芽分化对试管球茎膨大起抑制效应;球茎膨大增殖率与试管球茎初始值呈反比,试管球茎各初始值越小,膨大增殖率越高。此外,在初步筛选出的膨大培养基配方上的白芨试管球茎膨大时间动态结果表明,试管球茎在膨大培养的前90 d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并且球茎膨大各指标与刚接种时的相应指标间差异不显着。鲜重增殖率在第90150 d时呈直线状显着增加,直径和高度增殖率也在第90120 d时增加最快,120150 d时仍在明显增大。因此,白芨试管球茎壮大培养时间建议时长至少120 d。(3)白芨试管球茎移栽将膨大培养后的试管球茎按直径大小分为3级:3.55 mm,57 mm,7 mm以上,与生根试管苗对比移栽。结果表明,白芨试管球茎移栽成活率(80.0098.33%)大于生根试管苗(66.67%),并且试管球茎越大,移栽成活率越高,球径>7 mm的试管球茎成活率可达98%以上。

余云云[7](2019)在《桢楠组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桢楠(Phoebezhennan),樟科楠属,常绿高大乔木,杆形劲直,木质坚硬,生长寿命长,为我国独有的珍贵保护树种,也是理想的庭院树种和园林景观绿化树种,且木材文理清晰美观,抗腐蚀性好,是极佳的木材树种,现在还有人发现桢楠植物精油有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功效。由于桢楠自然分布数量少,种子采集资源稀缺,抗逆性差,育苗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桢楠这一树种资源日益消减,出现供需严重不足的现象,迫切需要利用组织培养的方式来快速繁育桢楠。目前关于樟科各树种的栽培繁育技术虽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桢楠组织培养的研究甚少,目前还没有发现成功的案例,只有个别学者诱导出桢楠的愈伤组织,但是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从无菌体系的建立,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生根诱导以及愈伤诱导优化五个方面对桢楠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试验探讨,筛选出适宜桢楠的组培条件,构建较为完整的桢楠组培体系,对保护珍稀树种的种质资源,增加桢楠繁育方式,扩大园林景观树种选择,解决桢楠资源缺少现状,广泛应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桢楠组培体系研究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桢楠带芽茎段的最佳消毒措施是以0.1%Hgc12溶液处理4.5min,污染率控制在40%左右,且萌发率最高,达到了 68.42%。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时间,以0.1%Hgc12施以5.5min-15min时的污染率没有区别,但是芽萌发率却降到了 15.39%。以0.1%升汞浸泡外植体3.0min-3.5min,或者用不同浓度的Naclo溶液浸泡15min时,污染率突增,污染率达到了 90%左右。(2)桢楠启动培养时,最宜芽萌发诱导培养基为1/2 MS+2.0 mg/L 6-BA+1.0 mg/LZT+0.3 mg/L IBA,且外植体采用幼嫩新梢带芽茎段最为适宜,取材时间控制在四月份时,启动培养的效果最好,污染率只有6.72%,成活率高达95.96%,芽萌发率达到71.19%。(3)诱导桢楠丛生芽增殖培养时,最佳的培养条件是以启动培养中外植体年龄为2-3月幼苗所萌发的新芽为材料,以1/2 MS为基础培养基再添加浓度分别为0.5 mg/L和4.0 mg/L的TDZ和GA3时,新生芽增殖系数达到2.92且芽增殖现象出现早,红绿色新生芽长势好,生长健壮。(4)桢楠根系诱导时,当NAA和IBA都在0.01 mg/L-1.0 mg/L的不同浓度水平下诱导生根时,仅发现愈伤组织并且未观察到根系。当处理为1/2MS+0.01 mg/L NAA+0.2 g/L活性炭时能成功长出约2cm的白色粗健强壮根系,但是生根率不高,只有 8.33%。(5)进行桢楠愈伤诱导时,以幼叶作为外植体材料,基础培养基选用MS再添加0.5 mg/L6-BA+5.0 mg/LNAA,暗培养一周左右再进行光培养,愈伤诱导率最高达96.87%,几乎每个外植体上都诱导出大量密集点状愈伤,质地疏软,呈白色偏绿色。

刘子平[8](2019)在《‘红双喜’月季组织培养及其挥发油成分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红双喜’月季(Rosa chinensis‘Double Delight’)当年生枝条(茎段、叶片、叶柄)、花蕾(花瓣、花丝)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采用正交设计和响应面设计等试验方法,对其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生根培养、炼苗与移栽的各培养阶段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红双喜’月季离体快繁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可为其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红双喜’月季茎段、叶片以及花蕾期花瓣和盛开期花瓣所含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鉴定,明确了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旨在开发该植物的潜在价值,为其在其它方面的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初代培养阶段(1)外植体消毒:茎段最佳消毒处理为75%C2H5OH 30 s+0.1%HgCl2 6 min,成活率为97.78%;叶片、叶柄最佳消毒处理为75%C2H5OH 45 s+0.1%HgCl2 5 min,成活率分别为84.45%、85.56%;花瓣、花丝最佳消毒处理为75%C2H5OH 30 s+0.1%HgCl2 7 min,成活率分别为97.78%、100%。(2)不定芽诱导:以带芽点茎段为试验材料,其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3.00 mg·L-16-BA+0.30 mg·L-11 NAA,诱导率为95.56%。(3)愈伤组织诱导:茎段节间、母株叶片、叶柄、组培苗叶片、花瓣、花丝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以母株叶片为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外植体,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1.79mg·L-1 2,4-D+2.12 mg·L-1 NAA+0.15 mg·L-1 KT,诱导率为93.33%。2.继代增殖培养阶段(1)不定芽增殖:MS+1.00 mg·L-11 6-BA+0.10 mg·L-1 IBA为不定芽最佳增殖培养基,30 g·L-1蔗糖为最佳碳源使用浓度,培养40 d为最佳继代培养周期,增殖系数可达6.89。组培苗长势良好,叶片呈翠绿色。(2)愈伤组织分化:最佳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2.00 mg·L-1 6-BA+0.20 mg·L-1IBA+0.20 mg·L-1 GA3,愈伤组织分化率为43.20%。3.生根培养阶段(1)瓶内生根:瓶内生根为最佳生根方式,其最适培养基为1/4MS+0.05 mg·L-1IBA+2.50 g·L-1活性炭(Ac),生根率为95.56%,不定根多为白色,根长5.3 cm左右。(2)瓶外生根:将组培苗在室内炼苗3 d,扦插在混有生根营养液(1/6MS+0.05mg·L-11 IBA+0.15 mg·L-11 NAA)的基质中(V细沙:V蛭石:V珍珠岩=1:1:1),同时空气湿度保持在90%,瓶外生根率可达88.89%。4.炼苗移栽阶段组培苗移栽前最佳炼苗时间为5 d,最适移栽基质为V细沙:V蛭石:V珍珠岩:V椰糠=1:2:3:1,移栽成活率为96.67%。5.挥发油成分分析:(1)顶空固相微萃取头筛选:在萃取成分数量及相对含量上,最适‘红双喜’月季挥发油提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头为85μm CAR/PDMS。(2)GC-MS分析:在盛开期花瓣、花蕾期花瓣、叶片和茎段中共检测到萜烯类、醇类、芳香烃类、酯类、醛类等12类126种挥发性成分,均以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6.78%、36.36%、48.90%、39.43%。盛开期花瓣中有12类62种挥发性物质,苯乙醇(29.97%)为其主要香气成分;花蕾期花瓣中有11类6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香气成分为3,5-二甲氧基甲苯(22.24%)和苯乙醇(21.14%);叶片中有11类52种成分,其中以芳樟醇(46.08%)为主要挥发性物质;茎段中有8类28种成分,主要挥发性物质为1-壬醇(37.62%)。

贾博雅[9](2019)在《百合科十二卷属3种多肉植物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合科(Liliaceae)十二卷属(Haworthia)多肉植物,因其独特的叶片纹路、晶莹度和稀有性,使得该属植物成为了观赏植物中价格较为昂贵的品种。该属植物利用传统方法繁殖困难、繁殖系数低。为了十二卷属珍惜多肉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和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急需建立组织培养体系。本试验选用百合科十二卷属三种代表植物玉扇(H.truncata)、玉露(H.cooperi var.pilfera)、月影寿(H.bayeri J.D.Venter&S.A.Hammer)作为试验材料,以花茎和叶片作为外植体,分别从外植体灭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和生根移栽几个方面对三种植物材料进行研究,建立了三种植物的组培快繁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外植体消毒阶段,以花茎为外植体时,75%乙醇处理30s,0.1%升汞处理5-7min较为适宜,污染率可控制在3.5%以内;以叶片作为外植体,75%乙醇处理30s,0.1%升汞处理6-9min,消毒效果好,污染率可控制在6.5%以内。2.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选用花茎作为外植体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量更好,且培养时间较短。玉扇花茎的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1 mg·L-1 NAA+0.5mg·L-1 KT,玉扇叶片最佳愈伤培养基为MS+0.3 mg·L-1 NAA+1.5 mg·L-1 KT;玉露花茎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3 mg·L-1 NAA+1.5 mg·L-1 KT,玉露叶片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3 mg·L-1 NAA+1.0 mg·L-1 KT;月影寿花茎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0 mg·L-1 6-BA+0.3 mg·L-1 NAA+1.0 mg·L-1 KT,月影寿叶片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3.0 mg·L-1 6-BA+0.5 mg·L-1 NAA+1.0 mg·L-1 KT。3.在愈伤组织分化阶段,玉扇最佳愈伤分化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1 mg·L-1NAA+0.5 mg·L-1 KT;玉露最佳愈伤分化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NAA+1.0 mg·L-1 KT;月影寿最佳愈伤分化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1 mg·L-1NAA+1.5 mg·L-1 KT。4.在生根诱导阶段,玉扇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1 NAA+3.0 mg·L-1 IBA+10.0 g·L-1蔗糖+7.0 g·L-1活性炭;玉露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1 NAA+1.5mg·L-1 IBA+50.0 g·L-1蔗糖+7.0 g·L-1活性炭;月影寿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1.5 mg·L-1IBA+30.0 g·L-1蔗糖+7.0 g·L-1活性炭。生根培养时加入适量活性炭,可以显着提高试管苗的生根率,并使植株健壮饱满。5.在炼苗移栽阶段,试管苗最佳移栽基质为:火山岩:泥炭土:珍珠岩=2:1:1(体积比),移栽成活率为86.0%。

钱广艺[10](2019)在《中国水仙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三个种源地(福建漳州、上海崇明、舟山普陀)‘玉玲珑’鳞茎盘为外植体诱导再生小鳞茎,以期找到鳞茎盘最佳消毒方法,得出最佳培养基,为离体快繁体系建立打下基础;三个种源地‘玉玲珑’的再生小鳞茎、上海种源地‘玉玲珑’中花梗、子房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期得到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在相同培养基上诱导不同外植体,测定其在愈伤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与生理变化,为中国水仙离体发生过程提供一些生理方面的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水仙鳞茎盘离体快繁体系构建(1)三个种源地‘玉玲珑’鳞茎盘最佳消毒方法不同。漳州和普陀:3%多菌灵溶液浸泡5 h+75%酒精50 s+20%次氯酸钠20 min+0.1%PPM培养基;崇明:3%多菌灵溶液浸泡5 h+75%酒精50 s+20%次氯酸钠20 min。(2)较高6-BA有利于鳞茎盘继代增殖。最佳增殖培养基:漳州与崇明:MS+9 mg/L 6-BA+1 mg/L 2,4-D+0.5 mg/L NAA;普陀:MS+9mg/L 6-BA+0.5 mg/L 2,4-D。(3)最佳小鳞茎诱导培养基:漳州:MS+3 mg/L 6-BA+0.1 mg/L2,4-D;崇明和普陀:MS+3 mg/L 6-BA+0.1 mg/L 2,4-D+0.5 mg/L NAA。(4)生根率可达100%,最佳生根培养基:1/2 MS+15 g/L蔗糖+4.6 g/L卡拉胶+1.0 mg/L NAA+2g/L AC。2.愈伤组织的诱导(1)三个种源地‘玉玲珑’再生小鳞茎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诱导率为56.67-58.89%,最佳培养基:漳州MS+3.0 mg/L 6-BA+3.0 mg/L 2,4-D+1.0 mg/L NAA;崇明MS+3.0 mg/L6-BA+3.0 mg/L 2,4-D+3.0 mg/L NAA;普陀MS+3.0 mg/L 6-BA+9.0 mg/L 2,4-D+1.0 mg/L NAA。(2)花梗诱导率最高可达100%,最佳培养基为MS+3.0 mg/L 6-BA+2.0 mg/L2,4-D+1.5-2.5 mg/L NAA+1.0 mg/L KT;表面刻伤未抽葶期子房可以提高诱导率;盛花期子房刻伤后诱导率没有明显提高。未抽葶期两类子房最佳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2.0 mg/L6-BA+6.0 mg/L 2,4-D+2.5 mg/L NAA+1.0 mg/L KT;MS+1.0 mg/L 6-BA+6.0 mg/L2,4-D+2.5 mg/L NAA+0.5 mg/L KT。盛花期两类子房最佳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3.0 mg/L6-BA+6.0 mg/L 2,4-D+3.5 mg/L NAA+0.5 mg/L KT;MS+3.0 mg/L 6-BA+6.0 mg/L2,4-D+1.5-3.5 mg/L NAA+0.5 mg/L KT。3.不同部位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1)引入培养指数评价不同外植体在相同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综合效果。(2)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启动期与分裂期的ABA、IAA含量较低,在形成期时,ABA含量较高,在形成期时IAA的变化出现不同,其中嫩叶、花药含量下降,而花梗、子房却上升。(3)嫩叶ABA/GA3愈伤诱导启动期上升,其他三种外植体下降,分裂期下降,其他三种外植体上升;子房ABA/GA3在形成期上升,其他三种外植体下降。花梗、花药与子房IAA/ZR在整个愈伤诱导过程中都下降。叶片与花梗在愈伤启动期时IAA/GA3变化趋势相反,在分裂期与形成期时变化相同。花药与子房ABA/ZR在启动期时下降,与嫩叶变化趋势相反,三者在分裂期与形成期均下降。4.不同部位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生理变化花梗、叶片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SOD、POD及CAT活力变化整体呈倒“V”型。花药POD、SOD、CAT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子房POD、SOD、CAT变化趋势也大致相同。叶片等四种外植体在愈伤诱导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均先下降,但花梗与叶片在第7 d消耗到最低,子房在第14 d消耗量达到最大,而花药是在第3 d时达到第一个低点,随后上升。叶片和花梗在第7 d后、子房在第14 d后蛋白质含量上升。四种不同类型外植体在可溶性糖的变化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

二、枣组培快繁技术及正交设计应用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枣组培快繁技术及正交设计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金丝楸嫩枝扦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扦插生根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2.1 生根关联酶
        1.2.2 营养物质
        1.2.3 内源激素
    1.3 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 楸树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4.1 埋根繁殖
        1.4.2 嫁接繁殖
        1.4.3 扦插繁殖
        1.4.4 楸树组织培养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嫩枝扦插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扦插管理
        2.1.5 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1.5.1 扦插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1.5.2 生理生化研究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2 组织培养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2.1 外植体消毒处理
        2.2.2.2 初代培养
        2.2.2.3 继代培养
        2.2.2.4 生根培养
        2.2.2.5 组培苗移栽
        2.2.3 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丝楸嫩枝扦插及生根生理生化分析
        3.1.1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分析
        3.1.2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生根关联酶活性变化
        3.1.2.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3.1.2.2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
        3.1.2.3 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
        3.1.3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3.1.3.1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1.3.2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1.4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3.1.4.1 吲哚乙酸(IAA)含量变化
        3.1.4.2 玉米素核苷(ZR)含量变化
        3.1.4.3 脱落酸(ABA)含量变化
        3.1.5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率与各生理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3.2 金丝楸组培快繁技术
        3.2.1 外植体消毒处理
        3.2.2 初代培养
        3.2.3 继代培养
        3.2.4 生根培养
        3.2.4.1 试管内生根
        3.2.4.2 试管外生根
        3.2.5 组培苗移栽
4 讨论
    4.1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
        4.1.1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生根关联酶的变化
        4.1.2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4.1.3 金丝楸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4.2 金丝楸组培快繁技术
        4.2.1 外植体消毒处理
        4.2.2 初代培养
        4.2.3 继代培养
        4.2.4 生根培养
        4.2.5 组培苗移栽
5 结论
    5.1 金丝楸嫩枝扦插的生理生化特征
    5.2 金丝楸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2)野生黄精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对黄精组培苗继代增殖的影响
        1.2.2 不同培养温度对黄精组培苗继代增殖的影响
        1.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对黄精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1.2.4 不同培养容器对黄精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1.2.5 培养条件
        1.2.6 炼苗和移栽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精组培苗继代增殖的适宜培养基
    2.2 黄精组培苗继代增殖的适宜温度
    2.3 黄精组培苗生根适宜培养基
    2.4 黄精组培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容器
    2.5 组培苗移栽
3 讨论

(3)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
        1.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1.2 经济林树种遗传多样性
        1.1.3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2.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方法
        1.2.2 经济林树种组织培养技术
        1.2.3 黑果枸杞组织培养技术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1.4 DNA提取
        2.1.5 黑果枸杞转录组获取、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2.1.6 引物设计
        2.1.7 DNA浓度检测
        2.1.8 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1.9 引物的筛选
        2.1.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2.1.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12 数据处理
    2.2 黑果枸杞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药剂
        2.2.3 制备培养基
        2.2.4 无菌苗培养
        2.2.5 愈伤组织诱导
        2.2.6 黑果枸杞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
        2.2.7 生根培养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
        3.1.1 黑果枸杞DNA提取
        3.1.2 黑果枸杞转录组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3.1.3 黑果枸杞转录组SSR位点鉴别及引物设计
        3.1.4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分析
        3.1.5 引物筛选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3.1.6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7 黑果枸杞的群体分化和群体结构分析
        3.1.8 黑果枸杞群体遗传距离、地理隔离和遗传瓶颈分析
    3.2 黑果枸杞茎段组织培养体系
        3.2.1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3.2.2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与增殖
        3.2.3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生根诱导
4 讨论
    4.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
        4.1.1 基于黑果枸杞转录组数据开发黑果枸杞SSR标记
        4.1.2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分化
        4.1.3 黑果枸杞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的群体样本选择
    4.2 黑果枸杞苗木组织培养技术
        4.2.1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
        4.2.2 植物激素对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影响
5 主要结论
    5.1 黑果枸杞转录组数据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5.2 组织培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两种具有园林用途的野生植物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野生植物及资源概况
        1.1.2 野生植物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意义
        1.1.3 野生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1.1.4 野生植物的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组织培养的应用与发展
        1.2.2 甘蒙锦鸡儿和蒙古莸相关研究
    1.3 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3.1 培养基的类型
        1.3.2 激素种类及浓度
        1.3.3 外植体
        1.3.4 培养条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甘蒙锦鸡儿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2.1 以甘蒙锦鸡儿种子诱导丛生芽获得再生植株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以甘蒙锦鸡儿种子诱导愈伤获得再生植株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2.4 小结
3 蒙古莸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外植体的选择及灭菌
        3.1.2 初代诱导培养
        3.1.3 继代增殖
        3.1.4 生根培养
        3.1.5 炼苗及移栽
        3.1.6 培养条件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植体的灭菌
        3.2.2 不同激素配比对茎段诱导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配比对蒙古莸不定芽增殖培养的影响
        3.2.4 激素配比对蒙古莸不定芽生根培养的影响
        3.2.5 炼苗与移栽
    3.3 讨论
    3.4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兰科植物繁育系统研究概况
    1.2 兰科植物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2.3 外源激素与添加物的调节
    1.3 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4 多倍体植株鉴定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法
        1.4.2 染色体计数鉴定
        1.4.3 细胞学鉴定法
        1.4.4 分子水平鉴定法
        1.4.5 生理指标鉴定法
    1.5 竹叶兰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叶兰花部结构与繁育系统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花期与花部形态观测
        2.1.4 花粉萌发与贮藏
        2.1.5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2.1.6 繁育系统研究
        2.1.7 果实和种子形态特征观测
        2.1.8 种子活力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竹叶兰开花物候和花部形态特征
        2.2.2 花粉萌发与贮藏
        2.2.3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结果
        2.2.4 繁育系统研究
        2.2.5 不同授粉方式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差异
        2.2.6 不同时期的种子生活力差异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竹叶兰种子无菌萌发与植株再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原球茎膨大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叶芽分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增殖的影响
        3.2.5 不同激素和添加物对芽生根的影响
        3.2.6 炼苗移栽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竹叶兰不定芽诱导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消毒方式筛选
        4.2.2 培养基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3 培养基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竹叶兰多倍体诱导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浸泡法
        5.1.3 混培法
        5.1.4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秋水仙素对原球茎初代培养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继代培养及诱变率的影响
        5.2.3 竹叶兰多倍体初步鉴定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白芨组织培养及试管球茎膨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芨概述
        1.1.1 科属与分布
        1.1.2 形态特征
        1.1.3 生长习性与环境
        1.1.4 白芨的应用价值
    1.2 白芨繁殖方法
    1.3 白芨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3.1 外植体的选择
        1.3.2 基本培养基类型对白芨组织培养的影响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芨组织培养的影响
    1.4 试管球茎膨大技术研究进展
        1.4.1 基本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配比对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1.4.2 蔗糖对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1.4.3 活性炭(AC)对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1.4.4 多效唑(PP333)对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1.4.5 水杨酸(SA)对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1.4.6 光周期对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1.4.7 培养方式对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1.4.8 矿质养分对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白芨试管苗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培养条件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种子萌发及诱导原球茎
        2.4.2 原球茎增殖
        2.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4.4 不定芽增殖
        2.4.5 生根壮苗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3 白芨试管球茎膨大技术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培养条件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基本培养基配比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3.4.2 培养基中不同蔗糖浓度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3.4.3 AC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3.4.4 PP333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3.4.5 SA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3.4.6 光周期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3.4.7 培养基状态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3.4.8 白芨试管球茎不同培养时间生长变化趋势
        3.4.9 矿质养分对白芨试管球茎膨大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白芨试管球茎移栽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培养条件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7)桢楠组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述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形成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分类
        1.1.4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2 木本植物组培研究进展
        1.2.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2 木本植物组培玻璃化现象
        1.2.3 木本植物组培中褐化现象
    1.3 桢楠组培研究现状
    1.4 桢楠简介及研究概况
        1.4.1 桢楠简介
        1.4.2 繁殖培育技术研究概况
        1.4.3 桢楠的观赏价值及园林应用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材料
        3.2.1 植物材料
        3.2.2 植物激素
        3.2.3 基础培养基
        3.2.4 试验试剂与仪器
    3.3 技术路线
    3.4 试验方法
        3.4.1 桢楠组织培养的直接发生途径
        3.4.2 桢楠组织培养的间接发生途径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桢楠组织培养的直接发生途径
        4.1.1 外植体最佳灭菌方法的确定以及污染率的动态变化
        4.1.2 初代培养
        4.1.3 继代增殖
        4.1.4 生根培养
    4.2 桢楠组织培养的间接发生途径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红双喜’月季组织培养及其挥发油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月季概述
    1.2 月季繁殖技术概述
    1.3 月季挥发油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双喜’月季初代培养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红双喜’月季继代增殖培养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红双喜’月季生根培养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红双喜’月季炼苗与移栽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红双喜’月季挥发油成分测定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百合科十二卷属3种多肉植物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进展
        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2 多肉植物概述
        1.3 百合科十二卷属多肉植物概述
        1.4 三种供试材料介绍
        1.5 百合科十二卷属多肉植物组培研究现状
        1.6 百合科其他属植物组培研究现状
    第二节 多肉植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三种材料的启动培养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三种材料的增殖继代培养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三种材料的生根培养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节 三种材料的炼苗移栽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中国水仙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水仙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1.2.1 水仙离体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2.2 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及生理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水仙‘玉玲珑’鳞茎盘组培快繁体系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消毒效果比较
        2.2.2 水仙初代、继代培养
        2.2.3 分化诱导培养
        2.2.4 不同激素对小鳞茎生根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组培再生小鳞茎、花梗及子房的愈伤组织诱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计算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产地再生小鳞茎诱导愈伤组织
        3.2.2 不同外植体消毒结果
        3.2.3 不同外植体愈伤诱导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嫩叶及花器官愈伤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计算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效果
        4.2.2 不同部位愈伤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
        4.2.3 不同部位愈伤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比值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部位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生理变化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部位愈伤诱导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5.2.2 愈伤诱导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5.2.3 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5.2.4 不同外植体愈伤诱导过程中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枣组培快繁技术及正交设计应用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丝楸嫩枝扦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 徐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野生黄精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优化[J]. 曾文丹,曹升,尚小红,陆柳英,肖亮,严华兵.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6)
  • [3]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D]. 任重.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两种具有园林用途的野生植物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研究[D]. 赵培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竹叶兰繁育系统与快繁技术及其多倍体诱导研究[D]. 夏春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6]白芨组织培养及试管球茎膨大技术研究[D]. 黄颖融.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7]桢楠组培技术研究[D]. 余云云.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红双喜’月季组织培养及其挥发油成分分析研究[D]. 刘子平.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9]百合科十二卷属3种多肉植物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D]. 贾博雅.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中国水仙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D]. 钱广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标签:;  ;  ;  ;  ;  

红枣组培快繁技术及正交设计应用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