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右锁骨上静脉穿刺刺入胸腔1例(论文文献综述)
顾亚奇[1](2019)在《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总结布加综合征行介入治疗过程中与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类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的布加综合征患者54例,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采用的不同介入治疗方法。观察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情况;观察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下腔静脉压力、下腔静脉直径、狭窄两端压力差变化情况;观察介入治疗前、治疗后7天、30天肝脾形态及门静脉压力、门静脉、脾静脉及肝动脉右前支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肝功能Child-Pugh评级明显得到改善。介入治疗后病变下腔静脉压力、狭窄两端压力差[(12.14±2.87)、(1.71±0.45)mm Hg]较术前[(22.32±4.93)、(8.24±1.57)mm Hg]明显降低,而介入治疗后病变下腔静脉直径[(2.62±0.57)cm]较治疗前[(0.56±0.18)cm]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介入治疗后肝静脉病变型BCS下腔静脉压力(12.12±1.87)mm Hg较治疗前(12.25±1.92)mm Hg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0d肝右叶最大斜径[(11.9±1.8)cm]、尾叶最大斜径[(6.9±0.8)cm]、脾脏最大斜径[(10.8±1.1)cm]均较治疗前[(15.7±1.7)、(8.3±1.1)、(14.9±2.1)cm]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30天门静脉流速[(18.3±3.18)cm/s]及肝动脉右前支峰值流速[(56.7±6.4)cm/s]均较治疗前[(10.5±3.7)、(46.2±5.8)cm/s]明显增加,而治疗后30天门静脉压力[(27.1±5.68)mm H2O]较治疗前[(42.8±8.6)mm H2O]、脾静脉流速[(10.7±2.9)cm/s]较治疗前[(18.9±3.5)cm/s]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另外,IVC介入治疗成功率94.9%,球囊扩张患者四年随访中失访1例,3例IVC出现再狭窄,其1、2、4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0.9%,81.8%,72.7%。接受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患者失访1例,1例出现再狭窄,其1、2、4年的开通率分别为100%,96.1%,96.1%。两种介入治疗技术之间的通畅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随访中发现1例患者血管支架穿透血管壁进入胸腔,2例患者支架出现断裂。在HV介入治疗中成功率为95.0%,接受球囊扩张患者中失访1例,2例出现HV再狭窄,其1、2、4年的通畅率分别为83.3%,83.3%,66.7%。同时接受球囊扩张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中1例失访,1例出现再狭窄,其1、2、4年的通畅率为100%,100%,92.3%,两种介入治疗技术之间的通畅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布加综合征能明显改善腔静脉压力,肝脾形态,血流动力学指标,是一种微创、恢复快、疗效显着治疗方法,临床值得推广。布加综合征患者应用PTA联合支架植入比仅接受PTA治疗血管通畅率高,但支架植入后的远期可见支架移位、疲劳断裂等并发症,因此对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案。
胡燕[2](2017)在《呼吸介入诊疗操作相关脑空气栓塞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呼吸介入诊疗操作相关脑空气栓塞原因、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提高对这种罕见且致命并发症的认识。方法:报道2016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二科诊治的1例内科胸腔镜术前建立人工气胸并发脑空气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脑空气栓塞”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数据库,以“cerebral air embolism”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12月。结果:本例为68岁女性,以“咳嗽伴呼吸困难1月”为主诉于2016年7月16日入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胸部增强CT(2016-6-12,影像号1510759)示:(1)左侧胸膜不均匀增厚、大量胸腔积液,胸膜间皮瘤?转移瘤?左肺大部肺不张,部分不张肺组织强化欠均匀;纵隔右偏,纵隔多发淋巴结显示;(2)右肺上、中叶部分肺不张,右肺散在炎变?右侧胸膜增厚:主动脉弓壁、左冠脉壁多发钙化。左锁骨上窝淋巴结穿刺细胞学(病理号2017788)及细胞块(病理号2019610)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予以左侧胸膜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闭式引流红色血性胸腔积液700ml,胸水两次送检查脱落细胞学结果均示镜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未见恶性细胞(病理号2012190和2017554)。术前检查无禁忌,拟行内科胸腔镜检查。术前予以建造人工气胸,经左侧胸膜腔导管向左胸膜腔内缓慢注入空气300ml。注气过程中患者未诉特殊不适,左侧胸膜腔注气结束3min后,患者突发晕厥、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浅慢不规则,双侧瞳孔缩小等大直径约1.5mm、对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4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四肢皮温降低、湿冷,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右下肢巴氏征(+)。待患者病情平稳后,急诊外出行头颅ct(2016-7-20,影像号1510759)示:双侧脑实质散在少许积气;左侧近内板下区结节,转移瘤?。家属签字要求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出院30d后电话随访,患者神志清晰、右侧上下肢功能障碍。在数据库中检索出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19篇共计文献25篇,均为病例报道,共报道呼吸介入诊疗操作相关脑空气栓塞病例34例,包括本例共35例。35例患者中未描述性别及年龄5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089岁。呼吸介入诊疗操作方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7例;支气管镜诊疗操作11例: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6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1例、经支气管镜激光治疗3例、经支气管镜氩等离子凝固术(apc)治疗1例;内科胸腔镜术前人工气胸5例、双氧水冲洗脓胸2例。发病时间:34例为呼吸介入诊疗操作中及操作后30min内发病,1例迟发型患者为经皮肺穿后6小时咳嗽后发病。主要症状为意识障碍20例,肢体瘫痪12例:右侧偏瘫7例、左侧偏瘫4例,双侧瘫痪1例,四肢抽搐8例,四肢麻木2例,双目失明1例,对光反射消失2例,对光反射迟钝1例,心跳呼吸骤停3例。影像学检查:未描述影像学检查的6例,胸片1例提示双侧气胸,胸部ct10例:气胸1例,左心室和主动脉积气3例,冠状动脉积气1例,心外膜积气1例,余4例无异常;头颅ct28例:双侧脑积气14例、左侧脑积气8例、右侧脑积气4例,检查无异常的2例。所有患者均未行头颅mri。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25例、常规吸氧5例、营养脑细胞25例、心肺复苏2例、机械通气5例。转归:治愈19例、致残8例、死亡7例。结论:1.脑空气栓塞是呼吸介入诊疗操作罕见且致命的并发症,临床医师对此病应加强认识。2.脑空气栓塞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一过性或永久性障碍,一旦脑血管受累,少量空气栓塞即可出现严重症状甚至死亡。3.脑空气栓塞作为罕见且致命的并发症,目前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是行高压氧治疗。4.在呼吸介入诊疗操作中,操作者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同时尽量认真规范操作,可能会避免脑空气栓塞的发生。
王黎明[3](2017)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感染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减少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性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的582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是否住院、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特殊治疗及用药史),对患者一般资料、细菌学资料、病情进展情况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感染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对感染并发症可能风险因素,如:年龄、性别、患者类别(住院植入、门诊植入)、穿刺部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肿瘤类型、化疗方案(姑息性、根治性)等7项作单因素(t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结果:582例患者中14例出现感染症状后取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感染率为2.4%,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感染发生率为0.067例/千导管日,导管相关感染率在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为0.116例/千导管日,导管相关感染在实质器官肿瘤患者为0.061例/千导管日。48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中3例拔除输液港,534例实质器官肿瘤患者中11例拔除输液港,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感染率高于实质器官肿瘤患者(6.3%对2.1%,P=0.040);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患者(P=0.016)、恶性血液疾病患者(P=0.040)及接受姑息性化疗患者(P=0.022)感染率较高。多变量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发生感染的校正OR值为7.769(P=0.001)、姑息性化疗患者发生感染的校正OR值为4.863(P=0.003)。9例血液样本中细菌培养为阳性,最常见者为葡萄球菌(n=4)及念珠菌(n=2)。结论:本研究恶性血液病和姑息性化疗后的患者发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感染的风险高,可能是引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孟庆成,吉小昌,康春博,王立勇,曲军[4](2015)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557例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并进行分析。方法对557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危重症164例,围术期患者202例,输液困难患者191例。置管时间1445d,平均30d。结果危急重症患者、围术期患者及输液困难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8%、98.0%、99.0%,总成功率为98.6%。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3.96%、5.2%;3种病情下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分别为6.1%、3.96%、5.2%,总发生率为5.03%。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较安全且可靠的技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便临床工作。熟悉局部解剖知识,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技术操作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少穿刺的并发症。
裘剑波,罗义骏,林家燕,吴刚[5](2015)在《在病房行中心静脉置管术86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在病房行中心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成功率和并发症,旨在针对具体患者时能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在病房行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术)862例,记录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失败率,并发症(气胸,误入动脉,穿刺口渗漏等)的发生情况。结果:862例患者,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517例,成功494例,失败23例,其中穿到锁骨下动脉21例,2例发生气胸,失败后改右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术均获成功。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231例,成功213例,失败18例,其中误入颈内动脉24例,失败后改右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置管术均获成功。股静脉(左、右侧)置管术114例,成功111例,失败3例,其中穿到股动脉16例,失败后改右颈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均获成功。结论:选择哪种穿刺置管方法,应根据自身掌握的穿刺技能,熟练程度,结合患者的病情及医疗要求,穿刺条件,穿刺环境,选择最优的穿刺置管途径。一般情况下优先选择右侧锁骨下静脉,其次右侧颈内静脉,最后选择股静脉。
于洋[6](2012)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引起耳部疼痛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引起耳部疼痛的原因,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最佳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通过回顾一例发生在反复尝试锁骨下静脉插管过程中患者出现耳部疼痛的案例,并通过X射线检查确定导管位置,分析引起耳后疼痛的原因。病例报道:54岁的右乳腺癌女性病人,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即将接受化疗。麻醉医师在一名护士协助下对患者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将病人的右臂轻柔固定,保持锁骨处于前位。穿刺点位于锁骨下缘下方约1厘米,锁骨中外侧三分之一的交界处,常规消毒铺单后用0.5%利多卡因进行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务必使穿刺针贴近锁骨后缘并与冠状面平行,注射器保持负压并朝胸骨上凹的方向推进,将导丝通过穿刺针插入,导丝插入深度达10厘米左右时患者主诉右耳出现严重疼痛感觉,将导丝退出1厘米后疼痛消失。然后将导丝固定,并在导管扩张器的协助下将导管置入。再次置入导丝时患者又主诉耳部疼痛,退出后疼痛缓解。最后,由于导管置入深度不足放弃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改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对患者进行X射线检查以确定导管的位置,发现导管的尖端位于静脉角处。结论:在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耳部疼痛的病例十分罕见,多数是由于导管进入颈内静脉所致。患者耳部疼痛可能是由于刺激舌咽神经引起的,然而咽神经可能不会处于如此低的位置。也许是由于迷走神经受累所致,但目前没有具体机制来解释这一结论。
吴伟丹[7](2010)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途径建立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建立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方法:选取病例106例分为两组,内侧组病例63例,穿刺点在锁骨中内1/3下方1.02.0cm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后上角。选取外侧组病例43例,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方1.02.0cm再偏外0.51.0cm进针,针尖指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的夹角上缘处。比较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第一次穿刺成功率外侧组76.7%,内侧组5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穿刺成功率外侧组97.7%,内侧组93.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操作时间外侧组23.7±14.6min,内侧组28.6±17.3 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外侧组2.3%,内侧组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均可行,但第一次穿刺成功率外侧组途径优于内侧组。
鲁一,张桂芳,齐路霞[8](2010)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观察及防治措施》文中提出
赵东勇,张国良[9](2009)在《针刺及穴位注射致气胸3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或穴位注射疗法继发气胸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针刺或穴位注射疗法继发气胸的初起临床征象并将其分为4型:呼吸困难型、休克型、胸痛型和迟发型。阐明各临床型与气胸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气胸造成患者死亡的机制。结果:本组报告针刺和穴位注射后发生气胸38例,其中有呼吸困难型4例、休克型16例、胸痛型14例、迟发型4例。经适当处理治疗,38例中痊愈37例,1例呼吸困难型患者死于张力性气胸。结论:针刺或穴位注射疗法继发气胸的发病机制是施针或穴位注射时将毫针或注射针头刺入肺组织内,又由于患者的呼吸动作,毫针或注射针头就像刀尖一样将肺割开,肺泡内的气体漏入胸膜腔而形成气胸。施针或穴位注射时不要将毫针或注射针头刺入肺组织内是预防继发气胸的可靠方法。
张宪,何忠杰,赵晓东,马俊勋,孙荣距,果应菲,张建波,党伟[10](2007)在《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如何迅速建立有效的可靠的静脉通路,救治特殊体位的急危重症患者。方法我院急诊科1992-01~2005-12选择和建立深静脉通路共2489例,选用常规(去枕平卧位)方法及非常规(特殊体位:不去枕卧位、半卧位、斜卧、坐位)穿刺方法。结果深静脉颈内静脉穿刺为43例(1.73%);锁骨下静脉为2230例(89.59%),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上入路病例389例,行下入路锁骨穿刺术的病例1841例;股静脉为216例(8.68%)。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是危重患者急救复苏的关键,锁骨下静脉的上下入路可以作为常规、非常规体位患者抢救、紧急给药或复苏时首选。
二、右锁骨上静脉穿刺刺入胸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锁骨上静脉穿刺刺入胸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前检查 |
1.2.1 一般常规检查 |
1.2.2 影像检查 |
1.2.2. 1 超声检查 |
1.2.2. 2 CT检查 |
1.2.2. 3 MRI检查 |
1.2.2. 4 血管造影 |
1.3 手术器械 |
1.导管及穿刺针: |
2. 球囊导管: |
3.血管内支架(ES)及配套输送鞘: |
4.其他器材: |
2 介入治疗方法 |
2.1 术前溶栓 |
2.2 IVC介入治疗 |
2.3 HV介入治疗 |
2.4 压力测定 |
2.5 术后处理及疗效观察 |
2.5.1 术后处理 |
2.5.2 术后疗效观察 |
2.5.3 术后随访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Child-Pugh评级 |
3.2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压力、狭窄两端压力及下腔静脉直径变化情况 |
3.3 肝、脾形态变化 |
3.4 门静脉压力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
3.5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 |
3.5.1 下腔静脉(IVC)介入治疗随访结果 |
3.5.2 肝静脉(HV)介入治疗随访结果 |
4 讨论 |
4.1 BCS的发病原因 |
4.2 BCS的分型 |
4.3 BCS治疗方法的选择 |
4.4 BCS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 |
4.4.1 穿刺局部并发症 |
4.4.2 造影后急性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 |
4.4.3 出血 |
4.4.4 误穿心包及心包填塞 |
4.4.5 心功能不全 |
4.4.6 PTA后再狭窄 |
4.4.7 支架相关并发症 |
4.4.7. 1 支架移位 |
4.4.7. 2 支架扩张不充分和断裂 |
4.4.7. 3 支架植入后再狭窄 |
5结论 |
(2)呼吸介入诊疗操作相关脑空气栓塞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病例报告 |
文献复习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支气管镜介入诊疗操作相关大出血的临床防治(综述) |
参考文献 |
(3)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感染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略缩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557例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术前准备 |
1.3 操作方法 |
1.4 置管后导管的日常维护 |
1.5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不同的病情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 |
2.2 不同的病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 |
3.2 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
3.2.1 误损伤动脉 |
3.2.2 血肿 |
3.2.3 气胸 |
3.2.4 死亡 |
(6)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引起耳部疼痛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途径建立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观察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1.3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针刺及穴位注射致气胸3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针刺发生气胸继发症的初起症状与分型 |
2 诊断 |
2.1 气胸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
2.2 X线胸片是确诊气胸及其严重程度的最佳方法 |
2.3 张力性气胸的诊断 |
3 针刺后气胸治疗方法及其结果 |
3.1 紧急胸腔闭式引流 |
3.2 胸腔闭式引流 |
3.3 胸腔穿刺 |
3.4 临床观察 |
3.5 原发疾病的治疗 |
4 讨论 |
4.1 引起气胸的针刺部位和原因及预防的方法 |
4.2 初起症状分型的临床意义 |
4.3 抢救针刺后呼吸衰竭的特殊性 |
4.4 哮喘患者并发气胸的特殊性 |
四、右锁骨上静脉穿刺刺入胸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A]. 顾亚奇. 第十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优秀论文集, 2019
- [2]呼吸介入诊疗操作相关脑空气栓塞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D]. 胡燕.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3]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感染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D]. 王黎明. 贵州医科大学, 2017(01)
- [4]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557例并发症分析[J]. 孟庆成,吉小昌,康春博,王立勇,曲军.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10)
- [5]在病房行中心静脉置管术862例临床分析[A]. 裘剑波,罗义骏,林家燕,吴刚. 2015年第十一届亚洲心胸麻醉大会;第十四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年会;第二十次长江流域麻醉学术年会;2015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麻醉学医师年会论文集, 2015
- [6]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引起耳部疼痛原因分析[D]. 于洋. 山东大学, 2012(02)
- [7]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途径建立的对比研究[D]. 吴伟丹.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2)
- [8]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观察及防治措施[J]. 鲁一,张桂芳,齐路霞.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01)
- [9]针刺及穴位注射致气胸38例临床分析[J]. 赵东勇,张国良. 中国针灸, 2009(03)
- [10]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研究[J]. 张宪,何忠杰,赵晓东,马俊勋,孙荣距,果应菲,张建波,党伟. 中国急救医学, 2007(05)
标签:静脉输液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气胸论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论文; 中心静脉置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