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聚硫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特性及在桥面防水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国东,温广香,李珏池,欧阳添资,袁妙,周艺,李泉,吴超凡[1](2021)在《常温固化柔性环氧树脂路桥用防水黏结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路桥用防水黏结剂主要为沥青类材料,但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会发生软化,导致黏结强度和防水性能下降,最终导致路面和桥面铺装层的损坏。环氧树脂是一种热固型材料,具有良好的黏结强度和防水性能,但未经改进的环氧树脂黏度高,而韧性、抗冲击性和抗剥离性差。选取环氧树脂用稀释剂、增韧剂、促进剂和固化剂,并配置成环氧树脂防水黏结剂A和助剂B。A剂和B剂的应用比例为100∶40~45,使防水黏结剂具有适合施工的黏度和优良的韧性。通过路用性能试验对防水黏结剂分别用于水泥块、沥青块、钢块之间的黏结强度测定,测试中水泥块和沥青块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黏结层未出现开裂现象,表明黏结层的黏结强度均高于试样本身强度;在测试钢块之间的黏结强度时,黏结强度达到14.3MPa。通过低温柔韧性和耐高温性能测定,在低温达到-20℃和高温140℃环境下,低温柔韧性和耐高温性能依然满足要求。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环氧树脂防水黏结剂具有优良的黏结强度、低温柔性和耐高温性能。
曹雪娟,魏奎玲,丁勇杰,单柏林[2](2022)在《环氧沥青改性材料研究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环氧沥青以优于普通沥青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推动环氧沥青技术的开发应用,综述了国内外环氧沥青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热固性环氧沥青自身缺陷及面临的技术问题;然后,探讨了环氧沥青的组分、分子结构和工作机理,分析了冷拌、温拌和热拌环氧沥青的使用特点,进而从增韧、相容性和固化剂3个方面讨论了环氧沥青的主要改性形式,并总结了现有技术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一种含可交换动态共价键的类玻璃高分子材料,该材料可代替热固性环氧树脂制备热塑性改性环氧沥青,使其具有更好的施工及使用性能并可实现再生。
冯德成,王东升,易军艳,张锋[3](2020)在《梯度功能复合路面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文中提出路面是道路工程的主体结构,由多个结构层和功能层组成,它应同时满足车辆荷载、水、温度作用下的耐久性、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要求.然而,目前沥青路面的结构寿命和服役性能远未达到人们对路面长寿命和高性能的期望.其原因不仅仅是材料因素与施工质量问题,还在于现有设计理论与指标体系尚不能满足长寿命路面设计的需要,路面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的设计原则也未得到有效贯彻.由于设计年限较短,现有路面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疲劳寿命很容易满足设计年限内重复荷载作用的要求.随着路面长寿命设计目标的提升,构建新的路面设计理论体系也成为关键性科学问题.因此,为探究路面结构的变革和发展,本文首先从沥青路面的结构性破坏特征出发,探讨了路面开裂类型及其产生的细观机制,明确了路面材料组成特性和层状结构界面状态对开裂控制的作用原理;其次,在总结分析路面弹性层状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梯度功能复合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并推荐了梯度功能复合路面的结构组合和设计流程;进而提出采用高性能功能复合材料,并通过弱化或消除界面效应的层间处治技术来实现梯度功能复合路面;最后,结合梯度功能结构设计理念在桥面铺装工程的实践,探索了梯度功能复合路面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戴精灵[4](2020)在《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综合评价与方案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桥梁项目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日益增长。受桥面铺装材料性能、温度和降水、交通荷载条件、施工条件及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桥面防水铺装体系易出现病害,进而缩短桥梁项目的使用寿命。而合理的方案将有效改善病害发生率,同时可控制项目的质量及费用,以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故本文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桥面防水铺装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与方案优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开展关于桥面病害的文献调查,并参考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调查结果,说明桥面防水铺装体系中防水黏结层的抗剪切性能对病害发展的深远影响,故需要重点关注防水黏结层的抗剪切性能。(2)依托长沙上湾中路桥梁项目的桥面防水铺装方案,运用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其中,软件中关于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参数是由其Burgers模型参数推导并转换所得,并分析车辆超载、车辆行驶状态、层间摩擦系数及温度等因素对防水黏结层的层间抗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频繁紧急制动和超载情况对层间存在较大不利影响;通过层间摩擦系数反映层间黏结效果,层间摩擦系数越大,则层间黏结效果越好,防水黏结层的层间抗剪强度也随之提高。所以,防水黏结层良好的黏结性能可有效降低剪切破坏发生率;当温度越高,层间剪应力越小,说明高温地区的桥面防水铺装体系更易产生病害。所以,在桥面防水铺装方案优选时需考虑高温等极端气候下的层间抗剪切性能。(3)开发智能桥面铺装层防水性能检测软件并获得软件着作权。该款软件集原始信号采集、信号实时处理、检测层厚度及裂缝深度计算、防水层质量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利用此软件和相关检测设备可便捷精准、智能无损地检测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损伤,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4)按照从设计到施工的时间顺序,梳理各评价指标,构建桥面防水铺装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级,第一级有四个目标指标,即技术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和施工评价指标,第二级的评价指标为上一级目标指标的具体分类。基于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灰色系统理论,通过灰色关联法实现对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综合评价与方案优选。并结合实例计算,展示其应用于桥面防水铺装方案优选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郭鹏成,姚波,李木子[5](2020)在《环氧树脂混合料断裂特性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半圆弯曲断裂(SCB)试验,测试环氧树脂混合料的断裂能,并确定其最佳油石比.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BCZM)模拟了环氧树脂混合料的断裂试验,并和SCB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进而分析了试件应力分布、裂缝产生和损伤破坏规律.结果表明:断裂能可作为确定环氧树脂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重要指标;环氧树脂混合料断裂经历了初始加载、试件损伤、裂缝产生、裂缝扩展、试件破坏5个阶段;采用BCZM模拟环氧树脂混合料的断裂行为较为合理,可行性较高;增大材料的断裂能和开裂强度能够延缓裂缝的扩展.
朱志威[6](2019)在《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结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大跨径钢桥面铺装的使用条件和要求均远高于普通路面,其铺装一直是该桥型建设的世界公认难题之一。本文在前期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ncrete,简称SFRPC)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结构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论文运用复合材料力学理论、纤维间距理论、裂纹尖端闭合力模型,理论分析了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阻裂增强机理。2.对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主要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坍落度试验,干缩性能试验,不同龄期下抗压、抗折试验,抗压弹模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1).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不同龄期下其干缩率比普通混凝土下降50%以上。(2).其前期的抗压、抗折强度上升较慢,后期强度上升明显,其中28d的抗压、抗折强度能分别达到50MPa和10MPa以上。(3)材料的弹性模量达到34.4GPa,运用于钢桥面铺装中可以很好的改善铺装层变形过大等问题。3.论文根据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材料特点,设计了两种铺装结构:单层铺装和带磨耗层的双层铺装,进行铺装结构性能复合小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作为铺装层与钢板形成的复合结构的正、负弯矩下的弯拉刚度明显高于改性沥青SMA和环氧沥青铺装层形成的复合结构的弯拉刚度,其中正弯矩下前者刚度分别为后两者刚度的14.4倍和4.7倍。(2).单层铺装结构中增加铺装厚度可以明显的提高正弯矩下结构的弯拉刚度和复合结构的承载力,其中80mm铺装厚度为60mm铺装厚度的弯拉刚度的2.74倍。(3).带磨耗层的双层铺装结构弯拉刚度远高于单层铺装结构弯拉刚度,其中10mm+70mm结构刚度为单层70mm结构刚度的1.6倍。(4).负弯矩作用下的结构承载力远不如正弯矩作用下结构的承载力,且厚度的增加对承载力的贡献不大。(5).无论模拟正负弯矩作用,结构在承受极限荷载作用下,仍具有一定的延性破坏特征,证明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是理想的钢桥面铺装材料。4.对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与钢板界面粘结层设计了弯拉试验、剪切试验、拉拔试验,对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与磨耗层界面粘结层设计了弯拉试验、剪切试验试验,试验方案均为偏保守设计。其中常温下自制粘结剂I形成的界面的剪切强度、弯拉强度、拉拔强度分别能达到4.7MPa,6.2MPa,3.9MPa,远高于环氧树脂和环氧沥青的粘结强度;常温下自制粘结剂II形成的界面的剪切强度、弯拉强度能达到3.5MPa和2.6MPa,远高于水泥净浆的粘结强度。界面粘结剂I和II破坏界面均粘附有较多混凝土,证明界面粘结强度强于自身强度。5.对铺装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表明:(1)在横隔板附近处纵、横向最大层间剪应力水平均达到峰值,且变化较快。(2).较高弹性模量下可以明显降低铺装层的最大竖向位移和铺装层的最大横向拉应力,但铺装层最大纵向拉应力水平也较高。(3).铺装层和钢板之间的层间剪应力水平较高,对比自制粘结剂I、II形成的界面粘结强度远高于计算模拟结果。
曹进超[7](2012)在《新型环氧沥青层间强度试验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破坏机理一直是道路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粘结功能破坏是桥面铺装层破坏类型中的典型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层间剪切破坏、层间脱空。在行驶车辆荷载的水平力作用下,沥青铺装层与防水粘结层界面处的剪切应力或防水粘结层与桥面板界面处的剪切应力超出其相应界面的抗剪切强度,则在该界面处将产生较大相对位移,导致铺装层的剪切破坏。为了提高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使用寿命,使用高强度性能的沥青铺装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环氧沥青材料(HLN-7611和HLN-2451)和其他路面使用沥青材料(SBS沥青和雨虹粘结材料)在水泥混凝土桥面以及钢桥面上在高温(50℃)和室温条件下的剪切强度和抗拉强度性能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新型环氧沥青材料作为混凝土桥面粘结材料,不管是在高低温状态和还是不同用量状态下都比SBS沥青和雨虹防水粘结材料具有更高的抗剪和抗拉性能。作为钢桥面粘结材料比同等条件下混凝土粘结材料的剪切和拉拔强度还要高。实际工程中新型环氧沥青作为混凝土桥面的粘结材料剪切强度和抗拉强度的都达到了1MP以上,表现很优异。试验获得的新型环氧沥青作为钢桥面粘结层材料和混凝土粘结材料的剪切强度和抗拉强度的数值,可为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新型环氧沥青施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工程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得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实验的新型环氧沥青在钢桥面铺装、混凝土桥面铺装、隧道铺装以及高速公路路面工程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郑华荣[8](2010)在《无溶剂环氧防腐和阻燃涂料的研究》文中认为环氧树脂防腐涂料有优异的防腐性能,在防腐涂料领域应用广泛。现在环氧树脂防腐涂料向环保和节能方向发展,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是环氧树脂防腐涂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应用低粘度的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应用配方设计制备了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和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用电化学阻抗对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和双层无溶剂环氧防腐阻燃涂料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制备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应用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优化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的配比,四因素分别是固化剂、锌粉、云母氧化铁和磷酸锌,优化的涂料配比为底漆。用电化学阻抗研究优化配比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的防腐性能及模拟其等效电路。研究表明优化配比涂料有优良的防腐性能,影响涂料防腐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固化剂。2、由于纳米SiO2的表面能高,比表面积大,在涂料中易团聚。因此用超声波对纳米SiO2进行超声分散,纳米Si02分别在固化剂、硅烷偶联剂的丙酮溶液、硅烷偶联剂和固化剂的混合溶液中进行超声分散。然后制备纳米SiO2-环氧涂料,选用分散效率和防腐性能皆优的组份为基础进一步制备环氧阻燃防腐涂料。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2在固化剂中超声分散制备的涂料的分散效率和防腐性能最好,纳米SiO2显着的提高了环氧涂料的抗冲击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3、制备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应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优化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的配比,三因素分别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云母氧化铁。测其防腐性能和氧指数,然后选取防腐性能和阻燃性能皆较优的组份为面漆。试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镁是影响涂料氧指数和防腐性能的主要因素。4、制备双层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层,应用电化学阻抗研究涂料的防腐性能并模拟其在酸碱盐介质中的等效电路,试验结果表明涂层有优良的防腐性能。
王辰伟[9](2009)在《阴离子聚合PS-b-PDMS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改性环氧涂料的研究》文中提出环氧树脂具有众多优异的性能,其作为涂料的基体材料在防腐蚀领域应用广泛,但是环氧树脂形成的涂层固化后表面能较高且因为环氧树脂固化后存在大量亲水性基团,导致涂层的吸水量太高,极易降低对金属底材的保护性能。聚硅氧烷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疏水性和低表面能特性,用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制备出了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PS-b-PDMS),利用聚苯乙烯链段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和聚硅氧烷链段的特殊性能,来共混改性环氧涂料,得到的漆膜具有极低的表面能和疏水性,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采用阴离子聚合顺序加料法首先制备聚苯乙烯基锂大分子引发剂,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3)合成了两嵌段共聚物PS-b-PDMS,将所制得的PS-b-PDMS共聚物与环氧树脂共混来制备环氧清漆,测试结果表明,PS-b-PDMS的加入能强烈地降低漆膜的表面张力,明显改善了漆膜的流平性,具有优异的疏水性;当PS-b-PDMS中PDMS含量为28.6wt%时,共聚物与环氧树脂相容性较好,得到的漆膜综合性能优异;随着共聚物用量的增大,漆膜的表面能逐渐降低,接触角逐渐增大,用量为7%时,表面能降低至9.8mN·m-1,接触角达到了115.9°,比纯环氧清漆涂层提高了41.5°,具有优异的疏水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能,冲击强度和柔韧性与纯环氧清漆相比分别增至50Kg?cm和0.5mm。本文考察了共聚物用量对市售环氧色漆涂层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加入使得涂层由亲水性向疏水性转变。当含量为7%时,表面能显着降低至14.6 mN·m-1,接触角增大至114.4°,具有良好的疏水性,且漆膜的硬度和附着力基本不受影响,漆膜的冲击强度和柔韧性也略有提高;同时,共聚物的加入使得耐化学腐蚀性也得到了提高。
张庆杰[10](2009)在《沥青路面裂缝填封和坑槽修补用密封胶的研制》文中认为裂缝和坑槽是沥青路面的两类主要损坏方式,裂缝填封和坑槽修补是公路养护部门最常见也是难度较大的两项日常养护工作。传统的修补方式,耗费过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由于修补材料受季节限制,无法全年随时修复,难以保证修补效果。因此,研制能够做到快速修补并全年均可做到路面出现损坏随时修复的密封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针对沥青路面裂缝填封和坑槽修补,分别研究了两种新型的密封胶,实现了路面修复不受季节限制、快速修补、方便施工、修补质量可靠的目的。路面坑槽修补采用沥青混凝土预制块修补法,方便快捷,施工不受季节限制。本文针对沥青混凝土预制块间和坑槽边缘间接缝粘结,采用环氧树脂改性聚硫密封胶,着重解决了密封胶附着力不足、低温硫化速度慢等问题,重点研究了环氧树脂、胺类催化剂等添加剂对聚硫密封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经高温条件环氧树脂预聚合液态聚硫橡胶硫化后的密封胶,附着力显着提高;并且通过采用在硫化膏中添加适量胺类催化剂可以达到密封胶在低温条件快速硫化的目的。本文针对沥青路面裂缝填封,采用自制的环氧乳液复配SBS改性乳化沥青,着重解决了乳化沥青高温流淌、低温脆裂、初期强度低、粘结力不足等问题,重点研究了环氧乳液对SBS改性乳化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环氧乳液可缩短初期强度形成时间,软化点、粘结强度、拉伸强度、低温柔韧性等明显提高。SBS/EP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密封膏实现了密封胶固化时间短、初期强度高、粘结力强、能耐高低温的目的。最后,采用本实验研制的两种密封胶,在实际路段工程应用并研究了适宜的施工工艺,经通车一年后,结果表明,效果较好,无开裂或脱胶现象。
二、浅析聚硫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特性及在桥面防水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聚硫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特性及在桥面防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常温固化柔性环氧树脂路桥用防水黏结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 |
2.1 原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环氧树脂防水黏结剂的制备 |
2.2.2 拉伸强度测试 |
2.2.3 黏度检测 |
2.2.4 固化时间测定 |
2.2.5 黏结强度试验 |
2.2.6 低温柔性测定 |
2.2.7 耐高温性能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环氧树脂防水黏结材料的研制 |
3.1.1 增韧剂的选取 |
3.1.2 稀释剂的选取 |
3.1.3 固化剂及促进剂的选取 |
3.2 环氧树脂黏结材料性能测定 |
3.2.1 黏结强度试验 |
3.2.2 低温柔性测试 |
3.2.3 耐高温性能测定 |
4 结语 |
(2)环氧沥青改性材料研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环氧沥青组成及特点 |
1.1 基本组成和特点 |
1.2 施工温度特性 |
2 环氧沥青改性研究 |
2.1 增韧改性 |
2.2 相容性研究 |
2.3 固化剂改性 |
3 环氧沥青的应用 |
4 热塑性改性环氧沥青体系 |
5 结语 |
(3)梯度功能复合路面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沥青路面结构的破坏模式 |
2 梯度功能复合路面体系的构建 |
2.1 弹性层状理论体系的演化 |
2.2 梯度功能复合路面设计体系的构建 |
2.3 梯度功能复合路面的结构组合 |
3 梯度功能复合路面的实现 |
3.1 高性能复合功能材料 |
3.1.1 纤维复合材料 |
3.1.2 树脂材料 |
3.1.3 聚合物改性材料 |
3.1.4 纳米改性材料 |
3.2 界面消除技术 |
3.2.1 功能封层 |
3.2.2 环氧基黏结层 |
3.2.3 热接式层间处治工艺 |
3.2.4 路面结构的连续摊铺 |
4 梯度功能结构体系的工程实践 |
4.1 混凝土桥桥面铺装体系 |
4.2 钢桥桥面铺装体系 |
5 结语 |
(4)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综合评价与方案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2.3 国内外桥面防水铺装体系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1.2.4 国外桥面防水黏结层的层间黏结状态研究现状 |
1.2.5 国内桥面防水黏结层的层间黏结状态研究现状 |
1.2.6 国内外桥面防水黏结层性能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桥面防水铺装的评价指标 |
2.1 桥面铺装的损害形式及成因 |
2.1.1 损害形式 |
2.1.2 损害成因 |
2.2 设计阶段的评价指标 |
2.2.1 防水黏结层的材料性能评价指标 |
2.2.2 沥青混凝土铺装面层的材料性能评价指标 |
2.2.3 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结构性能评价指标 |
2.2.4 经济评价指标 |
2.2.5 社会评价指标 |
2.3 施工阶段的评价指标 |
2.4 桥梁项目概况 |
第3章 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本构关系 |
3.1 黏弹性理论基础 |
3.1.1 Kelvin模型 |
3.1.2 Maxwell模型 |
3.1.3 广义Kelvin模型 |
3.1.4 广义Maxwell模型 |
3.1.5 Burgers模型 |
3.2 Burgers模型的输入参数 |
第4章 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建模方案 |
4.1.1 基本假定 |
4.1.2 模型尺寸和单元 |
4.1.3 材料参数 |
4.1.4 层间接触 |
4.1.5 载荷 |
4.2 有限元分析 |
4.2.1 工况分析方案 |
4.2.2 车辆超载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4.2.3 车辆行驶状态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4.2.4 层间摩擦系数变化对剪应力的影响 |
4.2.5 温度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方案优选 |
5.1 灰色关联法 |
5.1.1 灰色关联法的基本概念 |
5.1.2 灰色关联法的特点 |
5.2 桥面铺装层防水性能检测软件 |
5.3 评价步骤 |
5.3.1 评价指标体系 |
5.3.2 评价指标量化 |
5.3.3 数据的初始化处理 |
5.3.4 灰色关联系数 |
5.3.5 灰色关联度 |
5.3.6 确定中标单位 |
5.4 案例分析 |
5.4.1 技术评价指标 |
5.4.2 经济评价指标 |
5.4.3 社会评价指标 |
5.4.4 施工评价指标 |
5.4.5 方案优选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与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环氧树脂混合料断裂特性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原材料 |
1.2 试件制备 |
1.3 SCB试验 |
1.4 劈裂试验 |
2 基于BCZM的环氧树脂混合料断裂过程分析 |
2.1 基于BCZM的SCB试验仿真 |
2.2 BCZM模拟结果与SCB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2.3 数值模拟参数分析 |
2.4 环氧树脂混合料损伤和断裂过程分析 |
2.4.1 在不同荷载作用下,同一个节点应力状态分析 |
2.4.2 同一种荷载作用下,不同节点的应力状态分析 |
2.4.3 环氧树脂混合料断裂全过程 |
3 结论 |
(6)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钢桥面铺装的特点和要求 |
1.2.1 钢桥面铺装的特点 |
1.2.2 钢桥面铺装性能要求 |
1.3 常见钢桥面铺装材料和铺装结构研究现状 |
1.3.1 钢桥面铺装材料研究 |
1.3.2 钢桥面铺装结构研究 |
1.4 常见钢桥面铺装病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
1.4.1 钢桥面铺装病害类型 |
1.4.2 钢桥面铺装损坏原因分析 |
1.5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提出及应用 |
1.5.1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提出 |
1.5.2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阻裂增强机理 |
1.5.3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增强机理 |
1.5.4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
1.6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结构的提出 |
1.6.1 单层铺装结构设计思路 |
1.6.2 双层铺装结构设计思路 |
1.7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二章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2.1 原材料性能及制备 |
2.1.1 原材料性能 |
2.1.2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制备 |
2.2 物理性能 |
2.2.1 毛体积密度 |
2.2.2 干缩性能 |
2.3 坍落度试验 |
2.3.1 坍落度筒法试验过程 |
2.3.2 坍落度筒法试验结果 |
2.4 抗压试验 |
2.4.1 抗压试验设计及过程 |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 抗折试验 |
2.5.1 抗折试验设计及过程 |
2.5.2 抗折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 弹模试验 |
2.6.1 弹模试验设计及过程 |
2.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7 磨耗层(聚合物骨架空隙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介绍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铺装结构性能试验研究 |
3.1 试验设计 |
3.1.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3.1.2 试件制作 |
3.2 铺装材料对比结构静力试验 |
3.2.1 正弯矩模拟作用下铺装结构性能分析 |
3.2.2 负弯矩模拟作用下铺装结构性能分析 |
3.3 铺装厚度对比结构静力试验 |
3.3.1 正弯矩模拟作用下铺装结构性能分析 |
3.3.2 负弯矩模拟作用下铺装结构性能分析 |
3.4 铺装形式对比结构静力试验 |
3.4.1 正弯矩模拟作用下铺装结构性能分析 |
3.4.2 负弯矩模拟作用下铺装结构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界面粘结试验研究 |
4.1 界面粘结机理 |
4.2 防水粘结层的作用和要求 |
4.3 界面粘结类型 |
4.4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与钢板粘结试验研究 |
4.4.1 剪切试验 |
4.4.2 弯拉试验 |
4.4.3 拉拔试验 |
4.5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与聚合物骨架空隙混凝土粘结试验研究 |
4.5.1 弯拉试验 |
4.5.2 剪切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1 模型尺寸和铺装结构的确定 |
5.1.2 基本假设、边界条件、荷载加载方式 |
5.1.3 最危险位置分析 |
5.2 弹性模量对铺装结构模拟分析结果 |
5.3 厚度对铺装结构模拟分析结果 |
5.3.1 单层铺装对铺装力学指标的影响 |
5.3.2 双层铺装对铺装力学指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7)新型环氧沥青层间强度试验及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环氧沥青材料研究现状评述 |
1.2.2 桥面防水材料性能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3 桥面防水层设计与施工工艺研究 |
1.3 新型环氧沥青的基本特性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环氧沥青桥面防水材料性能研究 |
1.4.2 桥面铺装结构及有效性评价研究 |
1.4.3 桥面铺装实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第2章 试验原理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环氧沥青桥面防水粘结层实验室内的试验方法 |
2.3 环氧沥青桥面防水粘结层现场试验方法 |
2.4 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试验方法 |
2.5 实体工程及铺装体系施工工艺与控制 |
第3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水泥桥面混凝土防水粘结层的剪切和拉拔试验 |
3.1.1 剪切试验数据分析 |
3.1.2 拉拔试验数据分析 |
3.2 钢桥面钢板防水粘结层的剪切和拉拔试验 |
3.2.1 剪切试验数据分析 |
3.2.2 拉拔试验数据分析 |
3.3 成型车辙防水粘结层的剪切和拉拔试验 |
3.3.1 混凝土板+防水粘结层+SBS 沥青混凝土 |
3.3.2 钢板+防水粘结层+SBS 沥青混凝土 |
3.3.3 钢板+防水粘结层+HLN-2910 混凝土 |
3.4 环氧沥青与 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试件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技术及工程应用效果 |
4.1 水泥混凝土桥面环氧沥青防水粘结层施工工艺技术 |
4.1.1 工艺流程 |
4.1.2 环氧沥青洒布 |
4.1.3 碎石撒布 |
4.1.4 封闭养护及工序衔接 |
4.1.5 面层摊铺要求 |
4.2 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施工工艺技术 |
4.2.1 一般规定 |
4.2.2 材料 |
4.2.3 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标准 |
4.2.4 配合比设计 |
4.2.5 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
4.2.6 环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
4.2.7 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
4.2.8 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碾压 |
4.2.9 消泡 |
4.2.10 施工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 |
4.3 国内工程实例应用及检测情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无溶剂环氧防腐和阻燃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防腐涂料发展历程 |
1.2 橡胶改性环氧树脂涂料 |
1.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及防腐涂料 |
1.4 共聚改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 |
1.5 环氧水性防腐涂料 |
1.6 环氧粉末防腐涂料 |
1.7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 |
1.8 环氧富锌防腐涂料 |
1.9 云母氧化铁在环氧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
1.10 磷酸锌在环氧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
1.11 纳米SiO_2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及分散 |
1.12 阻燃涂料 |
1.13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案 |
2.3.1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的制备 |
2.3.2 纳米SiO_2-环氧涂料的制备 |
2.3.3 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的制备 |
2.3.4 双层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2.4.1 耐腐蚀性能的测试 |
2.4.2 抗冲击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的测试 |
2.4.3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分析 |
2.4.4 阻燃涂料氧指数的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防腐性能的研究 |
3.1.1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的防腐性能 |
3.1.2 锌粉对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防腐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3 母氧化铁对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防腐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4 磷酸锌对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防腐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5 固化剂对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防腐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6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的EIS研究 |
3.1.7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的等效电路研究 |
3.1.7.1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在硫酸溶液中的等效电路的研究 |
3.1.7.2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等效电路的研究 |
3.1.7.3 无溶剂环氧防腐涂料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等效电路的研究 |
3.2 纳米SiO_2-环氧涂料的研究 |
3.2.1 纳米SiO_2分散效率的研究 |
3.2.2 纳米SiO_2-环氧涂料耐酸性的研究 |
3.2.3 纳米SiO_2-环氧涂料耐碱性的研究 |
3.2.4 纳米SiO_2-环氧涂料耐盐性的研究 |
3.2.5 纳米SiO_2-环氧涂料的抗冲击性能的研究 |
3.2.6 纳米SiO_2-环氧涂料的热老化性能的研究 |
3.3 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的研究 |
3.3.1 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
3.3.2 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耐酸性能的研究 |
3.3.3 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耐碱性能的研究 |
3.3.4 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料耐盐性能的研究 |
3.4 双层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层的研究 |
3.4.1 双层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层EIS的研究 |
3.4.2 双层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层的等效电路研究 |
3.4.2.1 双层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层在硫酸溶液中的等效电路的研究 |
3.4.2.2 双层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等效电路的研究 |
3.4.2.3 双层无溶剂环氧阻燃防腐涂层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等效电路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阴离子聚合PS-b-PDMS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改性环氧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防腐涂料用环氧树脂改性研究进展 |
1-1-1 环氧树脂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
1-1-2 橡胶改性环氧树脂 |
1-1-3 塑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 |
1-1-4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1-1-5 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 |
1-1-6 无机纳米粒子填充改性环氧树脂 |
1-1-7 嵌段共聚物增韧环氧树脂 |
1-2 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研究进展 |
1-2-1 含羟基或烷氧基的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 |
1-2-2 采用含氨基的聚硅氧烷增韧环氧树脂 |
1-2-3 采用硅氢基的聚硅氧烷增韧的环氧树脂 |
1-2-4 采用含乙烯基的聚硅氧烷增韧的环氧树脂 |
1-2-5 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的表面性能 |
1-3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及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及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剂及单体的精制 |
2-2-2 基体表面预处理及漆膜的制备 |
2-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测试 |
2-3-1 转化率的测定 |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2 核磁共振(NMR) |
2-4 涂层性能评价 |
2-4-1 涂膜外观 |
2-4-2 漆膜耐冲击性能测试 |
2-4-3 涂膜附着力的测试 |
2-4-4 漆膜的柔韧性测试 |
2-4-5 铅笔硬度的测定 |
2-4-6 耐化学药品腐蚀性能 |
2-4-7 接触角测量 |
2-4-8 涂膜吸水率的测定 |
第三章 阴离子聚合法制备 PS-b-PDMS嵌段共聚物及其与环氧树脂相容性的研究 |
3-1 阴离子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的研究 |
3-1-1 苯乙烯均聚物合成路线 |
3-1-2 苯乙烯均聚物的合成 |
3-1-3 苯乙烯均聚物转化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3-2 阴离子聚合制备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研究 |
3-2-1 PS-b-PDMS 的合成路线 |
3-2-2 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3-2-3 结构表征 |
3-2-4 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实验结果 |
3-3 PS-b-PDMS 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的研究 |
3-3-1 共溶剂法测定相容性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PS-b-PDMS 嵌段共聚物共混改性环氧涂料的研究 |
4-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1-1 PS-b-PDMS 改性环氧清漆的制备 |
4-1-2 PS-b-PDMS 共混改性环氧色漆 |
4-2 性能测试 |
4-2-1 接触角测试 |
4-2-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4-3 PS-b-PDMS 共混改性环氧清漆的研究 |
4-3-1 流平性 |
4-3-2 固化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3-3 St/D3用量对环氧清漆性能的影响 |
4-3-4 共聚物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4-4 PS-b-PDMS 共混改性环氧色漆的研究 |
4-4-1 共聚物用量对环氧色漆表面性能的影响 |
4-4-2 共聚物用量对涂膜吸水率的影响 |
4-4-3 共聚物用量对涂膜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
4-4-4 共聚物用量对涂膜耐化学腐蚀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10)沥青路面裂缝填封和坑槽修补用密封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路面损坏方式及其形成原因 |
1.2 修补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修补材料的现存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坑槽修补用聚硫弹性密封胶的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理和研究方法 |
2.2.1 聚硫密封胶的组份和基本配方 |
2.2.2 双组份聚硫密封胶的固化机理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原料 |
2.3.2 实验仪器 |
2.3.3 双组份聚硫密封胶的制备 |
2.3.4 双组份聚硫密封胶的性能表征 |
2.3.5 红外光谱表征及热机械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聚硫密封胶基本配方的确定 |
2.4.2 各组份对聚硫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
2.4.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4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裂缝填封用树脂改性乳化沥青的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1.1 基质-改性乳化沥青的选择和简介 |
3.1.2 改性剂-环氧树脂乳液的选择和简介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 |
3.2.4 环氧树脂乳液复配SBS 沥青液的制备 |
3.2.5 性能表征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环氧树脂乳液的基本性能 |
3.3.2 环氧乳液(EP)复配SBS 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应用及施工工艺 |
4.1 引言 |
4.2 裂缝修补时机 |
4.3 密封胶工程应用及施工工艺 |
4.3.1 修补设备和修补材料 |
4.3.2 施工工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浅析聚硫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特性及在桥面防水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常温固化柔性环氧树脂路桥用防水黏结剂的研制[J]. 曾国东,温广香,李珏池,欧阳添资,袁妙,周艺,李泉,吴超凡. 公路, 2021(08)
- [2]环氧沥青改性材料研究及发展建议[J]. 曹雪娟,魏奎玲,丁勇杰,单柏林. 化工新型材料, 2022(02)
- [3]梯度功能复合路面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J]. 冯德成,王东升,易军艳,张锋. 科学通报, 2020(30)
- [4]桥面防水铺装体系的综合评价与方案优选[D]. 戴精灵. 湘潭大学, 2020(02)
- [5]环氧树脂混合料断裂特性与数值模拟[J]. 郭鹏成,姚波,李木子. 建筑材料学报, 2020(05)
- [6]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结构性能研究[D]. 朱志威.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新型环氧沥青层间强度试验及施工技术研究[D]. 曹进超. 长安大学, 2012(08)
- [8]无溶剂环氧防腐和阻燃涂料的研究[D]. 郑华荣.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9]阴离子聚合PS-b-PDMS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改性环氧涂料的研究[D]. 王辰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09(12)
- [10]沥青路面裂缝填封和坑槽修补用密封胶的研制[D]. 张庆杰. 沈阳理工大学, 2009(06)
标签:防腐涂料论文; 环氧沥青防腐涂料论文; 钢纤维混凝土论文; 路面结构层论文; 桥面铺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