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处理对地灵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亚男[1](2021)在《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文中提出调理菜肴食品的兴起不仅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兼顾了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中央厨房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中式调理菜肴食品的产业化进程。当前调理菜肴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面临着机械损伤、色泽改变、水分流失、蛋白质氧化,以及在菜肴食品配送、贮藏过程中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问题。本论文以扬州狮子头菜肴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其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利用涂膜技术延长调理菜肴的货架期,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配送中品质可视化智能监测。将猪肉结合辅料虾仁、胡萝卜加工成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主要原料----肉丸,以真空油炸(VF)为对照,研究了超声协同微波真空油炸(UMVF)对于炸用油氧化及肉丸品质特性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肉丸油炸过程品质调控机理,结果表明:与VF相比,UMVF可减缓炸用油的氧化,抑制油炸过程酸价、极性成分、过氧化值含量的上升,减缓色泽、黏度的增加;UMVF得到的肉丸具有较低的蛋白羰基、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通过炸用油指标与肉丸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油炸肉丸的品质与炸用油品质呈显着正相关。肉丸油炸定型后需冷冻贮藏以便于后续中央厨房菜肴的加工,研究超声协同壳聚糖/糖醇纳米保水剂对肉丸冻藏期间品质调控。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保水剂平均粒径295.3nm;经壳聚糖/糖醇保水剂协同超声处理(WAR-US),降低了冻藏肉丸的解冻损失率和组织中水分分布的横向弛豫时间;经WAR-US60W处理能延缓肉丸中猪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上升及质构特性劣变,能有效保持肉丸中虾仁盐溶性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维持肌肉组织微观结构,能抑制肉丸中胡萝卜抗坏血酸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较大程度维持产品营养品质。以冷冻后肉丸为研究对象,评价不同解冻方式对其蛋白质氧化性、溶解性及品质特性的影响,并结合指标间相关性阐述解冻过程肉丸品质劣变机理。结果表明,室温解冻肉丸氧化程度最严重(羰基含量9.32 nmol/mg),射频解冻和冷藏解冻可延缓蛋白质、脂质过氧化的发生;射频解冻肉丸的腐败性指标菌落总数、TVB-N及TBARS值均最小,水分分布状态、营养素含量及微观结构维持较好;肉丸解冻过程蛋白质氧化和脂质氧化反应发生的同时,还伴随着肌肉蛋白质溶解性的改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解冻后的肉丸与青菜烹饪加工成扬州狮子头菜肴,为了揭示茴香精油/肉桂醛-壳聚糖涂膜液(HE)对其贮藏货架期延长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从菌体微观结构、细胞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中酶活性等方面,研究了涂膜液对微生物的抑菌机理,比较了其对菜肴贮藏过程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E涂膜液具有较低的粒径与分散指数(PDI)和较高的电位,体系为剪切变稀的流体,热稳定性提高;颗粒表面光滑,分布均匀,且外观呈半透明。加入涂膜液的菌悬液中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被抑制,菌体的细胞膜、细胞壁被破坏。涂膜液可有效抑制扬州狮子头菜肴微生物(菌落总数、酵母霉菌数)的增长,延缓TVB-N含量和TBARS值上升、保持产品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将扬州狮子头菜肴的货架期由4 d延长至7 d。为进一步改善上述涂膜液的抑菌性能,利用海藻酸钠(SA)包覆负载茴香精油/肉桂醛(FC)的多孔淀粉(PS),制备了SA/PS-FC包覆体,将其与壳聚糖(CS)共混构建CS/SA-PS-FC缓释体系,评估了该体系在扬州狮子头菜肴货架期延长的适用性。结果表明,FC被封装到CS/SA-PS-FC缓释体系中,缓释体系可将其热稳定性提高;在敞开环境中,FC的12 d累积释放率为70.62%,在封闭体系中12 d累积释放率为43.87%,拟合Avrami方程R2大于0.9,这从缓释动力学方面解释了该体系的释放特点。缓释体系可延缓扬州狮子头菜肴脂肪和蛋白氧化,营养成分的降解,抑制菌落总数、TVB-N值和高铁肌红蛋白含量的上升,维持菜肴较好的质构特性和水分分布状态,将扬州狮子头菜肴的货架期由4 d延长至9 d。为实现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过程中品质可视化智能监测,以玉米醇溶蛋白(Z)及SA作为成膜基质,甘油(G)作为增塑剂,树莓花青素/姜黄素(RA)为天然指示剂制备了p H响应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立了配送过程中品质实时监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增塑剂的加入,削弱了SA与Z的分子间及分子内作用力,形成了新的氢键作用;Z/SA-G膜的断面均匀致密、略有粗糙但无孔洞无断层;G的加入有效的提高了Z/SA膜的热稳定性;添加了RA的指示膜力学性能、阻隔性能以及色泽稳定性均较好,且对不同p H值响应明显。在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过程中,明显观察到指示膜颜色从由红色逐渐变浅红,再变为蓝紫色,最后变成暗绿色。至9 d时,菌落总数达到4.58log CFU/g,TBARS值0.601 mg/kg,TVB-N含量17.56 mg/100 g,扬州狮子头菜肴已经腐败。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建立了BP-ANN品质预测模型,模型可以概括出3个变量影响样品品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实现产品品质实时数据获取。
王永,成忠均,周茂嫦,李恒谦,王彩云,徐庆祝,柳敏,张翔宇,阮培均[2](2021)在《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种皮颜色、果肉包裹、暂时低温及超声处理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探索打破一把伞南星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灰白色种皮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苗根长、种苗芽长、种苗茎粗均最高,且灰白色种皮的种子萌发时间最快;果肉包裹的一把伞南星种子培养60天仍未见发芽;-20℃处理下一把伞南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高;超声处理20 min种子发芽率最高,种苗根长最长;超声处理30 min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最高。种皮灰白色的一把伞南星种子质量最好,果肉对一把伞南星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播种前必须处理干净。暂时低温处理、超声处理均可以促进一把伞南星种子的萌发,超声波处理对一把伞南星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种子萌发时间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黄功[3](2020)在《霍山石斛多糖的分子修饰及其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霍山石斛是一种珍贵的兰科类植物,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霍山石斛中含有较多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药理学研究表明,霍山石斛多糖有抗氧化性,抗肿瘤作用,和调控人体免疫的功能,多糖的修饰可以提高其活性。本文研究了超声波和酶对霍山石斛多糖的降解作用,并探讨了超声处理后多糖的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抗氧化性能和益生作用。1.超声处理及酶解处理对霍山石斛多糖的降解研究通过热水浸提、醇沉、脱蛋白质和脱色后获得霍山石斛粗多糖DHP。通过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对DHP进行分离得到了中性多糖DHP-1和酸性多糖DHP-2,DHP-3。通过对比不同多糖组分对嗜酸乳杆菌的增殖作用确定DHP-1是活性较高的多糖组分。通过超声和酶解处理两种方法来降解DHP-1。对降解得到的多糖进行乳酸菌增殖实验,发现经酶处理的多糖对益生菌的增殖效果并不显着,而在最佳超声条件下(超声作用的功率为400 W,作用时间为10 min)得到的多糖UDHP-1对于乳酸菌的增殖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嗜酸乳杆菌生物量的增量为2.5× 1011 cfu/mL,干酪乳杆菌生物量的增量为5.7×1010 cfu/mL,粪肠球菌生物量的增量为8×108 cfu/mL。2.UDHP-1的结构变化分别对UDHP-1和DHP-1过CL-6B琼脂糖凝胶柱层析,发现DHP-1经超声处理后多糖的组分发生了改变,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UDHP-1的相对分子量显着降低,相对分子量为为6.5×103 Da。12-KI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对霍山石斛多糖的初级结构并不会产生影响,超声后的多糖依然有着复杂的支链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超声处理并不会改变霍山石斛多糖的主要官能团,DHP-1在900 cm-1和800 cm-1处出现振动吸收峰,这说明DHP-1的结构中包含了 β型糖苷键,而UDHP-1在该处没有出现振动吸收峰,则说明了超声作用处理会对该结构的存在造成影响。通过刚果红实验检测发现,发现霍山石斛多糖DHP-1和UDHP-1的多糖结构中均不含有复杂的三股螺旋结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DHP-1和UDHP-1经过超声处理后其表面特性发生了改变,超声后的多糖颗粒出现聚结和粘连现象。3.UDHP-1的抗氧化性能及对乳酸菌的生理活性影响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超声处理提高了霍山石斛多糖的还原力和清除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在实验浓度范围内,DHP-1对DPPH、ABTS和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为64.8%、78.6%和 41.3%,UDHP-1 对DPPH、ABTS 和羟基自由基自由基清除率最大为86.2%、84.6%和68.6%。超声处理多糖UDHP-1能明显缩短三种乳酸菌培养的延迟期,提高菌体的比生长速率,促进菌体生长和乳酸的合成,同时提高了菌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和蛋白质的合成。
李文静[4](2020)在《桑籽蛋白质可控制备替代氮源和呈味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桑籽脱脂后含30-50%的蛋白质,是制备替代氮源和呈味基料的理想原材料,但目前对桑籽蛋白的组成、理化特性以及应用研究较少。由此,本文通过比较超声和微波预处理脱脂桑籽,旨在提高桑籽蛋白的提取率和理化特性,利用桑籽蛋白制备培养产油微生物的氮源替代物;在单频超声基础上,利用分子扩散动力学模型描述多频逆流超声处理桑籽蛋白浸出过程,深入探究多频超声影响桑籽蛋白提取的机理与规律;构建微流控固定化离子液体—蛋白酶催化体系,提高桑籽蛋白水解率及水解物抗氧化特性,并检测酶解物的呈味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超声和微波处理对桑籽蛋白的影响,并探究脱脂桑籽蛋白水解物作为替代氮源培养微生物产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超声预处理条件为底物固液比1:40、处理时间9 min、处理温度60℃、输出功率300 W时,蛋白提取率达71.22%,是空白对照组的3.7倍,是微波提取桑籽蛋白的2.2倍。此外,从桑籽蛋白的二级结构、理化特性以及水解物抗氧化活性等角度预测和评估超声和微波对桑籽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声处理后,桑籽蛋白的二级结构中?-螺旋占比从41.36%减少至31.61%,桑籽蛋白溶解性从25.2%提高到30.89%,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从35.67%提高到74.15%,处理效果均优于微波处理。因此,脱脂桑籽的预处理采用超声辅助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超声处理得到的脱脂桑籽蛋白水解物作为氮源培养裂殖壶菌S.limacinum sp.SR21发酵产油,发现与酵母浸膏相比,桑籽蛋白氨基酸组成与其差异不显着,裂殖壶菌油脂中DHA含量(18.24%)与酵母浸膏培养结果(17.5%)相当,说明桑籽蛋白水解物可替代酵母浸膏作为氮源培养微生物产油。(2)首次利用多频逆流超声预处理提取桑籽蛋白,筛选多频超声组合;分子扩散动力学模型模拟蛋白提取过程,利用模型预测预处理条件并与实验值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多频处理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超声温度为50℃、输出功率300W、超声频率组合为三频20K/52K/40K,此时蛋白提取率为86.42%,相比单频超声处理提高了26.2%,是空白对照组的4.47倍。分子扩散动力学拟合模型的R2为0.9783,说明拟合模型适用于模拟多频超声提取蛋白过程,且根据模型计算获得的处理条件预测值与真实值一致。经多频超声处理的桑籽蛋白水解物,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还原力测试和鳌合Fe2+活性均显着高于单频超声组的抗氧化活性指标。桑籽蛋白给药培养肝癌细胞Hep G2的形态、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情况桑籽蛋白水解物说明通过阻断S期,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癌细胞凋亡率,桑籽蛋白水解物抗氧化活性较高,有作为抗癌物质的潜力。(3)成功构建微流控固定化离子液体—蛋白酶共溶剂催化水解桑籽蛋白制备多肽的新工艺。结果表明:利用光图案化固定化酶效果良好,氯化胆碱加入提高了固定化酶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复合蛋白酶的固定化处理和氯化胆碱的共溶剂效应使得蛋白酶的酶活提高1.8倍。采用固定化酶微反应器的水解工艺条件,确定为流速2.5?L/min、温度50℃、蛋白液稀释比1:50,此时蛋白水解率达78.33%,是未加入氯化胆碱时的2倍。加入离子液体后,复合蛋白酶的Km值降低了1.25 mg/m L,Vmax值增加了178.13U,半衰期为96 min,较未加入离子液体时增加90 min,表明离子液体提高蛋白酶的热稳定性。固定化复合蛋白酶在重复利用12次之后仍有80%的相对活性,说明微流控固定化蛋白酶和离子液体共溶剂效应可以强化桑籽蛋白水解过程。(4)采用电子舌技术检测桑籽蛋白酶解物的呈味特性,并成功从中分离筛选并鉴定甜味肽。结果显示桑籽蛋白酶解物中含有具有多种风味的呈味肽或者呈味氨基酸,桑籽蛋白酶解物的呈味特性主要以甜味为主,因选择蛋白酶的不同其甜味强度略有差异,其中复合蛋白酶因能更加充分水解桑籽蛋白,水解得到的酶解物的甜味呈味强度最高为3108.13。因此从复合蛋白酶催化桑籽蛋白酶解产物中筛选甜味肽。经超滤、凝胶色谱层析、反相色谱分离、质谱鉴定等技术分离与鉴定得到三条桑籽蛋白源甜味肽分别为FEGGSIE、KDFPEAHSQAT、GSQPAEGAK。其中,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分别为44.45%、63.64%、44.40%,而疏水性氨基酸含量极少,表现出无其他杂味。综上,本文成功利用桑籽蛋白制备出可培养裂殖壶菌产油的氮源替代物以及甜味呈味肽,探究单频超声和多频超声对提高桑籽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差异,在固定化酶催化的基础上加入离子液体提高桑籽蛋白水解度使得更易于筛选呈味肽,为桑籽蛋白的多元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
黄丽杨[5](2020)在《基于非线性超声空化效应的Al-Si系合金熔炼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铝硅合金在熔炼过程中产生的氢的含量对凝固后的组织以及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铸锭的气孔、疏松情况、密度大小以及强度等几个方面。而超声处理对铝合金对改善合金的组织、内部气孔、力学性能都有一定的作用。由于熔体的高温限制无法直接观察超声对合金作用,因此通过Matlab软件求解KM-poly tropic方程,从超声频率、超声功率两个角度对Al-Si合金熔体中空化泡的生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Al-Si合金进行不同时间和功率的超声处理,结合模拟数据和实验结果分别对超声作用下组织细化机理、除气机理以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展开分析。进一步地利用稀土元素(Ce、La)对铝硅合金进行改性,确定最佳的工艺配方。(1)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为20kHz-40kHz的范围内,超声频率越低,空化效果越好,空化泡长大的效率越高,因此选用的超声频率为20kHz;当施加的超声功率范围为300W-600W时,发生稳态空化效应,超声功率为700W-800W时,发生瞬态空化效应。对铝硅合金施加不同功率(300W-800W)的超声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300W-500W的时候合金的除气率逐渐增大,在500W的时候密度提高1.47%,除气率为73.6%;而在700W-800W的时候密度和除气率逐渐下降。这说明稳态空化效应有利于空化泡与氢气结合逸出熔体从而起到除气作用;瞬态空化效应不利于除气,表明该气泡空化模型对铝硅合金的除气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2)在20kHz的条件下,对铝硅合金施加不同超声时间(0-240s)和功率(0-800W)的处理,并对其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发现超声处理能明显细化初生硅,其尺寸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超声功率为500W、时间为150s的时候,细化效果最好,平均长宽比为1.26,其形状由多角块状向圆整颗粒状转变。但超声处理对铝硅合金的共晶组织无明显改善作用。(3)研究了不同超声处理时间和功率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在600W、150s时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198.4,提高了27.1%,延伸率提高了3.1%,这是因为超声处理细化并改变了初生硅的形貌,降低熔体中气体的含量,减少合金内部缺陷,从而提了力学性能。(4)超声波与稀土(Ce、La)协同作用时,超声功率为600W,稀土含量为0.2%时,合金的力学性能要优于任何一种单一处理方法下的力学性能,且La的改善作用要优于Ce,其抗拉强度分别为205.9MPa、209.7MPa,较只施加超声处理的试样提高了3.68%、5.59%。(5)超声细化初生硅、除气的最佳工艺参数是:超声频率为20kHz,超声时间为150s,超声功率为500W;提升力学性能的最佳的工艺参数是:稀土La含量为0.2%,超声频率为20kHz,超声时间为150s,超声功率为600W。
陈祥[6](2020)在《外场处理及热处理对Al-25%Si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共晶铝硅合金具有高耐磨、耐热、低线收缩率和密度等综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军工等领域,但是由于含硅量高、强度低及脆性大,传统工艺常常无法满足各领域对其性能的需求,制约了过共晶铝合金的发展应用。脉冲磁致振荡及超声波处理被视为近年来改善材料组织,提高力学性能的有效技术。因此,本文将以Al-25%Si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向Al-25%Si合金熔体施加脉冲磁致振荡技术及超声处理,研究脉冲磁致振荡频率、脉冲峰值电流和超声波功率处理对合金凝固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脉冲磁致振荡及超声处理对初生硅熔解结晶过程及固溶处理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脉冲磁致振荡处理可以细化Al-25%Si合金的初生硅组织,提高性能。频率一定时,随着脉冲峰值电流的增加,Al-25%Si合金的初生硅的平均尺寸先减小后增大。当脉冲峰值电流为350A时组织细化效果最佳,初生硅的平均尺寸由130.2μm减小到40.1μm,脉冲峰值电流为350A合金的布氏硬度约为60.3HB合金的磨损率最小。脉冲峰值电流一定时,随着频率的增大初生硅的平均尺寸不断增大,频率为20Hz时组织细化效果最佳,初生硅的平均尺寸约为43.3μm,布氏硬度约为59.6HB,合金的磨损率最小。(2)超声波处理可以有效细化Al-25%Si合金的凝固组织,提高性能。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Al-25%Si合金的初生硅的平均尺寸先减小后增大。当超声功率为1200W时凝固组织细化效果最佳,初生硅的平均尺寸由130.2μm减小到34.2μm,布氏硬度约为65.2HB,合金的磨损率最小。(3)经过脉冲峰值电流为350A磁场处理、超声功率为1200W处理的初生硅熔解与结晶温度Ts、Tp和Te均发生改变,熔解及结晶过程S曲线相较未处理的Al-25%Si合金的曲线均发生左移,原因是脉冲峰值电流为350A处理、超声功率为1200W处理加快了初生硅的熔解动力学和结晶过程。(4)经过540℃固溶处理后的共晶硅组织出现部分熔解,由长针状逐渐变为短棒状甚至出现部分球状共晶组织,且经过540℃+16h固溶处理效果最佳,出现大量短棒状共晶组织,此时脉冲峰值电流为350A磁场处理、超声功率为1200W处理合金的布氏硬度分别为62.5HB、66.7HB。
刘亦晨[7](2020)在《肿瘤同源外泌体纳米声敏剂EXO-DVDMS的构建及其声动力杀伤乳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癌症诊疗是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Cancer Statistics,2019》的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高居全球女性常见癌症的首位,致死率位列前茅。目前以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药治疗为主的乳腺癌治疗体系虽取得一定疗效,但仍面临治疗毒副作用大,肿瘤转移及复发率高等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靶向、低毒、微创的乳腺癌治疗方式,是生物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声动力学疗法(Sonodynamictherapy,SDT)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治疗新方法。SDT利用超声波固有的组织穿透性强,能量衰减小的特点,将能量有效的聚焦于深部病灶部位,激活富集于肿瘤组织中的声敏剂,并通过超声空化效应、自由基产生、降低耐药性、介导细胞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该疗法将本身低毒/无毒的声敏剂在病灶组织的选择性富集和超声的精准聚焦相结合,可实现组织靶向性的肿瘤组织杀伤,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因此SDT对于手术治疗困难,不同癌症患者个性化无创或微创治疗,改善愈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声敏剂在SDT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声敏剂应具有良好声敏性,且能够在病灶组织内特异性滞留,从而实现高效、安全的声动力治疗。传统声敏剂使用存在着生物利用度较低,肿瘤部位累积浓度不佳,药物稳定性易受体内环境影响等局限性。因此探索新型高效声敏剂,克服当前声敏剂存在的缺陷,同时提升声敏剂向肿瘤组织的递送效率是当前SDT领域迫切需要探索的科学问题。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声敏剂的高效递送及SDT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相较于小分子药物,纳米级声敏剂更易通过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特性,促使敏化剂被动靶向富集于肿瘤组织,可减少在非肿瘤组织的蓄积。通过纳米材料携载传统声敏剂或直接采用具有声敏特性的纳米材料作为声敏剂,可以有效改善声敏剂的理化特性或直接参与提升SDT疗效。然而,外源性的纳米声敏剂在临床应用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纳米材料及其降解产物存在潜在的免疫原性和积累毒性,且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识别清除。此外,由于肿瘤组织的高度异质性以及体内各种生理病理屏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EPR效应,进一步提升了药物精准递送的难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来源于细胞自身或亚细胞结构的内源性载体。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自身分泌的纳米级(30-150nm)囊泡,可携带亲本细胞的信息,广泛参与细胞间的通讯,已被开发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外泌体的内生性特点,以其作为载体的敏化剂递药系统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免疫原性低、具备潜在靶向性等特点,可有效规避外源性材料在治疗中的问题。为了强化敏化剂在肿瘤组织的靶向富集,在多种促进EPR效应的尝试中,发现超声靶向微泡爆破(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在促进药物递送和渗透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优势。本论文选用在前期研究中表现出良好声活性兼具治疗与成像功能的卟啉二聚体钠盐华卟啉钠(Sinoporphyrin sodium,DVDMS)作为声敏剂,采用同源肿瘤外泌体包装策略,构建了内源性的华卟啉钠外泌体纳米声敏剂(EXO-DVDMS)。通过引入引导超声(US1)促进EXO-DVDMS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和渗透,随后采用治疗超声(US2)触发SDT作用,论文系统研究了 EXO-DVDMS在生理条件下的药物保护作用,超声介导下的药物释放和胞内转运特征,以及同源肿瘤靶向性;并以离体培养的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和小鼠乳腺癌荷瘤模型为实验对象,开展引导超声作用下EXO-DVDMS增效SDT抗肿瘤作用的初步分析,旨在为探索运用天然外泌体构建声响应性纳米递送平台,提升SDT抗乳腺癌的疗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研究方法及结果:1.华卟啉钠外泌体纳米声敏剂(EXO-DVDMS)的制备及其鉴定:实验首先通过筛选PEG分子量及浓度,增加提取前和提取后处理步骤,对文献已报道的PEG沉降分离法进行改良,并将该改良后方法(PEG-8K改良法)提取外泌体与超速离心和商品试剂盒分离的外泌体进行比较,以评估PEG-8K改良方案的适用性;利用荧光酶标仪测定EXO-DVDMS包封率和载药效率;透射电镜(TEM)观察颗粒形貌;NTA和DLS测定颗粒粒径、Zeta电位、粒径稳定性;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性蛋白;流式细胞仪(FCM)和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CLSM)共同验证所制备EXO-DVDMS的纯度,以排除未载药外泌体干扰。结果显示:①PEG-8K改良法所提外泌体量为超速离心法10倍以上,粒径适中,稳定性良好,外泌体粒径和蛋白量均与商品化试剂盒提取样品相似,且该步骤可扩展用于多种细胞来源及血液来源外泌体的分离;②药质比为1:15.5,孵育温度为28℃,孵育时间为30分钟为制备EXO-DVDMS的最佳载药条件;所制备EXO-DVDMS呈圆形囊泡结构,颗粒均一,平均粒径为(126.71±3.86)nm,Zeta电位为(-10.67±0.52)mV,单分散性优良,粒径稳定性良好,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和CD63呈阳性,包封率(EE%)约为84.57%,载药率(DL%)约为5.18%;③EXO-DVDMS颗粒中具有DVDMS荧光信号的阳性颗粒比率高于98.5%,提示EXO-DVDMS具有较高纯度。2.模拟生理条件下外泌体对华卟啉钠的药物保护作用研究:利用DLS测定EXO-DVDMS在模拟体内生理条件(血清、pH、温度)中的颗粒稳定性;采用全波长荧光酶标仪研究不同条件下游离DVDMS(Free-DVDMS)以及EXO-DVDMS的光谱性质;单线态氧探针(SOSG)联合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EXO-DVDMS在正常/模拟生理条件下经超声刺激后的单线态氧产量。结果显示:①24小时内,EXO-DVDMS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粒径稳定性良好;②与Free-DVDMS相比,EXO-DVDMS吸收光谱在保留原有369 nm索瑞带的同时,在430 nm处产生了新的吸收峰,其位于516-631 nm之间的4个Q带的峰值均高于Free-DVDMS,而EXO-DVDMS的荧光发射峰峰位与Free-DVDMS相同(640 nm左右),峰值显着提升。在不同pH、温度及不同存储时间条件下,EXO-DVDMS均显着提升了游离DVDMS的光谱稳定性,避免模拟生理条件下低pH和非特异性蛋白结合对DVDMS理化性质的影响;③在中性条件和酸性条件存放24小时后,EXO-DVDMS经超声刺激下单线态氧产量分别是Free-DVDMS的4.74倍和14.4倍,提示EXO-DVDMS有希望显着提升Free-DVDMS的SDT作用。3.EXO-DVDMS的释药行为分析:采用透析法分析EXO-DVDMS中DVDMS在不同血清浓度、不同pH、不同参数超声刺激下的释药行为;对苯二甲酸(TA)法检测超声处理后EXO-DVDMS溶液中羟自由基的生成;TEM观察超声处理对EXO-DVDMS形态的影响:CLSM观察EXO-DVDMS经超声处理后细胞水平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显示:①低pH及超声可以触发EXO-DVDMS中DVDMS的药物释放;②EXO-DVDMS的加入可在一定范围内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提升体系内羟自由基的产量,说明EXO-DVDMS增强了超声空化作用;③超声处理对空白外泌体没有显着影响,但会造成EXO-DVDMS膜结构变化;④超声刺激可从细胞层面时空可控性触发EXO-DVDMS的胞内释药。4.EXO-DVDMS的细胞摄取和体外同源靶向性研究:通过FCM和CLSM检测EXO-DVDMS的细胞摄取情况。结果显示:①EXO-DVDMS与4T1细胞共孵育3小时即可在胞内观测到对EXO-DVDMS的摄取,共同孵育12小时后,高达98%左右的细胞均对药物进行了内化;②在血清存在条件下,相较于游离药物Free-DVDMS和脂质体药物Lipo-DVDMS,外泌体包装的EXO-DVDMS更容易被其同源肿瘤细胞摄取,其胞内荧光强度分别是Free-DVDMS及Lipo-DVDMS的1.62倍和1.44倍;③EXO-DVDMS在同源4T1细胞中的富集量是非同源细胞的1.81-2.35倍,初步从细胞水平证实EXO-DVDMS的具有同源肿瘤靶向性;④超声刺激可进一步提升细胞对于EXO-DVDMS的摄取,相较于Free-DVDMS,EXO-DVDMS联合超声处理对4T1细胞膜通透性的提升更为显着。5.EXO-DVDMS介导的SDT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通过MTT,钙黄绿素/PI双染实验研究EXO-DVDMS介导的SDT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DCF及DHE探针联合荧光显微镜和FCM对EXO-DVDMS介导的SDT处理后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超氧阴离子的产生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CLSM观察超声处理对EXO-DVDMS的亚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相较于Free-DVDMS,EXO-DVDMS在相同参数下表现出更强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且EXO-DVDMS联合超声处理对肿瘤细胞的声动力杀伤效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②EXO-DVDMS联合超声处理后,包括超氧阴离子在内的胞内ROS水平显着高于Free-DVDMS-SDT组;③EXO-DVDMS在被细胞摄取初期首先定位于溶酶体,随后在超声刺激下其细胞定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与溶酶体共定位现象减弱,而与线粒体共定位现象增强。表明外加超声作用联合溶酶体低pH条件共同刺激DVDMS从外泌体膜上及腔内分离释放和胞内转运。6.引导超声作用下EXO-DVDMS的体内代谢及同源肿瘤靶向性研究:尾静脉注射EXO-DVDMS和Free-DVDMS后,利用全波长荧光酶标仪测定EXO-DVDMS和Free-DVDMS在小鼠体内的长循环性能;建立小鼠背部单侧、双侧同种、双侧异种荷瘤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研究EXO-DVDMS的体内富集代谢规律及同源肿瘤靶向能力;采用小鼠背部双侧肿瘤模型,尾静脉给药后,对一侧移植瘤进行超声处理,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引导超声(1.0 MHz,2W,3 min超声处理+MBs,US1)处理对EXO-DVDMS在肿瘤中富集量的影响;对引导超声处理后肿瘤进行连续冰冻切片,荧光体视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中EXO-DVDMS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①EXO-DVDMS有效提升了 DVDMS在体内的长循环性能;②EXO-DVDMS在4T1肿瘤的富集量分别是非同源CT26肿瘤中的2.17倍以及非同源B-EXO-DVDMS的2.04倍,初步在在体水平证实EXO-DVDMS具有同源肿瘤靶向性;③超声侧肿瘤中DVDMS的平均光量子强度约为未超声侧肿瘤的2.05倍,同时,US1处理后,肿瘤组织中EXO-DVDMS的渗透深度和分布均匀性都有显着提升;④EXO-DVDMS给药组肿瘤组织中DVDMS平均光量子强度约为Free-DVDMS组的3.22倍。以上结果表明,EXO-DVDMS联合US1处理显着改善了 DVDMS的生物分布、肿瘤积累和体内成像能力。7.多级超声联合EXO-DVDMS-SDT对乳腺癌杀伤作用的在体研究:实验利用4T1移植瘤模型,从在体水平通过对肿瘤生长情况,肿瘤转移情况的研究,分析引导超声协同治疗超声作用下EXO-DVDMS声动力抗肿瘤效果,并对整个治疗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①EXO-DVDMS联合US1+US2能够显着增效DVDMS-SDT对小鼠乳腺癌4T1移植瘤的治疗效果,H&E染色结果显示出EXO-DVDMS联合US1+US2可以造成肿瘤组织更大程度的损伤,肿瘤组织内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升高,PCNA表达量显着降低,说明该处理模式可显着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②EXO-DVDMS联合US1+US2处理组小鼠肺结节显着减少,肺部H&E染色显示肺组织结构趋于正常,肿瘤组织内MMP-9显着下调,说明该处理可显着降低肿瘤肺转移情况;③EXO-DVDMS联合多级超声处理对小鼠体重和主要脏器无明显影响,初步证实这一治疗模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将天然纳米囊泡引入SDT治疗领域,创新性的采用肿瘤同源外泌体装载兼具成像与治疗功能的卟啉二聚体钠盐DVDMS,构建了具有同源肿瘤寻靶能力的新型内源性纳米声敏剂(EXO-DVDMS)。外泌体的包装成为DVDMS进入生物体的“隐形衣”和“保护伞”,有效避免了模拟生理条件下低pH和非特异性蛋白结合对DVDMS理化性质的影响,极大提升了 DVDMS的光谱稳定性和ROS产量。EXO-DVDMS在超声刺激下可以实现时空性的响应性药物释放,可作为新型超声响应型递药系统。论文所探索的外源超声引导结合内源外泌体同源靶向的双重靶向模式,有效改善了因肿瘤异质性及生理病理屏障带来的EPR作用效果不足的问题,提升了 DVDMS的生物分布、肿瘤积累和体内成像能力。在多级超声治疗与EXO-DVDMS的联合作用下,有效抑制了同源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实现了高效、安全性、个性化的SDT治疗。
向天勇,袁小利,程辉彩,张无敌,董仁杰,单胜道,张昌爱[8](2019)在《低强度间歇超声处理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索超声处理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机理,通过研究超声处理强度和单次超声处理时间对厌氧微生物生长发育、可溶物溶出度的影响规律,初步确定了超声波声强、单次超声处理时间的有效范围。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了超声处理强度、作用时间和时间间隔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量及沼气中CH4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2 W/cm2的声强以下,增加超声波声强可促进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发育;0.8 W/cm2声强处理15 min以内对提高生物量的效果较好,但长时间的超声处理会抑制细菌的生长;0.8 W/cm2、30 min的超声处理,秸秆的溶出率可提高13.5%;超声处理强度1.0 W/cm2、单次超声处理时间15 min、超声处理时间间隔50 min的超声处理使产气高峰提前4~5 d,同时总产气量可提高24.48%,CH4产量提高25.92%。超声处理可促进厌氧菌的生长、加速秸秆养分的溶出以及改善发酵液的传质作用,从而提高产气效率。研究结果能为超声波在沼气厌氧发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李胜男[9](2019)在《短乳杆菌生物合成γ-氨基丁酸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为一种分布于哺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备降低血压、调节激素分泌、控制哮喘等多种生理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疗、农业等多个行业。本论文对产GABA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发酵工艺的建立以及全细胞催化合成GABA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酸菜、羊奶、酸奶、榨菜、泡菜等样本中共分离出90余株菌株。经复筛筛选到一株来自于榨菜的高产GABA的菌株DLF-19076,采用纸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菌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产量为4.23 g/L。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检验以及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菌株DLF-19076与Lactobacillus brevis KLDS 1.0726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与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相吻合,因此,确定该菌株属于短乳杆菌,将其命名为Lactobacillus brevis DLF-19076。2、对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碳源为葡萄糖30 g/L、氮源为棉籽饼粉20 g/L、底物谷氨酸钠60 g/L、MgSO4·7H2O 0.4 g/L、MnSO4·H2O 0.2 g/L、培养温度35℃、初始pH 5.0、接种量6%。在该最优条件培养72 h后,GABA产量为30.34 g/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6.17倍。建立高效合成GABA的发酵工艺,通过调控pH 5.0发酵72 h,L-谷氨酸钠和葡萄糖基本耗尽,GABA产量为44.73 g/L,摩尔转化率为91.67%。随后进行恒pH分批补料发酵,最终摩尔转化率达到81.74%,生产速率最高可达到1.05 g/(L·h),GABA浓度为64.81 g/L,与未控制pH和控制pH 5.0的产量相比分别提高47.43%和113.61%。本实验选择廉价的棉籽饼粉作为氮源生产GABA,既能够降低发酵成本,又可以提高棉籽饼粉附加值,实现农业副产物的综合化利用。3、对全细胞催化合成GABA的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缓冲体系为0.2 M柠檬酸-Na2HPO4、温度35℃、pH 4.5、PLP 10μM、细胞浓度100 g/L(湿重)、底物浓度为60 g/L。探讨不同的细胞透化性处理对催化合成GABA的影响,确定最佳处理条件为在40KHz功率下超声处理40 min。经7 h催化反应,GABA产量为44.78 g/L,摩尔转化率为91.80%,生产强度最高可达13.65 g/(L?h)。全细胞分批补料转化实验,经过3次补料后,反应液中GABA产量为85.71 g/L,摩尔转化率为87.84%,最大生产强度为10.96g/(L?h)。与分批催化合成GABA相比,产量提高了91.40%。
孙春晓[10](2018)在《超声和光照对竹红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en)是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 Keng)等竹子上的病原真菌,其子实体竹黄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具有止咳化痰、活血止痛等功效。竹黄中的有效活性成分是竹红菌素,属于苝醌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HA)作为非卟啉类新型光敏剂备受关注,在抗菌、抗癌、抗肿瘤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在光化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野生竹黄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并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大大限制了对HA的供应,因此通过菌丝固体或液体培养生产HA已成为其生物技术替代生产方式,但菌丝培养产量较低,成为大规模生产的瓶颈。本论文主要研究两种非生物诱导:超声与光照,考察两因素对竹黄菌生长与HA生物合成的影响,优化诱导参数,挖掘超声与光照对真菌的调节机制,为竹黄菌生物技术生产提供调控方法,为光敏药物的非生物诱导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本文首先研究了超声处理对竹黄菌生长及HA合成的影响。通过筛选超声时间点、超声时长、超声次数以及不同的间隔时间,确定了最佳的超声处理条件:在菌丝培养的第3天进行超声处理,每次超声5 min,总共超声3次,每次间隔12 h。在这个最优条件下,不仅菌丝内HA的含量明显提高,同时也促进了HA向胞外的分泌,总含量达到247.67 mg/L,是对照组的3倍。除此之外,超声处理引起了竹黄菌菌团缩小、形态粗糙,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上升,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以及HA合成与释放相关基因(包括PKS、Mono、FAD、O-mef和MFS)表达水平上调等结果,说明超声处理不仅能够促进HA的生物合成,同时能够促进HA向胞外的分泌。本文同时研究了光波对竹黄菌的生长及HA合成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光暗比时间的筛选,最终确定200 lux的光强下、24:24 h的光暗比能够显着提高HA的生物合成,总含量达到181.67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3%。在光暗比培养下,菌团缩小,更利于大规模的发酵培养;同时光暗比条件下两个ROS相关的基因包括NADPH氧化酶(Nox)和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CCP)的表达量明显上调且ROS大量积累,通过维生素C(VC)清除ROS后发现,ROS与上调HA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有关,并且能提高HA的生物合成,初步表明光暗比下产生的ROS与HA生物合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另外,为了进一步研究光对HA生物合成的影响,本文研究了红光对竹黄菌转录组的影响。我们应用RNA-Seq技术对黑暗培养和红光培养的竹黄菌转录组进行测序,最终得到24804条unigene。我们利用NR、Swiss-Port、KOG、GO和KEGG五个数据库对所得到的unigene进行注释,通过RPKM法计算unigene在对照组和红光处理组中的表达量,得到了310条红光培养下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tally expressed unigenes,DEGs),其中155条上调,155条下调。通过对DEGs的GO聚类分析,我们发现红光培养下,与“transmembrane transport”(GO:0055085)和“integral component of membrane”(GO:0016021)有关的过程受显着影响,提示我们红光可能影响竹黄菌的细胞膜和跨膜运输状态。此外,通过差异基因的比对,红光培养下胞内HA含量的提高主要与H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上调有关,而胞外HA含量的提高主要与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有关。本研究探讨了声波和光波对竹黄菌生长和HA生物合成的影响,通过形态变化、氧化态势变化和基因表达变化等初步揭示了非生物诱导对HA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为后续竹黄菌的大规模发酵培养提供了理论与应用基础。
二、超声处理对地灵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处理对地灵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央厨房”淮扬菜肴发展概况 |
1.1.1 “中央厨房”概述 |
1.1.2 淮扬菜肴中央厨房研究进展 |
1.1.3 扬州狮子头菜肴研究进展 |
1.2 调理菜肴原料预加工中冷冻解冻技术 |
1.2.1 原料抗氧化研究进展 |
1.2.2 原料冷冻解冻技术研究进展 |
1.3 调理菜肴食品贮藏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热处理(巴氏杀菌、微波、射频) |
1.3.2 非热处理(超高压、脉冲电场、辐照) |
1.3.3 碳量子点及纳米杀菌材料 |
1.3.4 植物精油抑菌剂 |
1.4 调理菜肴食品配送过程中品质智能监测 |
1.4.1 基于化学指示剂的智能标签 |
1.4.2 基于天然提取色素指示剂的智能标签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处理对肉丸油炸品质及炸用油品质特性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的处理 |
2.3.2 指标测定方法 |
2.3.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对炸用油品质的影响 |
2.4.2 对油炸肉丸品质的影响 |
2.4.3 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联合纳米保水剂对肉丸冻藏品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保水剂的制备 |
3.3.2 样品的处理 |
3.3.3 指标测定方法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纳米抗冻保水剂的形成机理及表征 |
3.4.2 WAR-US处理对肉丸保水性的影响 |
3.4.3 WAR-US处理对肉丸中猪肉品质的影响 |
3.4.4 WAR-US处理对肉丸中虾仁品质的影响 |
3.4.5 WAR-US处理对肉丸中胡萝卜丁品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效解冻方式对肉丸品质调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不同解冻方式处理肉丸 |
4.3.2 指标测定方法 |
4.3.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蛋白质氧化特性的影响 |
4.4.2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蛋白溶解特性的影响 |
4.4.3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风味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4.4.4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水分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
4.4.5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猪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
4.4.6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虾仁品质指标的影响 |
4.4.7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胡萝卜品质的影响 |
4.4.8 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S/FC可食性涂膜抑菌机理及对扬州狮子头菜肴保鲜效果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抑菌剂的筛选 |
5.3.2 可食性涂膜液的制备 |
5.3.3 抑菌机理探究 |
5.3.4 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中的应用 |
5.3.5 指标测定方法 |
5.3.6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浓度抑菌剂抑菌效果比较 |
5.4.2 理化特性的表征 |
5.4.3 抗菌性能及抗菌机理的分析 |
5.4.4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菌落总数、酵母霉菌的影响 |
5.4.5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TBARS和TVB-N含量的影响 |
5.4.6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LF-NMR水分分布的影响 |
5.4.7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质构特性的影响 |
5.4.8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电子鼻风味的影响 |
5.4.9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电子舌滋味的影响 |
5.4.10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感官评价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S/SA-PS-FC缓释体系构建及对扬州狮子头菜肴保鲜效果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设备 |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植物精油缓释体系的构建 |
6.3.2 在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中的应用 |
6.3.3 指标测定方法 |
6.3.4 数据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精油缓释体系的性能表征 |
6.4.2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菌落总数的影响 |
6.4.3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TVB-N值的影响 |
6.4.4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高铁肌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6.4.5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质构特性的影响 |
6.4.6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LF-NMR水分分布的影响 |
6.4.7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色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天然色素指示膜的制备及其对扬州狮子头菜肴新鲜度可视化监测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设备 |
7.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7.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成膜基质、增塑剂的选择及其对成膜机制的解析 |
7.3.2 花青素智能膜的制备 |
7.3.3 智能膜对典型菜肴的监测效果测试 |
7.3.4 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的BP-ANN模型的建立 |
7.3.5 指标测定方法 |
7.3.6 数据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成膜基质对膜特性的影响 |
7.4.2 增塑剂的选择及其对成膜机制的解析 |
7.4.3 花青素指示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7.4.4 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中品质指标及指示膜颜色变化 |
7.4.5 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BP-ANN预测模型的建立 |
7.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清单 |
(2)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设计 |
1.3.1 测试种皮颜色及果肉包裹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3.2 测试暂时低温处理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的影响。 |
1.3.3 测试超声波处理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的影响。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皮颜色及果肉包裹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暂时低温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 超声波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霍山石斛多糖的分子修饰及其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石斛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石斛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1.2.2 石斛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
1.2.3 石斛多糖的免疫活性 |
1.3 多糖的修饰方法 |
1.3.1 多糖的化学修饰 |
1.3.2 多糖的物理修饰 |
1.3.3 多糖的生物修饰 |
1.4 多糖对人体益生菌的影响 |
1.5 论文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声及酶处理霍山石斛多糖条件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多糖制备 |
2.3.2 多糖及还原糖测定 |
2.3.3 霍山石斛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各组分活性检测 |
2.3.4 超声处理多糖 |
2.3.5 酶水解处理多糖 |
2.3.6 多糖对益生菌的生长作用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霍山石斛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活性多糖组分确定 |
2.4.2 超声作用条件确定 |
2.4.3 酶解条件确定 |
2.4.3.1 纤维素酶水解条件确定 |
2.4.3.2 果胶酶酶解最佳条件确定 |
2.4.3.3 α-淀粉酶酶解最佳条件确定 |
2.4.4 两种修饰多糖对益生菌增殖作用对比 |
2.5 结论 |
第3章 超声处理对霍山石斛多糖结构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超声处理多糖的制备 |
3.3.2 多糖的结构变化 |
3.3.2.1 CL-6B琼脂糖凝胶柱层析 |
3.3.2.2 分子量变化检测 |
3.3.2.3 I_2-KI实验 |
3.3.2.4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2.5 刚果红实验 |
3.3.2.6 扫描电镜观察霍山石斛多糖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CL-6B琼脂糖凝胶层析 |
3.4.2 分子量分布结果分析 |
3.4.3 I_2-KI结果分析 |
3.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3.4.5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
3.4.6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3.5 结论 |
第4章 UDHP-1的抗氧化性能及益生作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多糖抗氧化活性 |
4.3.1.1 多糖的还原力变化 |
4.3.1.2 ABTS自由基的清除 |
4.3.1.3 DPPH自由基的清除 |
4.3.1.4 羟基自由基清除 |
4.3.2 乳酸菌的生长变化 |
4.3.3 pH变化检测 |
4.3.4 乳酸产量测定 |
4.3.5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4.3.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多糖的还原力 |
4.4.2 DPPH自由基的清除 |
4.4.3 ABTS自由基的清除 |
4.4.4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
4.4.5 生物量变化 |
4.4.6 pH变化 |
4.4.7 乳酸产量 |
4.4.8 葡萄糖含量变化 |
4.4.9 蛋白质含量变化 |
4.5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桑籽蛋白质可控制备替代氮源和呈味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桑籽的加工与利用 |
1.1.1 桑籽及其营养组成 |
1.1.2 桑籽的应用现状 |
1.1.3 脱脂桑籽的预处理方法 |
1.2 替代氮源的研究进展 |
1.2.1 替代氮源 |
1.2.2 替代氮源的原料 |
1.2.3 替代氮源的应用 |
1.3 蛋白质的改性方法 |
1.3.1 微波改性 |
1.3.2 超声改性 |
1.3.3 其他方法 |
1.4 呈味肽的制备与应用 |
1.4.1 呈味肽的种类 |
1.4.2 呈味肽的制备与分析 |
1.4.3 呈味肽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桑籽蛋白水解物作为替代氮源培养裂殖壶菌产油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超声和微波辅助提取桑籽蛋白工艺 |
2.3.2 桑籽蛋白理化特性和二级结构的检测 |
2.3.3 桑籽蛋白水解物的氨基酸组成检测 |
2.3.4 桑籽蛋白水解物抗氧化活性的检验 |
2.3.5 桑籽蛋白水解物培养裂殖壶菌发酵 |
2.3.6 裂殖壶菌发酵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7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超声和微波辅助提取桑籽蛋白工艺优化及比较 |
2.4.2 桑籽蛋白理化特性和二级结构的变化 |
2.4.3 桑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2.4.4 桑籽蛋白水解物抗氧化活性 |
2.4.5 裂殖壶菌的发酵动力学 |
2.4.6 脱脂桑籽蛋白水解物作为氮源培养裂殖壶菌合成油脂的品质鉴定 |
2.4.7 桑籽蛋白与蚕蛹蛋白作为替代氮源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频逆流超声处理对桑籽蛋白提取及其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多频逆流超声仪设计工图及工作原理 |
3.3.2 多频逆流超声处理桑籽的蛋白提取工艺 |
3.3.3 桑籽蛋白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
3.3.4 脱脂桑籽蛋白的氨基酸检测 |
3.3.5 桑籽蛋白水解物的抗氧化性检测 |
3.3.6 桑籽蛋白水解物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实验 |
3.4 结果讨论 |
3.4.1 多频逆流超声处理桑籽蛋白的提取工艺 |
3.4.2 超声处理桑籽蛋白的动力学研究 |
3.4.3 多频超声处理的桑籽蛋白水解物的抗氧化性 |
3.4.4 桑籽蛋白水解物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子液体强化微流控固定化酶催化桑籽蛋白水解工艺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蛋白酶的筛选 |
4.3.2 光图案化固定化酶 |
4.3.3 微通道内表面酶固定化载量测定 |
4.3.4 离子液体对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影响 |
4.3.5 显着性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离子液体对蛋白酶相对活性的影响 |
4.4.2 微通道固定化酶催化桑籽蛋白水解工艺 |
4.4.3 固定化酶重复利用度 |
4.4.4 离子液体对酶与底物结合强度的影响 |
4.4.5 离子液体对固定化蛋白酶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桑籽蛋白水解物制备并鉴定甜味呈味肽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酶解物的分离纯化 |
5.3.2 酶解物各组分多肽含量测定 |
5.3.3 多肽的序列鉴定 |
5.3.4 水解物呈味鉴定 |
5.3.5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蛋白酶水解桑籽蛋白的呈味特性 |
5.4.2 超滤分离呈甜味的桑籽蛋白酶解物 |
5.4.3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呈甜味桑籽蛋白酶解物 |
5.4.4 反相排阻色谱分离呈甜味的桑籽蛋白酶解物 |
5.4.5 质谱鉴定呈甜味的桑籽蛋白酶解肽的组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基于非线性超声空化效应的Al-Si系合金熔炼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声波的作用 |
1.1.1 超声波的产生及传播 |
1.1.2 空化效应 |
1.2 超声在金属熔体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
1.2.1 熔体中的超声波处理工艺 |
1.2.2 超声处理对金属组织及性能的作用 |
1.2.3 超声处理金属熔体除气上的应用 |
1.3 超声空化气泡的数值模拟 |
1.4 稀土元素对铝合金的改性作用 |
1.4.1 变质细化作用 |
1.4.2 净化作用 |
1.4.3 微合金化作用 |
1.4.4 稀土元素在改性方面的应用 |
1.5 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的来源 |
1.5.2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案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1 超声波熔炼装置 |
2.2.2 浇铸模具 |
2.2.3 加热熔炼装置 |
2.3 实验方案 |
2.3.1 超声熔炼流程 |
2.3.2 金相试样制备 |
2.3.3 拉伸试样制备 |
2.3.4 声压幅值的换算 |
2.3.5 数值模拟及超声处理 |
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4.1 显微组织观察及分析 |
2.4.2 力学性能测试 |
2.4.3 超声除气分析 |
第三章 超声处理对铝硅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3.1 声压幅值的确定与转换 |
3.2 单气泡数值模拟 |
3.2.1 模拟方程及其他参数的确定 |
3.2.2 空化泡生长曲线与崩溃效应 |
3.3 4047铝硅合金的凝固规律 |
3.4 超声处理时间及功率对合金的显微组织的影响 |
3.4.1 超声处理时间对合金的显微组织的影响 |
3.4.2 超声处理功率对合金的显微组织的影响 |
3.4.3 超声处理功率细化初生硅的机理 |
3.5 超声处理对合金的除气作用 |
3.5.1 超声处理时间对合金除气的影响 |
3.5.2 超声处理功率对合金除气的影响 |
3.5.3 超声功率的超声除气机理 |
3.6 超声处理对合金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3.6.1 超声处理时间对合金抗拉强度及延伸率的影响 |
3.6.2 超声处理功率对合金抗拉强度及延伸率的影响 |
3.6.3 超声处理对合金拉伸断口形貌的影响 |
3.7 超声处理功率提高力学性能的机理分析 |
3.7.1 初生硅细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7.2 空化效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稀土协同超声对铝硅合金性能的影响 |
4.1 稀土加入量对铝硅合金改性的影响 |
4.1.1 稀土加入量对合金密度的影响 |
4.1.2 稀土加入量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稀土协同不同超声功率对铝硅合金改性的影响 |
4.2.1 稀土协同不同超声功率对合金密度的影响 |
4.2.2 稀土协同不同超声功率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外场处理及热处理对Al-25%Si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脉冲磁场在金属材料凝固中的研究进展 |
1.2.1 脉冲电流 |
1.2.2 脉冲磁场 |
1.2.3 脉冲磁致振荡 |
1.3 超声处理在金属材料凝固中的研究进展 |
1.3.1 超声处理技术 |
1.3.2 超声波在合金熔体中的效应 |
1.3.3 超声处理在熔体中的应用 |
1.4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原始材料 |
2.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2.2.1 试验设备 |
2.2.2 熔炼前期准备工作 |
2.2.3 熔炼工艺 |
2.2.4 热处理工艺 |
2.3 实验测试方法 |
2.3.1 组织观察 |
2.3.2 硬度测试 |
2.3.3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2.3.4 差示扫描分析 |
2.3.5 白光干涉仪 |
3 脉冲磁致振荡对Al-25%Si合金凝固行为及性能的影响 |
3.1 不同工艺参数处理对Al-25%Si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
3.1.1 不同脉冲峰值电流处理对Al-25%Si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
3.1.2 不同输出频率处理对Al-25%Si合金凝固初生硅的影响 |
3.2 讨论与分析 |
3.3 不同工艺参数处理对Al-25%Si合金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工艺参数处理对Al-25%Si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工艺参数处理对Al-25%Si合金摩擦磨损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超声处理对Al-25%Si合金凝固行为及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工艺参数处理对Al-25%Si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
4.2 讨论与分析 |
4.2.1 超声功率与超声强度的关系 |
4.2.2 超声处理对初生硅形核及生长的影响 |
4.3 不同工艺参数处理对Al-25%Si合金性能的影响 |
4.3.1 不同工艺参数处理对Al-25%Si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工艺参数处理对Al-25%Si合金摩擦磨损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Al-25%Si合金的动力学分析及热处理研究 |
5.1 Al-25%Si合金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5.2 Al-25%Si合金初生硅动力学特性分析 |
5.2.1 熔解过程初生硅动力学特性分析 |
5.2.2 结晶过程初生硅动力学特性分析 |
5.3 Al-25%Si合金热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肿瘤同源外泌体纳米声敏剂EXO-DVDMS的构建及其声动力杀伤乳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腺癌发展趋势及治疗现状概述 |
1.2 声动力疗法与声敏剂研究进展 |
1.2.1 超声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概述 |
1.2.2 声动力学疗法抗肿瘤机制 |
1.2.3 声敏剂 |
1.3 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1.3.1 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和基本特性 |
1.3.2 外泌体的细胞摄取 |
1.3.3 外泌体的分离纯化 |
1.3.4 外泌体的功能化修饰与药物装载 |
1.3.5 基于外泌体的治疗平台 |
1.4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华卟啉钠外泌体纳米声敏剂的构筑及其鉴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试剂与配制 |
2.2.3 细胞及动物来源 |
2.2.4 无外泌体血清的制备 |
2.2.5 外泌体提取试剂配制条件的筛选及外泌体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 |
2.2.6 华卟啉钠外泌体的制备 |
2.2.7 华卟啉钠外泌体荧光测定 |
2.2.8 华卟啉钠外泌体包封率及载药率测定 |
2.2.9 外泌体粒径、分散性、蛋白浓度测定 |
2.2.10 NTA测定EXO-DVDMS粒径及Zeta电位 |
2.2.11 TEM观察EXO-DVDMS形貌 |
2.2.12 细胞、外泌体中蛋白的提取和定量 |
2.2.13 Western blot检测EXO-DVDMS的外泌体标志性蛋白 |
2.2.14 EXO-DVDMS样品中载华卟啉钠外泌体的比率测定 |
2.2.1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EG-8K改良法提取纯化细胞外泌体及血液外泌体 |
2.3.2 DVDMS荧光测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3 影响直接孵育法制备EXO-DVDMS的因素 |
2.3.4 不同载药方式制备的EXO-DVDMS |
2.3.5 EXO-DVDMS的表征 |
2.3.6 EXO-DVDMS样品载华卟啉钠外泌体的比率测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模拟生理条件下外泌体对华卟啉钠的药物保护作用及EXO-DVDMS释药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仪器与设备 |
3.2.2 试剂与配制 |
3.2.3 细胞来源培养 |
3.2.4 超声装置 |
3.2.5 EXO-DVDMS的制备 |
3.2.6 EXO-DVDMS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粒径稳定性 |
3.2.7 EXO-DVDMS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光谱性质稳定性 |
3.2.8 超声联合EXO-DVDMS模拟生理条件下的单线态氧产率 |
3.2.9 不同条件下EXO-DVDMS中DVDMS释放规律 |
3.2.10 TA法检测超声空化效应 |
3.2.11 超声对EXO-DVDMS形态的影响 |
3.2.12 超声对EXO-DVDMS胞内释放的影响 |
3.2.1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浓度血清溶液中Blank-EXO和EXO-DVDMS的粒径变化 |
3.3.2 Free-DVDMS和EXO-DVDMS光谱性质研究 |
3.3.3 模拟生理条件下超声联合EXO-DVDMS的单线态氧产率测定 |
3.3.4 不同条件下EXO-DVDMS中DVDMS释放规律 |
3.3.5 超声联合EXO-DVDMS的空化效应测定 |
3.3.6 超声对EXO-DVDMS形态的影响 |
3.3.7 超声对EXO-DVDMS胞内释放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超声联合华卟啉钠外泌体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仪器与设备 |
4.2.2 试剂与配制 |
4.2.3 细胞来源及培养 |
4.2.4 超声装置 |
4.2.5 EXO-DVDMS的制备 |
4.2.6 Lipo-DVDMS的制备 |
4.2.7 EXO-DVDMS在4T1细胞中的摄取规律分析 |
4.2.8 EXO-DVDMS细胞水平的同源靶向性评估 |
4.2.9 超声作用下4T1细胞对Free-DVDMS和EXO-DVDMS的摄取 |
4.2.10 FD500摄取法检测超声联合EXO-DVDMS对4T1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4.2.11 MTT法检测不同处理后4T1细胞存活率 |
4.2.12 CalceinAM/PI双染检测细胞存活情况 |
4.2.13 超声联合EXO-DVDMS在4T1细胞内的活性氧产率测定 |
4.2.14 超声对EXO-DVDMS胞内定位及胞内转运的影响 |
4.2.1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EXO-DVDMS在4T1细胞中的摄取规律 |
4.3.2 4T1细胞对不同形式DVDMS的摄取 |
4.3.3 EXO-DVDMS细胞水平的同源靶向性评估 |
4.3.4 超声联合EXO-DVDMS对4T1细胞摄取DVDMS的影响 |
4.3.5 超声联合EXO-DVDMS对4T1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4.3.6 超声联合EXO-DVDMS对4T1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 |
4.3.7 超声联合EXO-DVDMS在4T1细胞内的活性氧产率测定 |
4.3.8 超声对EXO-DVDMS胞内定位及胞内转运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引导超声作用下华卟啉钠外泌体的体内代谢及同源肿瘤富集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仪器与设备 |
5.2.2 试剂与配制 |
5.2.3 细胞来源、细胞培养及动物模型 |
5.2.4 超声装置与处理模式 |
5.2.5 DiR-EXO和EXO-DVDMS的制备 |
5.2.6 微泡的制备 |
5.2.7 游离DVDMS及EXO-DVDMS的血液长循性能测定 |
5.2.8 EXO-DVDMS在4T1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富集规律 |
5.2.9 EXO-DVDMS的体内同源肿瘤寻靶能力研究 |
5.2.10 引导超声联合EXO-DVDMS处理后4T1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EXO-DVDMS富集量测定 |
5.2.11 引导超声联合EXO-DVDMS处理后EXO-DVDMS在4T1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分布及渗透性研究 |
5.2.12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EXO-DVDMS血液长循性能测定 |
5.3.2 同源外泌体在4T1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富集 |
5.3.3 EXO-DVDMS在体水平同源肿瘤靶向性研究 |
5.3.4 引导超声联合EXO-DVDMS作用后4T1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EXO-DVDMS代谢及富集研究 |
5.3.5 引导超声联合EXO-DVDMS处理后EXO-DVDMS在4T1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分布及渗透性研究 |
5.3.6 引导超声联合Free-DVDMS/EXO-DVDMS处理后DVDMS在4T1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分布及代谢规律 |
5.4 讨论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多级超声联合华卟啉钠外泌体纳米声敏剂对乳腺癌杀伤作用的在体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仪器与设备 |
6.2.2 试剂与配制 |
6.2.3 细胞来源、细胞培养及动物模型 |
6.2.4 超声装置与处理模式 |
6.2.5 EXO-DVDMS的制备 |
6.2.6 微泡的制备 |
6.2.7 多级超声联合EXO-DVDMS对小鼠4T1肿瘤生长抑制效应研究 |
6.2.8 肿瘤组织与各器官形态学观察 |
6.2.9 肿瘤组织TUNEL染色分析 |
6.2.10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变化 |
6.2.11 小鼠肝肾生化指标检测 |
6.2.12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多级超声联合EXO-DVDMS对小鼠4T1肿瘤生长的影响 |
6.3.2 不同处理后肿瘤组织PCNA表达变化 |
6.3.3 不同处理后TUNEL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 |
6.3.4 多级超声联合EXO-DVDMS对小鼠4T1肿瘤肺转移的影响 |
6.3.5 不同处理后肿瘤组织MMP-9的表达变化 |
6.3.6 多级超声联合EXO-DVDMS对荷瘤小鼠体重及主要脏器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低强度间歇超声处理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试验装置 |
1.3 试验方法 |
1.3.1 主要指标的选择、控制及检测方法 |
1.3.1.1 发酵温度 |
1.3.1.2 超声处理声强 |
1.3.2 试验设计 |
2 结果及分析 |
2.1 超声处理强度和单次超声处理时间对厌氧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超声处理时间对稻秸溶出率的影响 |
2.3 超声处理声强、单次超声处理时间及时间间隔组合对50d总产气量和CH4含量的影响 |
2.4 低强度间歇超声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日产气量和沼气中CH4含量的影响 |
3 结 论 |
(9)短乳杆菌生物合成γ-氨基丁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γ-氨基丁酸概述 |
1.1.1 GABA的理化性质 |
1.1.2 GABA的生理功能 |
1.1.3 GABA的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 |
1.1.4 GABA的制备方法 |
1.1.5 GABA的应用 |
1.2 乳酸菌生产GABA研究现状 |
1.3 立题背景及创新点 |
1.3.1 立题背景 |
1.3.2 创新点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菌株筛选与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菌株筛选结果 |
2.3.2 GABA产物鉴定 |
2.3.3 菌株鉴定 |
2.4 本章小结 |
3 Lactobacillus brevis DLF-19076 培养优化及分批发酵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L.brevis DLF-19076 的种龄的确定 |
3.3.2 培养基成分对GABA合成的影响 |
3.3.3 培养条件对合成GABA的影响 |
3.3.4 分批补料发酵生产GABA |
3.4 本章小结 |
4 Lactobacillus.brevis DLF-19076 细胞催化合成GABA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细胞催化合成GABA反应条件优化 |
4.3.2 细胞透化性处理对生物催化合成GABA的影响 |
4.3.3 L.brevis DLF-19076 细胞催化合成GABA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菌株L.brevis DLF-19076的16S rDNA测序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超声和光照对竹红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竹黄菌及竹红菌素的研究进展 |
1.1.1 竹黄菌简介 |
1.1.2 竹红菌素简介 |
1.1.3 竹红菌素的生物活性 |
1.1.4 竹红菌素的生物合成调控 |
1.1.5 竹红菌素的生物与非生物诱导 |
1.2 超声对真菌生长发育及次级代谢的影响 |
1.2.1 超声简介 |
1.2.2 超声对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超声对真菌次级代谢的影响 |
1.3 光照对真菌生长发育及次级代谢的影响 |
1.3.1 光照简介 |
1.3.2 光照对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光照对真菌次级代谢的影响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超声对竹黄菌生长和竹红菌素合成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株 |
2.2.2 培养基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竹黄菌培养 |
2.3.2 竹黄菌种子液制备 |
2.3.3 超声处理条件筛选 |
2.3.4 竹黄菌形态观察与菌团直径测定 |
2.3.5 竹黄菌生物量测定 |
2.3.6 竹红菌素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7 细胞膜通透性分析 |
2.3.8 脂肪酸的提取和检测 |
2.3.9 活性氧的染色观察 |
2.3.10 活性氧的测定 |
2.3.11 抗氧化酶的测定 |
2.3.12 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检测 |
2.3.13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竹黄菌生长及竹红菌素合成动态曲线 |
2.4.2 超声处理对竹黄菌生物量的影响 |
2.4.3 超声处理对竹黄菌形态及菌团直径的影响 |
2.4.4 超声处理对竹红菌素合成的影响 |
2.4.5 超声处理条件的优化结果 |
2.4.6 超声处理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2.4.7 超声处理对活性氧的影响 |
2.4.8 超声处理对抗氧化酶的影响 |
2.4.9 超声处理对竹红菌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光暗条件对竹黄菌生长发育及竹红菌素合成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株 |
3.2.2 培养基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竹黄菌培养 |
3.3.2 光暗比处理方法 |
3.3.3 竹黄菌生物量测定 |
3.3.4 竹黄菌形态观察及菌团直径测定 |
3.3.5 竹红菌素提取及含量测定 |
3.3.6 活性氧的染色观察 |
3.3.7 活性氧含量测定 |
3.3.8 抗氧化酶的检测 |
3.3.9 活性氧清除剂维生素C处理方法 |
3.3.10 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检测 |
3.3.11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光暗条件对竹黄菌生物量的影响 |
3.4.2 光暗条件对竹黄菌形态的影响 |
3.4.3 光暗条件对HA合成的影响 |
3.4.4 光暗条件对活性氧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
3.4.5 光暗条件对活性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6 光暗条件下活性氧与HA合成关系 |
3.4.7 光暗条件对竹红菌素生物合成基因表达影响 |
3.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光质对竹红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株 |
4.2.2 培养基 |
4.2.3 实验试剂 |
4.2.4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竹黄菌培养 |
4.3.2 红光培养的处理方法 |
4.3.3 RNA提取和cDNA文库的构建 |
4.3.4 cDNA文库测序、拼接和注释 |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GO聚类分析 |
4.3.7 qPCR的验证 |
4.4 实验结果 |
4.4.1 红光影响竹黄菌的生长及HA生物合成 |
4.4.2 竹黄菌cDNA文库的构建、测序和序列拼接 |
4.4.3 竹黄菌转录组unigene的注释 |
4.4.4 红光影响竹黄菌基因的转录表达 |
4.4.5 红光影响竹红菌素的生物合成的机制 |
4.5 本章讨论与小结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四、超声处理对地灵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D]. 孙亚男. 江南大学, 2021(01)
- [2]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一把伞南星种子萌发的影响[J]. 王永,成忠均,周茂嫦,李恒谦,王彩云,徐庆祝,柳敏,张翔宇,阮培均. 农业工程技术, 2021(08)
- [3]霍山石斛多糖的分子修饰及其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影响研究[D]. 黄功.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4]桑籽蛋白质可控制备替代氮源和呈味肽的研究[D]. 李文静.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5]基于非线性超声空化效应的Al-Si系合金熔炼工艺研究[D]. 黄丽杨.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外场处理及热处理对Al-25%Si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D]. 陈祥. 西安工业大学, 2020
- [7]肿瘤同源外泌体纳米声敏剂EXO-DVDMS的构建及其声动力杀伤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 刘亦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8]低强度间歇超声处理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J]. 向天勇,袁小利,程辉彩,张无敌,董仁杰,单胜道,张昌爱.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9(03)
- [9]短乳杆菌生物合成γ-氨基丁酸的研究[D]. 李胜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超声和光照对竹红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研究[D]. 孙春晓. 苏州大学, 2018(12)
标签:超声成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