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看寓言故事——寓言新编(论文文献综述)
罗佐领[1](2021)在《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寓言文体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发展中逐渐被运用到教学中,形成悠久的寓言教育传统。但在中国,寓言用于教学的历史较短,人们对寓言文学价值的关注多过教育价值,对小学寓言教学的研究远多于初中寓言,初中寓言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据此,本文将针对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寓言的阅读教学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和策略。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寓言及寓言教学相关情况的论述。首先,明确寓言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并对中西方的寓言教学传统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分析寓言在初中生心理、道德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价值。第二章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编排情况进行分析。先对寓言篇目进行全面分析,再从教材单元编排的角度,对单元导语、课前提示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部分展开论述,最后明确教材在寓言编排上具有选文分布调整较大、突出寓言文体特征、强调阅读训练等特点。第三章采用访谈、问卷及课堂观摩的形式对目前初中寓言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从调查结果中可知,目前初中寓言教学存在学生对寓言认识不深、积累不足,教师的寓言教学偏重寓意解读、教法模式化倾向严重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学情与考情相互影响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受小学寓言学习的影响较大,不够重视初中寓言教学以及教师教学研究意识的缺乏等。第四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首先,应当依据学生学情和寓言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与目标;其次,在寓言阅读教学设计中要突显寓言文体特征,辅之以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并强调寓意解读与寓言知识内化并重;再次,要重视寓言类整本书阅读的积累。总之,在普遍不重视寓言教学的初中阶段,应该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等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提高寓言文体的利用率,改变寓言教学的现状。
张梦飞[2](2021)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材是学生知识获取、人格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官方渠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材中塑造的典型男女人物形象能够增进学生对男女两性人物特质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性别意识、性别价值取向及性别角色规范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及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着巨大的裨益。本文以部编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综合前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通过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等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以及教材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对学生性别意识、性别角色的影响。本文共有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目前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的阐释等,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男性形象、性别角色社会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本文采用的社会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进行了理论梳理。第一章是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主要对教材中男性作者的数量、题目中含有性别倾向的篇目、课文中男性人物的数量、插图中人物的性别、精读与略读课文及课后辅助系统中男性人物的数量等外在形象进行了量的统计与分析,初步了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的分布。第二章主要从教材中男性人物所处的时代、国别、职业、家庭角色等外在形象及道德品质、心理情绪等内在形象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总结得出男性的内外形象,并通过对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游戏活动、教师访谈等方面搜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中男性形象的看法,从教师与学生对该版本语文教材的感知层面进行论述,主要探讨了教师与学生是否感知到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男性形象,以及教材中的男性形象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怎样理解文中的男性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叙述。第三章主要试图探究该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父权制文化的缩影、教材编者的无意识行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再现、女性作者声音的缺失以及该版本小学语文教材是通过何种形式呈现男性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的刻画、插图的呈现、活动系统的展现。第四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及建议,从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男性形象对学生性别角色社会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根据前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的呈现特点及形成原因从而提出教材编订与审定、教师层面的建议。在教材的编订层面:首先,教材编者要摒弃性别刻板印象,秉承两性平等的理念编写教材。其次,教材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应该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时代化。最后,增加女性人物数量,丰富女性形象。在教材的审定层面:教材审定部门要制定相关原则和规定,将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理念融入审定工作,为教材编定者树立正确的编订方向。要加强与学科专家、心理学家等社会力量的联系,检核教科书,剔除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对男性形象进行多元化解读,恰当地传递教材中的性别意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因性施教”,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角色行为,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赵崇雯[3](2021)在《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研究 ——基于2020年100道作文题的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中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命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核心素养的出现对作文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当前命题还存在范围过于狭隘、忽视创新思维发展、审美感受空间不足和多元文化缺失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多元的,其中,扩宽命题范围、引导创新思维的发展、创设审美感受空间、融入多元文化都是重要的策略。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为作文命题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论述了高中作文命题研究的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作文命题进行概述,介绍了相关概念以及核心素养与作文命题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作文命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丰富学生生活实际、满足考场作文需要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命题要遵守语言潜能的开发、思维品质的形成、审美情趣的创造、文化修养的提升等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主要从范围、形式、内容和内涵等方面分析命题存在命题范围过于狭隘、缺乏创新思维培养、忽视审美创设、缺少多元文化参与等四个方面的不足。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适合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能力设计开放性命题、打破思维定式和调动隐性知识设计创新性命题、创设审美情境和塑造审美主体设计审美性命题、加强传统文化联系以及发掘当代文化价值设计多元文化命题等方面的策略。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内容,并分析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查艳红[4](2020)在《《小孩月报》的文体探索与晚清书面语变革(1875—1881)》文中指出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着力从传教士相关文献的角度来探讨近现代语言文字与文学中的异域资源。这些研究更有利于厘清白话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也有利于加深当前对现代白话文复杂形成过程的认识。传教士报刊文体也成为研究晚清书面语变革的重要对象,综合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多数研究多集中于概览和梳理,对于个案的研究尚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笔者发现《小孩月报》这份创办于19世纪70年代的儿童期刊在晚清中文报刊中率先开启了运用官话作为报刊主要文体的尝试,因此,本论文以《小孩月报》这份杂志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刊物的文体探索以及在晚清以降的书面语变革中所处的位置和意义。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使用的“文体”的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章对《小孩月报》在晚清传教士中文报刊文体变革的背景中进行具体定位。第二章分析《小孩月报》的通俗性需求,探讨传教士将书面语贴近通行口语即官话的尝试,呈现该杂志对于官话的运用情况与其文体的过渡特征。首先展现19世纪中后期传教士对官话的讨论和学习的脉络,呈现报刊文体新变的背景;其次,将这份杂志的前两期《小孩月报志异》与第三期作对比,考察官话行文的缘起和初期的面貌。接着考察该杂志刊载的《天路历程摘要》如何对1865年宾为霖官话译本小说《天路历程》进行改写,体现此阶段官话书面语形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分析官话行文的困境与文体杂糅特征的关联。第三章考察传教士“言文一致”的追求如何推动官话的书写向更加书面化的方向推进。首先分析报刊文体中的欧化特征如何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扩大了汉语的表现力。其次,这种欧化特征表现在报刊中的诗歌、寓言等文学作品当中,使得其中的文体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古白话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报刊作品中官话的书面语形态向更加严密、丰富和雅驯的方向发展。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研究内容,并试图在19世纪传教士语言文字事工的背景中讨论这一刊物的影响。一方面,它提供的经验不但在此后的文字事工中为其他传教士所借鉴,而且还为中国近代民族白话报刊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这份刊物对于报刊文体的探索也参与并促进了晚清书面语变革的进程,为现代白话文的塑形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参照。
李云丽[5](2020)在《山西泽州鼓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鼓书是一种民间传统说唱艺术,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独特地域文化的产物,反映着风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泽州鼓书是众多鼓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繁多的书目、丰富的唱腔板式等,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但是至今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泽州鼓书书目内容、具体唱词、演奏乐器等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民间鼓书艺人的口述史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泽州鼓书为出发点,对鼓书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鼓词内容、鼓词艺术特点、表演形态、与礼俗生活的互动、传承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地分析,同时将泽州鼓书与晋城市范围内的其他鼓书进行了比较,对其不同点展开论述,分析了不同点产生的原因,体现了泽州鼓书的独特性。泽州鼓书是泽州地区一种优秀的传统曲艺,从民众中产生,反映着民众的普通生活及思想感情。其大约产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由鼓书艺人徐廷荣从绥远(今内蒙古)带回,后经第二代鼓书艺人崔小红根据多年演出经验的大胆创新,吸收当地姊妹艺术的精华,不断丰富其唱腔板式,开始渐趋成熟,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说唱。泽州鼓书书目繁多,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官场故事、孝子贤孙、爱情故事、家庭琐事、时事政策、劝诫人心、神话故事等七类,不同的故事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内容,体现了不同的主题,但毫无例外,都是民众心声的直接体现,都是对真善美生活的一种追求。其语言多采用当地方言,其中不乏粗俗口语的使用,极具乡土性。泽州鼓书属一种叙事体,与戏曲的代言体有着很大的区别,鼓书艺人可以在现实与书本中跳进跳出,也可以直接和观众交流感情,拉进和观众的距离。从表演体质来看,其演出场所较为随意,演出方式多样,伴奏乐器不断丰富,唱腔板式融合其他曲艺的精华,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泽州鼓书与当地民俗生活互动频繁。当地人在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的重要场合、岁时节日的娱乐场合以及酬谢神灵的神圣场合都要邀请鼓书艺人进行演出。礼俗生活为鼓书提供了演出市场,鼓书则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求。鼓书与礼俗的互动记录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此外,泽州鼓书虽然与阳城鼓书、陵川鼓书等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近,但受生产方式、方言及民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演唱书目、唱腔曲调及传承方式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然而,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却不容乐观。因此,对泽州鼓书展开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国内鼓书研究的成果,而且可以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鼓书的传承与保护。
黄秋硕[6](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研究说明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张笑[7](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秦散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它更是充当着特殊的角色。不仅是因为其在教材分布上占据一定比例,更是因为它对培养初中生的健全人格有着积极影响。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先秦散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据调查,初中先秦散文的教学还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如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重教轻读、教师文体意识淡薄、教学方式不灵活等。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为研究对象,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先秦散文进行归类,分析先秦散文的文体特征,找出教学的侧重点,并结合初中先秦散文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课题提出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进行概述。首先,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的分布情况做了简要分析;其次,在借鉴我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先秦散文进行分类解读,从而明晰先秦散文教学的重点。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初中先秦散文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先秦散文的教学改进策略。首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当前先秦散文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初中先秦散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针对先秦散文的教学现状,结合先秦散文的文体特征,提出教学的改进策略。第四部分依据提出的先秦散文教学改进策略,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进行教学设计,并尝试把教学设计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王晶晶[8](2020)在《论华北皮影戏的美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我国的皮影戏流传地域广阔,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陕西、甘肃、河南、山东等省份,并逐渐分为北方影系、西部影系和中南部影系,其中属于北方影系的华北皮影戏尤为繁盛。华北地区的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剧目流传、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独特的演唱方式,并在乡镇农村中拥有着大量的观众。剧目方面,题材上主要有传统历史戏、家庭婚恋戏、神话志怪戏、现代戏等,其中历史题材占比最大,古代戏的数目远远多于现代戏。在剧本上有着“大团圆”意识、平民意识、重武轻文意识,主题上多为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故事颇具传奇性。造型方面,该地区的皮影道具以驴皮为主,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敷彩、发汗烫平与缀订合成等七个步骤方可完成。由于造型上采用散点透视的原理,从而将原本的二维皮影呈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影具整体上呈现出平面性、戏曲化、地域性的审美特征。演唱方面,分为生、小、大、(髯)、丑等角色,使用华北地区独特的“掐嗓演唱”,主要的唱词结构由简到繁大致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三赶七等。表演时,演唱者用方言演唱,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加入乡间俚语,因而极具地方色彩,呈现出写意性、乡土性与综合性的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曾经繁盛于乡间的皮影戏正变得举步维艰。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皮影戏,剧目的更新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在保留优秀的传统连台本戏的基础上,提炼出更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折子戏;另一方面是创作新戏,尤其是精彩、短小的单出戏更适应现代大众的观赏需求。造型上要突破原有的风格,多融入流行元素。当然,皮影戏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艺人自身的努力。目前,全方位数字化保存皮影艺术是对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之一。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与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华北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至今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在影戏艺术整体式微的当下,从保护皮影戏的美学特征和演出生态出发,尊重其乡土性、民间性、草根性和灵活性,应该成为皮影戏艺术的发展方向。
杨振兴,沈艳丽,李长胜,石蕾蕾,李爱玲,刘颖,杨旻璞,陈亚飞[9](2020)在《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文中研究指明前言2019年,同学们和全国小学生一起改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今年成为使用新统编教材的第一届毕业生。为了让大家打好小学的基础,顺利向中学学习过渡,今年的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一方面要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知识学法进行梳理提升,另一方面还要对照统编教材做必要的查漏补缺,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为自己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周丽[10](2020)在《《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另外,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知识的传递又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教科书是经过编者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精心选择的结果。选文质量的高低和选文编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教科书的使用价值。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进入教科书,选入教科书的篇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到特定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科书选文的排列组合也是编者教育意图的体现。民国时期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的关键时期,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中华书局,在这一时期编纂的国文、国语教科书,有利地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本论文以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文翰编写的《新编初中国文》为研究对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研究这套教科书的选文系统,对其选文内容和选文编排等做出全面系统的归纳,以期对民国时期的这套使用较广的教科书的选文情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这套教科书的选文系统做出客观评价,为今天的教科书选文提供历史经验与借鉴意义,帮助今天的研究者明白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有其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可盲目追捧。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新编初中国文》这套教科书选文背景进行分析,根据当时中国国情,笔者将背景分为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教科书编辑时期的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其次介绍陆费逵的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编者及其同事的教育思想等教育背景对选文的影响。第二部分对选文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的选文标准进行分析,分析编者是在哪些标准的指导下,有目标的将文章选入《新编初中国文》。整套教科书体现出经典性、时代性、教育性以及以生为主的选文标准。第三部分,对这套教科书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包括选文的来源、选文体裁、选文题材,在系统全面分析教科书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在民国中后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这套教科书选文内容所呈现出的特点。第四部分,通过对这套教科书选文编排情况的分析,梳理其选文编排呈现出的突出特点。第五部分,分析这套教科书选文系统的可借鉴与不足之处,对当代教科书选文的启示。
二、我看寓言故事——寓言新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看寓言故事——寓言新编(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寓言与寓言教学 |
第一节 寓言的定义及特征 |
第二节 寓言的教育传统与教学价值 |
第二章 初中语文寓言编选情况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寓言编选情况分析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寓言选文编排的特点 |
第三章 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寓言阅读教学的调查情况 |
第二节 初中寓言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初中寓言阅读教学现状的成因 |
第四章 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以学情和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
第二节 寓言阅读教学设计要突出文体特征 |
第三节 选择多样化的寓言阅读教学方法 |
第四节 寓意解读和寓言知识内化并重 |
第五节 重视寓言类整本书阅读的积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寓言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2:学生寓言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狼》教学设计 |
致谢 |
(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部编本教材的出现 |
(二)追求男女平等的热点 |
(三)对教材中的男性研究较少 |
(四)社会性别角色互渗现象的出现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
(二)对教材中男女性别的研究 |
(三)非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四)有关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五)语文教材对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
(六)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男性形象 |
2.部编版语文教材 |
3.性别角色社会化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学习理论 |
2.符号互动理论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过程 |
七、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
一、课本中男性人物分布及量的分析 |
(一)选文男性作者的数量分析 |
(二)课文题目中含有性别倾向篇目的统计分析 |
(三)对精读、略读课文及辅助系统中两性人物的统计 |
(四)教材插图人物性别的统计与分析 |
(五)课文中两性人物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
第二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与师生感知 |
一、教材中男性人物外在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一)男性所处时代的统计与分析 |
1.课文中男性所处时代的统计 |
2.各时期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 |
(二)男性人物国别的统计与分析 |
1.课文中男性人物的国别统计 |
2.国外男性形象的分析 |
(三)男性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1.男性社会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2.男性家庭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二、教材课文中男性的内在形象统计与分析 |
(一)男性道德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1.有关他人的道德品质 |
2.有关自我的道德品质 |
3.有关集体的道德品质 |
4.有关自然的道德品质 |
(二)男性心理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1.情绪 |
2.性格 |
三、男性形象与师生感知 |
(一)教师对教材中男性形象的认识与运用 |
(二)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的感知 |
第三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塑造方式分析 |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
(一)父权制文化的缩影 |
(二)教材编写者的无意影响 |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再现 |
(四)女性作者声音的缺失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塑造的方式 |
(一)故事情节的刻画 |
(二)插图的呈现 |
(三)活动系统的展现 |
1.口语交际与习作 |
2.经典阅读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一)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二)男性形象与育人价值 |
1.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引领学生角色担当 |
2.增强学生角色归属感,提高学生行为动机 |
3.深化学生角色认知,影响学生职业选择 |
二、研究建议 |
(一)教材的编订 |
(二)教材的审定 |
(三)教师及其对教材的运用 |
1.恰当地传递教材中的性别意识 |
2.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角色行为 |
3.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研究 ——基于2020年100道作文题的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课标的要求 |
2.写作教学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统计分析法 |
3.案例论证法 |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1.核心素养 |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3.作文命题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作文命题的关系 |
1.语文核心素养积极引导作文命题 |
2.作文命题积极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写作命题的价值与原则 |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价值 |
1.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2.丰富生活实际写作 |
3.满足考场写作需要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原则 |
1.注重语言潜能的开发 |
2.注重思维品质的形成 |
3.注重审美情趣的创造 |
4.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 |
三、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问题现状 |
(一)命题的现状 |
1.命题范围 |
2.命题形式 |
3.命题内容 |
4.主题内涵 |
(二)命题的主要不足 |
1.命题范围过于狭隘 |
2.缺乏创新思维培养 |
3.忽视审美情感创设 |
4.缺少多元文化内涵 |
四、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优化策略 |
(一)扩大命题范围 |
1.联系学生生活 |
2.发挥联想能力 |
(二)积极引导创新思维发展 |
1.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命题形式 |
2.调动隐性知识,创新命题内容 |
(三)积极创设审美感受空间 |
1.创设审美情境 |
2.塑造审美主体 |
(四)积极融入多元文化 |
1.发掘当代文化的多元价值观 |
2.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理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标准类 |
(二)着作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期刊类 |
附录 |
附录1:关于高中作文题目一览表 |
附录2:高中作文试题的来源及内容 |
致谢 |
(4)《小孩月报》的文体探索与晚清书面语变革(1875—188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晚清传教士中文报刊文体变革中的《小孩月报》 |
第一节 19世纪传教士的中文报刊实践概述 |
第二节 《小孩月报》的编辑理念与“文字传教”的策略性转向 |
第三节 “杂志”定位与文学专栏的设置 |
第二章 报刊文体的通俗性需求:以“官语”“浅文”行文 |
第一节 19世纪中后期传教士的“官话”讨论与报刊文体新变 |
第二节 《小孩月报志异》与官话行文的初貌 |
第三节 《天路历程摘要》连载:对宾为霖官话译本的改写 |
第四节 杂糅文体与官话行文的困境 |
第三章 “言文一致”的追求:官话书面化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欧化特征:新词与新语法结构的创造 |
第二节 赞美诗译本:汉语诗歌的新形式 |
第三节 寓言故事栏目:增强官话书面语的表现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孩月报》目录 |
后记 |
(5)山西泽州鼓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泽州鼓书的生态环境及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泽州鼓书的自然生态 |
第二节 泽州鼓书的文化生态 |
第三节 泽州鼓书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鼓词的作者及内容 |
第一节 鼓词的作者 |
第二节 鼓词内容的分类及来源 |
第三节 鼓词作者与内容的相互影响 |
第三章 鼓词的曲艺特征及艺术特点 |
第一节 鲜明的曲艺特征 |
第二节 显着的艺术特点 |
第四章 泽州鼓书的演出生态 |
第一节 灵活的演出场所 |
第二节 多变的表演方式 |
第三节 多样的伴奏乐器 |
第四节 丰富的器乐曲牌与唱腔板式 |
第五章 泽州鼓书与民俗生活 |
第一节 人生仪礼中的鼓书表演 |
第二节 岁时节日中的鼓书表演 |
第三节 酬谢神灵时的鼓书表演 |
第六章 泽州鼓书的独特性及原因 |
第一节 唱腔板式 |
第二节 说唱书目 |
第三节 传承方式 |
第七章 泽州鼓书的传承和发展 |
第一节 泽州鼓书的传承方式及传承人 |
第二节 泽州鼓书的发展状况 |
第三节 泽州鼓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目前对于泽州鼓书的保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泽州鼓书书目表 |
附录B 泽州鼓书部分演员名录 |
附录C 访谈录音整理 |
附录D 鼓书唱词文本收录整理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
3.《天道溯原》之影响 |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
一、同文馆总教习 |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
2.丁韪良作品分析 |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
三、其他方面问题 |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
三、关于太平天国 |
四、关于晚清改革 |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
一、关于中国寓言 |
二、关于民间传说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概述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的分布情况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的文体特征 |
一、历史散文 |
二、诸子散文 |
第二章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及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梳理 |
第二节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
一、教师文体意识淡薄 |
二、重讲轻读,忽视学生主体感受 |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 |
四、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第三节 初中先秦散文的教学策略 |
一、明辨文体,强化文体意识 |
二、以读促教,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
三、品析语言,多种方式深化理解 |
四、感知情意,培养人文精神 |
第三章 初中先秦散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先秦散文教学设计举隅 |
一、历史散文的教学设计举隅 |
二、诸子散文的教学设计举隅 |
第二节 先秦散文教学过程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先秦散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先秦散文学习情况访谈记录 |
附录三 初中先秦散文教学情况访谈记录 |
致谢 |
(8)论华北皮影戏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课题研究现状及评析 |
三 本课题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皮影戏的溯源与发展 |
一 影戏的起源 |
二 影戏的发展 |
第二节 皮影戏的分类与分布 |
一 分类 |
二 分布 |
第三节 华北皮影戏的流传与现状 |
一 流传 |
二 现状 |
第二章 华北皮影戏的剧本美:返朴还淳 |
第一节 剧目概述 |
一 剧目题材分析 |
二 题材特征的形成原因 |
第二节 历史剧与现代戏的个案分析 |
一 历史剧《鸡宝山》 |
二 现代戏《焦裕禄》 |
第三节 剧本中蕴藏的审美意识 |
一 “大团圆”意识 |
二 平民意识 |
三 重武轻文意识 |
第三章 华北皮影戏的造型美:简中求繁 |
第一节 皮影的材质 |
一 北方驴皮皮影 |
二 西部牛皮皮影 |
三 中南部地区羊皮、塑料及纸质皮影 |
第二节 皮影的制作工艺 |
一 制作方法 |
二 造型特征 |
三 造型分类 |
第三节 皮影造型的美学特征 |
一 平面性 |
二 戏曲化 |
三 地域性 |
第四章 华北皮影戏的演唱美:以声带画 |
第一节 舞台设置与操纵方法 |
一 舞台设置 |
二 人员安排 |
三 提线表演 |
第二节 独特的演唱方式 |
一 独创的“掐嗓演唱” |
二 皮影中的角色行当 |
三 精巧的唱词结构 |
四 “文拉武打”的乐器伴奏 |
第三节 皮影演唱的美学特征 |
一 写意性 |
二 乡土性 |
三 综合性 |
第五章 现实语境下保护与传承皮影审美的措施 |
第一节 剧目的更新 |
一 传统戏:从连台本到折子戏 |
二 创新戏:对剧目进行更新 |
第二节 造型的突破 |
一 灵动性:“会呼吸”的影人道具 |
二 新鲜感:突破传统皮影造型惯式 |
三 互动性:加强观众的皮影体验 |
第三节 演出的转变 |
一 演出内容:结合IP,博采众长 |
二 演出生态:官方扶持与艺人自救结合 |
三 演出资料:数字化皮影戏演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皮影戏) |
附录 B 华北皮影戏部分剧本故事梗概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谢辞 |
(9)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识字写字 |
●我知道 |
汉语拼音是工具 |
一、牢记汉语拼音基础知识 |
二、掌握音节拼读拼写规则与方法 |
识字写字是基础 |
一、牢记识字写字基础知识 |
二、掌握识字方法 |
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复习策略 |
一、关于汉语拼音 |
二、关于识字、写字 |
●我会做 |
阅读 |
●我知道 |
古诗文阅读积累 |
一、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
二、讲求策略与方法 |
●我会做 |
一、诗词在胸天地宽 |
二、文言文阅读 |
课内现代文阅读 |
●我知道 |
一、理解词句,奠定基础 |
二、学习策略,形成意识 |
三、关注文体,掌握方法 |
●我会做 |
一、字词积累与运用 |
二、句子训练营 |
三、阅读综合训练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课外阅读 |
●我知道 |
一、明确课外阅读要求 |
二、统编教材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
三、讲求课外阅读的实效 |
四、课外阅读复习策略 |
●我会做 |
一、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完成下列题目。 |
二、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
写作 |
●我知道 |
一、明确写作方法 |
关于记实文 |
关于想象文 |
关于说明文 |
关于应用文 |
关于口语交际 |
二、讲求复习策略 |
●我会做 |
综合训练 |
一、倾听表达 |
二、积累运用 |
三、阅读感悟 |
四、生活实践 |
五、习作园地 |
附:听力材料 |
技能提升 |
一、打基础 |
二、谈文学 |
三、说生活 |
四、读文章 |
(10)《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文献综述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6 研究方法 |
2 《新编初中国文》编辑背景 |
2.1 社会背景 |
2.1.1 政治方面 |
2.1.2 经济方面 |
2.1.3 文化方面 |
2.2 教育背景 |
2.2.1 陆费逵的教育思想 |
2.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2.2.3 编者及其同事对《新编初中国文》编辑的影响 |
2.2.4 1936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对《新编初中国文》编选的影响 |
3 《新编初中国文》的选文标准分析 |
3.1 经典性 |
3.2 时代性 |
3.3 教育性 |
3.4 以生为主 |
4 《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的基本要素分析 |
4.1 选文来源 |
4.2 选文体裁 |
4.2.1 我国文体分类梳理 |
4.2.2 《新编初中国文》文体分类 |
4.3 选文题材 |
4.3.1 生活类题材 |
4.3.2 修身类题材 |
4.3.3 爱国类题材 |
4.3.4 地理类题材 |
4.3.5 历史类题材 |
4.3.6 实业类题材 |
4.3.7 科学类选文 |
5 《新编初中国文》编排特色分析 |
5.1 《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组元特色 |
5.1.1 组元方式“多线并举” |
5.1.2 组内内容丰富多样 |
5.1.3 选文安排契合时令 |
5.2 《新编初中国文》选文辅助要件的编排特色 |
5.2.1 选文助读材料的编排 |
5.2.2 选文后练习的编排 |
5.2.3 随选文编排的文法知识 |
6 《新编初中国文》的可借鉴与不足之处 |
6.1 《新编初中国文》的可借鉴之处 |
6.1.1 注重儒家教育思想 |
6.1.2 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育思想 |
6.1.3 给与学生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 |
6.1.4 培养志德兼备的有用之人 |
6.1.5 单元知识编排利于学生学习 |
6.2 《新编初中国文》的不足之处 |
6.2.1 教科书内容的不完善 |
6.2.2 教科书编排的不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看寓言故事——寓言新编(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研究[D]. 罗佐领.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 张梦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研究 ——基于2020年100道作文题的考查分析[D]. 赵崇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孩月报》的文体探索与晚清书面语变革(1875—1881)[D]. 查艳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山西泽州鼓书调查研究[D]. 李云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先秦散文教学研究[D]. 张笑.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论华北皮影戏的美学特征[D]. 王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J]. 杨振兴,沈艳丽,李长胜,石蕾蕾,李爱玲,刘颖,杨旻璞,陈亚飞.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Z1)
- [10]《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系统研究[D]. 周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