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在中药提取制备中的应用

酶法在中药提取制备中的应用

一、酶法在中药提取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贾茜[1](2020)在《金华火腿天然香精的制备与风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金华火腿闻名中外,但规模性生产对“形”的要求很高,在修剪整形过程中产生大量边料,由于深加工技术匮乏,厂家往往以极低廉的价格销售这些分割边料,极大的浪费了资源,本论文以金华火腿边角肉和骨为原料,制备金华火腿边角肉酶解液和骨酶解液为香精基料,在基料的基础上添加糖和氨基酸制备天然香精,并对其进行天然香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以金华火腿肉为研究对象,以固形物含量、水解度及感官评价为依据,对金华火腿边角肉进行酶解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三因素三水平实验,结果为木瓜蛋白酶的添加量:0.5%,酶解时间:3h,水料比:1.5:1。在此酶解的基础上,结合闪式高速提取法进行进一步高效提取处理,通过对感官特性及呈味物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其制备的酶解液所得含金华火腿特征风味物的呈味物质更具有明显的金华火腿风味,使有机酸、呈味游离氨基酸和<300Da肽即风味肽含量更高,糖及糖醇含量减少,所以比直接酶解处理方法所得的金华火腿特征风味物更加显着。在此基础上,采用美拉德热反应技术制备金华火腿肉天然香精,以感官评价为依据对香精的配料和反应工艺进行优化,最优的反应香精配料及反应工艺为:金华火腿酶解液92.46%,葡萄糖3.17%,木糖0.45%,甘氨酸0.45%,丙氨酸0.45%,半胱氨酸0.45%,维生素B10.45%,酵母提取物0.98%,胡椒粉0.45%,呋喃酮15%0.67%;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h。制备好的香精肉香味很强,带有金华火腿特有的烟熏味。(2)以金华火腿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金华火腿骨香精基料呈味物质释放的影响。以感官评价及可溶性糖、有机酸、5’-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组间样品的差异,同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提取物感官和呈味物质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感官评价发现,高压蒸煮的样品的鲜味、咸味和可接受度最高,其协同滋味的综合评分最佳;呈味物质分析发现,原液中所有呈味物质含量都最低,高压-复配酶解处理的样品中可溶性糖总量最高,高达132.68mg/100g;经过酶解处理样品有机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达到3733.32 mg/100g;样品经不同处理后,5’-核苷酸含量呈现显着性增加(P<0.05),总含量最高的是经过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含量高达1.24 mg/100g,是原液和其他处理组样品的2.38~12.4倍;与样品原液相比,游离氨基酸总量都显着增加(P<0.05),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中含量最高,总量为642.44 mg/100g。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样品的感官属性及呈味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样品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的处理方式所释放的呈味物质分布规律显着不同,高压蒸煮的样品与咸味和鲜味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酶解处理的样品与酸味和甜味有较强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制备金华火腿骨香精,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来鉴定金华火腿骨香精中的主要香气成分,辅助感官评价选出最佳的金华火腿骨香精。感官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处理的美拉德样品在肉香、烟熏味、香气浓郁度和逼真度四个属性上的得分均最高,而脂肪酶和木瓜蛋白酶混合酶只在咸味感官上属性高,说明脂肪酶加上木瓜蛋白酶的混合酶处理方法不能使滋味释放更多。稀释因子(Flavor Dilution,FD)因子较高的化合物为2,4-二叔丁基苯酚、4-甲基-5-噻唑乙醇和2,3,5-三甲基吡嗪。经过木瓜蛋白酶处理的美拉德样品测定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大于1的化合物分别是28种,主要有4-己醇、1-辛烯-3-醇、苯甲醇、4-庚醇、苯乙醇、丙酮、3-羟基-2-丁酮、羟丙酮、己酸、辛酸、正十六烷酸、丁内酯和γ-壬内酯。(3)呈味肽的分离纯化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金华火腿呈味肽粗提液的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结果为最佳酶解条件料液比1:5,加酶量1.5%,酶解反应时间3h。使用超滤,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从金华火腿提取液中分离和纯化呈味肽。感官结果表明1000Da和3000Da分子量的超滤膜可以有效的富集金华火腿肉中的肽,凝胶过滤色谱中的F1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鉴定,发现在214nm的检测下有明显吸收,含有小分子肽。

李程婕[2](2020)在《基于制备型HPLC-ELSD对中药中无紫外吸收类成分的分离提纯》文中指出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中起主要药效的成分,通常是结构相近的一组组分,且较多无紫外吸收,如皂苷、多糖等。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对于其药理作用研究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Prep-HPLC-ELSD)是一种先进的制备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具有分离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直接检测洗脱液中成分、方便控制流动相梯度等多项优点,在分离难分离组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是一种通用型仪器,信号强度与质量相关,具有灵敏度较高、基线稳定的优点,在检测无/弱紫外吸收类成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Prep-HPLC-ELSD)联用在分离纯化中药中无/弱紫外吸收类有效成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结构、优点以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概述,并对本研究的制备目标——银杏中的银杏内酯、银杏黄酮和地榆中的地榆皂苷的分类、药理作用和制备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建立了快速从银杏叶中制备出5种银杏内酯的方法,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主要分为提取、纯化、分离组分这3个步骤。在提取过程中,考察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长和提取次数对银杏总内酯和银杏内酯B的提取效率,获得了最佳的回流提取条件——50%乙醇、料液比为1:12 g/m L,提取时间为1.5 h,提取3次;此时,银杏总内酯的得率为4.54‰,银杏内酯B的得率为0.63‰。在纯化过程中,考察了乙酸乙酯的使用量和萃取效率;银杏粗提物经酸性氧化铝吸附除杂、石油醚萃取、乙酸乙酯萃取、甲醇重结晶后,获得了纯度达60%的银杏总内酯。经分离条件和上样量优化后,以甲醇-0.1%甲酸(30:70,v/v)为流动相,流速3.2 m L/min,用C18半制备柱(10mm I.D.×25 cm,5μm)在65 min内分离获得了5种银杏内酯单体,纯度达到97%。第三章建立了同时从银杏叶中制备出5种银杏内酯和3种银杏黄酮苷元的方法,操作简单,对银杏药材的利用度更高。以第二章的银杏叶粗提物为原料,先通过聚酰胺柱分离出银杏总内酯和银杏总黄酮,考察了2次的洗脱条件和单次上样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分别在10%乙醇的洗脱下获得了80%以上纯度的银杏总内酯,在80%乙醇的洗脱下获得了35%以上纯度的银杏总黄酮。将银杏总黄酮酸水解可获得3种银杏黄酮苷元,实验考察了甲醇比例、盐酸浓度、水解时间、水解温度、料液比等条件,获得了最佳水解条件——甲醇比例为70%、盐酸浓度为24%、水解时间为3小时、水解温度为70℃、料液比为10倍及以上,水解效率达95%以上。经乙醚-乙酸乙酯混合溶剂萃取后,3种银杏黄酮苷元的质量分数约40%。经分离条件和上样量优化后,以甲醇-0.1%甲酸(54:46,v/v)为流动相,流速4.3 m L/min,用C18半制备柱(10 mm I.D.×25 cm,5μm)在40 min内分离获得了3种银杏黄酮苷元,纯度达到98%。同时按第二章所述方法分离获得纯度达到98%的5种银杏内酯。第四章建立了同时从地榆中制备出地榆皂苷I和II的方法,主要分为提取、纯化、分离组分这3个步骤。在提取过程中,考察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长和提取次数对地榆总皂苷的提取效率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超声提取条件——80%乙醇溶液、料液比为1:10、单次提取时长为20 min、提取3次,此时对地榆总皂苷提取率为0.49%。利用地榆皂苷的溶解特性,采用“三步碱沉法”以及石油醚萃取获得了纯度达83%的地榆总皂苷。在“三步碱沉法”纯化中通过考察发现地榆总皂苷的最佳沉淀p H为13,此时沉淀中地榆总皂苷含量最高,为74.91%。经分离条件和上样量优化后,以甲醇-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C18半制备柱(10 mm I.D.×25 cm,5μm)可在45min内分离获得了地榆皂苷I和地榆皂苷II,纯度达到98%。该方法简单、快速,为首次报导的对地榆皂苷I和地榆皂苷II的同时制备。第五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慧[3](2019)在《低共熔溶剂在黄芩有效成分提取及制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共熔溶剂(DESs)是由氢键受体与氢键供体以一定化学计量比通过氢键形成的均一稳定体系,由于其具有基本无毒、合成简单、易于储存、原料利用率高且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等优势,低共熔溶剂在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中备受关注。超高压提取技术(UPE)是在常温高压下操作,利用高压对溶剂及细胞结构产生的影响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同时保证有效成分不会发生损失,而且提取时间短,提取得率高、无污染、杂质成分少,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环保的提取技术。基于低共熔溶剂和超高压提取技术的优点,本论文选择黄芩药材和其主要化学成分黄芩苷和黄芩素作为研究对象,以低共熔溶剂为提取溶剂,辅助超高压和微波提取技术,对黄芩苷的提取效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超高压辅助低共熔溶剂制备双黄连复方中药制剂的方法,并对其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了在低共熔体系中,酶水解黄芩苷制备黄芩素的工艺条件。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合成了9种疏水性季铵盐类低共熔溶剂,探讨了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对黄芩苷的提取效果。首先筛选出微波辅助提取黄芩苷时最优的低共熔溶剂;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法考察了低共熔溶剂的种类、含水量以及微波辅助提取温度、液固比、提取时间等对黄芩苷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提取参数为:含水量为33%的癸酸:四丁基氯化铵(摩尔比1:2)作为提取溶剂,反应温度85℃,提取时间10 min,液固比为22.74 mL/g。在该条件下,黄芩苷的平均提取率达到106.96 mg/g,比传统有机溶剂的提取效率更优。(2)应用5种亲水性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超高压辅助提取(DESs-UPE)黄芩中黄芩苷。以黄芩苷的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从中筛选出超高压辅助提取黄芩苷时最优的溶剂,并采用响应面设计法对提取溶剂的浓度、提取压力、提取时间、固液比等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参数。最终选定的低共溶溶剂为氯化胆碱-乳酸(ChCl-LA),摩尔比1:1,含水量为40%,提取压力为400 MPa,反应时间为4 min,液固比为110 mL/g,在上述优化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试验,黄芩苷的平均提取率达到了116.8 mg/g,DESs-UPE对黄芩苷的提取效果优于微波和热回流等其他提取方法。(3)以ChCl-LA(1:1)为溶剂,超高压辅助提取制备双黄连复方中药制剂。基于ChCl-LA(1:1)对黄芩苷的良好提取效率,进一步利用正交试验法,以黄芩苷、连翘苷、绿原酸提取率为含量测定指标,优化了ChCl-LA(1:1)为溶剂,超高压辅助提取、制备双黄连制剂(处方组成:连翘、黄芩和金银花)的制备条件。最佳的制备参数为:ChCl-LA(1:1)的含水量为30%,提取压力为400 MPa,提取时间为4 min,固液比为1:8。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绿原酸提取率为29.77 mg/g,黄芩苷提取率为112.66mg/g,连翘苷提取率为5.99 mg/g。(4)初步研究了ChCl-LA(1:1)的急性毒性,并且对双黄连复方中药制剂进行了初步的急毒评价。采用小鼠灌胃给药方式,用ChCl-LA(1:1)作为供试液,按寇氏法进行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测定;并且用该双黄连低共熔复方中药制剂作为供试品,按半数致死量的1/5组、半数致死量的1/10组给药,测定该制剂对实验动物的体重增长、脏器系数以及反映肝肾功能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ChCl-LA(1:1)的LD50=3538 mg/kg,95%置信区间3254 mg/kg3855 mg/kg,这表明ChCl-LA(1:1)属于低毒物质。用此复方双黄连口服制剂短期给药后对实验动物的体重增长、脏器系数以及反映肝肾功能的主要生化指标均未见有明显的影响。(5)用氯化胆碱类的低共熔溶剂作为溶剂,研究黄芩自生酶催化水解黄芩苷制备黄芩素的最佳条件。以黄芩苷的水解率为指标,筛选出水解黄芩苷最优的溶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底物浓度和加酶量等因素对黄芩苷水解率的影响,并且对最优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考察范围内,以黄芩苷为水解底物,选择了含水量80%的氯化胆碱:尿素(1:1)的低共熔溶剂作为水解黄芩苷的溶剂,确定最优水解条件为:每毫升反应体系中加入黄芩自身酶160μL,反应温度为50℃,黄芩苷浓度为0.2 mg/mL,在此条件下水解,黄芩苷水解率为92.3%,黄芩素的纯度为82.8%。

朱佳依[4](2019)在《基于“药辅合一”的薏苡仁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基于“药辅合一”原则,以柚皮素为抗肝癌模型药物,以中药脂肪油薏苡仁油为研究对象,在评定薏苡仁化学成分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相关的基础上,从成辅料性和成辅药性角度出发,进行薏苡仁油提取工艺及质量评价、柚皮素-薏苡仁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制备及评价的研究,比较薏苡仁油与常用液体脂质在制剂成形、释药及抗肿瘤活性等方面的特点。为柚皮素-薏苡仁油协同抗癌提供一种新型的纳米制剂,为传统“药辅合一”策略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法:1.建立薏苡仁中甘油三油酸酯和1,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油酸和亚油酸的GC含量测定方法。同时采用MTT法测定体外抗肝癌细胞增殖活性,以及DPPH法测定抗氧化能力。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5个产地薏苡仁有效成分含量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以优选产地;2.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对超声水酶法提取薏苡仁油进行工艺考察,并根据“药辅合一”策略对提取的薏苡仁油进行物理参数与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稳定性考察;3.采用体外协同给药试验,确定柚皮素为模型药物及协同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熔融乳化超声法制备柚皮素-薏苡仁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CNLC)的最佳工艺,并制备常用液体脂质辛癸酸甘油酯(NDNLC)及油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ONLC);4.考察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表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分布,测定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行为。采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及流式细胞术考察载药NLC对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促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含量测定方法学符合分析要求,测定结果表明甘油三油酸酯及1,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的总含量与抗肿瘤活性成正相关;甘油三油酸酯与亚油酸的总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成正相关,并选择云南薏苡仁作为后续研究药材来源。2.以有效成分含量及提油率为指标,确定了超声水酶法提取薏苡仁油的最佳工艺为药材粉碎过60目,料液比1:5,超声50分钟,调节碱性蛋白酶p H值为9.00,加酶量2%,酶解2.5小时,酶解温度40℃。薏苡仁油性状为淡黄色液体脂质,折光指数为1.451,酸值为0.58,碘值为103,皂化值为171,相对密度为0.917;有效成分含量1,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及甘油三油酸酯的含量为1.43±0.11%、1.72±0.09%;建立了薏苡仁油特征图谱。3.采用微柱法测定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了处方工艺为:75 mg单硬脂酸甘油酯、75 mg薏苡仁油、15 mg柚皮素,250 mg吐温-80,10 m L去离子水,磁力揽拌10 min形成初乳,超声细胞破碎仪(功率100 w)超声分散25 min冰浴固化,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4.NCNLC在透射电镜下呈圆球状,轮廓规整,粒径在50 nm左右,分布均匀,包封率与载药量为91.77±0.48%、6.96±0.22%,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缓释效果,符合一级动态释放模型,在p H 7.40下,释放药物释放更快,累积释放率更高。在p H 5.00及p H 7.40下,NCNLC相较于NDNLC、NONLC均有较好的释放度。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NCNLC在30天内性质稳定。细胞毒性试验及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均表明薏苡仁油作为辅药制备的NCNLC能提高药物对Hep G2细胞的细胞毒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与常规油相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遵循“药辅合一”原则,将中药薏苡仁油同时作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的液体脂质辅料和辅助抗肿瘤成分,包埋难溶性抗肿瘤药物柚皮素,在体外释药、对药物的溶解性能及协同抗肿瘤作用等方面呈现出优势,为中药液体脂质在纳米剂型中的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传统“药辅合一”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提供新视角。

崔国强[5](2019)在《林业中药资源杜仲高效利用的生态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仲为我国特有植物,在我国被广泛种植。但是,目前对杜仲资源的并没有被完全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本论文以杜仲的可再生资源杜仲皮为实验原料,对目标成分的分离工艺进行创新,并建立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路线,达到高效、环保、资源多级利用的目的。采用茶皂素协同循环超声提取技术提取杜仲皮中的4种活性成分;以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对提取的活性成分进行富集纯化;应用柠檬烯作为提取溶剂,从活性成分剩余物中提取杜仲胶;对杜仲皮多糖进行分级纯化,并对杜仲皮多糖组分的糖基结构进行分析;制备硅胶固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杜仲皮半纤维素生成糠醛,并对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及其催化活性进行表征;以杜仲皮次级剩余物为原料制备磺化炭催化橄榄苦苷转化为羟基酪醇,并对磺化炭的理化特性及其催化活性进行表征。本研究实现了杜仲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杜仲资源的生态工艺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的支撑,主要内容如下:采用茶皂素协同循环超声法提取杜仲皮中的4种活性成分(京尼平苷酸、京尼平、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茶皂素作为天然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无毒、可降解、可增加目标化合物溶解性等特点,循环超声增加了提取溶剂的流动性,促进细胞破裂。应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设计优化得到最佳工艺:0.3%茶皂素浓度、提取温度49℃、液料比10 mL/g、超声功率490 W、超声时间21 min、搅拌速度1000 r/min。在最佳条件下,杜仲皮中目标化合物的总得率为6.62±3.15 mg/g,与索氏提取法在提取动力学和环境影响方面进行对比。这一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无相同报道。采用大孔树脂-高速逆流色谱对提取的杜仲皮中4种活性成分进行制备,在优选范围内优选出HPD-417为优选树脂,优化出该树脂的动态吸附、洗脱条件为上样流速2 BV/h,上样量13 BV,洗脱剂的乙醇体积分数40%和洗脱流速3 BV/h。对高速逆流色谱的溶剂系统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的溶剂系统为:两相溶剂系统乙酸乙酯-正丁醇-水(0.7:1.1:2,v/v)和乙酸乙酯-正丁醇-水(1:4:5,v/v)用于制备4种活性成分。同时,优化的高速逆流色谱的制备条件为流动相流速1.5 mL/min、线圈转速1000 r/min和系统温度为35℃。最终得到4种活性成分的纯度分别为京尼平苷酸(94.53%土 1.05%)、松脂醇二葡萄糖苷(91.24%±1.23%)、京尼平苷(92.14%±2.15%)和京尼平(91.46%±3.24%)并通过HPLC-MS和1H-NMR对组分进行结构鉴定,对制备产生的废液进行生态化处理,通过精馏回收溶剂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然后采用柠檬烯作为提取溶剂从提取剩余物中提取杜仲胶。应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设计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液料比25 mL/g、提取温度83OC、加热时间1 h和浸泡时间4 h。通过上述优化后的提取条件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杜仲胶实际的得率为80.46±2.55 mg/g。分别对石油醚和柠檬烯提取的杜仲胶进行理化特性表征,包括GPC、FTIR、1H-NMR、TG、DSC分析,并建立动力学曲线,柠檬烯提取达到平衡点所消耗的时间要远远少于石油醚提取,因此,柠檬烯作为提取杜仲胶的溶剂要优于石油醚。对回收的柠檬烯进行可重复利用实验,在6次循环使用过程中,杜仲胶的平均得率为80±4 mg/g,证明回收的柠檬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可重复使用提取杜仲胶。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无相同报道。采用木瓜蛋白酶结合Sevage试剂萃取对杜仲皮多糖进行脱蛋白,然后采用DEAE-纤维素离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级纯化,得到杜仲皮多糖1、杜仲皮多糖2和杜仲皮多糖3。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对其纯度和分子量进行分析。对获得的高纯度多糖组分进行水解、柱前衍生化,HPLC分析其糖基构成。最后,采用UV、FTIR和NMR对多糖组分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解析。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杜仲皮多糖的糖基构成未见报道,为今后杜仲多糖的纯化、高级结构分析及活性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制备硅胶固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杜仲皮初级剩余物半纤维素制备糠醛,并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红外光谱、热重、扫描电镜、能谱等理化特性分析,通过酸水解和柱前衍生化,对杜仲皮半纤维素进行糖基结构分析。采用超声微波协同反应萃取仪作为催化剂催化杜仲皮半纤维素制备糠醛的反应装置,优化的催化剂制备糠醛的反应条件为微波辐射功率500 W、微波辐射时间40 min、反应温度140℃、超声辐射功率50 W和催化剂加入量400 mg,在优化条件下获得糠醛得率为581.94±28.32 mg/g。催化剂重复回收使用6次制备糠醛的得率为首次使用的87.09%土 3.9%。因此,回收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可重复使用制备糠醛。应用杜仲皮次级剩余物为原料制备磺化炭,并对合成的磺化炭及炭化样品进行红外光谱、热重、扫描电镜和光电子能谱等理化特性分析,采用微波协同萃取仪作为橄榄苦苷转化羟基酪醇的反应装置,优化出磺化炭催化橄榄苦苷转化羟基酪醇的反应条件为微波辐射功率500 W、微波辐射时间30 min和磺化炭加入量9%,在优化条件下羟基酪醇的转化率为0.32±0.015 mg/mg。对杜仲皮磺化炭进行可重复性分析,磺化炭重复回收使用6次转化羟基酪醇的得率为首次使用的89.37%±3.66%。说明回收的磺化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可重复使用。

王秋红,赵珊,王鹏程,王知斌,匡海学[6](2016)在《半仿生提取法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提取是中药制药工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提取新技术的发展是中药制造工业技术升级转型的关键,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提取技术,半仿生提取利用"灰思维方式",根据中药大部分药效成分未知的特点和中药物质基础整体特征,采用模拟口服给药经胃肠道吸收和转运的过程,得到有效成分更高的活性混合物。本文总结了半仿生提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并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微波、超声波及酶法)辅助半仿生法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提取技术,半仿生提取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用前景良好。

高霞,刘聪燕,陈彦,王莹,周静,瞿鼎[7](2014)在《酶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酶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后发现酶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包括酶解-超声偶联技术和酶解-微波偶联技术等)于中药黄酮类成分的提取,使其提取率明显提高;(2)改变黄酮类成分的结构使其转化成活性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的有效成分;(3)促进植物体内黄酮类成分的合成。此外,固定化酶技术在黄酮类成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酶技术作为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有助于从复杂的中药中获得更多活性较好的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肖雪[8](2013)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物发酵和酶法制备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程分析技术(PAT)是使用一系列的工具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最常用的PAT主要是近红外(NIR)光谱技术。NIR区域主要反映了中红外区域含H基团的倍频和组合频吸收,因此,这一波段非常适合有机化合物的理化参数测定。NIR光谱富含物质的结构信息和组成信息,所以可以用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NIR光谱仪拥有多种检测终端,如光纤探头、液体流通池、积分球等,可以采用透射(透反射、漫透射)、反射(漫反射)等检测方法进行测定。NIR测定对样品要求简单,可以直接测定,且测定速度快,结果可靠,非常适合生产中的PAT要求。生物发酵行业是我国的支柱行业之一。但是目前行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检测水平低下,自动化程度不普及等。发酵过程分析强调实时自动监测各项关键工艺参数,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并反馈控制工艺过程,确保批间工艺一致,产品质量可靠,减少废品几率,降低劳力成本,减少人为误差,实时产品放行,降低生产周期,利于工艺改进和工艺移交。由于生物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和时变性,基于物理和化学传感器建立的过程检测与控制系统已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很多优化模型及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原因之一就是生产过程最直接的控制参数-生物(生化)参数(包括底物、重要中间代谢物和目标产物等)快速检测或在线检测技术的缺乏,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瓶颈技术。本文首先采用化学物质组学的理念研究了玉米浆的化学物质基础。玉米浆(Corn Steep Liquor, CSL)是玉米湿法工艺生产淀粉过程中得到的副产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作为微生物发酵的氮源和碳源。本研究引入化学物质组学(Chemomics)研究策略,首先建立了高效、快速的用于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继而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的研究。然后应用先进的UPLC/Q-TOF分析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CSL的整体化学物质组(Global chemome)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区别不同来源CSL可能的特征性成分为氨基酸类成分,继而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CSL中的氨基酸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初步确定了六个氨基酸可能为特征性成分。本文采用NIR光谱技术首先对玉米浆进行了快速质量分析,测定了玉米浆中的主要成分,包括了干物质、酸度、亚硫酸盐、总糖、总还原糖、总氮等成分,同时针对玉米浆中含有的部分维生素类成分进行了快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NIR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测定发酵原料主要成分含量的手段。然后对谷氨酸亚适量发酵过程中的谷氨酸和葡萄糖含量进行了快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NIR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测定发酵过程中的流加底物(如葡萄糖、甘油等)和主产物(如谷氨酸等)含量的手段,为发酵行业的在线自动化智能化控制进行了一定的基础研究。生物转化酶法制备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氨基酸生产方法,其底物转化率较好,产品纯度好,生产周期快,操作方便,后续处理简单,绿色环保等。但是在转化过程中目前尚没有良好的检测方法来实时检测整个生产过程。本研究采用NIR技术对L-谷氨酸钠酶法制备γ-氨基丁酸(y-aminobutyric acid, GABA)和L-精氨酸为底物酶法转化生产L-瓜氨酸的过程进行监控,以便为实现其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及智能调控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所建立的近红外模型(GABA、瓜氨酸等)预测能力较好。结果表明,采用NIR技术快速测定酶法制备过程的主要成分含量是可行的。通过本项目研究,基本上明确了玉米浆的化学物质基础;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玉米浆、发酵过程、酶法制备过程等生物发酵行业的主要阶段进行了快速测定分析,为生物发酵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全程化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手段。

董立丽[9](2009)在《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进展》文中提出中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是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因此提取、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进一步测定其化学结构、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毒性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结构改造、化学合成和研究结构-疗效关系的前提。中药研究的水平及中药质量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结果。与传统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相比,新型分离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新的强化提取分离技术,如:酶工程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微波辅助提取技术(MAE)、膜分离技术(MST)、超声波提取技术、分子印迹技术(MIT)等。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运用此类高新技术研究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必将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王伟伟,王宝维[10](2009)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酶的作用与选择》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加强,畜产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病菌耐药性等问题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西兽药的毒副作用多,药残,"三致"及耐药性普遍存在,而中国传统兽药

二、酶法在中药提取制备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法在中药提取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金华火腿天然香精的制备与风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华火腿概述
    1.2 金华火腿研究现状
    1.3 美拉德反应
        1.3.1 美拉德反应途径和影响因素
    1.4 火腿呈味肽的研究现状
        1.4.1 呈味肽的提取
        1.4.2 呈味肽的分离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华火腿边角肉天然香精基料优化分析的制备及应用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测定
        2.3.2 金华火腿的酶解方法
        2.3.3 样品的制备
        2.3.4 人工感官评价
        2.3.5 可溶性糖、有机酸、游离氨基酸、肽分子量分布的检测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金华火腿肉化学组成分析
        2.4.2 金华火腿肉香精基料酶解条件优化
        2.4.3 闪式高速提取-酶解处理对呈味物质提取影响研究
        2.4.3.1 感官结果分析
        2.4.3.2 可溶性糖和糖醇的含量变化
        2.4.3.3 有机酸的含量变化
        2.4.3.4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2.4.3.5 肽分子质量分布
    2.5 小结
第三章 金华火腿肉热反应香精的开发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的制备
        3.3.2 感官分析
        3.3.3 香精的配方与工艺优化
        3.3.4 金华火腿香精膏与香精粉末的制备
        3.3.5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香精配方的条件优化结果
        3.4.2 香精工艺的条件优化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金华火腿骨香精基料的制备与呈味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的制备
        4.3.2 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测定
        4.3.3 感官评价
        4.3.4 可溶性糖、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的检测
        4.3.5 5’-核苷酸的检测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金华火腿骨的基本成分分析
        4.4.2 感官分析结果
        4.4.3 不同处理方法对金华火腿骨可溶性糖的影响
        4.4.4 不同处理方法对金华火腿骨有机酸的影响
        4.4.5 不同处理方法对金华火腿中的5’-核苷酸的影响
        4.4.6 不同处理方法对金华火腿中的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4.7 呈味物质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金华火腿骨天然香精的制备及风味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加工方法
        5.3.2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
        5.3.3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
        5.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5.3.5 AEDA
        5.3.6 香气化合物定量
        5.3.7 感官分析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感官风味分析
        5.4.2 香气化合物分析
        5.4.3 GC-MS定量分析及OAV
        5.4.4 感官属性与风味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
        5.4.5 四种样品的热图聚类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金华火腿肉呈味肽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金华火腿粗提取液的制备
        6.3.2 金华火腿呈味肽分离纯化
        6.3.3 感官评价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6.4.2 超滤所得各个组分的感官评价
        6.4.3 凝胶过滤色谱的分离纯化
        6.4.4 凝胶色谱分离组分的滋味稀释分析
        6.4.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制备型HPLC-ELSD对中药中无紫外吸收类成分的分离提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1.1.1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简介
        1.1.2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1.1.3 蒸发光散射器的优点与局限性
        1.1.4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在中药中的应用
    1.2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
        1.2.1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1.2.2 Prep-HPLC制备中药有效成分的关键步骤
        1.2.3 制备型HPLC在无紫外吸收的中药有效成分中的应用
    1.3 银杏及其有效成分
        1.3.1 银杏叶及银杏制剂介绍
        1.3.2 银杏内酯
        1.3.3 银杏黄酮
    1.4 地榆和地榆皂苷
        1.4.1 地榆介绍
        1.4.2 地榆皂苷的种类和结构
        1.4.3 地榆皂苷的药理学研究
        1.4.4 地榆皂苷的制备
    1.5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应用制备型HPLC-ELSD快速制备5种银杏内酯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和材料
        2.2.3 制备型HPLC-ELSD的参数测试
        2.2.4 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银杏内酯的提取和条件优化
        2.2.6 银杏内酯粗提物的纯化
        2.2.7 制备型HPLC-ELSD制备5种银杏内酯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型HPLC-ELSD的参数测试结果
        2.3.2 分离条件的确定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银杏内酯提取条件的考察和优化
        2.3.4 银杏内酯粗提物的纯化
        2.3.5 5 种银杏内酯单体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制备型HPLC-ELSD制备5种银杏内酯和3种黄酮苷元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和材料
        3.2.3 银杏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对提取效率的考察
        3.2.4 聚酰胺柱法分离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
        3.2.5 3种黄酮苷元的分离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3.2.6 3酸解法水解银杏黄酮及方法优化
        3.2.7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3种银杏黄酮苷元
        3.2.8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5种银杏内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银杏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及对提取效率的考察
        3.3.2 聚酰胺柱分离黄酮苷和银杏内酯
        3.3.3 3种黄酮苷元分离方法的建立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3.3.4 银杏黄酮的水解及方法优化
        3.3.5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制备3种银杏黄酮苷元
        3.3.6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制备5种银杏内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制备型HPLC-ELSD制备地榆皂苷Ⅰ、Ⅱ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地榆总皂苷的检测和标准曲线
        4.2.4 地榆总皂苷的提取及优化
        4.2.5 地榆总皂苷的纯化
        4.2.6 地榆皂苷Ⅰ、Ⅱ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地榆总皂苷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地榆总皂苷的提取及优化
        4.3.3 地榆总皂苷的纯化
        4.3.4 地榆皂苷I和II的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低共熔溶剂在黄芩有效成分提取及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低共熔溶剂
        1.2.1 低共熔溶剂的定义
        1.2.2 低共熔溶剂的理化性质
        1.2.3 DESs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1.2.4 低共熔溶剂在药物制剂方面的应用
    1.3 超高压提取技术简介
        1.3.1 超高压提取机制
        1.3.2 超高压提取因素
        1.3.3 超高压提取方法和其他提取方法的对比
        1.3.4 超高压提取的优势
        1.3.5 超高压的发展前景
    1.4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简介
        1.4.1 黄芩苷的提取研究进展
        1.4.2 黄芩素的提取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黄芩中的黄芩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HPLC色谱条件
        2.2.3 DESs的合成和DESs水溶液的制备
        2.2.4 黄芩苷在不同DESs中的溶解度测定
        2.2.5 微波辅助提取黄芩苷的溶剂筛选
        2.2.6 响应面法优化黄芩苷的提取条件研究
        2.2.7 含水量的筛选
        2.2.8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2.2.9 提取方法对比研究
        2.2.10 黄芩苷的纯化初步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DESs对黄芩苷溶解性的影响
        2.3.2 不同DESs对黄芩苷提取率的影响
        2.3.3 响应面设计最佳提取条件确定
        2.3.4 含水量对黄芩苷提取率的影响
        2.3.5 方法学考察结果
        2.3.6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芩苷提取率的影响
        2.3.7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芩药材组织细胞结构的影响
        2.3.8 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芩苷的纯化结果
    2.4 结论
第三章 超高压辅助低共溶溶剂提取黄芩中的黄芩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HPLC色谱条件
        3.2.3 DESs的合成和其水溶液的制备
        3.2.4 黄芩苷在不同DESs中的溶解度测定
        3.2.5 超高压辅助提取黄芩苷的溶剂筛选
        3.2.6 响应面法优化黄芩苷提取条件研究
        3.2.7 不同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DESs对黄芩苷溶解性的影响
        3.3.2 不同DESs对黄芩苷提取率的影响
        3.3.3 响应面设计最佳提取条件确定
        3.3.4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芩苷提取率的影响
        3.3.5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芩药材组织细胞结构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超高压辅助低共熔溶剂制备兽用双黄连复方中药制剂及其毒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DESs的合成和DESs水溶液制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4.2.5 正交试验优化制备超高压双黄连口服制剂的最佳工艺条件
        4.2.6 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4.2.7急毒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
        4.3.2 含水量对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提取率的影响
        4.3.3 保压时间对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提取率的影响
        4.3.4 提取压力对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提取率的影响
        4.3.5 固液比对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提取率的影响
        4.3.6 双黄连复方中药制剂的最佳制备条件确定
        4.3.7 与药典方法作比较
        4.3.8 低共熔溶剂急毒评价
        4.3.9 双黄连低共熔溶剂复方中药制剂的急毒评价
    4.4 结论
第五章 低共熔溶剂中酶法水解黄芩苷制备黄芩素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DESs的合成和DESs水溶液的制备
        5.2.3 HPLC色谱分析
        5.2.4 黄芩苷溶解度测定
        5.2.5 黄芩自身酶的提取及酶活测定
        5.2.6 黄芩苷水解条件优化
        5.2.7 黄芩素的制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种类DESs和不同含水量DESs对黄芩苷溶解度的影响
        5.3.2 温度对水解率的影响
        5.3.3 反应时间对水解率的影响
        5.3.4 pH值对水解率的影响
        5.3.5 底物浓度对黄芩苷水解率的影响
        5.3.6 加酶量对黄芩苷水解率的影响
        5.3.7 黄芩苷水解的最佳条件
        5.3.8 黄芩素产率及纯度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基于“药辅合一”的薏苡仁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基于成分含量与抗肿瘤抗氧化作用相关性分析的不同产地薏苡仁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产地薏苡仁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薏苡仁中甘油三油酸酯和1,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含量测定
        2.2 薏苡仁中油酸及亚油酸含量测定
    第二节 薏苡仁抗肿瘤抗氧化活性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薏苡仁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2.2 薏苡仁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3 薏苡仁成分含量及抗肿瘤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薏苡仁油提取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薏苡仁油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薏苡仁油中甘油三油酸酯和1,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含量测定
    第二节 超声水酶法提取薏苡仁油的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酶种类的筛选
        2.2 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设计
        2.3 提取工艺响应面试验设计
        2.4 验证试验
        3 小结
    第三节 薏苡仁油质量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薏苡仁油物理参数测定
        2.3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4 薏苡仁油特征图谱的测定
        2.5 薏苡仁油稳定性考察
        3 小结
第三章 柚皮素-薏苡仁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第一节 柚皮素与薏苡仁油体外协同抗肿瘤作用考察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协同药物的确定
        2.2 协同比例的确定
        3 小结
    第二节 柚皮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柚皮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2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柚皮素在不同液体脂质中的溶解度
        2.4 熔融乳化超声法制备NCNLC的工艺考察
        2.5 验证试验
        3 小结
第四章 柚皮素-薏苡仁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评价
    第一节 制剂学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纳米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
        2.2 形态表征
        2.3 体外释药考察
        2.4 初步稳定性考察
    第二节 NLC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空白NLC对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
        2.2 载药NLC对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
        2.3 载药NLC对肝癌细胞的促细胞凋亡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文献综述 “药辅合一”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5)林业中药资源杜仲高效利用的生态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杜仲的地理分布和研究状况
        1.2.1 杜仲的地理分布
        1.2.2 杜仲的研究状况
    1.3 杜仲的主要化学成分
        1.3.1 木脂素类
        1.3.2 环烯醚萜类
        1.3.3 多糖类
        1.3.4 苯丙素类
        1.3.5 黄酮类
        1.3.6 其他成分
        1.3.7 杜仲胶
        1.3.8 木质素和半纤维素
    1.4 杜仲的药理活性
        1.4.1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1.4.2 降血糖作用
        1.4.3 利胆、保肝作用
        1.4.4 抗病毒、抗菌作用
        1.4.5 抗肿瘤作用
        1.4.6 增加机体免疫力
        1.4.7 其他作用
    1.5 杜仲皮中目标成分的分离
        1.5.1 杜仲皮中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
        1.5.2 杜仲皮中活性成分的纯化技术
        1.5.3 杜仲胶的分离
    1.6 半纤维素的利用
        1.6.1 阔叶生物质制备糠醛
        1.6.2 阔叶半纤维素水解制备糠醛的原理
        1.6.3 糠醛的生产工艺
        1.6.4 糠醛制备的催化剂
    1.7 生物质加工废弃物的再利用
    1.8 生态工艺
    1.9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9.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9.2 研究的内容
2 茶皂素协同循环超声辅助提取杜仲皮中的有效成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试验
        2.3.2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
        2.3.3 验证试验
        2.3.4 不同提取工艺比较
        2.3.5 动力学曲线
    2.4 杜仲皮活性成分提取过程的生态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逆流色谱纯化杜仲皮中的有效成分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目标化合物的初步富集过程
        3.2.5 液相检测条件
        3.2.6 样品的制备
        3.2.7 溶剂系统的筛选
        3.2.8 HSCCC分离过程
        3.2.9 结构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杜仲皮提取液中目标化合物的初步富集
        3.3.2 溶剂系统的筛选及分离条件的优化
        3.3.3 HSCCC分离过程
        3.3.4 分离组分的HPLC检测
        3.3.5 HSCCC分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 杜仲皮活性成分纯化过程的生态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柠檬烯为溶剂提取杜仲皮中的杜仲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实验
        4.3.2 BBD优化最佳条件
        4.3.3 验证试验
        4.3.4 杜仲胶的分子量分布
        4.3.5 杜仲胶的红外分析
        4.3.6 杜仲胶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NMR)
        4.3.7 杜仲胶的热重分析(TG)
        4.3.8 杜仲胶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3.9 动力学曲线
        4.3.10 柠檬烯循环使用次数对杜仲胶得率的影响
    4.4 杜仲胶提取的生态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杜仲皮多糖的分级纯化和糖基结构鉴定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2.4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酶-Sevage脱蛋白法中酶的筛选
        5.3.2 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分级纯化结果
        5.3.3 葡萄糖凝胶柱层析杜仲皮多糖组分
        5.3.4 杜仲皮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重检测
        5.3.5 杜仲皮多糖组分的糖基结构鉴定
        5.3.6 杜仲皮多糖表征
    5.4 本章小结
6 硅胶固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合成及催化杜仲皮半纤维素制备糠醛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
        6.2.4 杜仲皮半纤维素的提取
        6.2.5 杜仲皮半纤维素的糖基结构分析
        6.2.6 硅胶固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合成
        6.2.7 硅胶固载离子液体的表征
        6.2.8 硅胶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半纤维素制备糠醛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硅胶固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表征
        6.3.2 杜仲皮半纤维素的糖基结构分析
        6.3.3 硅胶固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6.4 本章小结
7 杜仲皮次级剩余物制备磺化炭及其催化活性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试剂
        7.2.3 实验仪器
        7.2.4 磺化炭的制备
        7.2.5 磺化前后的性能表征
        7.2.6 杜仲皮磺化炭催化橄榄苦苷转化为羟基酪醇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杜仲皮磺化炭的表征
        7.3.2 杜仲皮磺化炭的催化活性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半仿生提取法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半仿生提取法
2 半仿生联合应用提取法
    2.1 超声辅助半仿生提取法
    2.2 微波辅助半仿生提取法
    2.3 半仿生-酶法
3 结语与展望

(7)酶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酶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1.1 单独利用酶技术实现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提取
    1.2 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以实现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提取
        1.2.1 酶解-超声偶联技术
        1.2.2 酶解-微波偶联技术
2 利用酶技术对中药黄酮类成分进行结构修饰
    2.1 黄酮苷类成分糖基水解
    2.2 黄酮苷元类成分糖基化
    2.3 黄酮类成分羟基化
3 利用酶技术促进植物体内黄酮类成分的合成
4 利用固定化酶技术高效获取中药黄酮类成分
5 问题与展望

(8)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物发酵和酶法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化学物质组学与指纹图谱技术
        1.1.1 化学物质组学研究
        1.1.2 指纹图谱技术
    第二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
    第三节 过程分析技术在发酵领域的应用
        1.3.1 过程分析技术概述
        1.3.2 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
        1.3.3 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的组成
        1.3.4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在发酵领域的应用
    第四节 玉米浆研究进展
    第五节 发酵行业系统化智能控制简介
        1.5.1 发酵行业生产过程控制现状
        1.5.2 谷氨酸发酵简介
    第六节 γ-氨基丁酸和瓜氨酸简介
        1.6.1 γ-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1.6.2 瓜氨酸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第七节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玉米浆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玉米浆简介
        2.1.1 玉米浆成分概述
        2.1.2 玉米浆在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第二节 玉米浆指纹图谱研究
        2.2.1 玉米浆HPLC分析
        2.2.2 确定的玉米浆HPLC指纹图谱条件
    第三节 相似度技术在玉米浆质量控制中的研究
        2.3.1 四十二批玉米浆的相似度
        2.3.2 四十二批玉米浆中各产地玉米浆的相似度
        2.3.3 本节小结
    第四节 玉米浆化学物质基础分析
        2.4.1 玉米浆HPLC-TOF MS分析
        2.4.2 玉米浆HPLC-Ion Trap分析
        2.4.3 玉米浆GC-MS分析
        2.4.4 玉米浆物质基础研究小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浆特征性成分研究
    第一节 UPLC-Q/TOF MS技术在玉米浆中的应用
        3.1.1 UPLC/Q-TOFMS分析
        3.1.2 PCA技术
    第二节 玉米浆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3.2.1 玉米浆中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2.2 玉米浆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3.2.3. 不同来源玉米浆聚类分析
    第三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游离氨基酸成分
        3.3.1 近红外测定氨基酸研究进展
        3.3.2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玉米浆中氨基酸含量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浆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玉米浆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第二节 玉米浆中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4.2.1 玉米浆中干物质含量测定
        4.2.2 玉米浆中酸度、总亚硫酸盐的测定
        4.2.3 玉米浆中总糖、总还原糖含量测定
        4.2.4 玉米浆中总氮含量测定
        4.2.5 玉米浆中主要成分近红外光谱方法快速测定研究
    第三节 玉米浆中维生素类成分的测定
        4.3.1 VB2,VB3,VB6的测定
        4.3.2 VB7的测定
        4.3.3 结果分析
        4.3.4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维生素类成分含量
    第四节 玉米浆质量标准提高草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第一节 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发酵行业的应用前景
        5.1.1 近红外技术在发酵领域的应用
        5.1.2 在线近红外系统的构成
        5.1.3 基于近红外技术的谷氨酸发酵过程质量控制方案
    第二节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谷氨酸、葡萄糖含量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样本的配制
        5.2.3 近红外光谱采集
        5.2.4 校正集与预测集
        5.2.5 光谱数据预处理
        5.2.6 波段选择方法
        5.2.7 模型建立方法
        5.2.8 模型的建立与选择
        5.2.9 模型的验证
    第三节 近红外光谱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5.3.1 材料与仪器
        5.3.2 近红外光谱采集
        5.3.3 玉米浆光谱图预处理
        5.3.4 校正集与预测集的选择
        5.3.5 模型建立方法
        5.3.6 最优模型的主要参数
        5.3.7 模型的预测能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酶法转化中的应用
    第一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谷氨酸制备γ-氨基丁酸中的应用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酶促反应过程的近红外样品采集及测定
    第二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精氨酸-瓜氨酸转化过程中的应用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转化反应过程的近红外样品采集及测定
    第三节 过程分析技术在发酵和酶法生产中的应用
        6.3.1 算法简介
        6.3.2 反应过程状态分析判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论文总结
    第二节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酶法提取技术
    1.1 酶法辅助提取
    1.2 酶法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1.3 酶法提取技术的展望[9]
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SCFE)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
    2.2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11]
    2.3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应用前景
3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MAE)
    3.1 MAE技术[14]
    3.2 MAE技术应用
    3.3 MAE技术的展望[17]
4 膜分离技术 (MST)
    4.1 MST技术[18]
    4.2 MST应用[18]
    4.3 MST前景和展望[18]
5 半仿生提取技术 (SBE)
6 超声波提取技术

(10)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酶的作用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酶解法提取的原理
二、不同入药部位酶的选择以及应用
    (一)根类入药酶的应用
    (二)茎类入药酶的应用
    (三)果实类入药酶的应用
    (四)花类入药酶的应用
    (五)叶类入药酶的应用
    (六)地上部草类和全草类入药酶的应用
三、酶解法的优缺点
四、酶解法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展望

四、酶法在中药提取制备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华火腿天然香精的制备与风味分析[D]. 贾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2]基于制备型HPLC-ELSD对中药中无紫外吸收类成分的分离提纯[D]. 李程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低共熔溶剂在黄芩有效成分提取及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 王慧. 山西大学, 2019(01)
  • [4]基于“药辅合一”的薏苡仁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D]. 朱佳依.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林业中药资源杜仲高效利用的生态工艺研究[D]. 崔国强.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半仿生提取法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J]. 王秋红,赵珊,王鹏程,王知斌,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18)
  • [7]酶技术在中药黄酮类成分研究中的应用[J]. 高霞,刘聪燕,陈彦,王莹,周静,瞿鼎. 中草药, 2014(16)
  • [8]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物发酵和酶法制备中的应用[D]. 肖雪. 南开大学, 2013(07)
  • [9]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进展[J]. 董立丽. 海峡药学, 2009(12)
  • [10]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酶的作用与选择[J]. 王伟伟,王宝维. 兽医导刊, 2009(12)

标签:;  ;  ;  ;  ;  

酶法在中药提取制备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