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59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婧雅[1](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以糖、脂、蛋白等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及肾小球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中医诊断中属于“消渴病肾病”的范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的支出逐年递增,加重了人们的负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深远。证候是病因病机形成的概括,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证候的产生与体质从化相互联系。导师赵进喜教授行医多年,致力于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秉承“熟读经典勤临床”的精神,将疾病诊断与传统辨证、体质辨识相结合,提出“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具有极高的临床研究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DKD各期患者证候、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特点,以及DKD不同分期下证候与三阴三阳体质的相关性,给临床防治DKD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治疗的DKD患者,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四诊信息等,并依据“DKD中医证候收集表”进行中医临床证候的资料收集。将患者的基本资料、证候及三阴三阳体质等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运用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指标采用频数及构成比,计量资料采用X±S,率与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证候分布与DKD分期、实验室指标以及三阴三阳体质的相关性,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DKD不同分期与三阴三阳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基本情况分析:本研究共纳入300例DKD Ⅲ~Ⅴ期患者。其中Ⅲ期199例(66.3%),Ⅳ期37例(12.3%),Ⅴ期64例(21.3%)。纳入患者的年龄段在24~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左右。DKD Ⅲ~Ⅴ期患者的体重指数平均值为25kg/m2。在糖尿病病程方面,Ⅲ期为11年,Ⅳ期为16年,Ⅴ期为17年。在发现蛋白尿时间方面,Ⅲ期为1年,Ⅳ期为4年,Ⅴ期为4年。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方面,Ⅲ期为0.2年,Ⅳ期为0.8年,Ⅴ期为1.4年。在发现肌酐升高病程方面,Ⅲ期为0.2年,Ⅳ期为1.6年,V期为2.9年。DKD V期患者的24hUTP、Cr、BUN、ALB、HbAc、eGFR等实验室指标与Ⅲ期、Ⅳ期患者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FBG两项指标在DKD Ⅲ~V期患者中无明显差异。在联合ARB类药物方面,DKD Ⅴ期患者ARB类药物的使用率较DKD Ⅲ期、Ⅳ期患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证候分布情况:在本虚四证中排名前三位的证候,DKD Ⅲ期为阴虚证136例(11.2%),气虚证102例(8.4%),阳虚证77例(6.3%)。DKD Ⅳ期为阴虚证20例(10.2%),气虚证11例(9.3%)、阳虚证12例(5.6%)。DKD V期为阴虚证37例(8.4%),血虚证31例(7%),阳虚证28例(6.4%),气虚证27例(6.1%)。在标实十二证中排名前三位的证候,DKD Ⅲ期为血瘀证152例(12.5%),郁热证121例(10%),结热证105例(8.7%)。DKD Ⅳ期为血瘀证27例(12.5%),痰热证20例(9.3%),痰湿证18例(8.4%)。DKDV期为血瘀证55例(12.5%),郁热证41例(9.3%),痰湿证40例(9.1%)。综上,在本虚证中,DKDⅢ~Ⅳ期以阴虚证、气虚证、阳虚证为主,DKDV期以阴虚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为主。在标实证中,血瘀证始终伴随DKD的病程进展。DKD Ⅲ期多伴郁热证、结热证;DKD Ⅳ期多伴痰热证、痰湿证;DKD V期多伴郁热证、痰湿证。③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BUN升高者常表现为气虚证的风险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降低者常表现为血虚证的风险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降低者常表现为水湿证的风险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证候与DKD分期的相关性:在本虚证中,DKD Ⅲ期与阴虚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V期与血虚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标实证中,DKD Ⅲ期与郁热证、热毒证、肝阳证、气滞证、血瘀证、痰热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Ⅳ期与郁热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Ⅴ期与痰湿证、水湿证、饮停证、湿浊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三阴三阳体质分布情况:300例DKD Ⅲ~Ⅴ期患者中,厥阴体质113例(37.67%);少阳体质106例(35.33%);阳明体质57例(19%);少阴体质9例(3%);太阴体质9例(3%);太阳体质6例(2%)。综上可知,本研究纳入的DKD患者以厥阴体质、少阳体质及阳明体质多见,太阳体质、太阴体质及少阴体质较少见。⑥三阴三阳体质与DKD不同分期的相关性:DKD Ⅲ期与阳明体质和少阳体质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Ⅳ期与阳明体质和少阳体质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V期与三阴三阳各体质未见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三阴三阳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在DKDⅢ期,阳明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热毒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阳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肝阳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阴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水湿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厥阴体质分别与标实证候中的血瘀证、阴虚证、气滞证、肝阳证、血虚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KD Ⅳ期,少阳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肝阳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KD V期,厥阴体质分别与标实证候中的血瘀证、肝阳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①DKD不同分期的证候分布特点不同。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为证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②DKD的发生、发展与体质密切相关,不同体质对于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本组研究资料显示:阳明体质、少阳体质者获得DKD的风险较其他体质类型者更高。③证候与体质之间具有相关性。阳明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热毒证有相关性;少阳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肝阳证有相关性;太阴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水湿证有相关性;厥阴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血瘀证、肝阳证等具有相关性。三阴三阳体质辨识为疾病预防、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
张月颖[2](2020)在《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和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干预效果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由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探讨、临床观察和文献综述三部分组成。1 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探讨目的:针对采用结构化电子DKD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200例,分析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不同分期患者中医证候及治疗方法,探讨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并评价DKD临床路径的可行性。方法:病例来源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住院患者,其中选择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肾损害程度将其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针对其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BMI、血压、FBG、HbA1c、ACR、GFR、血脂四项、中医证候诊断进行研究,观察200例患者中医主证、兼证证型分布,及相应的症状、治法处方、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分析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和入路径组成员患者出院时治疗效果。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程度随着体重指数、糖尿病病史、抽烟史、血压值、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值的增加而增加,且2型糖尿病肾病平均在糖尿病确诊15年后发病。2.正常组与微量组患者血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大量组82.6%患者血压值SBP>140mmHg,DBP>90mmHg;正常组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GFR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病程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期,患者GFR水平出现下降。3.回顾分析结果表明,微量白蛋白尿期DKD患者中医主证分布前五名为气阴两虚证(44.17%)、湿热内蕴证(13.33%)、气虚血瘀证(9.17%)、阴虚热盛证(8.33%)及痰瘀互阻证(7.5%);大量白蛋白尿期中医主证分布前五类为气阴两虚证(33.33%)、湿热内蕴证(14.81%)、阴虚热盛证(12.96%)、气虚血瘀证(9.26%)及脾肾亏虚证(7.41%)。4.早期糖尿病肾病兼证多为湿热、挟痰、挟瘀;病情进展至中后期,兼证多为湿毒、痰瘀互结。5.早期糖尿病肾病治法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肝泻火、健脾祛湿为主;后期多以益气养阴、化痰行瘀、补益脾肾、通腑泄浊为主。6.75.5%的糖尿病肾损害患者经由临床路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得到有效改善。结论:1.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可采取分期分证方法,再根据患者症状加减用药;DKD早期中医主证常见气阴两虚证,兼证常见有湿热、痰浊、瘀血,瘀血阻络贯穿整个病程,因此治法多以益气养阴为主,结合前期兼证主要分布,因此得出早期DKD治法多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2.高体重指数、长期糖尿病病史、抽烟史、血压高于140/90mmHg、FBG>7.0、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是糖尿病肾病常见危险因素。3.较高的临床症状改善率,证实了电子DKD路径管理具有可行性,进一步总结出分期分证、辨“症”论治的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2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芪蛭降糖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干预效果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药芪蛭降糖胶囊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KD)气阴两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证实以益气养阴活血法为组方的中医药干预早期DKD肾损害进展的有效性,为中医药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病例来源于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早期DK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芪蛭降糖胶囊组、C西医对症治疗(氯沙坦钾片)加用芪蛭降糖胶囊组)和对照组(B芪蛭降糖胶囊安慰剂组、D西医对症治疗(氯沙坦钾片)加用芪蛭降糖胶囊安慰剂组),其中C、D两组在A、B两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试验过程中四组患者结合基础饮食运动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芪蛭降糖胶囊5粒/次,3次/日;对照组口服芪蛭降糖胶囊安慰剂,5粒/次,3次/日,疗程为24周。重点观察四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尿微白蛋白肌酐比值、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脂四项、血压等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6个月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状改善及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优于对照组(P<0.05),且同组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A组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66.67%,C组总有效率为82.61%。针对主要临床指标ACR,试验组A组(单纯中药组)总有效率为60.0%,C组(中药+西药降压药)总有效率为69.6%。在西医学指标方面,试验组在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患者FBG、HbA1c、TG、LDL-C及稳定血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在减少尿蛋白排泄和控制血压方面,联合ARB类降压药效果更加显着。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1月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芪蛭降糖胶囊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的药物,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症状及证候,控制尿蛋白排泄,同时在降低血糖、血脂及控制血压升高方面也有—定作用,从而证实益气养阴活血法可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肾损害进展,为其治疗早期DKD提供实践基础。3文献综述综述近15年关于糖尿病肾病国内外文献,中医针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中医证候、专方专药的治疗,现代医学针对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病因、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导师临床诊疗经验做详细概述,为益气养阴活血法干预早期DKD奠定理论基础。4 本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糖尿病肾病为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由于其发病率高,目前诊疗方案相对明确,因此构建临床路径具有可行性。糖尿病肾病临床路径将糖尿病肾病分期与分证相结合,着眼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从而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色。芪蛭降糖胶囊是益气养阴法之代表药,虽已经大量基础研究及文献报道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且已有基础研究证实其药理机制可起到延缓早期DKD进展的作用,但目前国内缺乏针对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ARB类降压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本课题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首次进行四组分组,将纯中药和西药联合中药分组进行疗效观察,探讨芪蛭降糖胶囊延缓早期DKD气阴两虚兼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本研究由于条件限制,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对药物的先关机制研究有待今后不断深化。
陈梅[3](2020)在《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涨,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糖尿病是心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糖尿病后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目前,糖尿病性心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以控制血糖为主。然而,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近年来,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普遍存在于糖尿病中,且与糖尿病后靶器官损伤关系密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血管炎症等,是心脑血管意外的起始环节。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疗效机制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对防治糖尿病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课题(1)首先基于数据挖掘,通过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出治疗糖尿病的高频中药,并分析糖尿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方向;(2)基于离体血管张力检测技术,对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进行实验研究,从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角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为葛根素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导入EndNote并利用EndNote对文献进行初步查重。阅读题目摘要后人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文献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文献。最后提取文献要素,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16中的Excel对文献要素进行记录,并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算法,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中的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距离衡量方法是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实验研究:(1)应用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血管环进行30分钟预处理,再使用乙酰胆碱分别诱导内皮完整和去内皮小鼠颈总动脉的收缩。在加乙酰胆碱之前40分钟,加葛根素和其他抑制剂对血管环进行预处理,检测离体血管张力。随后使用葛根素分别对正常C57BL/6小鼠连续腹腔注射7天和14天,分离小鼠颈总动脉后参照之前的方法检测离体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变化;(2)利用高脂饮食喂养三周加链脲佐菌素(50mg/kg/d)连续腹腔注射一周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2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另设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颈总动脉前列腺素类含量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中药使用频次统计:频次≥20的中药有32味,频次最高的前5味依次是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2)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四气中性寒(842次)和性温(505次)频次最高,其次为性平(282次),再次为性凉(116次)和性热(18次);五味中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甘(1081次)、苦(911次)、辛(440次),味酸(150次)和味苦(115次)最少。归经方面,归肺(857次)、肝(850次)中药应用最多,其次为归脾(761次)、胃(662次)、心(613次)和肾(499次)经中药;3)中药类别统计:前三种类别分别是补气药(271次)、补阴药(192次)和活血调经药(172次)。另外,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频次总计为575次,频率为32.4%。清热药,包括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以及清虚热药,频次总计为414次,频率为23.4%;4)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一共得到10组二联药和27组三联药对。5)聚类分析得到5组有意义的聚类组,分别是党参、太子参、黄芪、甘草、人参、枸杞子、黄精、葛根、麦冬、天花粉、知母、玄参、生地、泽泻、五味子;苍术、白术、当归、红花、川芎、丹参、赤芍、白芍、水蛭、地龙;山茱萸;黄连、黄芩。第二部分:实验一:(1)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由环氧合酶和血栓烷-前列腺素受体介导;(2)环氧合酶-2而非环氧合酶-1介导了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3)葛根素40min预处理可以抑制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4)给予小鼠连续腹腔注射50mg/kg 14天可以显着抑制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实验二: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可以显着抑制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和PGF2。和PGD2水平,但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没有影响,且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情况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1.糖尿病高频用药有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以补气益阴和清热活血中药为主。2.葛根素能够抑制T2DM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其机制可能在于抑制PGF2。、PGD2的释放。
江旭[4](2020)在《3404例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DR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相关程度,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足溃疡的风险分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查询病案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的6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Epi 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合并成为完整数据库,采用规范的筛选标准最终入选3404例,根据眼科会诊结果,将患者分为非视网膜病变组(A组/NDR组),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组(B组/NPDR组),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组(C组/PDR组)3组,其中非视网膜病变组2562例,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组716例,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组126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足溃疡病史等)、相关实验室检查(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餐后2小时血糖、总胆红素等)、系统眼科检查结果以及DR发生情况。得出DR的患病率,比较3组患者之间临床资料及临床指标的异同,及其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得出DR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三组患者患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足溃疡的发病率。结果:1.本研究中NDR组2562例(75.3%),NPDR组716例(21.0%),PDR组126例(3.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24.7%(842/3404)。2.各组资料描述:2.1NDR组、NPDR组、PDR组临床资料相比得出: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病程、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尿素氮、血尿酸、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分别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将P值与校正P值(0.05/3)比较,得出:B组与A组相比,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病程、体质指数、收缩压、血尿素氮、血尿酸、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组与A组相比,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甘油三酯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组与B组相比,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甘油三酯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3病程、体质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尿酸与DR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总胆红素与之呈负相关,男性DR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高于女性。3.高甘油三酯、高糖化血红蛋白、高尿酸、病程长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甘油三酯(OR=1.110,P=0.000)、糖化血红蛋白(OR=1.087,P=0.000)、血尿酸(OR=1.003,P=0.000)、病程(OR=1.002,P=0.000)。4.DR组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足溃疡风险高于NDR组,PDR组四组疾病风险高于NPDR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24.7%,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病程长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身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尿酸与DR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总胆红素与之呈负相关,男性DR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高于女性。DR严重程度越高,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足溃疡的风险越高。控制DR的危险因素可延缓DR发生发展。
王婷婷[5](2019)在《糖尿病患者血清高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同时还可导致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的上升,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蛋白尿的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蛋白尿短期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搜集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0年4月—2015年4月2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T2DM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08例。分别收集患者2次住院(分别作为基线和随访资料)的一般资料、生化检测结果和用药情况。实验设计:1、T2DM患者基线临床数据比较2、蛋白尿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的尿酸水平及其临床特征分析3、基线蛋白尿的风险因素分析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蛋白尿进展的关系。研究结果1、基线糖尿病患者中,大量蛋白尿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5.58 vs 4.67 mg/dL,P=0.002)。2、经平均2.5年随访后,其中51例蛋白尿(24.6%)有进展,156例(75.4%)无进展。蛋白尿进展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蛋白尿非进展组(5.50 vs 4.89 mg/dL,P=0.009)。3、高血压、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水平为蛋白尿的危险因素,而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的使用为蛋白尿的保护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模型中,校正了混杂因素后,血清尿酸水平与蛋白尿进展均呈显着的正相关,是蛋白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尿酸水平每升高1mg/dl,蛋白尿短期进展的风险提高约34%。研究结论T2DM患者中,血清高尿酸水平可能是T2DM患者白蛋白尿短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尿酸进行早期干预可能会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董娜[6](2019)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Type 2 diabetic retinopathy,T2DR)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胱抑素C(CystatinC,Cysc)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T2DR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01月—2018年12月期间甘肃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本次研究的T2DR患者252例,采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及四诊资料等一般资料,并按照本次研究中医证型参考指南,将252例T2DR患者分为阴津不足、燥热内生证,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和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5个证型。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等生化指标以及眼底检查资料。将检测数据输入数据库,选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252例T2DR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最多,占29.7%,其次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占27.0%,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占22.2%,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15.1%,阴津不足,燥热内生证最少,占6.0%。(2)252例T2DR患者中医证型间DR分期经Kruskal Wallis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期(Ⅰ、Ⅱ、Ⅲ期)占92.06%,增殖期(Ⅳ、Ⅴ、Ⅵ期)占7.94%,单纯期以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为主,增殖期以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为主。(3)本次研究中医证型中,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患者年龄最大,与其余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是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OR=1.486)的危险因素。(4)本次研究中医证型中,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病程最长,阴津不足、燥热内生证病程最短,二者与其余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病程是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OR=2.176)的危险因素。(5)本次研究中医证型中,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BMI值最大,与其余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BMI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OR=2.015)的危险因素。(6)本次研究中医证型中Hcy水平的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阴津不足、燥热内生证,各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Hcy是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OR=2.652)和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OR=1.318)的危险因素。(7)本次研究中医证型中Cysc水平的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阴津不足、燥热内生证,各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Cysc是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OR=1.218)、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OR=1.063)、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OR=1.001)的危险因素。(8)本次研究中医证型中TC水平的比较,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与其余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TC水平均高于其余证型;TG水平的比较: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与其余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TG水平均高于其余证型;LDL-C水平的比较: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与其余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DL-C水平高于其余证型;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和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LDL-C水平高于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各证型间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TC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OR=1.005)、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OR=1.068)的危险因素;TG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OR=1.132)的危险因素;LDL-C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OR=1.112)的危险因素。(9)本次研究中医证型中,HbAlc水平在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中最高。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HbAlc是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OR=1.252)的危险因素。结论:(1)肝肾亏虚、目络失养证,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为T2DR的常见证型,在T2DR病情演变的不同阶段,注重活血化瘀法的合理应用。(2)Hcy、Cysc均与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脾失健运、水湿阻滞证呈显着正相关,推断出Hcy、Cysc异常而导致T2DR发病的病机可能为,痰浊阻络和痰瘀互结损伤脉络。(3)Hcy、Cysc、HbAlc、BMI、病程、年龄、血脂情况可为T2DR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客观依据,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粟林,王晓玲,尹偲偲,贾毅敏[7](2017)在《降糖通脉片联合胰岛素注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降糖通脉片联合胰岛素注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予以胰岛素注射治疗,观察组采取降糖通脉片联合胰岛素注射治疗方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浓度,球后动脉舒张末期最小流速(EDV)、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血流阻力指数(RI),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小板聚集率(MPAR),血浆内皮素水平、微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FPG、2hP G、D-D、FIB、血浆内皮素水平、MPAR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EDV、PSV、RI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微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显着低于对照组19.05%。结论:对2型糖尿病给予降糖通脉片联合胰岛素注射治疗,可有效改善血糖浓度与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优化凝血状态,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于春霞[8](2016)在《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探讨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内分泌科住院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175例患者,按在我院眼科行FFA的结果分3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另招募63例临床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证明无疾病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四组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T、sVCAM-1和VEGF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结果:1.ET水平随DR病情进展逐渐升高,NDR组、NPDR组、PDR组和对照组ET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NO水平随DR病情进展逐渐升高,NDR组与NPDR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NDR组和NPDR组与对照组和PDR组NO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sVCAM-1水平随DR病情进展逐渐升高,对照组与NDR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对照组和NDR组的sVCAM-1水平明显低于NPDR组和PDR组(P<0.05);4.VEGF水平随DR病情进展逐渐升高,NDR组、NPDR组、PDR组和对照组的VEGF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转变、进展分析过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戴军有[9](2014)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预测因素及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索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探索血清脂联素(APN)、血清五聚蛋白3(PTX3)、尿内皮素(uET)、尿表皮生长因子(EGF)、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等指标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早期肾病的危险预测。3、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总结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证候分布,并探索证候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的关系。4、探索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血瘀证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纤溶及内皮系统异常相关的指标变化,为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血瘀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多中心收集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A组)182例及单纯糖尿病(DM,B组)170例,健康对照30例(C组),早期DN组辨证为血瘀证亚组104例(A1组),非血瘀证亚组78例(A2组)。收集患者证候(症状)、体征(含舌、脉象)及一般资料(含年龄、病程、血压及腰臀比)等临床信息,对证候及舌、脉象按程度无、轻、中、重级别分别给予0、1、2、3权重计分,由副主任及以上医师总结证型分布。留取各组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标本,高压液相色谱法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生化法测空腹血糖(FPG)、血脂、血肌酐(CR)、胱抑素C(CysC)及血尿酸(UA);免疫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CRP);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ELISA法检测血内皮素(sE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血清脂联素(APN)、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自动清洗血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液流变指标,血液流变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粘度(PV,1OOs-1),全血高切粘度(HSR,200s-1),全血低切粘度(LSR,5s-1),红细胞变形指数(TK)。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a)。收集24小时尿并记录尿量,放免法测尿内皮素(uET)、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尿表皮生长因子(EGF),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用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器(eGFR Calculator,用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对上述所得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人口学资料与比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A组)和单纯糖尿病组(B组)性别构成比、民族分布、受教育程度无明显差别。年龄分布显示:A组50~70年龄段早期糖尿病肾病最多见、占45.60%,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B组50~59年龄段单纯糖尿病最多、占50.00%,而60~70年龄段单纯糖尿病反而有所减少。病程分布显示:A组5~10年和10年以上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0.22%和55.49%;B组则以5~10年和5年以下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0.59%和45.29%;两组5年以下和10年以上病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分布显示:A组吸烟人数明显高于不吸烟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吸烟人数与不吸烟人数相差较小,A、B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饮酒史分布显示:A组饮酒人数与不饮酒人数、B组饮酒人数与不饮酒人数相近,A、B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证型(候)分布与比较①证型分布与比较早期DN本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占62.1%,其次为阴虚热盛、占21.9%,阴阳两虚和脾肾气虚较少、分别占7.7%、8.2%;标证以血瘀证、湿热证为多,分别占73.6%、30.8%,痰瘀证和寒湿证较少、分别占17.6%、6.6%。单纯DM本证以阴虚热盛、气阴两虚为主,气阴两虚最多、占57.1%,其次为阴虚燥热、占35.8%,阴阳两虚较少、占7%;标证为血瘀证、占48.2%。两组比较:本证阴虚热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证候分布与比较早期DN主要证候:气虚128例、占70.33%,阴虚127例、占69.78%,阳虚14例、占7.69%,血瘀134例、占73.6%,湿热56例、占30.8%,寒湿12例、占6.6%,痰瘀32例、占17.6%。单纯DM主要证候:气虚97例、占57.06%,阴虚109例、占64.12%,阳虚12例、占7.06%,血瘀82例、占48.2%。两组比较: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和阳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期DN危险因素分析以早期糖尿病肾病为因变量,其它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分析。其中course、SBP、WHR、HbA1c先后被列入方程,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 DN不同证型血脂及HbA1c比较TG、TC、LDL依阴虚热盛、脾肾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顺序逐渐升高,HDL则相反。阴阳两虚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TG、TC、HDL、LDL、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气虚与阴虚热盛TG、LDL、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与脾肾气虚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与阴虚热盛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尿蛋白排泄率比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A组)和单纯糖尿病组(B组)不同证型UAER水平比较:组间比较,除阴阳两虚外,其余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热盛、气阴两虚、气阴两虚中任意两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不同证候UAER水平比较: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和阴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证与非阴虚证、气虚证与非气虚证、湿热证与非湿热证、痰瘀证与非痰瘀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阳虚证与非阳虚证、寒湿证与非寒湿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各组间观察指标比较①与单纯糖尿病组(B组)比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A组)EGF降低,UAER、Hcy、RBP、PTX3、uET、APN、CRP、α1-MG 及 CysC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早期糖尿病肾病组(A组)和单纯糖尿病组(B组)两组病程、SBP、DBP、WHR、HbA1c、TG、HDL、Lp-α、UA、GFR及 UAE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PG、LDL、T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血脂及HbA1c比较:(1)与非血瘀组比较,血瘀组HbA1c、TG及LDL升高,HD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血瘀组HbA1c、TG、TC及LDL升高,HD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与非血瘀组比较,血瘀组Fib、TK、PV及LSR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血瘀组PV、TK、Fib、HSR及LSR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非血瘀组比较,血瘀组sET及PAI-1升高,NO及t-PA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血瘀组sET及PAI-1升高,NO及t-P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与非血瘀组相比,血瘀组Hcy、PTX3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血瘀组Hcy、PTX3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相关性分析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肥胖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往往更高、高血糖更难控制,HbA1c较高的患者常常伴有高脂血症、且病程较长,等等。为了明确早期糖尿病肾病各危险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本研究进行了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A1c与 TG、Course,WHR 与 TG、HbA1c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542、0.725、0.471、0.582,均P<0.05;其余指标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与HSR、LSR呈正相关,且LSR与HS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70、0.80,均 P<0.01。TK 与 HSR、PV、LSR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33、0.82、0.44,P<0.05或P<0.01。Fib与TG、TC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57,均P<0.01。sET与PTX3、PAI-1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62,均P<0.05。sET与NO、PAI-1与t-PA均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66,均P<0.01。NO与t-P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P<0.05。APN与CRP,UAER与APN、CysC、CRP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0.614、0.563、0.562,均 P<0.05。EGF 与 APN、UAER 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 0.660、0.482,均 P<0.05。UAER 与 Hcy、RBP、PTX3、α1-MG、uET 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15、0.586、0.649、0.479、0.673,均 P<0.05。uET 与 PTX3,RBP与α1-MG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2、0.468,均P<0.05。结论:1、联合检测EGF、APN、PTX3、RBP、uET、CysC、Hcy等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2、早期DN本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标证以血瘀证为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3、早期DN血瘀证患者存在非感染性炎症和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纤溶及血管内皮系统异常,相关生物学指标可为早期DN血瘀证客观化提供依据;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早期DN的有效性,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非感染性炎症、纤溶及血管内皮系统异常等机制有关。4、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体重及戒烟等有利于延缓DN的发生、发展。
季方圆[10](2014)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并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2DN)发病机理与FFA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济南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76例:根据既往病史、尿微量白蛋白、临床尿蛋白水平、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T2DM组,男性76例,女性72例)、糖尿病肾病组(T2DN组,男性65例,女性63例),均采用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参考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选择138例健康体检者(男性72例,女性66例)作为对照组(N组)。排除以下人群:严重心肝功能损害,其他原因导致急慢性肾功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恶性肿瘤、手术外伤应激、严重感染、贫血等。对414例观察对象分别测身高(H)、体重(W)、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BMI)。并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蛋白(Upro)、尿微量白蛋白(UMA)、尿酸(UA)、2微球蛋白(U2M)、尿素氮(BUN)、肌酐(Cr)等相关指标。从医院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相关指标数据以Microsoft Excel2003的形式导出,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以上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对于尿蛋白定性等级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并以FFA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各组研究对象年龄(age)、BMI、BP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资料匹配,具有可比性。T2DN组较T2DM组、N组FPG、HbA1c均高,其中较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T2DN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T2DM组和T2DN组TG、TCH、LDL-C较N组升高(P<0.05);T2DN组HDL-C水平较N组降低(P<0.01),T2DM组HDL-C较N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糖尿病患者血脂特点:TG、TC、LDL-C升高,HDL-C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T2DN组与T2DM组FPG、HbA1c、TG、TCH、HDL-C及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T2DM组、T2DN组FFA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FFA与各因素相关分析中BUN、Cr、UA、UMA、U2M为简单线性分析结果,Upro定性资料为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BUN、UA、UMA、U2M、Upro与FFA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3、0.102、0.166、0.440、0.121、0.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BUN、Cr、UA、UMA、U2M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变量为FFA。由结果显示,自变量FPG和UMA的P值均<0.05,在方程中起作用,其标准化的回归方程:=0.210+0.131X1+0.498X2。由以上结果可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N组、T2DM组FFA均升高,而T2DN组FFA亦明显高于T2DM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因素与FFA简单线性相关分析中, BUN、Cr、UMA、U2M、Upro与FFA成正相关(P<0.05),其中UMA与FFA相关性较大(r=0.440)。结论(1)T2DN患者较正常人群及单纯T2DM患者FFA明显升高,血清FFA水平与T2DN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相互促进关系,FFA可能是T2DN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特点为TG、TC、LDL-C升高,HDL-C降低,该血脂特点促进T2DM的发病、发展过程。(3)临床检测FFA准确率高,操作简便,花费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二、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59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59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标准 |
5 临床分期 |
6 治疗措施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方法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其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剔除病例标准 |
7 观测指标 |
8 样本量计算 |
9 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DKD不同分期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性 |
3 三阴三阳体质分布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 |
讨论与分析 |
1 DKD患者的临床特点 |
2 DKD不同分期的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 |
3 三阴三阳体质分布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和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干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探讨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诊疗方案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分析 |
6 证治规律探讨 |
7 讨论 |
第二章 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芪蛭降糖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干预效果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5 结论 |
6 讨论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三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研究 |
1.1.2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1.1.3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治疗 |
1.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1.2.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机制 |
1.2.2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 |
1.2.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
1.3 中医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1.3.1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认识 |
1.3.2 中药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
1.4 中医治疗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
1.4.1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中医学认识 |
1.4.2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4.3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现代文献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检索策略 |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3 数据规范方法 |
2.1.4 数据筛选和提取 |
2.1.5 数据挖掘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文献检索流程图 |
2.2.2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2.2.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2.2.4 中药类别统计 |
2.2.5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2.2.6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葛根素对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
3.1 葛根素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结果 |
3.1.3 讨论 |
3.2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2.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3404例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5)糖尿病患者血清高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对象、内容及统计学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诊断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伦理学要求 |
2.2 研究内容 |
2.2.1 基线和随访数据采集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T2DM患者基线临床数据比较 |
3.2 蛋白尿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的尿酸水平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
3.3 基线蛋白尿的风险因素分析 |
3.4 血清尿酸水平与蛋白尿进展的关系 |
4 讨论 |
4.1 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的探讨 |
4.1.1 性别 |
4.1.2 血糖水平 |
4.1.3 糖尿病病程 |
4.1.4 高血压 |
4.1.5 年龄 |
4.1.6 血脂异常 |
4.1.7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
4.1.8 吸烟 |
4.1.9 维生素D缺乏 |
4.1.10 视网膜病变 |
4.1.11 种族,遗传和人口因素 |
4.2 尿酸的代谢及生理作用 |
4.3 尿酸的流行病学 |
4.4 高尿酸血症导致肾病的机制 |
4.5 血清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系 |
4.6 DKD的治疗策略 |
4.7 降尿酸药物治疗对DKD的影响 |
5 研究结论 |
6 研究不足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临床资料采集 |
1.6 调查方法 |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
1.8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T2DR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T2DR中医证型间年龄的比较 |
2.3 T2DR中医证型间性别的比较 |
2.4 T2DR中医证型间病程的比较 |
2.5 T2DR中医证型间BMI的比较 |
2.6 T2DR中医证型与DR分期的对应关系 |
2.7 T2DR中医证型间Hcy水平的比较 |
2.8 T2DR中医证型间Cysc水平的比较 |
2.9 T2DR中医证型间HbAlc水平的比较 |
2.10 T2DR中医证型间TC水平的比较 |
2.11 T2DR中医证型间TG水平的比较 |
2.12 T2DR中医证型间HDL-C水平的比较 |
2.13 T2DR中医证型间LDL-C水平的比较 |
2.14 T2DR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间多分类Logisi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DR与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的关系 |
3.2 本次研究中医辨证分型判定依据的说明 |
3.3 本次研究T2DR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 |
3.4 本次研究T2DR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
3.5 本次研究T2DR患者中医证型与眼底分期的对应关系 |
3.6 本次研究T2DR患者中医证型与研究指标的关系 |
3.7 小结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辨证分型 |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神经退行性改变的诱发因素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神经退行性改变的作用机制 |
3 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神经退行性改变的串扰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降糖通脉片联合胰岛素注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观察组: |
1.6 观察指标 |
1.7 实验室检查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浓度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状态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比较 |
2.5 两组微血管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8)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质量控制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9)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预测因素及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及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肾病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预测因素 |
第一章 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部分指标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早期肾病的危险预测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证候分布与部分指标的相关性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生物学指标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血瘀证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不同证型典型舌象照片 |
附录二 糖尿病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信息采集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59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研究[D]. 周婧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和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干预效果探讨[D]. 张月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3404例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江旭.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糖尿病患者血清高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研究[D]. 王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的相关性研究[D]. 董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降糖通脉片联合胰岛素注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 粟林,王晓玲,尹偲偲,贾毅敏.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06)
- [8]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D]. 于春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9]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预测因素及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戴军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10]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分析[D]. 季方圆. 泰山医学院, 2014(03)
标签:糖尿病论文; 血瘀论文; 内皮素论文; 阴阳两虚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