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赣增幅5年来最高(论文文献综述)
郭影慧[1](2021)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制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从事研发和创新工作,各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激励措施鼓励研发创新。尽管加速折旧税收政策不能直接针对研发创新,却很可能会对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政府发布的财税[2014]75号文,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加速折旧税收政策的问题。本文先是在明确我国创新水平与研究加速折旧税收政策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情况下,归纳了国内外文献。再从理论上分析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具体内容,提出加速折旧税收政策会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的研究假说。接下来,在实证部分基于万得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分析加速折旧税收政策的实施与企业研发创新之间的因果效应。以2014年的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选取属于受惠范围的六大行业企业作为实验组,其他行业的企业作为对照组,运用双重差分、三重差分等方法进行研究,准确地识别出加速折旧税收政策与企业研发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三个层面进行异质性分析。得到结论如下: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可以得出加速折旧税收政策主要通过增加企业现金流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这两个渠道来实现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对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基于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证部分的结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文提出应扩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和优惠力度,实施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建议。本文通过分析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效应,提出优化加速折旧税收政策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冷蓉[2](2021)在《基于IBIS模型的气候变化下川西高原草地碳平衡模拟与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高原草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且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碳平衡状况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川西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其草地碳平衡情况也随之受到影响。本文利用IBIS模型模拟和预估了气候变化下川西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情况。一方面,检验了IBIS模型对川西高原研究的适宜性;另一方面,通过模拟研究,掌握了过去和未来川西高原草地碳平衡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高原草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气象数据插值和Arc GIS对川西高原1990-2018年和2019-2050年的气候变化做了分析,选取气温和降水量作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变量。结果显示,两个研究时段的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气温和降水量年际变化规律有所差异,气温波动上升幅度较降水量更为明显。总体而言,川西高原的气候趋于暖湿化。(2)针对1990-2018年和2019-2050年两个研究时段,利用了Arc GIS以及Matlab程序对IBIS模型输入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在VMware虚拟机软件中调整IBIS相应参数和增加本研究需要的输出数据程序模块,再运行IBIS模型。模型运行结束后,对输出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得到NPP和土壤异养呼吸数据,再对其进行精度验证,验证方法包括:实测数据验证、遥感数据验证、其他模型计算验证以及其他研究结果对比验证等。结果表明,NPP和土壤异养呼吸的模拟精度较高,说明IBIS模型具备对川西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模拟研究的适宜性。(3)在模型模拟研究验证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两个研究时段的NPP值和土壤异养呼吸值的变化。从空间分布规律来看,两个研究时段的NPP值和土壤异养呼吸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呈一定相关关系,即水热条件越好的区域,其NPP值和土壤异养呼吸值越高。从时间变化来看,1990-2018年NPP和土壤异养呼吸的年均值有轻微的波动上升,季节尺度上,NPP值和土壤异养呼吸值的四季变化较稳定;2019-2050年NPP年均值呈微弱的上升趋势,而土壤异养呼吸值呈微弱的下降趋势。(4)本文采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作为碳平衡的量化指标,NEP值由NPP值和土壤异养呼吸值计算得到。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两个时段的空间上都存在碳汇和碳源的生态区域,其中2019-2050年东北区域的NEP值常年高于其他区域;时间尺度上,两个研究时段的NEP年均值都为正,但1990-2018年NEP值的波动上升幅度小于2019-2050年,所以未来32年来川西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强于1990-2018年,而且其碳汇功能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王钰龙[3](2020)在《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比较优势及发展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立足山东省及17地市的奶牛生产实际,通过函调统计数据、统计年鉴、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原始数据,采用R软件、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AAI)等函数算法,系统分析了山东省奶牛生产基本状况、区域布局类别和特点、各地市竞争力及优势区域、未来5年发展趋势等内容,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山东省奶牛生产概况。山东省是奶牛养殖大省,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4位。近年来,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缓慢,各地市间发展不均衡。2011-2018年,山东省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年均降幅分别为2.91%和2.33%;全省17地市中只有东营、日照、德州、菏泽奶牛存栏量增长,年均最大增幅5.12%,其他13地市奶牛存栏量下降,年均最大降幅9.97%;济南、东营、日照、莱芜、德州、菏泽牛奶产量增长,年均最大增幅17.47%,其他11地市牛奶产量下降,年均最大降幅,为8.95%。调查发现,山东省奶牛生产存在牛奶收购价格低、饲养成本高、缺乏发展资金、政策补贴力度小、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落后、与牛奶收购企业关系不和谐等问题。2.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类别和特点。根据2015-2019年山东省17地市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进行联合聚类,17地市被划分为4类:(1)青岛、济南、东营、德州,4个地市年均存栏量381 990头,占全省42.23%;年均牛奶产量1 158 624 t,占全省45.13%;2019年人均牛奶占有量51.88 kg,每公顷土地饲养奶牛0.09头。(2)泰安,年均存栏量150 530头,占全省16.64%;年均牛奶产量365 557 t,占全省14.24%;2019年人均牛奶占有量39.07 kg,每公顷土地饲养奶牛0.09头。(3)菏泽、烟台、临沂、淄博、济宁、聊城、威海、潍坊,8个地市年均存栏量323 960头,占全省35.81%;年均牛奶产量912 277 t,占全省35.53%;2019年人均牛奶占有量15.09 kg,每公顷土地饲养奶牛0.03头。(4)日照、枣庄、滨州、莱芜,4个地市年均存栏量48 143头,占全省5.32%;年均牛奶产量130 986 t,占全省5.10%;2019年人均牛奶占有量9.94 kg,每公顷土地饲养奶牛0.02头。综合比较分析确定青岛、济南、东营、德州、泰安5个地市为山东省奶牛主要产区;菏泽、烟台、临沂、淄博、济宁、聊城、威海、潍坊8个地市为次要产区;日照、枣庄、滨州、莱芜4个地市为一般产区。3.奶牛生产未来5年发展趋势。依据山东省2010-2019年奶牛存栏量和2000-2019年牛奶产量对山东省未来5年奶牛生产预测。预测结果为:2024年较2019年奶牛存栏量减少,年均降幅3.20%;牛奶产量减少,年均降幅0.76%。调查表明,调查的150个奶牛场中79.33%的奶牛场未来5年有扩大存栏的计划,其奶牛饲养规模占调查奶牛场总规模86.74%,结合预测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九十五置信度,预计未来5年山东省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出现增长的可能性较大。4.各地市竞争力及优势区域划分。对2011-2018年山东省各地市奶牛生产比较优势指数和年均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济南、青岛、淄博、泰安、威海、东营等地市奶牛养殖具有比较优势;枣庄、潍坊、日照、莱芜、济宁、临沂、聊城、滨州、菏泽等地市奶牛养殖不具有比较优势或优势不明显;烟台失去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德州暂时具备奶牛养殖的比较优势。根据2011-2018年山东省17地市的比较优势指数聚类后对山东省奶牛生产优势区域进行划分,结果为:(1)东营为发展优势较明显区域;(2)济南、青岛、淄博、威海、泰安为发展优势区域;(3)德州、潍坊、滨州、烟台为发展潜力区域;(4)莱芜、日照、菏泽、枣庄、聊城、济宁、临沂为优势欠缺区域。结合山东省奶牛生产布局和优势区域划分,建议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都市圈、以青岛为中心胶东半岛和以东营中心的黄河三角洲3个奶牛生产聚集区作为山东省奶牛生产的重点发展区域。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奶牛生产数据分析,并结合实地走访调查,描述了当前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发现山东省奶牛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设性的意见。同时,预测了山东省未来5年奶牛生产发展趋势,分析了17地市的竞争力,划分出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的优势区域,这将为实现山东省奶牛生产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刘莉[4](2020)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绿色发展事关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应有的农业道路选择。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生产环节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决策者,也是实施者,其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是考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效果,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的微观基础,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关键。本文在厘清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内外部环境特征基础上,将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与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最为直接的内生经济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理论框架。选择以苹果种植户为基本研究单元,分四个步骤对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展开研究:首先,构建生产函数模型,根据利润最大化实现条件,测算有机肥与化肥的经济最优投入水平,研判当前生产实践中肥料施用偏离经济最优水平的程度,考察有机肥与化肥的替代难度。其次,考虑资源禀赋约束以及要素替代条件构建有机肥施用行为模型,识别影响有机肥施用决策的关键因素。第三,构建包含肥料投入方程、产量方程、收入方程、成本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与行为效应的互动关系,揭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逻辑。第四,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典型案例,对比不同肥料投入组合的实施效果与实现条件,从果农探索和政策推动视角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现路径。主要研究结论:果农施肥存在不经济投入行为,化肥施用过量与有机肥施用不足是突出表现。有机肥施用量显着低于经济最优投入水平,有机肥增施空间较大。化肥施用主要表现为相对过量,化肥与有机肥实际投入比高于经济最佳投入比,相对于有机肥的施用水平,化肥过量施用。基于此,化肥施用量趋近经济最优的关键是提高有机肥施用水平。肥料施用过量与施用不足问题并存。相对而言,有机肥施用不足现象最为普遍,制约有机肥施用的主要因素是肥料价格、收入水平、风险偏好、认知水平、资源禀赋。从目标产量的实现情况来看,存在化肥过量施用,但实际产量仍低于目标产量的情形,继续增施化肥既不经济,且对产量目标改进无益,而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改进产量实现水平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划算空间。肥料投入与产出互动效应显着。在当前施肥水平下,增施有机肥对产量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增施化肥则对产量无显着影响;化肥和商品有机肥投入是推高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来源,而施用农家肥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要素价格、产量及成本投入水平是影响肥料投入决策的重要因素。产出表现既是投入决策的结果,也是投入决策的依据。农户根据产出表现,调整肥料投入方案直到投入产出达到满意的均衡状态,是农户肥料投入决策的行为逻辑。实证分析显示,有机肥与化肥呈不完全替代关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实践案例也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肥料投入趋近经济最优,采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化肥”的配施模式比较效益最优。根据理论与实践分析,增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合理性应是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着力点,基于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的长效手段是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的关键。从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试点效果来看,灵活性较大的政策成效明显;当前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中存在补贴肥供需不匹配,政策目标未兼顾农户稳产增收需求,对实施效果的评估简单化等问题,亟需总结优化,形成有效推进科学施肥的工作机制。本文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框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思路。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在苹果种植中,有机肥与化肥表现出不完全替代关系特征,拓展了有机肥与化肥关系内涵;提出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考察应从衡量化肥减量延伸为有机肥增施,且在当前情形下,应更为关注有机肥增施,对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提供了有益思考。基于实地调研,总结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效果与实施条件给出了本文的判断,提出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的措施,增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合理性,为有效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了路径探索。
丛培月[5](2019)在《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重构及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深入研究水文气象序列重构及量化变化环境下气候因子对径流改变的贡献,本文利用黄河下游7个水文站和35个气象站1979-2015年水文气象序列,基于ArcGIS软件,对黄河下游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序列进行空间插值,弥补缺测地区数据;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样本熵法对水文气象序列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识别黄河下游的径流影响因子,通过Budyko水热耦合平衡假设,以水量平衡法为主要理论依据,对黄河下游径流进行还原;将气候变化归结为水热条件变化,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分离气象要素对径流和潜在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河下游近40年来暖干化特征明显。年降水和年均日照时数呈现显着(p<0.05)下降趋势,四季平均气温呈现显着(p<0.05)上升趋势,且均具有周期变化特征。其中,花园口站年降水存在22a、15a和5a三个变化主周期,夹河滩(21a和5a)和利津站(21a和6a)存在两个变化主周期,艾山站年降水存在15a周期变化;黄河下游春、秋和冬季平均气温与年均日照时数均存在21a第一主周期变化,夏季与年平均气温存在20a第一主周期变化。2.反距离权重法在降水空间插值中精度最高;样条函数法更适用气温空间插值;克里金法在日照时数空间预测上能更好的反映其空间分布。整体上,年降水和年均气温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年均日照时数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增的空间特性。3.基于滑动样本熵法进行突变检验,黄河下游年降水于1995年发生突变;春、夏、秋和冬季平均气温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1、2000、2004和1987年;年均日照时数于1998年发生突变。水文气象序列发生非一致性变化。4.基于Budyko假设,对黄河下游月和年尺度进行径流模拟,模拟精度均较低(NSE<0);基于Budyko假设改进的Zhang模型进行年尺度径流模拟,模拟效果良好(NSE>0.7),月尺度径流模拟精度较低(NSE<0);基于Budyko假设改进的Zhang模型更适用于黄河下游非一致性水文气象序列的年径流模拟中。5.年均径流呈现显着下降(p<0.05)趋势,于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人类活动和潜在蒸散发对黄河下游径流变化有正向驱动作用,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变化对径流变化有负向驱动作用。变化环境下径流对气候因子具有响应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下游地区提供连续的水文气象序列,为水文模型参数率定提供数据支持,为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等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袁继安[6](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韩立亮[7](2019)在《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时空动态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共同影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导致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草原退化、盐碱化和土壤风蚀沙化、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草原湿地状况也不容乐观,过量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对于湿地的危害已经逐步显现。湿地退化问题也已成为草原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草原湿地的管理、保育与恢复是当前湿地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湿地为典型研究区,采用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近30年以来草原湿地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研究区遥感影像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提取湿地水体,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研究分析识别草原湿地退化的影响因素;设计并组装人工模拟增温装置,观测湿地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酶活性对于气温升高的响应;通过变换自然环境条件的方式改变湿地土壤的环境温度,探究湿地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水解酶活性对自然环境温度变化的响应,揭示不同增温条件下湿地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水解酶活性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10 hm2)、中(1-10 hm2)、小(<1 hm2)型草原湖泊湿地的数量比例基本保持在1:2:7,但草原湖泊湿地的数量呈现减小的趋势;草原湖泊水体面积出现萎缩的趋势,近30年来草原湖泊水体总面积减小了 39.8%,整体上湖泊湿地的数量和面积减小趋势明显。(2)湖泊湿地在各县市区的数量分布大小顺序为: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所占比例分别为39.86%,30.67%,13.41%,8.95%,3.87%,3.24%;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的湖泊湿地数量占到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湖泊湿地的70%左右,不同高程范围内大、中、小型湖泊湿地面积平均比例为86:11:3。(3)对研究区湖泊湿地变化影响贡献率最大的是农田灌溉面积、采矿产量和年牲畜存栏数三个变量,贡献率分别为46.0%,26.0%,16.8%,自然因素是导致草原湿地面积萎缩的直接原因,但人类活动的干扰是最主要的影响湿地变化的因素。(4)增温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对照组;永久性淹水湿地底泥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显着高于年际性和季节性淹水湿地;年际性淹水湿地和季节性淹水湿地之间脲酶活性差异不显着。(5)不同淹水周期的湿地底泥总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但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在月际之间的变化不显着。原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全磷含量、α-1,4-葡萄糖苷酶活性、L-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85,0.330,0.246。(6)研究区内原位土壤的7种水解酶的酶活性均值大小顺序为:AP>LAP>βX>βG>αG>NAG>CBH,数值分别为 29.287、16.164、2.036、1.122、1.096、0.951、0.420 nmol g-1·h-1。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月际之间的变化较小,其余六种水解酶在月际之间的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环境温度变化对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水解酶活性影响显着。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呼伦贝尔草原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在不同高程范围和不同县市区近30年来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并探明了影响湿地变化的自然因素驱动力和人类活动因素驱动力的贡献率和比重。对不同淹水周期的湿地底泥在人工增温和自然环境增温条件下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水解酶活性进行定量测定并探明其变化规律。
赵南[8](2019)在《近40年玛纳斯河流域湿地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响应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被当地人们称为“生命线”,其主要水源来自高山冰川融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流域冰川加速消融改变了区域内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湿地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和指示器,其产生与消失、扩张与萎缩反映了区域环境的变化,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研究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流域湿地对冰川消融的响应关系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基于1976-2017年的Landsat影像和MODIS影像,运用时空融合、目标识别、统计分析等先进的技术方法和领先的空间对地观测手段,提取去积雪去阴影冰川面积并分析冰川消融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提取了流域内1976-2017年间共7期湿地面积,并分析湿地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玛纳斯河流域各地面台站观测的1958-2017年的降水和温度时间序列数据,论述了玛纳斯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影响以及湿地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响应关系,同时综合考虑人为因素对湿地变化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在过去的40年的总面积在不断减小,由1976年的3749.64km2减少至2017年的556.13km2,冰川面积总共减少了3193.51km2,年均退缩速率为77.89km2/a;同时在2002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面积变化较大。(2)近40年来流域河流、沼泽湿地的面积变化曲线都呈逐渐下降趋势,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整体呈上升趋势,湿地总量呈现以1.59%/a的速度缓慢减少趋势,其中各类湿地中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变化最为强烈。(3)利用1958-2017年降水和温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得出年均气温、年累积降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气温与年最小冰川面积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得出相关性系数为-0.497呈显着负相关状态,说明气温变暖是促使年冰川消融的重要原因。(4)从归因辨析上看,虽然理论上冰川融水增加可能有利于下游湿地的发育,但是监测数据表明冰川面积和湿地面积变化没有显着性关系;人类活动是造成近期区域湿地变化的主导因素。由于研究区内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使河流内水资源不断减少;冰川融水的增加、年降水量上升对湖泊的扩张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保护意识不强,使沼泽湿地受到威胁导致面积减少;人工湿地由于水库、水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开垦灌区和绿洲导致其面积不断扩张。
张云霞[9](2019)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公立医院运营绩效分析 ——以F医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却日益凸显。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势在必行,公立医院的运营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角度入手,选取广西省内开展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F医院为例,对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该医院的工作效率、经济运行状态、社会效益等运营绩效进行分析,探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医院运营绩效的影响。从中总结出F医院执行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有待加强;各项费用此消彼长,群众获得感不强;投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盲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等问题。并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公立医院运营绩效进行分析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是促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为出发点,采用以点代面的方式,试图找到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能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医院运营绩效分析与管理方式,为已全面开展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数据支撑和经验借鉴,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思路,便于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王璟谛[10](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统一有序、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民族自治地方尤其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国家战略大局安排,民族自治地区财政经济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还较为薄弱,目前中央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政策还欠稳定欠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开展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收集八个民族省区的财政经济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财政问题开展一定范围的实地调研,从国家治理视角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财政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按照“理论分析—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改革设计”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财政体制问题,以及国家的财政法律制度建设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规建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税体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并提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框架(财政收支体系、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法律)。二是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得出受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优先于地方组织收入工作。三是论文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体现历史补偿原则,中央和发达地区支持是民族自治地方成功从“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保障。四是通过研究中央部委不当政策干预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案例,得出结论是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重赋金、轻赋权的指导思想应该要调整,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试先行天然试验区,根据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先行全面深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率先试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构改革,尤其是突破人大机关职能职责的改革,率先推进财政大数据。
二、赣增幅5年来最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增幅5年来最高(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理论分析 |
2.1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概念 |
2.2 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理论分析 |
2.2.1 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主要因素 |
2.2.2 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的作用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速折旧税收政策与企业研发创新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研发创新水平的现状分析 |
3.2.1 全国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水平不断提升 |
3.2.2 企业研发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
3.3 我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
3.3.1 我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的实施现状 |
3.3.2 我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说明 |
4.1.1 模型的构建 |
4.1.2 变量的说明 |
4.2 样本与数据的来源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平衡性检验 |
4.5 基本回归分析 |
4.6 稳健性检验 |
4.6.1 异常值的处理 |
4.6.2 平行趋势检验 |
4.6.3 PSM-DID方法估计 |
4.6.4 安慰剂检验 |
4.6.5 排除“营改增”政策的影响 |
4.7 机理检验 |
4.8 异质性分析 |
4.8.1 分所有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 |
4.8.2 分地区的异质性分析 |
4.8.3 分公司规模的异质性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速折旧税收政策的国外主要国家经验借鉴 |
5.1 实行较为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 |
5.1.1 行业的受惠数量比较多 |
5.1.2 折旧年限的设计比较灵活 |
5.2 实行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1 中小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2 特定地区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3 启示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扩大政策的适用范围和优惠力度 |
6.2.2 实施差异化的加速折旧税收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IBIS模型的气候变化下川西高原草地碳平衡模拟与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1.2.2 气候变化对草地碳平衡影响研究 |
1.2.3 气候变化下草地碳平衡的模拟与预估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土壤和植被特征 |
2.4 水文特征 |
3 数据与方法 |
3.1 IBIS模型介绍 |
3.1.1 模型概述 |
3.1.2 模型结构 |
3.1.3 模型主要控制方程 |
3.1.4 模型主要参数 |
3.1.5 模型的输入与输出项 |
3.2 模型验证方法 |
3.3 数据来源 |
3.3.1 气象数据 |
3.3.2 土壤数据 |
3.3.3 植被数据 |
3.3.4 高程数据 |
3.3.5 模型验证数据 |
4 模型验证与历史气候变化下川西高原草地NEP的模拟 |
4.1 1990-2018 年研究区域气候变化 |
4.1.1 气候数据的插值检验 |
4.1.2 气候变化空间分布 |
4.1.3 气候年际变化 |
4.2 IBIS模型对NPP的模拟与验证 |
4.2.1 NPP模拟结果验证分析 |
4.2.2 NPP年空间分布 |
4.2.3 NPP年际变化 |
4.2.4 NPP季节变化 |
4.3 IBIS模型对土壤异养呼吸的模拟与验证 |
4.3.1 土壤异养呼吸模拟结果验证分析 |
4.3.2 土壤异养呼吸年空间分布 |
4.3.3 土壤异养呼吸年际变化 |
4.3.4 土壤异养呼吸季节变化 |
4.4 1990-2018 年川西高原草地NEP的模拟 |
4.4.1 NEP空间分布 |
4.4.2 NEP年际变化 |
4.4.3 NEP季节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未来气候变化下川西高原草地NEP的预估 |
5.1 2019-2050 年川西高原气候变化 |
5.1.1 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布 |
5.1.2 气候年际变化 |
5.2 2019-2050 年川西高原草地NEP的预估 |
5.2.1 NPP预估 |
5.2.2 土壤异养呼吸预估 |
5.2.3 NEP预估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6.3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比较优势及发展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内容的提出 |
1.1.2 研究界定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2 山东研究情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聚类分析 |
2.2.2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
2.2.3 比较优势指数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概况 |
3.1.1 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现状 |
3.1.2 山东省奶牛生产状况调查 |
3.2 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 |
3.2.1 奶牛存栏量的聚类分析 |
3.2.2 牛奶产量的聚类分析 |
3.2.3 存栏量和牛奶产量联合聚类分析 |
3.3 山东省奶牛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划分 |
3.3.1 山东省奶牛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3.3.2 山东省奶牛生产优势区域划分 |
3.4 山东省未来5年奶牛生产预测 |
3.4.1 山东省未来5年存栏量预测 |
3.4.2 山东省未来5年牛奶产量预测 |
4 讨论 |
4.1 泰安奶牛生产独特性原因探讨与启示 |
4.2 山东省奶牛生产发展减缓原因和应对措施 |
4.3 山东省奶牛生产布局与优势区域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奶牛生产情况调查主要内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农户技术采纳决策研究 |
1.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可行性研究 |
1.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研究 |
1.2.4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效应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数据来源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2.1.2 农户技术选择理论 |
2.1.3 农户决策理论模型 |
2.2 研究框架 |
2.2.1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内涵 |
2.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逻辑 |
2.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经济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宏观环境:演变趋势及特征 |
3.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环境 |
3.1.1 化肥管理政策从增量增产转向减量增效 |
3.1.2 有机肥增施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
3.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产业环境 |
3.2.1 从供给不足到产能过剩,化肥产业面临去产能调结构 |
3.2.2 从停滞不前到恢复发展,有机肥产业供给能力亟待提升 |
3.3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环境 |
3.3.1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凸显 |
3.3.2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非农收入推升农业用工成本 |
3.3.3 居民消费稳步增长,鲜食水果消费需求旺盛 |
3.4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用环境 |
3.4.1 化肥施用量呈现下降趋势,施用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
3.4.2 有机肥施用处于低水平状态,耕地有机质严重缺乏 |
3.4.3 果蔬类作物耗肥量大,单位面积施肥强度高 |
3.4.4 增产导向的偏施化肥模式向提质导向的养分平衡施肥模式转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微观环境:现实基础及特征 |
4.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者环境 |
4.1.1 小农户依然是苹果种植的主力军 |
4.1.2 收入水平较高,种植苹果是果农主要收入来源 |
4.1.3 务农劳动力匮乏,用工成本攀升 |
4.1.4 认知水平提高,有机肥替代化肥具备认知基础 |
4.1.5 苹果经营呈现高风险特征,果农风险偏好度较高 |
4.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投入产出环境 |
4.2.1 资本投入水平较高,肥料费用是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 |
4.2.2 肥料价格跨度较大,高端肥料价格不菲 |
4.2.3 单位面积施肥强度高,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正在普及 |
4.2.4 有机肥与化肥配比差异显着,存在一定替代空间 |
4.2.5 单产水平较高,优果率有待提升 |
4.2.6 苹果价格等级差异显着,优质优价特征初步显现 |
4.3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供给环境 |
4.3.1 农家肥肥源减少,可得性与可得量受限 |
4.3.2 商品肥料品牌众多,农资经销渠道是肥料供给的主要途径 |
4.3.3 农资商与农技部门是施肥技术的推广主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机肥与化肥偏施状况实证分析 |
5.1 研究思路 |
5.2 研究假说 |
5.3 实证分析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模型估计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实证分析 |
6.1 研究思路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模型估计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效应实证分析 |
7.1 研究思路 |
7.2 研究假说 |
7.3 实证分析 |
7.3.1 模型设定 |
7.3.2 模型识别 |
7.3.3 模型估计 |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附表 |
第八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实践路径探索 |
8.1 果农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模式 |
8.1.1 模式一:成本经济型施肥模式 |
8.1.2 模式二:传统农家肥主导型施肥模式 |
8.1.3 模式三:广义种养结合型施肥模式 |
8.1.4 模式四:高产示范园型施肥模式 |
8.1.5 模式五:资本偏向型施肥模式 |
8.1.6 经验启示 |
8.2 政策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模式 |
8.2.1 “配肥方案+肥料产品”模式 |
8.2.2 “供肥企业+配额管理”模式 |
8.2.3 经验启示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主要结论 |
9.1.2 适用性讨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户调查问卷 |
附录B 生产函数形式的扩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重构及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文气象序列空间插值重构研究现状 |
1.2.2 变化环境下径流模拟时间重构研究现状 |
1.2.3 径流对气候因子响应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河道地形及地质地貌 |
2.2 水文气象条件 |
2.2.1 气候特征 |
2.2.2 水文特征 |
2.3 河道及水利工程概况 |
2.3.1 河道概况 |
2.3.2 水利枢纽工程 |
2.4 数据来源 |
3 黄河下游水文情势变化特征 |
3.1 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
3.2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
3.3 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
3.4 水文气象序列趋势变化归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空间插值及其分布特征 |
4.1 缺资料地区水文气象序列时空插补方法 |
4.1.1 反距离权重法 |
4.1.2 克里金法 |
4.1.3 样条函数法 |
4.1.4 插值精度检验 |
4.2 降水空间插值及其分布特征 |
4.2.1 降水插值结果对比分析 |
4.2.2 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
4.3 气温空间插值及其分布特征 |
4.3.1 气温插值结果对比分析 |
4.3.2 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
4.4 日照时数空间插值及其分布特征 |
4.4.1 日照时数插值结果对比分析 |
4.4.2 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特征 |
4.5 空间插值误差影响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5 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一致性识别 |
5.1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影响研究 |
5.2 水文气象序列变化识别方法方法 |
5.2.1 Mann-Kendall法 |
5.2.2 滑动样本熵 |
5.3 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一致性识别 |
5.3.1 降水序列一致性识别 |
5.3.2 气温序列一致性识别 |
5.3.3 日照时数序列一致性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6 流域水文模型在黄河下游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
6.1 流域水文模型分类及其选择依据 |
6.1.1 流域水文模型分类 |
6.1.2 流域水文模型的选择依据 |
6.2 Budyko模型概述 |
6.2.1 Budyko模型 |
6.2.2 基于Budyko改进的Zhang模型 |
6.2.3 径流模拟精度评价 |
6.3 资料准备 |
6.3.1 降水、气温与径流灰色关联度分析 |
6.3.2 潜在蒸散发量计算 |
6.4 基于Budyko假设径流过程模拟分析 |
6.4.1 月平均径流模拟分析 |
6.4.2 年均径流模拟分析 |
6.5 基于Zhang模型径流过程模拟分析 |
6.5.1 月平均径流模拟分析 |
6.5.2 年均径流模拟分析 |
6.5.3 年均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 |
7.1 定量分析径流变化的方法 |
7.1.1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方法 |
7.1.2 线性回归模型 |
7.2 径流序列阶段划分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7.2.1 径流序列阶段划分 |
7.2.2 径流与气候因子的变化及其关系 |
7.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
7.4 日照时数和气温变化对潜在蒸散发量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森林资源核算 |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
3 研究区概况 |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
8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
8.1.4 研究展望 |
8.2 创新与不足 |
8.2.1 研究创新 |
8.2.2 研究的不足 |
8.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时空动态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湿地的定义与分类 |
1.2.2 湿地时空动态变化 |
1.2.3 湿地影响因素及驱动力 |
1.2.4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1.2.5 湿地土壤酶活性 |
1.2.6 草原湿地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2.1.1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
2.1.2 气候水文特征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3 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时空分布动态 |
3.1 引言 |
3.2 草原湿地类型 |
3.2.1 湖泊型湿地 |
3.2.2 河流型湿地 |
3.3 研究方法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数据处理 |
3.4 不同类型湿地时空分布动态 |
3.4.1 湖泊湿地的年际分布动态 |
3.4.2 湖泊湿地的空间分布动态 |
3.4.3 河流湿地的年际分布动态 |
3.4.4 河流湿地的空间分布动态 |
3.5 本章小结 |
4 湿地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气象资料 |
4.2.2 统计数据 |
4.2.3 数据处理 |
4.3 气候因素 |
4.3.1 降水量 |
4.3.2 气温 |
4.3.3 蒸散发量 |
4.4 人类活动因素 |
4.4.1 人口增加与土地利用变化 |
4.4.2 矿产开采 |
4.4.3 超载放牧 |
4.5 湿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对气温升高的响应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装置 |
5.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5.2.3 数据处理 |
5.3 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变化规律 |
5.4 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 |
5.5 本章小结 |
6 湿地土壤对不同自然环境温度变化的响应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设计 |
6.2.2 试验样品采集 |
6.2.3 试验方法 |
6.2.4 数据处理 |
6.3 湿地底泥环境温度变化规律 |
6.4 原位土壤理化性质与水解酶活性变化规律 |
6.4.1 原位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 |
6.4.2 原位土壤水解酶活性变化规律 |
6.5 不同自然环境土壤理化性质与水解酶活性变化规律 |
6.5.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 |
6.5.2 土壤水解酶变化规律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近40年玛纳斯河流域湿地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响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球变暖对干旱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
1.2.2 冰川提取与多源遥感监测 |
1.2.3 流域湿地对冰川变化的响应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2.1.2 地貌特征 |
2.1.3 水文特征 |
2.1.4 气候特征 |
2.2 数据介绍 |
2.2.1 Landsat数据 |
2.2.2 MODIS时序数据 |
2.2.3 DEM数据 |
2.2.4 气象数据 |
2.3 数据预处理 |
2.3.1 Landsat数据预处理 |
2.3.2 MODIS数据预处理 |
2.3.3 气象数据预处理 |
2.3.4 精度评价 |
3 研究方法 |
3.1 基于STARFM模型的多时相冰川提取 |
3.2 特征基元支持下的湿地决策树分类 |
3.3 冰川湿地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
3.3.1 空间转移矩阵 |
3.3.2 Mann-Kendall突变分析 |
3.3.3 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
3.3.4 湿地相对变化率分析 |
3.4 响应关系分析 |
4 冰川、湿地遥感制图与时空变化 |
4.1 冰川遥感多期制图 |
4.2 湿地遥感多期制图 |
4.3 冰川湿地信息的空间变化分析 |
4.3.1 冰川信息的空间变化分析 |
4.3.2 湿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
4.4 1976-2017时间序列分析 |
4.4.1 冰川信息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
4.4.2 湿地信息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玛纳斯河流域湿地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响应 |
5.1 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
5.1.1 过去60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
5.1.2 过去6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
5.2 冰川消融对气候的响应 |
5.3 湿地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响应 |
5.3.1 河流湿地的变化 |
5.3.2 湖泊湿地的变化 |
5.3.3 沼泽湿地的变化 |
5.3.4 人工湿地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公立医院运营绩效分析 ——以F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1.4 理论基础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公立医院运营绩效分析指标构建 |
2.1 医院运营绩效分析指标构建原则 |
2.2 构建医院运营绩效分析体系 |
2.3 医院工作效率分析指标解析 |
2.3.1 医疗服务量、医师工作效率分析指标 |
2.3.2 病床使用效率分析指标 |
2.4 医院经济运行状态分析指标解析 |
2.4.1 收入情况分析指标 |
2.4.2 支出情况分析指标 |
2.4.3 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
2.4.4 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
2.4.5 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
2.4.6 发展能力分析指标 |
2.5 医院社会效益分析指标解析 |
2.5.1 患者就诊费用指标 |
2.5.2 职工收入变化指标 |
2.5.3 患者与职工满意度指标 |
第三章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F医院运营绩效分析 |
3.1 F医院基本概况 |
3.1.1 总体情况 |
3.1.2 人力资源情况 |
3.1.3 物力资源情况 |
3.2 F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F医院工作效率分析 |
3.2.1 医疗服务量分析 |
3.2.2 医师工作效率分析 |
3.2.3 病床使用效率分析 |
3.2.4 F医院工作效率小结 |
3.3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F医院经济运行状态分析 |
3.3.1 收入情况分析 |
3.3.2 支出情况分析 |
3.3.3 盈利能力分析 |
3.3.4 营运能力分析 |
3.3.5 偿债能力分析 |
3.3.6 发展能力分析 |
3.3.7 F医院经济运行状态小结 |
3.4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F医院社会效益分析 |
3.4.1 患者就诊费用分析 |
3.4.2 职工收入变化分析 |
3.4.3 患者与职工满意度分析 |
3.4.4 F医院社会效益小结 |
第四章 F医院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4.1 F医院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有待加强 |
4.1.2 各项费用此消彼长,群众获得感不强 |
4.1.3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盲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
4.2 F医院运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
4.2.1 加强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 |
4.2.2 积极推行单病种付费管理,抑制检查费、药品费过度增长 |
4.2.3 提高管理会计运用水平与投资决策效率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研究结论 |
5.1.1 F医院运营绩效方面的结论 |
5.1.2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方面的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发现与不足 |
5.2.1 本文的主要创新发现 |
5.2.2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关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调查问卷(患者) |
附录2 关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调查问卷(职工) |
附录3 访谈记录 |
(10)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主要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1.4 文献述评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第二章 国家治理与财政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家治理 |
2.2 财政分权理论 |
2.3 财政职能划分 |
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财政相关理论 |
2.5 构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再认识 |
3.1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特殊性的再认识 |
3.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
3.3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
3.4 民族自治地方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再认识 |
3.5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对财政问题的影响 |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分析 |
4.1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
4.2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分析 |
4.3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补助收入分析 |
4.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
4.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的制度分析 |
5.1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5.2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
5.3 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财政体制问题 |
5.4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
5.5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
5.6 民族自治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 |
第六章 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
6.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构想 |
6.2 建立并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夯实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
6.3 坚持并完善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财政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 |
6.4 .构建现代财政法律体系,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治化水平 |
6.5 创新配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一、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二、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 |
后记 |
四、赣增幅5年来最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D]. 郭影慧. 上海海关学院, 2021(02)
- [2]基于IBIS模型的气候变化下川西高原草地碳平衡模拟与预估研究[D]. 冷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山东省奶牛生产区域布局、比较优势及发展预测研究[D]. 王钰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4]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D]. 刘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重构及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D]. 丛培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6]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7]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时空动态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韩立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近40年玛纳斯河流域湿地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响应关系研究[D]. 赵南. 江苏师范大学, 2019(12)
- [9]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下公立医院运营绩效分析 ——以F医院为例[D]. 张云霞. 广西大学, 2019(01)
- [10]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D]. 王璟谛.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