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甬金高速公路金华段开建(论文文献综述)
郭向阳[1](2021)在《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且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2019年9月和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明确将“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向时代高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集约化发展转变阶段,由高速铁路、民航运输、高速公路构成的高速交通优势度空间格局不断重构,其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等技术优势和高速度、大运量、公交化的运输组织形式,势必对城市旅游要素流的流动路径与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交通强国战略和中国旅游业由粗放式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强化高速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的实证研究和学理认知,既是交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有待探索的重点课题,又是“交旅”行业优质协调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本文以“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以典型区域——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以“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交旅)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遵循“高速交通优势度、旅游强度及交旅耦合协调理论评价模型构建→交旅各自综合得分评价→交旅时空动态关系验证→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规律把握及趋势预测模拟→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影响机理揭示→交旅耦合协调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提出”的研究主线,集“多元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方法于一体,在验证交旅时空动态关系基础上,基于不同视角系统探查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厘清交旅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的多元驱动机理,提出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基于多元异构数据构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评价模型,克服了传统数据类型静态表征的不足和仅从单一视角衡量二者综合发展水平的片面性与孤立性;实现了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规律多尺度、多视角的整体把握;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未来发展水平进行预测与空间模拟,并引入多种方法模型系统揭示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内部、交互、外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高速交通优势度包括线路规模、场站设施、运输设备、供需关系、换乘便捷性5个维度;旅游强度是由旅游供给强度、旅游需求强度和旅游创新效率组成有序整合优化的开放循环系统。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均呈现攀升趋势,高速交通优势度格局呈现“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高速交通“廊道效应”显着,具有空间连续性、衔接性与立体化的发展特点;旅游强度总体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部聚集”的空间态势。(2)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二者脱钩关系表现为以扩张负脱钩和弱脱钩类型为主,高速交通建设对旅游强度的带动作用呈现增强趋势,但伴有波动性特征。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存在显着的双向互动因果关系,旅游强度受到高速交通优势度冲击时,其脉冲响应程度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表现出高速交通旅游发展效应的时间滞后性。(3)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城市间交旅耦合协调度差距逐渐缩小,交旅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势呈现“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交旅耦合协调度存在显着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其重心呈现“东退西进”的演化轨迹,空间方向性趋向西北—东南方向倾斜,这与多数高速交通轴线走向大致契合。交旅耦合协调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局部空间结构,在空间依赖方向上波动性较弱,具有相对较高稳定性,且在空间格局演化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交旅耦合协调度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向“高-高”型的正向协同增长模式转移较为明显。预测与模拟结果显示,2019—203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交旅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愈加明朗,各地市交旅耦合协调等级将得到明显提升,呈现由低等级协调向上一层级转移或向更高等级跃迁。(4)内部机理: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内部驱动力差异显着,高速铁路对交旅耦合协调度提升发挥着较强正向驱动效应;高速铁路、旅游供给、旅游创新效率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整体上随着分位点增大而提升,高速公路、民航运输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整体上随着分位点的增大而减小,旅游需求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应较为平稳。交互机理:当旅游地高速交通组合类型处于多元共生模式时或当旅游供给、旅游需求与旅游创新效率交互作用时能够发挥对交旅耦合协调度的最大功效。外部机理: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和政府政策调控因素均对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格局形成发挥着驱动效应。其中,政府政策调控和人文因素中的原发性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对外联系度、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是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度提升需突破的“卡脖子”问题。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论和长三角地区高速交通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实际,从“高速交通系统建设视角、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视角、交旅融合互动视角”三个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交旅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路径与提升策略。
李作志[2](2017)在《青岛港胶州陆港区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内陆港建设发展迅速,国内形成了以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上海港等为出海口的多个陆港群。但从发展阶段看,我国陆港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一些困境和不利因素。2014年7月,胶州市政府、济南铁路局、中铁联集与青岛港集团联合兴建胶州陆港区。胶州陆港在初见效益的同时,面临着企业成长初期所出现的功能定位模糊、运营模式不清晰等经营困境。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参阅国内外陆港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陆港发展运营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式,分析了胶州陆港的优劣势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物流管理学知识和供应链(SCM)思维,从集装箱集疏运及存储、报关报检、货运代理、运输环节、增值服务、信息处理、设备维护等方面,对港区的功能进行规划设计;从出口、进口、内贸、区域物流四个方面,对港区主业运营模式提出设计设想。并从初始开发建设阶段、完善物流集散阶段、区港联动运作阶段、构筑网络体系阶段等四个发展阶段,提出港区运营的措施和对策。一方面为胶州陆港确定发展运营方向和模式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国内陆港的开发运营提供些许借鉴。
袁道君[3](2017)在《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研究 ——以宁波港口经济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提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以运输大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多元合作为特征,建设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浙江省、宁波市也提出要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和宁波—舟山港的优势,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影响华东片区的“宁波港口经济圈”。宁波—舟山港区位优势明显,港口经营能力强,经济外向度高,现代产业体系完整,具备打造港口经济圈和布局大通道的现实基础。港口经济圈建设,关键在于它的圈层辐射力和带动能力。因此,通道建设发挥的是基础和先行作用,本文以宁波打造港口经济圈过程中的通道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以宁波港口经济圈的内涵及特点、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文章首先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港口经济、经济圈、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的现实基础、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与诊断,对宁波港口通道布局水平与宁波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得到建设性的结论,为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参考,为港口大通道布局指明方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举措。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宁波港口经济圈通道布局目前已日趋成熟,为宁波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但还存在港口集疏运结构失调、多式联运效率低、铁路通道布局有待优化、公路运输货运场站布局不成熟、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接着,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宁波港口通道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文章选取港口集装箱量和公路总里程数作为通道建设水平的代表指标,选取城市GDP、社会就业人数、口岸进出口总额作为宁波港口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代表性指标,截取宁波市1995—2015年间的21年数据为样本,探讨港口集装箱量和公路总里程数与区域GDP、社会就业人数、口岸进出口额间的相互关系。文章经过ADF检验验证了所选取的五组时间序列均具备平稳性;经过E-G协整检验得出结论:长期来看,港口集装箱量、公路总里程数均与城市GDP、社会就业和口岸进出总额存在长期的、正向的协整关系,这说明宁波港口通道建设对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性关系检验,分析了以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性方向,得到结论:港口集装箱量与社会就业、口岸进出口总额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公路总里程数与城市GDP无明显因果关系,仅有83.1%的概率说明公路总里程数对lnGDP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公路总里程数与社会就业、口岸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性关系检验验证了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认为回归方程未出现伪回归问题。根据通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以上实证研究,文章为宁波港口经济圈通道布局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认为在加快完善港口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服务体系等方面需加大投资力度。从理论方面来看,目前国内外对港口经济圈的研究不是很多,对其相关联领域如港口产业集群、港口经济、增长极理论、通道经济等方面有一定研究成果。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受到启发,从而确定了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通过定性研究,概况了现状与问题,并为定量研究找到切入口。定量研究的模型和指标选取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创新性,所得结论具备严谨的理论与实证依据。这丰富了港口经济圈建设与通道布局建设的研究理论,对当前及以后研究港口经济圈、通道布局、通道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秦磊[4](2016)在《宁波加快发展甬新欧集装箱班列策略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甬新欧集装箱班列是宁波落实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甬新欧集装箱班列的快速发展,在阐述甬新欧集装箱班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运营成本、货源组织、配套设施、管理体制4个方面分析甬新欧集装箱班列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创新业务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改善通关环境、缩短运行时间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的具体实施建议。
李志启[5](2016)在《工程资讯》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大量基建项目本刊讯国家发改委7月和8月两个月内,集中批复了12个基建项目,涉及资金284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基本都是交通基建项目,其中包括6个公路项目、2个高铁项目,以及洛阳、贵阳和成都等3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不过,这仅是交通基建投资的一部分。来自交通部的数据显示,下半年交通基建投资有多达上万亿元的投资空间待释放。
盛亮[6](2016)在《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段扩容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托,通过研究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周边路网情况以及现状交通量,分析拥挤度及道路服务水平,确定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段扩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对老路扩建方案扩容时机的研究,以及施工期间保通、改造技术难度、通行能力、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社会影响、政策处理等方面分析,得出目前在无同区域一定范围内高速公路分流路径的前提下,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段不具备老路扩建条件。根据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段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规划,在杭州绕城高速西段走廊带内,考虑周围相关联的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国省道、县道、铁路、港口等的交通影响,利用2010年11月进行的全省公路交通OD调查数据,采用“四阶段模式”进行交通量预测,并选用随机用户平衡法进行交通量分配。通过交通量预测和分配得出了新线建成后新线与老线的预测交通量以及未来车辆的构成,并分析了通行能力和车道数需求,确定了另辟新线方案的技术标准。根据对新线方案功能定位的分析,明确了其是具有“二绕”功能城市环线的一部分,同时分流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段的交通量。参照国内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多个城市高速复线的建设经验,对新建绕城与既有绕城之间间距的研究。根据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周边路网情况,提出了节点控制路线走向的观点,通过分析枢纽节点的枢纽形式,对不满足互通、隧道间距以及既有高速平纵面线形指标要求时提出了针对性处理方案。根据节点研究情况,初步确定了新线方案。
杨小叶[7](2016)在《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及目标养护周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第一批高速公路建设高潮的退去,我国高速公路发展逐步走向大规模的养护管理。日益突出的养护需求需要道路养护管理者投入更多的养护资源。但是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工作起步晚,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很多技术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养护计划的短期性、养护方式应急式和养护投入粗放式三方面。本文重点解决前两个问题,以浙江省典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路面使用性能评价、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目标养护周期和基于目标养护周期的养护决策四个方面对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根据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研究了浙江沥青路面综合评价指标和方法。采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聚类方法评价路面综合使用性能,评价过程中采用两种方法对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值进行改进,一是基于“惩罚函数”的主客观法;二是基于模糊软集合与贝叶斯公式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上述几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并与用规范法评价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对于处于分界点处的评价指标,应该优先选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综合评价方法克服端点聚类不清的问题;对于各个单指标之间差异较大的路段,应该优先采用基于“惩罚函数”的主客观法确定权重。(2)对影响浙江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基于使用性能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趋势预测法回归拟合得出了浙江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变方程。并与BP神将网络和灰色系统理论中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少数据情况下,基于趋势预测法和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BP神经网络预测。(3)以大中修作为路面养护周期的目标,在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养护周期的概念,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目标养护周期和预防性养护时机的标准。接着对目标养护周期和预防性养护时机的计算模型进行研究,并考虑路段差异的影响从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角度对模型进行修正。(4)根据预防性养护措施的效果、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和预防性养护时机的计算模型确定路面的最佳养护时机,在目标养护周期内对养护路段进行预防性养护方案组合,并对各个养护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得到了在目标养护周期内的最优养护方案,以供养护管理者决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15)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中提出浙政办发〔2015〕2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朱跃,陈耀辉,何倩[9](2011)在《2010温州十大事件》文中认为2010,并不平凡。火山喷发、鹅毛大雪、朝鲜半岛危机、坎昆峰会、海地地震、世博、量化宽松货币泛滥,以及"蒜你狠"、"姜你军"等等的"涨"声一片……这个世界,很纷扰,也很热闹。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而"十二五"也将在此后扬帆起航。2010年之于温州,也不平凡。"城乡统筹"、
张鹤玲[10](2010)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高速公路投资进展报告》文中提出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扩大内需。2009年,国家再次提高对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高速公路建设正面临着持续繁荣的契机,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国家以更加开放的政策,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甬金高速公路金华段开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甬金高速公路金华段开建(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战略背景下高速交通在经济社会空间格局中的新动能 |
1.1.2 优质旅游理念下区域旅游提质增效发展的新诉求 |
1.1.3 交旅融合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技术路线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高速交通系统对旅游发展影响的单向关系相关研究 |
2.1.2 高速交通系统与旅游发展互动关系相关研究 |
2.1.3 研究评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地系统理论 |
2.2.2 交通经济带理论 |
2.2.3 耦合协调发展理论 |
2.2.4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高速交通优势度 |
2.3.2 旅游强度 |
2.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内在理论逻辑及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
2.4.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内在关系理论逻辑 |
2.4.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同评价模型构建 |
2.5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及其高速交通系统、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3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3.1 概念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数据来源 |
3.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
3.2.1 高速交通优势度时空演化特征 |
3.2.2 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多维时空关系验证 |
4.1 研究方法 |
4.1.1 双变量LISA模型 |
4.1.2 脱钩模型 |
4.1.3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
4.2 高速交通与旅游强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分析 |
4.2.1 总体空间关联趋势特征 |
4.2.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
4.3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的脱钩效应分析 |
4.3.1 脱钩关系时间变化规律 |
4.3.2 脱钩关系空间变化规律 |
4.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的动态交互影响分析 |
4.4.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的因果关系检验 |
4.4.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及其子系统的脉冲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趋势预测模拟 |
5.1 研究方法 |
5.1.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 |
5.1.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分析方法 |
5.1.3 交旅耦合协调度趋势预测模型 |
5.2 多尺度下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特征 |
5.2.1 长三角区域尺度 |
5.2.2 省域及直辖市尺度 |
5.2.3 地级市尺度 |
5.3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总趋势与空间分异特征 |
5.3.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势特征 |
5.3.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
5.4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特征 |
5.4.1 总体空间关联特征 |
5.4.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
5.5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5.5.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重心演变 |
5.5.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方向性及形态变化 |
5.6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动态演化路径 |
5.6.1 LISA时间路径分析 |
5.6.2 LISA时间路径方向 |
5.6.3 LISA时空跃迁分析 |
5.7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趋势预测及模拟 |
5.7.1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间变化趋势预测 |
5.7.2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趋势模拟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机理揭示 |
6.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
6.1.1 内部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
6.1.2 交互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
6.1.3 外部影响机理分析方法 |
6.1.4 数据来源 |
6.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影响机理 |
6.2.1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内部影响机理 |
6.2.2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交互影响机理 |
6.2.3 交旅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外部影响机理 |
6.3 高速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情境下的优化策略 |
6.3.1 高速交通系统建设视角 |
6.3.2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视角 |
6.3.3 交旅融合互动视角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理论模型构建的创新 |
7.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7.2.3 研究内容的创新 |
7.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青岛港胶州陆港区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陆港的研究 |
1.2.2 国外对陆港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陆港的概念 |
2.2 陆港的发展趋势 |
2.3 陆港的运营模式 |
2.4 典型投资运营模式 |
2.4.1 “地主港型”投资运营模式 |
2.4.2 “工具港型”投资运营模式 |
2.4.3 “社会投资型”投资运营模式 |
第3章 青岛港胶州陆港简介 |
3.1 项目基本情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经济状况 |
3.1.3 物流资源 |
3.2 机遇分析 |
3.3 不利因素 |
第4章 我国陆港的典型运营模式及借鉴 |
4.1 我国陆港形成的途径 |
4.1.1 由集装箱中转站发展形成 |
4.1.2 由交通枢纽发展形成 |
4.1.3 由物流园区发展形成 |
4.1.4 由内陆口岸发展形成 |
4.1.5 由经济园区发展形成 |
4.2 我国陆港联动运营方式分析 |
4.2.1 功能联动 |
4.2.2 规划联动 |
4.2.3 信息联动 |
4.2.4 运营联动 |
4.2.5 监管联动 |
4.3 我国陆港的典型发展经验 |
4.3.1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经验分享 |
4.3.2 郑州(中原)国际陆港发展经验分享 |
4.3.3 昆明国际陆港发展经验分享 |
4.3.4 典型陆港发展经验启示 |
第5章 青岛港胶州陆港运营模式设计 |
5.1 发展目标及定位 |
5.1.1 发展目标 |
5.1.2 港区定位 |
5.2 运营模式设计 |
5.3 港区功能设计 |
5.3.1 集装箱的集散及存储 |
5.3.2 港区内办理报关和检验检疫等通关手续 |
5.3.3 货运代理功能 |
5.3.4 运输衔接功能 |
5.3.5 综合仓储及增值服务 |
5.3.6 信息处理与服务功能 |
5.3.7 集装箱等设备维修维护功能 |
5.4 运营主业设计 |
5.4.1 出口物流运营 |
5.4.2 进口物流运营 |
5.4.3 内贸物流运营 |
5.4.4 区域物流运营 |
第6章 青岛港胶州陆港发展运营策略 |
6.1 初始开发建设阶段 |
6.2 完善物流集散阶段 |
6.3 区港联动运作阶段 |
6.4 构筑网络体系阶段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研究 ——以宁波港口经济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2.3 重点、难点和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增长极理论 |
2.1.2 圈层结构理论 |
2.1.3 点轴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与内涵界定 |
2.2.1 港口经济 |
2.2.2 经济圈 |
2.2.3 港口经济圈的内涵 |
2.2.4 港口经济圈的特征 |
2.2.5 宁波港口经济圈 |
2.2.6 通道建设 |
2.2.7 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波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宁波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条件 |
3.1.1 区位优势 |
3.1.2 港口经营能力 |
3.1.3 经济外向度 |
3.1.4 现代产业体系 |
3.2 宁波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现状 |
3.2.1 集装箱运输通道 |
3.2.2 港口集疏运体系 |
3.2.3 铁路运输通道 |
3.2.4 公路运输通道 |
3.2.5 多式联运通道 |
3.2.6 管道运输 |
3.3 宁波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问题分析 |
3.3.1 港口集疏运结构失调 |
3.3.2 多式联运效率低 |
3.3.3 铁路通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
3.3.4 公路运输货运场站布局不合理 |
3.3.5 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
第四章 港口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机制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1.1 研究假设 |
4.1.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
4.2 实证分析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E-G协整检验 |
4.2.3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推进通道布局落地的对策举措 |
5.2.1 加快完善港口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 |
5.2.2 优化运输服务体系 |
5.2.3 创新管理体制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致谢 |
(4)宁波加快发展甬新欧集装箱班列策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甬新欧集装箱班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甬新欧集装箱班列发展现状 |
1.1.1 运营现状 |
1.1.2 货源现状 |
1.1.3 配套设施现状 |
1.1.4 软环境现状 |
1.2 甬新欧集装箱班列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宁波发展甬新欧集装箱班列的策略 |
2.1 创新业务模式 |
2.2 降低运营成本 |
2.3 改善通关环境 |
2.4 缩短运行时间 |
2.5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
3 结束语 |
(5)工程资讯(论文提纲范文)
243个,占签约项目比例为53.3%。 |
江苏省赴“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项目已达399个 |
今年下半年铁路基建还将投资3454亿元 |
深圳罗湖拟建“中国第一高楼” |
我国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在建投资超8000亿元 |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900公里 |
中国能建参建的全球最大LNG项目核心模块圆满交付 |
兰州铁路口岸列入国家口岸“十三五”规划 |
张掖将新建12个通用机场 |
云南昆明至老挝第二条高速公路开建 |
(6)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段扩容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实施方案 |
2 扩容方案的选择 |
2.1 概况 |
2.1.1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功能定位 |
2.1.2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周边路网情况分析 |
2.2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现状分析 |
2.2.1 工程概况 |
2.2.2 交通量现状及通行能力分析 |
2.3 现状路网存在的问题 |
2.4 扩容总体方案研究 |
2.4.1 扩容方案研究范围 |
2.4.2 扩容时机的选择 |
2.4.3 扩容方案分析 |
2.5 老路扩建方案研究 |
2.5.1 方案概述 |
2.5.2 技术标准分析 |
2.5.3 主要节点研究 |
2.5.4 其他控制因素 |
2.5.5 老路扩建方案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3 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
3.1 交通空间特性分析 |
3.2 交通调查综述 |
3.3 交通量特性分析 |
3.3.1 交通量时变分布 |
3.3.2 客货比例 |
3.3.3 车型比例 |
3.3.4 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对比分析 |
3.4 预测思路与方法 |
3.4.1 预测总体思路 |
3.4.2 预测方法 |
3.5 区域GDP发展预测 |
3.6 交通量预测 |
3.6.1 未来交通区交通量的生成预测 |
3.6.2 未来交通区交通量的分布预测 |
3.6.3 诱增交通量及其它运输方式转移交通量预测 |
3.6.4 未来交通区交通量的路网分配预测 |
3.6.5 交通量预测结果 |
3.6.6 未来车辆构成 |
3.7 通行能力分析及车道数计算 |
3.7.1 每车道通行能力的确定 |
3.7.2 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的确定 |
3.7.3 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 |
3.7.4 车道数分析 |
3.7.5 结论 |
3.8 新线技术标准 |
3.9 本章小结 |
4 另辟新线方案研究 |
4.1 路线走廊带的选择 |
4.1.1 杭州二绕路线走廊带选择的原则 |
4.1.2 国内其他城市绕城高速公路的基本情况 |
4.1.3 沿线路网情况 |
4.1.4 杭州二绕路线走廊带的选择 |
4.1.5 另辟新线走廊带的选择 |
4.2 关键控制节点论证 |
4.2.1 节点方案综述 |
4.2.2 枢纽节点方案的选择 |
4.2.3 枢纽节点方案论证 |
4.3 杭州二绕的形成 |
4.3.1 另辟新线方案总体走向 |
4.3.2 二绕环线的总体走向 |
4.3.3 二绕环线的合理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及目标养护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2.1 引言 |
2.2 浙江省自然地理与环境特征 |
2.2.1 气候特征 |
2.2.2 地形地势 |
2.3 浙江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成因 |
2.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研究 |
2.4.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 |
2.4.2 路面平整度评价 |
2.4.3 路面车辙评价 |
2.4.4 路面抗滑性能评价 |
2.4.5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 |
2.4.6 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
2.5 案例分析 |
2.5.1 基于四个单指标(PCI、RQI、RDI、SRI)评价体系的PQI综合评价 |
2.5.2 基于五个单指标(PCI、RQI、RDI、SRI、PSSI)评价体系的PQI综合评价 |
2.5.3 综合评价体系计算结果汇总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研究 |
3.1 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 |
3.1.2 浙江地区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
3.2 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预测模型 |
3.2.1 确定型预测模型 |
3.2.2 概率型预测模型 |
3.2.3 其他预测模型 |
3.3 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预测模型研究 |
3.3.1 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的衰变预测方程 |
3.3.2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的衰变预测方程 |
3.3.3 路面车辙指数RDI、抗滑性能指数SRI、结构强度指数PSSI的衰变预测方程 |
3.3.4 路面综合评价指标PQI的衰变预测方程 |
3.4 路面技术状况衰变模型与BP神经网络、GM(1,1)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
3.4.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
3.4.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的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
3.4.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目标养护周期和预防性养护时机研究 |
4.1 目标养护周期的研究背景与定义 |
4.1.1 目标养护周期的研究背景 |
4.1.2 目标养护周期的定义 |
4.2 目标养护周期的确定方法 |
4.2.1 目标养护周期T的模型 |
4.2.2 模型中修正系数的确定方法 |
4.2.3 目标养护周期T内控制阈值的确定 |
4.3 预防性养护最佳时机it的确定方法 |
4.3.1 预防性养护最佳时机模型研究 |
4.3.2 预防性养护时机内控制阈值的确定 |
4.4 应用案例分析 |
4.4.1 基本资料 |
4.4.2 目标养护周期T的确定 |
4.4.3 预防性养护时机ti的确定 |
4.5 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决策研究 |
5.1 沥青路面养护措施的分类 |
5.1.1 我国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措施的分类方式 |
5.1.2 西方国家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措施的分类方式 |
5.1.3 预防性养护措施的分类 |
5.1.4 浙江省高速公路常用养护措施 |
5.2 基于路面病害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决策 |
5.2.1 基于路面病害的预防性养护维修对策选择 |
5.2.2 基于路面病害的预防性养护对策库 |
5.2.3 各种预防性养护措施的效果 |
5.3 基于目标养护周期的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方案优化 |
5.3.1 养护决策方案经济分析 |
5.3.2 养护决策方案优化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浙江省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程序 |
附录B.基于BP神经网络的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程序 |
附录C.基于GM(1,1)模型的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程序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甬金高速公路金华段开建(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城市高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强度协调时空演变及机理研究[D]. 郭向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青岛港胶州陆港区运营模式研究[D]. 李作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港口经济圈通道建设研究 ——以宁波港口经济圈为例[D]. 袁道君.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3)
- [4]宁波加快发展甬新欧集装箱班列策略的探讨[J]. 秦磊. 铁道货运, 2016(10)
- [5]工程资讯[J]. 李志启. 中国工程咨询, 2016(10)
- [6]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段扩容方案研究[D]. 盛亮. 浙江大学, 2016(02)
- [7]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及目标养护周期研究[D]. 杨小叶.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8]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5(Z1)
- [9]2010温州十大事件[J]. 朱跃,陈耀辉,何倩. 温州人, 2011(01)
- [10]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高速公路投资进展报告[J]. 张鹤玲.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