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文中指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是全国第二大粳稻主产区,粳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粳稻的30%。提高粳稻生产竞争力对促进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多视角的作物生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19年的时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江苏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省以及长三角地区浙江、安徽等2省粳稻生产竞争力水平差异;基于改良波特“钻石模型”,探究了影响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江苏粳稻生产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4年至2019年,江苏省粳稻播种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647.76×103hm2 增长到 2019 年的 1854.58×103hm2,增加了 12.55%;粳稻总产由 2004年的1250.47×104t增长到2019年的1677.58×104t,增加了 34.16%;粳稻总产占全国比重从2004年的26.23%降至2019年的21.62%,下降了 4.61个百分点。2007年,黑龙江省粳稻总产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东北3省粳稻总产超过长三角地区3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粳稻产区。(2)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单产)、物质投入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1位、第5位、第3位。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优势显着主要是由于有效积温较高、粳稻生育周期长、农化投入水平较高、技术创新与推广较快等。江苏粳稻生产的物质投入生产率优势不显着主因在于高农化投入增加了物质与服务费用。受水稻经营规模等影响,江苏粳稻小规模机械化作业较为普遍,用工数量相对较高,导致劳动生产率优势不明显。(3)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单位面积成本和单位产量成本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4位和第6位,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形成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投入较低,但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较高,削弱了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产值在6个省中居第2位,单产高是产值高的主要原因。江苏省粳稻生产年度之间产值的变化取决于价格的变化;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利润在6个省中居首位,年度间利润的变化主要受产值影响。(4)近年来,江苏培育出南粳46和南粳9108等优质粳稻品种,在优质粳稻品种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优质食味稻的比重不断增加,粳米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与东北地区相比,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江苏粳米品质总体上与东北大米有一定差距。东北3省政府特别重视粳稻产业发展,稻米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影响力强于江苏。江苏粳稻生产是满足长三角地区口粮消费的基本需求,加之东北地区粳米品质品牌优势突出,使得江苏粳稻价格偏低。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价格在6个省中居第5位。(5)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农药、化肥投入较高,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2位和第1位。由于粳稻生产农药施用强度较高,造成消费者对江苏粳米质量安全水平的认同度不高,导致江苏粳米在中高端大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有效地带动粳稻价格的提高。(6)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具有显着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粳稻作为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显着高于东北3省,规模比较优势显着。尽管江苏粳稻单产水平较高,但江苏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单产水平高,导致效率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由于规模比较优势的带动效应,综合比较优势仍十分明显。(7)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粳稻的竞争力,江苏粳稻生产应在巩固单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提升稻米品质,聚力攻克“双减”瓶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做响品牌,走“三品一标一绿”(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良地”、培育“良种”、创新“良法”、强化“良经”、唱响“良牌”、优化“良策”。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2](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本刊综合[3](2020)在《“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文中认为徐一戎(1924年4月?日—2014年5月13日),辽宁北宁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终身不退休研究员。他从事水稻科研工作64年,提出的寒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和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突破了高寒地区水稻种植的禁区。他的创造性研究为我国寒地水稻栽培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的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广大群众尊称为"寒地水稻之父"。
兰宇辰,郭晓红,李猛,赵洋,李晓蕾,姜红芳,王鹤璎,徐令旗,张晓宁,吕艳东[4](2021)在《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施氮量及移栽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粳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0、90、120、150、180 kg·hm-2,N)为主区和移栽密度(20.2万、25.1万、33.3万穴·hm-2,M)为裂区,分析了氮密互作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对垦粳7号加工品质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随移栽密度增加,加工品质逐渐增加,移栽密度为33.3万穴·hm-2时,有利于提高垦粳7号的加工品质。施氮量与移栽密度的互作效应对垦粳7号外观品质的影响达显着水平,施氮量为180 kg·hm-2、移栽密度为20.2万穴·hm-2时,有利于提高垦粳7号的外观品质。施氮量对垦粳7号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随施氮量增加,营养品质逐渐增加,食味品质逐渐降低;施氮量为180 kg·hm-2、移栽密度为20.2万穴·hm-2时,有利于提高垦粳7号的营养品质,而食味品质降低。综上,N4M1处理(180 kg·hm-2和20.2万穴·hm-2)下,垦粳7号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较优。
赵国春[5](2020)在《北大荒水稻之父——追记把毕生精力献给寒地水稻事业的徐一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习近平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一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让无数的北大荒人潸然泪下。这是总书记对北大荒最高的褒奖,也是对北大荒人最有力的鞭策。如果逝去的徐一戎先生能听到这句话,他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韩梅,梁贞堂,崔永军[6](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膜播节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文中研究说明水稻膜播节控栽培技术就是将优选后的稻种按照"正三角形"模式黏贴在可降解的薄膜带上,用专用铺膜机将膜带铺在已经整理成型的稻田中,完成水稻的播种;再用特有技术和器具对稻田的水、肥、虫、草、苗进行控制管理;形成节水、节肥、节药、节资、节工的生产体系,达到生产环境优良、水稻产量增加、大米品质提升的目标。同时,提出了"五位一体"水稻田建设、全程机械化建设、高效生物有机肥和水稻回购等支撑体系。
李如意[7](2020)在《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后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然而,水稻旱育秧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弱秧和药害等常有发生,严重影响水稻栽插质量、分蘖及抗倒性,成为制约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化控剂能在旱育秧田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通过调节植株体内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平衡,有效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秧苗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因此,研制水稻化控剂对实现水稻壮秧、提高秧苗抗逆性、降低水稻倒伏指数、促进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三种化控剂进行复配,与育秧土混拌处理用于田间育苗,研究水稻化控剂对水稻幼苗秧苗素质、抗逆酶活性、秧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水稻移栽分蘖后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分蘖数、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化控剂能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及抗逆酶活性施用化控剂后,水稻秧苗茎基部宽度及根系干重均显着提高,烯效唑能有效降低秧苗株高,复硝酚钠及α-萘乙酸钠可促进秧苗生长,三种药剂复配后能有效降低水稻苗期株高,防止秧苗徒长。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效果最佳,4叶期水稻株高显着降低7.04%,水稻茎基部宽度显着增加94.89%。水稻化控剂能显着提高水稻秧苗的SOD、POD活性及Pro含量,降低MDA含量。各处理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效果最佳。(2)水稻化控剂能调节苗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秧苗养分含量水稻化控剂能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改善苗床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释放,对水稻秧苗健壮生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酶活性随化控剂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处理效果最佳。施用水稻化控剂后,水稻苗期叶片氮、磷、钾含量显着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显着降低,有效提高秧苗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促进秧苗健壮生长。以烯效唑3.125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三元复配作用效果显着高于各单剂处理。(3)水稻化控剂能改善水稻分蘖后植株生长,降低倒伏指数、增加产量水稻化控剂施用后,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显着提高,表现为: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单剂处理>1(CK)。水稻化控剂能有效降低水稻成熟期的倒伏指数,有效解决水稻生产中的倒伏问题。倒伏指数表现为:1(CK)>α-萘乙酸钠单剂>复硝酚钠单剂>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施用化控剂能有效提高水稻有效分蘖数,增加水稻每株平均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处理效果最佳,产量增长36.06%。
王敬元,孙鸿雁,毕洪文,张宇,孙丽容[8](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应用分析》文中提出黑龙江省各地水稻生产规模差距较大,农户采取的栽培技术也各不相同。目前水稻机插秧面积发展最快,占比也最大;然后是手插秧,应用面积在不断减少;其后是各种类型的直播种稻,面积虽然不大,但受关注程度较高,各地试验示范也不少;此外还有零星的抛秧栽培。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水稻采用直播栽培技术较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水稻机插秧面积迅速增加,需要繁重体力劳动的手插秧相应减少,但由于水稻育秧成本和购买插秧机成本高等问题,在种稻规模较大的情况下,直播种稻也有增加趋势。基于对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吕艳东,李晓蕾,赵洋,姜红芳,胡月,兰宇辰,王鹤璎,秦猛,唐庆刚,郭晓红[9](2019)在《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大区对比法,研究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插秧相比,旱播水管增加了龙庆稻3号的株高,降低了龙庆稻3号的千粒重和理论产量。与常规插秧相比,旱播水管增加了龙庆稻3号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龙庆稻3号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精米长宽比、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与常规插秧相比,旱播水管的机械作业、肥料、农药、灌溉、劳动和生产成本分别降低26.5%、21.4%、32.0%、25.0%、76.6%和29.0%,用水量降低25.0%,效益增加1 589.0元·hm-2。
李友华,王虹[10](2019)在《黑龙江地标品牌稻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产品品牌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品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文章论述了地标农产品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黑龙江地标品牌稻米生产优势;稻米产业的发展成就。同时也揭示了地标米大品牌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劣化、若干发展稻米产业的陷阱问题。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为核心的对策建议,提高品牌势能,发展好民营地标品牌大米企业,搞好地标品牌大米产业发展与攻坚脱贫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发挥地标大米品牌作用从而促进黑龙江稻米产业的发展。
二、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作物竞争力的界定 |
2.1.1 作物竞争力内涵 |
2.1.2 作物竞争力研究方法 |
2.1.3 作物竞争力指标体系 |
2.2 水稻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2.2.1 生产效率评价 |
2.2.2 成本与效益竞争力分析 |
2.2.3 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竞争力分析 |
2.2.4 比较优势分析 |
2.3 水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 提高水稻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
2.4.1 提高生产效率 |
2.4.2 提高水稻品质 |
2.4.3 创建稻米品牌 |
2.4.4 降低生产成本 |
2.5 相关评述 |
第3章 江苏省粳稻生产的时序变化及其省际比较 |
3.1 全国粳稻总产时序变化 |
3.2 江苏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 |
3.3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比较 |
3.3.1 播种面积比较 |
3.3.2 单产比较 |
3.3.3 总产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比较 |
4.1 生产效率 |
4.1.1 物质投入生产率 |
4.1.2 劳动生产率 |
4.2 成本与收益 |
4.2.1 单位面积成本及其构成 |
4.2.2 单位产量成本及其构成 |
4.2.3 价格 |
4.2.4 产值 |
4.2.5 利润 |
4.2.6 成本利润率 |
4.3 农化投入水平和效率 |
4.4 品质 |
4.5 品牌 |
4.6 比较优势 |
4.6.1 规模比较优势 |
4.6.2 效率比较优势 |
4.6.3 综合比较优势 |
4.7 综合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分析框架 |
5.1.1 传统波特钻石模型 |
5.1.2 粳稻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
5.2 影响因素分析 |
5.2.1 自然条件 |
5.2.1.1 积温条件 |
5.2.1.2 日照时间 |
5.2.1.3 水资源情况 |
5.2.1.4 耕地质量 |
5.2.2 社会经济状况 |
5.2.2.1 农村劳动力素质 |
5.2.2.2 粳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
5.2.2.3 经营规模 |
5.2.2.4 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
5.2.2.5 农林牧渔产值占地区GDP比重 |
5.2.2.6 粳稻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 |
5.2.3 需求条件 |
5.2.3.1 运输方式 |
5.2.3.2 销售市场 |
5.2.3.3 市场细分 |
5.2.4 相关及支持产业 |
5.2.4.1 稻米加工业发展 |
5.2.4.2 农业机械化水平 |
5.2.5 政府重视程度 |
5.2.6 技术创新与推广 |
5.2.6.1 创新研发能力 |
5.2.6.2 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相关对策建议 |
6.2.1 夯实“良地”,保护并提升稻田土壤质量 |
6.2.2 突出“良种”,积极选育优质粳稻品种 |
6.2.3 创新“良法”,继续开发新型稻作技术 |
6.2.4 强化“良经”,不断完善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体系 |
6.2.5 唱响“良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创新 |
6.2.6 优化“良策”,进一步完善粳稻生产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
2.4.2 直播栽培 |
2.4.3 再生稻栽培 |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
2.7 水稻优质栽培 |
2.8 水稻绿色栽培 |
2.9 水稻逆境栽培 |
2.9.1 温度胁迫 |
2.9.2 水分胁迫 |
2.9.3 O3胁迫 |
2.9.4 盐分胁迫 |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
(3)“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论文提纲范文)
挑战禁区的人 |
改写中国寒地水稻的历史 |
致力科研成果转化 |
(4)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区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加工品质的影响 |
2.2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外观品质的影响 |
2.3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营养品质和食味评分的影响 |
3 讨论 |
(5)北大荒水稻之父——追记把毕生精力献给寒地水稻事业的徐一戎(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6)黑龙江省水稻膜播节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
1 膜播节控栽培技术的命名 |
1.1 播种方式的选择 |
1.2 抢积温方式的选择 |
1.3 播种日期与种子处理的选择 |
1.4 栽培方式与密度的选择 |
2 膜播节控栽培技术的示范状况 |
1)产量对比。 |
2)成本核算。 |
3)用水量对比。 |
4)减少劳动强度。 |
5)节约育秧田。 |
6)减少面源污染。 |
7)物理法控制草虫害。 |
8)提高地温。 |
3 膜播节控栽培技术支撑体系的研究 |
3.1 “五位一体”水稻田建设体系 |
1)道路晒场一体。 |
2)灌水排水一体。 |
3)田埂扣板一体。 |
4)监测追溯一体。 |
5)驱虫灭虫一体。 |
3.2 全程机械化建设体系 |
1)膜带稻种成型机。 |
2)专用铺膜机。 |
3)精准三角播种铺膜一体机。 |
3.3 高效生物有机肥体系 |
3.4 水稻回购体系 |
4 结 语 |
(7)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概述及旱育秧苗现状 |
1.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概述 |
1.1.2 黑龙江水稻旱育秧苗现状及潜在问题 |
1.1.3 水稻旱育秧苗的重要环节 |
1.2 化控剂概述 |
1.2.1 化控剂的概念与作用机理 |
1.2.2 化控剂的研究进展 |
1.3 水稻化控剂概述 |
1.4 本研究中应用的调节剂 |
1.4.1 烯效唑 |
1.4.2 复硝酚钠 |
1.4.3 α-萘乙酸钠 |
1.4.4 壮秧剂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3 抗逆酶活性的测定 |
2.3.4 植株养分测定 |
2.3.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3.6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
2.3.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8 倒伏指数的测定 |
2.3.9 分蘖及产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3.1.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2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 化控剂的壮秧机理 |
3.2.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抗逆酶活性的影响 |
3.2.2 化控剂对水稻苗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化控剂对水稻苗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3 化控剂对移栽后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3.1 化控剂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3.3.2 化控剂对水稻分蘖数的影响 |
3.3.3 化控剂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化控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5 化控剂对水稻成熟期倒伏指数的影响 |
3.3.6 化控剂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化控剂的壮苗机理 |
4.2 化控剂对水稻分蘖后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3 化控剂应用现存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
1.1 国内外水稻栽培技术现状 |
1.2 气候特点对水稻生育的影响 |
1.3 旱育稀植与直播栽培生育特点 |
1.4 水稻栽培技术发展方向 |
1.5 直播类型选择 |
2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发展对策 |
2.1 结合种植栽培技术进行种子选择 |
2.1.1 根据市场需求和栽培技术科学更换品种和更新换代 |
2.1.2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适合的种子 |
2.1.3 根据销路选择适销对路品种 |
2.1.4 掌控好新品种更换节奏 |
2.1.5 建立稳定的当地种子基地 |
2.2 借助种植栽培技术减肥减药 |
2.2.1 减化肥 |
2.2.2 减农药 |
2.3 苗床用土 |
(9)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调查指标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株高和产量的影响 |
2.1.1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株高的影响 |
2.1.2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1.3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产量的影响 |
2.2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品质的影响 |
2.2.1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碾磨品质的影响 |
2.2.2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外观品质的影响 |
2.2.3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营养品质的影响 |
2.2.4 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米饭食味的影响 |
2.3 旱播水管与常规插秧的成本效益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10)黑龙江地标品牌稻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标品牌的内涵及其特征 |
(一)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内涵 |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征 |
1. 产品特色的归属性。 |
2. 生产地域的规定性。 |
3. 地标品牌的共享性。 |
4. 地理标志的联想性。 |
5. 生态特异性。 |
6. 品种不同决定产品的特质性。 |
7. 栽培技术标准不同形成产品的差异性。 |
8. 地标产品保护权与地标产品使用权分离性。 |
二、黑龙江地标大米品牌价值及资源环境优势 |
(一)黑龙江地标大米品牌价值 |
(二)黑龙江地标大米品牌形成的资源环境优势 |
1. 寒地黑土是黑龙江地标大米品牌发展的根基。 |
2. 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是黑龙江地标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三)培育推广水稻优良品种是黑龙江地标品牌大米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
(四)多元稻作文化的融合,是粳稻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条件 |
(五)科学技术有力支撑了黑龙江地标稻米产业的发展 |
三、黑龙江地标品牌稻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以黑土地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优势劣化趋势尚未根本改变 |
(二)二元经济的体制性制约形成外部不经济,阻碍黑龙江地标品牌稻米产业的发展 |
(三)公共地悲剧和劣币逐良币形成陷阱,严重威胁黑龙江地标品牌稻米的发展 |
(四)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是区域农产品品牌带动产业发展难的一个严峻问题 |
四、对策建议 |
(一)践行习总书记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打造粮食品牌,促进龙江稻米产业的发展 |
(二)保护好黑龙江大米品牌的根基———黑土地 |
1.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节约用地,划定基本农田的保护红线。 |
2. 保护好耕地质量,就保护了黑龙江大米品牌,就保护了中国粮食生产安全。 |
(三)积极推广应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
(四)坚持标准化生产,提高黑龙江大米品牌形象,促进稻米产业发展 |
(五)积极推广落实“水稻+”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构建品牌多元化,推动稻米产业发展 |
(六)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社会参与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跨越发展陷阱 |
1.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2. 社会参与是区域品牌提升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品牌实施监督不可或缺的力量。 |
(七)构建和培育保护黑土地的政策法规体系 |
1. 建立整治黑土地有效投资机制。 |
2. 贯彻落实好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
3. 构建完善全方位监管体系。 |
4. 构建完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
(八)开发功能性稻米,实施品牌叠加,提高黑龙江大米品牌势能,推动稻米产业发展 |
1. 开发功能性大米,提高品牌势能。 |
2. 三品叠加提高大米品牌势能。 |
四、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D]. 张磊. 扬州大学, 2021(09)
- [2]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3]“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J]. 本刊综合.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11)
- [4]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J]. 兰宇辰,郭晓红,李猛,赵洋,李晓蕾,姜红芳,王鹤璎,徐令旗,张晓宁,吕艳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01)
- [5]北大荒水稻之父——追记把毕生精力献给寒地水稻事业的徐一戎[J]. 赵国春. 中国农垦, 2020(10)
- [6]黑龙江省水稻膜播节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J]. 韩梅,梁贞堂,崔永军.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09)
- [7]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D]. 李如意.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8]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应用分析[J]. 王敬元,孙鸿雁,毕洪文,张宇,孙丽容. 农业展望, 2020(05)
- [9]旱播水管对龙庆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吕艳东,李晓蕾,赵洋,姜红芳,胡月,兰宇辰,王鹤璎,秦猛,唐庆刚,郭晓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06)
- [10]黑龙江地标品牌稻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李友华,王虹. 现代审计与会计,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