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查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查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

一、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罗聪[1](2021)在《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中行腹腔镜逐级导管扩张术(laparoscopic progressive dilatable catheter dilatation,LPCD)与腹腔镜球囊导管扩张术(Laparoscopic balloon catheter dilatation,LBCD)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探讨逐级导管扩张及球囊导管扩张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二者优劣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远端狭窄共95例,按患者采用的不同手术术式分为两组,其中50例术中施行腹腔镜下逐级导管扩张术处理胆总管远端狭窄,简称LPCD组,45例术中施行腹腔镜下球囊导管扩张术处理胆总管远端狭窄简称LBCD组,分析比较LPCD组及LBCD组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胆总管最宽处直径、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结石数目(单发、多发)、术前AST、ALT、DBIL及AMY、术前狭窄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T差值、ALT差值、DBIL差值、WBC差值、PC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狭窄情况、术后胆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AMY差值、术后急性胰腺炎、术后鼻胆管拔出时间、术后消化道不良症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急性胰腺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胆总管远端狭窄程度、狭窄扩张方式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直径、术前P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使用LPCD及LBCD解除胆总管远端狭窄手术成功率高,解除狭窄有效且安全,二者均保护了Oddi括约肌的正常生理功能,LPCD组较LBCD组后急性胰腺炎发生更少,术后住院日更短,恢复更快。

严朝成[2](2021)在《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同期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两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接一期缝合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数据,探讨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ENBD)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间所收治的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213例,根据是否行气囊鼻胆管引流分为两组,其中气囊鼻胆管组115例;无引流组98例。本研究收集了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ALT、AST、TBIL、DBIL)、胆管炎分度、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及数目,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第三日肝功能(ALT、AST、TBIL、DBIL),术后并发症(术野出血、腹腔脓肿、胆漏、术后胰腺炎、残余结石、电解质紊乱),术后随访3~6月。采用SPSS 20.0软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表明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85(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行液电碎石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1)天、5(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天、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7654(5434)元、24254(53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LT、△AST、△TBIL、△D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资料中,术后胆漏气囊鼻胆管组明显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10(1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余结石气囊鼻胆管组稍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7(7.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术野出血、腹腔脓肿、术后胰腺炎、总并发症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鼻胆管引流情况显示术后气囊鼻胆管无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气囊鼻胆管组术后三日引流量平均为(223±85)ml、(230±95)ml、(251±103)ml,其中两例因患者活动时不慎非计划拔除,拔除后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顺利好转出院;余患者鼻胆管造影于术后5~7天进行,术后5~13天拔除气囊鼻胆管。入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无引流组于术后1~3月内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7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胆道狭窄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在未提高术后总并发症率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胆漏的发生率,缩短了腹腔引流时间,但是残余结石率未见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情况下是一种同时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手术方式。

刘爽[3](2021)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一期缝合与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相对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一期LC+ESE与LC+BDE一期缝合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回顾性病例分析,总结出两者的相对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分析,选取自2010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间就诊于解放军304医院,对相关病例进行严格筛选以及分组,分组得到接受LC+BDE一期缝合治疗的患者104例、接受一期LC+ESE治疗的患者103例。患者均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超声确诊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比较这两组的结果,包括成功率和手术失败的原因,以及与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有关的数据。此外,通过CT或胃肠造影监测胆道返流至少2年。结果:人口统计方面:自2010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间共有351例患者因肝功能升高、黄疸、胆源性胰腺炎、胆管炎和胆总管结石而入院接受MRCP检查,其中符合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的有207例,包括LC+ESE(n=103)与LC+BDE(n=104)两手术组,这些患者群体之间没有显着的人口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胆红素、白细胞指标、CBD直径及结石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方面:LC+ESE组共有18例胆总管结石取石未成功,而在LC+BDE组的104例患者中,只有7例取石失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疗效方面:LC+ESE组手术时长(171±46min)以及出血量(384±210ml)明显高于LC+BDE组手术时长(151±38min)以及出血量(179±8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费用方面,ESE组均高于BDE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长期疗效方面:ESE组胆汁返流率(31.8%)、结石复发率(9.4%)以及胆管炎复发率(8.2%)均明显高于BDE组(2%、2.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发现LC+BDE一期缝合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一种比LC+ESE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而且这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T管引流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无关。然而,我们的研究也清楚地表明,LC+BDE并不能在所有患者中取代LC+ESE,因此,这两种方法应该被认为是互补的,它们在特定患者中的相对优势是基于当地资源的可用性和技术专业性来确定的。此外,当LC+ESE手术失败时,LC+BDE治疗可以安全地用作抢救方法。

唐志华[4](2021)在《超细胆道镜在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应用超细胆道镜在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2、探讨腹腔镜联合超细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的手术疗效,并与腹腔镜联合同期内镜取石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各自的利弊之处,是否可以值得将超细胆道镜推广运用于临床。3、探讨在胆总管不扩张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使用超细胆道镜完成胆道取石手术的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结合我院2018年9月-2020年12月收治住院的11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胆道取石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所采用的不同手术方式以及严格按照入组相应标准分为超细组(n=48例)和内镜组((n=70例)。超细组:全麻下摆好手术体位并打好戳卡位置、控制气腹压,解剖胆囊三角并生物夹夹闭及电凝离断胆囊动脉,胆囊管远端生物夹夹闭,打开胆囊管,置入超细胆道镜及网蓝进行取石,取石过程中若石头卡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时可将汇合部微切开,以胆管结石恰好取出为准,最后再离断夹闭胆囊管或缝合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取出胆囊及结石标本,腹腔胆囊窝区留置适宜的腹腔引流管,点清术中所用器械及纱布后并缝合关闭相应位置的戳卡口。内镜组:先常规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胆囊窝区留置适宜的腹腔引流管,经口置入十二指肠镜直视下使用切开刀将Oddi括约肌适当切开,使用球囊扩张器及取石网篮取净胆道结石,胆管内留置鼻胆管行胆汁外引流并固定。对两组患者收集到的病例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包括:(1)术前的一般资料、相关实验室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影像学检查结果;(2)术中的统计指标: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3)术后的第一天实验室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细胞WBC)及相关并发症情况;(4)术后患者住院天数、腹腔引流管拔管天数、住院总费用等经济学方面指标。两组资料收集整理好后利用SPSS 25.0软件包对术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两组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进一步探讨术中资料及术后相关数据资料有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果]手术成功118例,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病例资料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胰腺炎、总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超细组均低于内镜组。两组病例在手术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实验室相关指标(ALT、AST、GGT、ALP、TBIL、DBIL、IBIL、WBC)、腹腔引流管拔管天数、发生结石残留、胆漏、胆道狭窄、反流性胆管炎及肠穿孔等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结果后表明超细组病例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内镜组(0%VS 5.7%)。[结论]1、腹腔镜联合超细胆道镜在胆管取石术中是安全可行、有效的。2、超细胆道镜行胆道取石完整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和结构,避免T管留置及胰腺炎、反流性胆管炎等诸多不良并发症的发生。3、腹腔镜联合超细胆道镜行胆道取石术不仅减少患者手术时间,而且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恢复较快,住院费用较低。

杨晨[5](2021)在《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术式利弊及适应症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和EST组,比较两组患者以下资料: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及结石数目;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取石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恶心或呕吐症状、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3.实验室指标:白细胞、总胆红素和血淀粉酶的术前、术后值及前后变化差值;4.术后近期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胆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5.术后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反流性胆管炎,并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到的1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男性78例(49.7%),女性79 例(50.3%),年龄≥70 岁患者 43 例(27.4%),<70 岁患者 114 例(72.6%),LCBDE组患者77例,EST组患者80例。(一)两组患者病例资料经比较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包括:1.一般资料:年龄、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EST组年龄≥70岁的高龄患者更多,而结石直径≥1cm或胆总管直径≥1.5cm的患者在LCBDE组更多;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恶心或呕吐症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EST组较LCBDE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恶心或呕吐症状更轻,住院时间更短且费用更低;3.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血淀粉酶术后值和手术前后变化差值,LCBDE组术后第一天白细胞水平及其较术前上升程度更高,EST组术后第一天血淀粉酶水平及其较术前上升程度更高;4.术后近期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EST组术后这两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二)两组患者病例资料经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P=0.381)、结石数目(P=0.306)、取石成功率(P=0.738)、结石残留率(P=0.25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P=0.137)、总胆红素(P=0.223)、急性胆管炎(P=0.965)、胆漏(P=0.307)、十二指肠乳头出血(P=0.325)、结石复发(P=0.139)及反流性胆管炎(P=0.325)。[结论]1.LCBDE与EST均能安全、高效的治疗胆总管结石,EST在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住院时间及费用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2.EST对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且耐受较差的患者安全性更高,更适合作为首选。3.LCBDE更适用于结石直径较大、胆管扩张明显或较年轻的患者,可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4.LCBDE可作为ERCP紧急引流后的择期治疗,ERCP也可处理LCBDE残留结石,临床中术者应取长补短,严格把握两术式适应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李汉军,梅洪亮,卢绮萍[6](2021)在《困难胆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文中研究表明所谓"困难胆管结石"在国内外内镜协会近期指南中定义为结石直径超过1.5 cm、数量多、形状异常(如筒状)或位于肝内胆管、胆囊管,或存在复杂解剖因素,如胆管狭窄、取石器械无法到达结石位置、S形胆总管、结石嵌顿、胆总管远端长度过短、急性胆总管远端角度<135°[1-2]。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解剖特征、病变特征的难点外,"困难胆管结石"还体现于其治疗抉择的困难,如对于弥漫性肝内胆管结石如何选择尽可能获得根治性治疗效果的治疗决策,

张晟铭[7](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段鑫鑫[8](2020)在《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胆石症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成人中的发生率为10%-15%。根据结石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胆囊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其形成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代谢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但存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等缺点,正逐渐被微创的方法所取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同期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革新,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的序贯式治疗,也为病人带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另一种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阶梯式治疗。但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单期的LC+LCBDE与两期的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9年9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将进行单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作为LC+LCBDE组,共84例。将进行两期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ERCP/EST+LC组,共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净石率、腹腔引流管放置情况、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在LC+LCBDE组中有76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0.5%,有6例(7.1%)中转为开腹胆总管探查。在ERCP/EST+LC组中有71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87.7%。ERCP/EST+LC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例数、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等方面,均优于LC+LCBDE组。LC+LCBDE组在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以及患者整体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ERCP/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残石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期手术(LC+LCBDE)和两期手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方式,两者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是单期治疗在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约成本方面更优。

王冠乔[9](2020)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12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129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LCBDE+胆道一期缝合者为一期缝合组,共34例;行LCBDE+T管引流者为T管引流组,共9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胆总管直径、结石最大直径)和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一般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带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住院费用、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并发症(胆汁漏、电解质紊乱、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的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检验结果P<0.05表示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手术时间(134.12±38.17min vs.135.68±33.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中出血量(32.94±5.38ml vs.36.95±11.4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一般情况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91±1.11d vs.3.88±1.58d)、带管时间(5.50±2.67d vs.6.48±2.64d)、术后出院时间(7.53±4.84d vs.10.75±4.52d)、住院费用(35908.85±3361.85元vs.39394.71±3355.3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高于T管引流组(120.62±7.11 vs.104.68±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36.55±14.14U/L vs.39.35±12.51U/L)、术后1d(36.27U/L±9.35 vs.34.60±9.19U/L)、术后3d(34.77±8.99U/L vs.32.4±7.17U/L)、术后5d(28.71±8.50U/L vs.27.80±7.91U/L)谷丙转氨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39.75±7.51U/L vs.39.37±8.51U/L)、术后1d(37.55±4.10U/L vs.36.10±7.64U/L)、术后3d(32.75±5.66U/L vs.31.81±9.28U/L)、术后5d(27.62±5.43U/L vs.27.50±7.82U/L)谷草转氨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总胆红素(30.64±17.56umol/L vs.35.69±17.50u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1d(28.22±9.72umol/L vs.24.09±8.30umol/L)、术后3d(22.40±8.78umol/L vs.18.65±7.04umol/L)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5d总胆红素(13.90±5.24umol/L vs.14.92±5.51u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胆汁漏发生率(14.70%vs.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电解质紊乱(5.88%vs.15.79%)、出血(0.0%vs.1.05%)、切口感染(2.94%vs.4.21%)、腹腔感染(2.94%vs.2.11%)和总并发症(26.47%vs.26.32%)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可缩短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有助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加速康复。2、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在减轻胆道力、加速肝功能恢复方面与T管引流相当。胆道一期缝合短期内引流和减黄效果不如T管引流,但长期效果与T管引流相当。3、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相比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胆汁漏发生率,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术后无需长期携带T管,避免了T管相关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了术后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值得推广。

王宇[10](2020)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T型管引流术的10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拔管时间(3~4周、≥4周且≤6周、>6周)拔管前基本情况,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因素,找出最适宜的拔管时间和有可能减少带管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止并发症,尽可能减少T型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方法 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LC+LCBDE+T型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资料,并排除肝功能C级、终末期胆道结石的病人。按照拔除T型管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3~4周组(A组)、≥4周且≤6周组(B组)及>6周组(C组),同时整理各组病人的相关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方差齐,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描述,差异检验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事后两两比较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构成比和率的差异检验采用R×C表的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Bonferroni校正法。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三组间不同拔除T型管时间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际分组情况,选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各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结合临床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一共纳入104例病人,其中术后肝内胆管残余结石4例,将其排除后分为A组(14例)、B组(43例)、C组(43例)。三组统计量之间没有完全的正态分布,故计量资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三组间病人的一般情况中年龄和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年龄: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1),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65,P校正=0.043);脂肪肝: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sher=0.010),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053,P校正=0.501)。三组间不同统计量之间的比较显示:术者、术后低蛋白血症、T型管总引流量、T型管夹闭时间以及总费用5个项目中,三组整体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7,P<0.001,P=0.006,P=0.023),其余各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术者(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A、C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5,P校正<0.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634);术后低蛋白血症: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校正=0.011),A、B两组间和A、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391,PFisher=0.5 1 1);T型管总引流量: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P校正<0.001,P校正=0.004);T型管夹闭时间: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90,P校正=0.051);总费用: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634,P校正=0.033,P校正=0.018)。进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其中年龄、T型管总引流量、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9,P<0.00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3~4周拔除T型管是安全的,对于高龄、T型管引流量多、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可适当延长至6周拔管。图[0]幅;表[6]个;参[111]篇。

二、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同期三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1
致谢
作者简介

(2)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中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3)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一期缝合与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相对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手术成功率比较
    2.3 手术疗效比较
    2.4 接受预期手术患者的长期疗效
    2.5 胆总管结石/胆管炎复发相关因素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超细胆道镜在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镜联合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困难胆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一、胆管结石治疗的主要微创技术
    (一)外科微创技术
    (二)内镜相关技术
        1.ERCP:
        2.内镜机械碎石术:
        3.胆道镜引导腔内碎石:
        4.硬质胆道镜碎石取石术:
        5.内镜十二指肠乳头下大球囊扩张术:
        6.经口胆道镜:
        7.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和内镜下逆行胆管支架置入:
        8.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
        9.体外震波碎石:
二、制定肝内外胆管结石外科微创治疗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机体调整至最佳状态:
    2.精准评估病情:
    3.优化组合各种微创技术:
    4.微创理念:
三、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策略思考
    1.LC联合ERCP:
    2.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
    3.“三镜”联合治疗:
四、胆管结石治疗中不可忽视问题——Oddi括约肌功能的保护

(7)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诊疗现状及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筛选标准
    3.3 围手术期处理
    3.4 手术方法
    3.5 观察指标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4.3 两组术后一般情况对比
    4.4 两组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对比
        4.4.1 两组术后谷丙转氨酶对比
        4.4.2 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对比
        4.4.3 两组术后总胆红素对比
    4.5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术中情况比较
    5.2 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5.3 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比较
    5.4 术后并发症比较
        5.4.1 胆汁漏
        5.4.2 电解质紊乱
        5.4.3 出血
        5.4.4 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
        1.2.1 病例纳入标准
        1.2.2 一般资料
        1.2.3 相关定义
    1.3 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拔除T型管过程
        1.3.1 术前常规准备
        1.3.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手术过程
        1.3.3 T型管拔除过程
    1.4 研究过程
    1.5 结果
        1.5.1 病人分配情况
        1.5.2 病人一般情况的比较
        1.5.3 三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
        1.5.4 三组间不同拔管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讨论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案的临床进展
    2.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危害
    2.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2.3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2.4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2.5 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2.5.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2.5.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取石术
        2.5.3 单孔腹腔镜的应用
    2.6 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2.6.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2.6.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
        2.6.3 Spy Glass系统
    2.7 胆道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2.7.1 经皮经肝胆道镜
        2.7.2 经口胆道镜
        2.7.3 经鼻胆道镜
    2.8 三镜联合技术
    2.9 塑料支架置入术
    2.10 其他手术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D]. 罗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D]. 严朝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一期缝合与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相对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D]. 刘爽.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超细胆道镜在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D]. 唐志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杨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困难胆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J]. 李汉军,梅洪亮,卢绮萍.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1(02)
  • [7]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段鑫鑫. 郑州大学, 2020(02)
  • [9]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D]. 王冠乔.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D]. 王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查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