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成功后创新

紫光成功后创新

一、紫光成功之后再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华[1](2020)在《基于5G的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的产业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在全球信息化、中美贸易战等的时代背景下,国产芯片技术在5G产业领域内的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和未来发展潜力。阐释了国产5G芯片的产业链和应用市场现状,侧面揭示了国产芯片在5G时代的重要性,并对国产5G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议。本文认为,5G是当今这个时代集中了半导体与芯片、通信、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业务与应用的一个全新的体系。它不仅是在让我们的网络更快,通讯无延迟,更让每个人的生活连接的更加紧密,让智能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目前,我国5G芯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下游封装和测试等环节均有所成就,部分国内企业如华为、联发科和紫光展锐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较为先进的地位。在技术层面上,边缘计算、超密集异构网络、射频前端技术、网络切片等技术从功能实现和网络数量等方向,为5G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虽然整体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我国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并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集成电路的资金支持。5G芯片的产业应用十分广泛,如移动智能终端、泛娱乐、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和车联网等,这些应用市场大都拥有一定潜力的消费者需求,较强的技术服务促进作用,值得期待的产业价值变现能力,以及国家和行业政策的支持。在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下,国产5G芯片有望于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率先取得技术实现。未来应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链生态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实现协同联动模式,促进创新示范效应,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巩固和提升我国在5G芯片领域的地位,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国产经产业链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国产化产业链需加快进行整合。加快突破“美国IP”,掌握核心技术能力与成本优势,确立国际竞争的持久战略。

程宇[2](2018)在《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绩效的研究》文中认为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201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逐步开始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但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不同是,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强劲。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对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本土集成电路供需存在很大的缺口。国际半导体并购风起云涌,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国际先进与技术,实现资源整合、实现国际产业联盟。并购已成为IC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带动了社会的资本投入集成电路产业,推动整个行业并购、整合,2014年国家颁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随后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在产业链上下游广泛开展投资。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投资半导体行业跨境并购第一单,本次收购明确体现了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持和重视,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也可以看出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通过国际并购发展壮大的鼓励和支持。因此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为半导体行业其他企业借助国家政策有效地融入国际市场,实现我国半导体产业弯道超车提供借鉴。本文对此次案例发生经过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交易背景、参与方上市公司背景、交易方案设计、并购融资安排、并购动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绩效研究。一是通过事件研究法研究企业短期绩效变化,二利用因子分析法结合企业会计指标对企业财务绩效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三利用DEA模型对企业创新能力绩效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并购事件给长电科技带来的短期财富效应明显,在公告日件事窗内具有明显异常收益,累计异常收益率在股票复牌后第一日陡升至56%。(2)长电科技的综合财务绩效随着并购后的整合明显改善。并购发生当年长电科技的排名由行业13名下降为行业第26名,随着后续并购整合并购的协同效应显现,企业的综合绩效排名上升,2016年为行业19名,2017年上升为行业12名。企业的成长能力变化情况和盈利能力相似,在并购当年企业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下降,并购完成后随着后续整合企业成长能力及盈利能力上升。营运能力在并购发生当年就有明显改善,并购完成后第二年企业的营运能力处于行业第2名。并购前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变动不大。(3)通过DEA模型对企业创新能力绩效进分析,并购当年企业的创新能力绩效全部达到有效都为1。在并购发生后一年企业的纯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技术效率都接近1,第二年企业的创新能力各效率值达到有效。企业通过并购利用外部技术资源提高内部创新绩效并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创新能力比并购前有了明显提升。本文最后对相关绩效变化原因做出了分析总结,并为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马优米[3](2018)在《中国并购基金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集团化、并购趋势化,并购基金的发展态势愈发迅猛。在中国经济稳步上升,政府以政策为导向的背景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并购市场的发展,为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我国的并购基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国外已有成熟的并购市场,并购基金的发展形式清晰。而在我国,并购基金起步较晚,再加上特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形式尚有待探索。本文以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以我国并购基金在组织形式、筹资方式、运作模式和退出渠道四部分为逻辑框架进行阐述。从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动机出发,对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情况、国内并购基金的产生与发展情况做了分析,重点比对着介绍了并购基金现有的发展形式,分析了中国的发展形式。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分别介绍了两个经典案例,国内以天堂大康为代表,国外以KKR为代表,对其模式进行分析得到启示,为我国并购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最后,从创设、运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总结出了在融资、投资、管理和退出四个方面制约我国并购基金发展的四个瓶颈,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并购市场的发展情况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邱远[4](2018)在《C芯片设计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分工逐渐的细化和专业化。早期的集成电路企业多采用垂直整合制造(IDM)模式,企业的业务涉及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整个环节。然而,由于摩尔定律的关系,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与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在八十年代末期,集成电路产业开始走向专业分工的模式,芯片设计业(Fabless)、制造业(Foundry)和封装测试行业从IDM中分离出来,独立成行,成为与IDM并存的主流商业模式。与此同时,芯片设计业也开始分化出专业从事芯片设计服务的设计公司,而芯片设计公司可以将其非核心业务或者自己不擅长的部分设计工作、生产制造工作、封装测试工作外包给芯片设计服务企业来完成。这种轻设计(design-lite)模式的兴起,推动了芯片设计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C芯片设计服务公司伴随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振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台湾的设计服务从业者以及欧美的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公司陆续进入大陆设计服务市场以及竞争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市场,C公司开始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同时,长期以来C缺乏长期的主动性的发展战略,这给C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本文通过集成电路产业以及芯片设计服务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合C芯片设计服务公司自身经营现状以及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进行阐述分析,归纳总结了C公司所面临的战略发展问题,之后依据战略及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的相关知识,提出了C公司的发展战略方案,同时在市场开发、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开发、投融资策略上提出了实施方案,并制定出了配套的保障措施。本文充分利用了战略分析的方法,如五力模型、SWOT分析、层次分析法等,定量、定性的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了以积极拓展的实力型发展战略为主的长期发展战略,并制定出战略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以期能对C公司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汤显炜[5](2018)在《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制造业高技术上市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迅速,但往往缺乏关键的技术创新,出现“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尤其在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行业中,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中的核心要素。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等多次重要会议中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然而仅仅依靠内部研发活动有如研发风险高、周期长的弊病,因而许多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寻求具有先进技术的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来获取技术资源并提升自身的创新效率。主并方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通过技术寻求型的并购能否实现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目的,以及并购前并购双方的技术要素特征、关联交易、并购后的财务支持等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创新绩效,影响的方向等等。由此可见,对技术并购的主并方创新绩效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后,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有关创新绩效度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或地区等宏观层面,或者仅从投入或产出角度来衡量,却鲜有文献从“投入—产出”、技术水平动态变化的视角综合地反映创新绩效;其次,缺乏对并购之前主并方的技术知识积累、并购双方的相对知识规模、并购双方是否为关联关系、并购后的财务支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宏观经济背景和现有研究的不足,选取2010年-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7个高技术行业发生技术并购的46家主并企业作为样本,运用超效率DEA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从静态角度测度创新效率、从动态角度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tfpch),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techch)与相对技术效率指数(effch),以此更好的分析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并对影响并购后创新绩效的因素展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从上市公司并购公告中按照并购目的筛选出技术并购样本。借助DEAmax、DEAP软件构建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uqist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出创新效率值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以及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两个分解指数,并讨论技术并购前后带来的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其次,对并购后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识别,将前一步中计算所得tfpch、techch,以其并购前与并购后的差值作为应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究并购前主并方原始知识积累、并购双方相对知识规模差异、并购后的财务支持以及关联交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选用并购前后的创新效率值变化的平均值作为应变量,再次进行回归分析,保证结论的稳健性。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研究的结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并购样本的创新效率从并购前第一年到并购后的第二年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只在并购当年有所下降。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角度来看,技术并购后两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着高于并购前水平,再根据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发现技术并购在并购当年及其之后的第一年给技术进步带来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在并购后第二年开始回落;在技术效率方面略有提高,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第二,对并购后技术进步、整体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主并企业原有的知识积累越丰富、被并购方与主并企业的相对知识规模越大对主并企业的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幅度越大。即主并企业原始知识积累越丰富,越容易识别、吸收整合对方的先进技术,而被并购方相对知识规模越大,并购完成后更加容易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技术的协同作用。财务风险阻碍了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联交易相对于非关联交易对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为有利。内部性融资资源对创新绩效影响效果不显着。第三,股权集中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着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也较明显,能更好的完成技术并购的总体目标。主并方的发展能力与并购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指数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非常显着。并购规模与技术进步也在10%的水平下显着正相关,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果不够显着。

林红飞[6](2017)在《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40年代“熊彼特假说”提出以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了几种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持续至今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怎样的差别?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以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为题,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其次,针对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性质和特点,设计了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搜集整理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59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布的2015年年度报告,把其中符合要求的151家企业的年度报告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按照设定的划分标准分为大规模企业54家、中等规模企业49家、小规模企业48家;第四,分别对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利用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如此,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论文最后,依据研究结论,向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出了增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等建议,希望能对国家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蒋海军[7](2017)在《创新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索更好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本文在已有知识溢出研究基础上,从基于多方主体、但侧重溢出方的角度出发,对创新知识溢出的内在规律特点和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创新知识主动溢出的政策措施建议,更好发挥创新知识溢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创新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从溢出方、接收方、政府和市场多个角度出发,研究创新知识溢出多方面的内在动因。其中,溢出方通过自身的知识溢出、整合利用接收方资源、实现知识升级换代再创新,是创新知识溢出最主要的内在动因;溢出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知识存量差距、接收方较强的吸收能力是创新知识溢出的必要条件;接收方对创新知识具有强烈的需求、溢出方和接收方的合作关系加速了创新知识的溢出过程,政府支持和市场竞争对创新知识溢出发挥了支撑与推动作用。(2)基于FISM模型,分析创新知识溢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驱动原理。以基于多方主体、突出溢出方的创新知识溢出动力机制分析为基础,从本质驱动、前提条件、内在动力、外部动力等4类动因出发,结合文本分析与理论分析,运用数据挖掘和粗糙集理论约简方法,筛选确定了8个方面、24项知识溢出系统内部要素。依据FISM模型,将创新知识溢出系统内部要素划分为5个层级,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最根源的最后3个层级系统要素之间的作用大小进行量化估计,从定量的角度对各个层级之间要素的作用大小进行准确的把握,分析讨论了驱动溢出方意愿原理、驱动溢出方与接收方合作原理、驱动接收方发展原理和驱动溢出方发展原理,进一步厘清通过溢出方的创新知识溢出为知识溢出双方、以及整个系统带来现实利益的作用过程。(3)对创新知识溢出的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参考已有国内外创新评价指标、特别是知识溢出“产出型”评价指标体系,在总结分析创新知识溢出动力机制和创新知识溢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驱动原理基础上,结合溢出方创新知识溢出的特征,建立包括基于多方主体、突出溢出方的多方面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综合型”评价指标体系,即包括资源配置、创新产出和政策环境三方面一级指标,以及9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4)对创新知识溢出“综合型效应”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关村进行实证研究,从园区整体、重点产业领域、分园区三个维度,分析计算了中关村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得到了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区域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的合理结论。同时,进一步对资源配置、创新产出和政策环境三方面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源配置、创新产出、政策环境三方面效应之间存在相互反馈机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该作用机制的有效性以及资源配置、创新产出、政策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滞后效应和交互效应。(5)在创新知识溢出机理和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的相关建议。总之,论文立足于在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高新区的作用这一重大问题,在已有知识溢出研究基础上,基于多方主体、侧重于知识溢出方的角度,对创新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进行了研究,对于丰富拓展知识溢出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丁璕[8](2017)在《关系视角下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今,作为将创新技术与知识从实验室转移到商业社会中的主要模式,大学衍生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面临着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现实中,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生存状况参差不齐,有的主导产业发展,有的在市场中飘摇成长,但都脱离不了脱胎于母体大学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关系,也逐渐出现了关于二者之间关系强弱对于企业成长影响的争议,但少有研究对大学衍生企业成长这个具有动态性、阶段性特点的过程进行细致地探索。从二者关系演化中寻求大学衍生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内在动因,对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动态研究角度,打开大学衍生企业与母体大学关系演化过程的黑箱,深入分析大学衍生企业的成长模式。首先,梳理了大学衍生企业成长与资源、大学衍生企业与母体大学关系等相关研究。然后,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大学衍生企业与母体大学关系的演化,构建了大学衍生企业三种成长模式的分析框架。从投入资源和合作交流两个维度衡量大学衍生企业与母体大学之间的关系强度,将母体大学对大学衍生企业投入资源分为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管理资源,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与母体大学进行交流、互动以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资源的成长模式。接着,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东软集团、方正集团、清华紫光为例,分析各个案例企业与母体大学的关系演化,揭示各个案例企业的成长模式与成因。最后,通过跨案例研究对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进行检验,归纳不同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的异同点以及影响因素。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关系视角下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分为关系维持型成长模式、关系波动型成长模式、关系渐弱型成长模式三种模式。在关系维持型模式中,大学衍生企业与母体大学长期保持紧密的关系、形成资源投入的良性循环;在关系波动型模式以及关系渐弱型模式中,逐步嵌入产业网络能够提升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水平,但要注意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导致的负面影响,并保持与母体大学的联系以获取相关资源,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第二,发现了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的共性,即母体大学在企业孕育阶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资源投入,管理资源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资源,其对技术资源的转化、人力资源的培育和物质资源的获取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母体大学通过建立大学衍生企业成功转化科技成果,在市场竞争中成熟壮大的大学衍生企业也会向母体大学提供高额的回报,以此"反哺"母体大学的教育事业,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第三,学术型企业家、母体大学、政策环境是影响大学衍生企业与母体大学关系演化的关键变量。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校办企业、以及一系列完善校企改革的政策的事实,验证了国家层面政策会对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大学衍生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则是孕育创业精神和培育创新人才的土壤。对于母体大学的管理角色、学术型企业家的特质来说,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辩证地看待其对大学衍生企业的影响。

覃璇[9](2013)在《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空间集聚研究》文中认为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衍生企业产生(起步)较晚,但在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的摸索,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本文以我国“211”、“985”大学参股、控股的所有599所大学衍生企业为研究样本,在科技创新的视角下,研究分析了这些企业的组织和扩张特征、控股情况、空间分布特征、行业特征、以及企业主要的科技创新指标,围绕这些企业数据做了四个板块的研究,分别是:大学衍生企业的母体特征和组织特征;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现状;大学衍生企业空间集聚现状;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科技创新的的现状。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二、第三、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第一部分分为第一、二章,主要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衍生企业相关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对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衍生母体和组织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个部分是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空间集聚的现状;第四个部分是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梳理了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第六章则是结论和讨论。

卢敏[10](2011)在《八百客:模仿后再“创新”》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有很多像八百客一样的中小软件企业,它们"醒得早",却未必"跑得快"。但如今的八百客已经成功成为其中的"领跑者",2010年公司销售额实现数千万元。如今在中国在线客户关系管理(CRM)领域,八百客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六年保持第一,但是八百客(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淼并未回避公司创业初期的艰辛。2004年,业界公认的"老大哥"是1999年创立的美国公司

二、紫光成功之后再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光成功之后再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5G的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的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提出问题
        1.2.1 集成电路依靠进口
        1.2.2 操作系统依靠进口
        1.2.3 应用软件依靠进口
        1.2.4 问题概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理论抽象与归纳法
    1.5 论文框架与体系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产业链的分类
        2.1.3 产业链的内涵
        2.1.4 IPD思想
        2.1.5 PEST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IPD思想管理成功案例
第三章 国产化产业链现状分析
    3.1 国外相关产业链现状
    3.2 国内相关产业链现状
        3.2.1 从概念上分析国产化产业链现状
        3.2.2 从内涵、分类上分析国产化产业链现状
    3.3 国产化产业链问题总结
        3.3.1 国产芯片企业面临的问题
        3.3.2 国产操作系统企业面临的问题
        3.3.3 国产应用软件企业面临的问题
        3.3.4 产化产业链问题概述
第四章 优化建议
    4.1 PEST角度产业链整合
        4.1.1 政策角度优化建议
        4.1.2 技术角度优化建议
        4.1.3 经济角度优化建议
        4.1.4 社会角度优化建议
    4.2 导入IPD思想
        4.2.1 企业内部导入IPD思想实施
        4.2.2 产业链上强化IPD理念
        4.2.3 加强生态建设
        4.2.4 培养专业人才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2)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绩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文献综述
        2.1.2 国外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协同效应理论
第三章 长电科技的海外并购案例介绍
    3.1 案例背景
    3.2 收购方长电科技介绍
        3.2.1 公司简介
        3.2.2 并购前公司经营状况
    3.3 联合收购方介绍
    3.4 主要交易方介绍
    3.5 被并购方星科金朋介绍
        3.5.1 星科金朋公司简介
        3.5.2 被并购前公司经营状况
    3.6 并购方案
        3.6.1 交易结构
        3.6.2 融资方案
        3.6.3 并购节点及结果
    3.7 并购动因分析
        3.7.1 提升行业地位
        3.7.2 拓展海外市场,客户资源
        3.7.3 掌握全球领先封装技术
        3.7.4 获资深国际管理团队
        3.7.5 发挥协同效应,提升盈利能力
第四章 长电科技并购市场绩效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事件研究法分析过程
        4.2.1 事件日及窗口选取
        4.2.2 正常收益率模型选择
    4.3 企业并购市场绩效实证过程
        4.3.1 事件及窗口确定
        4.3.2 参数估计与异常收益率计算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长电科技并购财务绩效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数据及指标选取与处理
    5.3 企业财务得分模型的构建
    5.4 结果分析
        5.4.1 综合绩效分析
        5.4.2 盈利能力分析
        5.4.3 成长能力分析
        5.4.4 偿债能力分析
        5.4.5 营运能力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创新视角企业创新能力绩效分析
    6.1 分析方法介绍
    6.2 样本来源
    6.3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建立
    6.4 模型选取
    6.5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绩效变化的原因分析及相关建议
    7.1 市场绩效变化原因分析
        7.1.1 投资者看好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7.1.2 国家政策导向引导作用
    7.2 企业财务绩效变化原因分析
    7.3 创新能力绩效变化分析
    7.4 相关建议
        7.4.1 注重并购后资源的整合
        7.4.2 继续发挥大基金对半导体行业并购扶持
        7.4.3 加强研发资金与技术人员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并购基金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并购基金的概述
    2.1 并购基金概述
        2.1.1 并购基金的定义
        2.1.2 并购基金的特点
        2.1.3 并购基金的理论基础
    2.2 并购基金的基本发展形式
        2.2.1 组织形式
        2.2.2 筹资方式
        2.2.3 运作模式
        2.2.4 退出渠道
第3章 中国并购基金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并购基金发展概况
        3.1.1 中国并购基金的发展动机
        3.1.2 中国并购市场发展情况
        3.1.3 中国并购基金的产生与发展
    3.2 中国并购基金的基本发展形式分析
        3.2.1 组织形式以有限合伙制为主
        3.2.2 筹资方式以企业+上市公司与VC/PE为主
        3.2.3 运作模式以“PE+上市公司”为主
        3.2.4 退出渠道以IPO退出为主,并购退出借“上市公司+PE”模式之势逐渐兴起
    3.3 中国并购基金的发展机遇
        3.3.1 日趋活跃的并购市场为并购基金提供标的
        3.3.2 政府政策将推动并购基金发展
        3.3.3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实力壮大将带动并购基金发展
    3.4 中国并购基金的四大瓶颈
        3.4.1 融资瓶颈:融资渠道相对贫乏
        3.4.2 投资瓶颈:项目充足,但合适资源稀缺
        3.4.3 管理瓶颈:整合管理能力弱,职业经理人市场落后
        3.4.4 退出瓶颈:急于退出,趋向短频快策略
第4章 国内外成功并购基金案例分析
    4.1 中国并购基金—以天堂硅谷为例
        4.1.1 天堂硅谷投资战略
        4.1.2 具体案例分析—以天堂大康为例
        4.1.3 形式分析
        4.1.4 天堂硅谷的发展启示
    4.2 国外并购基金—以KKR为例
        4.2.1 KKR的收购原则
        4.2.2 具体案例分析—以收购劲霸电池为例
        4.2.3 形式分析
        4.2.4 KKR发展的启示
第5章 政策与建议
    5.1 政策与建议
        5.1.1 丰富融资工具
        5.1.2 开创投资新模式
        5.1.3 改进中国并购基金管理模式
        5.1.4 建立健康型并购基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C芯片设计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及主要研究结论
    1.4 公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1.4.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1.4.2 芯片设计服务企业相关研究
        1.4.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第二章 集成电路产业介绍
    2.1 集成电路产业链简介
    2.2 集成电路产业链演进历程
    2.3 芯片设计服务企业的兴起及特点
        2.3.1 芯片设计服务企业的兴起
        2.3.2 芯片设计服务企业的特点
    2.4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
第三章 C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政策分析
        3.1.2 经济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1.4 社会环境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分析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3 C公司面临的发展机会
        3.3.1 半导体市场回暖
        3.3.2 FD-SOI产品需求增加
        3.3.3 芯片设计服务得到更大认同
        3.3.4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
        3.3.5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以及基金扶持
    3.4 C公司面临的威胁
        3.4.1 集成电路产业专业人才短缺
        3.4.2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3.4.3 Foundry产能不足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C公司情况简介
    4.2 公司发展历程
    4.3 公司资源及能力介绍
        4.3.1 公司人力资源
        4.3.2 公司业务资源
        4.3.3 公司技术资源
        4.3.4 公司专利资源
        4.3.5 公司品牌资源
        4.3.6 公司产业链资源
    4.4 C公司自身优势
        4.4.1 团队优势
        4.4.2 技术优势
        4.4.3 产业链优势
        4.4.4 人力成本及本地化优势
    4.5 C公司自身劣势
        4.5.1 技术劣势-缺乏高速接口IP
        4.5.2 产业链劣势
        4.5.3 人力资源短缺
        4.5.4 专利申请保护意识不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5.1 C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5.1.1 SWOT组合分析
        5.1.2 层次法确定发展战略类型
    5.2 C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5.3 C公司的战略目标
    5.4 C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5.4.2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5.4.3 保持技术领先,加强创新
        5.4.4 加强平台领先
        5.4.5 实施成本领先
        5.4.6 争取产业基金扶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企业文化保障
    6.2 人力资源保障
    6.3 技术创新制度保障
    6.4 项目管理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制造业高技术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并购动因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创新绩效度量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并购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造业高技术企业技术并购的创新绩效度量及分析
    第一节 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
    第二节 DEA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介绍
    第三节 样本来源与变量设计
    第四节 技术并购主并企业技术效率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技术并购主并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主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识别
    第二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第二节 企业规模相关理论分析
    第三节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特征及分类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分类
第四章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二节 企业规模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五章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假设
    第二节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和不足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与分析
    第二节 相关建议
    第三节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7)创新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
    1.4 本章小节
第2章 创新知识溢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知识、创新知识与知识创新
        2.1.2 知识溢出与知识扩散、知识转移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知识溢出影响因素
        2.2.2 知识溢出机理
        2.2.3 知识溢出效应
        2.2.4 知识溢出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2.2.5 知识溢出效应的测度研究
    2.3 创新知识溢出研究的必要性和方向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创新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
    3.1 本质驱动
    3.2 前提条件
        3.2.1 创新知识存量势差
        3.2.2 接收方的吸收能力
    3.3 内部动力
        3.3.1 接收方的吸收意愿
        3.3.2 溢出方的升级换代需求
        3.3.3 溢出双方的合作关系
    3.4 外部动力
        3.4.1 市场竞争
        3.4.2 政府支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FISM模型的创新知识溢出驱动原理分析
    4.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和建模步骤
    4.2 模糊解释结构模型(FISM)
    4.3 创新知识溢出机理的FISM建模
        4.3.1 问题和相关要素的确定
        4.3.2 系统因素影响关系的确定
        4.3.3 可达矩阵的求解和划分
        4.3.4 结构模型的构建
    4.4 创新知识溢出FISM模型分析
        4.4.1 驱动溢出方意愿原理
        4.4.2 驱动溢出方与接收方合作原理
        4.4.3 驱动接收方发展原理
        4.4.4 驱动溢出方发展原理
    4.5 与已有类似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创新知识溢出的效应研究
    5.1 指标体系设计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指标选取参考依据
        5.1.3 基于溢出方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 指标体系的计算
        5.2.1 计算方法
        5.2.2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2.3 数据预处理
        5.2.4 主成分分析
    5.3 指标体系检验
        5.3.1 相关性检验
        5.3.2 必要性说明
        5.3.3 实证检验
    5.4 创新知识溢出效应评价实证研究
        5.4.1 样本得分处理方式
        5.4.2 中关村园区整体创新知识溢出效应
        5.4.3 中关村重点行业创新知识溢出效应
        5.4.4 中关村各分园创新知识溢出效应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创新知识溢出反馈机制实证分析
    6.1 模型的构建
    6.2 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6.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2 实证模型
        6.2.3 结果分析
    6.3 模型改进及进一步思考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数据处理以及模型选择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进一步促进创新知识溢出的建议
    7.1 支持引导创新高地主动溢出创新知识
    7.2 逐步建立创新知识溢出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
    7.3 建立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培育.
    7.4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体系
    7.5 支持创新知识溢出相关各方提升信息化水平
    7.6 加强创新知识溢出相关的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工作
    7.7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关系视角下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大学衍生企业的定义
    2.2 大学衍生企业成长与资源的研究
    2.3 大学衍生企业与母体大学关系的相关研究
    2.4 组织间关系的研究
    2.5 文献评述
3 理论框架
    3.1 关系演化与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
        3.1.1 关系维持型成长模式
        3.1.2 关系波动型成长模式
        3.1.3 关系渐弱型成长模式
    3.2 大学衍生企业与母体大学关系的衡量
        3.2.1 投入资源
        3.2.2 合作交流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2 研究过程
        4.2.1 研究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2.3 数据分析
5 案例内分析
    5.1 案例1:东软集团的成长模式
        5.1.1 案例企业背景
        5.1.2 东软集团与东北大学关系演化分析
        5.1.3 关系维持型模式的成因
    5.2 案例2:方正集团的成长模式
        5.2.1 案例企业背景
        5.2.2 方正集团与北京大学关系演化分析
        5.2.3 关系波动型模式的成因
    5.3 案例3:清华紫光的成长模式
        5.3.1 案例企业背景
        5.3.2 清华紫光与清华大学关系演化分析
        5.3.3 关系渐弱型模式的成因
    5.4 本章小结
6 跨案例分析
    6.1 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的相同点
        6.1.1 企业孕育阶段大学的资源投入
        6.1.2 企业发展阶段对母体大学的"反哺"
    6.2 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特征及管理启示
        6.2.1 关系维持型成长模式
        6.2.2 关系波动型成长模式
        6.2.3 关系渐弱型成长模式
        6.2.4 小结
    6.3 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6.3.1 学术型企业家
        6.3.2 母体大学
        6.3.3 政策环境
    6.4 结果与讨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空间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论文相关理论
    2.1 科技创新理论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创新的含义
        2.1.3 科技创新的含义
    2.2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
    2.3 空间集聚理论
    2.4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2.5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特征
    3.1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总体现状
        3.1.1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发展总体概况
        3.1.2 我国“211”、“985”大学衍生企业发展历程
    3.2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母体特征
        3.2.1 理工科类的大学和专业是衍生母体主力
        3.2.2 优势学科或重点实验室衍生频率较高
        3.2.3 国家工程中心逐渐成为衍生母体的重要来源
        3.2.4 母体大学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是技术源之一
    3.3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组织和扩张特征
        3.3.1 从离散型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3.3.2 企业组建主体、合作方式逐渐多元化
        3.3.3 中试性衍生企业开始出现
第四章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空间集聚特征
    4.1 企业空间集聚的宏观特征
        4.1.1 向科研资源丰富的省会城市集聚
        4.1.2 “两群一带”城市群分布格局形成
    4.2 企业空间集聚的中观特征
        4.2.1 向大学科技园集聚
        4.2.2 向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
        4.2.3 向高新技术区和大学科技园、科技地产嵌套地区集聚
        4.2.4 向专业工业园区集聚
    4.3 企业空间集聚的微观特征
        4.3.1 向大学内部集聚
        4.3.2 向大学周边或衍生企业自营的科技地产集聚
第五章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5.1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5.1.1 企业创新面临的科技环境发生变化
        5.1.2 大学衍生企业的科研创新指标分析
    5.2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
        5.2.1 填补我国科技空白
        5.2.2 盘活我国各方科技创新资源
        5.2.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5.3 案例分析
        5.3.1 产品创新
        5.3.2 观念创新
        5.3.3 研发机制创新
    5.4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和思考
        5.4.1 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
        5.4.2 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紫光成功之后再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5G的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的产业链研究[D]. 张志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绩效的研究[D]. 程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2)
  • [3]中国并购基金发展问题研究[D]. 马优米. 吉林财经大学, 2018(02)
  • [4]C芯片设计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邱远.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1)
  • [5]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制造业高技术上市公司为例[D]. 汤显炜. 浙江财经大学, 2018(05)
  • [6]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D]. 林红飞. 云南大学, 2017(05)
  • [7]创新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研究[D]. 蒋海军.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9)
  • [8]关系视角下大学衍生企业成长模式研究[D]. 丁璕.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9]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空间集聚研究[D]. 覃璇.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10]八百客:模仿后再“创新”[J]. 卢敏. 软件和信息服务, 2011(10)

标签:;  ;  ;  ;  ;  

紫光成功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