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宗室制度对江东士绅儒学的影响

六朝宗室制度对江东士绅儒学的影响

一、六朝门阀制度对江东士族儒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雨霞[1](2021)在《六朝吴郡顾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强[2](2021)在《汉晋间汝颍士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汝颍地区作为汉晋间经济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人才集中之地。时人常以“汝、颍”并称,并流传有“汝、颍固多奇士”的谚言。汝颍士人不仅在政治方面才能出众,而且在文化方面有着不凡的表现。东汉末年,汝颍士人通过交游、人物品评等方式,关系日益密切并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不仅对汉末政局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汉末士风和学风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汉魏之际,中原混战,汝颍士人流迁诸政权。由于阶层的差异,汝颍士人对流迁地的选择以及带来的政治和文化影响也是不同的。汝颍士人流迁诸政权的主要原因是避乱保身,故流迁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统治者的出身和政策对汝颍士人选择并定居于流迁地具有较大的影响。汝颍士人流迁诸政权后,由于失去了其宗族乡里根基,故对诸政权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和寄生性,并由此衍生出对政权统治者的控制性和对其他地域士人的排斥性。在袁绍和刘表政权中,由于统治者政治天平的失衡,汝颍士人或深得统治者信赖而佞幸惑主,或不被统治者重用而明哲保身,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河北和荆州政权的衰亡。在蜀汉和孙吴政权中,由于统治者采取平衡侨旧的政策,兼用汝颍士人和土着士人,汝颍士人能够进入其政权中心并定居于流迁地,从而对蜀汉和孙吴政权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汉献帝都许后,诸政权中的汝颍士人大多返迁中原并进入曹氏政权。由于阶层的差异,汝颍士人间、汝颍士人与谯沛士人间有合作也有冲突。相较诸政权,曹氏政权统治者能够较好地调和政权内部的矛盾,使汝颍士人能够在矛盾中求合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曹氏霸业的建立。魏晋禅代之际,汝颍士人的政治抉择是多样的。有的进入司马氏政权发展自身和家族的利益,后来因骄横跋扈并遭受排挤而死;有的在名节与家族之间徘徊,政治态度不明确,最终引起了司马氏的猜疑而身死族败;有的则选择忠于司马氏,不惜以人格的佞幸化谋取自身和家族地位的提升。在西晋重权势、重家族士风的影响下,不仅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而且汝颍士人内部彼此争斗,地域观念逐渐淡薄,家族观念日益浓厚。汝颍士人关心的已不再是地区的繁荣,而是注重家族的尊显。两晋之际,八王之乱,中原地区沦为战场,汝颍士人选择进入诸王府和方镇,以期在避乱保身的同时提升政治地位。由于诸王府和方镇吸纳汝颍士人的主要目的是收取人望,故汝颍士人很难进入其权力中心并影响决策。由于地域士人间存有政治利益矛盾,导致汝颍士人在诸王府和方镇的生存境况较为恶劣,惟有采取明哲保身的政治态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政治作用。迁移江东并进入司马睿府的汝颍士人则得到了重用。汝颍士人归附司马睿,使之在政治和社会声望上获得了较大的优势,从而为司马睿立国江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汉晋间,汝颍士人之所以在诸政权“清贫守约”、“俭约自居”,主要是因为汝颍士人受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门风和统治者政策的影响。此外,这也是汝颍士人出于调和政权内部经济利益矛盾的考虑。当这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化,从而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汉晋间诸政权内部的经济利益矛盾较为普遍,诸政权统治者能否调和这种矛盾,一定程度上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汝颍士人不仅对汉晋间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文化风尚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汝颍士人在汉魏之际的清谈和任诞风尚中具有开启和引领作用,但是在两晋之际入玄风者却是不多,汝颍士人的政治和文化优势逐渐丧失。

王文静[3](2021)在《魏晋南北朝哀祭文学与家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也是士族文化大盛的时代,关于魏晋南北朝家风的研究绵绵缗缗,哀祭文的研究也代不乏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哀祭文文本和家族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对魏晋南北朝家风做整体性的描述工作,与此同时力图体现哀祭文学和家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哀祭文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其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即家风密切相关,所以世族家风的流变影响了不同时代哀祭文内容、风格的变化。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哀祭文,尤其是诔文和碑文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传播了家族文化,产生了独特的传播效果。不仅扩大了家族名声、巩固了家族地位,体现出文学的意识形态特性,某种程度上还建立了不同于西欧和日本的中国中世社会共同的生存秩序,巩固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体现出世家大族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孙晓宇[4](2020)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琅琊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之一,被称为“中古第一世家”,不但拥有显耀的政治地位,而且家族文化也独领风骚,尤其是书法领域,不仅家族善书子弟众多,更是出现“二王”如此伟大的书法界扛鼎大家,在该时期的政坛与文坛上留下了深深烙印。因此,深入研究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总结经验,以史为鉴,对现今我国的书法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现有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是琅琊王氏家族之所以成为“书法第一世家”的历史背景部分,分为四个维度分析其家族书法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深层动力: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是书法世家形成的政治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书法世家形成的物质保障、世代相传的文化积累和家风是书法世家兴盛的根本、世族大家之间的联系是书法世家繁荣的外部动力。其次探究了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是以笔法私传、尺牍争胜、固守家法为教育目的。然后重点研究其家族书法教育的基本教育内容,包括对儿童进行识字启蒙教育、以笔法、笔势、笔意为主的笔法教育、“自成一家”、“推陈出新”、“书要有意”的字外功夫教育,并对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包括口传手授、法书临摹、濡染承传以及着书立说。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概况总结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特点,并结合当下实际进一步得出其对现今书法教育的启示。

李刚刚[5](2020)在《魏晋南北朝长平殷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在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陈郡长平殷氏由一个新出门户逐步成长壮大,最终跻身上层社会,成为最重要的士族之一,在当时的政治舞台、文化思潮、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等各个领域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政治方面,殷氏家族在东晋时期曾一度跻身门阀士族行列,甚至可以左右东晋的门阀格局和政治走向;在文化思潮方面,殷氏成员殷浩、殷仲堪等皆为当时着名的玄学名士,在东晋玄佛合流的发展趋势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研究领域,殷氏成员着述繁多,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均有涉及,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传承和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在文学创作上,殷氏家族文风甚盛,家族成员以文采着称者代不乏人,《隋书·经籍志》中着录的殷氏成员别集有十五家之多,在存世的文学作品中涉及诗歌、乐府、赋、赞、铭、诔等十余种文体,殷氏家族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世家。本文以长平殷氏家族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史互证、统计分析和横向比较等研究方法,重点考察殷氏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衰变迁、家风家学及文学创作等相关内容。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古今学者对长平殷氏家族的研究现状,明确本文写作可供借镜的学术成果以及殷氏家族研究中尚待开掘的学术空间和可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考察殷氏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衰变迁。长平殷氏自三国魏章武太守殷褒起,至陈尚书金部郎殷梵童,凡历11世,300余年,在此期间殷氏家族几经变迁。为清楚地了解殷氏家族的盛衰变化,本章将殷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曹魏西晋时期,殷氏家族在政坛上崭露头角;东晋时期,殷氏家族跻身一流门阀士族行列;南北朝时期,殷氏家族依旧平流上层。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将每个时期再细分为若干时间段做进一步具体细致的研究。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具体,更有助于全面了解殷氏家族的盛衰变化。第二章主要介绍长平殷氏的家族文化。第一是玄儒双修的家学特征。在家族学术方面,殷氏家族非常注重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殷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崇孝门风、对礼学的孜矻追求及家族成员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贯彻和实施等方面;同时殷氏家族也是一个典型的玄学世家,殷氏成员中出现了一大批玄学名士,殷浩、殷仲堪辈更是清谈场上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东晋佛玄合流的历史进程中助力颇多。第二是佛道交融的家族信仰。殷氏家族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佛道交融的特征,家族成员既有虔诚的佛教徒,又有天师道的信奉者,甚至一些家族成员两者兼信,这种交融的宗教信仰特征反映了殷氏家族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开放包容的一面。第三是殷氏家族在杂艺方面的成就。长平殷氏在杂艺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医学和书画两方面,医术关乎家族成员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的需要,书画则关乎家族成员审美情趣及艺术修养的提高。第三章主要分析殷氏家族的文学作品。首先对殷氏成员的着述进行考释,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注明出处,各附解说。其次对家族成员的存世作品进行统计,按照文体进行分类并标明出处、保存状况等信息,以表格的形式附录在文章结尾。最后是文本细读,结合作品的写作及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揭示作品的艺术成就等相关内容。

张慧[6](2020)在《侯景之乱与南朝梁末政局研究》文中提出梁末离乱开始于高祖武皇帝太清元年八月侯景乱梁。以侯景之乱为标志,萧梁政局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宋齐二朝屠戮本朝和前朝宗室,影响极其恶劣,加之齐明屠宗荡平地方宗藩,梁高祖武皇帝籍此入主建康。此时如何稳定时局,成为梁廷立国头等大事。梁高祖武皇帝矫枉过正,过分宽容宗室,滥封宗室为王,导致宗室矛盾发展至不可调和的地步;又,梁廷过分苛刻压榨黎庶,加剧了黎庶的苦难。昭明太子萧统薨后,梁武帝废嫡立庶,不立萧统之子萧欢反立庶子萧纲为皇太子。这些因素联袂动摇梁廷的立国根基。外部环境剧变,侯景以八百叛军刺破宗室矛盾,宗室矛盾彻底暴露于外。萧梁亡于内忧外患,内存宗藩阋墙和黎庶思乱,外有侯景之乱,南朝士族衰亡,终结南朝士族时代。纵观江东五朝。自孙吴政权江东化以来,六朝士族政局具有后来者居上典型特征,江东土着士族盛于吴,侨姓门阀士族盛于晋,侨姓次等士族盛于宋、齐、梁。侨姓次等士族式微,南朝士族无以为继,尽见屠于侯景之乱。南朝骤现权力真空,江表寒族地方武力豪强迅速填补。梁末离乱政局,细分为宗藩、藩将和豪强三个时代。宗藩时代以湘东王萧绎、武陵王萧纪、河东王萧誉、岳阳王萧詧等梁武子孙为代表;藩将时代以湘东王萧绎部将太原王氏王僧辩等将为代表,出身侨姓门阀士族;豪强时代以岭南豪强陈霸先等人为代表,出身江表寒族土着豪族。军权逐次从宗藩转移至藩将,再转移至豪强,最终由陈霸先创建陈朝。

黄玉[7](2020)在《六朝士人园林与园林诗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与生活密不可分,使历代书籍都对园林有着丰富的记载。而六朝时期士人园林的出现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史的重要转折点,是后代园林审美范式的基础。本篇论文正是抓住六朝园林这一特征,从六朝士人园林诗切入,系统地梳理出六朝士人园林与园林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过程。笔者不局限于个别作家作品分析,而是将视线扩大到整个六朝园林诗中,从更宏观的角度评析诗歌全貌。论文主体共四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是对六朝时间段和士人园林、园林诗概念的界定;整理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探讨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六朝时期文化背景切入。首先以客观的社会思想基础开头,分析六朝士人园林诗的思想土壤,即阐述玄与儒、佛与道在六朝的发展过程,并同时分析其对园林诗创作的影响;接着从主观的六朝士人“文化园林观”着眼,论述在士人园林中,关于家国观、雅俗观和地域观三个矛盾性思维的体现和解决过程。这不仅解释了六朝士人产生“园林情结”原因,也呈现出六朝园林诗人的思想渊薮。第二章主要从六朝士人园林与园林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入手。第一节探讨六朝士人园林对园林诗创作的影响,士人园林的筑造、园景四要素、宴席观览和园林的荒废成为园林诗的诗歌内容主题;六朝以闲散为主调的园居心态造就了清朗的诗风,士人的玩物审美又使园林诗带有游戏性的语言和娱乐性体式;并且园林诗在园林中反映出记录生活、唱和交际和娱乐三个功能。第二节以园林诗与六朝士人园林的互动出发,论述士人将园林景观入诗成为寄托诗人情感的诗歌意象,而这些意象又成为典型的园林景观并与园林诗形成并存关系;意象的有机组合形成意境,六朝的诗歌创作热潮使士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诗歌意境的营造,并实践于构园活动中,在六朝“尚清”意识的主导下,诗境与园境在营造手法与审美追求上具有相通之处,这推动了写意园林的诞生。第三章主要从六朝士人园林诗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着眼,以此总结士人园林诗的文本地位。首先在园林诗的文学价值上,介绍了园林诗对诗歌题材的拓展和体式风格的丰富。接着在园林诗的文献价值上,除了对构园历史的记载,诗歌中还反映出士人的生活状态、乐园心态、仕宦生涯乃至性别观念。最后以士人园林诗的影响结尾,通过唐及以后的代表园林诗人的举例和诗中“中隐”思想的延续,展现出六朝士人园林诗对后世的渗透性作用。通过本篇论文,可以从六朝诗歌中了解到六朝士人园林与园林诗之间的互通互融关系,士人园林由此逐渐抽象成为一个蕴含文人文化艺术体系的象征。通过六朝士人园林诗,不仅能了解六朝士人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隐逸文化,也能认识到园林诗本身的文学价值,从而表明园林文学研究的必要性。

赵豫陇[8](2020)在《两晋寒士文学研究》文中指出两晋文学是中古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广大寒士的参与,促使两晋文学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在风格上有新建树。在门阀社会中,寒士们处于政治经济的边缘,难以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多以文扬名。随着世族势力的变化,庶族寒门初露头角,寒士群体以其生机活力艰难曲折地崛起。寒士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留下大量政治类文章,从中可以发现寒士对九品中正制既有批判,亦有利用,是寒士直接参与政治的真实反映。寒士的内心始终是矛盾的,在出仕和归隐之间反复徘徊,这种现象在寒士中普遍存在。所以在寒士的咏史诗中可以察觉寒士的社会理想,在隐逸诗文中可以发现寒士的隐逸情趣。本文将以寒士的心态变化为线索,展开对两晋寒士身份的认定,并且对寒士的政论文加以研究,展现寒士的政治理想。在寒士群体参与政治的同时,因为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化,导致寒士们普遍产生隐逸的情思,这是矛盾的心态,也是寒士文学独有的特色。通过对寒士们在不同境遇中的表现加以分析,探寻两晋寒士文学化发展的轨迹。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两晋的社会环境,定义寒士的标准范围。对两晋重要的寒士作家简要梳理。第二部分:集中对寒士诗文的内容加以分析研究,以政论文、隐逸诗文、咏史诗、咏物诗文为顺序,揭示寒士的政治理想、矛盾心态、社会理想与历史沉思、生活情趣等方面的特色。第三部分:总结寒士文学的成就与突破,寒士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产生了细腻敏感的心灵观照,表现为以闲情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寒士的闲情思想的表现是新的文学创见,表现出鲜明的理想化的诗文创作。另外,在寒士与贵族的互动中,寒士亦表现出强烈的宗族意识,以宗族诗文、诫子诗文为代表,反映出寒士不甘于受制于人,希望宗族强大的理想,在情感上相较贵族更加热烈真挚。

杨瑞芳[9](2020)在《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工具。而在孝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在古代孝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历史地位,魏、晋两朝逼迫前朝统治者禅位而获得政权的政治背景使得此一时期不得不将“以孝治天下”定为基本国策,孝文化得以蔓延至朝堂及整个社会,由此也带来了史学上的一个变化,即正史中明确为孝子立传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且一直为后世史书所沿用。本文即是对魏晋南北朝正史中的《孝友(义、行、感)传》的考察与分析。首先,基于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中孝子的数目之多,以及孝子行为类型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根据其具体孝行的不同,从横向上对史传中的孝行进行分类研究,共分为了居丧“灭性”、为亲复仇、乞代亲罪、累世同居四种类型,并对每个类型孝行的特点、孝行义涵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这些都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中“孝”之内涵的多样性,从而对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中的孝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次,对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进行纵向研究,具体分析各个时期孝子史传中孝观念的突出特征。从魏晋嬗代之际以阮籍为代表的孝观念在情与礼上的对立,再到晋、宋、齐、梁、陈、北魏、北周史书中《孝友(义、行、感)传》的孝观念,都体现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再次,关注到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中某些情节和孝子行为书写的模式化,因此对孝子史传的书写部分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诸如感天得食、感天愈疾、丧葬感物、伏棺救火的情节模式,以及孝子赈恤救助、殡送旧君诸行为模式,探讨和分析这些情节模式和行为模式的书写及其成因。最后,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等背景,以及传文中朝廷对孝子的旌表措施、孝子的仕宦经历、孝行事迹等等,探讨分析史传中孝子群体的主要特征,包括史传中所载孝子的身份变化,即平民群体的凸显,以及孝子儒玄兼修的思想倾向。

魏杰[10](2020)在《钟嵘《诗品》玄言诗四家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预、王济、孙绰、许询四人均是晋代的玄言诗人,钟嵘的《诗品》下品将四人合列一条:“永嘉以来,清虚在俗。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爰洎江表,玄风尚备。真长、仲祖、桓、庾诸公犹相袭。世称孙、许,弥善恬淡之词。”可见在钟嵘眼中,四人的玄言诗是最能代表整个两晋玄言诗创作的。杜预其作为玄言诗人的身份少有人提及,这不仅是因其诗今已亡佚,更是因为关注点多集中在其对《左传》的贡献上。王济,太原晋阳人,曹魏司空王昶之孙,司徒王浑次子。《晋书》本传载其:“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与姊夫和峤及裴楷齐名。”然其玄言诗今亦不多见,故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少有提及,但在钟嵘的时代,必定尚存有二人大量的玄言诗,故钟嵘方能有此评语。东晋是玄言诗大盛的时代,孙绰、许询以文才并世,冠绝当时,并称为东晋文坛宗主,对有晋一代的玄言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孙绰的玄言诗堪称东晋玄言诗之代表,典型地反映了其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许询,其诗今仅存两首,终身不仕,以高迈见称。本文广泛收集晋四位玄言诗人的资料,并立足于各类文献与前人成果。采用“文本细读”和“竭泽而渔”的方法对谱主的生平进行考证,力图完成以下几个层面的研究:一、对谱主的生平、仕历、创作与交游做出详尽切实的考证;二、对四位玄言诗人在两晋的玄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论述。本谱分为绪论、上下编两个部分:绪论:选题说明、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上编:玄言诗人四人研究。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四人与玄言诗的关系研究。第二章、第三章是对四位玄言诗人的家世的源流梳理,包括对四人的先世、祖辈进行考证,希图了解谱主的家庭环境对谱主的影响。以《晋书》、《世说新语》等史料为基础对四人的生平经历进行论述。下编为杜预、王济、孙绰、许询四人年谱。按编年的形式编排谱主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并进行详细考辨。

二、六朝门阀制度对江东士族儒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朝门阀制度对江东士族儒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汉晋间汝颍士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汉魏之际汝颍士人的政治活动
    第一节 汝颍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与汉末人物品评
        一、汝颍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
        二、汉末人物品评与汝颍士人地位升降
    第二节 汉末汝颍士人流迁诸政权及其政治活动
        一、汝颍士人在袁绍政权的政治活动
        二、汝颍士人在刘表政权的政治活动
        三、汝颍士人在蜀汉政权的政治活动
        四、汝颍士人在孙吴政权的政治活动
    第三节 汉末汝颍士人返迁中原与曹氏政权的建立
        一、汝颍士人在曹氏政权的分布与任职
        二、曹氏政权中汝颍士人的合作与冲突
    小结
第二章 魏晋之际汝颍士人的政治活动
    第一节 汝颍士人在魏晋禅代之际的政治抉择
        一、陈泰、荀顗在高贵乡公之难中的表现及其地位升降
        二、钟会、荀勖在伐蜀之役中的表现及其冲突
    第二节 汝颍士人在西晋党争中的政治活动
        一、荀勖、庾纯在立贾妃一事上的表现及其地位升降
        二、荀勖在齐王攸之国一事上的表现及其影响
    小结
第三章 两晋之际汝颍士人的政治活动
    第一节 西晋末年汝颍士人在诸王府和方镇的分布及其影响
        一、汝颍士人对东海王越府的影响
        二、汝颍士人对王浚政权的影响
    第二节 两晋之际汝颍士人迁移江东及其影响
        一、汝颍士人归附司马睿的原因
        二、汝颍士人在江东的政治活动及其影响:以周顗为中心
    小结
第四章 汉晋间汝颍士人的生活风尚
    第一节 汉魏之际汝颍士人的生活风尚及其原因
        一、汉魏之际汝颍士人“清贫守约”的表现
        二、汝颍士人在汉末诸政权“清贫守约”的原因
    第二节 两晋之际汝颍士人的生活风尚及其原因
        一、两晋之际汝颍士人“俭约自居”的表现
        二、汝颍士人在两晋政权“俭约自居”的原因
    小结
第五章 汉晋间汝颍士人的文化风尚
    第一节 汉晋间汝颍士人的学术风尚
        一、汝颍士人儒道兼综的表现
        二、汝颍士人儒道兼综与玄谈风尚的兴起
    第二节 汉晋间汝颍士人的“至德”观念
        一、汝颍士人“至德”观念的表现
        二、汝颍士人“至德”观念与人物品评标准的变化
    第三节 汉晋间汝颍士人的任诞行为
        一、汝颍士人任诞行为的表现
        二、汝颍士人任诞行为与任性放荡风尚的兴起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魏晋南北朝哀祭文学与家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家风的内涵及其研究成果
    二、哀祭文与家风之关系
        (一)家学门风影响了哀祭文体的流变
        (二)哀祭文传播了家族文化
第一章:仰拜高范,永播休声:家族名声的巩固
    第一节 昭昭其德,赫赫其功:对祖德的歌颂
        一、对长辈的尊敬
        二、寻求身份的认同
        三、对“身后事”的期许
    第二节 簪缨不替,秉文兼武:对功业的追求
        一、赫斯惟武:家世为将,义薄云天
        二、郁哉惟文:好学明经,文才相继
        三、练悉朝仪:强记恰闻,崇尚礼法
    第三节 巾帼竞芳,义心清尚:女子之于家族
        一、柔情和泰,窈窕淑良
        二、克明礼教,其慈有威
        三、风华绝代,自我人生
第二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家族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宗族欣欣,兄弟怡怡:源远流长的孝悌之心
        一、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二、孝实蒸蒸,其出有因
        三、友亦怡怡,斯爱实厚
    第二节 风流同归,茂才亮拔:风度翩翩的名士之风
        一、儒玄兼宗,魏晋六朝家族学术之新变
        二、形神兼备,奇逸卓荦的清朗之风
        三、藏器高栖,确尔特立的行为方式
        四、雅度恢宏,宇量深广的坦然气度
    第三节 功遂身退,致仕悬舆:与世浮沉的为官之道
        一、功成身退的完美人生
        二、随流平进的得体态度
        三、进退两难的现实处境
第三章:何用纪述,托辞翰林:哀祭文之于家风
    第一节 观风似面,听辞如泣:充沛的情感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内心情感的抒发
        三、骈俪雅赡的语言
    第二节 寄身翰墨,见意篇籍:丰富的内容
        一、多元合一的生死观念
        二、独特的政治历史见解
        三、拳拳心迹的表明
    第三节 正义绳理,昭德塞违:文化的记忆
        一、建立人类生存的社会秩序
        二、巩固民族文化的根基、促进民族融合
        三、继往开来的道义与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诉求
        2.琅琊王氏是书法第一世家,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研究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研究
        2.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教育研究
        3.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
    (三)概念界定
        1.琅琊王氏
        2.家族教育
        3.书法教育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琅琊王氏书法第一世家形成背景
    (一)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是书法世家形成的政治条件
    (二)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书法世家形成的物质保障
    (三)世代相传的文化积累和家风是书法世家兴盛的根本
        1.琅琊王氏素有明经尚儒的传统
        2.重视家风传承
        3.玄学的熏染
    (四)世族大家之间的联系是书法世家繁荣的外部动力
二.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目的
    (一)笔法私传
    (二)尺牍争胜
    (三)固守家法
三.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书写启蒙教育
    (二)书法技法教育
        1.笔法
        2.笔势
        3.笔意
    (三)字外功夫教育
        1.“自成一家”
        2.推陈出新
        3.书要“有意”
四.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口传手授
    (二)法书临摹
    (三)濡染承传
    (四)着书立说
五.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特点及当代启示
    (一)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特点
        1.承担着人格塑造、家风传承的功能
        2.注重环境、榜样的熏陶作用
        3.书法教育由经验化向理论化过渡
        4.强调书法风格的个性化
        5.审美意趣与技法训练相结合
    (二)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当代启示
        1.作字做人,注重家风
        2.言传身教,勤学苦练
        3.勤于思考,不断创新
        4.重视审美,提高修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魏晋南北朝长平殷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长平殷氏在六朝时期的盛衰变迁
    第一节 曹魏西晋:殷氏家族崭露头角
        一、曹魏时期殷氏家族奠定发展基础
        二、西晋时期殷氏家族崭露头角
    第二节 东晋时期:殷氏家族跻身门阀士族行列
        一、东晋前期殷氏家族蓬勃发展
        二、东晋中后期殷氏家族达到顶峰
        三、东晋末期殷氏家族走向衰落
    第三节 南朝四朝:殷氏家族平流上层
        一、刘宋时期殷氏家族再次迎来发展高峰
        二、齐梁陈时期殷氏家族完成内部转型
第二章 长平殷氏家族文化研究
    第一节 玄儒双修的家学特征
        一、殷氏家族的玄化
        二、殷氏家族的尚儒本色
    第二节 佛道交融的家族信仰
        一、殷氏家族的佛教信仰
        二、殷氏家族的道教信仰
    第三节 殷氏家族的杂艺成就
        一、殷氏之医术
        二、殷氏之书画
第三章 殷氏家族文学创作研究
    第一节 殷氏家族成员着述考释
        一、经部
        二、史部
        三、子部
        四、集部
    第二节 殷氏成员存世作品研究
        一、诗赋作品
        二、公牍文
        三、论说文
        四、书信作品
        五、杂录体小说
        六、其他文体
    第三节 殷氏成员文学创作特征
        一、追求文采风流
        二、彰显家国情怀
        三、弘扬家族文化
        四、文体丰富多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侯景之乱与南朝梁末政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思路与目的
第一章 侯景乱前梁朝政局
    1.1 梁武宽容宗室
    1.2 梁武苛刻黎庶
    1.3 储嗣变动
    1.4 小结
第二章 侯景乱梁与南朝士族走向
    2.1 侯景过江与侨姓次等士族分崩离析
    2.2 侨姓门阀士族倾覆
    2.3 侯景东寇三吴与江东土着士族倾覆
    2.4 小结
第三章 侯景乱梁与诸镇自立
    3.1 诸王拥兵自重
    3.2 藩将与豪强攫取军权
    3.3 江表武力豪强割据
    3.4 小结
结语
南朝梁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六朝士人园林与园林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六朝的界定
        (二)士人园林诗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园林诗的研究现状
        (二)六朝士人园林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六朝士人园林诗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六朝士人园林诗与社会思想
        一、玄学的诞生
        二、佛教的兴起
    第二节 六朝士人园林诗与士人园林观
        一、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对话——“家”与“国”
        二、贵族文化的产物——“雅”与“俗”
        三、园林中权力与情感的融合——“南”与“北”
第二章 六朝士人园林与园林诗创作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六朝士人园林对园林诗创作的影响
        一、对园林诗内容的丰富
        二、对园林诗体式风格的影响
        三、对园林诗功能的拓展
    第二节 园林诗与六朝士人园林的互动
        一、园景物象与诗歌意象的互存并生
        二、诗境与园境的互通共融
第三章 六朝士人园林诗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六朝士人园林诗的文学地位
        一、诗歌题材及描写手法的拓宽
        二、诗歌体式风格的丰富
    第二节 六朝士人园林诗的文献价值
        一、载录六朝园林的建构历史
        二、再现六朝士人的生活状态
    第三节 六朝士人园林诗的文学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8)两晋寒士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晋寒士概述
    第一节 寒士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第二节 寒士的分类
    小结
第二章 两晋寒士与政治
    第一节 从政论文看寒士的政治理想
    第二节 寒士对九品中正制的态度
    第三节 同声相应——寒士间的人才举荐
    小结
第三章 仕与隐的抉择——寒士的矛盾心态
    第一节 两晋寒士隐逸的社会环境与原因
    第二节 仕与隐——寒士曲折的心路历程
    第三节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小结
第四章 咏史诗——寒士的历史沉思与儒家精神
    第一节 寒士咏史诗的沿革与创新
    第二节 寒士咏史诗的儒家精神与悲情特征
    小结
第五章 咏物诗文——寒士的审美观照
    第一节 寒士对时空的描绘
    第二节 寒士对动植物的歌咏
    第三节 寒士对日用品与生活的记叙
    小结
第六章 两晋寒士文学的创新与成就
    第一节 寒士闲情思想与诗文的理想化倾向
    第二节 宗族诫子诗——寒士的宗族意识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与可拓展之处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中的孝行类型
    第一节 居丧“灭性”类
    第二节 为亲复仇类
    第三节 乞代亲罪类
    第四节 累世同居类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中的孝观念
    第一节 情与礼的对立
    第二节 孝先于忠
    第三节 孝义并行
    第四节 佛教元素与家学渊源
    第五节 胡汉融合过程中的孝观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中的书写模式
    第一节 感天得食、感天愈疾诸情节模式的书写
    第二节 伏棺救火情节模式的书写
    第三节 赈恤救助、殡送旧君诸行为模式的书写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中孝子群体的特征
    第一节 平民群体的凸显
    第二节 儒玄兼修的思想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钟嵘《诗品》玄言诗四家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上编 玄言诗人四人研究
    第一章 杜预、王济、孙绰、许询与玄言诗关系研究
        一、何为玄言诗?
        二、从正始玄风谈起
        三、王济、杜预和西晋玄言诗
        (一)西晋名士“玄”与“文”的分离
        (二)西晋文学的“平淡之体”
        四、东晋玄言诗的全面兴盛
        (一)孙绰的玄言诗
        (二)许询的玄言诗
        (三)佛教与玄言诗的关系
        五、玄言诗魅力
    第二章 杜预、王济家世和生平考
        第一节 京兆杜氏
        一、京兆杜氏的起源
        二、京兆杜氏在汉代的发展
        三、魏晋时期的京兆杜氏
        四、精于律学的家学传统
        五、杜预儒家思想的家族渊源
        第二节 杜预生平论述
        一、军事政治奇才
        二、精于刑律之硕儒
        三、注《左传》之不朽
        四、百姓民生之“杜父”
        第三节 王济的家族世系考
        一、太原王氏的起源
        二、晋阳王氏
        三、王济的同辈及子孙考
        第四节 王济生平论述
        一、少有逸才
        二、仕途起伏
        三、晚年豪奢
    第三章 孙绰、许询家世和生平考
        第一节 孙绰的家世论
        一、太原孙氏家族世系源流考
        二、太原孙氏在魏晋的起兴与发展
        三、太原孙氏的家风、家学传统
        第二节 孙绰生平
        一、少慕老庄,游放山水
        二、玄儒双修,出处同归。
        三、以佛贯儒,三教合一
        第三节 孙绰的形象及性格特点
        一、文坛之宗
        二、善于品评
        三、好讥调
        第四节 许询家世论
        一、许姓源流考
        二、许询先世考
        三、许询子辈
        第五节 许询生平论述
        一、总角聪慧,善于论辩
        二、风情散朗,交游山林
        三、舍宅建寺,佛道合一
下编
    (一)凡例
    杜预、王济年谱
    孙绰、许询年谱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六朝门阀制度对江东士族儒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六朝吴郡顾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 郭雨霞. 西南大学, 2021
  • [2]汉晋间汝颍士人研究[D]. 杨强. 扬州大学, 2021(02)
  • [3]魏晋南北朝哀祭文学与家风研究[D]. 王文静.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D]. 孙晓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魏晋南北朝长平殷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 李刚刚. 河南大学, 2020(02)
  • [6]侯景之乱与南朝梁末政局研究[D]. 张慧. 山西大学, 2020(01)
  • [7]六朝士人园林与园林诗研究[D]. 黄玉. 西南大学, 2020(01)
  • [8]两晋寒士文学研究[D]. 赵豫陇.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魏晋南北朝孝子史传研究[D]. 杨瑞芳. 郑州大学, 2020(03)
  • [10]钟嵘《诗品》玄言诗四家考论[D]. 魏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六朝宗室制度对江东士绅儒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