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扑结构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宋新美[1](2021)在《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是为迎接网络规模扩张带来的网络技术挑战而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随着SDN架构的应用推广,越来越多传统网络与SDN网络兼容并用的融合网络场景出现。但SDN网络交换设备与传统交换机在硬件架构、协议分层、管理协议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且SDN网络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议支持,因此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SDN相关协议技术、OpenDaylight开源项目、SNMP协议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SDN融合网络管理系统—SDNCNMS,针对融合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实现了具体的功能模块。1)针对融合网络自动化配置,本文在SDNCNMS中设计了基于SNMP4SDN的融合网络管理模型,借助OpenDaylight项目SNMP4SDN子项目中控制器对传统交换节点的配置能力,将融合网络对多类型设备的控制逻辑集中化,在应用层系统平面为网络管理者提供自动化配置入口,满足管理员基本网元配置需求。2)针对融合网络状态感知,本文采用SNMP与OVSDB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充分结合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与OVSDB在传统网络设备与SDN架构中的适配优势,实现了融合网络多类型设备在SDNCNMS系统中的集中信息管理。3)针对融合网络故障管理,SDNCNMS设计了基于拓扑HashMap存储的故障检测管理模式,并设计了基于拓扑节点、链路的故障检测算法,以常量级时间复杂度轮询检测融合网络中的节点、故障信息,并在故障告警管理模块提供告警信息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范围单控制器融合网络的故障检测及告警管理。基于以上三个核心问题功能域的管理模型研究、设计及实现,SDNCNMS在客户端用户管理模块、自动化配置模块、网络状态感知模块、拓扑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为管理员用户提供了融合网络管理入口。通过对SDNCNMS的技术研究、架构设计、模块实现、功能测试,SDNCNMS的实现效果表明了本文实现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满足管理员用户针对SDN融合网络的管理功能需求,帮助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霍智慧[2](2020)在《网络协同探测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网络的状态信息,对于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和保障网络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网络探测技术作为获取网络状态信息的一种关键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的网络探测技术,如单一的网络探测技术和单点网络探测技术,或是存在所获得的信息不精确、不全面的问题,或是存在探测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多Agent模型提出了一种主被动结合的网络协同探测系统设计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采用主动探测与被动探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网络拓扑和网络资源探测,以解决单一的网络探测技术所带来的网络信息不全面和不精确的问题。关于网络拓扑探测,本文根据被动探测的结果触发并引导主动探测任务的执行,从而得到目标网络拓扑信息。其中,被动式网络拓扑探测采用基于SNMP协议的方法来实现,利用地址表解决路由器别名问题,利用ARP协议获得子网内网络设备的完整性。主动式网络拓扑探测采用基于Traceroute的算法思想来实现,利用抗防火墙的TCP探测包来获得完整的网络拓扑,并利用二分搜索算法来减少探测包的发送数量。关于资源探测,基于具体探测需求,对Nmap的主机发现、端口扫描和操作系统侦测模块进行重构和整合,以获取主机相关设备信息。其次,本文采用基于多Agent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决策调度方法,以解决单点网络探测技术带来的低效率问题。本文选取多Agent模型作为系统的研究模型,围绕任务决策调度和协同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多Agent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决策调度问题,将多属性决策方法与网络选择相结合,建立动态决策算法模型,使得选择的结果可以更好地平衡用户和网络双方的利益。针对多Agent模型协同问题,选择恰当的Agent粒度并为之建立合适的Agent模型,基于Websocket的通信机制协调系统资源,以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最后,本文根据设计方案进行了系统实现,并对该系统进行了相关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网络探测协同系统可以快速地收集网络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对目标网络进行拓扑复原。由此,本文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
万明,张弛,陈少勋,韩少聪[3](2019)在《自动化运维中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自动化运维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运维场景和紧迫的网络设备统一管理需求,网络设备自动拓扑发现技术的研究在大型企业中变的十分重要。为了准确、快速、完整地进行拓扑发现,根据实际运维需求,在链路层选择了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结合拓扑发现,在网络层选择了SNMP协议拓扑发现。设计实现了拓扑发现算法,并在实验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能够胜任自动化运维中大型网络的拓扑发现。
袁志伟[4](2019)在《基于网络流量分析的网络拓扑发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拓扑发现是网络管理、安全评估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网络拓扑的完整性、准确性是可用性的保障。匿名路由器识别问题是网络拓扑发现技术中关键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对匿名路由器的识别以及主、被动融合的网络拓扑探测方法展开研究。针对匿名路由器识别问题,本文在分析匿名路由器对网络拓扑结构影响的基础上,首先对探测得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对其中的节点进行别名解析,根据相同起始节点对匿名链路进行聚类,并将聚类结果分为单跳匿名链路集和多跳匿名链路集;接着采用基于图的统计分析法合并单跳匿名链路中的匿名节点;然后根据链路特征将非常态匿名路由器合并;最后再对多跳匿名链路以多种方式进行聚类服务于层析成像,建立约束方程并求解,从而定位匿名路由器的相对位置,实现匿名路由器的识别。该方法极大地减少了网络拓扑中的虚假节点和虚假链路,提高了网络拓扑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针对目前主流的网络拓扑探测技术,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方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一种主被动相结合的网络拓扑探测方法——TDPMandCS。该方法被动模块利用网络内部监测节点获取的网络数据包的生存时间来构造网络设备节点的邻接矩阵,利用网络出口监测节点获得的数据为主动探测提供目标节点候选集;主动模块在被动模块的基础上对所有未被探测的IP进一步筛选,得出探测候选集,对两个候选集进行主动探测得出链路集进行匿名路由器处理后用邻接矩阵表示。最后,合并主、被动模块生成的邻接矩阵,得到完整的网络拓扑结构。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的TDPMandCS主被动结合的网络拓扑发现与展示系统,将探测得到的网络拓扑更直观地呈现给用户。
罗宏驰[5](2020)在《基于Wi-Fi的无线Mesh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Mesh网络(Wireless Mesh Network,WMN),也称为“多跳”网络,是一种适用于大面积或复杂地型的分布式无线自组织多跳网络。它具备自组网、自修复、网络动态变化和高带宽等特性,可以在低成本下较为容易的扩大WLAN网络的覆盖范围。然而无线Mesh网络有着不同于一般网络的特点,其网络拓扑随时变化,节点灵活,导致了对于它的信息获取就非常不便。而且无线Mesh网络搭建需要大量的节点来维持,短距离组网成本过高,组网时间过长。因此,本文以无线Mesh网络为背景,重点研究了Mesh网络组网技术、OpenWrt系统以及SNMP协议,在此基础上结合OLSR路由协议,设计开发了基于Wi-Fi的无线Mesh系统,解决了无线Mesh网络近距离组网取舍和Mesh网络信息不易获取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首先,根据无线Mesh网络的特点,在分析现有无线路由协议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OLSR路由协议当作系统核心路由协议。但OLSR协议同样存在协议开销大、冗余过大等问题。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优化了OLSR协议的核心MPR集的选择,减少了MPR节点的冗余以及分组消息导致的时延。通过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OLSR协议在端到端时延和吞吐量性能方面有明显提升。其次,在基于Wi-Fi的无线Mesh系统的设计上,本文从组网结构设计、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功能设计三方面给出了整个设计流程。最后,在基于Wi-Fi的无线Mesh系统的实现上,本文在硬件方面选择了树莓派3B+,软件方面完成了OpenWrt系统的编译、OLSRD的实现。随后以OpenWrt系统为基础对Mesh网络节点进行了相关配置并组建了无线Mesh网络。通过扩展MIB库以及子代理实现了系统节点发现模块,通过数据库与JavaWeb交互实现了系统管理模块。最后搭建了真实的测试环境,对无线Mesh网络组网的性能以及系统相关模块的功能进行了测试。
张实君,彭柏,刘昀,那琼澜[6](2019)在《基于IP网络拓扑自动发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Internet也在全世界范围中不断的普及,计算机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成为现代主要课题。网络拓扑发现属于网络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功能,对其技术及实现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对基于IP网络拓扑自动发现技术进行分析。
吕明[7](2019)在《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中节点规模和服务数量的不断扩大,传统互联网的原始设计在网络安全性、可扩展性、移动性方面存在许多弊端。标识网络采用身份与位置分离映射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然而,标识网络中的功能节点与服务众多,目前缺乏集中管理与控制的系统;并且鉴于标识网络独特的语义特征与网络架构,传统网管系统并不适用于标识网络。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完成对标识网络相关设备的管理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管理相关协议和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出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S架构的网络管理系统,支持通过Web浏览器登录管理系统,并且采用分布式采集与集中式管理的设计方案,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然后,针对现有网络管理协议的设计缺陷,设计了适用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协议以及通信机制,提升网管系统在某些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同时,针对传统管理信息库的设计缺陷,本文提出了基于字典树与AVL树相结合的管理信息结构,改善管理对象的查询效率和存储空间。系统的数据库存储设计综合了关系型数据库与时序数据库技术,并对数据库进行分库分表设计。基于以上设计,本文在实验室环境下分别对系统管理站、代理和Web服务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系统支持用户追踪定位、网络拓扑发现等功能,完成了对接入交换路由器、核心路由器、映射服务器等节点的拓扑管理、配置管理、告警管理以及性能管理。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系统的测试环境,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通过Wireshark抓包以及Web浏览器页面操作,验证了系统的所有管理功能;通过编写测试程序,对系统的协议通信流程与管理信息结构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系统在网络负载、内存占用以及管理对象查找效率方面的表现。
熊娟涓[8](2019)在《弹性网络中的拓扑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传统互联网各类问题的不断出现,创建新型网络架构已成为信息通信领域研究的重点。弹性网络可以基于网络环境感知分析结果进行自主决策,通过调整或重构网络结构以提升自身的弹性应变能力,因此受到业界的关注。在弹性网络中,网络环境感知是实现智能决策的基础,本论文在实验室已经实现的流量和性能感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网络拓扑信息的感知和采集。由于网络拓扑相关参数较多,单一拓扑发现技术无法满足多维的拓扑感知需求。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的拓扑发现技术,设计并实现适用于弹性网络应用场景下的拓扑感知系统。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弹性网络拓扑感知系统的设计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设计方案。构建了拓扑发现代理服务器节点和拓扑感知控制服务器两大功能实体;设计了弹性网络拓扑发现协议,用于满足两功能实体间通信需求;将功能实体按照需求分别划分了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拓扑生成模块、参数绑定模块、登录验证模块、拓扑显示模块。然后,根据弹性网络拓扑感知系统的功能需求对各模块进行实现。完成了多信息源拓扑数据采集;利用弹性网络拓扑发现协议实现了两大功能实体的通信;完成了所接收拓扑数据的后台数据库存储;通过拓扑发现算法生成了网络实体间的拓扑连接关系并进行了参数绑定;搭建了 Web客户端;通过jTopo完成了网络拓扑可视化,界面显示结果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图、设备参数以及链路间的拓扑参数。最后,搭建测试环境,验证了功能模块的整体运行效果。完成了拓扑显示模块及拓扑参数显示模块的功能性测试;对比了实际搭建拓扑与Web客户端所显示的拓扑结构;分析了收集的拓扑数据与Web客户端所显示的设备和链路拓扑参数信息,体现了本系统在弹性网络环境下拓扑感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李燕霞[9](2018)在《电力应急通信专网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随之增加。电力应急通信专网是对电力供应系统实施应急管理的专用通信网络。维护电力应急通信专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提升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能力,减轻电力系统故障对供电造成的影响。及时稳定的运行状态采集能够为电力应急通信专网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本文以山东省电力应急通信专网为背景,研究分布式数据采集技术,实时获取网络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和安全状况,设计并实现了电力应急通信专网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首先,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法,按照“就近采集”的原则和采用“水平扩展”的方式,在各地市公司部署多个采集节点,并行采集电力应急通信专网运行数据。面向不同的数据采集对象设计并实现了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描述如下:(1)针对移动终端和服务器开发数据采集客户端,采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2)通过发送、回收探测包,解析应答报文的方式采集链路运行状态数据。(3)采用模拟登录和基于SNMP访问MIB的方式采集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运行状态数据。(4)采用网络爬虫的方式采集防火墙、IPS等网络安全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其次,设计并实现了数据存储与备份方法,其中数据存储采用三级存储体系,包括本地采集节点离线存储、省服务器存储以及远程备份服务器存储。数据备份是将采集数据进行备份,避免数据丢失,同时增量备份设备配置和日志文件,用于恢复设备配置以及通过日志信息查找设备故障原因等。再次,设计并实现了数据分析方法,其中网络拓扑异常检测将网络中节点连接关系发生非预期变化的情况视为异常,提出一种基于链路冗余预处理的网络拓扑异常检测技术,及时定位网络拓扑中的异常情况。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安全存储、备份及呈现网络数据,能够及时发现网络拓扑异常,及时对违规进程和端口的操作、设备运行异常或故障情况进行告警,满足用户需求。
周少鹏[10](2018)在《基于网络拓扑及设备发现的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工业系统加速网络化,制造业不断智能化,工控系统与产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全球范围内工控安全事件接连爆发,工控系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了有效改善工控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推进工控系统安全态势的监测预警工作极其关键。然而现有信息安全产品无法满足需要,本文以快速全面掌握工控系统安全态势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基于多协议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以及设备端口服务探测,设计开发了一种全面反映工控系统安全态势的感知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设计了基于多协议融合的跨层次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研究分析了多种网络拓扑发现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融合SNMP、OSPF和LLDP等协议拓扑发现优点,设计了兼顾网络层和链路层的多协议融合网络拓扑发现算法,以提高针对系统间设备连接关系发现的准确性以及对于复杂网络系统的适应性。(2)设计实现了针对工控网络系统中设备端口以及操作系统类型的探测。使用全连接、半连接相结合的扫描方式探测目标系统中设备端口开关情况,利用TCP/IP协议栈指纹探测技术进行对目标系统中设备所运行操作系统类型的探测,并通过解析Nmap指纹信息以及广泛搜集,构建了专有设备TCP/IP协议栈指纹信息库,支持9620种设备的指纹信息探测。(3)设计构建了工控设备专有漏洞信息库。通过构建网络爬虫,爬取来自NVD、CNNVD和ICS-CERT等知名信息安全漏洞网站的漏洞信息作为组建漏洞库的原始数据。依照CWE体系,参考“本体”设计思想,对原始漏洞数据进行统一分类和筛选,得到多源融合的设备漏洞数据库,以有效支持针对系统设备进行潜在漏洞搜索和匹配。(4)设计实现了功能完整的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系统网络拓扑发现、设备端口服务及操作系统探测和潜在漏洞搜索匹配功能。本文给出了详细的系统构建方案,并针对实际系统进行了网络拓扑发现、设备端口及操作系统探测和漏洞匹配的实验验证及分析。实验结果证明,多协议融合网络拓扑发现功能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拓扑发现的正确率,系统能够通过端口服务及操作系统探测较好地发现设备信息并进行潜在漏洞匹配,从而全方位地反映工控系统安全态势。
二、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扑结构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扑结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DN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SDN网络架构 |
2.2 OpenFlow协议技术 |
2.3 OpenDaylight Project |
2.3.1 OpenDaylight Controller |
2.3.2 RESTCONF访问协议 |
2.4 SNMP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架构设计 |
3.1 系统总体目标 |
3.2 面向切面的系统架构 |
3.2.1 纵向切面的系统功能域划分 |
3.2.2 横向切面的功能模块设计 |
3.3 SDN融合网络环境设计与搭建 |
3.4 SDN_CNMS客户端软件框架与数据存储设计 |
3.4.1 软件框架设计 |
3.4.2 数据存储设计 |
3.5 SDN_CNMS服务端MD-SAL架构与OVSDB数据库 |
3.5.1 MD-SAL服务抽象 |
3.5.2 服务端OVSDB数据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功能域实现 |
4.1 用户管理域 |
4.1.1 功能流程设计 |
4.1.2 相关类的设计与实现 |
4.1.3 用户管理域模块实现效果及测试 |
4.2 自动化配置域 |
4.2.1 基于SNMP4SDN的统一自动化配置域管理模型 |
4.2.2 传统网络设备配置 |
4.2.3 SDN网络设备配置 |
4.2.4 自动化配置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
4.3 网络状态感知域 |
4.3.1 SDN_CNMS状态感知域管理模型设计 |
4.3.2 传统网络设备状态感知 |
4.3.3 SDN交换机数据感知 |
4.3.4 网络状态感知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
4.4 故障管理域 |
4.4.1 网络拓扑感知 |
4.4.2 拓扑资源存储 |
4.4.3 故障检测算法 |
4.4.4 SDN_CNMS客户端拓扑管理模块实现 |
4.4.5 SDN_CNMS客户端故障管理模块实现 |
4.4.6 故障管理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2)网络协同探测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探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多Agent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知识和技术介绍 |
2.1 网络探测技术介绍 |
2.1.1 网络探测分类 |
2.1.2 网络拓扑探测 |
2.1.3 网络扫描技术 |
2.2 多Agent模型理论知识 |
2.2.1 Agent技术概述 |
2.2.2 多Agent系统 |
2.3 多属性决策算法介绍 |
2.3.1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 |
2.3.2 熵权法 |
2.3.3 CRITIC法 |
2.3.4 层次分析法(AHP)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被动结合的网络探测技术 |
3.1 主被动结合的网络探测技术框架 |
3.2 主被动式网络拓扑探测模块设计 |
3.2.1 被动式网络拓扑探测模块设计 |
3.2.2 基于Traceroute的主动式网络拓扑探测模块设计 |
3.3 主动式网络资源探测模块设计 |
3.3.1 主机发现子功能模块设计 |
3.3.2 端口扫描子功能模块设计 |
3.3.3 操作系统侦测子功能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Agent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决策调度技术 |
4.1 基于多Agent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决策调度实现方案 |
4.2 多Agent模型的组织结构设计 |
4.3 Agent实体结构设计 |
4.3.1 网络信息感知控制Agent实体结构设计 |
4.3.2 任务执行Agent实体结构设计 |
4.4 动态决策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协同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系统框架设计 |
5.1.2 功能模块划分 |
5.2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5.2.1 主动网络资源探测模块实现 |
5.2.2 主动式网络拓扑发现模块实现 |
5.2.3 被动式网络探测模块实现 |
5.3 数据传递模块实现 |
5.4 数据存储模块实现 |
5.5 可视化模块实现 |
5.5.1 模块设计 |
5.5.2 页面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流程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3.1 单点网络探测 |
6.3.2 主动式网络探测 |
6.3.3 被动式网络探测 |
6.3.4 基于多Agent模型的网络协同探测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自动化运维中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需求分析和技术选择 |
1.1 需求分析 |
1.2 技术选择 |
2 网络拓扑发现算法设计 |
2.1 数据结构 |
2.2 网络设备的识别 |
2.3 自动拓扑发现迭代算法 |
3 系统实现 |
3.1 实验环境 |
3.2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4)基于网络流量分析的网络拓扑发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网络拓扑探测的主要方法 |
1.2.2 匿名路由器的识别 |
1.2.3 路由器别名解析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Traceroute技术 |
2.1.1 ICMP协议 |
2.1.2 Traceroute |
2.2 网络拓扑被动探测方式相关网络协议 |
2.2.1 OSPF协议 |
2.2.2 SNMP协议 |
2.3 网络层析成像技术 |
2.3.1 网络层析成像系统模型 |
2.3.2 网络层析成像测量框架 |
2.3.3 网络层析成像关键技术假设 |
2.4 GIS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源聚类的网络层析成像识别匿名路由器 |
3.1 设计背景 |
3.1.1 匿名路由器描述 |
3.1.2 匿名路由器的存在对网络拓扑的影响 |
3.1.3 常用匿名路由器处理方法及其缺点 |
3.1.4 匿名路由器的分类以及匿名链路的分类 |
3.2 基于多源聚类的网络层析成像识别匿名路由器 |
3.2.1 基于多源聚类的网络层析成像识别匿名路由器流程 |
3.2.2 路由器别名解析 |
3.2.3 利用基于图的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单跳匿名链路中的匿名路由器 |
3.2.4 非常态匿名路由器的识别与合并 |
3.2.5 多跳匿名链路的聚类 |
3.2.6 利用网络层析成像处理聚类后的多跳匿名链路集 |
3.3 实验与仿真 |
3.3.1 网络评价模型 |
3.3.2 实验环境的搭建 |
3.3.3 实验流程与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DPMandCS——一种主被动结合的网络拓扑发现技术 |
4.1 问题描述 |
4.2 TDPMandCS网络拓扑探测方法 |
4.2.1 TDPMandCS体系结构 |
4.2.2 TDPMandCS被动式网络拓扑发现模块 |
4.2.3 TDPMandCS主动式网络拓扑发现模块 |
4.2.4 TDPMandCS算法主被动数据的融合 |
4.3实验 |
4.3.1 实验环境与对象 |
4.3.2 实验设计与实验数据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GIS的 TDPMandCS网络拓扑发现与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5.1.1 系统架构图 |
5.1.2 系统设计流程 |
5.2 系统详细设计 |
5.2.1 数据库的设计 |
5.2.2 系统成果展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Wi-Fi的无线Mesh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无线Mesh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研究 |
2.1 无线Mesh网络研究 |
2.1.1 无线Mesh网络结构 |
2.1.2 无线Mesh网络特点 |
2.2 OpenWrt系统 |
2.2.1 OpenWrt系统研究 |
2.2.2 OpenWrt系统软件结构 |
2.3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3.1 SNMP协议组成原理 |
2.3.2 管理信息库MIB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OLSR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 |
3.1 Mesh路由协议分类 |
3.2 OLSR路由协议研究 |
3.2.1 MPR机制 |
3.2.2 OLSR路由协议基本操作 |
3.2.3 OLSR协议的不足 |
3.3 OLSR协议的改进 |
3.3.1 协议数据结构 |
3.3.2 改进的算法的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线Mesh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无线Mesh系统设计 |
4.1.1 无线Mesh网络组网结构设计 |
4.1.2 无线Mesh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3 无线Mesh系统功能设计 |
4.2 无线Mesh网硬件实现 |
4.3 无线Mesh网软件实现 |
4.3.1 OpenWrt系统实现 |
4.3.2 OLSRD实现 |
4.3.3 无线Mesh组网配置 |
4.4 无线Mesh网节点模块实现 |
4.4.1 SNMP协议扩展MIB库实现 |
4.4.2 SNMP协议及其子代理实现 |
4.5 无线Mesh网管理模块实现 |
4.5.1 数据库实现 |
4.5.2 基于JavaWeb的 Mesh系统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仿真与功能测试 |
5.1 协议仿真结果分析 |
5.1.1 仿真实验环境配置 |
5.1.2 仿真实验场景设置 |
5.1.3 端到端时延 |
5.1.4 吞吐量 |
5.2 无线Mesh系统组网测试 |
5.2.1 传输速率测试 |
5.2.2 信号强度测试 |
5.2.3 传输时延测试 |
5.3 无线Mesh系统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IP网络拓扑自动发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拓扑发现的概念分析 |
2.1 拓扑发现的分类 |
2.2 拓扑的分层 |
2.3 拓扑图结构改建 |
2.4 拓扑发现的层次 |
2.5 发现算法目标及性能参数 |
3 拓扑发现的工具 |
3.1 ping |
3.2 Traceroute |
3.3 SNMP |
3.4 DNS |
4 基于IP网路拓扑自动发现的方法 |
4.1 基于SNMP的主干网络拓扑发现 |
4.2 路由器的标识 |
4.3 自适应扩展发现 |
4.4 改进的网络拓扑发现技术 |
5 结束语 |
(7)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管理协议研究现状 |
1.2.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2.3 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
2 标识网络及网络管理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标识网络体系架构与组网模型 |
2.2 网络管理相关概述 |
2.2.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四要素 |
2.2.2 网络管理基本功能 |
2.2.3 网络管理编码格式 |
2.3 网络管理系统相关技术与算法介绍 |
2.3.1 MVVM模式 |
2.3.2 B/S架构 |
2.3.3 时序数据库 |
2.3.4 字典树 |
2.3.5 拓扑发现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网络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1 整体需求分析 |
3.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整体方案设计 |
3.3 网管协议设计 |
3.3.1 报文格式设计 |
3.3.2 通信流程设计 |
3.3.3 差错控制设计 |
3.4 Web服务设计 |
3.4.1 GUI模块设计 |
3.4.2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
3.4.3 指令解析模块设计 |
3.5 系统代理设计 |
3.5.1 管理信息库设计 |
3.5.2 MIB访问模块设计 |
3.5.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5.4 协议通信模块设计 |
3.6 系统管理站设计 |
3.6.1 数据库存储设计 |
3.6.2 数据库访问模块设计 |
3.6.3 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开发运行环境 |
4.2 协议报文实现 |
4.3 Web服务实现 |
4.3.1 GUI模块实现 |
4.3.2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4.3.3 指令解析模块实现 |
4.4 系统代理实现 |
4.4.1 管理信息库实现 |
4.4.2 MIB访问模块实现 |
4.4.3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4.4 协议通信模块实现 |
4.5 系统管理站实现 |
4.5.1 数据库访问模块实现 |
4.5.2 拓扑管理子模块实现 |
4.5.3 配置管理子模块实现 |
4.5.4 性能管理子模块实现 |
4.5.5 告警管理子模块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网络管理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协议通信模块测试 |
5.2.2 拓扑管理模块测试 |
5.2.3 配置管理模块测试 |
5.2.4 告警管理模块测试 |
5.2.5 性能管理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通信流程网络负载测试 |
5.3.2 管理信息库性能测试 |
5.3.3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弹性网络中的拓扑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 |
2.1 弹性网络简介 |
2.2 网络拓扑发现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弹性网络中拓扑感知系统设计 |
3.1 设计需求 |
3.2 设计方案 |
3.3 拓扑发现协议设计 |
3.3.1 请求及应答报文 |
3.3.2 出错报文 |
3.4 拓扑发现代理服务器节点设计 |
3.4.1 数据采集模块 |
3.4.2 通信模块 |
3.5 拓扑感知控制服务器设计 |
3.5.1 通信模块 |
3.5.2 数据存储模块 |
3.5.3 拓扑生成模块 |
3.5.4 参数绑定模块 |
3.6 WEB客户端设计 |
3.6.1 登录验证模块 |
3.6.2 拓扑显示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4 弹性网络中拓扑感知系统实现 |
4.1 拓扑环境搭建 |
4.2 拓扑发现协议实现 |
4.3 拓扑发现代理服务器节点实现 |
4.3.1 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 |
4.3.2 通信模块的实现 |
4.4 拓扑感知控制服务器实现 |
4.4.1 通信模块的实现 |
4.4.2 数据存储模块的实现 |
4.4.3 拓扑生成模块的实现 |
4.5 WEB客户端实现 |
4.5.1 登录验证模块的实现 |
4.5.2 拓扑显示模块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拓扑感知功能测试 |
5.2.1 拓扑结构显示 |
5.2.2 拓扑感知参数显示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电力应急通信专网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分布式数据采集架构研究 |
1.3.2 网络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应急通信专网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
2.1 电力应急通信专网简介 |
2.2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概述 |
2.2.2 分布式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
2.2.3 数据分析需求分析 |
2.2.4 数据存储与备份需求分析 |
2.2.5 可视化呈现需求分析 |
2.3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急通信专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设计目标 |
3.1.2 系统架构设计 |
3.1.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3.1.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2 系统详细设计 |
3.2.1 分布式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2.2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3.2.3 数据存储与备份模块设计 |
3.2.4 可视化呈现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急通信专网数据采集系统实现 |
4.1 分布式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1.1 移动终端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1.2 链路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1.3 网络设备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1.4 网络安全设备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1.5 服务器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1.6 采集任务分配子模块实现 |
4.2 数据分析模块实现 |
4.2.1 网络拓扑异常检测模块实现 |
4.2.2 违规进程和端口检测模块实现 |
4.2.3 设备运行异常及故障检测模块实现 |
4.3 数据存储与备份模块实现 |
4.3.1 数据存储模块实现 |
4.3.2 数据备份模块实现 |
4.4 可视化呈现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急通信专网数据采集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移动终端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测试 |
5.2.2 链路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测试 |
5.2.3 网络拓扑异常检测模块功能测试 |
5.2.4 网络设备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测试 |
5.2.5 网络安全设备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测试 |
5.2.6 服务器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测试 |
5.2.7 数据备份模块功能测试 |
5.2.8 可视化呈现模块功能测试 |
5.3 系统非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网络拓扑及设备发现的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工控安全研究现状 |
1.2.2 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多协议融合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研究 |
2.1 现有网络层拓扑发现算法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
2.1.1 基于SNMP协议的拓扑发现算法 |
2.1.2 基于ICMP协议的拓扑发现算法 |
2.1.3 基于OSPF协议的拓扑发现算法 |
2.2 现有链路层拓扑发现算法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
2.2.1 基于LLDP协议的拓扑发现算法 |
2.2.2 基于地址转发表的拓扑发现算法 |
2.2.3 基于STP协议的拓扑发现算法 |
2.2.4 基于ARP协议的拓扑发现算法 |
2.3 基于多协议融合的拓扑结构发现算法设计 |
2.3.1 基于多协议融合的拓扑结构发现算法总体设计 |
2.3.2 基于多协议融合的网络层拓扑发现算法设计 |
2.3.3 基于多协议融合的链路层拓扑发现算法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备端口服务及操作系统探测 |
3.1 网络设备端口服务探测 |
3.1.1 设备端口概念简介 |
3.1.2 设备端口服务探测模块设计 |
3.2 设备操作系统探测 |
3.2.1 操作系统探测技术 |
3.2.2 基于TCP/IP协议栈指纹技术的操作系统探测模块设计 |
3.3 设备专有指纹库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控系统设备漏洞数据库搭建 |
4.1 公开漏洞数据库介绍 |
4.2 漏洞数据获取研究 |
4.2.1 网络数据爬虫概念介绍 |
4.2.2 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CNNVD)数据获取 |
4.2.3 美国工控系统网络应急响应小组漏洞库(ICS-CERT)数据获取 |
4.2.4 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NVD)数据获取 |
4.3 多源融合专有漏洞数据库构建 |
4.3.1 漏洞数据预处理 |
4.3.2 专有漏洞数据库分类体系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设计实现及实验分析 |
5.1 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总体框架结构 |
5.2 在线设备搜索及网络拓扑发现模块设计实现 |
5.3 端口服务发现及操作系统探测模块设计实现 |
5.4 漏洞搜索及匹配模块设计实现 |
5.5 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实验验证及分析 |
5.5.1 基于多协议融合网络拓扑发现模块实验验证及分析 |
5.5.2 端口服务操作系统探测模块以及漏洞搜索模块实验验证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清单 |
致谢 |
四、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扑结构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宋新美.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网络协同探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 霍智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0)
- [3]自动化运维中网络拓扑发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 万明,张弛,陈少勋,韩少聪.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9(04)
- [4]基于网络流量分析的网络拓扑发现关键技术研究[D]. 袁志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基于Wi-Fi的无线Mesh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宏驰.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6]基于IP网络拓扑自动发现技术研究[A]. 张实君,彭柏,刘昀,那琼澜. 第三届智能电网会议论文集——智能用电, 2019
- [7]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吕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弹性网络中的拓扑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熊娟涓.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电力应急通信专网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燕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基于网络拓扑及设备发现的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设计[D]. 周少鹏.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