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硼酸锌中三氧化二硼含量测定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巩琛,李本涛,黄辉,李颖,万晓东,冀克俭,邓卫华[1](2018)在《电位滴定求导法测定硼化物中硼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电位滴定求导法测定硼化物中硼含量的新方法,解决滴定过程中指示剂显色不明显以及变色范围单一的缺点。利用样品前处理获得含硼组分溶液,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使用pH计记录pH值,绘制出滴定溶液体积对于溶液pH值的变化曲线,利用该曲线导数最大点求得硼含量。用该方法测定标准物质ERM–ED102、ERM–ED103,测定结果与标准值吻合,硼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5.7%(n=7)。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硼化物中硼含量检测。
关红艳,白永智,崔金华,王明玉,梅一飞[2](2015)在《铅-锌-硼玻璃中氧化硼含量的测定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铅、锌两元素均具有两性性质,铅锌硼玻璃样品中大量的铅离子和锌离子的存在会影响其B2O3含量的分析结果。本文通过实验验证,提出准确测定铅锌硼玻璃中B2O3含量的主要思路:在石墨坩埚中用氢氧化钾将玻璃样品熔融后用盐酸脱出,所得溶液逐步通过硫酸盐沉淀、碳酸盐沉淀和氢氧化物沉淀的方法去除大多数的铅锌离子,随后用0.1 mol·L-1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络合的方法去除残余铅锌离子的存在对B2O3含量测定的影响,最后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样品中B2O3的含量。通过硼硅酸盐玻璃标准物质和铅锌硼玻璃样品对该方法进行B2O3含量测定的验证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宋秋丽[3](2014)在《螺环磷酰四氢吡咯的合成及其对棉布的阻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织物被广泛地应用到世界各地、各种行业中。但是,易燃性是棉织物的最大缺点。每年由于织物燃烧而引起的火灾占火灾总量的一大部分,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当前,大多数的阻燃剂是含卤素、氮或有机磷的化合物,例如:Proban和Pyrovatex CP,但他们在制造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有甲醛的释放,并且含卤素的阻燃剂在焚烧的过程中可能有高度致癌的二嗯英生成,其应用和发展受到限制。磷-氮型阻燃剂,是一种无卤、无甲醛的环境友好型阻燃剂,其在受热时膨胀,在阻燃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炭层,从而使阻燃材料免受热和火的侵蚀,隔绝空气,达到阻燃的效果。本文以季戊四醇和三氯氧磷反应生成螺环磷酰氯(SPDPC),以SPDPC为中间体,与四氢吡咯反应,合成了磷-氮型阻燃剂螺环磷酰四氢吡咯酯(TPSP)。SPDPC与四氢吡咯摩尔比约为1:4,丙酮为溶剂,回流5-6h,然后抽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状的螺环磷酰四氢吡咯酯,用红外、磷核磁、氢核磁、元素分析等一系列手段表征了TPSP的结构。用合成的螺环磷酰四氢吡咯酯(TPSP)与水性聚丙烯酸酯胶黏剂复合制成阻燃涂层胶,对棉布进行阻燃整理。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较优的阻燃整理条件:阻燃剂与粘合剂聚丙烯酸酯的质量比(阻/胶)为1.5:1,棉布与阻燃胶的质量比(布/阻+胶)为60:40,焙烘温度为140℃,焙烘时间为1.5min。此时,棉布的LOI值由未阻燃的18.2%升高到28.9%,阻燃等级达到B1级,断裂强力由未阻燃的364N(经向)和320N(纬向)升高到917N(经向)和472N(纬向)。说明TPSP阻燃胶不但提高了棉布的阻燃性,而且提高了棉布的断裂强力。对优化条件下整理的棉布进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阻燃剂TPSP有效地提高了棉布的成炭性能。对热分解过程产生的气体进行实时红外分析,结果发现,阻燃整理后棉布一直有挥发物产生,CO2产生的量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锥形量热测试发现,TPSP阻燃后棉布的热释放速率(HRR)值降低了,表明其阻燃性提高了为了进一步提高TPSP的阻燃能力,降低阻燃棉布的热释放和烟释放,减少成本,本论文在最优条件下,将TPSP与聚磷酸铵按不同的比例进行复配阻燃棉织物,并且对其进行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APP的加入比单独TPSP的阻燃效果好。综合测试结果,TPSP与APP的最佳复配条件是1:2。对优化条件下整理的棉布进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加入APP之后样品的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了,在600℃时的残余量有所增加,从38.9%增加到42.6%,说明APP的加入促进了TPSP的分解,成炭量增加。对热分解过程产生的气体进行实时红外分析,结果发现,加入APP后挥发物产生在较低的温度,CO2增加的快了。锥形量热测试发现,加入APP之后,热释放速率和CO释放量降低了。也证明了整理后的棉织物的阻燃性提高。为了进一步减少阻燃棉织物的烟释放量,在阻燃涂层胶中加入一种金属氧化物做抑烟剂,对其不同添加量进行复配整理的阻燃棉织物进行了LOI、TGA、垂直燃烧等测试。从锥形量热测试可以看出,添加金属氧化物之后,产烟的总量降低了,比TPSP/APP阻燃棉布的总产烟量降低了30.96%,说明金属氧化物有抑烟的作用。
胡哓瑜[4](2013)在《浓海水/制盐母液中锂和镁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先以制盐母液和氨水为原料制备出氢氧化镁滤饼,再以硫酸镁和自制的氢氧化镁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碱式硫酸镁晶须。实验过程中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硫酸镁溶液的浓度对晶须长径比的影响。对碱式硫酸镁晶须进行组成分析、SEM、XRD及TG-DTG分析。利用KH-550、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脂酸钠、油酸钾等表面改性剂对碱式硫酸镁晶须进行表面改性。实验结果如下:n(Mg(OH)2):n(MgSO4)=1:4,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190℃,硫酸镁溶液的浓度为0.3mol·L-1,制备的晶须为扇状,直径为1-21μm,长度为200~300μm,长径比为150-250。合成的碱式硫酸镁晶须组成为MgSO4·5Mg(OH)2·2H2O。用油酸钾对碱式硫酸镁晶须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改性效果,改性后晶须的亲油化度值达到0.55。以碱式硫酸镁晶须(MHSH)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氢氧化镁晶须。实验确定了制备氢氧化镁晶须的适宜条件为:n(MHSH):n(NaOH)=1:2,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3h,MHSH料浆浓度为4(wt)%,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3mol· L-1.对氢氧化镁晶须进行SEM. XRD及TG-DTG分析,制备的晶须为扇状,直径为1~2μm,长度100-200μm,长径比100-200。利用KH-550、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脂酸钠、油酸钾等表面改性剂对氢氧化镁晶须进行表面改性。结果表明:用油酸钾作表面改性剂,在油酸钾用量为5(wt)%时,可获得较好的改性效果,改性后晶须的活化指数达到99.48%。采用PVC为粘结剂,KCl作成孔剂,制备了Li4Mn5O12离子筛球形颗粒,用盐酸溶液改型后制得粒状锂离子筛。通过SEM、静态和动态吸附、脱附实验对制备的粒状吸附剂进行表征,测出了饱和吸附容量、不同浓度洗脱剂对脱附性能影响及脱附率。结果表明,颗粒状离子筛的静态吸附数据与Lagergren方程吻合良好,吸附速率常数kads=9.99×10-6s-1,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2.40mmol·g-1,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998)。测得粒状锂离子筛在纯锂溶液中对锂的吸附容量。选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对吸附剂进行洗脱,盐酸浓度越高,流出液中锂离子的质量浓度就越高。当盐酸浓度低于0.02mol·L-1,洗脱曲线已渐渐变成一条近似平滑的曲线,洗脱率随着盐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大。
张亨[5](2012)在《硼酸锌的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硼酸锌的用途、物化性质、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综述了近十年来硼酸锌的合成研究进展情况。
任慧[6](2011)在《纳米硼酸锌的合成及其在聚合物中的阻燃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通过选择三乙醇胺(TEA)作为新型表面活性剂,研究了添加TEA用量、原料配比、固液比、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来确定合成具有不同形貌的纳米硼酸锌(ZB)的最佳反应条件,并以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POE-g-MAH)为相容剂,将自制的一次性合成并改性的纳米硼酸锌阻燃剂(Zn3B6012·3.5H20)与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复配作为新型阻燃复合体系对PP进行阻燃改性。通过成分分析、XRD、SEM/EDS、TEM和TG-DSC表征所制备Zn3B6O12·3.5H20的结构和形貌。并对ZB/APP/PER复合阻燃的PP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测试。1、选用新型的表面活性剂三乙醇胺(TEA),以一水硫酸锌与硼酸进行水热反应合成纳米硼酸锌,发现原料配比、TEA用量等因素对ZB的粒径和形貌影响很大。当一水硫酸锌与硼酸的摩尔比为1/2、TEA用量为2%、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2h,合成了组成为Zn3B6O12·3.5H2O(ZNO%=40.38%,B203%=45.80%,H20%=13.82%)的纳米硼酸锌,产物长宽约4μm、厚约10nm的片状结构。当其他条件不变,TEA用量为4%时,合成的Zn3B6O12·3.5H20形貌为长约100-200nm、直径为20nm的条状结构。2、初步探讨了以三乙醇胺作为表面活性来促进反应溶液成为微乳液的机理,从微观结构上解释了三乙醇胺在合成不同形貌的纳米硼酸锌的作用和原理。3、采用POE-g-MAH作为相容剂,使用膨胀型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对PP进行阻燃改性,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比较POE-g-MAH作为相容剂对改善膨胀型阻燃剂IFR和PP之间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极限氧指数法(LOI)和UL94垂直燃烧法,考察了POE-g-MAH添加量比例对APP/PER/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E-g-MAH作为相容剂,能显着改善阻燃剂与基体PP分子之间的亲和性,提高界面作用力,对材料的阻燃性能没有太大影响。POE-g-MAH的加入量为3%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在POE-g-MAH含量为7%时,获得较好的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4、采用POE-g-MAH作为相容剂,使用一次性合成并改性后的纳米阻燃剂(ZB)与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复配,考察ZB与膨胀型阻燃剂阻燃PP协同增效作用。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比较不同加入量ZB作为协效剂对阻燃PP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极限氧指数法(LOI)、TG分析和残炭SEM分析,考察了添加不同量纳米ZB对APP/PER/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EA作为表面改性剂,能显着改善纳米硼酸锌的表面性能,能有效防止团聚,增加其与膨胀型阻燃剂和基体PP分子之间的亲和性。纳米硼酸锌的加入不但能明显增加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还能保持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当ZB加入量为3%时,复合材料的LOI达到最大值,残炭量高达24%左右,这比未添加ZB的IFR/PP/POE-g-MAH体系提高了近208%,并且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基本保持不变,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说明一次合成改性的纳米硼酸锌与膨胀型阻燃剂之间存在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张育民[7](2011)在《硼酸钙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硼酸钙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玻璃、油漆、钢铁、陶瓷等行业。此外,还可应用于阻燃剂、非线性光学材料、农业、防腐剂以及医药等领域。基于对硼酸钙物化特性的考察,为了拓宽其应用范围力求开发出一种质优价廉的无卤阻燃剂,本文对硼酸钙表面极性进行了有机化修饰,从而改善矿物填料与有机聚合物的亲合性、相容性,提高有机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增加填充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矿物填料的应用领域,提高矿物填料的工业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以硼酸和氢氧化钙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考察了各工艺条件对合成硼酸钙类型、粒度及产率的影响;通过对合成产物进行化学成分、XRD、TG、FT-IR、SEM、粒度分布等表征分析,确定硼酸钙生成的类型、失重温度、及颗粒分布等物理化学信息,为硼酸钙阻燃剂的筛选提供有用的信息。水热反应合成白硼钙石的适宜条件为:在160℃、原料B2O3/CaO摩尔比为1.7、液固比为6时,反应4小时,可获得单一物相的白硼钙石。合成的白硼钙石在110-600℃范围内失重约17.40%,对应连续脱除7个水分子,在200℃之前,失重小于2%,产品的平均粒径5.96μm,粒径主要分布在3-8μm范围内。在水热合的成产物白硼钙石基础上,以硬脂酸钠为改性剂对白硼钙石进行湿法改性,考察了工艺条件对白硼钙石湿法改性的影响;此外,利用合成改性一步完成的方法,考察了硬脂酸钠的用量对产物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湿化学法改性白硼钙石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改性时间75min,改性温度80℃,改性的硬脂酸钠用量5%,改性的液固为3(mL/g)时,得到的改性产物的活化指数为97.16%,接触角为125.55°;一步法得到的改性白硼钙石活化指数测得的结果表明,硬脂酸钠的用量在4%时比较适宜,活化指数达到86.80%,接触角为104.9°。对土耳其硬硼钙石进行了化学分析,并用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离心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土耳其硬硼钙石的球磨前后,不同改性剂及改性方法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法改性中,硬脂酸钠的用量为2%,80℃下,液固比为2:1,改性75min时,原料球磨前与球磨后,改性得到的活化指数分别为45.95%和64.95%,对应的接触角为别129.3°和112.7°。实验还采用NDZ-311溶液对土耳其硬硼钙石进行机械化学法球磨,得到产物活化指数为67.85%,对应接触角为85.6°并对其改性的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还对两种改性硼酸钙单独在乙烯—醋酸乙烯酯中进行了添加并对测试了其力学性能,简单讨论了产物燃烧的情况和残渣的微观结构。
曾小平[8](2010)在《重晶石和硼酸钙的XRF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反应堆运行中产生α、β、γ射线、中子及质子流等,为防止核辐射对工作人员及其周围环境的伤害,核电站采用了两种防射线混凝土:一种是抵御γ射线为主的以重晶石为骨料的重晶石高密度混凝土,另一种是以防御中子射线为主的含硼酸钙的褐铁矿混凝土,因此,对重晶石和硼酸钙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重晶石的主要检测质量指标是BaSO4含量90~96 % ,SiO2的含量3%~5 %,硼酸钙的主要质量指标是硼含量大于12.6%,结晶水含量大于17.6%。鉴于目前这几种物质的检测方法还是以滴定法、比色法、重量法等这些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为主,耗时费力、测定速度慢、操作步骤繁琐,且容易出错,而X射线荧光(XRF)技术已相当成熟,定量分析方法具有速度快、检测范围广、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本文采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防辐射用重晶石和硼酸钙中主次量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期望用该方法可以取代化学分析方法,作为企业对两种产品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检测手段。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在没有国家标准物质的情况下,对典型硼酸钙矿石样品进行物相检测和定性半定量分析。根据检测结果,结合防辐射用硼酸钙成分的要求,用高纯化学试剂四硼酸锂(Li2B4O7)与碳酸盐、岩石、硅酸盐及土壤等14种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按一定比例合成16个硼酸钙标准物质,其中含硼、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镁、三氧化二铁、二氧化硅等12种组分。对重晶石用高纯化学试剂硫酸钡(BaSO4)与岩石标样按一定梯度合成8个标准物质,其中含氧化钡和二氧化硅等8种主次量组分。2用合成硼酸钙标样建立硼酸钙的熔融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XRF)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精密度和准确度分析,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很好地测出氧化钙、氧化镁等主次量组分的含量,还能准确地用差值法计算出硼的含量。3用合成重晶石标样建立重晶石熔融制样和压片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XRF)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精密度和准确度分析,比较两种制样方法的区别,表明熔融法能更精确地测定出硫酸钡和二氧化硅等主次量组分的含量。
刘巧云[9](2010)在《锌硼复合氧化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提出阻燃剂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生产助剂,其用量仅次于增塑剂,位居第二。随着人们安全与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现代制造业要求阻燃剂必须更加高效与环保。锌硼复合氧化物作为一种环保型的高效阻燃剂,具有阻燃、抑烟、防熔滴、可杀菌等优良性能,且本身无毒,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环氧树脂、聚乙烯、聚乙烯-醋酸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聚苯醚、不饱和聚酯、丙烯酸酯等材料中阻燃。本论文从锌硼复合氧化物的合成工艺、原料选择及配比、颗粒与形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ZnSO4·7H2O、ZnO、H3BO3、Na2B4O7·10H20、NH4HB4O7·3H2O、NaOH、H2SO4和NH3·H20为原料,设计有利于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合成了六种锌硼复合氧化物:2ZnO·3B2O3·7H2O、2ZnO·3B2O3-3.5H2O、2ZnO·2B2O3·3H2O、4ZnO·B2O3·H2O、2ZnO·3B2O3和4ZnO·B2O3。采用化学滴定、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分析(TGA)、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粒度分布测试等手段确定得到的锌硼复合氧化物样品的组成、结构、形貌及粒度分布,并计算各锌硼复合氧化物的产率。2.控制合成了不同颗粒大小及形貌的锌硼复合氧化物。得到三种2ZnO·3B2O3·7H2O硼,其形貌为四面双锥,四方片状及无规则状的,三种样品的粒度分布较均匀;且以NH3·H2O,ZnSO4·7H2O和H3BO3为原料,一步合成得到的2ZnO·3B2O3·7H20是单晶的;合成了七种2ZnO·3B2O3·3.5H2O,其形貌有无规则的、棱柱状的、片装的、针尖状的及棒状的,且粒度分布不一;从不同原料的角度,讨论了不同颗粒大小及不同形貌的2ZnO·3B2O3·3.5H2O的形成机理。得到了大量2ZnO·2B2O3·3H2O单晶,为棱形颗粒,分散性好,粒径约500 nm左右;将其与聚丙烯高聚物共混后得到微纳米锌硼复合氧化物/聚丙烯复合材料,简单讨论了该复合材料的成炭率及其机理。不需要任何模板,一步大量合成了4ZnO·B203·H20纳米单晶棒,其宽约70~200 nm,长达6~7μm,厚度仅为20 nm左右。该纳米棒的长径比高达50~100,粒度分布均匀;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纳米棒逐渐团聚成致密的微米球。在不添加任何助剂的条件下,得到了无水2ZnO·3B203和无水4ZnO·B2O3,其中2ZnO·3B2O3的形貌是四面双锥形的,而4ZnO·B2O3的形貌有微米球状的,也有纳米棒状的。改变热处理温度,进一步证实其对无水锌硼复合氧化物样品形貌及颗粒大小有影响;而样品的形貌跟相应前驱物的形貌紧密相关。3.控制不同的合成时间和温度,调整原料加入的顺序与时间,得到不同颗粒大小及不同形貌的锌硼复合氧化物,证明了不同合成方法(包括合成工艺、原料组成和原料配比)对微纳米锌硼复合物样品的颗粒大小及形貌有很重要的影响。简单讨论了不同形貌硼酸锌颗粒形成的机理。4.合成方法产率高,副产物能回收利用,工艺简单环保。
乔建辉[10](2010)在《LiBOB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双水草酸、单水氢氧化锂和硼酸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LiBOB粉末。采用TG-DTA分析反应过程,XRD进行物相分析,优化了合成工艺。并用FTIR、SEM等表征了优化工艺合成的样品。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LiBOB的提纯。比较了重结晶法和溶剂热法两种提纯方法。并通过检测合成的LiBOB粉末的溶解性和电导率、水含量和酸值及贮存性能评价了LiBOB的品质。研究发现,采用草酸、氢氧化锂和硼酸为原料,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通过固相法可直接合成LiBOB粉末。其原料最优摩尔比为:H2C2O4·2H2O∶LiOH·H2O∶H3BO3=2∶1∶1;以乙醇为助磨剂湿法研磨完成混料和物料粒径细化;合成分为两个阶段,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90~110)℃/ (2~3)h+(220~240)℃/(4~6)h。XRD证明优化工艺合成的样品为LiBOB;FTIR红外吸收峰与LiBOB特征吸收峰一致,验证了优化工艺的合理性;LiBOB颗粒团聚在一起形成块状体,颗粒粒径分布在0.5~2.5μm。以乙腈为有机溶剂提纯LiBOB,对比分析了重结晶法和溶剂热法。结果发现,LiBOB在乙腈中溶解度不够,导致重结晶法收率很低,浪费大量溶剂;较高温度条件下溶解的溶剂热法提纯的LiBOB样品XRD衍射峰宽化,提纯效果不佳。合成的LiBOB在几种常用有机溶剂中的的溶解性和电导率有待改进。样品经240℃处理一定时间后,失重约3.789%;延长处理时间后水含量降低趋势趋缓;每摩尔LiBOB酸含量为1.078×10-3mol;LiBOB短时间与空气接触稳定性良好,长期接触空气会吸湿变质。
二、硼酸锌中三氧化二硼含量测定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硼酸锌中三氧化二硼含量测定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电位滴定求导法测定硼化物中硼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理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样品前处理 |
1.3.1 总硼溶液制备 |
1.3.2 氧化硼溶液制备 |
1.3.3 游离硼溶液制备 |
1.4 数据采集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助熔剂对熔融效果的影响 |
2.2 熔融温度对熔融效果的影响 |
2.3 滴定用碱浓度对滴定结果的影响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准确度试验 |
3 结语 |
(2)铅-锌-硼玻璃中氧化硼含量的测定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
1. 1样品及化学试剂 |
1. 2仪器 |
2结果与讨论 |
2. 1铅离子干扰的去除 |
2. 2锌离子干扰的去除 |
2. 2. 1溶液p H值对Zn2+沉淀分离效果的影响 |
2. 2. 2混合标准溶液中Zn2+对B测定的影响 |
2. 3硼硅酸盐玻璃标样与Pb-Zn-B玻璃样品中硼含量验证试验 |
3结论 |
(3)螺环磷酰四氢吡咯的合成及其对棉布的阻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阻燃的意义 |
1.2 阻燃发展史 |
1.3 阻燃剂的分类及应用 |
1.3.1 卤系阻燃剂 |
1.3.2 含磷阻聚剂 |
1.3.3 无机阻燃剂 |
1.3.4 氮系阻燃剂 |
1.3.5 含硅阻燃剂 |
1.3.6 纳米阻燃材料 |
1.4 织物的阻燃 |
1.4.1 阻燃机理 |
1.4.2 织物的阻燃整理 |
1.4.3 织物的整理工艺 |
1.5 研究内容 |
2 螺环磷酰四氢吡咯酯的合成和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磷-氮阻燃剂螺环磷酰四氢吡咯酯的合成 |
2.2.2 螺环磷酰四氢吡咯酯的性能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熔点测试结果及溶解性测试 |
2.3.2 磷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3 氮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产品纯度 |
2.3.5 傅里叶红外分析结果 |
2.3.6 核磁共振谱图结果分析 |
2.3.7 热重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螺环磷酰四氢吡咯酯阻燃棉织物及其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原料的预处理 |
3.2.4 整理工艺 |
3.2.5 分析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阻燃整理工艺的研究 |
3.3.2 耐洗性 |
3.3.3 阻燃棉布的热重-红外分析 |
3.3.4 锥形量热仪对棉织物整理前后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TPSP与APP复配后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2 样品的制备 |
4.2.3 锥形量热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阻燃测试结果分析 |
4.3.2 耐洗性 |
4.3.3 复配后整理棉织物的热重-红外分析 |
4.3.4 复配后阻燃棉布的锥形量热仪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金属氧化物的添加对整理后棉织物性能的探讨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5.2.2 样品的制备 |
5.2.3 锥形量热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金属氧化物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5.3.2 加入金属氧化物后织物热重-红外分析 |
5.3.3 加入金属氧化物后锥形量热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浓海水/制盐母液中锂和镁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锂、镁产品的性质及应用 |
1.1.1 锂的性质及应用 |
1.1.2 镁盐的性质及应用 |
1.2 资源简介 |
1.2.1 国内外矿石资源 |
1.2.2 国内外盐湖卤水资源 |
1.2.3 海水资源 |
1.3 锂、镁盐晶须的制备工艺 |
1.3.1 锂的制备工艺 |
1.3.2 镁盐晶须的制备工艺 |
1.4 无机粉体的表面改性研究 |
1.4.1 无机粉体的表面改性方法 |
1.4.2 无机粉体的表面改性效果表征 |
1.4.3 镁盐晶须的改性研究现状 |
1.5 锂离子筛的成型研究现状 |
1.5.1 离子筛原粉的造粒研究进展 |
1.5.2 离子筛原粉的成膜研究现状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主要内容 |
2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制备、表征及改性研究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原料的组成分析 |
2.2.1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2.2.2 Mg~(2+)、Ca~(2+)含量的分析 |
2.2.3 莫尔法测定制盐母液中Cl~- |
2.2.4 重量法测定制盐母液中硫酸根离子 |
2.2.5 用四苯硼酸钾重量法测钾离子的含量 |
2.2.6 差减法计算钠离子的含量 |
2.3 实验部分 |
2.3.1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制备 |
2.3.2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分析表征 |
2.3.3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表面改性研究 |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4.1 制盐母液组成分析 |
2.4.2 氢氧化镁滤饼实验条件研究 |
2.4.3 水热合成条件对碱式硫酸镁晶须形貌的影响 |
2.4.4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表征 |
2.4.5 不同条件对碱式硫酸镁晶须改性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氢氧化镁晶须的制备、表征及改性研究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氢氧化镁晶须的制备 |
3.2.2 氢氧化镁晶须的表征方法 |
3.2.3 氢氧化镁晶须的表面改性研究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氢氧化镁晶须制备条件的确定 |
3.3.2 氢氧化镁晶须的表征 |
3.3.3 改性条件对氢氧化镁晶须改性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锂离子筛的造粒研究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2.1 离子筛粉体的成型造粒 |
4.2.2 粒状离子筛的制备 |
4.2.3 样品表征 |
4.2.4 离子筛静态吸附性能测定 |
4.2.5 离子筛动态吸附、脱附性能测定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粒状锂离子筛的扫描电镜分析 |
4.3.2 离子筛静态吸附测定结果 |
4.3.3 离子筛动态吸附、脱附性能测定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5)硼酸锌的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物化性质[1-3, 5-6, 8-10] |
2 生产工艺[1-3, 7-12] |
2.1 复分解法 |
2.2 中和法[9-10] |
3 产品标准及分析测定 |
4 结束语 |
(6)纳米硼酸锌的合成及其在聚合物中的阻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材料概述 |
1.1.1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1.1.2 纳米材料的特征 |
1.1.3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1.2 阻燃剂介绍 |
1.2.1 阻燃剂的分类 |
1.2.2 纳米阻燃材料 |
1.2.3 纳米阻燃剂协同效应研究进展 |
1.3 硼酸锌阻燃剂 |
1.3.1 硼酸锌简介 |
1.3.2 纳米硼酸锌的研究 |
1.3.3 纳米硼酸锌的主要合成方法 |
1.3.4 纳米硼酸锌的应用进展 |
1.4 三乙醇胺介绍 |
1.4.1 选用表面活性剂的背景 |
1.4.2 三乙醇胺介绍 |
1.5 本课题的目标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纳米硼酸锌的合成与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理 |
2.1.2 主要原料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4 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 |
2.1.5 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2.1.6 粒度分析方法 |
2.2 纳米硼酸锌的制备 |
2.3 合成条件对产物的影响 |
2.3.1 原料配比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
2.3.2 液固比的选择 |
2.3.3 搅拌速度对产物粒径的影响 |
2.3.4 反应温度对粒径的影响 |
2.3.5 反应时间对产率和粒径的影响 |
2.3.6 TEA用量对产物粒径的影响 |
2.4 产物的表征 |
2.4.1 产物的形貌分析 |
2.4.2 产物的EDS分析 |
2.4.3 产物的TG分析 |
2.4.4 产物的XRD分析 |
2.4.5 产物的成分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增容IFR/PP体系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表征方法 |
3.1.4 IFR/PP/POE-g-MAH的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POE-g-MAH用量对IFR/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2 POE-g-MAH的含量对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 |
3.2.3 膨胀阻燃体系微观表面形态的观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B/APP/PER复合阻燃PP的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表征方法 |
4.1.4 ZB/IFR/PP/POE-g-MAH的制备 |
4.2 一次性合成改性纳米硼酸锌的制备 |
4.2.1 制备原理 |
4.2.2 制备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纳米硼酸锌对IFR/PP复合阻燃性能的影响 |
4.3.2 纳米硼酸锌对IFR/PP复合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ZB/IFR/PP/POE-g-MAH复合体系膨胀炭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1 硼酸锌组分的测定方法 |
附录2 实验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
(7)硼酸钙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硼酸钙的简介 |
1.1.1 硼酸盐的基本结构与硼酸钙的分类 |
1.1.2 硼酸盐的应用 |
1.2 白硼钙石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
1.2.1 以钠硼钙石为原料 |
1.2.2 以硼砂和硝酸钙为原料 |
1.2.3 以硼酸、硼砂、氧化钙为起始原料 |
1.2.4 复盐相转化法 |
1.3 硼系阻燃剂 |
1.3.1 阻燃剂的定义与分类 |
1.3.2 硼系阻燃剂的简介 |
1.3.3 硼系阻燃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硼系阻燃剂发展趋势 |
1.4 阻燃机理 |
1.4.1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
1.4.2 硼系阻燃剂阻燃机理 |
1.5 硼酸钙粉体的改性 |
1.5.1 无机粉体表面改性目的及研究现状 |
1.5.2 表面改性方法 |
1.5.3 粉体改性效果的评价 |
1.6 粉体表面改性的机理 |
1.6.1 偶联剂改性机理 |
1.6.2 表面活性剂 |
1.7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
2 白硼钙石的水热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中的分析与测试方法 |
2.2.3 工艺流程 |
2.2.4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2.5 正交试验设计 |
2.2.6 产物分析与计算方法 |
2.3 交实验结果分析 |
2.3.1 白硼钙石合成正交实验结果 |
2.3.2 各因素对硼收率的影响 |
2.3.3 各因素对产物B_2O_3/CaO的影响 |
2.4 水热合成白硼钙石的表征 |
2.4.1 水热合成产物的化学分析 |
2.4.2 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2.4.3 产物热重曲线分析 |
2.4.4 产物粒度分析 |
2.4.5 水热产物的微观结构分析 |
2.5 小结 |
3 白硼钙石的湿法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和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仪器分析测试方法 |
3.2.4 白硼钙石的湿法改性流程图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改性的工艺条件对产物活化指数的影响 |
3.3.2 红外光谱 |
3.3.3 接触角 |
3.3.4 微观结构分析 |
3.3.5 悬浮性能测试 |
3.3.6 一步法合成改性的白硼钙石 |
3.4 小结 |
4 土耳其硬硼钙石的改性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主要原料和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仪器分析测试方法 |
4.2.4 工艺流程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土耳其硬硼钙石矿粉X射线衍射分析 |
4.3.2 土耳其硬硼钙石矿粉主要成分含量的化学分析 |
4.3.3 矿粉热重分析 |
4.3.4 离心粒度分析 |
4.3.5 硬脂酸钠湿法改性工艺条件的考察 |
4.3.6 硬脂酸钠改性硬硼钙石的红外光谱图 |
4.3.7 接触角测定 |
4.3.8 土耳其硬硼钙石的微观形貌 |
4.3.9 产物的悬浮性能测试 |
4.3.10 粒度与不同的改性方法对表面改性的影响 |
4.3.11 NDZ-311型钛酸酯偶联剂机械化学法球磨改性硬硼钙石初探 |
4.4 小结 |
5 硼酸钙与EVA共混改性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主要原料和仪器 |
5.2.2 实验的工艺流程 |
5.2.3 实验工艺流程图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改性白硼钙石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2 改性土耳其硬硼钙石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3 共混产物及燃烧后残渣的显微照片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水热合成白硼钙石的优化及循环实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重晶石和硼酸钙的XRF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
1.2 重晶石和硼酸钙分析方法综述 |
1.2.1 硼酸钙的分析方法 |
1.2.2 重晶石的分析方法 |
1.3 X 射线荧光分析发展概况 |
1.3.1 X 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的进展 |
1.3.2 X 射线荧光分析的应用现状 |
1.3.2.1 考古分析领域 |
1.3.2.2 地质分析领域 |
1.3.2.3 冶金分析领域 |
1.3.2.4 水泥分析领域 |
1.3.2.5 有色金属分析领域 |
1.3.2.6 生物环境分析领域 |
1.4 立项的必要性 |
1.5 拟开展的工作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工作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XRF 应用理论基础 |
2.1 X 射线荧光光谱的原理 |
2.1.1 X 射线荧光光谱基础 |
2.1.2 X 射线荧光吸收增强效应 |
2.1.3 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2 X 射线荧光光谱仪种类及特点 |
2.3 WDXRF 的定性分析 |
2.3.1 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2.3.2 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
2.3.3 定性分析软件 |
2.4 WDXRF 的定量分析 |
2.4.1 定量分析一般步骤 |
2.4.2 选择仪器测量条件 |
2.4.3 确定实际2θ角度和脉冲高度 |
2.4.4 脉冲高度分布及设置 |
2.4.5 基体校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方案设计 |
3.1 实验方案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试剂与标准物质 |
3.3 重晶石样品的制备 |
3.3.1 标样的前期准备 |
3.3.2 粉末压片样品的制备 |
3.3.3 熔融样片的制备 |
3.4 硼酸钙样品的制备 |
3.4.1 硼酸钙矿样全元素分析 |
3.4.1.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3.4.1.2 热失重扫描(TGA)分析 |
3.4.1.3 X 射线荧光光谱(XRF)全元素分析 |
3.4.2 标准物质的选择与确定 |
3.4.3 标样的前期准备 |
3.4.4 熔融样片的制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硼酸钙定量分析 |
4.1 实验方法的建立 |
4.1.1 仪器条件的选择 |
4.1.2 分析谱线的峰位值、测量时间、检出限以及脉冲高度的确定 |
4.1.3 分析元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 实验精密度及准确度分析 |
4.2.1 精密度分析 |
4.2.2 准确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晶石定量分析 |
5.1 压片法 |
5.1.1 仪器分析条件 |
5.1.2 分析谱线的峰位值、测量时间、检出限以及脉冲高度的确定 |
5.1.3 分析元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5.1.4 精密度分析 |
5.1.5 准确度分析 |
5.2 熔融法 |
5.2.1 仪器分析条件 |
5.2.2 分析谱线的峰位值、测量时间、检出限以及脉冲高度的确定 |
5.2.3 分析元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5.2.4 精密度分析 |
5.2.5 准确度分析 |
5.3 粉末压片法与熔融法的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锌硼复合氧化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
1.2.1 阻燃剂的分类 |
1.2.2 各种阻燃剂的应用 |
1.2.2.1 卤系阻燃剂 |
1.2.2.2 磷系或磷卤系阻燃剂 |
1.2.2.3 氮系或氮磷系阻燃剂 |
1.2.2.4 硅系阻燃剂 |
1.2.2.5 无机阻燃剂 |
1.2.3 国内外阻燃剂的应用状况 |
1.2.4 阻燃剂的发展方向 |
1.3 锌硼复合氧化物阻燃剂 |
1.3.1 锌硼复合氧化物的种类 |
1.3.2 锌硼复合氧化物的阻燃机理 |
1.4 锌硼复合氧化物的合成 |
1.5 锌硼复合氧化物的应用 |
1.5.1 锌硼复合氧化物在卤系阻燃体系中的应用 |
1.5.2 锌硼复合氧化物在无卤阻燃体系中的应用 |
1.6 选题意义和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形貌的锌硼复合氧化物2ZnO·3B_2O_3·7H_2O的可控制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试剂 |
2.2.2 材料合成 |
2.2.3 材料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TG/DSC分析 |
2.3.2 XRD分析 |
2.3.3 形貌分析 |
2.3.4 粒度分析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形貌的锌硼复合氧化物2ZnO·3B_2O_3·3.5H_2O的可控制合成 |
3.1 引言 |
3.2 材料合成 |
3.2.1 化学试剂 |
3.2.2 材料合成 |
3.2.3 材料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G/DSC分析 |
3.3.2 XRD分析 |
3.3.3 FTIR分析 |
3.3.4 形貌,粒度分析及可能的形成机理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量合成微纳米结构锌硼复合氧化物2ZnO·2B_2_O3·3H_2O单晶 |
4.1 引言 |
4.2 材料合成 |
4.2.1 化学试剂 |
4.2.2 材料合成及成炭率的测试 |
4.2.3 材料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样品的组成 |
4.3.2 2ZnO·2B_2O_3·3H_2O的生成机理 |
4.3.3 2ZnO·2B_2O_3·3H_2O的结构与形貌 |
4.3.4 阻燃性能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锌硼复合氧化物4ZnO·B_2O_3·H_2O单晶纳米棒的大量合成 |
5.1 引言 |
5.2 材料合成 |
5.2.1 化学试剂 |
5.2.2 材料合成 |
5.2.3 材料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XRD分析 |
5.3.2 TG/DTA分析 |
5.3.3 元素含量分析 |
5.3.4 形貌分析 |
5.3.5 粒度分析 |
5.3.6 4ZnO·B_2O_3·H_2O纳米单晶棒形成的机理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大量合成无水锌硼复合氧化物2ZnO·3B_2O_3和4ZnO·B_2O_3 |
6.1 引言 |
6.2 材料合成 |
6.2.1 化学试剂 |
6.2.2 材料合成 |
6.2.3 材料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前驱物的XRD分析 |
6.3.2 前驱物的TG/DTA分析 |
6.3.3 元素含量分析 |
6.3.4 无水2ZnO·3B_2O_3和4ZnO·B_2O_3的XRD分析 |
6.3.5 无水2ZnO·3B_2O_3和4ZnO·B_2O_3的形貌分析 |
6.3.6 无水2ZnO·3B_2O_3和4ZnO·B_2O_3的粒度分析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LiBOB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解质锂盐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
1.2.1 电解质锂盐 |
1.2.2 电解质锂盐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
1.3 新型电解质锂盐——双草酸硼酸锂 |
1.3.1 双草酸硼酸锂(LiBOB) |
1.3.2 双草酸硼酸锂的基本性能 |
1.3.3 双草酸硼酸锂的制备 |
1.3.4 双草酸硼酸锂的分析方法 |
1.3.5 双草酸硼酸锂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相容性 |
1.3.6 双草酸硼酸锂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相容性 |
1.3.7 双草酸硼酸锂基电解液的高温性能 |
1.3.8 双草酸硼酸锂研究趋势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LiBOB 的检测 |
第三章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研究 |
3.1 引言 |
3.2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过程研究 |
3.2.1 原料TG-DTA 分析 |
3.2.2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2.3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反应时间的研究 |
3.2.4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反应气氛研究 |
3.2.5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锂源的研究 |
3.2.6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机械研磨反应物的研究 |
3.2.7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原料草酸用量的研究 |
3.2.8 优化工艺合成LiBOB |
3.2.9 大量合成检验优化工艺 |
3.3 固相反应合成LiBOB 过程综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iBOB 提纯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提纯用有机溶剂的遴选及除水 |
4.2.1 有机溶剂的遴选 |
4.2.2 有机溶剂除水 |
4.3 LiBOB 提纯研究 |
4.3.1 溶解温度影响研究 |
4.3.2 溶解时间研究 |
4.3.3 干燥温度的影响 |
4.3.4 滤液析出物和不溶物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的LiBOB 品质评价 |
5.1 引言 |
5.2 品质评价 |
5.2.1 溶解性和电导率 |
5.2.2 水含量和酸值检测 |
5.2.3 贮存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硼酸锌中三氧化二硼含量测定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位滴定求导法测定硼化物中硼含量[J]. 巩琛,李本涛,黄辉,李颖,万晓东,冀克俭,邓卫华. 化学分析计量, 2018(01)
- [2]铅-锌-硼玻璃中氧化硼含量的测定方法探讨[J]. 关红艳,白永智,崔金华,王明玉,梅一飞.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5(11)
- [3]螺环磷酰四氢吡咯的合成及其对棉布的阻燃研究[D]. 宋秋丽.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4]浓海水/制盐母液中锂和镁的提取工艺研究[D]. 胡哓瑜.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5]硼酸锌的合成研究进展[J]. 张亨. 上海塑料, 2012(04)
- [6]纳米硼酸锌的合成及其在聚合物中的阻燃应用研究[D]. 任慧.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1)
- [7]硼酸钙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 张育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8]重晶石和硼酸钙的XRF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 曾小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9]锌硼复合氧化物的合成与表征[D]. 刘巧云. 武汉大学, 2010(05)
- [10]LiBOB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乔建辉. 河北工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