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髦的serious(ly)(论文文献综述)
赵冬旭[1](2021)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丁西林身为物理教授,却凭借独树一帜的话剧作品赢得了知识分子读者/观众的普遍青睐,无疑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本文以丁西林剧作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以及中西论者之间的对话为切入点,通过对史料的爬梳、中西文献的对比、文本的细读,重新定位丁西林剧作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中的具体坐标,考察中西文化对丁西林创作的影响,探究历史语境下丁西林的创作动机和策略、美学倾向、编剧技法和语言主张。通过对艺术形式的革新,他创作了具有现代特征和丰厚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建立了全新的创作模式(pattern)。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绪言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丁西林予以简要介绍。在厘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英语世界高度认可丁西林剧作的原因为何?丁西林剧作的哪些艺术特征具有创新意义,并如何起到了范本的作用?继而陈述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意义与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英语世界对丁西林剧作的接受。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英语世界不断有人在介绍、翻译、研究、甚至搬演他的剧作。无论是专题论文还是戏剧史,大都强调作家通过采用文雅的语言,融合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喜剧形式,使作品拥有了独特而隽永的艺术价值。中外论者对丁西林剧作的评价有别,体现了美学观念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形式与语言也具有足以建构戏剧范式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讨丁西林在中西文化双重影响下的美学主张和戏剧策略,以及他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上的作用。对比中西戏剧史会发现,中国早期新剧转向以知识精英主导的“爱美剧”,和19世纪欧洲情节剧过渡到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如出一辙,这其中既有西学东渐的作用,又有戏剧发展、更迭的历史必然性。丁西林及其社团同人都是学贯中西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业余爱好者进入新剧场域。他们再三申明审美愉快与艺术形式的重要性,是为了厘正前期新剧对高台教化的过分强调。因此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以知识分子为潜在观众/读者群的新剧策略,并在此框架下探索新的戏剧主题、形式与舞台实践。第三章探讨丁西林对西方编剧技法和喜剧精神的移植和改造。丁西林在编剧上融合了西方近现代戏剧的技巧和本土化的主题与素材,以吸引知识阶层观众/读者的兴趣。他以戏剧的暗示性和情境为关键突破点,并适当“留白”以调动观众/读者的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以形式为重、内容居次的编剧模式。此外,他对乔装扮演技巧的反复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类的游戏天性和男性的欲望,这为“涕泪交零”的现代戏剧带来了一丝珍贵的愉悦。其喜剧传达出温和而折衷的精神,又和英国风俗喜剧的强烈讽刺精神有着很大不同。第四章探讨丁西林对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所做的革新与调和。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一种整合了文言与白话、中英语法的白话文,它既比纯粹口语更书面文雅,又比传统文言文更加活泼且更加具有日常口语化特征。同时,他用意义丰裕、富于美感的语言构建多重的意义,增添了剧本本身的文学维度,也重现了修辞的价值。因此,其戏剧语言呈现出文学化的、跨文化的、现代性的特征,引领了风靡一时的“西林风”。处女作《一只马蜂》实际上可被视作作家对其白话文试验的一个讽喻,也是其“西林风”戏剧创作的开拓之作。最后,结语部分指出,通过对编剧技法与语言风格的不断钻研和探索,丁西林创作出了具有技巧性、游戏性、杂糅性和现代性的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提供了新的创作范本与模式。在以高台教化的戏剧观为主流的时代,丁西林践行了与众不同的美学与戏剧理念,其作品是独立自足、精雕细琢的艺术,而非“主义”和“思想”的附庸。这构成了其剧作的内容狭窄化和受众局限性,但也造就了英语世界对他的高度肯定。如果说还有评论家困扰于如何从丁西林的剧作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立意,那么,本文希望能够证明它们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就已经蕴蓄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梦琪[2](2021)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VEGANSTYL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刘佩岩[3](2020)在《基于关联-顺应研究路向的学术文本翻译策略 ——《翻译简介》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学术翻译对促进国家间学术研究交流至关重要,然而,在我国的学术文本引进和翻译中始终伴随着译本的质量问题。因此,本报告将从改善学术文本翻译质量的角度,以翻译学原着《翻译简介》为素材,在实践中探讨可行的翻译策略。《翻译简介》一书由英国牛津大学英语和比较批评教授马修·雷诺兹为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撰写。该书从引人深思的视角,结合真实事件案例和当下互联网的发展,为读者展现了历久弥新翻译学的大致轮廓。《翻译简介》兼具学术性和启发性,希望其汉译本能为学界注入新的动力。本报告基于李占喜提出的关联—顺应研究路向,并参照该理论框架内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语用翻译策略选择原则,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对《翻译简介》汉译中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而补充了此前仅以关联理论或顺应理论单一视角分析学术翻译策略造成的不足。借此,既保障原文作者意图的顺利传达,又实现译文读者的认知和谐,解决了译者在翻译中遇到的如何解读原作者意图来提高翻译准确性以及如何让译文更容易被译文读者理解接受的问题。本报告借助案例分析,归纳出以下可适用于学术文本的翻译策略:在词汇层面,可借助替代、直接翻译与增加蕴含、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的合用、直接翻译与增加脚注和直接翻译来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实现译文读者的认知和谐;在句法层面,可通过直接翻译、语句重塑和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的合用,尽量保全原文写作风格,并满足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程度;在语篇层面,可通过增加和删除语篇标记语来加强译本内部逻辑关系,从而提升译文的衔接和语篇性。
裴红幸[4](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曹梦琦[5](2020)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简·奥斯汀:家庭记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关联理论是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有关交际的认知理论。威尔逊的学生厄内斯特.格特率先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经过潜心研究,格特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翻译进行了统一解释。在关联理论中,翻译被认为是原文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翻译是一种推理过程,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简·奥斯汀:家庭记录》是英国学者勒费伊的一部关于简奥斯汀家庭生活的传记,在英国被公认为最真实客观的官方传记。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简及其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生活故事,其中有大量的人物和着作名称,也涉及到很多文化语境,在翻译时要仔细斟酌。本文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研究了《简·奥斯汀:家庭记录》语言特征的翻译。从词法方面可以从词性转换和词义的语境化来进行分析,句法方面从顺译法、变序法、拆分法以及综合法来分析。最后归纳了翻译经验与教训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词句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语境的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在不断提高文字功底的同时,要加强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同时深入学习翻译理论。
刘芳弛[6](2020)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及推动,短视频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契合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自诞生后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传播媒介的主流。在这期间诞生了一批诸如“抖音”、“快手”、“秒拍”等众多短视频类移动应用,而“抖音”凭借其多元的音乐、丰富的内容、有趣的玩法在众多短视频应用中脱颖而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用户,成为短视频领域的佼佼者。本文既从商业、市场的角度,又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希望能对短视频及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首先,本文对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进行了界定,并从技术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巨额资金融入短视频市场三个方面对“抖音”的兴起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短视频类移动应用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其内容分类。另外,笔者根据“抖音”的发展特征,将“抖音”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并论述了“抖音”如日中天的发展现状。其次,论文从商业、市场的角度阐述了“抖音”成功的关键所在。“抖音”正是通过其准确的产品定位,用鲜明的酷炫、美好的产品特色满足了以年轻人为主的目标用户的需求,从而在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站稳脚跟之后,抖音”又通过邀请人气明星入驻、与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中国有嘻哈》等综艺节目合作、举办丰富有趣的线上线下活动等有力的推广策略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从而“抖音”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大赢家。本文还从目前研究鲜有涉及的艺术设计角度的对“抖音”移动应用的信息架构、视觉风格和交互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抖音”窄而浅的信息架构与其强大的推荐算法相结合,满足了用户高效获取喜爱信息的需求,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喜爱。笔者通过“抖音”的色彩、logo、功能图标等多种元素,分析了其酷炫、简洁的视觉风格。并且分别对“抖音”交互设计中的交互引导设计、交互手势设计和交互反馈设计进行了仔细分析,总结出“抖音”简单、易操作并且使用户沉浸感强的交互设计特点。最后,笔者针对“抖音”目前所存在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操作功能不够完善以及广告方面投放密集和虚假情况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通过艺术设计和商业两个角度,全方面的分析了“抖音”成功的原因,并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产品定位、设计以及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以期促进短视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谢芸芸[7](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纯真的人:爱人情史》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纯真的人:爱人情史》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作品,刘易斯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是美国现实主义的生动写照。他擅长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批判资产阶级的市侩生活并以讽刺诙谐的方式来再现美国的社会风貌。《纯真的人:爱人情史》写于1917年,描述了一对相爱的老夫妇在旅行的过程中发现商机,于是自己在度假村开了一家茶馆的故事。通过描述旅途及创业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作者塑造了美国中西部的小镇生活,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美国中西部地方风情,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由于中西语言特点、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何在精准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又力图最大程度再现原作家的文体风格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难题之一。本报告基于《纯真的人:爱人情史》前六章翻译实践撰写完成。小说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文学翻译追求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力图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这与奈达提倡的“读者反应论”相契合。“功能对等”追求语言文化间的翻译对等,它是一种动态的对等关系,提倡使用最地道的译入语重现源语的信息,重视语言的交际意义。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文学翻译,打破了语言在形式上的束缚,有利于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因此,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词汇方面,对于小说中的名词,形容词、代词及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努力找到最佳对应词,实现词汇对等;在句法层面,译者充分考虑读者反应,保证译文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在文体层面,笔者主张在译文中再现作家诙谐讽刺的风格,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效果,最终实现文体对等。
王雨倩[8](2020)在《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以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翻译为例》文中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是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变得更加重要。外国文学作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十分重要。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近年来,大量英文小说涌入国内,英文小说的翻译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英译汉的原文本是小说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可译为《圣诞回家》),其作者是派翠西亚·斯坎伦(Patricia Scanlan),于2014年出版。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艾莉森遭遇失业打击之后,逐渐意识到家庭的温暖。此次翻译实践报告节选的文本是此小说的第一章到第五章。小说文风细腻,以第三人称叙述,对话较多,通俗易懂,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使用频繁。因此,译者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汉译作为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切入点。英语中代词的分类含有物主代词,而汉语则没有物主代词,一般会用“你的”、“我的”、“你们的”之类的词来表示,不过在用汉语表示英语的物主代词时,“我的”、“你的”之类词语中的“的”字往往可以省略(陈定安,2000)。因此翻译的难点在于汉语中没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这一语法名词,但对于英语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表示,汉语会产生多个变体,也就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汉译会呈现多样化,那么翻译时应该如何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呢?译者首先将文本中的形容词物主代词修饰的名词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修饰名词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以期找到更适合的翻译方法。
曹艳霞[9](2020)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想……》(节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想……》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创作的一部意识流小说。该小说采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创作手法,通过主人公拉尔夫的思维实验和海伦的日记展现了人物真实的意识活动,揭示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与对话。值得一提的是,《想……》在语音、词汇和句子层面上体现出意识流作品的独特魅力,同时包含大量的审美信息。为了再现源文本的审美信息,本文以《想……》的汉译为基础,结合翻译美学理论,分析了审美客体在语音、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审美信息,并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了“模仿”、“改写”和“增补”等策略在忠实再现源文本审美信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认为,翻译美学理论对《想……》及其他意识流小说的解读和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郭玮钰[10](2020)在《符号消费视角下农村青年结婚消费研究 ——以邯郸市X村为例》文中认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促使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人们消费的不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而且更加关注商品所具有的代表身份、地位、品味和个性的符号象征价值。本文依据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利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邯郸市X村结婚青年及其父母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农村青年结婚符号消费表现和特征,挖掘结婚符号消费行为的多重原因,以及过度符号消费对青年自身、家庭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现阶段农村青年的结婚消费中具有明显的符号消费意味,人们消费的关注点已由物品的实用价值转向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结婚物品深受农村青年的关注并出现在结婚消费的各个阶段。另外,农村青年结婚消费的水准逐年提高,变得更加热衷品牌和追求时尚,结婚消费逐渐向高品质、大品牌、时尚化的符号消费转变。农村青年的结婚符号消费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与农村青年的尊重需要、消费心理转变密不可分;第二,家庭子女数量减少、消费重心由父母养老转移到子女婚事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都对符号消费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消费文化、“面子”观念、社区情理的影响以及市场导向的作用,都是农村青年结婚符号消费的重要原因。结婚消费中过度关注物品的符号价值,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会对农村青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造成误导,对其心理健康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也会使部分农村青年因刻意追求符号消费带来虚荣感和满足感,却忽视结婚的真正意义;还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部分家庭关系紧张;容易滋长农村社会不良风气,使得结婚中攀比炫耀、奢侈浪费等现象越发普遍,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因此,笔者针对上述负面影响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加强青年自我教育、改变家庭消费观念和净化社会民俗风气,倡导理性和适度的结婚消费观,正确引导农村青年的结婚消费行为。
二、时髦的serious(l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髦的serious(ly)(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问题 |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丁西林剧作的内容与形式之争 |
一、英语世界的高度认可 |
二、文以载道的传统标准 |
三、形式技巧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丁西林的美学主张与戏剧策略 |
一、早期新剧的发展与转折 |
二、知识精英的涉足与论争 |
(一) 吸纳中西与文理的学问 |
(二) 批判“教条主义”的戏剧观 |
(三) 提倡“使人愉快”的美学 |
三、关注受众的创作与实践 |
(一) 明确潜在的观众与读者 |
(二) 探索戏剧的主题与形式 |
(三) 试验小剧场的制度与舞台 |
第三章 丁西林对编剧技巧的移植 |
一、营造戏剧的暗示性 |
(一) 强调作家—观众的双向交流 |
(二) 编织“经济节约”的人物对话 |
(三) 留有空白与距离的戏剧结尾 |
二、发挥情境的重要性 |
(一) 建立对话与情境的关系 |
(二) 激发观众与情境的共鸣 |
三、重塑喜剧的精神 |
(一) 释放游戏的天性 |
(二) 表达男性的欲望 |
第四章 丁西林对戏剧语言的革新 |
一、对文白词汇与中西语法的杂糅 |
二、对匀称结构与多维意义的雕琢 |
三、《一只马蜂》:“西林风”的开拓之作 |
结论: 独辟蹊径的戏剧创作模式 |
附录一 丁西林年表 |
附录二 Oppression as a Situational Comedy:A Note on the Stagecraft of Ting Hsi-lin |
附录三 情境喜剧《压迫》:丁西林编剧艺术札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关联-顺应研究路向的学术文本翻译策略 ——《翻译简介》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author |
1.2 Translation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Bilingual terminology |
2.1.2 Translation tool |
2.1.3 Dictionaries and references |
2.2 Translation schedule |
2.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
3. Literature Review |
3.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ext |
3.2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cademic text based on relevance andadaptation theories |
4.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levance-Adjustabil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RATA) |
4.1 Relevance-Adjustabil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
4.2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RATA |
4.2.1 Direct translation |
4.2.2 Direct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
4.2.3 Direct translation with footnote |
4.2.4 Replacement of cultural image |
4.2.5 Combina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 |
5 Strategies fo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ransl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5.1 RATA-ba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lexical level |
5.1.1 Substitution |
5.1.2 Direct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
5.1.3 Combina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 |
5.1.4 Direct translation with footnote |
5.1.5 Direct translation |
5.2 RATA-ba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5.2.1 Direct translation |
5.2.2 Recasting |
5.2.3 Combina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 |
5.3 RATA-ba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textual level |
5.3.1 Discourse marker supplement |
5.3.2 Discourse marker omission |
6. Conclusion |
6.1 Summary |
6.2 Major findings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
References |
Appendix |
(4)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
一、俚语的界定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目标 |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选题理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
一、俚语的性质 |
二、俚语的特点 |
三、俚语的特殊性 |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
一、文化认同功能 |
二、交际改善功能 |
三、情感宣泄功能 |
四、禁忌回避功能 |
五、时尚展现功能 |
六、其他功能 |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
一、俚语的分类 |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
一、俚语的缘起 |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
一、单音节词 |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
三、声调差异 |
四、叠词 |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
一、来源一——颜色 |
二、来源二——动物 |
三、来源三——植物 |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
一、适配环境 |
二、结合对象 |
三、注重内容 |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
一、辩证思维 |
二、意象思维 |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
一、风俗介绍 |
二、例子说明 |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5)关联理论指导下《简·奥斯汀:家庭记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
2.1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e translating material |
2.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ng this material |
Chapter Three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
3.2 Post-translation review and revision |
Chapter Four Analysis framework |
4.1 Literature review |
4.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4.2.1 Basic concepts of Relevance Theory |
4.2.2 Optimal relevance |
4.2.3 Translation is a dual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
Chapter Five Case Analysis |
5.1 On the lexical level |
5.1.1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
5.1.2 Contextualization |
5.2 On the syntactic level |
5.2.1 Synchronizing |
5.2.2 Reversing |
5.2.3 Splitting |
5.2.4 Integration of the above strategies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Personal gains |
6.2 Problems to be solved |
6.3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ed text |
(6)新媒体语境下的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难点与创新点 |
2 短视频类移动应用概述 |
2.1 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发展概况 |
2.1.1 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界定 |
2.1.2 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发展原因 |
2.1.3 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发展现状 |
2.1.4 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的内容分类 |
2.2 “抖音”移动应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2.1 “抖音”的发展历程 |
2.2.2 “抖音”的现状 |
3 “抖音”的产品定位 |
3.1 “抖音”的产品特色 |
3.2 “抖音”的目标用户 |
4 “抖音”移动应用的设计特点 |
4.1 高效获取信息的架构形式 |
4.2 酷炫、简洁的视觉风格 |
4.3 友好的交互设计 |
4.3.1 明确的交互引导设计 |
4.3.2 简单、易操作的交互手势设计 |
4.3.3 直观、生动的交互反馈设计 |
5 “抖音”的推广策略 |
5.1 邀请明星入驻 |
5.2 广告宣传 |
5.3 活动推广 |
6 “抖音”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6.1 “抖音”移动应用的问题 |
6.1.1 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
6.1.2 操作功能不够完善 |
6.1.3 广告投放过于密集 |
6.2 “抖音”移动应用的解决对策 |
6.2.1 鼓励原创,为创作者提供资金扶持 |
6.2.2 进行用户调研,完善操作功能 |
6.2.3 适当投放广告,重视内容审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纯真的人:爱人情史》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1 Literature Review |
1.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1.2 Sinclair Lewis and The Innocents:A Story for Lovers |
1.3 The Applicabilit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Chapter2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
2.1 Project Background |
2.2 Source Text Analysis |
2.3 Translation Plan |
2.4 Task Process |
2.4.1 Pre-translation |
2.4.1.1 Background Knowledge |
2.4.1.2 Translation Tool Preparations |
2.4.2 While-translation |
2.4.2.1 Translation Process |
2.4.2.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2.4.3 Post Translation |
Chapter3 Case Studies |
3.1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3.1.1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
3.1.2 Translation of Pronouns |
3.1.3 Translation of Adjectives |
3.1.4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oaded Words |
3.2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3.2.1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3.2.2 Translation of Dialogues |
3.3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at Stylistic Level |
3.3.1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
3.3.2 Translation of Irony |
Conclus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8)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以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Introduction |
2.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2.2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3.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3.1 Pre-translation |
3.2 During-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
4.Case Analysis |
4.1 Possessive adjectives+concrete nouns |
4.2 Possessive adjectives+adjectives or numerals+concrete nouns |
4.3 Possessive adjectives+abstract nouns |
5.Summary |
5.1 Summary of translating |
5.2 Shortcoming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9)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想……》(节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Project Description |
Research Background |
Main Contents |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On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1.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1.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1.2.1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outside China |
1.2.2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hina |
1.3 Aesthetic Constituent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1.3.1 Aesthetic Object |
1.3.2 Aesthetic Subject |
1.3.3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
Chapter Two Features of Thinks… |
2.1 Introduction to David Lodge and Thinks… |
2.1.1 David Lodge and his Aesthetic Thoughts |
2.1.2 Introduction to Thinks… |
2.2 Features of the Text |
2.2.1 Phonetic Feature |
2.2.2 Lexical Feature |
2.2.3 Syntactic Feature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
3.1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
3.2 Imitation |
3.2.1 SL-oriented Imitation |
3.2.2 TL-oriented Imitation |
3.3 Rewriting |
3.3.1 Rewriting Phrase |
3.3.2 Rewriting Sentence Structure |
3.4 Amplification |
3.5 Summary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10)符号消费视角下农村青年结婚消费研究 ——以邯郸市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符号消费理论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调研地点及调研对象概况 |
2.1 调研地点选择 |
2.2 调研地点概况 |
2.2.1 W县和Y镇概况 |
2.2.2 X村概况 |
2.3 调研对象概况 |
第三章 X村青年结婚消费中符号消费的表现及特征 |
3.1 X村青年结婚消费中符号消费表现 |
3.1.1 婚前筹备 |
3.1.2 婚礼过程 |
3.1.3 婚后答谢和“度蜜月” |
3.2 X村青年结婚消费中符号消费特征 |
3.2.1 热衷品牌 |
3.2.2 追求时尚 |
第四章 X村青年结婚消费中符号消费的原因 |
4.1 个人层面 |
4.1.1 尊重需要 |
4.1.2 心理转变 |
4.2 家庭层面 |
4.2.1 子女数量减少 |
4.2.2 消费重心转移 |
4.2.3 经济收入增加 |
4.3 社会环境层面 |
4.3.1 消费文化 |
4.3.2 “面子”观念 |
4.3.3 社区情理 |
4.3.4 市场导向 |
第五章 农村青年结婚消费中符号消费的影响 |
5.1 农村青年层面 |
5.1.1 对青年消费观念的影响 |
5.1.2 对青年消费方式的影响 |
5.1.3 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5.2 农村家庭层面 |
5.2.1 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
5.2.2 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
5.3 农村社会层面 |
5.3.1 滋长社会不良风气 |
5.3.2 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青年自我教育 |
6.2.2 改变家庭消费观念 |
6.2.3 净化社会民俗风气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时髦的serious(ly)(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D]. 赵冬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VEGANSTYL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秦梦琪.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关联-顺应研究路向的学术文本翻译策略 ——《翻译简介》翻译实践报告[D]. 刘佩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4]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5]关联理论指导下《简·奥斯汀:家庭记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曹梦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新媒体语境下的短视频类移动应用研究 ——以“抖音”为例[D]. 刘芳弛.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7]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纯真的人:爱人情史》英译汉实践报告[D]. 谢芸芸.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8]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以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翻译为例[D]. 王雨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想……》(节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曹艳霞. 兰州大学, 2020(01)
- [10]符号消费视角下农村青年结婚消费研究 ——以邯郸市X村为例[D]. 郭玮钰. 河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