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薯品种F_(3282)凝集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靖棣[1](2012)在《农杆菌介导龙胆花色素苷5-O-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系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Lycopersicon)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具有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较为容易成活,培育时间较短,基因组DNA组成较清楚,遗传转化较容易等优点。番茄作为植物遗传转化研究中的模式植物,其研究结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质粒pCAMBIA1304为载体,龙胆UDP-葡萄糖:花色素苷5-O-葡糖基转移酶(Gt5GT7)基因为目的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以发根农杆菌菌株A4为介导系统,将Gt5GT7基因导入10种基因型番茄植株,旨在建立高频番茄遗传转化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GenBank公布的Gt5GT7基因(AB363839)序列设计引物,并分别在两端增加BglII和BstEII酶切位点,进行pcr4topo-Gt5GT7质粒的PCR扩增反应,通过试剂盒回收纯化提取Gt5GT7基因。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glII和BstEII对通过PCR扩增获得的Gt5GT7目的基因和pCAMBIA1304质粒进行双酶切。回收BglII和BstEII双酶切得到目的基因Gt5GT7和pCAMBIA1304质粒大片段,然后用Takara连接试剂盒连接Gt5GT7基因和pCAMBIA1304质粒大片段,再将连接体系转化大肠杆菌菌株DH5α。提取抗性菌落的质粒,用BglII和BstEII对质粒进行双酶切检测,结果表明,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Gt5GT7构建成功。2、采用电转化法,将构建成功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Gt5GT7导入到发根农杆菌菌株A4中。利用重组的发根农杆菌菌株A4为介导系统,采用叶盘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Gt5GT7导入番茄,以建立高频番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3、本研究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得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B5+6-BA2.0mg/L+IAA0.2mg/L-0.5mg/L;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 MSB5+6-BA2.0mg/L+IAA0.15mg/L-0.5mg/L;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MS+IBA0.5mg/L。4、以本研究中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Gt5GT7为阳性对照,以野生型番茄植株基因组为阴性对照,对通过遗传转化得到转Gt5GT7基因再生植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反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有再生植株扩增出大小为1892bp的目标条带,与阳性对照扩增出的条带位置相同,阴性对照无目标条带,初步说明目的基因Gt5GT7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DNA中。5、在转Gt5GT7基因的番茄再生植株中,表现型出现变化:未转化番茄(贼不偷)成熟果实为绿色,转基因番茄(贼不偷)再生植株成熟果实为淡橘色。
刘进增,李为兰,周峰[2](2011)在《不同的理化因素对糯米凝集素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凝集素是一种能使血细胞发生凝集的糖蛋白,同时又是食品中的抗营养因子,其凝集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研究不同的理化因素对糯米凝集素活性的影响,以便提高食物的安全性.
刘红霞[3](2008)在《合欢种子凝集素分离、部分功能鉴定和基因克隆》文中认为植物凝集素是一种含有非催化结构域并能可逆结合到特异单糖或寡糖上的植物(糖)蛋白。植物凝集素的诸多功能都与它最重要的性质糖结合专一性有关。由于植物凝集素广泛存在并且种类繁多,加之其特定的作用机理,使得植物凝集素在植物抗病虫基因工程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种子为研究材料,分离了合欢种子凝集素,研究了其理化性质及凝集素对几种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采用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的分离克隆。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进行了结构功能预测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采用硫酸铵沉淀、分子筛层析并结合蛋白超敏可逆染色试剂盒的方法纯化得到了合欢种子凝集素(Albizia julibrissin seed lectin,AJLs),用SDS-PAGE测定其相对分子量为25.4kDa,IEF-PAGE测定其等电点为7.96。蒽酮比色法测定其中性糖含量为2.65%,是一种糖蛋白;凝血活性测定表明,其最低凝集限度为1.95μg/ml,N-乙酰葡糖胺(GlcNAc,N-acetylgucosamine)是合欢种子凝集素的专一性抑制糖。2.对合欢种子凝集素的功能研究表明,凝集素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3.首次克隆得到了合欢凝集素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该cDNA全长序列由1096个核苷酸组成,开放阅读框为747个核苷酸,编码248个氨基酸。5’端和3’端各有82和267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区(UTR),3’端有polyA尾。4.利用相关软件及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站点对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的蛋白的pI为8.14,预测分子量为26.8kDa。用ClustalX1.83软件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并构建了目的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球花豆属的Parkia Platycephala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85%。5.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服务平台对合欢种子凝集素cDNA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在第12~34位氨基酸之间具有明显的疏水区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预测说明目的蛋白的α螺旋的比例在30%以上,β折叠均在20%以下,是一种混合型蛋白。应用同源建模法构建了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并采用PROCHECK软件对模型的结构质量进行了评价,最优模型为EsyPreD方法构建的模型。6.通过网络服务器平台进行了合欢种子凝集素cDNA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编码的蛋白是Glycohydro18 superfamily的新成员,具有Glycohydro18的结构功能域,活性位点位于第146~154之间(序列为LDGVDFDIE),而且有多个磷酸化位点。信号肽区域位于1~27个氨基酸,即MGTKLRNPKIILVLQVCLIMMVSTAKA。跨膜片段位于第12~34位氨基酸残基。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目的蛋白是一种分泌性蛋白(胞外蛋白)。本论文对合欢种子凝集素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含羞草亚科植物凝集素方面的研究空白,并为今后开展木本植物凝集素基因的在抗病虫研究方面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莉[4](2007)在《麝香百合和仙客来转Mn-SOD基因植株的获得及其耐热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麝香百合、仙客来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Mn-SOD基因转入植株中,通过筛选、检测,获得转Mn-SOD基因植株,并研究高温逆境胁迫对转基因和未转基因植株的生理机制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其耐热、抗衰老及其他方面的抗胁迫能力,实现品种的抗性改良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麝香百合抗性植株通过研究Mn-SOD基因转化中影响叶片转化效率的多种因素,包括Kan浓度、抑菌素浓度、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侵染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等,确立了50mg/LKan,500mg/LCef,2d的预培养,3d的共培养,OD600为0.6,侵染10min的麝香百合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百合抗性植株。2筛选出仙客来块茎诱导不定芽培养基和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以仙客来种子萌发产生的块茎为外植体,诱导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mg/L6-BA+1.0 mg/L NAA,并且遮光处理可提高分化率。仙客来不定芽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1.0mg/LIBA或MS+1.5mg/LNAA。3外源基因的检测对31个百合抗性株系进行PCR扩增,结果有9个株系扩增出663bp的特异条带,而对照百合植株无特异性条带出现,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转入百合植株中。分别对PCR检测呈阳性的5个仙客来株系(由周连霞师姐转化所得)和9个百合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有3个仙客来株系检测到一条杂交带,证明Mn-SOD基因已经转入到仙客来基因组中;而在百合株系中,未检测出杂交条带。4转Mn-SOD基因仙客来和百合组培苗对高温的抗性测定了转基因和对照仙客来和百合组培苗在36℃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显示,转基因仙客来的S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植株,细胞膜透性和MDA的含量上升的速度低于对照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植株,表明转基因植株的耐热性高于对照植株;转基因百合的SOD活性也高于对照植株,细胞膜透性上升的速度低于对照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植株,但MDA在转基因百合和对照百合植株中差异不明显。
张桂寅[5](2005)在《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棉花黄萎病是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深入研究棉花抗黄萎病基因表达规律,对有效地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培育的108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反应规律,分析了不同抗病基因型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通过系谱分析了解不同来源抗病基因的抗黄萎病性能;分析了高抗海岛棉品种和感病陆地棉品种分离世代表型症状与内部症状的关系以及表型症状对遗传方式确定的影响;采用表型症状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研究了棉花抗病性对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了海岛棉品种在黄萎病菌诱导下抗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陆地棉抗黄萎病反应规律进行研究,整个发病时期的病情发展由4个主因子决定,且第1、2主因子具有较大的方差贡献率。第1主因子(F1)主要与品种的7月26日至8月5日的黄萎病病情指数有关,第2主因子(F2)主要与品种的8月20日至9月4日的黄萎病病情指数有关。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将108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前期抗病性较好而后期发病较快的第Ⅰ类品种,其产量和纤维品质均较差;而前后期病指均较低发病缓慢的第Ⅱ类品种则小区产量最高。第Ⅲ类品种前期发病较慢,中期发病较快,产量高于第Ⅳ类品种;前期发病较快,中期发病平缓,后期仍具有较高病指的第Ⅳ类品种,小区产量较低。某一阶段的抗病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品种的抗病性。 2.分析棉花品种黄萎病病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得出,病情指数与产量呈显着负相关,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于单株结铃数减少造成。开花初期的抗病性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当第一个发病高峰到来后,抗病性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增大。抗病性对整齐度和马克隆值影响最大,对纤维长度和伸长率影响次之,对纤维比强度影响最小。利用偏相关分析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0级单株的比例与产量性状呈负相关,1级病株的比例与产量性状呈正相关,2级和3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随生育进程改变,4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关系和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基本一致。 3.分析了52个品种的系谱组成及不同来源抗性基因对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岱字棉与斯字棉血统在我国棉花抗病品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次是福字棉。抗性最好的品种具有较大比例的斯字棉血统;抗性最差的品种具有较小比例的斯字棉血统,而多数品种含有金字棉血统成分;以福字棉血统为主的品种抗性较差。 4.在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对(邯208×Pima90-53)F2、(中棉所8号×Pima90-53)F2及(冀棉20号×邯208)F2单株的黄萎病抗性进行了调查。分析表型症状与内部症状的关系得出,外部表现病级与剖杆症状病级呈显着正相关。对海岛棉与陆地棉后代抗感单株分离比例分析可知,抗黄萎病基因受1对或少数2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 5.以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15个品种为分离寄主,共分离出67个黄萎病菌系。以Pima90-53、冀棉20号、邯208和中棉所8号为鉴别寄主,对分离菌系进行了致病力鉴定,结果显示同一地块所分离的菌系由致病力连续变化的多种致病力类型组成。品种的抗性与黄萎病不同
余萍,林少琴,林玉满,林晓红[6](2000)在《甘薯品种F3282凝集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甘薯品种 F32 82 的浸取液 ,经硫酸铵分级 ,甲壳素层析后 ,再经分子筛过滤 ,获得在 PAGE上呈现单一蛋白质带的甘薯凝集素 ( Ipomoea Batatas L ectin,IBL)。IBL对鸽、兔、人血等红细胞均有凝集作用 ,其中对鸽血的凝集活性最高 ,最低凝集浓度为 0 .0 5μg/ ml。IBL除凝集红细胞外 ,还可凝集小鼠脾细胞和肿瘤细胞 ;其对热相当稳定 ,90℃加热 10 min,仍有部分活性 ;IBL对酸处理较碱处理稳定 ,但可被阿拉伯糖或乳糖等解除凝集活性。IBL的中性糖含量为 5.4 %。
二、甘薯品种F_(3282)凝集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薯品种F_(3282)凝集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杆菌介导龙胆花色素苷5-O-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番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1.1.1 抗虫转基因方面 |
1.1.2 抗病转基因方面 |
1.1.3 抗逆转基因方面 |
1.1.4 改良品质方面 |
1.1.5 作为生物反应器方面 |
1.2 番茄遗传转化技术 |
1.2.1 番茄遗传转化方法 |
1.2.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 |
1.2.3 影响农杆菌介导番茄遗传转化的因素 |
1.3 UDP-葡萄糖:花色素苷 5-O-葡糖基转移酶(5GT) |
1.3.1 植物糖基转移酶(GTs) |
1.3.2 龙胆 UDP-葡萄糖:花色素苷 5-O-葡糖基转移酶(Gt5GT7)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和质粒 |
2.1.2 植物材料 |
2.1.3 PCR 扩增引物序列 |
2.1.4 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
2.1.5 DNA Marker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2.1.7 培养基配方 |
2.2 方法 |
2.2.1 表达载体 pCAMBIA1304- Gt5GT7 的构建及重组农杆菌 |
2.2.2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表达载体 pCAMBIA1304-Gt5GT7 的构建及重组农杆菌 |
3.1.1 质粒 pcr4topo-Gt5GT7 的 PCR 扩增 |
3.1.2 质粒 pCAMBIA1304 与目的基因 Gt5GT7 的双酶切 |
3.1.3 表达载体 pCAMBIA1304-Gt5GT7 的鉴定 |
3.1.4 表达载体 pCAMBIA1304- Gt5GT7 重组农杆菌菌株 A4 |
3.2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3.2.1 Cl2灭菌时间对番茄种子发芽的影响 |
3.2.2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番茄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3 农杆菌菌液浸泡外植体的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4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外植体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5 共培养条件对番茄外植体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6 激素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番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7 激素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番茄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2.8 激素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番茄生根的影响 |
3.2.9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3.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3.3.1 再生转化植株的 PCR 检测 |
3.3.2 转基因番茄(贼不偷)果实的性状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 农杆菌的鉴定 |
4.3 无菌苗的获得 |
4.4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4.4.1 基因型对番茄遗传转化的影响 |
4.4.2 不同侵染条件对番茄遗传转化的影响 |
4.4.3 激素对番茄遗传转化的影响 |
4.5 GUS 组织化学分析法的改进 |
4.6 PCR 分子检测 |
4.7 转基因番茄果实的性状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2)不同的理化因素对糯米凝集素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糯米凝集素的提取 |
1.3 实验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温度对糯米凝集素处理的结果 |
2.2 不同pH值对糯米凝集素处理的结果 |
2.3 不同化学因子对糯米凝集素处理的结果 |
3 讨论 |
(3)合欢种子凝集素分离、部分功能鉴定和基因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 |
1.1.1 凝集素的发现及定义 |
1.1.2 凝集素的分布 |
1.1.3 植物凝集素的命名与分类 |
1.1.4 植物凝集素的性质 |
1.1.5 凝集素的功能 |
1.1.6 植物凝集素的分离及基因的克隆 |
1.2 植物凝集素在抗病虫植物基因工程中的研究概况 |
1.3 凝集素在植物抗病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
1.4 本论文的立体依据和技术路线 |
1.4.1 立项依据与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合欢种子凝集素的分离及部分性质研究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 研究方法 |
2.2.1 合欢种子凝集素蛋白粗提物的制备 |
2.2.2 合欢凝集素(AJLs)的纯化 |
2.2.3 合欢种子凝集素性质的测定 |
2.2.4 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合欢种子凝集素(AJLs)的分离纯化 |
2.3.2 合欢种子凝集素(AJLs)的性质测定 |
2.3.3 合欢种子凝集素(AJLs)N-端氨基酸的测定 |
2.4 讨论 |
2.4.1 合欢种子凝集素蛋白的分离方法的选择 |
2.4.2 关于合欢种子凝集素 |
2.4.3 合欢种子凝集素(AJLs)N-端氨基酸的测定 |
2.5 小结 |
3 合欢种子凝集素的对真菌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试验用菌种 |
3.1.2 合欢种子凝集素 |
3.1.3 培养基 |
3.2 研究方法 |
3.2.1 试验菌种的培养 |
3.2.2 不同浓度合欢种子凝集素的配制 |
3.2.3 接种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合欢种子凝集素对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3.3.2 合欢种子凝集素对真菌对菌丝生长的抑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合欢种子凝集素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4.1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剂和仪器设备 |
4.2 研究方法 |
4.2.1 合欢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
4.2.2 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片段的RT-PCR扩增、克隆和鉴定 |
4.2.3 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DNA/RNA的质量分析 |
4.3.2 合欢凝集素基因片段克隆、鉴定和序列分析 |
4.3.3 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鉴定及分析 |
4.4 讨论 |
4.4.1 关于合欢总RNA的提取 |
4.4.2 关于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的获得方法 |
4.4.3 关于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cDNA及其编码蛋白的Blast分析 |
4.5 小结 |
5 合欢种子凝集素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预测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合欢种子凝集素cDNA编码蛋白的结构分析 |
5.1.2 合欢凝集素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预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合欢凝集素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分析 |
5.2.2 合欢凝集素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预测 |
5.3 讨论 |
5.3.1 氨基酸结构预测分析 |
5.3.2 功能预测 |
5.3.3 合欢凝集素基因编码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 |
5.3.4 关于Glyco_hydro_18 superfamily |
5.4 小结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正文中应用的缓冲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附录2 论文缩略词表 |
附图 |
1.凝血活性测定图 |
2.AJLS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孢子萌发的影响 |
3.AJLS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菌丝生长影响菌丝生长的影响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获得的成果及论着目录 |
致谢 |
(4)麝香百合和仙客来转Mn-SOD基因植株的获得及其耐热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工程 |
1.1.1 植物遗传转化 |
1.1.2 植物基因工程 |
1.2 植物的氧代谢 |
1.2.1 活性氧的种类与特性 |
1.2.2 活性氧对植物的伤害作用 |
1.2.3 活性氧的清除系统 |
1.2.4 植物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
1.3 百合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3.1 百合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3.2 百合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4 仙客来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4.1 仙客来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4.2 仙客来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5 高温逆境下的生理变化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转Mn-SOD 基因麝香百合植株的获得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菌株 |
2.1.3 培养基 |
2.1.4 卡那霉素对百合叶片抗生素敏感性的确定 |
2.1.5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和抑菌素浓度对农杆菌生长的影响 |
2.1.6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麝香百合转化 |
2.1.7 抗性植株的再生 |
2.1.8 抗性植株的检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卡那霉素对麝香百合叶片的筛选压的确定 |
2.2.2 抑菌素浓度对农杆菌生长的影响 |
2.2.3 预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2.2.4 不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2.2.5 共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2.2.6 抗性植株的获得 |
2.2.7 抗性植株PCR 鉴定 |
2.2.8 抗性再生植株的Southern blot 检测 |
第三章 仙客来组织培养及转Mn-SOD 基因仙客来抗性再生植株检测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种子无菌萌发 |
3.1.3 块茎诱导分化不定芽 |
3.1.4 根的诱导 |
3.1.5 转Mn-SOD 基因仙客来抗性再生植株的Southern blot 检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由种子萌发产生的块茎 |
3.2.2 不同激素浓度对块茎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3.2.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块茎再生芽的影响 |
3.2.4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
3.2.5 仙客来抗性再生植株的Southern blot 检测 |
第四章 转Mn-SOD 基因仙客来和百合组培苗耐热性鉴定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高温胁迫处理 |
4.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转Mn-SOD 基因仙客来组培苗耐热性鉴定 |
4.2.2 转Mn-SOD 基因百合组培苗耐热性鉴定 |
第五章 讨论 |
5.1 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 |
5.1.1 抗生素浓度对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 |
5.1.2 预培养时间对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 |
5.1.3 共培养时间对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 |
5.1.4 农杆菌浓度及侵染时间对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 |
5.1.5 转化体的筛选及检测 |
5.2 仙客来种子萌发及块茎诱导不定芽的影响因素 |
5.3 转Mn-SOD 基因植株的耐热性 |
第六章 结论 |
6.1 获得麝香百合抗性植株 |
6.2 筛选出仙客来块茎诱导不定芽培养基和不定芽生根培养基 |
6.3 获得转Mn-SOD 基因百合植株和仙客来植株 |
6.4 转Mn-SOD 基因仙客来和百合组培苗的耐热性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陆地棉不同抗病基因型抗黄萎病反应规律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供试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1.3 计算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不同时期棉花黄萎病指的相关分析 |
1.2.2 棉花抗黄萎病性状因子分析 |
1.2.3 利用品种的因子得分分析不同类群的发病规律 |
1.2.4 不同类群品种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表现 |
1.3 讨论 |
第二章 黄萎病发病级别对陆地棉品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时期黄萎病抗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
2.2.2 不同时期黄萎病抗性与纤维品质的相关分析 |
2.2.3 不同发病级别单株组成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2.2.4 不同发病级别单株组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骨干品种遗传组成与抗病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52个品种主要血缘组成分析 |
3.2.2 供试品种基于血缘组成的聚类分析 |
3.2.3 不同血缘组成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分离世代表型反应症状与抗感类型划分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陆地棉感病品种×海岛棉抗病品种F_2代田间抗病表现 |
4.2.2 陆地棉抗病品种×陆地棉感病品种F_2代田间抗病表现 |
4.2.3 陆地棉感病品种×海岛棉抗病品种F_2代剖杆症状 |
4.2.4 病株剖杆症状与外部抗病性表现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棉花抗病性对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群落结构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分离寄主抗病性对黄萎病菌系致病力的影响 |
5.2.2 分离寄主抗病性与黄萎病菌系的培养特性 |
5.2.3 不同黄萎病菌系对培养温度的反应 |
5.2.4 不同分离寄主分离菌系的ISSR分子鉴定 |
5.3 讨论 |
第六章 黄萎病菌诱导下棉花抗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RNA提取方法的改进 |
6.2.2 差异RNA的提取 |
6.2.3 cDNA合成 |
6.2.4 海岛棉抗黄萎病品种比马90-53 cDNA-AFLP分析 |
6.2.5 差异片段的回收和二次扩增 |
6.2.6 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 |
6.2.7 克隆序列同源性分析 |
6.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甘薯品种F3282凝集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甘薯凝集素的提取纯化 |
1.2.2 甘薯凝集素的纯度测定 |
1.2.3 甘薯凝集素的性质测定 |
2 实验结果 |
2.1 甘薯凝集素的提取纯化 |
2.2 纯化的IBL的凝血活性 |
2.3 IBL对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凝集活性 |
2.4 IBL的糖抑制 |
2.5 IBL的热稳定性 |
2.6 IBL的酸碱稳定性 |
2.7 IBL的中性糖含量 |
3 讨 论 |
四、甘薯品种F_(3282)凝集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杆菌介导龙胆花色素苷5-O-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D]. 孙靖棣. 吉林师范大学, 2012(03)
- [2]不同的理化因素对糯米凝集素活性的影响[J]. 刘进增,李为兰,周峰.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03)
- [3]合欢种子凝集素分离、部分功能鉴定和基因克隆[D]. 刘红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4]麝香百合和仙客来转Mn-SOD基因植株的获得及其耐热性鉴定[D]. 陈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D]. 张桂寅.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 [6]甘薯品种F3282凝集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J]. 余萍,林少琴,林玉满,林晓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