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沙林滴灌技术研究

避沙林滴灌技术研究

一、沙地防护林滴灌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娇[1](2020)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人工植被防治沙害是国际上公认的沙区生态重建和沙害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水分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功能正常的关键因子,也是制约植被生长的最大限制因子,在防风固沙、遏制沙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耗散的主要途径,参与并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受到土壤、植被和大气交界面的生物物理和环境过程的影响。光合作用作为生理代谢和物质积累的基本单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是分析植物生长和代谢对环境响应的重要环节。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西北部,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贯穿其中的沙漠公路防护林可有效的防治风沙侵蚀。本研究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防护林带,选择沙拐枣和梭梭两个树种,设置三个灌水量(W1=17.5 L(株次)-1,W2=25 L(株次)-1,W3=35 L(株次)-1),三个灌水周期(F1=10 d,F2=20 d,F3=40 d),通过对林地土壤水分、植物茎流和光合特征的测定,综合研究了1)不同灌水处理下的防护林土壤水分动态;2)沙拐枣和梭梭在不同的灌溉制度下的蒸腾特征及水分利用特征;3)沙地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适应机理;4)塔克拉玛干沙漠公里防护林灌溉系统节水的适宜性和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水分动态在垂直深度上,依据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特征可将0-100 cm土层分为3层,土壤水分速变层(0-30 cm)、水分中变层和水分相对稳定层。水分中变层的下限和水分稳定层的上限与灌水量、植物类型和植物根系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应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在时间尺度上,灌水后浅层0-60 cm土壤水分变化可以分为快速下降期(1-9 d)、缓慢下降期(9-19 d)、相对稳定期(19-39 d)。6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灌水后下降缓慢,下降速率明显小于0-60 cm深度,200 cm以下土壤水分对60-200 cm土壤水分有补给。0-100 cm土壤贮水量在灌水后第1-9天与天数呈三次多项式关系,拟合结果R2均达到0.88以上。5-9月土壤0-300 cm含水量均值来看,在10 d灌水周期下沙拐枣和梭梭林地均为W3>W1>W2;在20 d和40 d灌水周期下沙拐枣林地W2>W3>W1,梭梭林地W3>W2>W1。灌水量、植物类型、大气因子植物根系生长状况等对土壤水分变化均有影响,5、6、7月植物生长旺盛且气温逐渐增高,属于土壤水净消耗期,8、9月植物生长速率减缓,且气温降低,属于土壤水净补给期。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值7月<8月<9月。同一处理土壤含水量在8月和9月之间差异不显着,而7月和8月、7月和9月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P<0.05)。(2)沙拐枣和梭梭茎流特征相较于沙尘天,晴天植物夜间茎流量占全天茎流量的比重较小。相同灌水处理下,沙拐枣在W3F1处理下晴天茎流通量为沙尘天的5.3倍,其它处理晴天为沙尘天的大约1.5倍;梭梭在W2F1处理下晴天茎流通量为沙尘天的5.5倍,其它处理晴天为沙尘天的3.5倍左右。沙拐枣和梭梭均在夜间保持有一定的茎流通量,分别占全天茎流通量的14.3%-24.9%和7.3%-10.4%。沙拐枣和梭梭茎流在日出后开始启动,分别在10:00-13:00和13:00-15:00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沙拐枣下降速率较快而梭梭下降速率缓慢,梭梭在白天长时间保持较高茎流通量,相较于沙拐枣,梭梭表现出较强的耐干旱能力。两种植物枝条茎流通量日变化在不同处理下均出现“单峰”和“双峰”两种曲线,“双峰”曲线并不在灌水量最小的处理上,与植物吸水层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更大。两种植物茎流与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时滞,相关性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沙拐枣茎流通量在6月和8月最大,9月最小,梭梭8月最大。利用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实时监测数据以及植物物候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对沙拐枣和梭梭茎流进行拟合,拟合曲线R2均大于0.96,拟合效果较好,BP-神经网络模型在个体尺度上可以用于植物茎流拟合,但由于茎流与环境因子存在时滞,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拟合结果较差,在拟合时应注意这一问题。(3)沙拐枣和梭梭光合特征沙拐枣Pn日变化曲线在三个灌水量处理下均为双峰曲线,梭梭Pn日变化曲线在W2处理为双峰曲线,W1和W3为单峰曲线。沙拐枣Pn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21.70%,W1处理反而比W3处理增大0.10%;Tr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26.89%,W1处理比W3处理增加0.09%。梭梭Pn日均值W2处理下比W3下降30.71%,W1处理比W3处理低0.03%;Tr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44.02%,W1处理反而比W3处理增加了18.96%。沙拐枣比梭梭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轻度水分胁迫(W1)下沙拐枣主要通过在清晨提高Pn且午间采取光合午休来提高WUE,梭梭在午间采用高蒸腾的方式避免高温对叶片的伤害而导致WUE下降;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大,梭梭和沙拐枣Pn和Tr均减小但Tr降低更多,以此来提高WUE。水分胁迫下沙拐枣和梭梭LSP、LCP、Rd降低,植物在遭受水分胁迫时光合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光抑制,但在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在大气RH较高时,对土壤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表现为LSP和Pnmax的上升,使土壤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的影响减小。(4)防护林最优灌水制度结合土壤贮水量、植物光合和茎流状况,沙拐枣林地可采用单次17.5 L(株次)-1、10 d灌溉周期的节水制度,梭梭可采用35 L(株次)-1、40 d灌溉周期的节水制度。综上所述:防护林在现有的灌溉制度下还有一定的节水空间,沙拐枣和梭梭光合和茎流特征在相同的灌水制度下表现不同,在制定节水制度时应当加以区分。本研究利用田间控水试验土壤水分特征和植物光合茎流特征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全面的解析不同的灌水措施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且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了植物茎流特征,并在模型中加入了物候指数,使得模型拟合精度更高,可以为防护林体系合理水分灌溉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生态防护林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霍文[2](2020)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局地气候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极端干旱。随着石油基地的建成,在研究区的自然沙陇剖面上形成了面积达2 km2的人工绿地。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引起气象特征参数连锁反应,导致近地层能量分配格局改变,局地性气候与沙漠气候形成了强烈反差,我们亟需解析在气候差异下,各项气象参数的变化区间;了解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通量参数的差异;评估陆面参数化方案对人工绿地局地性气候的响应程度。正是以此为目标,通过高精度观测仪器和先进试验手段,在生长季,获取人工绿地和自然沙地同步观测数据,同时针对绿地边缘效应,同步开展强化观测试验,利用理论研究、试验数据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定量地解析不同下垫面局地性气候的差异性;揭示感热、潜热时间分布位相差异的原因机理;利用陆面过程模拟与观测事实进行参数对比分析,评估参数化方案对局地性气候的响应程度,为沙漠-绿洲地气之间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提供科学试验数据支撑和研究基础。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从日出到正午,自然沙地升温速率大于人工绿地;正午到日落则相反。人工绿地增温至极值比自然沙地滞后2 h。夜间人工绿地边界温度一般高于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中心区域。在下垫面状况差异、局地环流作用、小地形共同影响下,人工绿地(中)日较差>自然沙地(西)>人工绿地(东)>人工绿地(西)。四季夜间均存在逆温,冬季1月逆温强度最大,最大逆温差为12.8℃,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夏季最小,最大逆温差6.4℃。2)平均风速季节变化: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第三、冬季最小。日间大于夜间,自然沙地风速变幅大于人工绿地。春季,自然沙地日平均风速差3.0 m/s,人工绿地中心1.8 m/s,人工绿地东西边界分别为2.0 m/s与2.2 m/s。将自然沙地的平均风速量化为1.0 m/s,春季绿地边界风速递减率为35%;绿地中心风速递减率为68%。夏季绿地边界风速递减率为30%;绿地中心风速递减率达到71%。沙地与绿地夏季比湿最大、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冬季最小。3)FAO56-PM蒸散模型适用于干旱背景下的人工绿地,计算值与观测值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人工绿地(中)0.933,人工绿地(东)0.943,人工绿地(西)0.942。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m平均温度、2m平均风速、饱和水汽压斜率是影响蒸散发计算的主要因素。4)沙地与绿地(地面长波辐射)差值区间为-30-20 W/m2。土壤水分变化是造成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地表反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工绿地的滴灌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传递到表层具有滞后效应,影响了地表反照率的月变化。净辐射的主要耗能形式以H和G0为主,其中H最大,LE最小。夜间以G0为主。日间以H为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环境影响下,人工绿地的能量分配格局与自然沙地基本一致,而在植被的生长期与茂盛期,LE的通量消耗份额会增加,能耗比增加1.5%左右。5)冬季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的不闭合率均在50%以上,且人工绿地的拟合系数很低。在其他季节,人工绿地的不闭合率优于自然沙地,这也是地表能量残差D值较小的反映。由地形起伏与下垫面共同影响,不同下垫面能量闭合存在差异。6)CLM3.0模式对自然沙地辐射模拟精度高于人工绿地。人工绿地向下的长波辐射在春季和夏季被低估,自然沙地模拟偏差则在±0.02以内。模拟的高反照率值与观测值相比有所延迟,反照率被高估。太阳反射辐射高估了6-19 W/m2。在峰值区模式低估了向上长波辐射,低估值在2-25 W/m2之间。自然沙地向上长波辐射模拟精度高于人工绿地。此外,净辐射的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也存在差异,RMSE区间为35-70 W/m2。7)在沙漠地区,H的模拟能力高于LE,自然沙地通量模拟精度优于人工绿地,这说明模式对沙漠干旱地区水汽传输模拟机制有待改善。模式高估了人工绿地H,低估了自然沙地H,人工绿地RMSE为45.6 W/m2,自然沙地RMSE为25.1 W/m2。模式对土壤温度模拟相关系数较高,均在0.97以上,在温度高值区存在低估,中上层土壤温度模拟精度自然沙地高于人工绿地,深层土壤温度模拟精度人工绿地优于自然沙地。土壤湿度模拟效果差,自然沙地相关系数高于人工绿地,最高可达0.83。土壤湿度模拟偏差均为正偏差,模拟值偏移值较大,特别是深层土壤湿度,其中自然沙地偏移值大于人工绿地,因灌溉,人工绿地模拟精度含有“虚高”。

周颖,杨秀春,金云翔,徐斌[3](2020)在《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深受荒漠化危害,长期以来把防沙治沙作为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北方沙漠化地区现已形成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但是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模式类型,缺少系统地分类归纳与特征提炼,研究多关注点上的治理,缺乏从宏观战略层面上的整合与梳理,导致分类结果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性不强。我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基于国家防沙治沙战略重点及沙产业发展目标,将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划分为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等五大类型,详细阐明不同模式的技术要点、基本特征、产业结构及实施效果,指出传统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未来应理清不同模式分类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细化防沙治沙治理模式的定量化分类的研究方法、凝练与总结区域适宜的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与路径特征,为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提供参考。

方宾伟[4](2018)在《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我国60多年的防沙治沙的历史,期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积累了大量的治沙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每隔五年左右的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漠化现象,整体生态还在不断的恶化。基于防沙治沙的可持续角度出发,1984年,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沙产业构想,指出了防沙治沙不仅仅在于治理,也要开发,要把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关键在于改善经营和优化管理。自从提出沙产业的构想以来,全国各地沙产业蓬勃发展,早已实现了钱老上亿产业的目标。但是,沙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产业持续性问题,为了解决沙产业经营过程中可持续问题,本文尝试从不同经营模式视角出发,找出阻碍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因素,并提出对经营模式优化和创新的构想,保障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分为十一个章节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国内外对沙产业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动态,并就国内外发展状态进行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针对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决研究范畴问题;第三章,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首先针对沙产业参与主体进行利益分析,构建沙产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第四,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的经营模式。主要介绍新疆沙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主要沙产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五,第六和第七章分别针对政府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分析。主要介绍模式经营特征、经营下沙产业经营绩效、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式缺陷及优化途径;第八章,新疆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村庄为研究单位,以农户视角研究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营借鉴及创新。首先介绍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先进经验,然后在上述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模式,最后以第八师149团沙产业经营作为案例进行示范研究;第十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第十一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沙化现象依然严重,沙化土地扩展出现减缓趋势。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底,新疆沙化土地面积为74.71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44.87%。而沙化土地扩展情况来看,2010-2014新疆沙化面积增加367.18平方公里,与上次沙化统计比较,减少了46.85平方公里。2.新疆沙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化程度低。从发展规模来看,据统计新疆南疆沙产业面积达到1288.98万亩,东疆89.98万亩,北疆39.92万亩。从新疆沙产业加工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加工企业分布较多的阿克苏也不过82家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多是原材料的初步加工,并不具备产品的深加工能力。3.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的缺陷是高投入,低产出。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独立的监督机构,提高代理效率;二、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实现中央政府与农户的直接对接。三、尝试寻找合作发展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公司主导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分配不均。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中介组织,强化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二、引入监督机构,促进公司和农户的融合。三、途径三:引入合作组织,外部问题内部化解决。家庭主导经营模式下存在规模小和资源不足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一、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形式。二、寻求合作制发展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现状4.沙产业经营中,影响经营者对不同经营模式选择有四个显着的影响因子。第一,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对经营模式有显着影响。经营者文化程度越高,在选择模式是会选择效率比较高的经营模式,也会通过改变自身情况进入效率较高的经营模式。第二,沙产品商品率对经营者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沙产品商品率越高,经营者越可能选择政府或者公司型经营模式。第三,融资效果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经营者融资能力越强,越倾向于自己经营沙产业。第四,政府扶持力度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政府扶持力度越高,经营者自我经营的意愿越大。5.新疆沙产业创新模式是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主要包括三种经营方式:一、政府+农户。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农户按照股份进行合作,政府提供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农户通过自己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入股,最终的产品收益按照股份进行分配。二、政府+公司。这种模式下,政府不仅仅作为投资方,也是监督方,主要是考虑到沙产业的特殊性,沙产业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合作中,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要在政府的监督下保持平衡的发展。三、政府+公司+农户。这种形式是结合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的力量形成的合作制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控股,其他两个经营主体可选择代表进入董事会,形成了共同治理的局面,最大的发挥各个利益体的资源禀赋,促进沙产业的可持续经营。

郑夏明[5](2018)在《艾丁湖流域不同年限梭梭生态林综合效益分析》文中提出艾丁湖流域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问题就是土地荒漠化。目前,接种了肉苁蓉的梭梭林,在艾丁湖流域构建起了防护林体系,效益显着。但是对于该种植模式在艾丁湖流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综合效益评价,其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艾丁湖北部的接种了肉苁蓉的一年生梭梭林、三年生梭梭林和未接种肉苁蓉的五年生梭梭林为样本,以原生荒漠为对照,在整个生长季内测定梭梭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综合效益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梭梭林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与孔隙度,且在时空分布上更加合理。四个试验地的土壤有机质差异不大。接种了肉苁蓉的梭梭林在生长季结束后植被生物量显着增加。梭梭林生物多样性、粗糙度和防风效益在生长季结束后有显着提升。生长季节梭梭林地气温低于林外空旷地且林内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湿度,寄生肉苁蓉的梭梭林内空气湿度大于五年生国家公益梭梭林。(2)在造林成本、五年抚育成本以及林产品收益方面:一年生梭梭林>三年生接种肉苁蓉梭梭林>五年生梭梭林。一年生梭梭林的五年内净经济收益为238237.00元/hm2,三年生梭梭林的五年内净经济收益为212671.50元/hm2,而五年生国家公益梭梭林的五年内净经济收益是负值。接种了肉苁蓉的梭梭林投资回收期为3 a,且梭梭林成林后的每年均有稳定的林产品经济收益(86175.00~94119.00元/hm2)。(3)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效益评分:三年生接种肉苁蓉的梭梭林(37.00)>一年生梭梭林(40.94)>五年生梭梭林(21.90)。综合效益最佳的是三年生接种肉苁蓉的梭梭林。

王春媛[6](2017)在《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沙害综合治理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改变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做法,将内蒙古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协同进行、互为保障。研究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阿拉善左旗黄河西岸巴音木仁苏木境内,总面积为1000km12,东临黄河与乌海市接壤,西接广袤的乌兰布和沙漠,南连阿拉善盟乌斯太经济开发区,北靠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论文在野外实地调查、地理信息资料分析、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掌握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土流失等现状,结合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示范区相关规划设计。对研究区进行系统诊断与分析,以防沙治沙和发展经济相结合为原则,对研究区进行规划。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研究区的植被,按其盖度可划分为高盖度(植被覆盖度大于50%)、中盖度(植被覆盖度在30%-50%之间)、低盖度(植被覆盖度在10%-30%之间)和极低盖度(植被覆盖度小于10%)四种植被类型区,其面积分别为5.74、78.81、234.64、680.81 km2。各类型区占总面积(1000 km2)比为0.6%、7.9%、23.4%、68.1%。对研究区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进行生态保护,中、低盖度植被区,植物集中连片,种类较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具有很好的固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和健康经营,对于集中连片的原生植被,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必要时设置网围栏,进行封育保护。依照天然规律,遵循自然修复能力加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进一步修复与完善。(2)研究区应采用“三纵多横”的防沙治沙治理模式,带线防护体系包括研究区西侧外缘沙漠前沿阻沙林带,这是研究区沙害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即要求“固”,同时又必须具备“阻”的功能,固阻兼备;磴-乌二级纵向穿沙公路沿线景观护路林带,打造成为贯穿整个研究区的护路景观廊道;研究区东侧沿黄景观护岸林带,保护黄河沿岸湿地和居民村落,兼有景观效果;横向护路护渠阻沙林带,沿支线道路布设防风固沙屏障,与三条纵向防护林带有机连接,可形成覆盖整个研究区的防护林框架;同时对研究区内的农田采取农田防护林网进行保护,分为普通农作物种植区和多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对研究区内的高大流动沙丘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3)由于该区气候条件恶劣,很多在其他沙区已经成功的治理措施和模式,在这里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对一些有使用前景,但又没有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技术,需进行一定规模的实验示范,以确定其可行性和操作方式。试验示范工程包括:植物活沙障试验示范工程、化学固沙试验示范工程、沙东青复壮更新试验示范工程、公路沙害防治试验示范工程、万亩梭梭林试验示范工程和抗性植物材料引种栽培试验示范工程。本研究改变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做法,使沙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相互促进,互为保障,相得益彰,同时可以有效遏制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沙和沙尘暴对当地和异地人居环境造成的危害,减少或消除泥沙对河套及下游平原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为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提供治理模式和经验。

李懿洋[7](2016)在《通霍铁路沿线植被恢复技术措施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被恢复是治理沙漠化土地的根本措施,分为人工植被建设和天然植被恢复两部分,其中通霍铁路沿线植被恢复以人工植被建设为主体。本文首先对位于科尔沁沙地通霍铁路沿线两侧人工林分析建设技术和效果后得出:通霍铁路近几年来在树种选择、提高保存率等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种立地类型中造林成活率均为75%以上,其中低洼盐碱地平均造林成活率为81.80%,沙土地平均造林成活率为82.04%,草甸土地平均造林成活率为89.59%,达到了在风沙干旱地区造林标准,在铁路沿线不仅形成了连续林带,而且抑制了沙漠化土地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不同立地类型造林保存率差异较大,草甸土地造林保存率为86.89%、低洼盐碱地造林保存率为63.11%,沙土地造林保存率为57.73%。主要原因是沙土地蓄水能力低,在后期粗放抚育管理下,林木因土壤水分亏缺而死亡。造林树种的选择主要有哲林4号杨、旱快柳、丁香、樟子松、锦鸡儿、柽柳、家榆,其中哲林4号杨在不同立地树高、胸径、冠幅具有显着性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杨哲林4号杨适于水肥条件较好地段:锦鸡儿在不同立地株高、冠幅不具有显着差异,主要原因锦鸡儿根系吸收水分能力强,在不同立地长势差异不明显;丁香由于新生枝条发生冻害,在不同立地株高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冠幅具有显着性差异。近年来,大面积杨树“小老树”现象及沙土地造林保存率低下现象表明:水分是人工林建设过程中重要因素,同时对照试验也进一步指出,在相同的立地类型,杨树(哲林4号)在有充足的水分下造林保存率可以从75.67%提升到92.21%,平均地径由8.92cm提升到14.28cm,平均树高由422.83cm提升到498.58cm,平均冠幅176.00cm提升到201.49cm,说明了水分对提高保存率及长势具有显着作用。天然植被的恢复方法主要为封育,对天然草地和人工林围封表明,封育有助于植被恢复和抑制沙漠化土地的扩张。其中围封天然草地共出现30个物种,围封人工林地共出现21个物种,放牧地段共出现9个物种,表明了围封增加物种多样性。同时封育也极大控制了外来入侵物种少花蒺藜草的传播,抑制了外来入侵物种少花蒺藜草在通霍铁路沿线的传播。封育过程中主要树种为榆树、杨树、柳树,其中榆树为80.63%、杨树16.69%、柳树2.68%,过多的野生榆树会对铁路行车安全造成影响,对野生榆树在铁路沿线两侧的分布规律分析后得出,由于植物的趋光性,东西走向铁路阴坡处有大量榆树生长在坡上部分,且长势也好于坡下半段,极易对铁路行车产生影响,为安全事故隐患多发区,需制定防控措施。为科学合理提高水资源利用,对集二线滴灌造林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通霍铁路实际情况,提出了滴灌造林在通霍铁路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针对在通霍铁路沿线植被恢复过程中遇到的农林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研、走访、踏查等方式,提出应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划分区域,根据立地类型,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并且大力发挥铁路防护林在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大利,孙玲萍,马鹏程[8](2016)在《滴灌技术在治沙造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开展滴灌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可显着改善林木生长状况,提高沙化区域植被覆盖度。

靳正忠,雷加强,徐新文,李生宇[9](2014)在《沙土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质量的咸水滴灌效应》文中认为采用Biolog-eco法、PLFA法和PCR-DGGE法,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中不同矿化度滴灌水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定量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分析了土壤肥力质量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滴灌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碳源代谢、遗传基因和脂肪酸种类)差异明显,而高矿化度滴灌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活性较低。IFI值在不同矿化度灌水的林地间差异极显着,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显着;IFI值随灌水矿化度升高而减小;0—5 cm表层土壤的IFI值明显小于其下层的土壤。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和脂肪酸多样性指数与土壤IFI值存在乘幂函数关系,而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指数与IFI值有多项式关系,对土壤肥力质量起着明显的正向贡献。

程钢[10](2013)在《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过去60年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是天山北麓乃至整个新疆绿洲发展的缩影。60年间,垦区在一片荒漠和天然绿洲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南接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大型绿洲经济带,成为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之一。期间,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垦荒者们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了优良生物物种,较显着地改变了流域的生物结构,与开发前相比,总生物量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石河子绿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片荒漠和荒漠草原被开发成为耕地,人工绿洲替代了广袤的荒漠和天然绿洲,过去分散的古老绿洲斑块联结成片,绿洲面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绿洲外缘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并带来了盐渍化、尾闾湖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污染、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改变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不同程度地增加,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保持平衡,牧草地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引起系统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间,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4.64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52年间增加了78.81%,各项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持续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接近临界,绿洲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过去60年来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是绿洲存在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利用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但就绿洲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几近极限,今后该区绿洲农业开发的方向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绿洲农业生产结构与产业布局,增粮减棉,扩草兴牧,扩园植林,促进农牧结合,优化绿洲土地利用,实现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业开发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措施:创新农地制度,保障生态用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兵地关系,实现垦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沙地防护林滴灌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地防护林滴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沙漠区土壤水分运移研究现状
        1.2.2 荒漠植物干旱胁迫下的光合特性研究现状
        1.2.3 荒漠植物干旱胁迫下的茎干液流研究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介绍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动态
        2.2.2 沙地植物耐旱的生理响应机制
        2.2.3 沙地植物耐旱的水分利用机制
        2.2.4 微咸水生态再利用的可行性评价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灌水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0-1m水分含量动态
        3.3.2 土壤贮水量变化
    3.4 讨论
        3.4.1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
        3.4.2 土壤水分时间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灌水制度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水周期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4.3.2 不同灌水制度下土壤剖面水分在灌水周期内的时间变化
        4.3.3 不同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对灌水制度的响应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护林沙拐枣和梭梭的耗水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天气条件下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日变化
        5.3.2 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日动态规律
        5.3.3 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季节变化及对灌水制度的响应
        5.3.4 植物茎流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5 植物茎流模型拟合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灌溉制度下植物光合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环境因子日变化及土壤水盐含量
        6.3.2 不同灌水量对作物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6.3.3 不同灌水量下植物水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日变化
        6.3.4 不同灌溉量下光响应参数月份间变化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局地气候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漠物理属性
        1.2.2 沙漠天气
        1.2.3 沙漠气候研究进展
        1.2.4 沙漠小气候研究进展
        1.2.5 沙漠边界层研究进展
        1.2.6 沙漠地区陆面过程及其参数化研究进展
        1.2.7 沙漠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域气候背景与观测仪器简介
    2.1 研究区概述
        2.1.1 新疆气候特征
        2.1.2 塔克拉玛干沙漠简介
        2.1.3 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背景简介
        2.1.4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气候特征
    2.2 观测仪器简介
        2.2.1 人工绿地观测仪器介绍
        2.2.2 自然沙地观测仪器介绍
    2.3 加密观测试验与各章数据简介
        2.3.1 加密观测试验简介
        2.3.2 各章数据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和自然沙地局地气候差异性研究
    3.1 研究时段代表月气候概况
    3.2 局地气象因子差异
        3.2.1 数据说明与预处理
        3.2.2 温度特征
        3.2.3 风速特征
        3.2.4 比湿特征
    3.3 蒸散的计算与变异研究
        3.3.1 试验设计简介
        3.3.2 数据与计算方法
        3.3.3 计算值与观测值对比
        3.3.4 变异性规律研究
    3.4 本章结论
    讨论
第四章 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辐射与能量平衡比较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地表辐射收支特征比较研究
    4.3 地表能量通量的特征比较研究
    4.4 地表能量闭合特征比较研究
    4.5 本章小结
    讨论
第五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陆面过程模拟与分析
    5.1 资料和模式
        5.1.1 观测站点与资料
        5.1.2 模式介绍
    5.2 大气强迫数据对比
    5.3 辐射对比验证
    5.4 通量对比验证
    5.5 土壤温度对比验证
    5.6 土壤湿度对比验证
    5.7 模拟性能比较
    5.8 本章小结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1.1 局地气候差异性研究
        6.1.2 能量平衡差异性研究
        6.1.3 参数化模拟试验评估研究
    6.2 论文主要贡献及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的主要模式
2 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
    2.1 模式分类的原则
    2.2 模式类型的划分
3 沙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3.1 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
        3.1.1 草库仑模式
        3.1.2 “小生物圈”模式
    3.2 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
        3.2.1 公路与铁路固沙治沙模式
        3.2.2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模式
    3.3 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3.3.1 库布齐沙漠化治理模式
        3.3.2 沙产业与林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3.4 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3.4.1 农-林-牧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3.4.2 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3.5 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3.5.1 “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3.5.2 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4 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展望
    4.1 存在问题
    4.2 研究展望

(4)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
        1.3.1 国内相关内容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沙产业
        2.1.2 沙地产业与沙产业
        2.1.3 沙区产业与沙产业
        2.1.4 沙产业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沙产业相关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博弈理论
        2.2.5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
    3.1 沙产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3.2 沙产业经营中参与主体利益分析
        3.2.1 参与主体的利益取向
        3.2.2 参与主体利益冲突分析
        3.2.3 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分析
        3.2.4 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的构建
        3.2.5 参与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3.3 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的解释
        3.3.3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3.4 确定指标权重
    3.4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
        3.4.1 沙产业经营可持续的特征
        3.4.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原则
        3.4.3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三大目标的统一
    3.5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
        3.5.1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结构
        3.5.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基本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
    4.1 新疆沙化现状
    4.2 新疆沙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4.3 新疆沙产业发展现状
        4.3.1 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3.2 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4 新疆沙产业实地调研数据分析
        4.4.1 指标说明
        4.4.2 数据来源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
    5.1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
        5.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5.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5.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5.1.4 模式特征
    5.2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 政府主导模式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3.1 指标体系构建
        5.3.2 模型设定
        5.3.3 结果分析
    5.4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5.5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5.5.1 优化目标
        5.5.2 优化原则
        5.5.3 优化途径
第六章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
    6.1 公司型经营模式
        6.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6.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6.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6.1.4 模式特征
    6.2 公司型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6.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公司主导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6.3.2 结果分析
    6.4 公司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6.5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6.5.1 优化目标
        6.5.2 优化原则
        6.5.3 优化途径
第七章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
    7.1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
        7.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7.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7.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7.1.4 模式特征
    7.2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7.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7.2.2 结果分析
    7.3 家庭主导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7.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7.3.2 结果分析
    7.4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7.5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7.5.1 优化目标
        7.5.2 优化原则
        7.5.3 优化途径
第八章 新疆沙产业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8.1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子的选取
        8.1.1 影响因子的界定
        8.1.2 选取原则
        8.1.3 选取影响因子
    8.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8.2.1 数据来源
        8.2.2 计量模型构建
        8.2.3 回归结果分析
    8.3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选择的结果分析
        8.3.1 村庄特征影响因素
        8.3.2 经济影响因素
        8.3.3 社会影响因素
        8.3.4 政策影响因素
    8.4 小结
第九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及创新
    9.1 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9.1.1 以色列沙漠农业经营模式
        9.1.2 内蒙古沙产业经营模式
        9.1.3 甘肃沙产业经营模式
        9.1.4 宁夏沙产业经营模式
    9.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
        9.2.1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9.2.2 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9.2.3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9.2.4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9.2.5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合作途径
    9.3 新疆兵团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案例研究
        9.3.1 八师149 团经济基本概况
        9.3.2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的背景
        9.3.3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项目效益分析
        9.3.4 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9.3.5 八师149 团实现沙产业可持续经营对策建议
第十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10.1 建立沙产业优惠政策协调机制
    10.2 建立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考核机制
    10.3 建立科技与信息服务机制
    10.4 建立沙产业生态补偿机制
    10.5 健全管理体系
    10.6 健全技术保障体系
    10.7 健全金融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艾丁湖流域不同年限梭梭生态林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种植年限梭梭林的生态效益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种植年限梭梭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种植年限梭梭林的综合效益评价
    4.1 数据处理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沙害综合治理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沙害综合治理
        1.2.2 国内沙害综合治理
        1.2.3 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气候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
        2.2.4 土壤
        2.2.5 水文
    2.3 社会经济
    2.4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资源条件分析
    4.1 自然条件分析
        4.1.1 气候资源
        4.1.2 土地资源
        4.1.3 水资源
        4.1.4 植被资源
    4.2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4.2.1 交通
        4.2.2 电力通讯
        4.2.3 人口现状
5 措施布局与方案设计
    5.1 原有植被生态保护布局与健康经营
    5.2 研究区带状防护体系框架布局与设计
        5.2.1 研究区西侧外缘沙漠前沿阻沙固沙林带
        5.2.2 磴-乌二级纵向穿沙公路沿线景观护路林带
        5.2.3 研究区东侧沿黄景观护岸林带
        5.2.4 横向护路护渠阻沙林带
    5.3 农田防护林网结构与配置设计
    5.4 高大流动沙丘区综合治理措施设计
6 防沙治沙技术典型工程
    6.1 植物活沙障典型工程
    6.2 化学固沙典型工程
    6.3 沙冬青复壮更新典型工程
    6.4 公路沙害防治典型工程
    6.5 万亩梭梭林典型工程
    6.6 抗性植物材料引种栽培典型工程
7 投资估算、效益分析
    7.1 投资估算
    7.2 效益分析
        7.2.1 生态效益
        7.2.2 经济效益
        7.2.3 社会效益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7)通霍铁路沿线植被恢复技术措施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线路地理位置和路径
    2.2 自然特征
        2.2.1 地形地貌及土质
        2.2.2 地层及构造
        2.2.3 水文特征
        2.2.4 地震烈度
        2.2.5 气象特征
    2.3 通霍铁路社会经济状况
    2.4 通霍铁路沿线病害
        2.4.1 水害
        2.4.2 沙害
        2.4.3 冻害
        2.4.4 雪害
        2.4.5 草害
3 通霍铁路沿线人工林建设技术与效果研究
    3.1 人工林建设技术分析
        3.1.1 立地类型划分
        3.1.2 主要树种的选择分析
        3.1.3 整地方法
        3.1.4 造林季节
        3.1.5 林带结构与栽植方式
        3.1.6 抚育管理措施
    3.2 人工林建设效果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不同立地类型造林成活率
        3.2.3 不同立地类型造林保存率
        3.2.4 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比较分析
        3.2.5 哲林4号杨在不同立地类型生长状况
        3.2.6 锦鸡儿在不同立地类型生长状况
        3.2.7 丁香在不同立地类型生长状况
    3.3 水分对造林保存率及生长量影响的分析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4 天然植被的恢复技术与效果分析
    4.1 天然植被恢复技术
    4.2 天然草本植被恢复效果研究与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三种类型样地天然草本种类组成统计与分析
        4.2.3 三种类型样地天然草本群落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分析
        4.2.4 外来入侵物种少花蒺藜草研究调查
    4.3 天然乔木植被恢复效果研究及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野生榆树分布状况及防控措施
    4.4 小结
5 通霍铁路植被恢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5.1 滴灌技术在通霍铁路植被建设中的应用建议
        5.1.1 滴灌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5.1.2 通霍铁路滴灌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及试点研究
    5.2 通霍铁路沿线农林牧之间矛盾
        5.2.1 农业对通霍铁路沿线植被恢复的影响
        5.2.2 牧业对通霍铁路沿线植被恢复的影响
        5.2.3 通霍铁路沿线植被恢复过程中农林牧矛盾的建议
    5.3 铁路防护林在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及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滴灌技术在治沙造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基本情况
2 方法
    2.1 滴灌设计
    2.2 滴灌方式
3 结果
    3.1 防护林生长情况
    3.2 2种灌溉方式年用水量及沙地覆盖度比较
4 讨论
    4.1 滴灌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4.2 滴灌技术应用效益

(9)沙土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质量的咸水滴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采样
    1.2 采样方法
    1.3 测定方法
        (1)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2)土壤理化性质
        (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4)土壤酶活性
    1.4 数据分析方法
    1.5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2.2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质量的关系
    2.4 土壤盐分组成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滴灌水矿化度效应
    3.2 咸水滴灌条件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
    3.3 咸水滴灌条件下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质量的关系

(10)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绿洲与绿洲农业研究
        1.3.2 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1.3.3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系统论
    2.2 农业生态学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特性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2.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2.4 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市场失灵
        2.4.1 公共物品
        2.4.2 外部性
        2.4.3 市场失灵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特征
    3.1 石河子垦区地形地貌特征
    3.2 石河子垦区水资源特征
    3.3 石河子垦区气候条件及特征
    3.4 石河子垦区生物资源概况
第四章 石河子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4.1 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及石河子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4.1.1 汉代—新疆屯垦的肇始
        4.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屯垦的持续
        4.1.3 隋代—新疆屯垦的维持
        4.1.4 唐代—新疆屯垦的兴盛和古石河子地区屯垦的开启
        4.1.5 五代和两宋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社会生产形态
        4.1.6 元代屯垦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4.1.7 明代—新疆屯垦活动的消寂
        4.1.8 清代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1.9 民国时期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2 建国后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
        4.2.1 创办军垦农场(1950—1954)
        4.2.2 国营农场发展壮大(1955—1966)
        4.2.3 停滞徘徊阶段(1967—1975 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农业开发
        4.2.4 兵团撤销(1975 年 4 月—1981 年 12 月)
        4.2.5 稳步发展时期(1982 年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演变
        5.1.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耕地的发展演变
        5.1.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演变
    5.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2.1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产业结构演变
        5.2.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5.2.3 石河子垦区绿洲种植业生产结构与作物种群结构演变
        5.2.4 石河子垦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与畜群结构演变
        5.2.5 石河子垦区林业生产结构演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规律
        6.1.1 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
        6.1.2 人工绿洲替代荒漠、戈壁
        6.1.3 沙漠替代人工绿洲
    6.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6.2.2 水源过度利用,河流断流,尾闾湖干涸
        6.2.3 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6.2.4 土地污染
        6.2.5 湿地减少
        6.2.6 水土流失加剧
        6.2.7 草场退化
        6.2.8 森林面积缩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演变
    7.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7.2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7.2.1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7.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分析
        7.2.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7.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7.3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
    7.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4.1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7.4.2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3 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4 敏感性分析
    7.5 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布局及保障措施
    8.1 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开发方向
    8.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的基本原则
        8.2.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3 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保障措施
        8.3.1 创新农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
        8.3.2 保障生态用水,维护绿洲生态平衡
        8.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8.3.4 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8.3.5 构建绿色 GDP 核算体系,推进资源合理利用
        8.3.6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8.3.7 协调兵地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9.1 本文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四、沙地防护林滴灌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D]. 刘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局地气候差异研究[D]. 霍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J]. 周颖,杨秀春,金云翔,徐斌. 中国沙漠, 2020(03)
  • [4]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D]. 方宾伟. 石河子大学, 2018(05)
  • [5]艾丁湖流域不同年限梭梭生态林综合效益分析[D]. 郑夏明.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6]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沙害综合治理规划研究[D]. 王春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7]通霍铁路沿线植被恢复技术措施与效果研究[D]. 李懿洋.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8]滴灌技术在治沙造林中的应用效果[J]. 吴大利,孙玲萍,马鹏程. 现代园艺, 2016(10)
  • [9]沙土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质量的咸水滴灌效应[J]. 靳正忠,雷加强,徐新文,李生宇. 生态学报, 2014(13)
  • [10]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D]. 程钢. 石河子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避沙林滴灌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