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土网垫在高填方路基边坡植草防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龚超龙[1](2021)在《灌草混交植物护坡技术在铁路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铁路边坡的稳定性及其防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边坡防护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破面的不稳定,但是使用大量混凝土会导致环境的破坏,而灌草混交植物护坡技术是边坡防护和绿化工程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提高铁路边坡的稳定性,也能美化陆域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本文依托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活树桩-竹锚杆联合支护边坡机理与稳定性研究”(项目编号为18A162)和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南彭车站生态护坡实际工程,采用实地调研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项目进行了方案比选,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灌草植物护坡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南彭车站进行实地调研,结合重庆当地天气、地质情况对植物开展了优选,从长期生态效应、水文效应、绿化景观的有效性及边坡长期可持续稳定性方面综合考虑,选择草本植物香根草和灌木刺槐运用于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生态护坡工程。提出灌草混交边坡、灌草-挡土墙联合护坡、灌草-格构锚杆联合护坡三种方案进行比选。2.利用MIDAS软件建立了灌草、灌草-挡土墙、灌草-格构锚杆3中不同的护坡方案数值模型进行边坡安全稳定性计算,结合最大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和塑性变形云图发现灌草、灌草-挡土墙和灌草-格构锚杆三种护坡方案都能不同程度减小边坡的最大剪应力和最大主应力数值,使边坡的潜在滑动区域下移且不贯通,塑性变形区域变小,边坡上部分潜在破坏区域面积变小且位置下移。挡土墙对边坡坡脚应力数值的减小和塑形变形减弱的贡献较大,格构锚杆与灌草的联合护坡方案对边坡稳定性的提高程度最高。3.根据边坡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得出香根草-刺槐灌草护坡将铁路路堑边坡的安全系数提高了 20.25%,灌草-挡土墙护坡方案的安全系数提高了 22.84%,灌草-格构锚杆联合护坡方案的安全系数提高了 29.41%。挡土墙和格构锚杆与灌草联合护坡分别比灌草护坡安全系数提高2.59%和9.16%,挡土墙对提高边坡安全系数贡献很小,灌草-格构锚杆联合护坡安全系数提高程度最大,护坡效果最佳。4.香根草-刺槐灌草混交植物护坡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显示边坡长期稳定性随坡面植物生长年龄增长而逐年增长,其早期增长较快,一般五年后稳定性增长趋缓。采用香根草-刺槐灌草混交护坡方案实际工程效果显着,不仅可以节省工程费用17%,工期缩短25%,节省填挖工程量15%,提高边坡稳定性30%,而且还具有保持水土和美化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的作用。
李国强[2](2018)在《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区高速公路过于陡峭,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外力的侵蚀,高填方作为山区高速公路防护中的重要举措,其边坡稳定性分析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课题。提出利用SLOPE对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选择某枢纽高速公路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坡面的修整、边坡湿润、固土网垫的铺设、细沙土的撒铺、播种草籽、覆盖土工布、养护管理等步骤沿线构建高填方;对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边坡进行计算,通过同济启明星边坡的稳定分析软件SLOPE反算,获得边坡滑带土体的强度指标。实验中选取上述的枢纽高速公路SG-1标段中,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边坡断面当作实验对象,利用简化的Bishop法计算各个高填方边坡的断面于各种施工状况下安全系数;分析了三个断面坡体的表面关键位置水平位移,随着工况的变化情况;每天填筑1m,获得三个断面边坡坡脚的水平位移速率,随工况的变化情况,和路基的顶面沉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K25+791.8断面在施工期安全系数是三个断面中最低的,但水平位移最大;K26+316.5断面水平位移总体上比K25+791.8断面小;K27+162.5断面安全系数最高,且水平位移最小,稳定性最好;K25+791.8、K26+316.5、K27+162.5三个断面路基顶面的沉降,与高填方的高度关系不大。
隋明昊[3](2012)在《岩质高陡边坡锚杆—土工网垫喷播植草生态护坡结构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生态护坡的岩土工程学视角出发,围绕岩质高陡边坡的本质特征,以及锚杆-土工网垫喷播植生生态护坡稳定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具体到细部工作,本文完成了以下工作:⑴对岩质高陡边坡的重要组成体岩体、结构面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工程视角出发重点阐述了岩体结构特征、力学特性、天然应力状态以及岩体的工程分类。以岩体结构的本质为出发点,阐明岩质高陡边坡的生态修复条件,并简明扼要地对不同边坡植生立地条件下的常用生态护坡技术进行了介绍,归纳传统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对比分析新型岩质高陡边坡生态恢复优越性,抽出论文研究对象——锚杆-土工网垫喷播植生(AGS)生态护坡技术。⑵从AGS生态护坡结构组成入手,分析锚杆固坡机理、土工网垫作用机理以及喷播植生技术要点,在三部分有机结合形成复合型生态防护结构的基础上,分析该结构作用机理。并通过与相似技术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AGS生态护坡结构的作用机理。⑶通过对岩质边坡、生态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总结,全面分析了岩质高陡生态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提出论文模拟研究的参数变量,并通过对比分析常用数值模拟方法,选择适合本文研究的方法——FLAC计算方法。此外,为更明确生态护坡中植被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植被根系对浅层稳定性的加固机理,采用纤维加筋土理论模拟植被侧根-土工网垫-喷播客土相互作用的本构模型。⑷本文基于强度折减法,借助FLAC3D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计算从均质、含软弱结构面岩质高陡边坡两个角度切入,分别从不同坡角、支护模式、岩石锚杆间距、植被类型以及加筋层厚几个方面模拟计算,得到相应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分析其内在规律,并针对算例边坡岩体提出最佳设计参数,获得了一些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
穆林林[4](2010)在《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的日益加快,公路建设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公路不仅在建设期内破坏环境,而且在营运期间也会污染环境。因此,解决公路路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课题在生态公路和生态恢复基础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生态恢复的原理、作用以及机理。论文重点研究边坡生态恢复的设计、技术与评价:首先在边坡的恢复设计中,明确生态恢复的最终目的,研究边坡生态恢复设计的总体思路;通过分析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生态恢复的原理,研究不同边坡类型的景观恢复设计植物的选择与搭配、边坡生态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方面,介绍了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原理和施工工艺,对边坡适用性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介绍宁常公路生态恢复的方案,通过在宁常高速公路边坡恢复情况的定点观测,对工程中所应用的部分生态恢复技术的景观恢复效果、植被生长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生态恢复技术的优缺点,初步得出:恢复初期土工格栅植草技术护坡植物生长弱于挂网喷播,随着时间的变化,挂网喷播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植草护坡在冬季覆盖度有所下降,进入春季又逐渐恢复稳定。最后应用AHP评价方法,评定生态恢复的综合效果,并对宁常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技术进行分析评价,从综合评价排序中可以看出,边坡植被恢复质量由好到差的排序依次是:土工格栅植草技术(阳面)>土工格栅植草技术(阴面)>挂网喷播>植草护坡;另外,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综合效果主要体现在其生态效益上。因此,从长期效益来看,边坡生态恢复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谭果祥[5](2009)在《三峡库区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支挡结构方案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特高人工筑填路基位于三峡库区影响范围内,属云奉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填方路基总体呈弧形,长220.00m,最大填方厚度为56.20m,平均填方厚度35.00m,从最底部至最上部相对高差为83.00m,总弃方量133.00万m3。由于库水位影响及地形条件的制约使得该路基边坡无放坡条件,从而导致拟建路基边坡既高又陡,稳定性难以保证,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现在按设计进行的施工加固处理方案为:在高填方路基底部中部为与桩基钢筋混凝土承台、锚杆相结合的C25片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墙以及两侧为桩板式抗滑桩结构。通过对原设计文件以及PLAXIS对高填方路基整体稳定性的分析结果可知,该方案在结构安全及稳定性方面均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但是,因其中部挡墙部分存在结构形式复杂、施工难度大以及工程量巨大等不足,故本文针对该工程的特点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首先,作者根据高填方路基边坡“先挡后填”的施工工艺以及剩余下滑力大的特点,在对填土的处理时除提出了分层碾压、夯实等常规措施外,还提出了在填土中增设土工格栅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填土自身稳定性来减小填土剩余下滑力。经计算可知:加筋后其剩余下滑力减小值为714.927kN,占原剩余下滑力的18%。其次,在采用加筋方案减小填土内剩余下滑力的基础上,作者对高填方路基边坡原支挡方案中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以及工程量巨大的挡墙部分提出了抗滑桩板的支挡加固方案进行优化。本文通过采用加筋措施提高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自身的稳定性、减小填土内剩余下滑力来简化支挡结构,并最终提出了更加经济、简单的抗滑桩板方案。这种综合治理方案可为类似高填方工程的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万芳[6](2009)在《四川生态型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研究 ——以映日路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营建生态型公路成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目标,其中边坡的生态防护是建设生态型公路的重要内容。四川省一直致力于高等级公路作为便捷旅游通道的修建,03年建成的川九路成为全国生态环保示范公路,奠定了在生态型公路建设领域中的领先位置。拟改建的映秀至日隆的旅游公路也将按照生态型公路的标准设计施工。为使映日路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更为我省在未来的生态型公路建设中能有更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借鉴川九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成功实例,依托映日路的改建工程,采用田间试验、实地工程调研等方法,在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及边坡植物选择配置方面进行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在映日路坡面植物选择中,供试的24种植物均有一定的护坡功效,但经过AHP层次分析,最终选用得分大于4的植物为映日路坡面植物,按习性分,灌木有马桑、沙棘、锦鸡儿、山麻柳、紫穗槐、刺槐;竹类为箭竹;草本有狗牙根、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披碱草、紫花苜蓿;藤本植物有油麻藤和爬山虎。(2)在映日路不陡与1:1.5的路基土质边坡情况下,采用移植草皮的边坡防护技术同挂网喷播的处理方法一样,在发芽效果、成坪效果、改良土壤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地表草皮移植技术可以在映日路改建工程中因地制宜大范围使用。(3)选用的5种护坡草种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在生长适应性方面其优劣顺序为紫花苜蓿)高羊茅)披碱草)狗牙根)多年生黑麦草。(4)四川地区可常用的边坡草种有11种:白三叶、高羊茅、狗牙根、百喜草、马唐、多年生黑麦草、马蹄金、紫花苜蓿、弯叶画眉草、鸭茅、结缕草。(5)野生护坡植物在生态型公路边坡植被防护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四川地区可选用的野生护坡草种有:假俭草、地瓜藤、葛藤、羊胡子草等。本研究为草皮移植技术能在映日路上的成功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初步解决了四川地区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科学选择护坡草种及其合理配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利用价值。
王奇[7](2008)在《陕南地区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岩质边坡的防护,传统圬工防护往往过分追求强度功效,却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使工程所到之处,坚硬呆板的“水泥通道”取代了昔日的绿水青山;相反生态防护不但经济可行,而且有着圬工防护无法比拟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本文以柞小高速公路为工程依据,开展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研究。首先,通过对陕南地区已建铁路、公路岩质边坡防护现状的调研,分析了该地区岩质边坡防护存在的不足:仍大量采用圬工防护,例如浆砌片石护坡(护面墙)、拱形骨架、挡土墙等;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物种类单一且随意性大,基本没有考虑植物之间的配合,生态防护重视不够,边坡景观效果差。其次,针对陕南地区用于边坡防护植物单一且随意性大的问题,结合实地调查研究,提出适合该地区的典型护坡植物,如紫花苜蓿、狗牙根、小冠花、黑麦草、紫穗槐、蔷薇、火棘、爬墙虎等。再次,通过对国内外常用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分析,根据陕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岩质等特点,提出适合陕南地区生态防护的典型类型,如TBS植被护坡、骨架植物防护、穴植技术、锚杆混凝土框架植草防护、藤本护坡等,以指导该地区的岩质边坡防护。最后,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对柞小高速公路5处代表性岩质边坡防护方案进行了优化,针对具体每一处边坡的岩性、坡率、原植被覆盖率等情况,作出具体优化方案:包括防护形式和防护植物。根据优化方案对5处岩质边坡进行设计、施工,提出设计和施工要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代表性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状况以及对代表性岩质边坡的原防护方案与优化方案造价进行对比,论证生态防护的环保性、景观性和经济性。本文提出适合陕南地区的典型护坡植物、典型生态防护类型,对该地区岩质边坡生态防护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张瑾[8](2008)在《三峡库区特高人工筑填路基加固工程数值模拟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拟建特高人工筑填路基位于三峡库区影响范围内,属云奉高速公路的一部分。为环保及节约工程造价,将该地段原有的互通式立交改为由在建隧道的弃碴构成的高填方路基,填方路基总体呈弧形,长220.00m,最高为56.20m,平均填方厚度35m,总弃方量133万m3。由于库水位影响及地形条件的制约使得该路基边坡无放坡条件,从而导致拟建路基边坡既高又陡,稳定性难以保证,需要进行加固处理。本文以该特高人工筑填路基为研究载体,采用PLAXIS有限元对路基边坡的主要加固工程进行数值模拟。该弃渣场设置本着“先挡后弃”的原则进行,填方路基坡脚拟设一拱形坝即重力式挡土墙对填土进行支挡,坝高28m。首先,本文根据工程所在区域地质特征,建立了地质模型,采用常规土压力理论方法,与PLAXIS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墙后土压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中,边坡产生的滑动面较深,有滑坡的趋势,土压力值较大。因此设计时取两种方法中较大值。由于作用于墙背的土压力非常大,挡土墙高度也较大,并且挡土墙基底处于强风化基岩上,因此,基底将会产生较大的压应力,挡土墙的整体稳定性,可能无法满足要求。本文通过PLAXIS有限元,在强度折减法的基础上对加固工程进行了塑性分析。并根据得出的应力、应变及塑性点的分布等综合判断挡土墙的整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重力式挡土墙加固路基边坡后,经数值模拟得出挡土墙沿基底产生了滑动,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且挡土墙将会发生倾覆。2、依据数值模拟结果,采用四排桩基进行加固后,支挡结构整体没有产生滑动,地基承载力也满足了要求,但挡土墙在抗倾覆方面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3、根据桩基挡土墙数值模拟的结果,在挡土墙墙身与承台后侧均以锚杆加固。支挡结构整体不发生滑移,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同时可以确定挡土墙已经达到抗倾覆的稳定状态。本文采用PLAXIS有限元对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的加固工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确定了该设计工程的合理性,同时为类似复杂加固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王福亮[9](2008)在《季冻区高等级公路植物综合防护体系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植物护坡防护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植物护坡工程技术不仅具有固土护坡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目前在我国植物护坡理论与技术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因此加强植物护坡工程技术的研究对于我国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交通厅重点课题《寒地高等级公路植物稳定边坡与绿化研究》为依托,结合对东北地区高等级公路边坡的调查,对试验路段土质路堑边坡的植物防护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黑龙江地区高等级公路的护坡方式,验证了植物综合护坡方式对于路堑边坡的防护作用。本文通过现场原状土的室内直剪试验、土的物理性能试验以及相关的测量所取得的边坡的各项数据,对边坡稳定的安全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在安全评价中,本文从冻融滑塌的实际情况入手,建立力学模型,分析了冻融范围内边坡土层的安全性。并对正常条件下边坡整体稳定安全性进行评价。在评价方法中利用极限平衡理论中的瑞典条分法做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的算法基础,利用slope1.0计算软件计算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通过对植物护坡的评价指出:目前试验段的植物护坡方式—灌木+草+土工材料或灌木+草+圬工的防护方式适用于季冻区土质边坡。
祝遵崚[10](2007)在《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坡的防护、绿化与美化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托连徐高速公路和宁杭高速公路,与公路建设工程同步,采用现场田间试验、定位观测、典型样地观测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从路基和路堑边坡的防护功能出发,用生态防护形式取代传统的工程防护,治理裸露的土质和岩石边坡。研究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路基边坡防护应根据边坡土壤状况,采用植被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的形式,不需要采用全工程防护。在常用的1:1.5的路基边坡中,植被防护临界坡长与土壤质地类型有密切关系,粘土段在集中排水情况下可达到9.5m,砂土段在集中排水情况下可达6.5m左右,比经验数值3.0m大大提高;(2)混合种植模式的绿化效果总体上优于简单种植,尤其是草灌结合的形式将近期与远期的防护和景观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了防护功能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灌木群落的季相变化和层次变化,打破了简单种植的呆板形式,使边坡绿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3)在路堑边坡防护中,用水泥作为粘合材料的喷播基质时,随着水泥含量的增高,草种的发芽率逐渐降低,幼苗生长较差。在用低量水泥作为粘接材料的基质中,用狗牙根、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能基本成坪。基质中的水泥含量10%是临界点,四种草种在水泥含量超过10%的基质中生长都受到明显抑制;(4)在喷播的植物组分选择中,供试的7种植物组分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但不同植物组分对土壤侵蚀量的有极显着的影响。以暖季型草种和冷季型草种混播为基础,同时混播适量的灌木种子,有助于综合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植物群落向以灌木为优势种的方向演替,以达到近期和远期效果相结合;(5)9种边坡生态防护形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其边坡生态防护优劣顺序为:普通喷播>挂网喷播>草包技术>草棒技术>竹子穴植>植草护坡>藤本护坡>植生带>轮胎固土。本研究解决了公路建设过程中边坡防护的实际问题,为边坡生态防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固土网垫在高填方路基边坡植草防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土网垫在高填方路基边坡植草防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灌草混交植物护坡技术在铁路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态护坡研究现状 |
1.2.2 灌草护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3 灌草护坡在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理论基础 |
2.1 摩尔-库伦强度理论 |
2.2 灌草根系固土护坡的力学原理 |
2.2.1 灌草根系对边坡的加筋作用 |
2.2.2 灌草根系对边坡的锚固作用 |
2.3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的水文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3.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植物优选 |
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
3.2 研究区植物选择 |
3.2.1 常用灌草混交护坡植物种类介绍 |
3.2.2 香根草的选择 |
3.2.3 刺槐的选择 |
3.2.4 香根草刺槐灌草组合优势 |
3.3 本章小结 |
4.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方案的稳定性分析 |
4.1 工程概况与方案确定 |
4.2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试验 |
4.2.1 材料选取及其概况 |
4.2.2 土样制备 |
4.2.3 试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
4.2.4 试验结果 |
4.3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4.3.1 功能介绍 |
4.3.2 主要功能特点 |
4.3.3 适用领域及工程应用 |
4.4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计算模型的建立 |
4.4.1 计算实例简述 |
4.4.2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三维模型的构建 |
4.4.3 数值模型的材料参数和边界条件 |
4.5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4.5.1 路堑边坡的应力分析 |
4.5.2 灌草根系的应力分析 |
4.5.3 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灌草混交植物护坡实际工程应用效果 |
5.1 实际工程应用施工情况 |
5.2 灌草种植效果 |
5.2.1 香根草种植效果 |
5.2.2 刺槐种植效果 |
5.3 关键技术及指标对比分析 |
5.3.1 长期稳定性 |
5.3.2 经济性 |
5.3.3 工期 |
5.3.4 水土保持效果 |
5.3.5 生态、环保及景观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
1.1 工程概况分析与高填方施工流程 |
1.2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相关参数计算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3)岩质高陡边坡锚杆—土工网垫喷播植草生态护坡结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岩质生态护坡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生态边坡防护研究现状 |
1.2.2 岩石锚固技术应用现状 |
1.2.3 土工网垫技术应用现状 |
1.2.4 喷播植生技术应用现状 |
1.3 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岩质高陡边坡生态护坡技术研究 |
2.1 边坡岩体结构面特征 |
2.1.1 结构面结合及其形态特征 |
2.1.2 结构面的力学特性 |
2.2 岩质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条件 |
2.3 生态护坡技术概述 |
2.3.1 边坡复绿技术 |
2.3.2 岩质高陡边坡复绿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锚杆—土工网垫喷播生态护坡机理研究 |
3.1 锚杆—土工网垫喷播生态护坡结构 |
3.1.1 复合型生态护坡结构组成 |
3.1.2 AGS 生态护坡结构设计 |
3.2 锚杆固坡机理 |
3.3 土工网垫技术 |
3.3.1 土工网垫特点及施工工艺 |
3.3.2 土工网垫作用机理 |
3.3.3 土工网垫适用条件 |
3.3.4 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
3.4 挂网喷播植生技术 |
3.4.1 施工工艺 |
3.4.2 技术特点 |
3.5 AGS 生态护坡结构作用机理 |
第4章 岩质高陡生态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2 生态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4.1.3 AGS 生态护坡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 |
4.2 边坡稳定数值分析方法 |
4.2.1 数值分析方法概述 |
4.2.2 FLAC3D 数值计算软件优缺点 |
4.3 浅层稳定性基本理论 |
4.3.1 复合纤维加筋土理论 |
4.3.2 根系锚固理论及力学模型 |
4.3.3 锚杆-土工网垫空间作用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态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
5.1 FLAC3D 方法 |
5.1.1 有限变形理论及施工模拟基本特点 |
5.1.2 FLAC3D 的解析特点及计算过程 |
5.1.3 锚喷支护力学模型的基本特点 |
5.2 强度折减法及边坡失稳判据 |
5.3 数值模拟及计算分析 |
5.4 均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
5.5 含软弱结构面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 |
5.5.1 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 |
5.5.2 锚喷加固[89] |
5.5.3 AGS 技术生态护坡 |
5.5.4 数值计算及对比分析 |
第6章 AGS 生态护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6.1 岩体结构特征影响 |
6.2 锚杆间距影响 |
6.3 植被深粗根长度影响 |
6.4 复合纤维加筋层厚度影响 |
6.5 模拟结果整理及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4)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生态的基础理论 |
2.1 生态公路概念 |
2.1.1 生态公路的本质特征 |
2.1.2 生态公路的建设 |
2.2 生态恢复基础理论 |
2.2.1 生态恢复的层次 |
2.2.2 生态恢复的原理 |
2.3 边坡生态恢复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 |
2.3.1 生态恢复与重建 |
2.3.2 稳定边坡,保持水土 |
2.3.3 美化公路,改善生态环境 |
2.3.4 降低边坡防护成本 |
2.4 本章小结 |
3 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技术 |
3.1 边坡生态恢复 |
3.1.1 边坡生态恢复的目的 |
3.1.2 边坡生态恢复的理念 |
3.1.3 边坡生态恢复的原则 |
3.1.4 边坡生态恢复的思路 |
3.2 边坡的景观设计 |
3.2.1 边坡植物选择的原则 |
3.2.2 边坡植物选择的依据 |
3.2.3 边坡景观设计方案 |
3.3 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
3.3.1 客土喷播技术 |
3.3.2 连续纤维补强客土喷播技术 |
3.3.3 等离子喷播法 |
3.3.4 土工格栅植草技术 |
3.3.5 草棍客土技术 |
3.3.6 穴植技术 |
3.3.7 植生袋 |
3.3.8 轮胎护坡技术 |
3.4 边坡生态恢复技术适用性分析 |
3.4.1 适用区域问题分析 |
3.4.2 适用坡面问题分析 |
3.4.3 技术效果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工程实例 |
4.1 工程实例概况 |
4.1.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
4.2 宁常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 |
4.2.1 宁常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的选择 |
4.2.2 宁常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 |
4.3 宁常高速公路生态恢复观测结果 |
4.3.1 边坡生态恢复观测点 |
4.3.2 不同时期边坡恢复景观效果 |
4.4 宁常公路边坡恢复中不良状况与分析 |
4.4.1 植物种类的选择与配置不当 |
4.4.2 忽视边坡植物的生态特性 |
4.4.3 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 |
4.4.4 边坡生态恢复的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边坡生态恢复综合评价 |
5.1 评价方法的思路 |
5.2 构建AHP 评价模型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5.2.2 评价流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判断矩阵的构造与排序 |
5.3.2 宁常公路综合评价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5)三峡库区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支挡结构方案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高填方工程特点和主要病害分析 |
1.2.1 高填方路堤(基)工程的主要病害及其影响因素 |
1.2.2 高填方路堤(基)工程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
1.3 高填方路基边坡加固与防护技术研究综述 |
1.3.1 高填方路基加固处理方法 |
1.3.2 路基边坡的加固与防护技术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作区地质背景 |
2.1 地形地貌 |
2.2 水文及气象 |
2.3 地层岩性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
2.5 水文地质 |
2.6 不良地质 |
第三章 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基本特征、变形分析及加固方案 |
3.1 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基本特征 |
3.1.1 边坡规模 |
3.1.2 边坡组成 |
3.2 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
3.2.1 计算模型及工况 |
3.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3.3 高填方路基边坡填土加固方案 |
3.3.1 加筋土工程类型及原理 |
3.3.2 加筋土方案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支护力的确定 |
4.1 土压力的确定 |
4.1.1 土压力的类型 |
4.1.2 库伦土压力理论 |
4.1.3 土压力计算 |
4.2 高填方路基边坡剩余下滑力的确定 |
4.2.1 理正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的编制依据 |
4.2.2 理正计算原理 |
4.2.3 计算工况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
4.2.4 计算模型的确定 |
4.2.5 剩余下滑力计算 |
4.3 小结 |
第五章 支挡结构优化设计 |
5.1 原支挡方案概况 |
5.2 抗滑桩板方案设计 |
5.2.1 支挡方案的选取 |
5.2.2 抗滑桩的优点 |
5.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5.2.4 结构设计 |
5.3 方案对比 |
5.3.1 工程量对比 |
5.3.2 结构形式以及施工工艺对比 |
5.4 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四川生态型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研究 ——以映日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边坡植被恢复的概念 |
2.2 边坡植被恢复理论 |
2.2.1 边坡植被恢复基本思想 |
2.2.2 植被恢复目的 |
2.2.3 理想的恢复目标 |
2.2.4 植被恢复涉及到的相关理论 |
2.2.5 边坡类型划分与立地条件的影响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
2.3.2 国内边坡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2.3.3 我国研究的不足 |
2.3.4 现有边坡植被恢复技术 |
2.4 总结及发展趋势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4.1 项目区概况 |
4.1.1 地形地貌 |
4.1.2 气候 |
4.1.3 地层岩性 |
4.1.4 水文 |
4.1.5 土壤 |
4.1.6 植物资源 |
4.2 研究内容 |
4.2.1 映日路坡面植物选择 |
4.2.2 草皮移植技术在映日路上的应用研究 |
4.2.3 映日路护坡草种适应性评价 |
4.2.4 四川地区常用护坡草种调查 |
4.3 研究方法 |
4.3.1 映日路坡面植物选择研究方法 |
4.3.2 草皮移植技术在映日路上的应用研究方法 |
4.3.3 映日路护坡草种适应性评价方法 |
4.3.4 四川地区常用护坡草种调查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映日路坡面植物选择 |
5.1.1 供选坡面植物最终得分 |
5.1.2 映日路选用的坡面植物 |
5.1.3 映日路选用的边坡植物配置方式及规格 |
5.2 草皮移植技术在映日路上的应用试验结果分析 |
5.2.1 不同处理发芽效果 |
5.2.2 不同处理成坪效果 |
5.2.3 不同处理的生长差异 |
5.2.4 不同处理根量及根系分布差异 |
5.2.5 不同处理土壤渗透能力差异 |
5.2.6 不同处理草坪改良土壤效果 |
5.2.7 不同处理减蚀效果 |
5.2.8 不同处理技术经济比较 |
5.2.9 草皮移植技术的关键环节 |
5.3 映日路护坡草种适应性评价分析 |
5.3.1 不同草种出苗和成坪时间 |
5.3.2 不同植物种类绿期和越夏表现的对比分析 |
5.3.3 不同植物生长适应性综合分析 |
5.4 四川地区常用护坡草种调查结果 |
5.4.1 实地调研情况 |
5.4.2 草种选型的区域划分 |
5.4.3 四川盆地常用的边坡草种 |
5.4.4 四川地区可选用的野生护坡植物 |
5.4.5 四川地区公路边坡常用草种配方 |
6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陕南地区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陕南地区岩质边坡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
2.1 陕南地区岩质边坡常用防护形式现状调查 |
2.2 陕南地区岩质边坡防护中常用植物现状分析 |
2.3 陕南地区岩质边坡防护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适宜陕南地区的护坡植物分析 |
3.1 护坡植物选择原则 |
3.2 适合陕南地区的草本 |
3.3 适合陕南地区的灌木 |
3.4 适合陕南地区的藤本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南地区岩质路堑边坡生态防护系统研究 |
4.1 国内、外常用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
4.2 适用于陕南地区岩质边坡的生态防护技术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柞小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优化 |
5.1 工程概况 |
5.2 柞小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代表性岩质边坡生态防护实施 |
6.1 代表性岩质边坡生态防护设计 |
6.2 代表性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施工 |
6.3 代表性岩质边坡生态恢复与评价 |
6.4 代表性边坡生态防护经济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三峡库区特高人工筑填路基加固工程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高填方工程特点和主要病害分析 |
1.2.1 高填方路堤(基)工程的主要病害及其影响因素 |
1.2.2 高填方路堤(基)工程病害的原因分析 |
1.3 高填方路基边坡加固与防护技术研究综述 |
1.3.1 高填方路基加固处理方法 |
1.3.2 路基边坡的加固与防护技术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作区地质背景 |
2.1 地形地貌 |
2.2 水文及气象 |
2.3 地层岩性 |
2.4 地质构造 |
2.5 水文地质 |
2.6 不良地质及地震 |
第三章 特高人工筑填路基加固措施及挡土墙墙后土压力的确定 |
3.1 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加固与防护措施概述 |
3.2 常规理论方法确定墙后土压力 |
3.2.1 土压力的分类 |
3.2.2 挡土墙墙后土压力的确定 |
3.3 “PLAXIS”有限元法确定墙后土压力 |
3.3.1 PLAXIS 有限元概述 |
3.3.2 本构模型的选取 |
3.3.3 路基边坡侧向土压力有限元分析计算 |
3.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边坡加固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
4.1 挡土墙整体稳定性分析概述 |
4.2 重力式挡土墙整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计算参数的确定 |
4.2.3 数值模拟成果及分析 |
4.3 桩基挡土墙整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
4.3.3 数值模拟成果及分析 |
4.4 桩基与锚杆共同加固挡土墙整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
4.4.1 模型的建立 |
4.4.2 计算参数的确定 |
4.4.3 数值模拟成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季冻区高等级公路植物综合防护体系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综合防护体系国外及国内研究状况 |
1.2.2 边坡防护形式的评价方法及稳定性分析的国内外状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2 季冻区高等级公路植物护坡方法 |
2.1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方法 |
2.1.1 人工种草护坡 |
2.1.2 铺草皮护坡 |
2.1.3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
2.1.4 开沟植草护坡 |
2.1.5 植生带护坡 |
2.1.6 喷混植生护坡 |
2.2 土工材料植物护坡方法 |
2.2.1 三维植被网护坡 |
2.2.2 土工格栅植草护坡 |
2.2.3 土工格室植草护坡 |
2.3 框格客土植物护坡方法 |
2.3.1 砌石骨架植草护坡 |
2.3.2 钢筋砼骨架内植草护坡 |
2.3.3 SNS(Safety Netting System)主动柔性防护系统植物护坡 |
2.3.4 预应力锚索框架化护坡 |
2.4 本章小结 |
3 试验路段植物综合防护体系评价 |
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3.1.1 建立方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
3.1.2 构造判断矩阵并请专家填写 |
3.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1.5 评价结果分析 |
3.2 试验路段工程实例 |
3.2.1 试验段护坡方式工程概况 |
3.2.2 建立方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
3.2.3 试验段护坡方式判断矩阵的建立 |
3.2.4 模型分析计算 |
3.2.5 一致性检验 |
3.2.6 综合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植物综合防护的边坡稳定性力学评价 |
4.1 影响季冻区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及判断方法 |
4.2 试验路段试验及数据分析 |
4.2.1 土的分类试验 |
4.2.2 不同地温下的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化试验 |
4.2.3 春融期含水量试验及其对抗剪强度指标影响的试验 |
4.2.4 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
4.3 试验路段春融期边坡滑塌的分析 |
4.3.1 冻融循环作用下的重力侵蚀蠕动 |
4.3.2 冻结面下降形成的滑床现象 |
4.3.3 春融时期边坡稳定性的力学分析 |
4.3.4 工程实例分析 |
4.4 正常植被覆盖时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 |
4.4.1 瑞典条分法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
4.4.2 基于Slope1.0软件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4.5 春融期及正常条件下边坡稳定计算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4 研究目标及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概况 |
2 边坡类型划分与立地条件研究 |
3 边坡植物选择 |
4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及效果评价 |
5 边坡生态景观重建研究 |
6 发展趋势 |
第二章 路基边坡植草临界坡长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边坡土壤理化性质结果与分析 |
2.2 试验段边坡临界坡长结果与分析 |
2.3 江苏己建高速公路典型样地临界坡长的研究 |
3 结论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路基边坡植物配置优化模式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抗冲刷能力 |
2.2 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生长情况及景观效果 |
2.3 综合评价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低碱性基质对几种植物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水泥配比基质对出苗率的影响 |
2.2 不同水泥配比基质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不同基质对4种草种发芽和幼苗生长影响的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喷混基质料中最佳植物组分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物组合对植被总覆盖率的影响 |
2.2 不同植物组合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 |
2.3 不同植物组合杂草入侵的特征表现 |
2.4 不同植物组分的综合评价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9种生态防护形式在高速公路边坡上的应用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观测内容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态防护形式的土壤侵蚀特征 |
3.2 不同生态防护形式的植物生长情况 |
3.3 不同生态防护形式的杂草入侵特征及景观效果分析 |
3.4 不同生态防护形式效果的综合比较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1 路基边坡生态防护及景观营建方面 |
2 路堑边坡生态防护及景观营建方面 |
第八章 讨论 |
详细摘要 |
四、固土网垫在高填方路基边坡植草防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灌草混交植物护坡技术在铁路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龚超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J]. 李国强. 科技通报, 2018(09)
- [3]岩质高陡边坡锚杆—土工网垫喷播植草生态护坡结构稳定性研究[D]. 隋明昊. 青岛理工大学, 2012(02)
- [4]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D]. 穆林林.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5]三峡库区特高人工筑填路基边坡支挡结构方案优化设计[D]. 谭果祥. 长安大学, 2009(12)
- [6]四川生态型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研究 ——以映日路为例[D]. 万芳.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7]陕南地区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研究[D]. 王奇. 长安大学, 2008(08)
- [8]三峡库区特高人工筑填路基加固工程数值模拟分析[D]. 张瑾. 长安大学, 2008(08)
- [9]季冻区高等级公路植物综合防护体系评价[D]. 王福亮.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0)
- [10]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建[D]. 祝遵崚.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