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因素的对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雷欣[1](2021)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中医体质分布状况,为老年T2DM慢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2.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痰湿体质调理方“对老年T2DM痰湿体质患者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每地市随机抽取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1所乡镇卫生院,与工作人员沟通,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概况,获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参与老年T2DM体质辨识的档案,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地、体重指数及合并高血压等一般信息和体质辨识结果,用统计软件分析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2.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符合本次试验纳入标准,且在排除标准范围外的患者,共收集病例65例。对受试者介绍研究内容及项目,经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本研究,给予痰湿体质调理方进行干预,按4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观察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体质指数(BMI)等相关理化检测指标、中医体质转化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FPG、2h PG分别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1、2、3个月的变化,其余指标用药前后各观察一次)。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100例老年T2DM患者,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主要偏颇体质类型依次是: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老年T2DM患者存在体质兼夹情况,主要为痰湿质兼夹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兼夹痰湿质与气虚质;气虚质兼夹痰湿质和阴虚质;阳虚质兼夹气虚质;2.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不同地域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晋中、晋南、晋东南以痰湿质、平和质和阴虚质为主,晋北地区则以平和质、痰湿质和阳虚质为主;不同体重指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体重指数过轻和正常患者阴虚质占比最高,体重指数过重和肥胖患者痰湿质占比最高;有、无合并高血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平和质,无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年龄比较气虚质与阳虚质、痰湿质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阳虚质人群平均年龄相对最大,气虚质、阴虚质人群平均年龄较小;通过比较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的病程差异,发现平和质与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与阴虚质、阳虚质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平和质、痰湿质的患病时间短,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患病时间长。3.试验后患者的FPG、2h PG、Hb A1c、IRI、IAI和BMI水平较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中医体质转化总有效率为91.7%,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总有效率为93.3%,理化检测指标总有效率为86.7%;“痰湿体质调理方”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结论1.老年T2DM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老年T2DM患者体质分布状况复杂,多种体质兼夹存在。2.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不同地域、体重指数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的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部分体质类型之间年龄、病程比较存在差异。3.“痰湿体质调理方”对老年T2DM患者痰湿体质干预疗效显着,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偏颇、痰湿证候和血糖代谢状况,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4.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在公共卫生慢性疾病领域,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体质辨识和干预在慢性疾病诊疗中的优势,降低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吕双宏[2](2021)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 1.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2.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研究Ⅰ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并同时纳入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作为对照。通过信息调查表的形式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参照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遵循“据症辨证”的原则对证素做出诊断,并制作Excel表格将数据进行汇总、筛选,最终运用SPSS 24.0软件采用描述统计方法(频数分析)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的具体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Ⅱ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运用SPSS 24.0软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BMI、SBP、DBP、心率、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吸烟史、饮酒史、性情、是否合并ASCVD、K、Na、Ca、CHOL、TG、HDL-C、LDL-C、GHB、FIB、GLU、CR、BNP、UA、PRO、e GFR、左室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F、IMT、ECG:ST-T改变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1)病位证素分布特征两组患者病位证素均以肝、心、胃为主,其次还涉及到脾、肾、肺,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位证素肾的分布比例较肺偏多,而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则相反。其中,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肝(68.8%)>心(40.4%)>胃(28.8%)>脾(18.5%)>肾(8.5%)>肺(8.1%);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肝(70.4%)>心(48.5%)>胃(25.0%)>脾(16.5%)>肺(9.6%)>肾(3.8%)。(2)病性证素分布特征两组患者实性证素均以阳亢、痰(浊)为主,其次还涉及到血瘀、气滞、火(热)、动风,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实性证素血瘀的分布比例较气滞偏多,未合并2型糖尿病血瘀与气滞分布比例一致;虚性证素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阴虚为主,未合并2型糖尿病以血虚、气虚为主。其中,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性证素分布:阳亢(74.2%)>痰(浊)(28.8%)>血瘀(6.5%)>气滞(5.0%)>火(热)(4.6%)>动风(3.5%),虚性证素分布:血虚(44.2%)>气虚(34.6%)>阴虚(18.5%)>阳虚(3.5%);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性证素分布:阳亢(77.7%)>痰(浊)(31.9%)>血瘀(4.2%)、气滞(4.2%)>火(热)(3.5%)>动风(1.2%),虚性证素分布:血虚(46.5%)>气虚(39.6%)>阴虚(8.1%)>阳虚(1.5%)。(3)病位证素组合分布特征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位(140例,53.8%)以肝(35.4%)、心(10.0%)为主,双病位(73例,28.1%)以心+肝(12.7%)为主,三病位(28例,10.8%)以心+脾+胃(3.1%)、心+肝+胃(2.7%)、肝+脾+胃(2.7%)为主,四个及以上病位(19例,7.3%)以心+肝+脾+胃(3.5%)为主。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位(124例,47.7%)以肝(31.5%)、心(11.5%)为主,双病位(94例,36.2%)以心+肝(19.6%)为主,三病位(29例,11.2%)以心+脾+胃(2.7%)、肝+脾+胃(2.7%)、心+肝+胃(2.3%)为主,四个及以上病位(13例,5.0%)以心+肝+脾+胃(2.7%)为主。(4)病性证素组合分布特征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性(93例,35.8%)以实性证素阳亢(23.8%)占比最大,双病性(77例,29.6%)以虚实夹杂组合阳亢+血虚(8.1%)占比最大,三病性(47例,18.1%)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血虚(4.3%)占比最大,四个及以上病性(43例,16.5%)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痰(浊)+血虚(2.3%)占比最大。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性(82例,31.5%)以实性证素阳亢(20.0%)占比最大,双病性(87例,33.5%)以虚实夹杂组合阳亢+血虚(12.7%)占比最大,三病性(59例,22.7%)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血虚(6.9%)占比最大,四个及以上病性(32例,12.3%)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痰(浊)+血虚(5.0%)占比最大。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P<0.1的危险因素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1)气虚:性别P(0.001)<0.05、性情P(0.033)<0.05、ECG:ST-T改变P(0.001)<0.05、CHOL P(0.002)<0.05有统计学意义;(2)阴虚:性别P(0.002)<0.05、左室室间隔厚度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3)阳亢:性情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4)痰(浊):BMI P(0.000)<0.05、高血压病程P(0.014)<0.05、TG P(0.002)<0.05、LDL-C P(0.003)<0.05、e GFR P(0.016)<0.05有统计学意义;(5)火(热):BMI P(0.008)<0.05、K P(0.010)<0.05有统计学意义;(6)血虚:性别P(0.000)<0.05、是否合并ASCVD 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7)血瘀: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P(0.006)<0.05、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P(0.042)<0.05有统计学意义;(8)气滞:相关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9)动风:Na P(0.026)<0.05有统计学意义;(10)阳虚:BMI P(0.015)<0.05、DBP P(0.030)<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 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具有一定共性和差异:(1)病位证素均以肝、心、胃为多见,其次还涉及到脾、肾、肺,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位肾比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则相反。(2)病性证素中实性证素均以阳亢、痰(浊)为多见;虚性证素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阴虚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为多见。(3)病位证素组合均以单病位肝、心和双病位心+肝为多见。(4)病性证素组合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单病性阳亢、双病性阳亢+血虚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则以单病性阳亢、双病性阳亢+血虚及三病性气虚+阳亢+血虚为多见。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或负相关:(1)性情、ECG:ST-T改变与气虚呈正相关,性别、CHOL与气虚呈负相关;(2)左室室间隔厚度与阴虚呈正相关,性别与阴虚呈负相关;(3)性情与阳亢呈负相关;(4)BMI、高血压病程、TG、LDL-C与痰(浊)呈正相关,e GFR与痰(浊)呈负相关;(5)BMI与火(热)呈正相关,K与火(热)呈负相关;(6)是否合并ASCVD与血虚呈正相关,性别与血虚呈负相关;(7)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与血瘀呈负相关;(8)Na与动风呈正相关;(9)DBP与阳虚呈正相关;BMI与阳虚呈负相关。
蒋里[3](2021)在《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医清热益气法的有效性,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选取英文关键词“Type 2 diabetes”、“TCM”、“clear Heat”、“supplement Qi”、“Replacement therapy”及中文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药”、“中草药”、“清热”、“清热益气”、“益气”、“补气”等进行检索,纳入中医“清热益气”药物结合西医标准治疗辅助干预2型糖尿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Manager5.3对筛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进行结局指标评价。主要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次要指标如血脂、C反应蛋白等。2.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方法,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黄连人参颗粒剂及中药模拟剂。两组患者同时进行糖尿病教育,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经过基础血糖控制,避免使用对肠道菌群有明显影响的降糖药物,干预疗程均为12周,测量患者前后疗效指标、炎症指标及安全指标。疗效指标如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等,安全指标如肝功、肾功等;炎症指标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等。3.常温取样法采集粪便标本,-80℃冰箱内冻存。对临床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重点分析OTU聚类、物种注释、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LDA Effect Size 差异评分。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5项研究,1440名受试者,结果显示,中医清热益气法合并标准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2.临床研究纳入患者31例,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结果表明,治疗组黄连-人参“药对”能安全有效降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有一定降低趋势;在空腹血糖水平治疗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前后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BMI水平的降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能显着减少空腹胰岛素分泌(P=0.02),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P=0.006);对炎症因子CRP的降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对TNF-α、IL-6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3.试验纳入样本31例,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ZLA、DZA分别指治疗组、对照组服药前,ZLB、DZB指治疗组、对照组服药后。OTU聚类结果显示,ZLB相比ZLA增加新OTU 6个,减少原OTU 12个,DZB相比DZA增加新OTU 16个,减少原OTU 5个。α-多样性箱型图显示,DZB较DZA菌群异质性明显增加,ZLB较ZLA菌群异质性明显减少,ZLA与ZLB组间差异值最大。β-多样性PCA图显示,ZLB较ZLA较为集中,DZB较DZA较为分散。LDA Effect Size分析显示,ZLA与ZLB比较,丰度明显增加的菌群是益生菌Bacilli(杆菌纲)及Lactobacillales(乳酸杆菌目),明显减少的菌属是Ruminiclostridium9(瘤胃梭菌属)、ruminantiumgroup(真杆菌属)、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凸腹真杆菌属)、Holdemania(霍尔德曼氏菌属)及Porphyromonadaceae(紫单胞菌科)。Ruminiclostridium9(瘤胃梭菌属)和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凸腹真杆菌属)是其中相对丰度最多的两种条件致病菌菌属,治疗后相对丰度的平均数分别为0.01%及0.07%。结论:1.Meta分析结果证明,中医清热益气法合并标准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2.黄连-人参“药对”可有效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BMI及CRP水平。3.黄连-人参“药对”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数量、菌群的总丰富度及异质性,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益生菌丰度。
牛晓丹[4](2021)在《服药查对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服药查对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将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8月~2020年10月期间入住内分泌一科的3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干预组,同期入住该院内分泌二科的3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服药查对干预,在患者出院后7天、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广义估计方程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发生原因以及血糖、合理服药自我效能、服药依从性的差异。研究结果1.出院后7天,71例患者共发生154次用药偏差,平均每人发生2.21次用药偏差。发生患者源性用药偏差90次(58.4%),医源性用药偏差64次(41.6%)。共发生9种类型的用药偏差,其中发生率最高是种类减少(35.7%,55/154),其次为剂量增加(11.7%,18/154)和次数减少(11.7%,18/154)。2.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用药偏差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5.546,P=0.019);与出院后7天相比,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用药偏差发生率显着降低,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19.436,P<0.001)。3.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源性用药偏差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4.884,P=0.027);与出院后7天相比,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的患者源性用药偏差的发生率有显着的上升,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2.280,P=0.006)。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医源性用药偏差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别(Waldχ2=0.277,P=0.599);与出院后7天相比,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医源性用药偏差发生率有显着的降低,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29.161,P<0.001)。4.时间对两组患者餐前血糖的作用效应是相同的(F=1.380,P=0.250),干预组餐前血糖显着低于对照组,存在组间效应(F=4.550,P=0.036);与出院后7天相比,两组患者出院后2个月、3个月的餐前血糖有显着的升高,存在时间效应(F=7.427,P<0.001)。时间对两组患者餐后2h血糖的作用效应是相同的(F=1.231,P=0.299),干预组餐后2h血糖显着低于对照组,存在组间效应(F=4.205,P=0.044);与出院后7天相比,两组患者出院后2个月、3个月的餐后2h血糖有明显的升高,存在时间效应(F=5.992,P=0.001)。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2,P=0.042)。干预组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得分由干预前的24.14±2.28上升到26.14±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2,P=0.002)。6.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4,P=0.007)。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得分由干预前5.49±1.47上升到6.62±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74,P<0.001)。研究结论1.服药查对能够有效减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偏差的发生,对其中的患者源性用药偏差更为有效。2.服药查对可以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其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和服药依从性。
安至超[5](2021)在《基于肝肾同源探讨芪地糖肾方干预DN小鼠纤维化及胆汁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肾脏纤维化是糖尿病肾脏病重要的病理表现之一。既往的研究认为,胆汁酸与糖脂代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学者发现肾脏中也存在着丰富的胆汁酸受体,有证据显示胆汁酸通路与纤维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肝肾同源是重要的中医学概念,对于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胆汁酸——肾脏纤维化”通路与中医肝肾同源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现在还不甚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胆汁酸和肾脏纤维化指标的水平与肝肾同源相关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阐释肝肾同源的物质基础,以丰富肝肾同源的科学内涵。蛋白尿是糖尿病肾脏病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前期研究认为芪地糖肾方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蛋白尿水平但是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芪地糖肾方是否通过胆汁酸途径降低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纤维化状态和糖尿病肾脏病蛋白尿的问题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芪地糖肾方干预db/db糖尿病肾脏病小鼠模型,揭示了该组方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通过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及附近社区体检中的糖尿病肾脏病和糖尿病患者8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基础资料和尿液、血清标本,根据本团队的中医证素量表对收集的患者进行相关症状采集和评分,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值将入组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和糖尿病肾脏病(DKD)组,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患者的尿液胆汁酸、P-ⅢCOL、Ⅳ-COL、LN、HA和血清中TGF-β 1。分别比较DM组和DKD组患者肝虚证和肾虚证相关证素和胆汁酸、P-ⅢCOL、Ⅳ-COL、LN、HA和血清中TGF-β 1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胆汁酸、P-ⅢCOL、Ⅳ-COL、LN、HA和TGF-β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肝虚证和肾虚证相关证素和症状的相关性。实验部分通过饲养8周龄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db/db雄性小鼠(SPF级)以制备糖尿病肾病模型,同时购买30只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做为对照组。将14周龄的小鼠进行分组,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组20只、造模组45只。其中正常鼠分为正常组和正常给药组,造模组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各组用生理盐水配制具体药物药灌胃,每天1次,灌胃液体积相等,具体药量依据前期研究有效剂量。给药期间所有小鼠每2周称重,每2周尾尖采血测血糖,每4周放入代谢笼中收集8小时尿液。于给药后的第12周末取材,检测各组小鼠血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HE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结构和纤维化染色改变,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病理结构表现,免疫组化观察肾脏纤维化指标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小鼠血清胆汁酸谱,分析胆汁酸谱与肾脏纤维化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肾组织FXR表达,初步探究胆汁酸调节肾脏纤维化的机制。结果临床部分与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肾脏病组ALT、AST、尿素氮、eGFR、肌酐、总胆固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肾脏病组肝纤维化四项、胆汁酸和TGF-β 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肾脏病组患者肝血虚评分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证候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胆汁酸、TGF-β 1、P-ⅢCOL、Ⅳ-COL、LN、HA分别与肝虚、肾虚、肝血虚、肝阴虚、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亏虚和肝肾亏虚评分及相关症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胆汁酸与肝血虚评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A与肾精亏虚评分以及肝肾亏虚评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胶原3与肾精亏虚评分和肝肾亏虚评分呈现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LN与视物昏花评分呈现负相关(P<0.05),TGF-β 1与视物昏花评分呈现正相关(P<0.05),胆汁酸与视物昏花评分呈现负相关(P<0.05),LN与腰膝冷痛评分呈现负相关(P<0.05),HA与耳轮干枯萎缩评分呈正相关(P<0.05),HA与小便短赤、腰膝冷痛评分呈负相关(P<0.05),胆汁酸与精神萎靡评分呈现正相关(P<0.05)。实验部分与正常组相比,正常给药组生化指标之间变化无差异(P>0.05),西药组谷草转氨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谷草转氨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谷丙转氨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正常给药组血糖和体重变化无差异(P>0.05),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血糖和体重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灌胃前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之后三次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灌胃前西药组和中药组无差异,灌胃后三次检测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GF-β 1、Smad2、Smad3和α-SMA水平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TGF-β 1、Smad2、Smad3和α-SMA水平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Masson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间质纤维化增生改变更为明显,而对于西药组和中药组来说,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并不明显,肾小球基底膜也未见明显增厚,尤其是肾间质纤维蛋白沉积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好转。在胆汁酸成分分析中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CA、Tβ-MC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β-MCA、T β-MCA和TC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WB方法检测肾脏FXR水平发现,各组水平变化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各胆汁酸成分与纤维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TBAs、CDCA、α-MCA、TCDCA、Tβ-MCA 与 Smad3 呈正相关,T β-MCA 与 TGF-β 1呈正相关,T β-MCA和TCA与Smad2呈正相关。结论对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而言,胆汁酸和纤维化因子与肝虚证和肾虚证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丰富了肝肾同源理论的科学内涵。芪地糖肾方可以调节胆汁酸的分泌,进而改善肾脏的纤维化,也可以降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
李欣雨[6](2021)在《成都市老年T2DM患者药物治疗管理流程建立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成都市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适合成都市老年T2DM患者人群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流程,并开展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效果实证研究,为进一步优化老年患者的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同类文献研究,总结T2DM患者在药物治疗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药物治疗问题以及对应的干预措施,之后收集真实世界中老年T2DM患者的回顾性医疗数据,总结老年T2DM患者发生的药物治疗问题,探索T2DM患者发生药物治疗问题的影响因素,建立适合成都市老年T2DM患者人群的MTM服务流程,并通过前瞻性临床实证研究,对建立的MTM服务流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1、回顾性研究共纳入195例老年T2DM患者的医疗信息,195例患者均存在药物治疗问题,共计515条,其中占比最多的是药物适宜性分类中的需要增加药物治疗(33.79%),占比最少的是药物顺应性分类中的药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均为0.39%。2、老年T2DM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总胆固醇(mmol/L)、T2DM并发症数量对患者发生药物治疗问题的数量有显着影响(P<0.05)。3、前瞻性临床实证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共发现32个药物治疗问题,其中占比最多的是需要增加药物治疗(70%)。为10例老年T2DM患者提供MTM服务并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接受MTM服务前后所有的效果评估指标(临床指标、依从性、疾病认知程度、生命质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老年T2DM患者提供MTM服务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促进患者合理用药,同时为我国医疗保健工作提供借鉴。
吴方团[7](2021)在《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特征及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寻找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低血糖的特征,分析产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为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提供具体方法,及时发现低血糖,特别是无症状性低血糖,为临床预防、治疗及护理糖尿病低血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内分泌科和普通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两种监测血糖方法,找出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特征,比较并分析糖尿病低血糖的影响因素。1.采用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技术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9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发生低血糖,将发生低血糖患者作为观察组(n=40),未发生低血糖患者作为对照组(n=50),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肾功能及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糖平均值(MBG)等资料。2.采用纸片法末梢血糖监测技术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2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发生低血糖,将发生低血糖患者作为观察组(n=52),未发生低血糖患者作为对照组(n=175),收集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肾功能以及血糖、胰岛功能等资料。结果1.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方法显示(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BMI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HDL-C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G、LDL-C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UN、Cr、e GFR、Hb A1c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晨空腹和早餐后2H、中餐后2H、晚餐前、晚餐后2H血糖,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餐前、睡前血糖、夜间12点血糖、凌晨3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糖平均值(MBG)及血糖标准差(SDBG)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纸片法末梢血糖监测方法显示(1)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体质指数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LDL-C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DL-C高于对照组,TG低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UN、Cr、e GFR、Hb A1c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晨空腹和晚餐后2H血糖,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餐后2H、中餐后2H、睡前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糖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肽曲线下面积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馒头餐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显示观察组各时间点的C肽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大的老年T2DM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其高发时段是睡前及夜间,胰岛功能、BMI、性别是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8](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9](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0](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因素的对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因素的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老年T2DM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 |
目的与材料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方法与内容 |
1.调查方法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3.调查方式 |
4.调查人员的选择和培训 |
5.质量控制方法 |
6.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调查结果 |
1.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 |
2.老年T2DM患者中医兼夹体质分布状况 |
3.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4.不同地域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5.不同体重指数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6.有、无合并高血压的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7.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年龄差异比较 |
8.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病程差异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研究结果讨论 |
2.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第二部分 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 |
材料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脱落标准 |
6.终止试验标准 |
方法 |
1.干预方法 |
2.观察指标 |
3.疗效评定标准 |
4.统计学处理 |
试验结果 |
1.完成病例情况 |
2.干预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比较 |
3.干预前后体质转化分、证候积分比较 |
4.干预前后中西医疗效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痰湿体质相关研究 |
2.痰湿体质与T2DM的相关研究 |
3.痰湿体质调理方的疗效、安全性分析 |
4.痰湿体质调理方的组方学术思想 |
5.痰湿体质调理方组方解析及药理研究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表一: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表二:中医体质调查表 |
附表三:体质判定标准表 |
附表四:中医症状积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研究Ⅰ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观察指标及相关病例信息调查表 |
2.3 证素的确定方法 |
2.4 病例纳入及数据整理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资料一般情况 |
4.2 病位证素分布特征 |
4.3 病性证素分布特征 |
4.4 病位证素组合分布特征 |
4.5 病性证素组合分布特征 |
5 研究小结 |
研究Ⅱ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观察指标及相关病例信息调查表 |
2.3 证素的确定方法 |
2.4 病例纳入及数据整理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危险因素赋值情况 |
4.2 各病性证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4.3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5 研究小结 |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证素研究的必要性 |
2 中医证素与危险因素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
3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的优势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理论渊源 |
2 病因病机 |
3 中药治疗 |
4 针灸治疗 |
5 其他疗法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理机制 |
2 相关危险因素 |
3 代谢组学研究 |
4 基因、分子、炎症因子水平 |
5 治疗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病机探讨 |
1 《内经》“壮火食气”思想与消渴病火热病机初探 |
2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火热伤气”病机的认识 |
3 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病机的临床分析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 |
1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2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研究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研究一 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清热益气法的黄连-人参“药对”干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受试者筛查 |
1.3 技术路线 |
1.4 干预措施 |
1.5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基线标准 |
2.3 疗效指标评价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实验流程 |
1.2 生物信息分析路线 |
1.3 数据质控与优化 |
2 结果 |
2.1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
2.2 OTU聚类及物种注释 |
2.3 物种结构分析 |
2.4 Alpha多样性分析 |
2.5 Beta多样性分析 |
2.6 差异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4)服药查对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服药查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局限性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内容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7 用药偏差相关结局指标 |
2.8 统计分析 |
2.9 伦理原则 |
2.10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样本流失情况 |
3.2 出院后7 天两组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发生类型及发生原因 |
3.3 干预前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的比较 |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用药偏差率及发生原因的比较 |
3.5 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糖的比较 |
3.6 干预后两组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和服药依从性得分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7 天用药偏差发生现状 |
4.2 服药查对可减少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偏差的发生率 |
4.3 服药查对可减少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源性用药偏差 |
4.4 随访可减少老年2 型糖尿病医源性用药偏差 |
4.5 服药查对可控制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
4.6 服药查对可提高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与服药依从性 |
4.7 对医院-家庭过渡期服药查对的工作启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慢病患者过渡期用药偏差现状及服药查对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最佳出院药物计划表 |
附录四 健康教育内容 |
附录五 干预组个体化干预内容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肝肾同源探讨芪地糖肾方干预DN小鼠纤维化及胆汁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与肝、肾关系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 |
2 胆汁酸和FXR的研究进展 |
3 纤维化与胆汁酸及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肾病与肝肾相关中医研究进展 |
1 古代文献对“肝”、“肾”相关以及和消渴病肾病关系的论述 |
2 现代中医学肝肾相关研究及其在糖尿病肾脏病中的应用 |
3 胆汁酸和FXR与中医相关研究进展 |
4 纤维化与中医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糖尿病肾脏病胆汁酸及纤维化因子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芪地糖肾方对db/db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肾脏纤维化因子的干预研究 |
1 实验方案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芪地糖肾方对db/db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胆汁酸通路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方案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db/db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胆汁酸成分与纤维化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
1 实验方案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中医证候评定表 |
个人简介 |
(6)成都市老年T2DM患者药物治疗管理流程建立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糖尿病已造成巨大负担 |
1.1.2 我国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多且危害大 |
1.1.3 医疗中老年患者不合理用药等情况不断发生 |
1.1.4 药物治疗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药物相关问题 |
1.1.5 建立适用于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流程 |
1.2 药物治疗管理应用于2 型糖尿病患者的文献研究 |
1.2.1 材料和方法 |
1.2.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2 检索策略 |
1.2.1.3 文献信息提取 |
1.2.2 检索结果 |
1.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1.2.4 结论 |
1.3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真实世界回顾性数据研究 |
2.1 数据收集和分析 |
2.1.1 研究人群 |
2.1.2 样本量计算与病例筛选 |
2.1.3 数据提取 |
2.1.4 数据分析 |
2.2 药物治疗问题的分类和确定 |
2.2.1 药物治疗问题的定义 |
2.2.2 药物治疗问题的分类 |
2.2.3 药物治疗问题的确定 |
2.3 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
2.3.1 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 |
2.3.2 临床特征 |
2.3.3 药物治疗问题的统计描述与结果讨论 |
2.3.3.1 药物治疗问题的统计描述 |
2.3.3.2 药物治疗问题的统计结果讨论 |
2.3.4 药物治疗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结果讨论 |
2.3.4.1 药物治疗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4.2 药物治疗问题影响因素的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都市老年T2DM患者人群MTM服务流程的建立 |
3.1 既往药物治疗的回顾与评估 |
3.2 现有药物治疗记录 |
3.3 发现药物治疗问题 |
3.4 制订监护计划 |
3.4.1 确定药物治疗目标 |
3.4.2 确定干预措施 |
3.4.3 制订随访评估时间表 |
3.5 进行随访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都市老年T2DM患者实施MTM服务效果实证研究 |
4.1 研究人群 |
4.2 研究方法 |
4.2.1 病例筛选和数据收集 |
4.2.2 结局指标 |
4.2.2.1 临床疗效指标 |
4.2.2.2 生命健康质量指标 |
4.2.2.3 用药依从性指标 |
4.2.2.4 疾病认知程度指标 |
4.2.2.5 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 |
4.2.3 病例报告表的标准化设计 |
4.2.4 数据分析方法 |
4.3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实践 |
4.3.1 记录患者当前药物治疗方案 |
4.3.2 回顾和审查患者的治疗方案 |
4.3.3 发现药物治疗相关问题 |
4.3.4 制订个体化的药学监护计划 |
4.3.4.1 制订血糖控制目标 |
4.3.4.3 制订随访评估计划表 |
4.3.5 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 |
4.4 研究结果 |
4.4.1 患者基本情况 |
4.4.1.1 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 |
4.4.1.2 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 |
4.4.2 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 |
4.4.3 药物治疗管理结果 |
4.5 药物治疗管理实证研究的结果讨论 |
4.5.1 患者基本信息的结果讨论 |
4.5.2 患者药物治疗问题的结果讨论 |
4.5.3 患者药物治疗管理的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1.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1.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特征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征 |
1.2 老年2 型糖尿病的危害性 |
1.3 老年2 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性 |
1.4 血糖监测方法发展 |
1.5 瞬感血糖监测与纸片法末梢血糖监测的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CGM方法观察老年T2DM患者相关指标 |
3.2 纸片法观察老年T2DM患者相关指标 |
4.讨论 |
4.1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特征 |
4.2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
4.3 低血糖的防治对策分析 |
5.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护理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
5.3 局限性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简历 |
致谢 |
综述 低血糖对各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四、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因素的对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D]. 雷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吕双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蒋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服药查对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中的应用研究[D]. 牛晓丹. 兰州大学, 2021(11)
- [5]基于肝肾同源探讨芪地糖肾方干预DN小鼠纤维化及胆汁酸的研究[D]. 安至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成都市老年T2DM患者药物治疗管理流程建立及效果研究[D]. 李欣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特征及原因分析[D]. 吴方团.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1)
- [9]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1)
-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