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水分大豆的预处理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超[1](2020)在《进口大豆储运期间的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进口大豆货运期间经常发生货损进而引起经济纠纷。本文通过模拟海上货轮舱内环境,观测了不同水分含量大豆在50 d期间的品质变化。所用大豆为进口巴西大豆,观察的大豆品质指标包括热损粒、霉变粒、粗蛋白、粗脂肪、游离脂肪酸值、脂肪酸含量和蛋白质溶解度等。观测发现,大豆自身水分含量越高,对豆堆温度的影响越大,进而对大豆的品质指标影响越大。高水分导致豆堆温度升高,进而引起大豆霉菌滋生、热损、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和大豆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同样轻微下降。通过研究结果,为科学阐述进口大豆海上运输过程品质变化和客观评估经济损失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的核心是大豆真实水分值的准确测定。本研究第一阶段内容采用大豆籽粒粉碎后分析的国家标准方法和整粒籽粒分析的ASAE(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法和快速水分法3种不同的水分检测方法来对比检测结果的差异。实验取自3种不同产地的大豆,包括巴西大豆、美国大豆和国产大豆,进行大豆整籽粒和粉碎后的水分测定实验来比较大豆水分含量差异。本文使用的巴西大豆水分用国标法测定平均值为7.76%,其中谷物磨测量值为7.75%,万用粉碎仪测量值为7.78%;ASAE法测得水分值为10.39%,快速水分仪测定值为10.70%。国标法水分测量值低于用ASAE法和快速水分仪法,且不同的粉碎磨粉碎后的水分测量值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对比,ASAE法和快速水分法测定的大豆整籽粒水分含量比较接近真实值,而粉碎后测得的水分含量比真实值低。结合实际现场测量的实验环境、实验周期和成本等因素考虑,推荐谷物快速水分测定为最佳检测方法。为科学判定我国进口巴西大豆在品质良好的情况下储存期间的变化,采用模拟储存试验的方式,对不同水分巴西大豆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主要是对游离脂肪酸含量(酸值或酸价)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发现,巴西大豆在储存6周后,13%水分的大豆和14%水分大豆脂肪酸值呈显着上升趋势,储存期结束后,游离脂肪酸值结果显示:11%水分大豆为13.62mg/100g,12%水分大豆为14.80 mg/100g,13%水分大豆为92.21 mg/100g,14%水分大豆为115.72 mg/100g。脂肪酸比例同样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开始出现明显减少的情况,且超过安全水分值(12%)越高,品质下降越明显(P<0.05)。低于安全水之值内的大豆在储存19周后,品质开始发生较明显变化。因此认为低水分大豆最佳储存期在19周内,高水分大豆最佳储存期在6周之内。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准确判定巴西大豆储存过程中的品质随时间的变化,也可以指导国家和地方大豆储备库对大豆的管理,保证大豆安全储存。除了水分和温度是影响大豆货损的重要原因之外,海上运输期间船舱通风也是争论的焦点。本文模拟了船舱的结构,进行持续通风储存和不通风储存的对比试验。模拟储存试验证明,安全水分值以下的大豆,无论通风与否,在储存期间均不会发生霉变;水分高于安全值的高水分大豆(>12%),即使储存期间不间断通风,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霉变,与不通风条件下储存的高水分大豆霉变速度和程度相同。因此认为通风与否和大豆货损无直接关系。
张金闯,刘丽,刘红芝,石爱民,胡晖,王强[2](2017)在《食品挤压技术装备及工艺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以营养、低能耗、快捷为特点的新型食品挤压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挤压(supercritical fluid extrusion)、双阶或多级挤压、挤压机与3D打印机等设备联用、智能化控制模拟技术受到关注。该文梳理了食品挤压技术装备发展概况;比较了普通低水分和高水分挤压、超临界CO2挤压、双阶或多级挤压以及挤压-3D打印联用等工艺技术的特点;总结了食品挤压能量输入与蛋白构象变化关系机理。结果认为:1)通过改进挤压设备材料和结构及与中近红外设备、流变仪、拉曼光谱仪等设备联用,提高其通用性、可视性和智能性,实现挤压过程全程监控,是今后挤压设备研发的方向。2)控制挤压过程中能量输入方式或大小,是挤压工艺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挤压工艺放大生产的关键点。3)建立挤压能量输入方式或大小、物料组分结构变化及产品品质形成研究体系,研究结果为实现挤压过程中能量输入精准调控提供参考。
朱银月[3](2016)在《豆粕二次挤压工艺及其产品研究》文中提出豆粕是油脂加工过程的副产品,该副产品的产量却是大豆油产量的4倍。豆粕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0%~55%,常被用作动物饲料。为提高豆粕的可食性和利用率,得到较好的组织化产品,本课题利用挤压技术,先对豆粕进行预处理(第一次挤压),再进行组织化(第二次挤压)研究,通过研究产品的组织化特性,选出最佳的产品应用到香肠中。1、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软件,采用BBD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了豆粕挤压预处理(第一次挤压)的最佳工艺参数:物料含水量46%,螺杆转速201 r/min,喂料速度21.8kg/h,机筒温度99.5℃,在此条件下持水率为2.12。红外光谱显示其β-折叠含量增加,扫描电镜显示豆粕内部球状紧密结构变成片状孔洞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处理效果。2、以预处理后的豆粕为原料,通过添加猪血等营养成分,利用L16(45)正交试验和主成分分析法优化挤压组织化(第二次挤压)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机筒温度180℃,猪血添加量为豆粕质量的13%,淀粉添加量为豆粕质量的5%,螺杆转速320 r/min,喂料速度27 kg/h。该工艺下的组织化产品(简称Ⅱ)营养全面、可食性强,实现了动植物蛋白的完美结合。3、以原料豆粕为主要原料,按照正交试验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挤压组织化,得到一次挤压组织化产品(简称Ⅰ)。将Ⅰ和Ⅱ进行特性对比,结果表明:Ⅱ的吸水率明显高于Ⅰ;Ⅱ比Ⅰ的体积密度小0.06 g/cm3;不同的煮制时间和煮制温度下Ⅱ的持水率都明显高于Ⅰ;Ⅱ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明显高于Ⅰ;且Ⅱ的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也远高于Ⅰ;扫描电镜图片直观地说明了 Ⅱ结构规整,组织排列整齐,层次紧密,纤维化程度高,明显优于Ⅰ。通过上述特性对比,最终验证了豆粕挤压预处理的重要性。4、以挤压组织化产品Ⅱ为主要原料,利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即食香肠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以大豆组织蛋白Ⅱ为基准,大豆组织蛋白Ⅱ100%,谷朊粉35%,南瓜粉25%,卡拉胶1.5%,水分160%。所得香肠颜色亮黄,咸淡适中,有浓郁的豆香味;表面光滑、组织紧密;硬度适中,弹性好。将该香肠与市售香肠进行对比发现,在外观方面,该香肠还是有待提高的。但该香肠已经具备方便即食的特点,因而证明了将该组织化产品添加到食品中的可行性。
王奕云[4](2014)在《脱脂大豆复合蛋白挤压组织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挤压组织化法是适用于组织化蛋白的连续化和工业化生产,是一种值得选用和研究的组织化蛋白生产方法。本课题以豆粕粉碎得到的脱脂大豆粉为主要原料,对其组织化蛋白产品的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添加适量小麦蛋白、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对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复合挤压组织化进行了研究。本课题选取脱脂大豆粉水分含量(24%、28%、33%、37%、42%、46%)、机筒温度(100℃、120℃、140℃、160℃、180℃)和螺杆转速(75r/min、100r/min.125r/min、150r/min、175r/min)三个参数,研究了不同挤压操作参数对脱脂大豆粉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包括产品的色度、质构特性、蛋白质溶解特性、脲酶活性、溶剂保持力、体外消化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在水分含量为37%、机筒温度140℃、螺杆转速175r/min时,脱脂大豆粉的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相对较好。本课题选取水浴处理和蒸汽处理两种方式,利用三因素十水平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脱脂大豆粉原料预处理条件(温度、时间和水分添加量)对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并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的特性指标进行了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了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相关特性的回归模型。本课题以脱脂大豆粉为主要原料,复合添加一定比例的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和乳清蛋白,利用二阶四因素混料试验设计,研究了原料组成对复合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对复合蛋白组织化产品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综合评分的回归方程。当复合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的综合品质最优,即综合评分最大时,对应的原料组成为脱脂大豆粉:大豆蛋白:小麦蛋白:乳清蛋白=7.30:0.75:0.90:1.05。
徐添[5](2013)在《谷朊粉挤压改性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工艺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谷朊粉、面粉、小苏打及单甘酯作为原料,以组织化度为指标,研究了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最优配方及双螺杆挤压工艺,并研究了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湿热预处理和微波预处理工艺。分别对双螺杆挤压制备的小麦组织蛋白,湿热预处理+双螺杆挤压制备的小麦组织蛋白及微波预处理+双螺杆挤压制备的小麦组织蛋白进行性质和应用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确定了用双螺杆挤压机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最优配方,即面粉100g为基准,水的添加量70.19g,谷朊粉的添加量16.17g,单甘酯的添加量2.54g,小苏打的添加量2.52g,在该配方下挤压产物的组织化度为1.112±0.018;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小麦组织蛋白最优双螺杆挤压工艺,为Ⅲ区温度160℃,主螺杆转速13Hz,喂料螺杆转速18Hz,该工艺下挤压产物组织化度为1.270±0.024。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最优湿热预处理工艺及最优微波预处理工艺,其中最优湿热预处理工艺为谷朊粉质量分数13%,水浴时间40min,水浴温度60℃,该预处理工艺下挤压产物组织化度为1.610±0.035;最优微波预处理工艺为谷朊粉质量分数23%,微波时间90s,微波功率500W,该工艺条件下挤压产物组织化度为1.478±0.022。对谷朊粉及三种工艺制得小麦组织蛋白进行功能性质的检测,结果表明,与谷朊粉相比,小麦组织蛋白在溶解性上有较大提升,而在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DSC分析谷朊粉及三种小麦组织蛋白的热变性过程,发现小麦组织蛋白的峰值温度显着高于谷朊粉,其中,湿热预处理+双螺杆挤压工艺下制备的小麦组织蛋白峰值温度最高,达到135.63℃,这说明小麦组织蛋白的热稳定性显着优于谷朊粉;通过氨基酸分析发现:双螺杆挤压制备的小麦组织蛋白中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相比谷朊粉有所提升,这可能是因为高温高压下谷朊粉与面粉中有少量氨基酸溶出并交联。将小麦组织蛋白作为一种添加剂应用到猪肉肠的灌制中,考察不同的瘦肉替代比对猪肉肠色泽、蒸煮损失率、保水性、质构特性及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双螺杆挤压制备的小麦组织蛋白以4%的比例添加到瘦肉中,猪肉肠有最大的亮度值,为75.22,以5%的比例添加到瘦肉中,猪肉肠蒸煮过程中损失较少,为9.99%;将湿热预处理+双螺杆挤压工艺下制备的小麦组织蛋白以2%的比例添加到瘦肉中,猪肉肠感官特性最优,为7.55,以5%的比例添加到瘦肉中,猪肉肠具有最大的黄度值及最优的保水性,其中黄度值为7.61,保水性为78.29%;将微波预处理+双螺杆挤压工艺下制备的小麦组织蛋白以2%的比例添加到瘦肉中,猪肉肠硬度值、弹性及咀嚼性均最大,其中硬度为2561g、弹性为0.85,咀嚼性为1566.71,以5%的比例添加到瘦肉中,猪肉肠的红度值最大,为7.14。
左青,郭华,王宏平,杨厚磐,章新平,吕瑞,张新雄,张榴平[6](2012)在《大豆热脱皮工艺及设备》文中研究说明大豆含6%~8%种皮,种皮含12%~12.5%蛋白、0.6%油脂、40%粗纤维。大豆热脱皮工艺使用流化床干燥器、配套布袋除尘器、二道破碎脱皮,可以生产48%4、6%和43%蛋白含量的豆粕。在工艺设备上配置全自动化系统,保证生产稳定进行,豆粕残油0.6%~0.8%。
孙志欣[7](2009)在《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也是大豆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大豆蛋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消化吸收率在84%98%之间,可以直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除了蛋氨酸和半胱氨酸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值稍低外,其它氨基酸组成基本平衡,为完全蛋白。挤压法是适于工业化、连续化大生产,高效、节能的植物蛋白质质构重组核心技术。由挤压法生产的组织化大豆蛋白是现代大豆蛋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分湿法挤压组织化是国际上新兴的植物蛋白重组技术。产品具有组织化化程度高、质地均匀、富有弹性和韧性、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成分损失少等优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大豆分离蛋白、谷朊粉、低温脱脂豆粕为主要原料,根据大豆组织蛋白的特性,通过带冷却模具的SYSLG30-IV型双螺杆挤压实验机,采用湿法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通过试验的方法对大豆蛋白的组织化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预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找出了加工参数:物料水分、机筒温度、螺杆转速、不同蛋白含量正常生产时的参数适用范围。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安排试验,初步研究和探讨了挤压机物料水分、机筒温度、螺杆转速、不同蛋白含量四个因素对产品质构特性和产品品质的影响情况,得出各自的数学模型方程。物料水分对产品的组织化度、弹性、水分含量起正向效应,而对产品的硬度、咀嚼性起负向效应;机筒温度对产品的组织化度、硬度、胶粘性起正向效应,而对产品水分含量起负向效应;螺杆转速主要对产品的胶粘性起正向效应;不同蛋白含量对产品的咀嚼度、粘结性、色泽起正向效应,而对产品的硬度起负向效应。其中物料水分和机筒温度是影响各目标参数的最重要工艺参数。通过对产品感官评价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出影响产品品质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物料水分>机筒温度>螺杆转速>不同蛋白含量。以感官评价为目标函数得到各因素的最佳工艺参数:物料含水率为55%、机筒温度为150℃、螺杆转速为208 r/min、不同蛋白含量为:大豆分离蛋白34%、谷朊粉35%、低温脱脂豆粕31%。此时测得产品组织化度为2.19,组织化状态明显。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高湿挤压大豆组织蛋白产品的微观结构并分析高湿挤压对产品脲酶活性、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氮溶解指数的影响,了解到操作参数对产品微观结构和产品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充分组织化的大豆蛋白结构致密,有弹性,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结构。组织化后的大豆蛋白脲酶活性大大降低;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提高12.1%;氮溶解指数一般在6.5%~8.5%之间。
苏晓琳[8](2009)在《双螺杆挤压膨化对豆粕营养品质影响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粕因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构成合理,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大豆原料经不同工艺处理后,豆粕质量具有很大差异。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在保证低残油率的同时,蛋白质变性程度低,且经试验表明,膨化加工的高温、高压处理可以使大豆中一些影响营养物质吸收的有害成分得到消除。本课题以综合利用大豆资源为目标,主要研究不同挤压条件下挤压参数对大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对于豆粕的生产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大豆挤压膨化预处理浸油后粕中的蛋白质NSI值、豆粕保水性值、粕中粗纤维含量、脲酶活性以及植酸含量为指标,并选择挤压机模孔直径、物料含水率、螺杆转速、套筒温度为影响因素,通过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设计试验,建立回归方程。利用SAS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探讨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同时,利用Matlab7.5中的遗传算法(GA)工具箱对回归模型进行优化分析,为实际生产中应用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获得高营养品质的豆粕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各因素对粕蛋白NSI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物料含水率,螺杆转速,模孔直径,套筒温度。获取高NSI值的最优挤压条件为:模孔直径10mm,物料含水率10.4%,螺杆转速124 r?min-1.,套筒温度60℃。2.通过试验研究发现,豆粕获得较高保水性的挤压参数为模孔直径14.8mm,物料含水率18%,螺杆转速106 r?min-1,套筒温度91.5℃。挤压参数对粕蛋白保水性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物料含水率,套筒温度,螺杆转速,模孔直径。3.小模孔直径、较高的物料含水率、低螺杆转速和较高的挤压温度可以使豆粕中粗纤维含量减少,有利于不溶性纤维向可溶性纤维的转化。获得低粗纤维含量豆粕的挤压参数为模孔直径10mm,物料含水率10%,螺杆转速160 r?min-1,套筒温度120℃。4.在本试验研究范围内,各挤压膨化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显着。获得低脲酶活性豆粕的挤压参数为模孔直径26mm,物料含水率18%,螺杆转速160 r?min-1,套筒温度120℃。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显示脲酶活性丧失。5.大模孔直径、适当的水分含量、高螺杆转速和较高的挤压温度有利于植酸分子的钝化。通过试验分析得出在模孔直径26mm,物料含水率14%,螺杆转速160 r?min-1,套筒温度为106.5℃的条件下,植酸含量最低。6.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优化,为保证得到高NSI值、低粗纤维含量、低脲酶活性的高营养品质豆粕,应选择模孔直径为19mm~21mm,物料含水率为16%~17%,螺杆转速为76 r?min-1~107 r?min-1,套筒温度为77℃~93℃的条件下进行挤压膨化。
康立宁[9](2007)在《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挤压法是适于工业化、连续化大生产,高效、节能的植物蛋白质质构重组核心技术。由挤压法生产的组织化大豆蛋白是现代大豆蛋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分湿法挤压组织化是国际上新兴的植物蛋白重组技术。产品具有组织化化程度高、质地均匀、富有弹性和韧性、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成分损失少等优点。本文对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采用系统分析法,研究了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过程中,挤压机操作参数(螺杆转速、物料水分、喂料速度和机筒温度)对系统参数(系统压力、扭矩、单位机械能等)、目标参数(组织化度、色泽、硬度、弹性、咀嚼性、吸水率、产量等)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各因变参数的统计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产品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其次,研究了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中的停留时间分布以及大豆异黄酮的损失动力学;最后,研究了大豆蛋白组织化过程中化学键、微观结构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的机理假设。主要结论如下: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参数一般随物料水分和机筒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压力和扭矩随喂料速度的提高而增加,单位机械能随喂料速度的提高而减小;螺杆转速对压力和扭矩影响较小,对单位机械能影响显着。依据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双螺杆挤压机系统参数的数学统计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挤压过程的控制和挤压结果的预测。相关分析表明,挤压机系统参数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不同的产品品质指标符合不同的回归模式,物料水分对产品的组织化度、弹性、色泽、水分含量和产量起正向效应,而对产品的硬度、咀嚼性起负向效应;机筒温度对产品的组织化度、硬度、色泽、粘结性起正向效应,而对产品水分含量起负向效应;螺杆转速主要对产品的粘结性起正向效应;喂料速度对产品的弹性、咀嚼性、色泽、水分含量和产量起正向效应,而对产品的组织化度、粘结性起负向效应。其中物料水分和机筒温度是影响各目标参数的最重要工艺参数。相关分析表明,系统参数与目标参数也存在着密切联系。系统参数一般与产品的组织化度、L*值、产品水分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而与硬度、咀嚼度、和△E*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应用因子分析方法,采用4个公因子来表征目标参数的12个原始指标,公因子间无相关性,而同一公因子所控制的原始指标间显着相关。根据各样本的因子得分对样本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综合评分的回归方程,采用频数分析法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物料水分为52.5%~53.5%,机筒温度为144~148℃,螺杆转速为113~127rpm,喂料速度为28.3~32.4g/min。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的最小停留时间在70.7~163.3s之间,平均停留时间在108.2~255.4s之间,彼克列准数值(Pe)在16.3~277.0之间。操作参数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各表征参数具有显着的影响。影响最小停留时间的操作参数按作用强弱依次为:喂料速度>螺杆转速>物料水分>机筒温度,最小停留时间均随前三者的提高而减小,机筒温度对其影响不显着。影响平均停留时间的操作参数依次为:喂料速度>机筒温度>螺杆转速>物料水分,平均停留时间均随前三者的增加而减小,物料水分对其影响不显着。影响彼克列准数的操作参数依次为:机筒温度>物料水分>喂料速度>螺杆转速,机筒温度对其为正效应,物料水分和喂料速度对其为负效应,螺杆转速对其影响不显着。Wolf-Rescnick模型和Yeh-Jaw模型均能较好的描述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中物料的流动状态。根据Yeh-Jaw模型,表示活塞流体积分数的p值范围为0.55~0.83,均值为0.69;保留体积分数和叉流体积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两者之和为1%左右。p值随着螺杆转速和物料水分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机筒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后异黄酮总含量和组分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总异黄酮损失率在0%~47.6%之间。4个操作参数对异黄酮总含量和组分均有显着影响,以机筒温度影响最大,随机筒温度的增加总异黄酮和丙二酰基异黄酮含量明显减少,异黄酮糖苷含量略有增加;喂料速度和物料水分对异黄酮含量均起正效应,随着喂料速度和物料水分的增加,总异黄酮损失和丙二酰基异黄酮的降解减少;螺杆转速的影响最小,主要起负效应,螺杆转速增加,丙二酰基异黄酮降解速率加快。丙二酰基染料木苷(MG)损失的速率常数在0.00043~0.01034s-1之间,平均为0.0040 s-1,活化能为85.21 kJ/mol;丙二酰基大豆苷(MD)损失的速率常数在0.000006~0.01072 s-1之间,平均为0.00383 s-1,活化能为96.58 kJ/mol;总异黄酮损失的速率常数在0.00002~0.00420 s-1之间,平均为0.00193 s-1。组织化后的大豆蛋白的氮溶解指数一般在6.4%~9.2%之间。操作参数对氮溶解指数有一定的影响。挤压加工并没有造成新的蛋白质亚基的形成。蛋白质的不溶性主要是由疏水作用和二硫键共同导致的。根据对高水分组织化过程的系统分析和产品扫面电镜结果判断,提出了挤压机理的“膜状气腔理论”假设。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并没有完全破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仍保留着一定的β-折叠和转角结构。机筒温度、物料水分含量、喂料速度和螺杆转速等操作参数对大豆蛋白二级结构具有显着的影响。较低温度时(温度<140℃,只发生蛋白质的热变性而不发生组织化),二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α螺旋向转角的转变;较高温度时(温度>140℃,蛋白质开始发生组织化),二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β-折叠向无规则卷曲的转变。较高的水分对组织化起促进作用,水分促进了α螺旋向转角的转变,以及β-折叠向无规则卷曲的变化过程。喂料速度太低时大豆蛋白二级结构向无规则卷曲发展;当喂料速度增至一定程度,对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较小。随螺杆转速的加快,β-折叠逐渐降低,而转角的比例逐渐升高。
左青[10](2006)在《大豆脱皮工艺讨论》文中研究说明
二、高水分大豆的预处理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水分大豆的预处理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进口大豆储运期间的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大豆产量及用途 |
1.2 我国进口大豆概况 |
1.3 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品质差异 |
1.3.1 色泽和气滋味 |
1.3.2 百粒重 |
1.3.3 损伤粒和破碎粒 |
1.3.4 杂质 |
1.3.5 霉变粒 |
1.3.6 水分 |
1.3.7 粗蛋白 |
1.3.8 粗脂肪 |
1.3.9 脂肪酸含量 |
1.3.10 游离脂肪酸值 |
1.3.11 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 |
1.4 巴西大豆特点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5.1 国内外不同检测方法比较 |
1.5.2 陆地储藏与海上储运的差异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检测方法测定大豆水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1.2 样品预处理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含水量大豆在模拟储运期间的质量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检测项目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储存期间豆堆温度变化 |
3.2.2 发热后大豆的感官指标变化 |
3.2.3 发热后大豆的化学指标变化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巴西大豆储存期间脂肪酸相对含量变化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1.3 检测项目 |
4.1.4 实验方法 |
4.1.5 气相色谱条件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通风对大豆货损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食品挤压技术装备及工艺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食品挤压技术装备发展概况 |
1.1 挤压机的构造及功能 |
1.2 食品挤压技术装备研发概况 |
1.2.1 普通低水分和高水分挤压技术 |
1.2.2 超临界CO2挤压技术 |
1.2.3 其他挤压设备联用技术 |
1.2.4 智能化控制与模拟技术 |
2 食品挤压工艺研究现状 |
2.1 普通低水分和高水分挤压工艺 |
2.2 超临界CO2挤压工艺 |
2.4 挤压-3D打印联用工艺 |
3 挤压能量输入与蛋白构象变化关系 |
3.1 温度输入与蛋白构象变化关系 |
3.2 剪切力输入与蛋白构象变化关系 |
3.3 压力输入与蛋白构象变化关系 |
4 结论与展望 |
(3)豆粕二次挤压工艺及其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豆粕 |
1.1.2 挤压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豆粕的研究现状 |
1.2.2 挤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大豆组织化蛋白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豆粕挤压预处理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原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FMHE36智能型双螺杆挤压机简介 |
2.3.2 豆粕挤压预处理 |
2.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3.4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2.3.5 豆粕特性指标测定 |
2.3.6 豆粕持水率测定 |
2.3.7 豆粕红外光谱测定 |
2.3.8 豆粕扫描电镜结构观察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料豆粕成分分析 |
2.4.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3 响应曲面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4 预处理后豆粕的性质测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豆粕和猪血混合挤压组织化工艺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挤压组织化 |
3.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3.3 正交试验设计 |
3.3.4 豆粕和猪血混合挤压组织化产品评价指标测定 |
3.3.5 挤压组织化产品综合评价方法 |
3.3.6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3.4.2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一次和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对比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挤压组织化产品的制备 |
4.3.2 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测定 |
4.3.3 挤压组织化产品膳食纤维测定 |
4.3.4 挤压组织化产品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测定 |
4.3.5 挤压组织化产品红外光谱测定 |
4.3.6 挤压组织化产品扫描电镜结构观察 |
4.3.7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对比 |
4.4.2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膳食纤维对比 |
4.4.3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对比 |
4.4.4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红外图谱对比 |
4.4.5 一次与二次挤压组织化产品扫描电镜图片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利用组织化产品生产即食香肠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即食香肠的工艺流程 |
5.3.2 即食香肠操作要点 |
5.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5.3.4 正交试验设计 |
5.3.5 即食香肠的感官评价 |
5.3.6 即食香肠的质构测定 |
5.3.7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2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3 质构数据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 |
5.4.4 即食香肠与市售香肠的对比 |
5.5 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脱脂大豆复合蛋白挤压组织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前言 |
1.1 组织化蛋白概述 |
1.1.1 组织化蛋白的定义 |
1.1.2 组织化蛋白的产品形式 |
1.1.3 组织化蛋白的生产方法 |
1.2 挤压组织化蛋白的研究概况 |
1.2.1 挤压组织化蛋白的生产原料 |
1.2.2 挤压组织化蛋白的评价指标 |
1.2.3 挤压组织化蛋白生产过程的机理研究 |
1.2.4 挤压组织化蛋白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挤压组织化试验设计 |
2.2.2 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测定 |
2.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脱脂大豆粉挤压组织化过程的研究 |
3.1.1 水分含量对脱脂大豆粉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3.1.2 机筒温度对脱脂大豆粉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3.1.3 螺杆转速对脱脂大豆粉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脱脂大豆粉预处理方式对其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3.2.1 脱脂大豆粉水浴处理对其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3.2.2 脱脂大豆粉蒸汽处理对其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3.2.3 小结 |
3.3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其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3.3.1 复合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的特性分析 |
3.3.2 复合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的综合评价 |
3.3.3 复合蛋白挤压组织化产品与市售产品的特性比较 |
3.3.4 小结 |
4 结论 |
4.1 脱脂大豆粉挤压组织化过程的研究 |
4.2 脱脂大豆粉预处理方式对其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4.3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其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5)谷朊粉挤压改性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工艺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谷朊粉的研究概述 |
1.2.1 谷朊粉的组成 |
1.2.2 谷朊粉的功能性质 |
1.2.3 谷朊粉的应用 |
1.3 谷朊粉的改性 |
1.3.1 物理改性 |
1.3.2 化学改性 |
1.3.3 酶法改性 |
1.3.4 基因工程改性 |
1.4 食品双螺杆挤压技术研究进展 |
1.4.1 双螺杆挤压技术 |
1.4.2 植物蛋白双螺杆挤压改性技术的应用 |
1.5 植物组织蛋白的应用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课题研究意义 |
1.6.2 研究主要内容 |
1.6.3 本课题的技术研究工艺路线图 |
第二章 挤压处理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配方及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方案 |
2.2.1 小麦组织蛋白制备配方的设计方案 |
2.2.2 挤压改性制备小麦组织蛋白最优配方的单因素实验 |
2.2.3 挤压改性制备小麦组织蛋白最适配方的响应面实验 |
2.2.4 挤压改性制备小麦组织蛋白最优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
2.2.5 挤压改性制备小麦组织蛋白最优工艺的正交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原料谷朊粉的基本组分 |
2.3.2 小麦组织蛋白制备配方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3 小麦组织蛋白制备配方的响应面实验结果 |
2.3.4 小麦组织蛋白制备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5 小麦组织蛋白制备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湿热及微波预处理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原料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实验方案 |
3.2.1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湿热预处理工艺单因素实验 |
3.2.2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湿热预处理工艺正交实验 |
3.2.3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微波预处理工艺单因素实验 |
3.2.4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微波预处理工艺单因素实验 |
3.3 实验结果 |
3.3.1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湿热预处理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湿热预处理工艺正交实验结果 |
3.3.3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微波预处理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4 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微波预处理工艺正交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麦组织蛋白的性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原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溶解度标曲 |
4.2.2 谷朊粉及小麦组织蛋白基本功能性质的检测 |
4.2.3 蛋白的热变性 |
4.2.4 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麦组织蛋白的应用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原料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不同小麦组织蛋白添加量对猪肉肠色泽的影响 |
5.2.2 不同小麦组织蛋白的添加量对猪肉肠质构特性的影响 |
5.2.3 不同小麦组织蛋白的添加量对猪肉肠保水性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5.2.4 不同小麦组织蛋白的添加量对猪肉肠质感官评分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大豆组织蛋白的概述及其应用 |
1.1.1 大豆组织蛋白的概述 |
1.1.2 高水分大豆组织蛋白与低水分大豆组织蛋白的差别 |
1.1.3 大豆组织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2 食品挤压设备、技术 |
1.2.1 挤压设备的种类 |
1.2.2 挤压技术的特点 |
1.3 组织蛋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 |
2.2.2 挤压方法 |
2.2.3 感官评定 |
2.2.4 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
2.2.5 高湿挤压组织化大豆蛋白工艺研究 |
2.2.6 高湿大豆组织蛋白产品特性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原材料成分分析 |
3.2 双螺杆挤压机冷却模具的改进 |
3.3 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
3.3.1 物料水分对组织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3.3.2 机筒温度对组织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3.3.3 螺杆转速对组织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3.3.4 不同蛋白含量对组织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3.4 高湿挤压组织化大豆蛋白工艺研究 |
3.4.1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 |
3.4.2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弹性的影响 |
3.4.3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硬度的影响 |
3.4.4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胶粘性的影响 |
3.4.5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咀嚼度的影响 |
3.4.6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组织化度的影响 |
3.4.7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感官的影响 |
3.4.8 高湿挤压组织化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3.5 高湿大豆组织蛋白产品特性分析 |
3.5.1 高湿大豆组织蛋白产品成分指标 |
3.5.2 高湿挤压对产品脲酶活性的影响 |
3.5.3 高湿挤压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3.5.4 高湿挤压对产品氮溶解指数的影响 |
3.5.5 高湿挤压大豆组织蛋白产品显微结构分析 |
4 讨论 |
4.1 单因素试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4.1.1 物料水分对组织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4.1.2 机筒温度对组织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4.1.3 螺杆转速对组织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4.1.4 不同蛋白含量对组织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4.2 高湿挤压组织化大豆蛋白工艺研究 |
4.2.1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弹性的影响 |
4.2.2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硬度的影响 |
4.2.3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胶粘性的影响 |
4.2.4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咀嚼度的影响 |
4.2.5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组织化度的影响 |
4.2.6 工艺参数对组织化大豆蛋白感官的影响 |
4.3 高湿大豆组织蛋白产品特性分析 |
4.3.1 高湿挤压对产品脲酶活性的影响 |
4.3.2 高湿挤压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4.3.3 高湿挤压对产品氮溶解指数的影响 |
4.3.4 高湿挤压大豆组织蛋白产品显微结构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双螺杆挤压膨化对豆粕营养品质影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大豆与大豆蛋白工业 |
1.1.2 食品工业挤压机概述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挤压膨化对蛋白质的影响 |
1.2.2 挤压膨化对淀粉的影响 |
1.2.3 挤压膨化对脂肪的影响 |
1.2.4 挤压膨化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1.2.5 挤压膨化对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
1.2.6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的影响 |
1.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对豆粕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1.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对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药品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药品 |
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2.2.1 试验设备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工艺 |
2.3.2 挤压膨化试验方法 |
2.3.3 试验分析方法 |
2.3.4 膨化物浸出试验方法 |
2.3.5 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
2.3.6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7 豆粕粗蛋白及水溶性氮测定方法 |
2.3.8 豆粕蛋白保水性的测定方法 |
2.3.9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10 脲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2.3.11 植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挤压参数对豆粕蛋白质的影响 |
3.1.1 挤压参数对粕蛋白NSI 值的影响 |
3.1.2 挤压参数对粕蛋白保水性的影响 |
3.2 挤压参数对豆粕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3.2.1 豆粕粗纤维含量回归方程的建立 |
3.2.2 挤压参数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3.2.3 粗纤维含量回归模型的挤压参数优化 |
3.2.4 粗纤维含量的验证试验 |
3.3 挤压参数对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
3.3.1 挤压参数对豆粕脲酶活性的影响 |
3.3.2 挤压参数对豆粕植酸含量的影响 |
3.4 挤压膨化试验参数的优化 |
4 结论 |
4.1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 |
4.2 主要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大豆蛋白及其挤压组织化技术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大豆与大豆蛋白工业 |
1.2.2 食品挤压技术 |
1.2.3 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研究进展 |
1.2.4 挤压组织化机理研究进展 |
1.2.5 挤压过程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和营养成分变化动力学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高水分挤压组织化过程中的系统参数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挤压设备 |
2.2.3 挤压试验 |
2.2.4 系统参数的获得和推导 |
2.2.5 试验设计 |
2.2.6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操作参数对压力的影响 |
2.3.2 操作参数对扭矩的影响 |
2.3.3 操作参数对单位机械能的影响 |
2.3.4 系统参数的回归模型 |
2.3.5 系统参数间的相关性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工艺参数对目标参数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操作参数对组织化的影响 |
3.3.2 操作参数对产品色泽的影响 |
3.3.3 操作参数对产品硬度的影响 |
3.3.4 操作参数对产品弹性的影响 |
3.3.5 操作参数对产品咀嚼度的影响 |
3.3.6 操作参数对产品粘结性的影响 |
3.3.7 操作参数对产品吸水率的影响 |
3.3.8 操作参数对产品含水量的影响 |
3.3.9 操作参数对产量的影响 |
3.3.10 系统参数与目标参数的相关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产品的综合评价与工艺参数优化 |
4.1 引言 |
4.2 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 |
4.2.1 因子分析模型 |
4.2.2 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 |
4.2.3 工艺参数的多目标优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各产品特性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
4.3.2 挤压产品目标参数的因子分析 |
4.3.3 综合评分的逐步回归模型 |
4.3.4 基于综合评分的工艺参数的优化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的停留时间分布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挤压设备 |
5.2.3 挤压试验 |
5.2.4 RTD 的测定 |
5.2.5 RTD 数据分析方法 |
5.2.6 试验设计 |
5.2.7 统计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操作参数对停留时间的影响 |
5.3.2 RTD 模拟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高水分挤压组织化过程中异黄酮的变化及其动力学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6.2.2 试验方法 |
6.2.3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操作参数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6.3.2 大豆异黄酮变化的动力学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机理分析(Ⅰ)—化学键和微观结构的变化..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7.2.1 试验材料 |
7.2.2 试验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挤压工艺对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 |
7.3.2 挤压工艺参数对大豆蛋白亚基的影响 |
7.3.3 挤压过程中样品微观结构和蛋白质溶解性的变化 |
7.3.4 高水分组织化蛋白显微结构 |
7.3.5 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机理假设[238]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八章 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机理分析(Ⅱ)—挤压组织化对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8.2.1 试验材料 |
8.2.2 试验方法 |
8.2.3 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技术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谱图处理 |
8.3.2 峰的指认 |
8.3.3 机筒温度对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8.3.4 物料水分对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8.3.5 喂料速度对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8.3.6 螺杆转速对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8.4 讨论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讨论 |
9.2 结论 |
9.2.1 操作参数对系统参数的影响 |
9.2.2 操作参数对目标参数的影响 |
9.2.3 产品的综合评价和工艺参数优化 |
9.2.4 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的停留时间分布研究 |
9.2.5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变化及动力学分析 |
9.2.6 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机理分析 |
9.3 创新 |
9.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大豆脱皮工艺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Crown 热脱皮工艺 |
1.工艺说明 |
2.主要设备及工艺分析 |
(1) 调质干燥器 (SIRO Conditioner) |
(2) 喷风干燥器 (Jet Dryer) |
(3) 破碎机 (Roskamp &Buhler) |
(4) 皮仁分离系统 |
(5) 热脱皮工艺的副产品 |
(6) 热脱皮指标和能量消耗 |
(7) 工艺使用过程剖析 |
3.仁中含皮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
4.等级豆粕生产 |
二、冷脱皮系统的工艺及设备 |
1.干燥脱水 |
2.缓苏 (Tempering) |
3.破碎 |
4.吸皮器设计 |
5.风机 |
6.吸风管网的设计 |
7.关风器 |
8.平面回转筛 |
9.调质软化 |
10.冷脱皮脱皮指标 |
11.豆皮粉碎和豆粕分理 |
三、脱皮工程国产化效果 |
1.立式烘干塔 |
2.流化床烘干机 |
3.破碎机 |
4.皮仁分离器 |
5.豆粕分理 |
6.清理粉末 |
四、结论 |
四、高水分大豆的预处理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进口大豆储运期间的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宏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食品挤压技术装备及工艺机理研究进展[J]. 张金闯,刘丽,刘红芝,石爱民,胡晖,王强.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4)
- [3]豆粕二次挤压工艺及其产品研究[D]. 朱银月. 福州大学, 2016(07)
- [4]脱脂大豆复合蛋白挤压组织化特性研究[D]. 王奕云.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5]谷朊粉挤压改性制备小麦组织蛋白的工艺和应用研究[D]. 徐添.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4)
- [6]大豆热脱皮工艺及设备[J]. 左青,郭华,王宏平,杨厚磐,章新平,吕瑞,张新雄,张榴平. 中国油脂, 2012(05)
- [7]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工艺研究[D]. 孙志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8]双螺杆挤压膨化对豆粕营养品质影响规律的研究[D]. 苏晓琳.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9]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和机理研究[D]. 康立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1)
- [10]大豆脱皮工艺讨论[J]. 左青. 粮油加工,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