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下)

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下)

一、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彦[1](2021)在《基于SPOC平台的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

李一聪[2](2019)在《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作为重要力量,对其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热点。围绕高校辅导员的建设问题学界的研究与探讨一直在持续,特别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17]43号)颁布以来,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新的时代背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顺应时代特征与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辅导员运用微信平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探讨运用微信平台创新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交往论与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性为出发点,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角度,对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工作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旨归,创新辅导员微信平台建设。在方法上,鉴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应用性命题,同时又是一个理论问题,本文采用了系统梳理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现阶段基于微信平台开展辅导员工作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其内在动因与本质规律,结合现状,进行创新性探索。在内容上,本文旨在研究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是说明运用微信平台创新辅导员工作是全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性要求。二是论证基于微信平台的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实施策略。这部分主要以现阶段辅导员基于微信平台的工作现状为基础,阐释了创新的理念、内容、方法等问题。全文除引言、结语外,有四章内容:第一章,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基本概述。重在解决“什么是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问题。主要包括基本内涵、理论基础与时代要求三个方面。在内涵解析方面,从微信的含义入手,着重探讨了其基本功能和特点。在理论基础方面,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传播学场域理论、马尔库塞科技伦理理论对辅导员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在时代背景方面,从全媒体时代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对辅导员工作理念、内容、方法以及专业素养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第二章,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本章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已取得的成效、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结合微信平台的特征与辅导员工作的内在需求,着重提出了其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契合受教育者需求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同时,结合微信平台的局限性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从国家、高校、辅导员个体三个层面对相关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析。第三章,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典型案例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运用微信平台创新辅导员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类划型,并归纳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和主要特征,提出优秀的辅导员微信平台应坚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直面学生的热点问题、善于把握学生成长需求,努力形成工作品牌;并注重议程设置、立体渗透和分析研判,具有一定的团队基础。第四章,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策略研究。结合现状分析与案例分析的结果,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对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与培养机制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注重国家、学校、辅导员个体层面的三级联动;着力满足学生需要、服务学生成长、贴近学生生活;协调推进“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功能性建设;完善培养机制、沟通机制与考核机制建设。

钟雪[3](2018)在《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引发的信息革命,改变了世界的一切。在教育领域中,传统课程也受到了网络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随着网络课程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传统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分支也搭上了新时代的列车,体育网络课程应运而生,为新时代下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本文以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的相关现状,探寻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研究认为:1)部分高校已把体育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网络课程建设轨道,课程建设呈现理论课程与术科课程同步发展的态势,体现体育专业的特点。2)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数量严重不足,在体育专业院校和部署师范类高校中体育网络课程开课数量少,民间网络课程平台中体育类网课占全部课程比例非常低。3)目前体育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呈现方式单一、教学目标及课程重难点表意不清,课程结构规划混乱、课程评价反馈不及时等问题。4)课程应用方面存在点击量少,学校精品网络课程链接不顺畅、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建议:1)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学观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及时,有利于解决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阻碍。2)完善高校的体育网络课程设置。3)提高各高校资源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体育网络课程的共享资源。4)建设综合性体育网络课程评价体系。5)重视体育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体育专业知识水平。6)体育网络课程建设要突出体育专业特色,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加强对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采用纵向式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方式,以体育专业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为辅进行体育网络课程实践。

王秀丽[4](2018)在《校园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文学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孕育而生。校园网络小说,作为网络小说的一种类型,拥有着高数量的创作文本、成千上万的网络作家与庞大的青少年阅读群体,但是对校园网络小说的相关理论研究却很少。鉴于此,本文将以校园网络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类型划分的基础之上,着重探讨校园网络小说的类型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由此反映出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具体研究方法、思路等情况进行阐述。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网络文学的内涵、发展情况,并对校园网络小说的内涵做出基本的界定,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第二章在综合运用形态学、类型学、叙事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校园网络小说划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两个大的类型,并予以细化,同时深入讨论每个类型模式的意义特点。第三章在总结校园网络小说类型的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校园网络小说的文化内涵。同时借助代表性网络评论,对校园网络小说的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周翔宇[5](2018)在《汉语“中”多角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现代汉语新兴体助词“中”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理清现代汉语“中”发展成为体助词的语法化历程。本文阐述了“中”以方位名词、方位词、附缀、词缀、助词(体标记)等不同身份出现时的形式与功能特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作为现代汉语新兴持续体标记的“中”的功能用法,尤其是当代汉语出现的最新用例,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第一章阐述了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与用法。在句法分布上,与“中”和“着”共现的结构存在动词与动宾、句中与成句的差异和特征。“中”可以与“在”共现,构成框式结构,整体表义。在历时演变中,“在”的语义和形式都逐渐脱落,语义承担转移到“中”上;“着”则不需要“在”与其共现,可以独立表达持续意义。“中”和“着”都可以搭配双音节结构,但“中”的音节要求较为宽泛,“着”的音节要求较为严格,且“中”一般不能搭配单音节结构。在时体意义上,“中”和“着”的表义存在动作持续、状态持续、心理持续的功能,以及语义插入、语义重心、语义停顿方面的特征和差异。第二章阐述了汉语“中”的历时演变与功能扩展。现代汉语持续体标记“中”由最早的方位名词发展而来。首先,“中”经历了普通名词、方位名词、方位词、附缀、词缀、助词、体标记的演化历程。其次,在位置上,“中”经历了由不定到固定地后置化的转变。第三,“中”的发展演化历程不是截然的,而是经历了两可的中间阶段。第四,“中”自身的语法地位和共现成分的性质是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现代汉语“X中”类词的词汇化,从组合关系看,呈现出定位化和后置化;从词汇化的来源看,有方位名词直接进入词内、方位名词词缀化后进入词内和介词悬空;从共现成分看,有与名词性成分共现后成词、与形容词性成分共现后成词;与动词的搭配词汇化程度尚低。第三章阐述了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现代汉语新兴持续体标记“中”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和发展。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包含复杂的动因和机制。从动因上看,主要包括:语篇交际的语用因素;人类认知的心理因素;语言接触的社会因素;语言互动的内部因素。从机制上看,主要包括:相邻句位;泛化与虚化;隐喻与转喻;重新分析;竞争与更新。第四章阐述了当代汉语持续体标记“中”用法新趋势。当代汉语持续体标记“中”主要出现在告示语、软件用语和网络用语环境中。在用法上,当代汉语持续体标记“中”主要呈现在独用、主谓结构中,另有一些特殊形式,如与标号和点号的搭配使用。进一步地,产生了主谓句、非主谓句、形式动词搭配的新用法,另外产生了与区别词搭配的趋势。在表达上,当代汉语持续体标记“中”呈现出语境摆脱、语体鲜明、成分省略、组合变换、施受转换、信息交互的现象,且相对地体现出其独立性、功能性、经济性、自足性、话题性、自主性、交互性的语用特征。在发展上,当代汉语持续体标记“中”呈现出适用范围扩大、受众接受度提高的趋势,且独用的“X中”凝固成为一个格式。

王瑞[6](2016)在《未来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究 ——以郑州二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出现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本论文是基于未来课堂环境建设与研究比较成熟的前提下,利用先进技术手段,集中考虑如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研究未来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探究出一条切合郑州二中教学理念与实际情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研究目标上,论文重点确定了三个方面,即:构建新型课堂形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建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服务支撑;聚焦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为实现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这三方面,以期实现培养健康、博爱、有为的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在研究内容上,论文将重点围绕并从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育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教学模式和资源的整合、学科和技术的融合、教学与学习行为的转型等方面展开,以期达到论文所提出的研究目标。在研究成果方面,论文重点展示了信息化环境下未来课堂的校本应用,即移动自主学堂的设计与创建;移动自主学堂教育教学发展模型;四课型渐进式教学设计模式;创新型人才发展模型;以及如何运用四课型渐进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表明:在移动自主学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其主观能动性、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技能与自主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论文在理论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与学生在未来课堂环境下的行为变化,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个性化生成、移动自主学堂发展模型、四课型渐进式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等研究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为当前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践指导。

陈玉芳[7](2015)在《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上海基础教育界涌现出一批本土特色明显的教育家,他们的办学思想与实践类型多样,路径各异,成效显着,辐射力强。从办学主体、办学起始与重心、办学线路、办学切入点四个方面对这些教育家办学个案进行分析后,发现段力佩、吕型伟、顾泠沅、刘京海四位教育家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丰富而深刻,分属于不同类型,分布在不同时期,是上海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典型个案,因此本研究将四者确定为主要研究对象。段力佩校长带领着上海市育才中学锐意进取,持续创新,走在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列,使“育才经验”分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风靡全国教育界,成为中国学校改革的典范。吕型伟以多样化的教育改革实验和长期的课题研究引领着全国多所学校进行持续性整体改革,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对上海乃至全国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和方式都产生了影响。顾泠沅以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带动了上海市青浦地区学校整体改革和质量提升,并且在“青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教育实验理论和“行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具有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的示范意义。刘京海校长创造性韵提出了“成功教育"思想,并设计、组织、实施了“成功教育”实验,不仅使上海市闸北八中从一所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明星学校,而且通过创新的办学方式——委托培养,带动着上海市许多薄弱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今“成功教育”正走向国际,在周边国家中逐步推广。研究了四例个案后,结合海派文化特征和文化模式理论,尝试总结改革开放后海派教育家办学的群体特征:他们领风气之先,理念超前,敢说敢做;他们心态开放,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他们注重教育公平,爱无差等,以规范保障质量;他们务实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海派教育家们这些教育思想、精神特质、办学思想与实践,是当代上海乃至当代中国教育界最宝贵的财富。

张鹏高[8](2000)在《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十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校园网例案为了更加实际、形象地提供校园网方面的解决方案,在此处我们提供了二种较为有代表性的例案,此例案是在实际环境的情况之上虚构而成的,与此情况近似的学校可以选择性的增减。

张鹏高[9](2000)在《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十二)》文中指出 普通高校校园办公网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夫系列软件“高校校园办公网软件整体解决方案”是专门针对高校校园网和各业务管理部门应用而设计的一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由适合校园网上应用的基于WEB的“校园办公网络系统”、适合各业务管

张鹏高[10](2000)在《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十一) 校园网上的网络应用》文中认为 校园网上的网络应用主要分成二类,其一类主要是建立校园网的Intranet,另一类为教学管理软件。

二、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基本概述
    (一)微信平台的功能与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工作的理论基础
    (三)全媒体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取得的成效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二)基本经验
    (三)主要特征
四、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策略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创新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创新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形式创新
    (四)立足微信平台创新高校辅导员的培养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
        2.1.2 网络课程
        2.1.3 体育网络课程
    2.2 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研究的文献分析
    2.3 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的研究
        2.3.1 高校体育网络课程问题的研究
        2.3.2 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对策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分析
        4.1.1 我国部分体育专业院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
        4.1.2 我国部属师范类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
        4.1.3 我国网络课程平台中体育网络课程现状
    4.2 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教师信息素养较低,师生互动少
        4.2.2 体育网络课程的设置不完善
        4.2.3 体育网络课程的成效不佳
        4.2.4 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4.2.5 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配置相对不足
        4.2.6 体育专业特色不强
        4.2.7 学校对体育网络课程开发和利用不够充分
    4.3 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的措施
        4.3.1 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素养
        4.3.2 完善体育网络课程的设置
        4.3.3 加强各高校资源交流共享
        4.3.4 建设综合性体育网络课程评价体系
        4.3.5 重视体育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
        4.3.6 体育网络课程建设要突出体育专业特色
        4.3.7 加强对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校园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体系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校园网络小说发展概述
    第一节 网络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校园网络小说的内涵界定
    第三节 校园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校园网络小说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校园网络小说类型划分
    第二节 单纯型校园网络小说
    第三节 混合型校园网络小说
第三章 校园网络小说的类型特征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校园网络小说类型的叙事形式特点
    第二节 校园网络小说类型的叙事主题特点
    第三节 校园网络小说的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汉语“中”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0.3.1 研究方法
        0.3.2 语料来源
第1章 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与用法
    1.1 搭配对象与成句条件
        1.1.1 动词与动宾
        1.1.2 句中与成句
    1.2 框式结构与音节限制
    1.3 时体意义与功能用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汉语“中”的历时演变与功能扩展
    2.1 作为方位词的“中”
        2.1.1 方位名词“中”
        2.1.2 方位词“中”
    2.2 “X中”类词的词汇化倾向与基础
        2.2.1 方位词“中”
        2.2.2 从自由到定位
        2.2.3 作为词根的“中”
        2.2.4 作为词缀的“中”
    2.3 介词悬空与“从中”
        2.3.1 介词框架“从..中”
        2.3.2 “从中”的词汇化
        2.3.3 特殊用例
    2.4 作为助词的“中”
        2.4.1 后置词
        2.4.2 背景化
        2.4.3 前景化
    本章小结
第3章 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3.1 语篇交际的语用因素
        3.1.1 框式介词的产生
        3.1.2 从前景信息到背景信息
    3.2 人类认知的心理因素
        3.2.1 从空间到时间
        3.2.2 从具体到抽象
        3.2.3 从客观事实到主观情态
    3.3 相邻句位
        3.3.1 句法位置
        3.3.2 句法环境
    3.4 泛化、虚化与转喻
        3.4.1 空间维度
        3.4.2 时间维度
        3.4.3 情态维度
        3.4.4 隐喻
        3.4.5 竞争与更新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汉语持续体标记“中”用法新趋势
    4.1 分布与用法
        4.1.1 独用的“X中”结构
        4.1.2 主谓结构中的“X中”结构
        4.1.3 其他特殊形式
        4.1.4 持续体意义的英文旁注
    4.2 扩展与倾向
        4.2.1 主谓句中的“X中”结构
        4.2.2 非主谓句中的“X中”结构
        4.2.3 形式动词与“X中”结构
        4.2.4 区别词与“X中”结构
    4.3 表达与功用
        4.3.1 语境依赖与独立性
        4.3.2 应用特征与功能性
        4.3.3 成分省略与经济性
        4.3.4 环境辅助与自足性
        4.3.5 组合变换与话题性
        4.3.6 施受关系与自主性
        4.3.7 信息反馈与交互性
    本章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未来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究 ——以郑州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时代呼唤教育的变革
        1.1.2 我国课堂教学依旧固守传统
        1.1.3 课堂变革已露尖尖角
        1.1.4 郑州二中的发展理念
        1.1.5 研究问题定位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未来课堂
        1.2.2 移动自主学堂
        1.2.3 思维可视化
        1.2.4 学生学习力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建构主义
        2.1.2 有效教学
        2.1.3 情境学习
        2.1.4 混合学习
        2.1.5 长尾理论
    2.2 课堂研究
        2.2.1 课堂发展进程
        2.2.2 课堂范式变迁
        2.2.3 未来课堂研究
        2.2.4 翻转课堂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原型实现
    3.1 设计理念与原则
        3.1.1 主要的设计理念
        3.1.2 遵循的设计原则
        3.1.3 设计的主要目标
        3.1.4 关键的技术支撑
    3.2 未来课堂的原型实现
        3.2.1 整体布局
        3.2.2 技术装备
        3.2.3 主体功能实现
        3.2.4 教学适用性分析
    3.3 教与学模型的设计
        3.3.1 模型的架构设计
        3.3.2 核心要素分析
        3.3.3 教与学过程设计
        3.3.4 模型适用性分析
    3.4 教学资源的配置
        3.4.1 资源需求分析
        3.4.2 资源选择的原则
        3.4.3 资源的细分与整合
        3.4.4 个性化资源的生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班的教与学实践
    4.1 教学行为研究
        4.1.1 教学理念
        4.1.2 教学技能
        4.1.3 角色转变
        4.1.4 访谈与调查
    4.2 学习行为研究
        4.2.1 学习能动性
        4.2.2 学习方式
        4.2.3 访谈与观察
    4.3 新型教学模式创建
        4.3.1 教学模式变革
        4.3.2 信息化教学模式
        4.3.3 四课型渐进式教学模式
        4.3.4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4.4 教学方案分析
        4.4.1 教学设计案例
        4.4.2 教学内容分析
        4.4.3 教学过程分析
        4.4.4 教学评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5.1 学业成绩的变化
        5.1.1 现状分析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1.3 未来课堂下的因素分析
    5.2 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
        5.2.1 学生学习主动性分析
        5.2.2 应对措施
    5.3 阅读与创新能力的变化
        5.3.1 阶段性评价
        5.3.2 阅读能力培养新路径
        5.3.3 创新能力的培养
    5.4 教师自主能力的变化
        5.4.1 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5.4.2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5.4.3 研究型教师成长之路
    5.5 学校的整体变化
        5.5.1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融合
        5.5.2 学校发展的起点和机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移动自主学堂模型适用性及资源需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创新班一线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创新班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问卷(教师)
    附录5 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问卷(学生)
    附录6 语文学科案例——杜甫诗三首
    附录7 数学学科案例——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附录8 历史学科案例——开创外交新局面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读博期间参与项目与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
    获得奖励
    参与项目
后记

(7)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文献综述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何为教育家?何为教育家办学?
        (三) 国内外教育家办学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的多样性
    第一节 办学主体:不同类型的教育家
        一、教师型教育家
        二、校长型教育家
        三、理论研究者型教育家
        四、行政工作者型教育家
    第二节 办学起始与重心: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
        一、鲜明的时代烙印:1978年前开始的教育家办学
        二、与时俱进,融入国际:1978年后开始的办学探索
    第三节 办学线路:行政主导与主动自发
        一、行政主导的办学线路:更多政策和资源保障
        二、主动自发的办学线路:更“接地气”
        三、行政主导与主动自发结合的办学线路
    第四节 办学切入点:单科教改与学校整体改革
        一、从单科教改入手:逐步迁移扩大
        二、从学校整体改革开始:理念先行
第二章 当代上海教改先锋:段力佩与育才中学
    第一节 段力佩:为育才而生
        一、家学浸染:段力佩的教育渊源
        二、教育实践与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段大炮”
        三、来到育才中学,教育改革起步
        四、再回育才中学,大刀阔斧办教育
        五、段力佩教育思想在育才中学的延续
    第二节 “育才经验”:段力佩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十六字教学经验”——六十年代的教改样板
        二、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在解决难题中形成
        三、自编语文教材——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内容
        四、“男拳女舞”
        五、取消期中考试,改革期末考试
    第三节 段力佩“三自”教育思想之创获
        一、“育”与“学”
        二、“学校教育要为下一代着想”
        三、“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
第三章 面向未来:吕型伟的多样化办学探索
    第一节 上海教育改革史的亲历者
        一、动荡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救国论者
        二、新中国的第一批校长
        三、参与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论战工作
        四、“文化大革命”中守住本心
        五、引领上海教育变革的行政型学者
        六、跨世纪教育整体改革项目的设计师
    第二节 引领潮流的多样化办学探索
        一、女子中学实验
        二、农村学校改革实验
        三、十年一贯制学校实验
        四、开展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设计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
        五、首倡社区教育
        六、支持民办教育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一、核心矛盾论
        二、人才观
        三、学校管理思想
    第四节 德高望众的海上教育家
        一、同行眼中的精神领袖
        二、师生眼中的伟岸身影
        三、儿女眼中睿智慈爱的家长
第四章 数学教改带动整体改革:顾泠沅的“青浦实验”
    第一节 顾泠沅教育求索路上的三个地方与三位人物
        一、教育生涯的起始:苏步青的教诲
        二、在青浦的三十年
        三、作华东师大刘佛年校长的弟子
        四、跟随吕型伟开展课题研究
        五、在上海教科院做“行动教育”
    第二节 “青浦实验”——“回到教育科学的规律去”
        一、全面调查——实验的坚实基底
        二、经验筛选——创新性实验研究方法
        三、“尝试指导,效果回授”—“青浦实验”的核心成果
        四、提炼基本原理——实验成果的升华
        五、从全县到全国——“青浦经验”的推广
    第三节 从单科教改实验到学校整体改革
        一、“各科迁移、诸育并进”
        二、课程改革与学制改革
        三、全县教育综合改革
    第四节 “行动”与“和解”:顾泠沅的教育体悟
        一、“不惘不怠,总能进步”
        二、“理想与现实和解”
第五章 薄弱学校发展之道:刘京海与“成功教育”
    第一节 与薄弱学校和学习困难学生结缘
        一、从事教育的最初十年:1974-1985
        二、薄弱初中综合改革实验开始:1885-1990
        三、“成功教育”思想形成:1990-1994
        四、再回闸北八中:1994至今
        五、“成功教育”扩大推广:2001至今
    第二节 在解决难题中不断发展的“成功教育”
        一、怎样转变学习困难学生,提高薄弱初中教育质量?
        二、怎样解释和总结改革经验?
        三、怎样深化和推广改革经验?
        四、关于成功教育的争议
    第三节 “成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一、“三个相信”——“成功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强调操作性:“成功教育”是理念更是方法
        三、办学方式创新:委托管理办学
第六章 海派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底色与群体特征
    第一节 海派文化与海派教育家
        一、海派文化的特征
        二、海派文化与海派教育家的关系
    第二节 领风气之先:海派教育办学群体特征之一
        一、头脑灵活,理念超前
        二、敢讲真话,特立独行
    第三节 国际视野:海派教育办学群体特征之二
        一、借鉴西方理论,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二、走上国际的舞台,宣传中国教育
    第四节 注重教育过程公平:海派教育办学群体特征之三
        一、关注“弱势群体”和“差生”
        二、以规范保障公平和质量
    第五节 务实致用:海派教育办学群体特征之四
        一、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沉下去”也“上得来”
参考文献
    [着作]
    [论文]
    [外文论着]
附录
    访谈提纲举例一:访顾泠沅
    访谈提纲举例二:访刘京海
后记

四、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POC平台的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D]. 张旭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D]. 李一聪.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钟雪. 聊城大学, 2018(01)
  • [4]校园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研究[D]. 王秀丽. 宁夏大学, 2018(01)
  • [5]汉语“中”多角度研究[D]. 周翔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未来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究 ——以郑州二中为例[D]. 王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7]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个案研究[D]. 陈玉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8]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十三)[J]. 张鹏高. 管理信息系统, 2000(12)
  • [9]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十二)[J]. 张鹏高. 管理信息系统, 2000(11)
  • [10]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之十一) 校园网上的网络应用[J]. 张鹏高. 管理信息系统, 2000(10)

标签:;  ;  ;  ;  ;  

张老师谈校园网(连载)(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