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技术的应用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刘昊[1](2021)在《基于NIPS膜技术碳基膜材料的构建与修饰及其储能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多孔碳材料因其具有孔结构可调控、易于与其他活性物质复合等特点,被认为是制备高电化学性能电极材料的最佳候选者。然而大多数多孔碳材料为粉末状,限制了其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而其他一些柔性多孔碳材料制备过程则相对繁琐,因此,开发一种简单高效、孔结构发达且易修饰的柔性多孔碳材料构建技术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膜技术,可以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构建发达的多孔结构并实现柔性特点,目前在分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涉及构建多孔碳材料并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研究尚亟待开展。为此,本文开展以下几项研究:1)以聚丙烯腈(PAN)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偏氟乙烯(PVDF)为致孔剂,通过NIPS膜技术和碳化技术,制备了3D多级纳米孔结构的柔性碳基膜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0.05 A g-1电流密度下,在三电极体系和两电极体系中,比电容分别为265 F g-1和212 F g-1。组装成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在60o下弯曲100次,仍能保持92%的初始电容值,长循环2000圈后,电容保持率仍然高达81%。2)以PAN为前驱体,PVP为致孔剂,通过不同碳化温度制备了3D多级纳米孔结构可控的互穿网络结构电极膜。作为负极材料,50 m A g-1下,在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中分别获得了351.8 m A h g-1和237.4 m A h g-1的可逆容量。在200 m A g-1下循环200次,均表现出稳定的循环性能。3)以PAN为前驱体,PVP为致孔剂,石墨烯为柔性单元、纳米硅为活性物质,构建了PAN/石墨烯/纳米硅碳基复合电极膜,作为LIBs负极材料,50 m A g-1下可逆容量高达1135.7 m A h g-1,纳米硅和复合电极膜的有效利用率分别高达92.6%和92.9%,表明纳米硅的体积效应得以有效缓解。4)以Sn Cl4·5H2O和硫代乙酰胺为原料,电极膜为基体,通过溶剂热技术,制备了Sn S2-CM复合电极膜,作为LIBs和SIBs负极材料,在50 m A g-1下分别表现出839.8 m A h g-1和573.7 m A h g-1的可逆容量。将膜结构进行破碎,阐明了电极膜的膜孔结构对纳米活性物质的体积膨胀存在“约束行为”。5)以Na2Mo O4·2H2O和C3H7NO2S为原料,电极膜为基体,通过水热技术,制备了CM@Mo S2复合电极膜。作为SIBs负极材料,50 m A g-1下,可逆容量可达472.2 m A h g-1,200 m A g-1下循环1000个周期后可逆容量保持94.2%。以其为负极,活性炭AC为正极,组装CM@Mo S2//AC钠离子电容器,2 A g-1高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可逆容量仍保持83.4%,平均每圈容量衰减0.00332%。
肖长发,何本桥,武春瑞,龚耿浩,蒋士成[2](2021)在《我国中空纤维膜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空纤维膜技术是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水资源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共性关键技术之一,也是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系统效率与产品品质提升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系统分析了中空纤维膜发展的战略需求、现状与趋势,指出了我国中空纤维膜技术在各个细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创新重点,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的发展目标。研究提出中空纤维超/微滤膜、高品质疏水膜、新膜技术、废旧膜回收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与要求,并从人才管理、创新投入、行业规范、国际合作4个方面给出了保障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中空纤维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魏群[3](2020)在《喷涂柔膜在锚杆支护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巷道浅表易发生碎裂变形,围岩表面维护是支护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与现有金属网和厚层混凝土护表方式相比,喷涂柔膜在力学性能、变形能力、施工性能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喷涂柔膜在煤矿巷道锚杆支护中应用较少,其支护作用机理研究尚存不足。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现场应用等方法,研究了典型喷涂柔膜材料的力学性能,揭示了其在锚杆支护体系下的作用和机制,进而开展了效果评价和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揭示了喷涂柔膜材料承载响应快、变形能力大、粘结强度高等力学特征。所测试的喷涂柔膜材料拉伸初期快速建立强度,决定了在岩体变形初期即可快速发挥力学作用;最大延伸率接近60%,适用于煤矿巷道的大变形条件;法向、切向粘结测试中均未发生膜内部或膜与岩石粘结界面的破坏,粘结性能好。(2)分析了喷涂柔膜提高表层岩体抗压强度、完整性的力学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施加喷涂柔膜后小尺度致密岩石和破碎岩体试样的侧限抗压强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实验发现,喷涂柔膜后原煤基体的侧限压缩强度提高了25%。在压缩和拉伸实验中,试样基体发生破坏后喷涂柔膜未出现脱粘、剥离现象,保持与破碎岩体的良好粘结,体现了维持表层岩体完整性的作用。(3)揭示了喷涂柔膜抑制锚杆间岩体变形、防止块体垮落的护表作用。喷涂柔膜通过粘结,抑制了锚杆间“网兜”效应的出现。测试得到了喷涂柔膜的线性承载能力指标,所测材料理论上可实现752 kg松脱块体的自重,表明其具备防止顶板小块松脱岩石垮落的能力。(4)分析了喷涂柔膜抑制泥岩强度弱化,实现注浆壁面封闭的作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发现喷涂柔膜减弱了泥岩基体的吸湿,进而抑制了基体强度弱化。实验发现喷涂柔膜承受壁面内部压力时有三种破坏形式,最高封闭压力1.05MPa。通过与裂隙岩体注浆压力梯度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喷涂柔膜具备注浆壁面封闭能力,具有改善注浆效果的潜在作用。(5)揭示了喷涂柔膜对锚杆支护的协同作用。通过对巷道锚杆支护数值模拟发现,施加喷涂柔膜后顶板表面及内部的下沉量得到抑制,顶板岩体内部y方向应力有所提高,顶板锚杆的最大轴力平均值明显降低,表明锚杆支护体系下喷膜提高了顶板岩体的完整性和自承载能力。(6)总结了喷涂柔膜在锚杆支护体系下的作用机制。锚杆发挥支护的主体作用。喷涂柔膜通过其特殊的力学性质,对所粘结的表层岩体具有增强作用,通过快速承载及时阻止锚杆间岩体的变形和块体的移动进而维持岩体的完整性;通过隔离密闭作用抑制岩体的弱化,具备防止金属支护构件锈蚀的潜力,同时具备注浆壁面封闭的能力。喷涂柔膜与锚杆的作用相互弥补,协同发挥围岩控制作用。(7)讨论了喷涂柔膜技术的工程特性,总结了喷涂柔膜的支护作用原理,对比分析了喷涂柔膜与喷射混凝土和网的支护性能和施工特点,提出了喷涂柔膜材料差异化开发方案,给出了施工工艺和装备原理的开发建议,分析了喷涂柔膜的应用限制,开展了喷涂柔膜的适用性评价。(8)开发了一种机械化浆体制备、喷涂工艺,实现了以井下压风作为动力、具备自行走能力的一体化施工装备,建立了装备的三维样机模型。开展了喷涂柔膜用于金属支护构件封闭和避难硐室壁面瓦斯封堵两个工程实践,验证了喷涂柔膜的密闭作用。论文共有图124幅,表30个,参考文献186篇。
黄晨[4](2020)在《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变革远比以往任何时期要更加深刻,意义更加深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增进,技术创新的规模和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以技术为导向的无机陶瓷膜企业急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保护水平,因而以专利文献为切入点,研究无机陶瓷膜专利布局,对促进无机陶瓷膜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无机陶瓷膜专利数据,对无机陶瓷膜专利布局状况进行定量以及定性分析,通过对全球技术发展态势分析、主要创新国专利技术分析、国内失效专利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对中国、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领域和孔径控制领域这两个关键技术领域的申请态势和技术布局进行专利分析研究;对无机陶瓷膜失效专利分析,对在华失效专利布局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从全球专利申请趋势来看,无机陶瓷膜领域专利申请呈现曲折上升的态势,与无机陶瓷膜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基本相同,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67-1981年)、低速增长阶段(1982-1996年),高速增长阶段(1997-至今)。(2)从专利来源国和目标国来看,日本、美国和中国属于全球主要技术原创国,日本和美国不仅在海外进行大量专利申请,而且也注重对各个国家的专利布局。中国在无机陶瓷膜领域的申请量远超其他国家,但对外布局量很少,对外布局国家数也不多,我国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专利布局。(3)从创新主体来看,无机陶瓷膜申请人大多来自日本、中国和美国。在全球排名前20位中,日本、美国和中国在无机陶瓷膜领域具有明显的专利优势,尤其是日本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而中国的申请人主要是科研院所。(4)从各国专利技术分布上来看,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领域方面,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氧化铝陶瓷膜、氧化硅陶瓷膜、氧化锆陶瓷膜三个技术分支上。中国与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技术分布有所差别,主要专利布局集中在氧化铝陶瓷膜、氧化硅陶瓷膜和氧化钛陶瓷膜,而氧化锆陶瓷膜相对较少。在无机陶瓷膜孔径控制领域方面,美国、日本和中国在无机陶瓷膜孔径控制中专利申请量主要集中在微滤膜和超滤膜上,纳滤膜相对较少。(5)从在华无机陶瓷膜领域的失效专利来看,在华无机陶瓷膜领域失效专利有734件,主要是由权利终止、撤回、驳回构成,放弃造成的专利失效较少,撤回和权利终止的专利申请是主要失效原因。中国和日本的主要专利失效原因是未交年费而造成的权利终止,其次是撤回,驳回和放弃较少。美国的主要专利失效的原因是撤回,其次是权利终止。
蔡媛媛,郭百涛,邢卫红,高从堦[5](2020)在《面向健康产业应用需求的膜技术与膜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中,医药、医疗和保健行业占有重要地位,但其面临医药资源利用率低、生产工艺污染严重、高端产品依赖进口、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医药、医疗和保健行业,解决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对于推进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鉴于国内外尚无针对膜技术应用于健康产业进展的相关文献报道,本文针对面向健康产业应用的膜技术及膜材料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健康产业应用对膜材料提出的要求及标准,重点研究了微滤、超滤、反渗透、纳滤、膜生物反应器、渗透汽化、气体分离、人工脏器等膜材料现状,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及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贺自名[6](2020)在《真空镀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国外真空镀膜设备相比,国内设备在自动化程度、膜厚控制精度及设备可靠性上都有待提高。在分析了影响薄膜质量的关键因素和技术难点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动真空镀膜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在I.MX6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上运行Linux系统,采用软件Qt设计出监控系统界面,该界面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功能按键操控模块、参数信息显示模块和控制过程工艺参数设置模块。通过开发设计的真空镀膜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检测镀膜过程中蒸发速率的偏移和薄膜厚度,同时提供给用户蒸发速率、实时膜厚和控制功率的实时数据,以便用户可以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方便用户迅速找到最佳的控制工艺。总之,可以提高真空过程中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经验参数的依赖。(2)针对真空镀膜系统中蒸发源的温度变化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在模糊自适应PID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mith预估的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的改进控制算法。基于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辨识真空镀膜温控系统的传递函数,结合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算法和比例控制构成分段控制模型。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Smith预估控制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改进后的算法具有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几乎为零、无稳态误差等特点,对电阻加热式真空镀膜温控系统具有较好的自适应能力。(3)由于自校正PID控制算法可以根据对实时采集被控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系统模型参数辨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PID参数的实时整定。利用RBF优秀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其与自校正PID控制相结合,来实现参数的在线整定。将此方法应用到真空镀膜蒸发源温度的实时控制过程中,从而提高了真空镀膜温控系统的控制速率与精度。
侯辰鸣[7](2019)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环境工程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落实的重要举措。新时代,面对日渐复杂的环境问题,环境工程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以环境工程水处理问题为例,简要分析了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以明确超滤膜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升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朱华旭,唐志书,潘林梅,李博,郭立玮,付廷明,张启春,潘永兰,段金廒,刘红波,邢卫红,高从堦[8](2019)在《面向中药产业新型分离过程的特种膜材料与装备设计、集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学术引领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指出:材料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赖以发展与深化的实质性环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基础和先导作用;一类新材料的出现还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领域的诞生。过程工业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化学工程一直是实现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化学工程的目标已转化为:依托性能优越、环境友好和功能齐备的新型结构功能材料发展新的过程工业技术,形成新的工艺流程和集成技术,以达到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目的。膜技术以先进分离材料为载体,可在温和、低成本条件下实现物质分子水平的分离,特别适合现代工业对节能、低品位原材料再利用和消除环境污染的需要,已成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能源、水资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关键技术。膜材料与装备应用于中药产业可显着提升生产效率。通过分析膜材料与技术在国外医药产业和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应用概况,面向中药产业应用过程的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提出将材料化学工程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研究,构建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分离过程、分离流程及其专属装备,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通过阐述20年来本课题组在中药及其复方水提液体系、油水混合体系等复杂体系分离过程产业化基础研究探索与工程化应用实践,为建立以特种膜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新型分离过程的设计、集成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应用示范。
郭立玮,邢卫红,朱华旭,高从堦,唐志书,丁菲,杨积衡,孙静,李博[9](2017)在《中药膜技术的“绿色制造”特征、国家战略需求及其关键科学问题与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中医药继承创新研究已被提升为国家科技战略。膜技术适应中药药效物质整体、多元特征的优势,可充分实现中药资源的核心价值;并具高效、节能、无污染等特点。中医药膜科技具有重大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是我国中药制药工业亟需推广的高新技术。紧密围绕膜技术在中药制药工业的产业化应用,对所开展的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膜过程的中药制药分离工程技术体系与应用"进行概述,针对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环节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灭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基于中成药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以膜科学技术为核心,通过构建"中药溶液环境"科学假说,引进复杂系统科学原理,建立基于计算机化学方法的中药膜传质过程研究方法;针对中药膜技术工程化应用瓶颈,构建面向中药物料的"膜过程优化"技术集成等策略,开展中成药生产中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形成基于膜过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绿色制造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环境友好生产线,实现了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提取、精制、浓缩"等环节的高效、环保、稳定与智能控制。中药膜技术以水为基本溶剂,可保留中医传统用药特色,所研制的膜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已推广至全国29个省市,产生了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膜技术完全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是名副其实的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对推动我国中药制药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罗鸣,王琪,沈志鹏,郑祥[10](2014)在《日本膜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及其借鉴意义》文中提出对日本膜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表明,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投入,日本膜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净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脱盐等领域,并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受本土市场规模的局限,超滤微滤膜在日本给水处理领域的处理规模仅为1.3×106m3d,反渗透膜脱盐能力为1.44×106m3d,但日本的超滤微滤膜在全球给排水领域的应用约为1.0×107m3d,反渗透膜产品在全球的应用超过3.0×107m3d。建议我国膜企业应借鉴日本膜产业的发展经验,加大膜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强膜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通过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卓越的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二、膜技术的应用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技术的应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IPS膜技术碳基膜材料的构建与修饰及其储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级电容器 |
1.2.1 超级电容器储能原理概述 |
1.2.2 超级电容器组成与结构 |
1.2.3 超级电容器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
1.3 碱金属离子电池 |
1.3.1 锂离子电池 |
1.3.2 钠离子电池 |
1.4 离子电容器 |
1.4.1 碱金属离子电容器的发展 |
1.4.2 离子电容器组成与工作机理 |
1.4.3 离子电容器分类 |
1.4.4 离子电容器的优势 |
1.4.5 离子电容器的问题 |
1.5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概述 |
1.5.1 导电聚合物电极 |
1.5.2 金属氧化物电极 |
1.5.3 碳基材料电极 |
1.6 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 |
1.6.1 过渡金属硫化物、硒化物和氮化物 |
1.6.2 Ti/Nb基化合物 |
1.6.3 有机材料 |
1.6.4 MXenes材料 |
1.6.5 NASICON材料 |
1.6.6 碳材料 |
1.7 膜技术介绍 |
1.7.1 膜制备方法 |
1.7.2 膜材料 |
1.7.3 碳膜及其应用 |
1.8 课题提出 |
1.9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3D多级纳米孔柔性“电极膜”构建及其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3D多级纳米孔柔性电极膜构建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电极膜制备 |
2.2.4 电极膜电化学测试 |
2.2.5 软包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组装与测试 |
2.3 3D纳米多级孔柔性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
2.4 3D多级纳米孔柔性电极膜电化学性能 |
2.4.1 超级电容器三电极体系 |
2.4.2 超级电容器两电极体系 |
2.4.3 柔性软包全固态超级电容器性能 |
2.5 结论 |
第三章 3D多级纳米孔柔性“电极膜”构建与设计及其锂/钠储能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3D纳米多级孔互穿网络结构柔性电极膜构建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互穿网络结构电极膜制备 |
3.2.4 锂/钠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 |
3.3 3D纳米多级孔互穿网络结构柔性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
3.4 3D多级纳米孔互穿网络结构柔性电极膜储能性能 |
3.4.1 电极膜储锂性能 |
3.4.2 电极膜储钠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前修饰”构建3D网状结构多级共混碳基复合电极膜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多级共混碳基复合电极膜制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碳基复合电极膜制备 |
4.2.4 锂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 |
4.3 碳基复合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
4.4 碳基复合电极膜储能性能 |
4.5 有效利用率评价 |
4.5.1 纳米硅有效利用率评价 |
4.5.2 碳基复合电极膜有效利用率评价 |
4.6 碳基复合电极膜循环后结构稳定性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nS_2纳米花“后修饰”电极膜3D互穿网络结构及其锂/钠储能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后修饰”构建SnS_2-CM复合电极膜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仪器设备 |
5.2.3 SnS_2-CM复合电极膜制备 |
5.2.4 锂/钠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 |
5.3 SnS_2-CM复合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
5.4 SnS_2-CM复合电极膜储能性能和储能表现 |
5.4.1 锂离子电池体系储能性能 |
5.4.2 钠离子电池体系储能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状MoS_2纳米片“后修饰”构建复合电极膜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后修饰”构建CM@MoS_2复合电极膜 |
6.2.1 实验材料 |
6.2.2 仪器设备 |
6.2.3 CM@MoS_2复合电极膜制备 |
6.2.4 钠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 |
6.2.5 钠离子电容器组装与测试 |
6.3 CM@MoS_2复合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
6.4 CM@MoS_2复合电极膜钠离子电池储能性能 |
6.5 CM@MoS_2//AC钠离子电容器储能性能 |
6.5.1 AC电极储钠性能 |
6.5.2 CM@MoS_2//AC钠离子电容器储能性能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2)我国中空纤维膜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中空纤维膜技术与产业发展需求分析 |
(一)发展中空纤维膜技术是保障我国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
(二)中空纤维膜技术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
(三)中空纤维膜高端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日趋紧迫 |
三、国内外中空纤维膜技术与产业发展分析 |
(一)中空纤维膜材料发展剖析 |
1. 中空纤维超/微滤膜 |
2. 中空纤维纳滤膜 |
3. 中空纤维反渗透膜 |
4. 中空纤维疏水膜 |
5. 无机中空纤维膜 |
(二)中空纤维膜应用发展剖析 |
1. 水处理应用 |
2. 石油化工应用 |
3. 生物医药应用 |
4. 食品饮品应用 |
(三)中空纤维膜技术整体科研态势分析 |
四、我国中空纤维膜技术和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制膜原材料国产化率低,分离膜品质仍待提升 |
(二)分离膜品类较单一,关键膜技术产品存在空白 |
(三)自主创新意愿不强、创新活力与能力不足、技术与产品迭代滞后 |
(四)市场规范管理与标准化建设有待完善 |
五、中空纤维膜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
(一)开展高性能中空纤维超/微滤膜的绿色制造与产业数字化转型 |
(二)开发高品质中空纤维疏水膜并进行产业化 |
(三)研发中空纤维新膜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 |
(四)研究废旧膜产品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
六、对策建议 |
(一)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激发产业科技创新动力 |
(二)加大资源投入,促进膜材料创新研究 |
(三)强化行业规范,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 |
(四)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
(3)喷涂柔膜在锚杆支护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典型喷膜材料的力学行为特征 |
2.1 材料的选择 |
2.2 拉伸力学行为特征 |
2.3 粘结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3 喷膜对表层岩体的力学作用及原理 |
3.1 喷膜对完整岩样的作用效果 |
3.2 喷膜对松散岩样的作用效果 |
3.3 喷涂岩样抗压实验研究 |
3.4 喷涂岩样拉伸实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喷膜的隔离密闭作用及破坏机制 |
4.1 喷膜对泥岩的密闭作用研究 |
4.2 喷涂柔膜的壁面承压破坏机制 |
4.3 喷涂柔膜注浆壁面封闭的可行性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喷膜与锚杆的协同作用效果与机制 |
5.1 喷涂柔膜护表的力学作用 |
5.2 喷膜的块体承载特性 |
5.3 锚杆支护体系下喷膜的护表效果 |
5.4 喷涂柔膜与锚杆的协同支护作用原理 |
5.5 本章小结 |
6 喷涂柔膜技术的评价及应用 |
6.1 喷涂柔膜的工程特性 |
6.2 喷膜与现有表面支护的比较 |
6.3 面向煤矿巷道的喷膜材料开发建议 |
6.4 施工工艺评价及装备开发 |
6.5 喷膜的适用性建议 |
6.6 喷涂柔膜技术的现场实践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现状概述及数据处理 |
2.1 无机陶瓷膜基本概述 |
2.1.1 无机陶瓷膜的定义 |
2.1.2 无机陶瓷膜的分类 |
2.2 无机陶瓷膜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无机陶瓷膜的发展现状 |
2.2.2 国内无机陶瓷膜的发展 |
2.2.3 无机陶瓷膜专利分析研究现状 |
2.3 无机陶瓷膜技术分解与数据处理 |
2.3.1 技术分解 |
2.3.2 相关事项约定与说明 |
2.3.3 数据检索和处理 |
3 无机陶瓷膜领域全球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
3.1 全球申请趋势分析 |
3.2 技术创新国全球专利布局分析 |
3.2.1 技术创新国专利申请分布 |
3.2.2 主要创新国技术来源国与目标国分析 |
3.3 全球主要申请人分析 |
3.4 全球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分析 |
3.4.1 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 |
3.4.2 国内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 |
3.5 陶瓷纳滤膜技术路线分析 |
3.6 小结 |
4 无机陶瓷膜技术领域主要创新国专利技术分析 |
4.1 美国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
4.1.1 美国申请趋势分析 |
4.1.2 美国专利布局分析 |
4.1.3 美国申请人分析 |
4.1.4 美国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
4.2 日本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
4.2.1 日本申请趋势 |
4.2.2 日本专利布局分析 |
4.2.3 日本申请人分析 |
4.2.4 日本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
4.3 中国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
4.3.1 中国申请趋势分析 |
4.3.2 技术来源国分析 |
4.3.3 中国申请人分析 |
4.3.4 中国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
4.4 小结 |
5 在华无机陶瓷膜失效专利分析 |
5.1 失效专利的类型 |
5.2 失效专利构成 |
5.3 失效专利来源国 |
5.4 失效专利主要申请人 |
5.5 重点失效专利 |
5.6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面向健康产业应用需求的膜技术与膜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面向健康产业需求的膜材料要求及相关标准 |
2 面向健康产业需求的膜材料与膜技术发展现状 |
2.1 微滤技术及膜材料 |
2.2 超滤技术及膜材料 |
2.3 反渗透技术及膜材料 |
2.4 纳滤技术及膜材料 |
2.5 MBR技术及膜材料 |
2.6 渗透汽化技术及膜材料 |
2.7 气体分离技术及膜材料 |
2.8 人工脏器用膜技术及膜材料 |
3 存在问题分析 |
4 发展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6)真空镀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真空镀膜技术的发展 |
1.2.2 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真空镀膜监控原理分析及软硬件介绍 |
2.1 真空镀膜控制仪功能原理 |
2.1.1 真空镀膜控制仪功能 |
2.1.2 电阻加热式真空镀膜工作流程 |
2.1.3 真空镀膜测控原理及数据处理与显示 |
2.2 真空镀膜监控系统硬件挑选 |
2.2.1 主开发板介绍 |
2.2.2 调压模块介绍 |
2.2.3 8路继电器输出/8路开关量输入 |
2.3 真空镀膜监控系统软件的选择 |
2.3.1 真空镀膜监控系统软件的挑选 |
2.3.2 真空镀膜监控系统界面工具Qt |
2.3.3 Qt程序实现流程 |
2.4 真空镀膜监控界面开发环境的建立 |
2.4.1 开发环境搭建流程 |
2.4.2 开发环境详细搭建过程 |
2.4.3 开机自启动真空镀膜监控界面应用程序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镀膜监控系统界面设计与介绍 |
3.1 真空镀膜监控系统界面设计整体分析 |
3.2 真空镀膜监控主界面的设计及实现 |
3.2.1 真空镀膜监控主界面的设计 |
3.2.2 传感器界面的设计 |
3.2.3 真空镀膜监控系统主界面程序实现 |
3.3 主菜单界面的设计 |
3.4 材料库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3.4.1 材料库界面的设计 |
3.4.2 材料库界面功能的实现 |
3.4.3 解决数据库中文字显示乱码问题 |
3.5 膜系设置界面的设计 |
3.6 系统设置界面的设计 |
3.7 材料编辑界面 |
3.8 软件测试 |
3.8.1 折线图绘制实现 |
3.8.2 测试结果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mith预估的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的蒸发源温度控制 |
4.1 真空镀膜温控模型的建立 |
4.1.1 理论模型 |
4.1.2 真空镀膜温控模型辨识 |
4.2 真空镀膜温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2.1 Smith预估控制原理 |
4.2.2 真空镀膜温控系统的稳定性判定 |
4.3 改进的分段控制 |
4.3.1 改进的分段控制理论基础 |
4.3.2 伸缩因子的设计 |
4.3.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BF神经网络自校正PID控制 |
5.1 RBF神经网络介绍 |
5.2 RBF神经网络PID自校正控制 |
5.3 自校正控制在镀膜过程中的应用流程 |
5.4 实验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参研课题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超滤膜技术概述 |
2 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实践 |
2.1 饮用水的净化处理 |
2.2 电镀工业废水处理 |
2.3 油质废水净化处理 |
2.4 城市污水净化处理 |
2.5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 |
3 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问题 |
3.1 污染处理问题 |
3.2 能耗节约问题 |
3.3 技术配置问题 |
4 提升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应用有效性的策略 |
4.1 注重滤膜性能强化,加大技术研究力度 |
4.2 提升技术应用科学水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
5 结论 |
(8)面向中药产业新型分离过程的特种膜材料与装备设计、集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膜材料与技术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概况 |
1.1 膜材料与技术在国外医药产业的应用现状分析 |
1.2 膜材料与技术在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应用现状分析 |
2 面向中药产业应用过程的特种膜材料与装备设计、集成策略 |
3 面向中药行业应用过程的特种膜分离材料与装备应用实践 |
3.1 中药复方水提液为“前体化学组成”的创新药物研究模式形成与应用 |
3.2 新型膜分离材料、装备设计与集成的应用实践 |
3.3 膜技术在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中的应用实践 |
4 结语 |
(9)中药膜技术的“绿色制造”特征、国家战略需求及其关键科学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继承创新研究已被提升为国家科技战略 |
1.1 中医药资源的科学属性、物质基础与核心价值 |
1.2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 |
1.3 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
2 膜技术的“绿色”特征及其在中成药生产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2.1“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膜技术 |
2.1.1“绿色制造”的概念、特点 |
2.1.2“中药绿色制造”的概念、特点 |
2.1.3膜技术的“绿色制造”特征 |
2.2 膜技术在国家支柱产业发展中扮演的战略角色 |
2.3 膜技术与中成药生产过程的全面兼容 |
2.3.1“分离”是中药制药过程的基本特征、共性关键技术 |
2.3.2 中药制药过程中的“精制”工程原理和规律 |
2.3.3“集群筛选”中药药效物质是膜技术对于中药制药工业最重要的优势与特色 |
2.3.4 膜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的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作用 |
3 中药膜科技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应对策略 |
3.1 面向膜技术工程化需求, 提出可与现代制药工 |
3.1.1 提出“中药溶液环境”学术思想, 构建可用于分离过程的表征技术系统[28-31] |
3.1.2 构建“陶瓷膜精制中药的膜污染预报与防治系统”, 建立中药膜传质过程研究方法 |
3.1.3 基于中药水溶液多元组分的膜筛分机制研究, 开辟中药“溶液结构”新研究领域 |
3.2 针对中药膜技术工程化应用瓶颈, 构建面向中药物料的“膜过程优化”技术集成[35-37] |
3.2.1 基于“中药溶液环境”优化机制, 建立物料预处理技术 |
3.2.2 基于外加场强化原理, 建立超声 (微波) -膜耦合中药分离技术 |
3.2.3 基于节能高效设计, 研制新型陶瓷膜组件 |
3.2.4 基于“中药溶液环境”优化机制, 建立中药膜污染防治技术 |
3.3 建立新型中药膜过程精制技术, 提出并实现中药生产“固液分离、纯化 (精制) 、浓缩”一体化膜工程设计理念 |
3.3.1 建立以膜过程为核心分离手段的中药精制分离技术 |
3.3.2 建立以“微滤-超滤-纳滤”膜技术集成为核心的中药提取、精制、浓缩生产线 |
3.3.3 面向清洁工艺国家战略需求, 建立中药挥发油新型膜分离技术 |
4 结语 |
4.1 不断更新技术观念 |
4.2 吸纳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 |
4.3 将各种分离方法联用, 研究最优化的分离条件 |
(10)日本膜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及其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膜技术发展历史 |
2 日本膜技术应用现状 |
2.1 膜技术在日本净水行业中的应用 |
2.2 膜技术在日本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2.2.1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
2.2.2 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
2.2.3 净化槽系统 |
2.2.4 粪便处理系统 |
2.2.5 建筑污水回用系统 |
2.3 膜技术在日本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4 膜技术在日本脱盐方面的应用 |
2.5 日本膜技术的产业化 |
3 日本膜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
4 结语 |
四、膜技术的应用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IPS膜技术碳基膜材料的构建与修饰及其储能性能研究[D]. 刘昊.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我国中空纤维膜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肖长发,何本桥,武春瑞,龚耿浩,蒋士成. 中国工程科学, 2021(02)
- [3]喷涂柔膜在锚杆支护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 魏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D]. 黄晨.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面向健康产业应用需求的膜技术与膜材料[J]. 蔡媛媛,郭百涛,邢卫红,高从堦. 化工学报, 2020(07)
- [6]真空镀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贺自名.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7]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研究[J]. 侯辰鸣.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11)
- [8]面向中药产业新型分离过程的特种膜材料与装备设计、集成及应用[J]. 朱华旭,唐志书,潘林梅,李博,郭立玮,付廷明,张启春,潘永兰,段金廒,刘红波,邢卫红,高从堦. 中草药, 2019(08)
- [9]中药膜技术的“绿色制造”特征、国家战略需求及其关键科学问题与应对策略[J]. 郭立玮,邢卫红,朱华旭,高从堦,唐志书,丁菲,杨积衡,孙静,李博. 中草药, 2017(16)
- [10]日本膜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及其借鉴意义[J]. 罗鸣,王琪,沈志鹏,郑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