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生产氧氯化技术进展与研究趋势

氯乙烯生产氧氯化技术进展与研究趋势

一、氧氯化法制氯乙烯技术进展和研究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刘革[1](2020)在《氯乙烯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以及油价的走低,国内氯乙烯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概述了近年来氯乙烯在电石法、乙烯法及姜钟法方面的技术进展,讨论了不同技术及其所用催化剂的优缺点并解析了其发展趋势;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剖析了氯乙烯全球及国内市场情况,并对未来趋势作出预测;对今后我国氯乙烯发展需要警惕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吴懿波[2](2020)在《锡基乙炔氢氯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和聚氨酯(PU)是现今三大人工合成树脂,其中聚氯乙烯(PVC)的生产产量和市场需求量居于三者之首。聚氯乙烯(PVC)具有轻便,低成本和抗化学腐蚀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聚氯乙烯是通过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工业生产氯乙烯单体的方法包括:乙炔氢氯化法,乙烯氯化法,乙烯氧氯化法。中国氯乙烯化工企业主要采用乙炔氢氯化法生产氯乙烯,同时选择氯化汞作为催化剂。氯化汞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但是在反应过程中氯化汞极易流失,而流失的氯化汞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人类健康。从2020年起,《水俣公约》缔约国将禁止生产及进出口含汞制品,因此开发非汞基乙炔氢氯化催化剂意义重大。本论文以实际应用为背景,通过锡源(Sn Cl2或Sn Cl4)和助剂(有机锡,氮化物,硼化物,有机配体和碱金属盐)合成锡基乙炔氢氯化催化剂,并达到提高锡基催化性能的目的。通过XPS,FT-IR,C2H2-TPD,TEM,BET,XRD,H2-TPR等表征技术,研究锡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失活原因和催化机理,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第三章主要针对四价锡基乙炔氢氯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1)在反应温度为200°C,乙炔气时空速为30 h-1和VHCl/VC2H2=1.1:1.0的催化反应条件下(没有特殊说明,反应皆在该条件下进行),同时在Ph3Cl Sn和C16H34Cl2Sn负载量分别为20 wt%的催化剂制备条件下,20%Ph3Cl Sn/AC和20%C16H34Cl2Sn/AC的乙炔转化率均达到最大值(84.0%和89.1%)。在相同的催化反应条件下,当催化剂中Sn Cl4负载量是20 wt%时,20%Sn Cl4/AC的乙炔转化率和氯乙烯选择性分别是91.9%和>98.0%。(2)通过Sn Cl4和有机锡(Ph3Cl Sn或C16H34Cl2Sn)重整实现进一步提高锡基催化剂在乙炔氢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对催化剂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后,当锡化合物的总负载量为12 wt%,Ph3Cl Sn:Sn Cl4摩尔比为1.0:3.5和焙烧温度为200°C(氮气氛围)时,12%(1.0Ph3Cl Sn+3.5Sn Cl4)/AC催化剂的乙炔转化率和氯乙烯选择性分别是98.2%和98.5%。基于FT-IR结果研究Ph Cl3Sn/AC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机理:Ph Cl3Sn优先与C2H2键合形成过渡态Ph Cl3Sn-C2H2后,吸附HCl反应生成氯乙烯。实验结果说明锡基催化剂的反应物吸附量直接影响其初始催化活性。(3)通过高温焙烧含氮化合物(乌洛托品,尿素或双氰胺),C16H34Cl2Sn和Sn Cl4制备锡氮基催化剂,进而实现降低催化剂合成成本,毒性和提高锡基催化剂稳定性的目的。根据XPS,BET,C2H2-TPD等表征结果分析,Sn-Nx的存在不仅能提高催化剂的C2H2和HCl吸附量,而且提升活性组分热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进而增强锡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第四章针对二价锡基乙炔氢氯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研究碱金属氯化物(Li Cl,Na Cl,KCl,Rb Cl或Cs Cl)对Sn Cl2/AC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200°C,乙炔气时空速为30 h-1和VHCl/VC2H2=1.1:1.0的催化反应条件下,Li Sn Cln/AC,Na Sn Cln/AC,KSn Cln/AC,Rb Sn Cln/AC和Cs Sn Cln/AC的乙炔转化率最大值分别为98.3%,88.9%,89.4%,60.4%和78.1%。实验结果表明Li Cl添加剂能将Sn Cl2/AC的乙炔转化率提高至98.3%,经过50 h催化反应后,催化剂的乙炔转化率降低至79.8%。通过分析FT-IR、XPS等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Sn Cl2/AC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机理:Sn Cl2优先与HCl反应形成过渡态HSn Cl3后,吸附C2H2反应生成氯乙烯。2)Li Sn Cln/AC催化剂中Li-Sn(IV)能抑制Sn2+氧化,进而降低Sn4+流失,从而提高催化剂在乙炔氢氯化反应中的活性和稳定性。(2)利用Sn Cl2与有机配体(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和2-甲基咪唑)制备一系列含锡络合物。(3)通过活性碳和锡络合物制备锡基乙炔氢氯化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Sn MOF-L/AC和Sn(Im)n/AC的乙炔转化率的最大值分别是93.5%和98.8%。经过40 h催化反应后,两种催化剂的乙炔转化率依次是52.6%和78.2%。基于XPS表征和实验结果分析,Sn-O-C和Sn-Nx分别是Sn MOF-L/AC和Sn(Im)n/AC的主要活性组分。第五章研究硼氮参杂碳载体和氮参杂碳载体分别对(1.6Sn Cl4+1.0C16H34Cl2Sn),Li Sn Cln,Sn MOF-L和Sn(Im)n催化剂的乙炔氢氯化催化性能的影响。其中,Sn(Im)n/(BNAC-800)的初始乙炔转化率达到最大值(99.2%),经过40 h的催化反应后,催化剂的乙炔转化率保持在85.1%。结合XPS,C2H2-TPD和氯化氢吸脱附实验结果分析,Sn-Nx和B-N共存于Sn(Im)n/(BNAC-800)中能有效提高了锡基催化剂的C2H2和HCl吸附量,而且增强了催化剂的抗积碳能力,致使锡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齐雪艳[3](2017)在《S对乙炔氢氯化反应非汞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聚氯乙烯是世界五大通用塑料之一,根据我国富煤贫油的能源结构,乙炔法成为生产氯乙烯单体的主要方法。乙炔法氯乙烯工业生产过程中,乙炔氢氯化反应所使用的催化剂是活性炭负载的氯化汞,由于氯化汞毒性大且极易挥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及其严重,因此,无汞催化剂的研发迫在眉睫。本论文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S改性活性炭非金属催化剂、S调控Au基催化剂,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探明其作用规律。首先,研究了S元素掺杂的活性炭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S的添加量为9%,煅烧温度为800°C时得到的S改性催化剂9%S/B-SAC活性最佳,在反应温度为180°C,乙炔空速为90 h-1,VHCl/VC2H2=1.1的条件下,乙炔转化率为50%,比空白载体催化活性高10%,氯乙烯的选择性为99.9%。通过TG、TPD、XPS等表征并结合DFT的模拟结果可知,S元素可掺杂到活性炭骨架当中,改变活性炭表面的电荷密度和自旋密度,使活性炭的化学性质更活泼,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S掺杂到活性炭中,在载体表面创造了更多活性位点,可有效抑制积碳并改善对反应物和产物的吸脱附能力,进而催化了乙炔氢氯化反应。其次,在S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含S生物肽谷胱甘肽(GSH)对金基催化剂乙炔氢氯化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Au/GSH摩尔比为1:3,Au-GSH复合物的pH值为8.3时得到的Au1-GSH3/AC(pH 8.3)催化剂(金的负载量为0.5 wt%)活性最佳,在反应温度为170°C,乙炔空速为360 h-1,VHCl/VC2H2=1.1时,反应12 h内乙炔转化率最高可达83%,比单金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出30%。结合表征结果可知,GSH的添加可将催化剂中Au3+还原成Au+,并使Au+和Au0以相似比例同时存在于催化剂中,Au+起主要催化作用;对Au-GSH复合物pH值的调节,可明显改善金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程度,而金活性组分分散度的提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积碳,增强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性能。最后,选用含S离子液体三甲基碘化硫与金作用,经过筛选得到最佳制备条件后,制备了金的负载量为0.3 wt%的金-三甲基碘化硫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为:温度170°C,乙炔空速360 h-1,VHCl/VC2H2=1.2时,催化剂0.3%Au-IL/SAC在反应24 h内的催化活性可达90%,氯乙烯的选择性为99.9%;降低乙炔空速为90 h-1,催化活性仍可达97%且在反应200 h后基本没有降低,可见三甲基碘化硫的添加提高了金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结合表征结果可知,三甲基碘化硫的添加使金活性组分维持在高氧化态,并有效的改善了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在抑制金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积碳的同时,提高了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能力和对产物的脱附能力。

费红丽,梁诚[4](2014)在《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推进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国内外氯碱产业现状。指出国内氯碱产业发展策略——整合资源,发展产业集群化。详细介绍了新材料集群、氟硅化工、精细化工和杀菌剂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行性和工艺链。

李哲[5](2014)在《稀土元素改性铜基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是全世界广泛研究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环境和谐的新型工艺。本文通过氧化镁改性氧化铝载体制备了负载型CuCl2基催化剂,并利用稀土元素作为催化助剂对催化剂进行改性,采用XRD、BET、H2-TPR、NH3-TPD、SEM、TEM、ICP、UV-Vis和XPS等方法对改性后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表面酸性及氧化还原性质进行了表征,而且通过催化反应评价考察了稀土元素助剂改性催化剂对乙烷氧氯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考察了Pr助剂含量对催化剂结构、表面酸性、氧化还原性质和乙烷氧氯化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Pr助剂减弱了CuCl2与MgO-γ-Al2O3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表面Cu物种含量增加,电子由Pr助剂转移到活性组分Cu物种上,Pr助剂加速了Cu(Ⅱ)→Cu(Ⅰ)→Cu(Ⅱ)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同时,Pr助剂使Cu物种粒径变小,促进了Cu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Y助剂改性CuCl2基催化剂表面存在了较多的氧物种,有利于催化反应中的CuI→CuII转化,促进了Cl2中间产物的生成;Y助剂的添加有效调节催化剂表面酸中心性质,减弱了酸强度,产生比较多弱酸活性中心,减少了积碳在反应中的形成,经过120小时活性测试后,乙烷转化率维持在93.8%以上,氯乙烯选择性仍然大于43.0%。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稀土元素(La、Ce、Pr)改性的TiO2载体,稀土元素La,Ce,Pr半径远远大于Ti4+半径,吸附在TiO2载体的外表面,抑制了TiO2粒度进一步的增长,使得TiO2粒径变小;稀土元素La,Ce,Pr改性TiO2载体与未改性TiO2载体相比,比表面积显着增大,稀土元素La,Ce,Pr改性TiO2载体负载CuCl2和KCl催化剂表面氧化还原性质与未改性TiO2载体相比,加快了CuII→CuI→CuII氧化还原过程,促进了Cu活性物种的还原,提高了乙烷氧氯化反应活性。

薛之化[6](2011)在《我国PVC生产技术创新(待续)》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中国聚氯乙烯工业从无到有近50年的发展历程,指出转化器和精馏塔的创新造就了现代化氯乙烯生产装置,电石渣浆的综合利用、干法乙炔发生器的开发成功、精馏尾气的回收和高效低汞催化剂的投用,使电石法氯乙烯生产步入循环经济的轨道;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技术,氯乙烯来源、聚合方法和产品品种不断多样化,自主开发大型聚合釜及配套技术,使我国成为PVC生产大国。

顾卫民[7](2011)在《乙烯氧氯化单元装置能量分析及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能源的短缺,节能问题被提上了世界很多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日程。化工产业作为耗能大户,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同时化工过程节能也是化学工程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化工单元过程设备节能的基础上,以上海氯碱化工有限公司乙烯氧氯化生产氯乙烯装置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了三种热力学方法的优缺点之后,选择(?)分析法对乙烯氧氯化生产装置中化工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传递、损失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各个设备的用能计算,定量给出了氧氯化单元生产装置的总效率,单元中各设备的能量损失、效率。论文还根据对氧氯化单元各设备的用能分析与计算结果,确定了节能改进的主攻方向,节能主攻设备为氧氯化反应器DC201,脱轻组分塔DA201,氧混合器和空气压缩机GB201,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与措施,研究结果对于氧氯化装置的节能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杰[8](2007)在《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烷氧氯化反应制备氯乙烯是一种在经济上可望与传统的氯乙烯生产方法相竞争的新工艺。本文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载体负载CuCl2基催化剂,结合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表面酸性和氧化还原性质等进行了表征,全面考察了不同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的反应性能,对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并对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反应机理及失活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CuCl2负载在γ-Al2O3,MgAl2O4改性Al2O3和镁铝混合氧化物上的催化剂表现出了不同的催化性能,结合相关文献和各种表征结果,认为Cu(II)→Cu(I)→Cu(II)氧化还原过程的加快和载体表面弱酸中心的增加有利于乙烷转化率和氯乙烯选择性的提高。对比考察了MgAl2O4改性对CuCl2-KCl/γ-Al2O3催化剂乙烷氧氯化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在T=500℃, GHSV = 3200h-1 ,VC2H6/VHCl/Vair=1/2/5条件下,CuCl2-KCl-LaCl3/10%MgAl2O4-Al2O3催化剂上乙烷转化率达到95.3%,氯乙烯的选择性达到46.8%,反应进行210h后,催化剂仍然保持很高的催化活性,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未改性的催化剂失活很快的原因是催化剂表面有大量的积炭生成。

王俐[9](2005)在《世界氯乙烯工业发展近况》文中研究说明对氯乙烯(VCM)的全球市场概况、主要生产技术及其研究开发动向进行了综述。

许刚[10](2005)在《VCM装置的热能夹点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而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有限,因此,对于能耗密集型的化学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能源的方法。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特大型化工企业,全年消耗水、电、汽、燃料油达70万吨标煤,能源、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85%,是国家重点耗能企业。这一特点使氯碱企业中的节能工作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就上海氯碱公司VCM装置的换热网络综合问题应用英国学者Linnhoff博士开发的夹点技术对VCM装置的生产过程进行全局夹点分析,并进一步地集成与优化用热网络、合理利用能量资源和对相关单元的工艺流程优化。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综述了系统用能分析的核心技术——“夹点分析”方法的发展状况,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说明了采用全局夹点分析方法在对已有大型装置的全局过程能量集成具有重要意义。 2.介绍了上海氯碱公司VCM装置的规模、工艺流程。包括直接氯化单元、氧氯化单元、精制单元和EDC裂解单元等。其中重点介绍了国内外EDC裂解单元技术概况。 3.对VCM装置的用能现状和换热网络进行了阐述,并详细列出换热网络数据。使用英国UMIST正式授权的计算软件对系统能量目标进行了计算,得到了系统组合曲线图和总组合曲线图及平衡组合曲线图。从而分析出系统用能不合理处,并提出各优化改造方案。 4.本文进一步对EDC裂解单元的优化改造方案进行工程可行性分析和投资费用估算,并确定了最终的节能改造方案,该案已于2005年由上海氯碱公司正式采纳并实施。结果显示:该方案实施后,仅一套EDC裂解单元每年可以节省能源155万元。 5.本文首次对氯碱行业中的氯乙烯(VCM)装置利用夹点技术对于集成与优化用热网络、合理利用能量资源和对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的进行了一次深入地研究和开发,对用热进行全面和系统剖析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和管理。

二、氧氯化法制氯乙烯技术进展和研究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氯化法制氯乙烯技术进展和研究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氯乙烯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动向
    1.1 电石法
    1.2 乙烯法
    1.3 姜钟法
2 市场供需及预测
3 结语

(2)锡基乙炔氢氯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无汞催化剂分类
    1.3 固相催化剂分类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3.3 非金属催化剂
    1.4 液相均相催化剂
        1.4.1 金属型液相均相催化剂
        1.4.2 非金属型液相均相催化剂
    1.5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实验和表征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仪器
        2.3.1 物理吸附仪
        2.3.2 X射线衍射仪
        2.3.3 化学吸附仪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3.9 热重分析仪
        2.3.10 催化反应装置
        2.3.11 HCl吸脱量测定
        2.3.12 气相色谱分析
第三章 四价锡基催化剂合成及催化特性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
        3.2.1 碳载体制备
        3.2.2 单组份四价锡基催化剂制备
        3.2.3 锡基催化剂制备
        3.2.4 锡氮基催化剂制备
    3.3 催化反应
    3.4 单组份四价锡基催化剂
        3.4.1 三苯基氯化锡((C_6H_5)_3ClSn)
        3.4.2 二辛基二氯化锡(C_(16)H_(34)Cl_2Sn)
        3.4.3 氧化二辛基锡(C_(16)H_(34)OSn)
        3.4.4 四氯化锡(SnCl4)
        3.4.5 四溴化锡(SnBr_4)
    3.5 四价锡基催化剂
        3.5.1 苯基锡催化剂
        3.5.2 烷基锡催化剂
        3.5.3 锡氮基催化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价锡基催化剂合成及催化性能
    4.1 前言
    4.2 催化剂制备
        4.2.1 碳载体制备
        4.2.2 单组份二价锡基催化剂制备
        4.2.3 碱金属-氯化亚锡催化剂制备
        4.2.4 SnMOF基催化剂制备
        4.2.5 Sn(Im)_n基催化剂制备
    4.3 催化反应
    4.4 单组份二价锡基催化剂
        4.4.1 氟化亚锡(SnF_2)
        4.4.2 氯化亚锡(SnCl_2)
        4.4.3 溴化亚锡(SnBr_2)
    4.5 碱金属-氯化亚锡基催化剂
        4.5.1 CsSnCl_n/AC
        4.5.2 RbSnCl_n/AC
        4.5.3 KSnCl_n/AC
        4.5.4 NaSnCl_n/AC
        4.5.5 LiSnCl_n/AC
    4.6 SnMOF的制备
        4.6.1 邻苯二甲酸有机配体制备SnMOF-L
    4.7 SnMOF/AC的物理特性和催化特性
        4.7.1 SnMOF-L/AC
        4.7.2 SnMOF-J/AC
        4.7.3 SnMOF-D/AC
    4.8 SnMOF/AC与SnCl_2/AC催化剂的比较
    4.9 Sn(Im)n/AC的物理特性和催化特性
        4.9.1 Sn(Im)_n的物理特性
        4.9.2 Sn(Im)_n/AC的催化特性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硼氮改性活性碳对锡基催化剂催化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硼氮锡基催化剂
        5.3.1 (1.6SnCl_4+1.0C_(16)H_(34)C_(12)Sn)/NAC和(1.6SnCl_4+1.0C_(16)H_(34)C_(12)Sn)BNAC1105.3.2 LiSnCl_n/NAC和LiSnCl_nBNAC
        5.3.2 LiSnCl_n/NAC和LiSnCl_n/BNAC
        5.3.3 SnMOF-L/NAC和SnMOF-LBNAC
        5.3.4 Sn(Im)_nNAC和Sn(Im)_n/BNAC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S对乙炔氢氯化反应非汞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氯乙烯基本性质简介及聚氯乙烯
        1.1.1 氯乙烯定义及理化性质
        1.1.2 氯乙烯用途
        1.1.3 聚氯乙烯
    1.2 氯乙烯单体的生产工艺概述
        1.2.1 乙炔法
        1.2.2 乙烯法
        1.2.3 乙烷法
    1.3 我国氯乙烯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氯乙烯生产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低汞催化剂研究现状
    1.5 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5.1 固相无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5.2 液体均相无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的提出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2.2.1 硫改性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
        2.2.2 金-谷胱甘肽(Au-GSH)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2.2.3 金-三甲基碘化硫(Au-(CH3)3SI)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手段
        2.3.1 红外光谱(FT-IR)
        2.3.2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
        2.3.3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BET)
        2.3.4 热重分析(TG)
        2.3.5 元素分析(EA)
        2.3.6 拉曼光谱(Raman)
        2.3.7 X射线衍射仪(XRD)
        2.3.8 程序升温还原/脱附(TPR/TPD)
        2.3.9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
        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 乙炔氢氯化催化活性评价体系
        2.4.1 催化剂评价装置
        2.4.2 产物分析方法和催化剂性能评价方法
第3章 硫改性活性炭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性能评价
        3.2.1 焙烧温度对S改性活性炭催化性能的影响
        3.2.2 硫的掺杂量对S改性活性炭催化性能的影响
    3.3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3.1 BET表征
        3.3.2 TG/DTA表征
        3.3.3 元素分析
        3.3.4 Raman分析
        3.3.5 TPD表征
        3.3.6 XPS表征
        3.3.7 分子模拟研究
        3.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谷胱甘肽(Au-GSH)复合物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
    4.1 引言
    4.2 Au-GSH复合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2.1 Au与GSH不同摩尔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pH值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3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4.3.1 Au-GSH复合物的形成
        4.3.2 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积碳
        4.3.3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吸附性能
        4.3.4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价态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三甲基碘化硫复合物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性能评价
    5.3 催化剂的表征
        5.3.1 BET分析
        5.3.2 TG/DTA分析
        5.3.3 TPD分析
        5.3.4 XRD分析
        5.3.5 TEM表征
        5.3.6 XPS表征
        5.3.7 催化剂寿命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推进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境外产业现状
    1.1 页岩气革命迎来机遇, 美国氯碱竞争力增强
    1.2 亚洲烧碱出口强劲, 竞争格局激烈
    1.3 欧洲经济持续低迷, 氯碱工业面对政策压力
    1.4 印度经济不断增长, 氯碱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2 中国大陆产业现状及布局
    2.1 拥有地域优势, 西北企业渐成规模
    2.2 兼并重组, 东北企业焕发活力
    2.3 产品多样化, 华北企业稳步发展
    2.4 成本居高, 华中企业发展受限
    2.5 自给自足, 西南企业加快升级
    2.6 需求旺盛, 华东企业竞争求转型
3 氯碱产业发展策略[5, 8]
    3.1 横向耦合, 整合所有资源
    3.2 纵向延伸, 走高质化道路
    3.3 形成集群, 做强氯碱产业
4 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
    4.1 新材料集群
        4.1.1 聚氨酯材料
        4.1.2 高性能纤维材料[14, 16, 17]
        4.1.3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19, 20]
    4.2 氟硅化工
        4.2.1 氟化工[21-24]
        4.2.2 有机硅化工
    4.3 精细化工
        4.3.1 染料及其中间体
        4.3.2 农药及中间体[30-34]
        4.3.3 医药及其中间体[34-36]
        4.3.4 橡塑助剂[37-41]
        4.3.5 其他精细化工领域[42, 43]
    4.4 杀菌剂[44]
5 结语

(5)稀土元素改性铜基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和影响
        1.1.1 反应物与产物物理化学性质
        1.1.2 氯乙烯单体的应用
        1.1.3 中国聚氯乙烯产业发展状况
        1.1.4 中国聚氯乙烯工业制约因素
        1.1.5 中国乙烷资源
    1.2 HCl 催化氧化制 Cl_2工艺
        1.2.1 过去和现代催化 Cl_2工艺
        1.2.2 氯气回收利用
        1.2.3 新一代 Deacon 反应
        1.2.4 Deacon 催化剂研制
        1.2.5 总结与展望
    1.3 氯乙烯的生产工艺
        1.3.1 乙炔电石法
        1.3.2 乙炔-乙烯法
        1.3.3 乙烯平衡氧氯化法
        1.3.4 乙烷氧氯化法
        1.3.5 其他制氯乙烯的新工艺
    1.4 乙烷氧氯化多相催化反应机理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主要试剂、表征手段及产物分析
    2.1 主要试剂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测试手段
        2.3.1 X 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 UV-Vis)表征
        2.3.4 比表面、孔容及孔分布(BET)
        2.3.5 差热及热失重(DTA-TGA)分析
        2.3.6 程序升温脱附(TPD)分析
        2.3.7 程序升温还原(TPR)分析
        2.3.8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2.3.9 发射光谱仪(ICP)分析
        2.3.10 催化剂铜含量分析及溶解性测试
    2.4 乙烷氧氯化反应活性评价及产物分析
        2.4.1 乙烷氧氯化反应活性评价装置
        2.4.2 反应物及产物分析
第三章 Pr改性的CuCl_2-KCl/MgO-γ-Al_2O_3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
        3.2.1 载体制备
        3.2.2 催化剂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助剂 Pr 添加对 CuCl_2-KCl/MgO-γ-Al_2O_3催化剂结构性质的影响
        3.3.2 CuKPr_x催化剂中 Pr 助剂含量对乙烷氧氯化制备氯乙烯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Y_2O_3改性 CuCl_2催化剂的乙烷氧氯化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Y_2O_3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影响
        4.3.2 Y_2O_3掺入量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La,Ce,Pr 改性TiO_2分子筛负载CuCl_2催化剂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制备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性质表征
        5.3.2 改性 TiO_2催化剂的乙烷氧氯化活性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我国PVC生产技术创新(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PVC起步和生产现状
2 国内PVC原料生产技术创新
    2.1 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工艺
        2.1.1 乙炔气的制备
        2.1.1.1 湿法发生器加料方式与结构的创新
        2.1.1.2 电石渣浆的利用
        (1) 消除乙炔工序的废液。
        (2) 电石渣的处理及应用。
        2.1.1.3 发生方式的创新——干法乙炔发生
        2.1.2 氯化氢制备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2.1.2.1 氯化氢合成炉的创新
        2.1.2.2 氯化氢来源的拓宽
        (1) 脱吸法回收氯化氢。
        (2) EDC (二氯乙烷) 裂解和TDI (甲苯二异氰酸酯) 副产高纯氯化氢的应用。
        2.1.3 氯乙烯单体生产过程中的创新
        2.1.3.1 乙炔、氯化氢脱水技术的创新
        2.1.3.2 转化器的发展
        2.1.3.3 低汞催化剂的问世
        2.1.4 精馏设备的创新
        2.1.4.1 垂直筛板塔
        2.1.4.2 高效导向筛板塔
        2.1.4.3 精馏尾气回收技术的应用
    2.2 乙烯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
        2.2.1 乙烯氧氯化法工艺简介
        2.2.1.1 直接氯化
        2.2.1.2 乙烯氧氯化
        2.2.1.3 EDC的提纯
        2.2.1.4 EDC热裂解
        2.2.1.5 氯乙烯提纯
        2.2.2 各种技术的特点比较
        2.2.2.1 直接氯化单元
        2.2.2.2 氯化氢物流加氢
        2.2.2.3 空气与氧气作为氧氯化氧源的比较
        2.2.2.4 固定床和流化床氧氯化反应器
        (1) 固定床反应器。
        (2) 流化床反应器。
        2.2.2.5 裂解炉气相进料
        2.2.2.6 循环EDC氯化

(7)乙烯氧氯化单元装置能量分析及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国内外能源利用状况
    1.2 我国化学工业用能特点及节能潜力
    1.3 节能的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化工单元过程与设备节能途径分析
    2.1 化工单元过程与设备的节能
        2.1.1 流体流动及流体输送机械
        2.1.2 换热
        2.1.3 蒸发
        2.1.4 精馏
        2.1.5 反应
    2.2 新型节能技术
        2.2.1 热管换热器
        2.2.2 热泵
        2.2.3 蓄热器
        2.2.4 膜分离
        2.2.5 变压吸附
第3章 氯乙烯生产装置工艺简介
    3.1 氯乙烯生产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3.1.1 氯乙烯单体的工艺技术发展
        3.1.2 国内氯乙烯工业概况
        3.1.3 国外几个主要生产厂家技术特点简析
    3.2 平衡法氧氯化工序及流程介绍
第4章 乙烯氧氯化单元装置用能计算与分析
    4.1 热力学能分析方法
    4.2 计算方法
    4.3 氧氯化单元各装置用能计算
        4.3.1 加热器M-EA206用能计算
        4.3.2 氧混合器M-PF201用能计算
        4.3.3 加热器M-EA205用能计算
        4.3.4 反应器DC201用能计算
        4.3.5 泵M-GA207AB用能计算
        4.3.6 泵M-GA208AB用能计算
        4.3.7 急冷塔+冷凝器+泵M-DA201+M-EA201+M-GA201AB用能计算
        4.3.8 碱洗塔+冷凝器+泵M-DA202+M-EA202+M-GA202AB用能计算
        4.3.9 冷凝器M-EA203用能计算
        4.3.10 冷凝器M-EA204用能计算
        4.3.11 泵M-GA203AB用能计算
        4.3.12 气液分离器M-FA207用能计算
        4.3.13 冷凝器M-EA207用能计算
        4.3.14 气体压缩机M-GB201用能计算
        4.3.15 整个氧氯化单元整体用能计算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改进措施
    5.1 反应器DC201出口气体热量的利用
    5.2 氧氯化反应器
    5.3 加热蒸汽系统的节能
    5.4 其它节能手段
        5.4.1 气体压缩机效率的提高
        5.4.2 仪表节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聚氯乙烯与氯乙烯的概况
        1.1.2 PVC 的国内外市场现状
        1.1.3 影响国内PVC 工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1.4 我国的乙烷资源丰富
    1.2 VCM 的生产工艺及国内外市场现状
        1.2.1 电石乙炔法
        1.2.2 平衡氧氯化法
        1.2.2.1 乙烯直接氯化生成二氯乙烷
        1.2.2.2 二氯乙烷裂解制氯乙烯
        1.2.2.3 乙烯氧氯化制二氯乙烷
        1.2.3 乙烷氧氯化法
        1.2.3.1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的研究背景
        1.2.3.2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研究
        1.2.3.2.1 铁系乙烷氧氯化催化剂
        1.2.3.2.2 铜系乙烷氧氯化催化剂
        1.2.4 其他制备氯乙烯的新工艺
        1.2.4.1 乙烯直接氯化/氯化氢氧化制氯乙烯
        1.2.4.2 二氯乙烷/纯碱工艺
        1.2.4.3 乙烷/乙烯制氯乙烯
    1.3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的机理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主要试剂、表征手段及产物分析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测试手段
        2.3.1 X 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 UV-Vis)表征
        2.3.4 比表面、孔容及孔分布(BET)
        2.3.5 差热及热失重(DTA-TGA)分析
        2.3.6 程序升温脱附(TPD)分析
        2.3.7 程序升温还原(TPR)分析
        2.3.8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2.3.9 催化剂铜含量分析及溶解性测试
    2.4 乙烷氧氯化反应活性评价及产物分析
        2.4.1 乙烷氧氯化反应活性评价装置
        2.4.2 反应物及产物分析
第三章 γ-Al_20_3负载CuCl_2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组分对CuCl_2-KCl/γ-Al_20_3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
        3.3.1.1 铜前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3.1.2 不同铜负载量催化剂的X 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3.3.1.3 CuCl_2-KCl/γ-Al_20_3催化剂的丙酮溶解性实验
        3.3.1.4 不同铜负载量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TPR)表征
        3.3.1.5 紫外-可见漫反射(DRS UV-Vis)表征
        3.3.1.6 铜负载量对CuCl_2-KCl/γ-Al_2O_3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3.3.1.7 丙酮洗涤后CuCl_2-KCl/γ-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3.3.2. 钾/铜摩尔比对 CuCl2-KCl/γ-Al2O3 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
        3.3.2.1 X 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
        3.3.2.2 催化剂的N_2物理吸附(BET)表征
        3.3.2.3 Cu 含量的分析
        3.3.2.4 紫外-可见漫反射(DRS UV-Vis)表征
        3.3.2.5 程序升温还原(TPR)表征
        3.3.2.6 透射电镜(TEM)表征
        3.3.2.7 K/Cu摩尔比对CuCl_2-KCl/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3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3.3.3.1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3.2 HCl/C_2H_6进料比对乙烷氧氯化反应的影响
        3.3.2.2.1 HCl/C_2H_6进料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2.2.2 HCl/C_2H_6进料比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3.3.2.2.3 HCl/C_2H_6进料比对催化剂上积炭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gAl_2O_4改性的CuCl_2-KCl/γ-Al_2O_3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uCl_2-KCl/MgAl_2O_4-Al_2O_3催化剂的结构和反应性能
        4.3.1.1 XRD 表征
        4.3.1.2 N_2物理吸附(BET)表征
        4.3.1.3 程序升温还原(TPR)研究
        4.3.1.4 吡啶吸附-红外(Py-IR)表征
        4.3.1.5 MgAl_2O_4含量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3.1.6 La掺入量对Cu-K-La/1096MgAl_2O_4-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2 Cu-K-La/1096MgAl_2O_4-Al_2O_3催化剂的稳定性考察
        4.3.2.1 MgAl_2O_4改性前后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4.3.2.2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TG-DTA 分析
        4.3.2.3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BET 测试结果
        4.3.2.4 反应后催化剂上积炭的组成
        4.3.2.5 反应后催化剂的SEM 分析
        4.3.3 CuCl_2-KCl/MgO-Al_2O_3催化剂的结构和反应性能
        4.3.3.1 不同MgO含量的MgO-Al_2O_3载体的XRD表征
        4.3.3.2 不同温度焙烧的MgO-Al_2O_3载体的XRD表征
        4.3.3.3 CuCl_2-KCl/1096MgO-Al_2O_3催化剂的XRD表征
        4.3.3.4 N_2物理吸附(BET)表征
        4.3.3.5 载体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4.3.3.6 程序升温还原(TPR)研究
        4.3.3.7 程序升温脱附NH3(NH3-TPD)研究
        4.3.3.8 载体焙烧温度对乙烷氧氯化活性的影响
        4.3.3.9 MgO含量对CuCl_2-KCl/MgO-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3.10 反应温度对CuCl_2-KCl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镁铝混合氧化物负载CuCl_2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反应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制备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的表征
        5.3.1.1 XRD 表征结果
        5.3.1.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5.3.1.3 NH_3-TPD表征结果
        5.3.1.4 TPR 表征结果
        5.3.2 Cu-K/MgAlO 催化剂的乙烷氧氯化活性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作者简历
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0)VCM装置的热能夹点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工业背景
        1.1.1 PVC与 VCM概况
        1.1.2 PVC与 VCM的市场现状
    1.2 VCM装置的工艺现状
        1.2.1 生产技术概述
        1.2.2 国内外 EDC裂解单元技术概况
    1.3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3.1 上海氯碱司聚氯乙烯厂VCM生产装置概况及用能现状
        1.3.2 上海氯碱公司聚氯乙烯厂 VCM生产装置流程简述
        1.3.3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第二章 换热网络夹点分析的原理、特点和研究内容
    2.1 换热网络的夹点技术原理
        2.1.1 夹点的由来
        2.1.2 换热网络的夹点及意义
        2.1.3 形成最大能量回收网络
        2.1.4 换热网络的调优
    2.2 夹点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2.2.1 夹点技术的特点
        2.2.2 夹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2.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路线
        2.3.1 研究目标
        2.3.2 研究内容
        2.3.3 研究路线
    2.4 小结
第三章 VCM装置换热网络用能现状
    3.1 概述
    3.2 换热网络的组成
    3.3 换热网络的物流数据
        3.3.1 物流数据表
        3.3.2 换热网络图
    3.4 小结
第四章 VCM装置换热网络的分析和优化方案
    4.1 换热网络的分析
        4.1.1 换热网络的夹点和系统能量目标
        4.1.2 系统用能的不合理处分析
    4.2 深入分析并提出节能优化设计方案
        4.2.1 筛选不合理分析
        4.2.2 二氯乙烷裂解单元的物料匹配
        4.2.3 用1200单元急冷塔塔顶出料加热氧氯化反应器进料HCl
        4.2.4 300单元物流329预热氧氯化反应器进料HCl
        4.2.5 高能耗单元的节能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EDC裂解单元的节能改造分析和最终工程方案
    5.1 EDC裂解单元的节能改造分析
        5.1.1 方案
        5.1.2 急冷塔循环液加热进料 EDC
    5.2 最终的工程方案及费用估算
        5.2.1 方案内容
        5.2.2 目前操作现状的分析
        5.2.3 改造后的状态
        5.2.4 增加换热器前、后的蒸汽,冷却水量变化以及产生的节能数据
        5.2.5 费用估算
    5.3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氧氯化法制氯乙烯技术进展和研究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氯乙烯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J]. 刘革. 上海化工, 2020(04)
  • [2]锡基乙炔氢氯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吴懿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S对乙炔氢氯化反应非汞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D]. 齐雪艳. 天津大学, 2017(08)
  • [4]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推进氯碱产业集群化发展[J]. 费红丽,梁诚. 氯碱工业, 2014(09)
  • [5]稀土元素改性铜基催化剂上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的研究[D]. 李哲. 吉林大学, 2014(09)
  • [6]我国PVC生产技术创新(待续)[J]. 薛之化. 聚氯乙烯, 2011(03)
  • [7]乙烯氧氯化单元装置能量分析及节能研究[D]. 顾卫民.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8]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研究[D]. 刘杰. 吉林大学, 2007(03)
  • [9]世界氯乙烯工业发展近况[J]. 王俐. 化工技术经济, 2005(12)
  • [10]VCM装置的热能夹点分析与优化[D]. 许刚. 浙江大学, 2005(09)

标签:;  ;  ;  ;  

氯乙烯生产氧氯化技术进展与研究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