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技术培训班”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举办

“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技术培训班”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举办

一、“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技术培训班”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举办(论文文献综述)

卜秀芹,赵长磊,闫歌,王用斌,王龙江,孔祥礼,许艳,张本光[1](2021)在《2016—2020年山东省儿童蛲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山东省儿童蛲虫感染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调整和制订蛲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年,在山东省以县为单位设立51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对3~9岁儿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山东省在51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累计检测5 060名 3 ~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2.23%,逐年感染率分别为 3.99% (26/651)、1.70% (14/824)、0.96% (8/837)、2.90%(45/1 552)和1.67%(20/1 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55,P<0.01)。鲁中、鲁东、鲁南和鲁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 1.25%(15/1 198)、1.85%(14/755)、3.18%(84/2 640)和0(0/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26,P<0.01);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98%(56/2 831)和2.56%(57/2 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6,P>0.05);不同年龄儿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8,P <0.05),其中6岁儿童感染率最高(3.18%,25/786)、3岁儿童感染率最低(0.75%,6/800)。结论 2016—2020年山东省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整体维持在中等水平,在省内存在地区分布差异,需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杨嘉宜[2](2021)在《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现象出发,试图回答认知共同体在区域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问题。论文对现有的公共卫生学与国际关系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回顾,指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视角、卫生外交视角、安全化理论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各自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忽略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进而提出认知共同体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假定认知共同体是一些特定的专家基于公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到一起,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塑造了该群体特有的身份和利益,遵循着共同的规范,并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一致行动。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政策参考的因果框架、作为政策选择的“过滤”机制、为决策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提出替代性方案和路径等四种机制影响决策。此外,认知共同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还可能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分别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来落实相关政策,从而能够快速感知相关政策是否有效,进而提出新的知识或政策建议。这就使得知识的生产与政策的制定始终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实现了协作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为案例验证以上假设,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认知共同体的推动下,该联防联控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从中缅两国的跨境疟疾防控项目发展为覆盖多病种、由多国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并且为本地区其他国际合作框架所接受。本研究反驳了西方学术成果中有关认知共同体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作用甚微的观点,指出东亚背景下的认知共同体具备知识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其他领域合作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大量访谈与实地考察,也为国际关系与公共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的宝贵素材。

周兴武,杨锐,杜龙飞,姜进勇,魏春,唐烨榕,王鑫,杨中华,卢娜,周红宁[3](2020)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建设成效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建成辐射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云南省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为应对区域国家热带病共同挑战,我国自2005年以来在云南实施了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经过15年的建设,项目达成共识,形成合作框架,建立了5个联络办公室,21个跨境监测点和20个联合工作站。通过协调会、培训班、研究生培养、技术帮扶、"4.25国际疟疾日"宣传,联合调查,监测平台研发、联合实验室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项目成效显着,对我国公共卫生援外项目有一定启示。

张雅兰,李江敏,邓艳,陈伟奇,朱岩昆,蔺西萌[4](2020)在《河南省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河南省实施情况,为今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方向。方法收集2006-2015年河南省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资料,以描述性分析方法从组织管理与经费保障、能力建设、防治结果与成效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价,率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6-2015年河南省共投入寄生虫病防治专项经费511.1万元,累计举办相关培训班1 370次,培训寄生虫病专业技术人员57 282人次。2015年河南省疾控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人员总数546人,其中专职人员占21.98%(120/546)。2010年和2015年河南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50%和1.30%,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81.46%和83.93%。2006-2015年河南省累计开展肠道蠕虫调查172 556人次,共发现7种肠道蠕虫,肠道蠕虫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χ2=681.502,P<0.05),2015年河南省肠道蠕虫感染率为1.35%。2006-2015年共累计驱虫2 177.65万人次,2015年平均无害化厕所覆盖率为38.21%。曼氏裂头蚴中间宿主蛙类、蝌蚪和剑水蚤阳性率分别为26.63%(306/1149)、12.43%(187/1504)和3.53%(3/85)。猫曼氏迭宫绦虫检出率为52.24%(35/67),高于犬9.44%(27/286)(χ2=68.672,P<0.05)。裂头蚴病人群血清抽样调查中有生食蝌蚪史人群的血清阳性率8.99%(5/213),高于无高危行为人群2.35%(5/213)(χ2=8.554,P<0.05)。对裂头蚴病疫源地居民和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由29.0%提高到55.0%(χ2=361.970,P<0.05),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由34.6%提高到72.3%(χ2=111.255,P<0.05);居民健康行为率由68.1%提高到81.4%(χ2=87.767,P<0.05),学生健康行为率由67.6%提高到84.4%(χ2=31.728,P<0.05)。并殖吸虫病人群血清学抽样调查共537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在3.18%~15.58%;调查中间宿主溪蟹1 743只,囊蚴检出率23.01%。结论河南省寄生虫病防治已达到国家防治规划目标,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仍然存在,需继续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宣传,巩固防治成果。

葛军,陈颖丹,曾小军,李石柱,刘亦文[5](2020)在《基于“协作创新”模式的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的初步成效》文中研究指明总结2016-2019年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根据2018年中期评估结果,分析示范区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存在问题,为2020年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出建议。2016年,基于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协作创新寄生虫(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机制,在江西省信丰县建立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4年来通过双方密切合作,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健康教育、阳性人群治疗、改水改厕、环境整治等措施,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华支睾吸虫和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大幅下降,分别由2016年的21.56%和2.01%下降至2018年的8.85%和0.17%,降幅分别高达58.95%和91.54%;居民健康意识得到了提高,居民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了37.40%,不食生鱼片行为合格率提高至83.41%。此外,依托"协作创新"模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5级寄生虫病防控监测网络,培养了一支基层寄生虫病防治队伍,积累了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经验,有效推进了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和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科研协作,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区基地在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黄璐璐,丁玮,施丹丹,李红梅,马雪娇,段磊,钱颖骏,王多全,官亚宜[6](2020)在《亚太地区国家疟疾防控培训需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老挝、柬埔寨等7个亚太地区国家的学员对于疟疾防控培训的需求,为今后举办疟疾防控国际培训班提供依据。对2017-2019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办的疟疾防控国际培训班的4期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疟疾防控国际培训班学员共78人,分别来自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老挝、柬埔寨、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7个国家,其中60.3%(48/78)来自英语国家。学员的工作单位主要为国家级研究专业机构,占88.5%(69/78),从事科学研究者占78.2%(61/78),卫生管理者占21.8%(17/78)。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疟疾的检测技术和防控策略,均为91.0%(71/78)。希望获得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检测方面、国际合作项目管理、英文写作等方面帮助的学员分别占65.4%(51/78)、 50.0%(39/78)、52.6%(41/780)。疟疾防控国际培训班符合相关国家学员的需求,培训内容和方式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俞少琛[7](2020)在《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居民的调查,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状况,研究和分析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个人生活饮食行为因素,家庭因素和自然村因素及个体生活饮食高危行为的人群分布。为制定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针对性的食源性寄生虫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和整群抽样的多阶段抽样方法获取调查对象,使用自制的《居民个人情况调查表》、《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自然村情况调查表》进行入户调查,面对面与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自然村情况。对所有调查对象均采集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肠道内常见食源性寄生虫虫卵,采用生理盐水和碘液直接涂片法检查食源性寄生虫的包囊和滋养体,采用透明胶带肛拭法检查7岁及以下儿童蛲虫的感染情况。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校验;应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①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8份,问卷回收率99.68%,有效问卷率81.44%。在有效的3264名调查对象中,食源性寄生虫病原学检查阳性263人,总感染率8.1%。查见常见食源性寄生虫7种,分别是华支睾吸虫、人芽囊原虫、蛔虫、蛲虫、钩虫、鞭虫和带绦虫,其感染率分别为4.4%(145/3264)、1.3%(42/3264)、0.9%(31/3264)、0.8%(25/3264)、0.5%(15/3264)、0.3%(9/3264)、0.0%(1/3264)。②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群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有差异(均有P<0.05),壮族居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21.6%)高于其他民族,南宁武鸣县居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42.5%)高于其他地区。③个人生活饮食行为因素中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用生的或半熟的鱼、虾、蟹等居民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不食用者的11倍,大便后不经常洗手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经常洗手者的2倍,不常在家庭厕所大便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常在家庭厕所大便者的3倍,(所有P<0.05)。④家庭因素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有吃生或半熟的鱼、虾、蟹等习惯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家庭没有吃生或半熟的鱼、虾、蟹等习惯者的6倍,家庭没有烧开水的设备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家庭有烧开水设备者的3倍,家庭处理生食和熟食的用具不分开使用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分开使用者的2倍,家庭没有保鲜膜或塑料袋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家庭有保鲜膜或塑料袋者的2倍,(所有P<0.05)。⑤自然村因素中多因素分析显示,自然村没有村卫生所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自然村有村卫生所者的6倍,自然村无公共供水系统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自然村有公共供水系统者的2倍,自然村有吃生蔬菜习俗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自然村没有吃生蔬菜习俗者的2倍,自然村有吃生或半熟的鱼、虾、蟹等习俗者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危险是自然村没有吃生或半熟的鱼虾蟹等习俗者的4倍,(所有P<0.05)。⑥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的居民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高危因素率不同(所有P<0.05)。结论: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较高;食用生的或半熟的鱼、虾、蟹等,大便后不经常洗手及不常在家庭厕所大便是引起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因素;家庭有吃生的或半熟的鱼、虾、蟹等习惯,家庭没有烧开水的设备,家庭处理生食和熟食的用具不分开及家庭没有保鲜膜或塑料袋是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因素;自然村没有村卫生所,自然村没有公共供水系统及自然村有吃生蔬菜习俗和吃生或半熟的鱼、虾、蟹等习俗是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因素;男性、壮族、侗族、低文化程度人群具有较高的危险因素发生率。

汤静榆[8](2020)在《组织传播视角下四川藏区包虫病防治宣传研究 ——基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荣玛乡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包虫病被称作“虫癌”或“第二癌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包虫病列为全球通报的传染性疾病,而我国是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包虫病列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该病一直严重危害全球农牧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和畜牧业发展,是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流行范围涉及23个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受危害人群有接近6000万人。其中高达30%的患者均来源于石渠县,是我国重点感染地区。本研究以包虫病示范点石渠县德荣玛乡政府和牧民为调研对象,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组织传播的视角了解当地包虫病防治宣传现状和农牧民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219份。结果显示,德荣玛乡牧民包虫病知晓率达到99.5%,高于《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目标要求,但牧民主动参与防治的积极性较低,防治认知和行为习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府作为包虫病防治宣传的主要力量,应培养包虫病防治宣传的专业人员,加强融媒体中心的利用,针对不同目标受众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广泛的包虫病防治参与氛围。

庞兴亚[9](2019)在《《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与《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的跟踪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寄生虫病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为寄生虫病标准的跟踪评价提供科学的定量参考。根据该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方法,评价《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和《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的质量、宣贯和实施等方面的情况,对两个标准进行全面的跟踪评价,为标准的修订、实施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查阅文献和参照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选择20位寄生虫病标准领域的专家以问卷形式进行专家咨询,对寄生虫病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意见,并对其重要性、熟悉程度、判断依据等进行评分,最终建立寄生虫病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按照《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指南》WS/T 536-2017的要求,根据寄生虫病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制订调查方案,并针对两个血吸虫病标准从标准质量和宣贯、实施的各个环节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标准知晓情况和途径、宣贯开展情况、根据标准中内容设置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等。根据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全国流行省份分为传播控制、传播阻断和消除三层,每层选取一个省的血防专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每省选择两个县、每县选择两个乡镇卫生院进行现场调研和访谈,同时搜集我国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与这两个标准进行比对。对问卷调查、现场调研和走访所获取资料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评价结果。结果:经过2轮专家咨询,确立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的寄生虫病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20/20)。专家的权威程度系数为0.8793,两轮咨询重要性评分的专家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516和0.574,指标体系重要性评分的Cronbacha系数0.953,各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均接近或大于0.9,信度较好。效度分析结果中,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84.43%的总方差可以由这4个潜在因子解释,所有指标的公因子方差比均大于0.7,能够较好的反映各指标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中标准质量的组合权重(0.5396)最高,标准宣贯的组合权重(0.1634)最低;二级指标中科学性的组合权重(0.2912)最高,宣贯效果的组合权重(0.0545)最低;三级指标中指标或技术要求的先进性、准确性这一指标的组合权重(0.2184)最高,引用度的组合权重(0.0085)最低。《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的跟踪评价共回收39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72份,问卷有效率93.23%。调查对象中,男性217人(58.33%),女性155人(占41.67%),所有被调查者平均年龄40.12岁,知晓《控制和消除标准》的人数占97.04%(361/372),不知晓的占(11/372)2.69%。通过相关机构培训知晓《控制和消除标准》的比例最高,为81.99%(305/372)。掌握情况上,对《控制和消除标准》中所有问题的群体掌握率为67.95%,对核心问题的群体掌握率为59.59%。其中,省级单位血防人员对所有问题的群体掌握率为75.11%,市级单位的群体掌握率为72.80%,县级单位的群体掌握率为65.97%。使用频率方面,每次都使用占12.09%(45/372),经常使用占49.19%(183/372),偶尔使用占32.53%(121/372),几乎不用占6.18%(23/372);认为《控制和消除标准》在达标考核认定、常规防治工作、教育培训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别占65.86%、71.77%和43.82%。有63.71%(237/372)的单位在《控制和消除标准》实施后举办过宣贯、培训等活动,平均每年0.91次;62.63%(233/372)的单位派人参加过其他机构组织举办的关于《控制和消除标准》的宣贯与培训,平均每年1.06人次;其余13.71%(51/372)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没有对《控制和消除标准》的实施采取过相应措施。被调查者喜欢的宣贯形式分别为专题讲座79.03%(294/372)、微信公众号49.19%(183/372);有66.94%(249/372)认为《控制和消除标准》完全适用;72.85%(271/372)认为《控制和消除标准》的可操作性非常好;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现场调研共收集38条有效意见和建议,包含修订配套防治手册、加强培训和宣贯力度、创新宣贯培训方式等。《控制和消除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与其他文件,规划等并无冲突,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控制和消除标准》的跟踪评价得分为8.3366,校正得分为8.6394。《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跟踪评价共回收394份问卷,有效问卷347份,问卷有效率88.07%。其中男性216人(占62.25%),女性131人(占37.75%),平均年龄40.12岁。本次共调查185家各级单位,所有被调查者中知道《诊断标准》的人数为93.08%(323/347),不知道的为6.92%(24/347)。其中,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知晓率为95.63%,临床大夫和检验医师的知晓率为86.3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0,P=0.0023)。答题情况中,被调查者对针对《诊断标准》所设置问题的群体掌握率为74.37%,对核心问题的群体掌握率为59.70%。其中,省级单位被调查者对所有问题的群体掌握率为83.48%,市级单位的群体掌握率为76.24%,县区级单位的群体掌握率为75.85%,乡镇级单位的群体掌握率为50.14%。工作中每次都使用的占13.3%(46/347),经常使用的占45.8%(159/347),偶尔使用的占30.5%(106/347),几乎不用的占3.7%(13/347)。有52.7%(183/347)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在《诊断标准》实施后举办过宣贯、培训等活动,平均每年1.67次;61.7%(214/347)的单位派人参加过其他机构组织的《诊断标准》宣贯、培训,平均每年3.93人次。其余的15.8%(51/347)的单位在《诊断标准》实施后未对《诊断标准》的实施采取过相关措施。性别、单位级别、单位类别、职称、学历、职业、是否开展宣贯可能是影响掌握情况的因素。27.96%(97/347)的被调查者认为《诊断标准》不能满足目前血防工作的需要,需要进行修订,且调研过程中发现,对于修标的意见集中于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的修订。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收集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涉及建议增加诊断类型、慢性血吸虫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的调整、基层血防人员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难以彻底到位、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血吸虫病诊断技能的培训等。《诊断标准》的跟踪评价总得分为7.2030,校正总得分为7.1779。结论:建立的寄生虫病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信效度较高,涵盖标准制定到实施的各个环节,对寄生虫病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后续相关的寄生虫病标准评价工作可参照此体系进行。《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在我国血防工作中发挥了引领和指导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存在对《标准》相关内容掌握不理想等情况,尤其是由于血吸虫病疫情下降,基层血防人员只是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对《控制和消除标准》缺少理解和重视。因此应重视基层血防专业人员对《标准》的学习情况,加强对《控制和消除标准》的解读,提高《控制和消除标准》的使用率,推动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的实施时间已经较长,在标准制定时期的血吸虫病防治阶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被调研的血防专业人员认为《诊断标准》的部分内容已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建议进行修订。《诊断标准》是我国血吸虫病诊断的依据,是血防工作中开展的基础,但血防专业工作人员对标准的掌握情况有待加强,尤其是基层临床医生对《诊断标准》的知晓率和掌握情况均不理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诊断相关业务培训。

臧新中[10](2019)在《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掌握云南省大理州囊尾蚴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分析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基于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分析囊尾蚴病伤残权重并进行比较。方法:第一部分: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病学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云南省大理州寄生虫病防治中心所有的囊尾蚴病病例,按设计的《囊尾蚴病住院病例回顾调查表》采集信息,参照纳入排除标准,对筛选后的病例进行分析。描述分析2014-2017年新发住院病例的时间变化、临床类型和人群分布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采用热点分析掌握囊尾蚴病在云南省大理州的空间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基于住院病例的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理州寄生虫病防治中心2017年9月1日-2018年9月1日神经系统囊尾蚴病(Neurocysticercosis,NCC)住院病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住院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等,并通过EQ-5D+C量表评价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描述分析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EQ-VAS评分及症状结局计算NCC的伤残权重(Disability Weight,DW),并比较两种方法获取伤残权重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共收集囊尾蚴病住院病例1552人次,其中新发住院病例549人。新发住院病例中以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为主,占比91.26%(501/549)。男性333人,占60.66%,女性216人,占39.34%。平均年龄37.86±10.35岁,民族分布中以白族为主,占比55.01%(302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比75.59%(415例)。空间分析表明2014-2017年云南省大理州所有县(市)均有新发病例,其中以大理市和洱源县为主,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26.78%(145/549)和19.49%(107/549)。第二部分共计收集320份问卷,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问卷,剩余270份。首诊病例主要临床症状是头痛(76.19%),复诊病例主要临床症状是记忆力减退(67.46%)。在六个健康维度方面,认知能力有困难的比例最大(71.90%),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职业是日常活动有困难的保护因素(OR=0.39),婚姻状况是疼痛/不适有困难的危险因素(OR=2.27),年龄是认知能力有困难的危险因素。在EQ-VAS评分方面,EQ-VAS评分为70(60-80)分,首诊及复治患者间无显着性差异(Z=-0.74,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及认知能力是其影响因素(P<0.05),其中认知能力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基于EQ-VAS评分获取的DWi为0.30(0.20-0.40),首诊与复治患者分别是0.30(0.20-0.40)和0.30(0.20-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P>0.05)。首诊复治合并后,男性和女性分别是0.30(0.20-0.40)和0.30(0.20-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P>0.05)。5-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组DW1分别为0.20(0.10-0.20)、0.30(0.20-0.40)、0.30(0.20-0.40)、0.30(0.20-0.40)和0.30(0.3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5)。基于症状结局获取的DW2为0.14(0.07-0.35),首诊与复治患者分别是0.14(0.07-0.35)和0.08(0.03-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01,P<0.01)。合并后男性和女性DW2分别是0.13(0.05-0.34)和0.13(0.03-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P>0.05)。5-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组DW2分别为0.03(0.03-0.11)、0.13(0.05-0.16)、0.14(0.05-0.35)、0.14(0.05-0.35)、和0.05(0.0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P<0.001)。结论:囊尾蚴病在云南省大理州流行较重,住院病例以中年(30-44岁)白族男性农民为主,全州各县(市)均有囊尾蚴病病例分布,但主要聚集在洱源县和大理市。治疗能有效缓解NCC患者相关临床症状。NCC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认知能力是其主要健康问题,提高患者认知能力、降低患者日常活动及疼痛/不适出现困难的比例,有利于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基于主观EQ-VAS评分法和客观症状结局法计算的DW值不同,提示对NCC患者伤残权重的评价需要结合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方能综合判断其影响。

二、“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技术培训班”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举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技术培训班”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举办(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20年山东省儿童蛲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1.5 伦理审查和患者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总体感染情况
    2.2 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人群分布
3 讨论

(2)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公共卫生、国际卫生与全球健康
    第二节 关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理论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认知共同体析论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理论
    第二节 跨国倡议网络与第二轨道外交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共同体如何影响决策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认知共同体影响决策的方式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第一节 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第二节 中国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一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2006-2010 年)
    第三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升级(2011-2014 年)
    第四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成熟(2015-2019 年)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三节 疫情后时代跨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建议
致谢
附录一:专家访谈列表
附录二:参会调研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建设成效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联防联控机制(图1)
    1.1 目标与管理
    1.2 监测检测与信息共享
    1.3 联防联控与能力建设
    1.4 联合调查与研究
2 主要成效
    2.1 建立联络办公室
    2.2 建立了21个跨境监测点(图2)
    2.3 建立联合工作站
    2.4 举办协调会和“澜湄周”活动(表1)
        2.4.1 举办培训班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2.4.2 开展“4.25世界疟疾日”联合宣传(表2)
        2.4.3 开展联合调查和研究
        2.4.4 推广应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虫媒传染病联防联控平台”(图3)
    2.5 建设“中老热带病联合网络联合实验室”
    2.6 成效
        2.6.1 建立机制
        2.6.2 组建监测网络
        2.6.3 联合培训
        2.6.4 搭建平台
3 启示与展望
    3.1 联防联控、关口前移
    3.2 需求导向、医防结合
    3.3 搭建平台、共商共建
    3.4 工作下沉、贴近实际

(4)河南省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评估内容
    1.3 评估方法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核心指标完成情况
    2.3 其它寄生虫病防控进展
        2.3.1 曼氏裂头蚴病
        2.3.2 并殖吸虫病
        2.3.3 丝虫病和慢性丝虫病
3 讨论

(5)基于“协作创新”模式的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的初步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1.1 示范区建设目标
    1.2 示范区建设防治策略与措施
2 示范区的组织领导与技术指导
3 示范区的组织实施
    3.1 基线调查
    3.2 健康教育
    3.3 人群查治
    3.4 防治技能培训
    3.5 综合治理
    3.6 科研项目
4 示范区创建的初步成效
5 不足与建议

(6)亚太地区国家疟疾防控培训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
3 讨论

(7)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人群、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研究设计和抽样方法
    1.2 研究内容及工具
        1.2.1 研究结果变量的定义
        1.2.2 个人、家庭和自然村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1.2.3 粪便样本寄生虫检测方法
        1.2.4 资料收集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资料管理和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资料基本情况
        2.1.1 问卷回收情况
        2.1.2 调查点情况
        2.1.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状况分析
        2.2.1 食源性寄生虫种类和总感染率
        2.2.2 不同民族感染率分布
        2.2.3 不同地区感染率分布
        2.2.4 不同性别感染率分布
        2.2.5 不同年龄组感染率分布
        2.2.6 不同职业感染率分布
        2.2.7 不同文化程度感染率分布
    2.3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个人生活饮食行为因素的影响
        2.3.2 家庭因素的影响
        2.3.3 自然村因素的影响
        2.3.4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影响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 分析
    2.4 个体生活饮食高危行为的人群分布
3 讨论
    3.1 结果小结
    3.2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状况及其分布
        3.2.1 不同民族人群感染率分布情况
        3.2.2 不同地区人群感染率分布情况
        3.2.3 不同性别人群感染率分布情况
        3.2.4 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率分布情况
        3.2.5 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分布情况
        3.2.6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分布情况
    3.3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3.3.1 个人生活饮食行为对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3.3.2 家庭因素对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3.3.3 自然村因素对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3.4 个体生活饮食高危行为的人群分布讨论
    3.5 本研究的优缺点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组织传播视角下四川藏区包虫病防治宣传研究 ——基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荣玛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及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包虫病防治研究综述
        二、包虫病防治宣传研究综述
        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宣传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理论依据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组织传播
        二、包虫病防治宣传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基本情况
    第一节 石渠县包虫病防治历史概况
    第二节 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概况
第二章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现状
    第一节 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主体
        一、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防治宣传组织构成
        二、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组织构成
    第二节 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受众
    第三节 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内容
    第四节 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渠道
        一、乡政府主导的包虫病防治宣传
        二、乡卫生院主导的包虫病防治宣传
        三、乡中心校主导的包虫病防治宣传
    第五节 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组织传播的特征
        一、多组织的联动性
        二、组织行为的级层性和强制性
第三章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的受众调查
    第一节 样本总体特征
        一、男性受众比例略大于女性
        二、中青年群体为主要宣传受众
        三、牧民受教育程度低
        四、家庭年收入未达到石渠县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第二节 德荣玛乡牧民媒介接触情况
        一、政府和学校为包虫病防治宣传的主要力量
        二、大众媒介和新媒体在包虫病防治宣传中的效能有限
        三、活佛及宗教人士在包虫病防治宣传中影响减弱
    第三节 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的传播效果分析
        一、牧民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高
        二、牧民对包虫病防治的认知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牧民对政府开展的包虫病宣传的评价
第四章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荣玛乡包虫病防治宣传的瓶颈
    第一节 三大联动机制效能有待提升
        一、部分领导对包虫病防治宣传的重视度不够
        二、基层干部专业技能薄弱
        三、防治经费短缺或导致包虫病防治效率降低
        四、防疫员和医生待遇低存在工作效率下降的风险
        五、“小手拉大手”活动中家长接收信息的有效程度有待考察
    第二节 大众传媒在藏区包虫病防治宣传中使用不足
    第三节 藏区牧民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一、牧民文化素质低阻碍信息传播
        二、全民参与包虫病防治宣传有待提高
        三、牧民媒介素养较低,参与防治的积极性有待加强
        四、牧民在认知上对包虫病存在一定误区
        五、语言障碍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第五章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防治宣传效果提升对策
    第一节 完善三大联动机制效能,进行广泛社会动员
        一、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防治宣传专业人员
        二、政府继续加大对包虫病防治的资金投入
    第二节 增强大众传媒防治宣传功能
    第三节 针对不同目标受众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
    第四节 提高藏区牧民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访谈提纲及被访者人名对照表
附录三 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防控知识调查问卷表
附录四 调研工作照
致谢

(9)《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与《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的跟踪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寄生虫病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引言
    1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指标赋分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的跟踪评价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的跟踪评价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附录
    附录一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二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三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15976-2015)跟踪评价问卷调查表
    附录四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跟踪评价问卷调查表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附件

(10)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囊尾蚴病流行概况
        1.2 我国囊尾蚴病防治研究进展
        1.3 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1.4 囊尾蚴病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对象
        1.3 调查工具与内容
        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囊尾蚴病住院病例概况
        2.2 囊尾蚴病流行现状
        2.3 囊尾蚴病新发住院病例特征
    3 讨论
        3.1 囊尾蚴病流行态势依然严峻
        3.2 囊尾蚴病临床表现危害严重
        3.3 囊尾蚴病流行因素尚未改变
        3.4 囊尾蚴病分布热点仍较集中
    4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住院病例的神经系统囊尾蚴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对象
        1.3 调查工具与内容
        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NCC患者临床特征
        2.3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2.4 伤残权重
    3 讨论
        3.1 NCC患者临床症状以头痛和癫痫为主
        3.2 NCC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
        3.3 认知能力是NCC患者最突出的健康问题
        3.4 NCC患者自评健康状况评分较低
        3.5 首诊与复治患者DW变化
        3.6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准确评估NCC危害
    4 结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论着

四、“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技术培训班”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举办(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20年山东省儿童蛲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J]. 卜秀芹,赵长磊,闫歌,王用斌,王龙江,孔祥礼,许艳,张本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04)
  • [2]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D]. 杨嘉宜. 外交学院, 2021(11)
  • [3]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建设成效与启示[J]. 周兴武,杨锐,杜龙飞,姜进勇,魏春,唐烨榕,王鑫,杨中华,卢娜,周红宁. 中国公共卫生, 2020(12)
  • [4]河南省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J]. 张雅兰,李江敏,邓艳,陈伟奇,朱岩昆,蔺西萌.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0(11)
  • [5]基于“协作创新”模式的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的初步成效[J]. 葛军,陈颖丹,曾小军,李石柱,刘亦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05)
  • [6]亚太地区国家疟疾防控培训需求分析[J]. 黄璐璐,丁玮,施丹丹,李红梅,马雪娇,段磊,钱颖骏,王多全,官亚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03)
  • [7]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初探[D]. 俞少琛. 桂林医学院, 2020(04)
  • [8]组织传播视角下四川藏区包虫病防治宣传研究 ——基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德荣玛乡的调查[D]. 汤静榆.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9]《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与《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的跟踪评价研究[D]. 庞兴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10]基于住院病例的囊尾蚴病流行特征及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D]. 臧新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标签:;  ;  ;  ;  ;  

“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技术培训班”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举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