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创新服务意识 促进创新论文产出(论文文献综述)
喻小妹[1](2021)在《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测度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政府深入改革发展的核心理论。近年来,江西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水平显着上升,而且相对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基础设施比较完整。随着国家科技综合能力的增强,人民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人民的对自己的权益更加关注。但是区域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异较明显,这可能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是发展其他一切的基础,江西省总共11个地市,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其中南昌省会城市是发展最突出的,其他10个地市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落后。首先,论文开始简要介绍江西省的市域发展背景,还有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文章内容描述了江西省的大致概况,最主要的是描述了公共文化的发展变化,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江西省的公共文化存在不均等的问题。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一件有利于江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概况国内文献综述的同时也将国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概况完整。其次,本文重点的内容是建立比较独特的指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研究成果,设立两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有九个,九个三级指标是计算差异化和均等化的基础。本论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变异系数和均等化系数来说明公共文化的差异和不均等,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公共文化的差异,比较地市之间的差异。一是将各地市在2018年的九个指标进行变异系数的计算,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变异性数,并且得出结论。二是纵向计算的出均等化系数,就是将2016年-2018年三年的指标和权重求和得出均等化系数,从而得出结论。三是根据上述的研究结论,纵向横向分析各市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情况。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为了促进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本文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
那颂[2](2021)在《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文中认为“十四五”时期碳达峰绝对指标和碳中和远景规划下,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国的林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变。林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林农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着政府有关部门,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而与林业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也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尽管政府一直不懈努力,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我国目前农村市场林农信贷担保最主要的贷款类型,虽盘活了森林资源,也为林业发展提供融通资金,但发展后劲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林农由于达不到银行设置的担保条件要求,林农贷款普遍面临“担保困境”,并因此导致农村地区林农经常遭受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如果农村信贷市场林业金融支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不利于林农增收、林业发展、扩大林业再生产,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是围绕如何破解林农贷款担保困境来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来缓解农村市场林农融资难题,促进解决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供求失衡问题。本文的研究拓宽了担保理论在林业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林业信贷担保理论体系,也为集体林权改革实践中关于探索林业金融支持有效路径提供理论研究参考资料,对黑龙江省林区等国有林为主区域的集体林业发展和解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制度框架设计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信贷担保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借鉴担保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构建符合当前实际并能促进解决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为研究目标,提出本文研究的逻辑思想。首先,通过数理演绎解释担保条件对林农贷款供求的影响,在多方博弈视角下研究林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经济主体间信任再造策略。然后,基于黑龙江省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深入分析,识别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显着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研究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水平的影响。其次,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并对机制运行保障模式做出设计。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担保制度的设计本应成为林农贷款需求与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重要纽带,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而设置的严苛担保条件已成为阻碍林农融资的重要因素,这是制度的缺陷,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林农贷款担保破解机制,会使得林农、银行、担保各方主体的个体福利水平提高,同时有效的机制设计,也会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即存在显着的帕累托改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是银行、林农、担保机构各方合作信任再造的关键,最终实现多方主体互利共赢。另外,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效补充了正规金融的缺位,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也能促使正规金融转变经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加强积极引导,给予准确定位,通过制度完善,将其有效纳入监管之下,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水平,改善农村林农家庭的生活福利。
吴雅威[3](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甘国平[4](2021)在《重庆G公司知识产权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客户满意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重庆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要服务质量的创新、拓展多元价值;要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需要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强服务质量体系建设;助推经济快速提高。但客户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要求也越来越高,服务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客户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要求服务人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并对行业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把握,其次,需要有多年的知识产权服务经验,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匮乏。此外,代理机构的服务水平不佳,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诚信问题,导致客户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服务水平产生质疑。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及客户感知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挖掘出有利于提升感知价值、客户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而对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产业进行规范与完善。在构思研究框架的过程中,笔者归纳整理了大量关于服务质量、感知价值及客户满意度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效度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与此同时,根据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感知价值及客户满意度与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针对研究结果,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或优化建议,得出相关结论。最后,阐述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通过提高服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素养、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以及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诚信度建设来全面提升交互质量。第二,通过宣传来强化产出质量,促进广大客户提升对企业的关注。第三,构建产业化知识产权智能数据库,以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智能平台来提升信息技术质量。第四,加强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战略合作,加强与其他咨询机构的合作,以及强化行业内聚集力来提升整合质量。
张明涛[5](2020)在《山东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因其自身存在的弱点,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支持。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普惠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为落实相关政策也做了大量工作,对实现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目标,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走访,发现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充分、宣传辅导成效不佳、纳税服务效果不好、内部执行效率不高、跟踪反馈效用不强等问题,对于税务部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和小微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结合对Q市税务部门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系统体系不完善,宣传辅导认知度不够,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流程不完善,跟踪反馈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基于此,Q市税务部门需要在完善政策执行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执行和相关配套体系;优化政策宣传辅导,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专业化辅导;健全人员培训机制,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优化政策执行流程,优化办税流程,加强部门合作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后续跟踪反馈,健全跟踪机制,提升反馈效果等方面进行努力,提升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而为今后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提供借鉴。
曹冉[6](2020)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文中认为科技创新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层次,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当前创新模式已由过去的创新主体之间彼此对立演变成了共生关系,伴随创新主体间关系的转变,创新走向了“系统”范畴。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持续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亟待探新的课题。本文以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系统论、仿生学、管理学等理论建立研究框架;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异同的类比分析,构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创新生态系统逻辑关系模型,并定义了创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角色。按照创新生态系统模型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群落、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绩效和科技创新潜力四个层面及35个具体指标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公开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市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重点对河北省2018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省际比较评价。以能够科学有效实施为准则,筛选代表性较高的指标,进一步对河北省2011-2018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价;依据因子分析结果归纳出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差、科技创新生态欠佳、人才储备不足、产业集群基础薄弱及人才培养能力亟待提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创新生态系统下提高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调整创新产业结构,完善创新链条、优化创新生态、充实人才储备及促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等。
李杰[7](2020)在《农业银行LQ支行网点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步入服务经济以来,“服务”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个行业中,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更是将自身定义为服务行业。商业银行在深化网点转型时更加注重客户服务,通过树立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高品质的服务管理体系,从而激发银行的经营活力。近几年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同业之间的竞争,是导致银行业传统服务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因。银行网点作为传统银行业的基本营业机构,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相应的金融产品吸引客户,但是同业的竞争和银行服务模式的改革却改变了这一传统。提高银行网点的竞争力,金融产品是根本,金融服务是手段。因此,对于无法创造更新金融产品的基层银行网点来说,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在阅读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前提下,创新性地运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对当前银行营业网点的服务质量进行了分析,打破以往以“客户满意度”作为服务质量衡量标准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以农业银行LQ支行的营业网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设计评价问卷,同时引入层次分析法对SERVQUAL量表的五个维度进行权重计算,摒弃原有相同权重的度量方式,根据LQ支行的服务特点确定SERVQUAL量表中五个维度的权重,从而得到农业银行LQ支行的服务质量评价。根据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当前LQ支行所面临的服务问题,并利用深度访谈法从客户和银行两个角度分析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客户群体的差异造成服务感知不同,个性化服务越来越受到客户的青睐,但是造成当前LQ支行的服务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服务需求的因素仍然存在,如LQ支行的服务设施、服务制度、员工对于服务的执行等,造成客户期望的服务与实际感知的服务差距较大,从而导致客户对LQ支行的服务评价较低。最后从客户服务管理和LQ支行的服务提升入手,从组织架构、服务流程、服务渠道、服务创新以及服务人员等方面提出LQ支行服务质量提升策略,以期为LQ支行的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本文认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冲击、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基层银行网点要不断审视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更在于服务方式的变革,因此传统的银行网点要不断地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由于本文仅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因此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叶文君[8](2020)在《YG公司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虽然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在高端产品领域依然缺乏竞争力,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对此,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旨在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和数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国内外众多服务化转型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基于价值链和微笑曲线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并结合德国“工业4.0”以及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背景;再用定量分析法从YG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YG公司目前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该公司必须以满足客户需求作为发展目标,需要进行从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化转型,旨在取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本文制定相应的一套符合YG公司实现服务化转型的方案,基于YG公司目前的服务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服务化转型分两个阶段来达成。第一阶段,是在未来3-5年内实现“产品+服务”的转型,其业务主要是提供生产定制化产品以及后续的产品附加服务。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服务功能强化的基础上,预计在未来的5-8年实现生产性服务化转型,其主要业务是开展铝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制造环节转为代工以及提供回收与再利用服务。其中,第一阶段“产品+服务”的转型也是为最终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做前期铺垫的。然后,本文还制定了该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最后,通过数据研究法对YG公司服务化转型方案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YG公司服务化转型策略的研究,证明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转型升级途径,能帮助企业走出“大而不强”的困境,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的研究也对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升级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刘晓佩[9](2020)在《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优化我国高等学校区域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成为建设教育强国“补短板”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签署的部省合建协议中,重点支持14所部省合建高校建设2-3个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推动优势学科和特色行业与优势产业互动提升。因此,研究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服务地方特色行业与优势产业的能力和水平,聚焦评价优势学科的社会贡献度是考察部省合建高校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成为部省合建高校建设研究的重要议题。优势学科作为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形态,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前瞻性、特色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关注优势学科的建设,一方面,对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优势学科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对于实现优势学科资源配置等“硬环境”以及“软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的社会贡献评价研究有利于带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众多学者研究基础上,构建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取其精华,选取符合客观实际、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指标,构建符合部省合建高校特殊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部省合建”政策实施动态调整的保障机制,也是激发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为引导部省合建高校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提供借鉴。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寻求能够反映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指标,通过德尔菲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以教育评价领域相关的专家为调研对象,检验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N大学与Z大学为评价对象,分析其在社会贡献的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对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从研究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的必要性出发,阐释研究的可行性。第三章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通过收集、梳理,得出指标初始构建维度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次,邀请相关领域的20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调查法,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家合作、社会服务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选取克朗巴哈信度系数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在第三章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N大学与Z大学为评价对象,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两所高校优势学科在社会贡献的现实状态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对策建议。根据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能力的举措:第一,制定优势学科发展规划,引领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人才;第三,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建设一支适应“本土”优势学科发展的学科队伍;第四,优化科研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五,加快优势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社会服务效能。
杨易婷[10](2020)在《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效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自主创新事业迈向新的台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势头正劲,尤其是专利事业发展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江苏省作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十分重视发明创造与知识产权的发展,2001年首次颁布有关专利资助措施《江苏省省级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此后还陆续出台了《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江苏省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专利资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专利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专利资助政策涉及到资金使用效率与公共资源的配置,专利资助政策效能的研究,有利于检测专利资助政策的绩效,从而为优化和调整政策提供依据。文章采取层次分析等方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调查问卷专家打分法以及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旨在研究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的效能问题,探索当前影响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效能的因素有哪些,进而针对性提出建议。通过研究,作者发现影响该省专利资助政策效能提高的因素除了政策本身需改进外,还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主体服务意识待提高、政策环境待优化、缺乏合理有效政策评价指标、专利产出与产业化发展同国内先进省份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因此,文章从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与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效能的对策建议。
二、提高创新服务意识 促进创新论文产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创新服务意识 促进创新论文产出(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测度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共文化 |
2.1.2 公共文化服务 |
2.1.3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3章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选取原则 |
3.1.1 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 |
3.1.2 动态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3.1.3 全面性和主导性原则 |
3.1.4 可持续发展和动态性原则 |
3.2 指标选取依据与指标内容 |
3.2.1 指标选取依据 |
3.2.2 指标内容 |
3.3 指标解释与权重设定 |
3.3.1 公共文化投入 |
3.3.2 公共文化产出 |
3.3.3 指标权重设定 |
3.4 测量方法与数据来源 |
3.4.1 数据来源 |
3.4.2 测量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测度分析 |
4.1 江西省概况 |
4.1.1 江西省区域概况 |
4.1.2 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概况 |
4.2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调查 |
4.2.1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均等化水平测度调查 |
4.2.2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产出均等化水平测度调查 |
4.3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整体情况及变化趋势 |
4.3.1 整体情况 |
4.3.2 变化趋势 |
4.3.3 评估结果 |
第5章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
5.1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1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水平差距较大 |
5.1.2 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差距较大 |
5.1.3 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
5.1.4 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
5.1.5 政府的服务意识不高 |
5.1.6 监督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
5.2 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约因素 |
5.2.1 经济发展因素 |
5.2.2 资源配置因素 |
5.2.3 服务职能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现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策 |
6.1 江西省市域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策 |
6.1.1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
6.1.2 建立以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6.1.3 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6.1.4 强化基本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6.1.5 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
6.1.6 健全服务监督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 |
6.2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林农贷款担保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农 |
2.1.2 林农贷款担保 |
2.1.3 信贷约束 |
2.1.4 担保困境 |
2.1.5 破解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贷担保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机制设计理论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2.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林农贷款供求及担保功效分析 |
3.1 林农信贷需求 |
3.1.1 林农信贷需求特征 |
3.1.2 林农经济行为分析 |
3.2 银行贷款供给 |
3.2.1 银行贷款供给现状 |
3.2.2 银行发放林农贷款存在的风险 |
3.2.3 林农贷款风险特征 |
3.2.4 林农贷款风险传导路径 |
3.3 担保机构担保功效 |
3.3.1 担保类型 |
3.3.2 担保特征 |
3.3.3 担保的功效分析 |
3.4 林农、银行和担保机构三方主体信任再造策略演化博弈分析 |
3.4.1 基本假设 |
3.4.2 模型构建 |
3.4.3 动态博弈过程分析 |
3.4.4 演化策略稳定性分析 |
3.4.5 博弈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调查分析与担保困境识别 |
4.1 调查区域选取 |
4.1.1 样本主要分布区域 |
4.1.2 调查主体 |
4.1.3 调查时间 |
4.1.4 调查内容 |
4.1.5 调查方法 |
4.2 问卷检验 |
4.2.1 区分度分析 |
4.2.2 信度检验 |
4.2.3 效度检验 |
4.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调查分析 |
4.3.1 林农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2 银行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3 担保机构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4 调查分析结果 |
4.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和界定 |
4.4.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 |
4.4.2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界定 |
4.5 本章小结 |
5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5.1.1 林农自身情况 |
5.1.2 林农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情况 |
5.1.3 林农所在地金融机构服务情况 |
5.1.4 林农所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
5.2 模型构建 |
5.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
5.2.2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描述 |
5.3 相关性检验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影响因素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
5.4.2 影响因素未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
5.5 建议 |
5.5.1 运用政策性担保体系解决林农贷款担保难题 |
5.5.2 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 |
5.5.3 完善林权流转配套服务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福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
6.1 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 |
6.1.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强度的界定 |
6.1.2 研究假设 |
6.1.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6.1.4 模型检验 |
6.1.5 实证结果分析 |
6.1.6 结论 |
6.2 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的影响 |
6.2.1 模型构建 |
6.2.2 变量选取 |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4 结论与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7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 |
7.1 构建依据 |
7.2 构建原则 |
7.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 |
7.3.1 担保品扩展替代机制 |
7.3.2 金融机构信贷改进机制 |
7.3.3 担保人扩展机制 |
7.3.4 风险分担机制 |
7.3.5 信用环境促进机制 |
7.3.6 政府扶持机制 |
7.3.7 林权流转配套服务机制 |
7.4 林农信贷担保运行模式 |
7.4.1 政策性运行模式 |
7.4.2 市场化运行模式 |
7.4.3 商业化运行模式 |
7.4.4 互助合作型运行模式 |
7.5 本章小结 |
8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运行保障政策建议 |
8.1 长期稳定林地承包政策,依法保护权益不受侵犯 |
8.2 规范商品林流转秩序,加快流转市场建设 |
8.3 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中介机构建设 |
8.4 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服务意识,积极创新林业金融信贷产品 |
8.5 金融监管部门适度建立激励机制,营造金融支持良好环境 |
8.6 建立多元化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营销体系 |
8.7 试点先行,成熟推广 |
8.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4)重庆G公司知识产权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客户满意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服务质量 |
2.1.2 知识产权服务质量 |
2.1.3 感知价值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知识产权服务质量与满意度的关系 |
2.2.2 知识产权服务质量与感知价值的关系 |
2.2.3 感知价值与满意度的关系 |
2.3 理论综述 |
3 研究设计与模型搭建 |
3.1 研究假设 |
3.1.1 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对满意度的影响 |
3.1.2 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对感知价值的影响 |
3.1.3 感知价值与满意度的关系 |
3.2 模型搭建 |
3.3 变量选取 |
3.3.1 操作性定义 |
3.3.2 感知质量 |
3.3.3 客户满意度 |
3.4 量表引用 |
3.5 预调研 |
4 重庆G公司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的统计分析 |
4.1 调研的实施 |
4.2 知识产权服务特征分析 |
4.2.1 企业特征描述性统计 |
4.2.2 各变量描述性分析 |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效度分析 |
4.4 研究假设验证 |
4.4.1 相关分析 |
4.4.2 回归分析 |
5 提升重庆G公司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的建议 |
5.1 提升整合质量 |
5.1.1 加强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合作 |
5.1.2 强化与客户企业的协同合作 |
5.1.3 加强与其他咨询机构的合作 |
5.1.4 强化行业内聚集力 |
5.2 提升产出质量 |
5.3 提升信息技术质量 |
5.3.1 构建区域化知识产权智能数据库 |
5.3.2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平智能台 |
5.4 提升交互质量 |
5.4.1 提高服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素奍 |
5.4.2 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
5.4.3 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诚信度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分析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重庆 G 公司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市场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山东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0.4 研究重点与创新不足 |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 |
1.1.1 小微企业 |
1.1.2 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 |
1.1.3 政策执行 |
1.2 理论基础: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综合模式及运用 |
1.2.1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综合模式 |
1.2.2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综合模式在本中的运用 |
2. 山东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及成效 |
2.1 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形成及内容 |
2.1.1 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形成 |
2.1.2 现行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内容 |
2.2 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执行情况 |
2.2.1 宣传辅导情况 |
2.2.2 纳税服务情况 |
2.2.3 内部执行情况 |
2.2.4 跟踪反馈情况 |
2.2.5 政策改进情况 |
2.3 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效果 |
2.3.1 减税效果明显 |
2.3.2 小微企业发展持续向好 |
2.3.3 激发和带动就业 |
3. 山东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3.1 政策执行不充分 |
3.1.1 执行适用混乱 |
3.1.2 激励作用有限 |
3.2 宣传辅导成效不佳 |
3.2.1 熟知程度低 |
3.2.2 效果未达预期 |
3.3 纳税服务效果不好 |
3.3.1 业务水平不高 |
3.3.2 服务意识不强 |
3.4 内部执行效率不高 |
3.4.1 内部流程复杂 |
3.4.2 沟通协调不畅 |
3.5 跟踪反馈效用不强 |
3.5.1 跟踪监控不及时 |
3.5.2 后续反馈效率低 |
4. 山东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策系统体系不完善 |
4.1.1 政策系统性不强 |
4.1.2 法律规制作用弱 |
4.2 宣传辅导认知度不够 |
4.2.1 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
4.2.2 企业认知程度不高 |
4.3 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
4.3.1 业务培训不到位 |
4.3.2 服务意识培养欠缺 |
4.4 政策执行流程不完善 |
4.4.1 系统内部权责不清晰 |
4.4.2 沟通协作机制不健全 |
4.5 跟踪反馈机制不健全 |
4.5.1 跟踪监控不到位 |
4.5.2 反馈机制不健全 |
4.5.3 改进机制缺失 |
5. 加强山东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建议 |
5.1 完善政策执行体系 |
5.1.1 推动政策执行体系建设 |
5.1.2 健全政策落实配套体系 |
5.2 加强政策宣传辅导 |
5.2.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5.2.2 推进专业化辅导 |
5.2.3 增强企业培训效果 |
5.3 健全人员培训机制 |
5.3.1 加强人员业务培训 |
5.3.2 强化服务意识培养 |
5.4 优化政策执行流程 |
5.4.1 优化办税流程 |
5.4.2 加强部门合作 |
5.4.3 提升税收信息化保障 |
5.5 强化后续跟踪反馈 |
5.5.1 健全政策跟踪机制 |
5.5.2 提升动态反馈效果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选题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1 选题的科学意义 |
1.2.2 选题的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创新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创新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3 科技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科技创新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创新生态系统概述 |
2.1.2 科技创新简介 |
2.2 相关理论 |
2.2.1 协同创新理论 |
2.2.2 创新系统理论 |
2.2.3 生态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创新生态系统逻辑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创新生态系统逻辑模型的构建 |
3.1.1 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 |
3.1.2 创新生态系统的逻辑关系模型 |
3.1.3 不同要素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相互关系分析 |
3.2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说明 |
3.2.3 评价指标释义及数据来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施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过程模型 |
4.1.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4.1.2 因子分析法的思想原理 |
4.1.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过程 |
4.2 创新生态系统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省际评价 |
4.2.1 科技创新群落因子评价结果 |
4.2.2 科技创新环境因子评价结果 |
4.2.3 科技创新绩效因子评价结果 |
4.2.4 科技创新潜力因子评价结果 |
4.2.5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31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
4.3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 |
4.3.1 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简介 |
4.3.2 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5.1 一体化创新格局未形成,科技创新协同能力差 |
5.1.1 科技创新链条不完善 |
5.1.2 协同合作意识淡薄 |
5.2 科技创新生态欠佳,科技创新绩效低 |
5.2.1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
5.2.2 科技平台建设相对落后 |
5.2.3 人文环境不理想 |
5.3 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竞争力 |
5.3.1 缺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
5.3.2 科技创新人才体系落后 |
5.4 产业集群薄弱,产业结构不平衡 |
5.4.1 高端产业占比低 |
5.4.2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
5.5 教育资源竞争力弱,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 |
5.5.1 缺少国家级高水平大学 |
5.5.2 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创新链条,提高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 |
6.1.1 构建一体化科技创新链条 |
6.1.2 增强创新链条协同创新力 |
6.2 多维立体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
6.2.1 完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
6.2.2 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
6.2.3 开拓国际化科技创新市场 |
6.3 充实人才储备,增强人才可持续创新能力 |
6.3.1 吸引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
6.3.2 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
6.3.3 调整科技创新人才结构 |
6.4 调整产业结构,助推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
6.4.1 科学布局产业结构 |
6.4.2 加大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力度 |
6.5 加快教育改革,促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 |
6.5.1 推动高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 |
6.5.2 推进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农业银行LQ支行网点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服务的概念与特性 |
2.1.2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与特性 |
2.2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与评价方法 |
2.2.1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
2.2.2 PZB服务质量差距模型(5GAP差距模型) |
2.2.3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SERVQUAL)评价方法 |
2.3 文献综述 |
2.3.1 服务质量研究评述 |
2.3.2 银行服务质量研究评述 |
3 农业银行LQ支行服务质量评价 |
3.1 农业银行LQ支行服务业务与服务机制简介 |
3.1.1 LQ支行服务业务 |
3.1.2 LQ支行营业网点服务考核机制 |
3.2 基于SERVQUAL方法的LQ支行服务质量评价 |
3.2.1 评价量表与权重设计 |
3.2.2 评价过程与样本情况 |
3.2.3 评价结果 |
4 农业银行LQ支行网点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原因分析 |
4.1 深度访谈分析 |
4.1.1 访谈前准备 |
4.1.2 设计访谈提纲 |
4.1.3 访谈调研的实施 |
4.2 LQ支行网点服务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 |
4.2.1 客户群体差异 |
4.2.2 银行网点服务质量的内部管理 |
5 农业银行LQ支行网点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
5.1 优化LQ支行组织架构 |
5.1.1 设立服务专管部门 |
5.1.2 设立“私人银行部” |
5.2 厅堂服务流程优化 |
5.2.1 大堂人员角色重定义 |
5.2.2 大堂功能区域重定位 |
5.3 整合LQ支行服务渠道 |
5.3.1 增加自助渠道建设 |
5.3.2 加强线上渠道推广 |
5.4 不断推进服务创新 |
5.4.1 实行客户分层服务模式 |
5.4.2 建立服务回访制度 |
5.5 提升网点员工服务能力 |
5.5.1 提升员工服务意识 |
5.5.2 提高员工业务能力 |
5.5.3 打破考核制度束缚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的展望 |
附录 农业银行LQ支行服务质量调査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YG公司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业4.0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 |
2.1.1 工业4.0计划 |
2.1.2 中国制造2025及其背景 |
2.2 价值链与服务创新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服务创新 |
2.3 微笑曲线理论 |
2.4 企业核心专长分析理论 |
第三章 YG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
3.1 铝制品生产行业的概况 |
3.1.1 铝行业产业链分析 |
3.1.2 铝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
3.2 YG公司简介 |
3.2.1 公司基本情况 |
3.2.2 公司组织架构 |
3.3 YG公司经营现状 |
3.4 公司的发展困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G公司服务化转型的动因分析 |
4.1 服务化转型的外部动因 |
4.1.1 制造业变革的驱动 |
4.1.2 高端领域产品的驱动 |
4.1.3 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 |
4.1.4 客户需求变化的驱动 |
4.1.5 个性化定制产品的驱动 |
4.1.6 生态环境保护的驱动 |
4.2 服务化转型的内部动因 |
4.2.1 企业利润的驱动 |
4.2.2 生产技术的驱动 |
4.2.3 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驱动 |
4.2.4 产品创新的驱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G公司服务化转型的具体方案 |
5.1 “产品+服务”的转型方案 |
5.1.1 产品服务创新 |
5.1.2 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 |
5.1.3 定制产品的业务流程 |
5.1.4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
5.1.5 生产流程的重塑 |
5.1.6 提供产品后期的附加服务 |
5.2 生产性服务的转型方案 |
5.2.1 开展合金材料研发 |
5.2.2 整合制造代工工厂 |
5.2.3 提供回收与再利用服务 |
5.2.4 打造铝制品专业品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服务化转型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
6.1 转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
6.2 转型方案的保障措施 |
6.2.1 建立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文化 |
6.2.2 重塑以服务为导向的组织结构 |
6.2.3 构建服务支撑网络 |
6.3 方案实施后的初步效果评价 |
6.3.1 产品性能提升 |
6.3.2 生产效率提高 |
6.3.3 生产浪费减少 |
6.3.4 产品利润增长 |
6.3.5 产品销量增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高校社会贡献倍受重视 |
1.1.2 部省合建高校“引人注目” |
1.1.3 高校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 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比较研究法 |
1.6.3 德尔菲法 |
1.6.4 层次分析法 |
1.6.5 实证研究法 |
第2章 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2.1 相关理论依据 |
2.1.1 综合评价理论 |
2.1.2 测度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部省合建高校 |
2.2.2 优势学科 |
2.2.3 社会贡献 |
2.2.4 评价指标体系 |
2.3 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
2.3.1 有利于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
2.3.2 有利于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2.3.3 有利于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带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
2.4 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
2.4.1 社会贡献研究的继承性与科学性 |
2.4.2 社会贡献研究的联系性与适应性 |
2.4.3 社会贡献研究的特殊性与可测性 |
第3章 构建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及方法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3.1.3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3.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2.1 确定评价目标 |
3.2.2 初建指标体系 |
3.2.3 指标筛选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
3.4 指标体系内涵解释 |
3.4.1 人才培养 |
3.4.2 科学研究 |
3.4.3 国际交流与合作 |
3.4.4 社会服务 |
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3.5.2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
第4章 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实证分析—以N大学与Z大学为样本 |
4.1 选择依据 |
4.2 N大学与Z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况 |
4.2.1 N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况 |
4.2.2 Z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况 |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数据处理的方法 |
4.4 两所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社会贡献数据比较研究 |
4.4.1 两所高校单项数据比较 |
4.4.2 两所高校综合数据比较 |
4.5 两所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4.5.1 学术队伍得到充实,但高层次人才稀缺 |
4.5.2 产出科研成果的数量增多,但质量有限 |
4.5.3 授权专利数量增加,但成果转化率不够高 |
4.5.4 对外开放力度有待提高 |
4.5.5 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机制存在偏差 |
第5章 提升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对策建议 |
5.1 制定优势学科发展规划,引领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
5.1.1 将优势学科发展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中 |
5.1.2 地方政府支持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5.1.3 高校立足产教融合政策,推动学科实力转化现实生产力 |
5.2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人才 |
5.2.1 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 |
5.2.2 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
5.2.3 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
5.3 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建设一支适应“本土”优势学科发展的学科队伍 |
5.3.1 加快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
5.3.2 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梯队 |
5.3.3 打破优势学科对外合作壁垒,拓展人才成长的国际空间 |
5.4 优化科研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5.4.1 把打造科研“硬环境”作为基础条件 |
5.4.2 把营造科研“软环境”作为重要支撑 |
5.4.3 把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作为关键环节 |
5.4.4 把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作为核心要素 |
5.5 加快优势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社会服务效能 |
5.5.1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政策 |
5.5.2 完善高校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 |
5.5.3 创新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的应用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3 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效能的评估的研究设计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研究设计 |
3.2 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概况 |
3.3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
3.4 评价指标的选定 |
4 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效能评估的实证研究 |
4.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2 指标分值计算 |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提高创新服务意识 促进创新论文产出(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市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测度及对策研究[D]. 喻小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D]. 那颂.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4]重庆G公司知识产权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客户满意度视角[D]. 甘国平.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5]山东Q市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张明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 曹冉.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7]农业银行LQ支行网点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 李杰. 山东大学, 2020(05)
- [8]YG公司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D]. 叶文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9]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测度研究[D]. 刘晓佩.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江苏省专利资助政策效能研究[D]. 杨易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