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忆秦鄂娄山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8周年

重读《忆秦鄂娄山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8周年

一、重读《忆秦娥·娄山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8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罗曼[1](2021)在《《人民日报》1949-1966年副刊文学写作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沙明社[2](2021)在《毛泽东诗词的革命精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谭天[3](2021)在《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是我国着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资源大省,拥有体量庞大的红色资源和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贵州遵义视察,作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同时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讲话。生长于贵州、成长于贵州的新时代贵州大学生流淌着红色血脉,是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生力军。贵州大学生能否肩负起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时代重任,不仅直接关系到贵州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贵州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深刻影响着贵州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为此,加强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势在必行,对贵州大学生传承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为出发点,以本土红色文化传承为视角,首先,在理论层面对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研究依据与现实意义进行相应论述,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的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习近平对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要求作为本文的根本遵循,并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其次,介绍了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基本概况,梳理了贵州红色文化的生成、形态及特征,概述了贵州大学生的组成及区别于其他省份大学生的特性,并说明了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关联性。再则,在实证研究方面对贵州在校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和传播本土红色文化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时代背景下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文化存在掌握程度不足、认同情感矛盾、践行自觉性欠缺、传播效果有限和传承程度存在差异性等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教育、环境及个人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基于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现实状况,以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为方向,以贵州红色文化和贵州大学生的特征为切入点,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提出了以高校教育为重点深化全面认知、以多元力量为依托激发情感认同、以红色精神为宝库培育意志品质、以自身建设为根本强化传承水平的路径,使新时代贵州大学生在认知认同贵州红色文化、传承践行贵州红色精神中树立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的坚定信念,成为助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刘国胤[4](2021)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文中提出

陈勇[5](2020)在《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文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无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抑或是在当今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其对内和对外政策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对世界局势和相关国家的利益产生一定影响,因而都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各国了解中国政策方针和治国理念的一个重要渠道,是翻译成外语的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的准确度、对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对政治的敏感性等因素会影响外国人士对中国领导人着作的理解,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对华态度。中国领导人着作对外翻译已有近百年历史,对这些翻译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评价其得失、效果,有助于改进当今和今后政治文献外译的质量,取得理想的效果。鉴于此,本文以《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部领导人着作及其英译本为研究语料,探索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轨迹,发现这种翻译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为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鉴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能深刻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且与翻译规范(研究)在学术理念、研究视野、研究路径等方面高度契合,本研究借用其学术理念和分析框架,提出了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以便有效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深入分析领导人着作英译受社会因素制约的具体机制。本文通过改造图里(Toury)等学者关于翻译规范的分类从而将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分为操作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借鉴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过对标题、比喻、词语和注释四个方面的英译方法进行充分描写,发现其规律性,以此为基础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操作规范;第二,从机构、外交、伦理和意识形态四个方面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社会规范,分析社会因素对政治文献翻译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第三,分析上述翻译规范所形成的总体秩序,主要包括:规范的层次结构,即每部译作及其所处时代中并存的主流规范、过时规范和先锋规范;规范的约束力,即当规范发生冲突时哪些规范约束力强哪些弱,以及从总体上来讲原语规范和目的语规范哪个约束力更强;“正确”观念,即当时的“正确”翻译的标准;此外,还分析层次结构、约束力和“正确”观念在三部着作英译中的变迁过程。通过微观的文本分析、宏观的社会背景分析以及中观的影响机制分析,本研究发现:第一,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所有规范中,国家利益伦理的约束力强于其它任何翻译规范。第二,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约束力难以做到百分之百,总有少数例外情况。第三,随着时代发展,原语规范在领导人着作英译中有逐渐减弱之势,但均强于目的语规范。第四,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翻译规范及其层次结构是动态的,“正确”观念也随之变化,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第一,理论创新:提出了翻译规范秩序这一概念和翻译规范研究的话语分析框架;第二,观点创新:国家利益伦理具有最强约束力;第三,视角创新:挖掘出了翻译规范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点,提出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视角。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检验并充实翻译规范理论,将其研究范围从文学翻译扩大到政治翻译;应用价值在于,为今后的领导人着作翻译提供有益借鉴,为中共中央编译局等中央文献翻译单位提供参考。

伏海[6](2020)在《中国声乐男中音声部演唱和研究 ——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现代声乐男中音声部歌唱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为背景,选择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这三位中国声乐男中音代表人物的演唱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经历、演唱技术、艺术修养、社会情怀、文化观念以及声乐演唱审美意识等多种角度,关注并认识这些因素与其演唱风格形成的关系,并在此认识基础上,首次以审美范畴的理论范式,对三位代表人物的演唱风格特点进行了较为规范的概括、提炼和界定,继而又对这三位代表人物演唱风格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从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不同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研究。文中还从男中音曲目择用的角度,审视中国男中音曲目择用的范围和历史选择,进而分析和认识中国男中音的发展走向。本文是在“代表人物-艺术实践-艺术风格-审美范畴-曲目择用”的综合维度中,展开对中国声乐男中音典型代表人物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以“男中音声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声部划分和界定”为题,主要介绍男中音在西方声部划分体系下进行声部划分的方法,以及男中音声部伴随着美声唱法的传入后在我国的发展和影响。第二章以“中国声乐男中音不同时期三位典型代表人物的演唱风格”为题,对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三位男中音歌唱家的演唱风格特征进行研究,既总结他们的不同演唱风格特征及艺术个性,又寻找他们的共性特征,通过对每一个歌唱家的演唱风格的整体把握,同时基于对他们演唱的大量作品的感性体验、审美感知,从声乐表演美学的角度,对每一位男中音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分别归纳、提炼出以四个字来概括的声乐审美范畴,即:将温可铮演唱风格概括为“通”“融”“灵”“透”;将刘秉义演唱风格概括为“阔”“情”“灵”“透”;将廖昌永演唱风格概括为“阔”“雅”“韵”“透”,并分别界定和论述。第三章以“中国声乐男中音三位典型代表人物演唱风格审美范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为题。在本文的认识和归纳、提炼中,对三位歌唱家演唱风格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分成两个层面(技术和文化层面)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其演唱风格审美范畴共性个性特点的形成,和他们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思想情感、审美取向、文化观念、声乐流派、职业定位、时代情感等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第四章以“从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看中国男中音发展走向”为题,第一部分对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范围的历史选择做一个脉络式的梳理,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的思考和认识,第三部分是对影响曲目择用的文化因素和遵循原则的认识。本文认为,中国声乐男中音的发展,从上世纪20年代传入至今,可以说处在一个中西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从美声唱法传入之初以西洋声乐为学习标准,再到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提倡,从唱法、风格、观念、曲目的择用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从西洋化到民族化、最后到以中国声乐的建立为目标的发展过程。其变化伴随着时代和变迁,呈现出一个不断融合、发展,趋于平衡且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张洞冀[7](2019)在《游寿书法分期与分体探源研究》文中认为游寿是福建东部沿海霞浦县人,是民国着名书法家胡小石的得意弟子,大书法家李瑞清所创金石书派的第三代传炬人。她是一位有才华的女书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型书法家。作为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女性书法家,在书法发展史上是相对较少的,她跨越民国、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几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她的书法具有非凡的创新性,对当代书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介于游寿在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的卓着学术成就,本文并未孤立地研究书法艺术,而是全面地对游寿的生平、学术文章和书法作品进行整理、分析,找出游寿书法风格形成的滋养源,进而对其书法的分期重新作了考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手法,细致分析其书法各体取法来源以及窥探其对古代书迹的内化过程,可以更好地多维度地体现游寿书法风格变化发展的特点。对游寿书法的分期与来源进行分析是本论文的侧重点。此外,通过归纳、总结游寿的艺术思想理论,揭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演变与其艺术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后学者的启示。

赵祥云[8](2018)在《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是国家赞助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活动,是中国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行为既存在共同特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体现出历时性的演进特征。因此,分析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及其嬗变特征,并探讨其规范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是当前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具有何种特征?二、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体现在哪些方面?三、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的动因体现在哪些方面?四、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实现领导人着作原文意义的异域建构?本研究选取《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原文文本及其英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其中五种文本,即标题文本、口语化文本、修辞话语文本、政治话语文本和文化负载项文本,进行抽样分析。本研究从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入手,基于领导人着作英译文本的抽样分析,对三位领导人着作的英译规范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共性特征和个体特征,并分析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及其社会文化动因。本研究总体上采用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文献分析法,主要见于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第二,抽样分析方法,主要见于第三、四、五章。本研究首先对三位领导人着作的英译文本进行随机抽样,然后分析抽样文本的翻译策略,并据此提炼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第三,比较分析法,主要见于第六章。基于抽样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借助表格、折线图和柱形图,直观呈现不同时期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基本特征。第四,译例分析法,主要见于第三、四、五和第七章。通过译例分析方法,对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总结提炼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第五,理论阐释法,主要见于第六章。借助文化学派和社会学派的相关理论,分析和阐释社会文化语境变迁、意识形态、权力、诗学、赞助人、译者惯习等因素对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形成和嬗变的影响。研究表明,《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的起始规范分别是“以我为主”、“走向对话”和“融通中外”,其操作规范分别为“异化主导”、“趋向多元”和“多元互补”。虽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体现出历史的演进特征,但“走向对话”和“融通中外”都坚持以“以我为主”为基本原则。总体而言,领导人着作英译活动具有以下五种基本特征:翻译行为的政治性、翻译原则的明确性、翻译模式的集体性、翻译方向的逆向性和翻译策略的针对性等。基于三位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抽样分析和比较研究,提出新时代语境下领导人着作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三种模式:文化移植、文化融合和文化重构,并指出不同模式所对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语境下中央政论文献英译的认识,对中央文献英译理论构建及其实践发展都具有启迪意义。

刘亚兰[9](2018)在《应野平山水画研究》文中提出山水画家应野平一生作品无数,除了诗、书皆擅之外,其山水画作品的研究价值也非常高。应野平所处的时代恰赶上山水画发展面临着改革。他的山水画是在吸取传统绘画技法和理论的精髓上,进行绘画题材的转变和写生运动的推进,从而使得其构图、透视、色彩、笔墨、画幅形制等更具中国现代山水画的语境。因此他的山水画作品热烈洋溢,既有泼墨酣畅淋漓之快感,又有烟雾氤氲之气韵,极具时代特色,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本文从作者、绘画风格、海上画坛等方面入手,对应野平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探讨出应野平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对当下的影响。

陈泽森[10](2017)在《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饶宗颐是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词体创作与词学研究是其成就卓着的领域之一。饶宗颐承袭了晚清民国的治学门径,于师法上博取宋、清词家之所长,在推崇清真、白石的同时,不忽视其他名家。对于浙西词派、阳羡词派与常州词派的词学主张也各有取舍。其词学缘起与师法取向,既有家学的熏陶,也有民国词家的影响,更有时代环境的作用。从创作心态与作品数量变化的角度考虑,可以将饶宗颐的词作大致划分为1939—1969年、1970—1979年、1980年至21世纪三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词作内蕴都是词人心路历程的表征。饶宗颐精通词调、重视音律,其词作在形式上以和韵为主,在技法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创作上多使用“雪”与“梅”两种意象,词风清雅,是学人之词的典型代表。“选堂词”因其独特的人生阅历与渊博的学识体系而自成一家,在二十世纪词坛上别具一格,倡导“幽敻”,指出“向上一路”,是对当代词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对于当代词的创作与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二、重读《忆秦娥·娄山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8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读《忆秦娥·娄山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8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3)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依据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的思想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论述
        三、新时代对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个体价值
        二、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
第二章 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
    第一节 贵州红色文化的生成、形态及特征
        一、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生成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态
        三、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 贵州大学生的组成及特性
        一、贵州大学生的组成
        二、贵州大学生的特性
    第三节 贵州红色文化与贵州大学生的关联性
        一、贵州大学生是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关键主体
        二、贵州红色文化是教化本地大学生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现状
    第一节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调查分析
        一、掌握贵州红色文化的程度分析
        二、认可贵州红色文化的倾向分析
        三、弘扬贵州红色文化的情况分析
        四、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贵州红色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认知
        二、对贵州红色文化的认同心理存在矛盾
        三、践行贵州红色文化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四、传播贵州红色文化的行为效果较有限
        五、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程度有一定差异
    第三节 影响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归因
        一、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环境因素
        二、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教育因素
        三、影响传承贵州红色文化的个体因素
第四章 推进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的对策
    第一节 以高校教育为重点,深化贵州大学生的全面认知
        一、把贵州红色文化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二、让贵州红色文化进入大学生课堂教学
        三、将贵州红色文化引入大学生实践平台
        四、使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节 以多元力量为依托,激发贵州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一、注重以政府为主导的红色资源开发
        二、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红色传统教育
        三、营造以社会为平台的红色文化氛围
        四、拓展以网络为工具的红色信息传播
    第三节 以红色精神为宝库,培育贵州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以贵州红色精神坚定大学生革命理想信念
        二、以贵州红色精神培植大学生为国为民情怀
        三、以贵州红色精神养成大学生艰苦奋斗品质
        四、以贵州红色精神造就大学生民族团结意志
    第四节 以自身建设为根本,强化贵州大学生的传承水平
        一、提升贵州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自主力
        二、提高贵州大学生弘扬红色文化的意志力
        三、增强贵州大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的行动力
        四、加强贵州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的创新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突破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领导人着作英译和出版过程
        2.1.1 《毛选》英译和出版过程
        2.1.2 《邓选》英译和出版过程
        2.1.3 《习谈》英译和出版过程
    2.2 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
        2.2.1 《毛选》英译研究
        2.2.2 《邓选》英译研究
        2.2.3 《习谈》英译研究
    2.3 话语视角下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对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批评话语分析
    3.2 翻译规范
        3.2.1 翻译规范研究的源起
        3.2.2 翻译规范的分类和涵盖范围
    3.3 翻译规范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契合之处
        3.3.1 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
        3.3.2 从语言到社会的研究视野
        3.3.3 权力关系
        3.3.4 意识形态
        3.3.5 历史性
        3.3.6 中介性
        3.3.7 阐释性
        3.3.8 小结:“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的理据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3.4.1 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
        3.4.2 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
        3.4.3 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
第四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操作规范
    4.1 标题英译的操作规范
        4.1.1 标题语义信息的翻译方法
        4.1.2 标题语法形式的处理策略
        4.1.3 总结:标题英译的操作规范
    4.2 比喻英译的操作规范
        4.2.1 比喻简述
        4.2.2 本研究中比喻的界定标准和翻译方法
        4.2.3 比喻翻译方法统计和分析
        4.2.4 总结:比喻英译的操作规范
    4.3 词语英译的操作规范
        4.3.1 共同词译法分类
        4.3.2 分析
        4.3.3 总结:词语英译的操作规范
    4.4 注释英译的操作规范
        4.4.1 《毛选》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2 《邓选》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3 《习谈》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4 三部着作注释英译方法对比与分析
        4.4.5 总结:注释英译的操作规范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社会规范
    5.1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机构规范
        5.1.1 外文局及其翻译理念的渊源和变迁
        5.1.2 中共中央编译局及其翻译理念的渊源和变迁
        5.1.3 外文局和中共中央编译局机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5.2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外交规范
        5.2.1 毛泽东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对《毛选》英译的影响
        5.2.2 邓小平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对《邓选》英译的影响
        5.2.3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政策及其对《习谈》英译的影响
    5.3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伦理规范
        5.3.1 作为领导人着作翻译伦理的爱国伦理
        5.3.2 领导人着作翻译伦理的分析思路
        5.3.3 三部译作的翻译伦理分析
    5.4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意识形态规范
        5.4.1 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4.2 权力关系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4.3 翻译意识形态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翻译规范秩序的话语分析
    6.1 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及其变迁
        6.1.1 《毛选》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1.2 《邓选》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1.3 《习谈》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2 翻译的“正确”观念及其变迁
        6.2.1 三部着作标题英译的“正确”观念及其变迁
        6.2.2 “正确”观念及其变迁的社会动因分析
    6.3 翻译规范的约束力
        6.3.1 翻译规范约束力的非绝对性
        6.3.2 原语规范的减弱之势与相对于目的语规范的强势地位
        6.3.3 具有最强约束力的国家利益伦理
    6.4 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两个“变”和两个“不变”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结论
    7.3 创新
    7.4 启示
    7.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中国声乐男中音声部演唱和研究 ——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中国声乐
        二、典型代表人物
        三、演唱风格审美范畴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期刊类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价值
        一、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男中音声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声部划分和界
    第一节 男中音声部划分与界定
        一、直观分辨法
        二、西方歌剧中体系划分法
        三、男中音的声部类型和属于各声部类型的歌剧角色
    第二节 男中音声部在中国
        一、“美声歌唱”传入我国及其影响
        二、中国男中音声乐教学成果
第二章 中国声乐男中音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演唱风格——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为例
    第一节 温可铮的艺术实践与演唱风格
        一、温可铮的艺术经历
        二、温可铮演唱技术分析
        三、温可铮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体验
        四、温可铮的演唱风格与审美范畴
    第二节 刘秉义的艺术实践与演唱风格
        一、刘秉义的艺术生涯
        二、刘秉义声乐艺术呈现的审美特色
        三、刘秉义演唱技术分析
        四、刘秉义的演唱风格与审美范畴
    第三节 廖昌永的艺术实践与演唱风格
        一、廖昌永的艺术经历
        二、廖昌永的演唱技术与风格的多种样态
        三、廖昌永的艺术情怀与多元化文化观念
        四、廖昌永中国作品的演唱风格与审美范畴
第三章 中国声乐男中音演唱风格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以三位代表人物为例
    第一节 影响歌唱家演唱共性与风格特点的技术因素
        一、正确的呼吸
        二、歌唱中的打开腔体与打开喉咙
        三、共鸣
        四、咬字吐词
    第二节 影响歌唱家演唱个性与风格特点的文化因素
        一、时代情感、时代精神
        二、生活、学习经历
        三、职业定位
        四、师承、实践与风格流派
        五、文化环境、专业氛围
第四章 从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看中国男中音发展走向
    第一节 中国声乐男中音曲目择用范围的历史选择
        一、五四运动后艺术歌曲
        二、20 世纪30-40 年代艺术歌曲
        三、20 世纪50-60 年代艺术歌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五、文化大革命后期
        六、1978 年至今
    第二节 关于中国声乐男中音声部曲目择用的思考与认知
    第三节 曲目择用中文化因素对其的影响和遵循原则
        一、代表人物的演唱作品类型
        二、时代情感对曲目泽用的影响
        三、风格流派对演唱曲目的影响
        四、曲目择用遵循的原则
结论
余论:笔者对中国声乐男中音声乐观念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7)游寿书法分期与分体探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游寿书法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游寿及其学术渊源与成就
    1.1 游寿其人
    1.2 游寿的金石学渊源
    1.3 游寿的古文字学成就
第二章 游寿书法的分期与分体探析
    2.1 游寿书法概观
    2.2 游寿书法创作分期
        2.2.1 墨海初涉学颜鲁(1928年之前)
        2.2.2 书风初定阶段(1928-1942)
        2.2.3 风格渐成阶段(1942-1975)
        2.2.4 臻于化境阶段(1975-1994)
    2.3 游寿书法分体探源
        2.3.1 篆书取法探源
        2.3.2 隶书取法探源
        2.3.3 楷书取法探源
        2.3.4 行书取法探源
第三章 游寿的书学观点与审美理念
    3.1 游寿学书方法论
    3.2 游寿的书法学养论
    3.3 游寿的书法审美论
第四章 游寿书法的启示
    4.1 取法乎上
    4.2 字外之功
    4.3 碑帖兼融
    4.4 空间挖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借鉴与拓展
        一、描述翻译学的规范概念
        二、翻译规范研究的社会文化视阈
        三、本研究对翻译规范概念的借鉴与拓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简述
        一、《毛选》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奠基期
        二、《邓选》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转型期
        三、《治国理政》英译——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探索期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国外关于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选》英译规范探析
    第一节 《毛选》英译抽样分析
        一、标题英译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三、修辞话语英译
        四、政治话语英译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第二节 《毛选》英译的操作规范
        一、异化翻译策略占主导
        二、异化策略对归化策略的遮蔽
        三、异化策略中的微妙变通
    第三节 《毛选》英译的起始规范
        一、忠实传递原作内容
        二、尽量贴近原作形式
        三、保持译文通顺流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邓选》英译规范探析
    第一节 《邓选》英译抽样分析
        一、标题英译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三、修辞话语英译
        四、政治话语英译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第二节 《邓选》英译的操作规范
        一、异化翻译策略为主
        二、归化翻译策略提升
        三、翻译策略趋向多元
    第三节 《邓选》英译的起始规范
        一、忠实传递原作内容
        二、灵活调整语言形式
        三、注重翻译交际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治国理政》英译规范探析
    第一节 《治国理政》英译抽样分析
        一、标题英译
        二、口语化风格英译
        三、修辞话语英译
        四、政治话语英译
        五、文化负载项英译
    第二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操作规范
        一、异化翻译策略为主
        二、归化翻译策略增强
        三、翻译策略多元互补
    第三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起始规范
        一、准确传译原作精神——内容层面
        二、保持译文畅达明确——形式层面
        三、保持翻译折中平衡——翻译过程
        四、力求译文简单易解——翻译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及其动因
    第一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翻译行为的政治性
        二、翻译原则的明确性
        三、翻译模式的集体性
        四、翻译方向的“逆向性”
        五、翻译策略的针对性
    第二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
        一、基于抽样分析的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比较
        二、操作规范的嬗变:异化主导到多元互补
        三、起始规范的嬗变:以我为主到融通中外
    第三节 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一、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与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嬗变
        二、意识形态演进推动翻译规范的演进
        三、翻译诗学演变对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塑造
        四、权力因素对翻译规范的影响
        五、译者惯习与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时代语境下的领导人着作英译与跨文化构建——以《治国理政》英译为例
    第一节 《治国理政》原文意义的异域构建模式
        一、《治国理政》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特点
        二、《治国理政》原文意义异域构建的三种模式
    第二节 《治国理政》中的中国表达英译
        一、《治国理政》的社会文化表征
        二、《治国理政》中的中国表达英译
    第三节 《治国理政》英译的跨文化建构意义
        一、《治国理政》英译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二、《治国理政》英译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三、《治国理政》英译与国家形象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观点
    第二节 研究贡献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贡献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毛选》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1.1 《毛选》(1-5卷)标题英译策略
        1.2 《毛选》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1.3 《毛选》修辞话语英译60例
        1.4 《毛选》政治话语英译60例
        1.5 《毛选》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附录二:《邓选》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2.1 《邓选》(1-3卷)标题英译策略统计
        2.2 《邓选》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2.3 《邓选》修辞话语英译60例
        2.4 《邓选》政治话语英译60例
        2.5 《邓选》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附录三:《治国理政》英译抽样文本分类摘编
        3.1 《治国理政》(第1卷)标题英译策略
        3.2 《治国理政》口语化表达英译60例
        3.3 《治国理政》修辞话语英译60例
        3.4 《治国理政》政治话语英译60例
        3.5 《治国理政》文化负载项英译60例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应野平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应野平生平
    第一节 应野平生平
    第二节 应野平绘画师承
第二章 应野平山水画特征
    第一节 早期山水:出元入宋,古意盎然
    第二节 中期山水:汲古弥新,与时俱进
    第三节 晚期山水:从心所欲,任情肆意
第三章 应野平与海上画坛
    第一节 应野平与海上名家
    第二节 应野平山水画教学
    第三节 应野平与海上绘画社团
第四章 应野平艺术成就及地位
    第一节 应野平艺术成就
    第二节 应野平绘画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10)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饶宗颐家世生平及词学交游
    第一节 家世生平
        一、解字说名
        二、家学渊源
    第二节 词学缘起
    第三节 词学交游
        一、海内圈
        二、亚洲圈
        三、欧美圈
第二章 饶宗颐词的创作轨迹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 1939—1969 年:乡国之忧寄“琴心”
    第二节 1970—1979 年:词境追求“形而上”
    第三节 1980年至21世纪:渐臻淡然通脱境
第三章 饶宗颐词的形式特征与审美取向
    第一节 学人之词的品质与风格
    第二节 和韵:在因循中自树个性
        一、和韵作品统计
        二、和韵对象分析
    第三节 精品意识与词艺锤炼
        一、词调运用
        二、重视音律
        三、以禅入词
        四、以画入词
        五、檃栝入词
    第四节 意象偏爱与人格完善
        一、“雪”意象
        二、“梅”意象
第四章 饶宗颐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宋词论
        一、重“浑成”
        二、尚“高韵”
        三、主“多元”
    第二节 清词论
        一、承袭常州词派词学观念
        二、不废浙西、阳羡二派主张
    第三节 词境论
        一、倡导“幽敻”
        二、指出“向上一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选堂词”注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重读《忆秦娥·娄山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8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1949-1966年副刊文学写作与传播研究[D]. 罗曼. 吉林大学, 2021
  • [2]毛泽东诗词的革命精神研究[D]. 沙明社.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3]新时代贵州大学生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研究[D]. 谭天.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D]. 刘国胤. 辽宁大学, 2021
  • [5]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D]. 陈勇.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12)
  • [6]中国声乐男中音声部演唱和研究 ——以温可铮、刘秉义、廖昌永为例[D]. 伏海.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7]游寿书法分期与分体探源研究[D]. 张洞冀. 山西大学, 2019(02)
  • [8]国家领导人着作英译规范的嬗变研究[D]. 赵祥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应野平山水画研究[D]. 刘亚兰. 上海大学, 2018(05)
  • [10]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D]. 陈泽森. 暨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重读《忆秦鄂娄山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8周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