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豆杉的快速繁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莲,邵长城,张凯,廉杰,才易民,刘柏玲[1](2021)在《浅谈插穗对红豆杉扦插繁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红豆杉是红豆杉属(Taxus)植物的总称,因含有重要的抗癌药物紫杉醇而遭到过度砍伐和生境破坏,导致其野生资源严重匮乏。目前红豆杉繁殖的方法主要有种子繁殖、扦插育苗和组织培养,其中扦插是最常用、最方便、最成熟的途径。扦插成苗的关键是生根,因此本文围绕影响扦插生根的因素——插穗取材进行概括,总结红豆杉扦插繁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红豆杉的扦插繁殖提供参考。
唐荣,李帅锋,苏建荣[2](2021)在《云南红豆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W. C. Cheng&L. K. Fu)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紫杉醇含量最高的树种,同时也是我国红豆杉属中分布最广和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物种.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为大量砍伐,云南红豆杉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生长缓慢且天然更新困难,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对云南红豆杉天然资源的保护和药用人工林的培育对于云南红豆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云南红豆杉资源分布现状及种群和繁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云南红豆杉的濒危是由其自身繁殖机制引起的天然更新困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以及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同时从紫杉醇含量的影响因素及获取方式、人工药用林培育方面总结了云南红豆杉的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云南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受其自身特性及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包含紫杉醇在内的紫杉烷类物质目前主要通过直接提取和半合成两种方式获取;此外在全合成、组织或细胞培养及真菌诱导等方式上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最后,建议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引种回归3个方面对云南红豆杉天然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同时大力推进紫杉烷工业化合成方式的研究和云南红豆杉人工药用原料林的培育,提高云南红豆杉的资源利用效率,在保护云南红豆杉天然林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表1参129)
张朕[3](2021)在《东北红豆杉新品种黄金杉繁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黄金杉为东北红豆杉在长期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类型,是近年来新兴的高端园林绿化树木。为解决其资源紧缺问题,使其在园林绿化和造景中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解决其栽培中的关键问题是缓解黄金杉资源紧张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黄金杉的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试验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黄金杉为东北红豆杉在栽培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根据变异来源可以分为三种即东北黄金杉、韩国黄金杉和日本黄金杉,其中日本黄金杉和韩国黄金杉来源相似。(2)黄金杉的表现性状与原种存在联系,内在基因的差异导致外在形态特征的差异。东北黄金杉的形态特征与野生型东北红豆杉相似,其特征表现为叶片颜色为金黄色,较日本黄金杉和韩国黄金杉要深一些,叶长度,叶片排列,分枝强度等都和东北杉相似。(3)黄金杉种子繁殖过程中,选择8月先期成熟的黄金杉种子,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激素处理可以提高黄金杉种子的出苗率。(4)普通东北红豆杉与黄金杉互为父母本授粉杂交,其F1代表现型为叶色黄色与叶色绿色的比例基本为1:1,子代表现型与亲本无关。而东北黄金杉与东北黄金杉相互授粉,出苗率极低,即使萌发的个体,也会出现白化苗的现象,白化苗是无法长时间成活的,将其嫁接在健康的东北红豆杉砧木上同样无法成活。(5)黄金杉扦插繁殖过程中基质为珍珠岩+蛭石+园土(1:2:3),生长调节物质选择浓度为200mg/L的ABT1#或IBA处理带有绿色叶片枝段的黄金杉插穗2h后,黄金杉扦插成活率最高。(6)不同部位黄金杉插穗虽然不影响黄金杉的扦插成活率,但是会影响扦插苗的性状。选择顶部的黄金杉插穗扦插苗生长直立;选择侧枝插穗,扦插苗斜向上生长,黄金杉扁平状。(7)黄金杉嫁接的选择保留砧木原枝条的腹切嫁接方法,嫁接时间在树液开始流动时,黄金杉嫁接成活率最高。黄金杉不同接穗的长度,不影响成活率,嫁接时选择1~2 cm的接穗就可以满足嫁接繁殖需求。(8)黄金杉嫁接时选的砧木类型不会影响嫁接成活率,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砧木可以达到不同目的生产需求。
谢宛余[4](2021)在《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类地位及其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Pilg.)Florin]为红豆杉属(Taxus Linn)常绿裸子植物,是集观赏、材用和药用于一体的珍贵树种。由于红豆杉属物种间表型差异小,属内种的鉴别需要根据一系列形态特征的组合,很难区分。元宝山是位于广西北部的高山,海拔2050 m。长期以来,元宝山地区的红豆杉一直被认定为是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Lemee et H.Lev.)L.K.Fu et Nan Li],但据本课题组前期调查发现,该地区的红豆杉与南方红豆杉在分子遗传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课题组对元宝山地区红豆杉的分类地位产生怀疑,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系统分析,明确其分类及与其它红豆杉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掌握种内遗传变异和多样水平,进一步对该珍稀物种开展科学保护。本文基于形态特征,利用DNA条形码和核基因EST-SSR标记技术,分析探讨元宝山地区红豆杉进行分类地位及其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元宝山地区红豆杉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红豆杉相似,DNA条形码鉴定结果进一步表明,元宝山地区红豆杉与中国红豆杉聚为一支。表型分析与分子鉴定结果相互印证,明确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应属于中国红豆杉而不是南方红豆杉,前人的鉴定结果有误。(2)利用核基因组EST-SSR技术对6个中国红豆杉群体进行标记分析。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在种的水平,中国红豆杉具有中等偏上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o=0.330,He=0.442),群体间遗传分化极为显着(FST=0.317>0.2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65.74%)。在组群的水平上,长江以北组群的遗传多样性(Ho=0.514,He=0.366)高于长江以南组群(Ho=0.371,He=0.295)。种内遗传变异分析显示,元宝山地区红豆杉群体(YB和YBL)的遗传多样性最低。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红豆杉6个群体与地理分布相符合,大致可划分为2组(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组群间遗传分化明显且群组间基因交流较少(Nm=0.771)。主成分分析(PCoA)结果与系统发育树(NJ)结果一致,元宝山地区YB、YBL群体与贵州SC群体亲缘关系较近,陕西省群体(QCH与QCL)聚为一支,HZ群体单独为一支,与STRUCTUR的K=3结果相符。Mantel Test检验显示群体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着正相关(R2=0.417,P=0.003),中国红豆杉存在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3)中国红豆杉群体历史进化模拟分析,长江以北群体于53.40万年前从长江以南的群体中分化而来,之后随气候变化,南方谱系中的部分群体逐渐向北部扩张,形成了当今的地理分布格局。气候等环境生态因素在中国红豆杉种群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鉴于元宝山地区中国红豆杉最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急需加以科学保护。可综合利用就地或迁地及管理措施,保护现今群体的遗传资源,后续可进一步扩大种质繁殖,增加其种群数量,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马艳彤[5](2021)在《东北红豆杉在栽培中的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属红豆杉科红豆杉属,主要生长于中国东北地区、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由于其天然种质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现存种群规模极小,已被我国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不仅能提取良好的抗癌药物紫杉醇,其材质坚硬,树形美观,即是高质量的用材树种又是珍贵的绿化树种。近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主要在于东北红豆杉的繁育特性、生理特点以及其内在的化学成分,而对东北红豆杉在栽培条件下的变异及其遗传机理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通过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构建了东北红豆杉的SLAF文库,获取了大量的SLAF标签和SNP位点,分析了东北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针对东北红豆杉存在形态变异,对其种源、叶片颜色及大小、果实颜色及大小、叶密度、分枝强度、种子被假种皮包裹位置等主要性状进行分析,为东北红豆杉的遗传改良提出可供参考的必要理论依据。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实验选择Hin CII酶切东北红豆杉基因组,将日本水稻晴作为对照组,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61份东北红豆杉实验样本进行了测序。本实验获得1 788 524个SLAF标签,标签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1.20x。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有470 725个,共获得3 084 611个SNP标记。2.61份东北红豆杉样本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观测等位基因数、期望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Nei’s多样性指数、香浓指数、多态性信息含量范围分别为:2、1.5636~1.6538、0.2391~0.4074、0.3315~0.3756、0.3414~0.4133、0.5019~0.5557、0.2672~0.2983;都高于红豆杉属(Taxus)植物的2、0.3015、0.2320、0.3015、0.3043、0.4657、0.2460。表明东北红豆杉个体遗传多样性高于红豆杉属种群水平。3.对61份东北红豆杉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和PCA分析,绘制系统发育树,将61份样品分成2组,与交叉验证后的K值为2和主成分坐标分析结果一致。4.形态变异分析研究得出12份东北红豆杉材料主要来源于野生东北红豆杉、日本红豆杉和韩杉。对叶片分析结果显示,叶片颜色由深至浅依次为日本红豆杉,韩杉,野生东北红豆杉;叶片长度依次为野生东北红豆杉,韩杉,日本杉;分枝强度依次为日本杉,韩杉,东北杉。三大品系中都存在叶片颜色突变体-黄金杉。对果实分析结果显示,野生东北红豆杉果实最大,其次为韩杉,最小是日本红豆杉;日本红豆杉果实密度最大,其次是韩杉,东北红豆杉果实密度最小。初步分析,果实大小与果实密度呈负相关。东北红豆杉的果实颜色多为鲜红色,但调查中发现在韩杉系列中出现果实颜色变异为金黄色的个体,称为黄果红豆杉;东北红豆杉种子深陷假种皮内,日本红豆杉多数露出假种皮,但非稳定特征。
安玉婷[6](2021)在《紫杉醇注射液中未知杂质来源确认及质谱定性》文中认为紫杉醇是一种难溶于水的二萜类化合物,典型的抗微管药物,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明显抗癌活性。紫杉醇注射液作为2013版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癌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导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其用药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主要研究在紫杉醇注射液中发现的含量较大的未知杂质来源、杂质稳定性及杂质定性研究。论文结构如下:未知杂质来源确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于杂质来源进行研究,经研究泰素?(紫杉醇注射液)中发现了含量较高的3种未知杂质。通过对工艺配方中的辅料进行单项和多项对比研究,确认3种未知杂质均由聚氧乙烯35蓖麻油引入。未知杂质稳定性研究。对聚氧乙烯35蓖麻油进行氧化及加热破坏研究,经10天的研究发现3种杂质在加热及氧化条件下含量升高,所以3种未知杂质在氧化及加热条件下不稳定。未知杂质定性研究。通过液质联用技术,使用优化后的液质联用方法,推断出未知杂质结构,确认3种未知杂质均是聚氧乙烯35蓖麻油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工艺产物。通过上述研究,确认3种未知杂质来源并为后续聚氧乙烯35蓖麻油存储条件及方式提出建议,控制3种杂质含量增加,并进一步优化紫杉醇注射液工艺条件。
张朕,马艳彤,赵骥民,张彦文[7](2021)在《不同来源黄金杉的特征差异及其繁育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金杉也称金叶红豆杉,是各类红豆杉黄色叶变异类型的通称,是近年来新兴的高端园林绿化树木。根据其来源可将黄金杉分为3种类型:来源于日本的可称日本黄金杉,源于韩国的可称韩国黄金杉,源于我国东北原产的可称东北黄金杉。比较了3种不同来源黄金杉的主要特征差异,介绍了黄金杉的繁育方法。
李晓卉[8](2020)在《光培养对东北红豆杉高效诱导紫杉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国家的一级保护植物,枝皮中含有一种萜类化合物——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机制和显着的抑制肿瘤作用,对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效果极佳。但是由于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紫杉醇含量较低,单纯依靠从天然红豆杉枝皮中提取紫杉醇的方法,不仅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且对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本文主要以东北红豆杉带芽的半木质化外植体幼茎作为试验材料,为了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愈伤组织,对外植体进行生长激素浸泡处理研究,并探讨光培养条件(CO2释放浓度、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组培效果的影响,最终获得一套东北红豆杉外植体光培养的最佳方案。同时,对高产细胞愈伤组织经继代后进行悬浮培养,探讨天然物质对悬浮细胞鲜重增殖及其紫杉醇产量的影响,并对添加诱导子和前体物质进行优化试验,选择适合添加的天然物及诱导物,优化悬浮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方案,为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大规模生产紫杉醇奠定基础。研究结论如下:1.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进行生长激素浸泡处理,探究生长激素NAA、IBA、6-BA以及浸泡时间对外植体初培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法对外植体组织培养效果进行比较和筛选,最终确定的最佳激素浸泡处理方案为:NAA浓度20mg/L+IBA浓度15mg/L+6-BA浓度10mg/L+浸泡时间20min,此时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6.67%,初愈时间缩短了5d,芽萌动率为93.75%,愈伤组织鲜重增殖倍数为1.78倍。2.光培养条件下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表明,将B5固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降低为10g/L时,外植体的诱导率和生长状态最佳,此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3.50%,褐化率降低至8.33%。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CO2释放浓度、光照强度、光周期为试验因素,得出适用于东北红豆杉外植体组织培养的最佳光培养条件组合为:CO2释放浓度4500PPM+光照强度50μmol·m-2·s-1+光周期14h/d,此时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95.83%,初愈时间较对照组相比缩短了6d,芽萌动率为91.67%,芽萌动时间缩短了4d,染菌率降低至6.67%,愈伤组织鲜重增殖倍数为2.68倍,紫杉醇产量为1.06mg/L,是对照组的2.83倍。3.利用高产细胞愈伤组织经继代后进行悬浮培养研究发现,向培养基中添加椰汁、马铃薯汁和苹果汁对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鲜重增殖倍数和紫杉醇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其中以椰汁对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的影响最大,当添加椰汁浓度为10mL/L时,紫杉醇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534mg/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23倍,悬浮细胞鲜重增殖可达1.64倍,同时能够使悬浮细胞较快地进入到对数生长周期。4.在东北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对添加诱导子和前体物质的浓度组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浓度为105.98μmol/L、水杨酸浓度为21.01mg/L、苯丙氨酸浓度为392.16mg/L、甘氨酸浓度为8.93mg/L时,悬浮细胞鲜重增殖倍数达到最大值为2.74倍;茉莉酸甲酯浓度为108.61μmol/L、水杨酸浓度为16.47mg/L、苯丙氨酸浓度为381.12mg/L、甘氨酸浓度为10.67mg/L时,紫杉醇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959mg/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58倍。
邓哲[9](2020)在《5-ALA对太行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生长、光合及黄酮和多糖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是对5年生太行野生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进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5-氨基乙酰丙酸(5-ALA)处理,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浓度处理的红豆杉的光合指标、荧光指标、生长指标、黄酮和多糖等方面的相关参数。大量研究表明5-ALA对很多植物有促进生长和改善相关品质的作用。但5-ALA的研究应用在红豆杉上却很少报道,本试验旨在发现不同浓度5-ALA对不同区域红豆杉的影响,筛选有利于太行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生长的最佳剂量以及影响相关药用品质的最佳浓度。进而加速红豆杉资源的恢复,同时为红豆杉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准备。(1)7月份光合指标参数整体上要高于10月份和4月份。不同时期的太行红豆杉在15mg/L处理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为最高且差异显着;不同时期的南方红豆杉在45mg/L的处理下Pn、Tr、Gs和Ci均为最高且差异显着。说明在15mg/L处理时有利于太行红豆杉的光合指标增高,而45mg/L处理有利于南方红豆杉光合指标的增高。且在本试验中经过5-ALA处理的南方红豆杉和太行红豆杉总叶绿素含量在各个时期均存在显着性增加,而叶绿素a/b的变化差异表现为较对照组有提高但组间差异不显着。说明5-ALA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与提高其含量,但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布的影响并不大。(2)荧光指标的相关参数在各个时期的差异性不一,但趋势相同:其中经5-ALA处理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参数有明显的提高,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参数有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最大荧光(Fm)参数并未表现明显的差异性。太行红豆杉在15mg/L处理时Fv/Fm和qp在各个时期均最大且在各个时期此浓度下F0和NPQ均达到最小值。南方红豆杉在45mg/L处理时Fv/Fm和qp在各时期均最大且在各个时期此浓度下F0和NPQ均达到最小值。说明15mg/L和45mg/L处理分别有利于太行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光合参数中Fv/Fm与qp的增高,同时也有利于二者F0和NPQ参数的降低,但5-ALA对红豆杉的Fm参数却没有影响。(3)经5-ALA处理的红豆杉生长指标变化趋势明显:太行红豆杉在15mg/L处理时株高、地径和冠幅均达最大,叶面积指数虽不为最大但与最大处理无差异;南方红豆杉在45mg/L处理时株高、地径和冠幅均达最大,叶面积指数次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本试验中太行红豆杉各个生长指标随着5-ALA处理的浓度增加呈现出减弱的趋势,且在处理浓度为60mg/L时均达到最低,低于对照组且存在显着差异。南方红豆杉经过5-ALA处理后各个生长指标都高于对照组。说明较低5-ALA处理浓度有利于太行红豆杉的生长,且在15mg/L时最佳;而较高浓度处理有利于南方红豆杉的生长,且在45mg/L时最佳。(4)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均在11月最大,经过5-ALA处理后红豆杉中黄酮和多糖含量变化如下:经过45mg/L处理的太行红豆杉黄酮和多糖含量增长最为显着且在11月均达到了最高。在60mg/L处理的南方红豆杉多糖含量增长最为显着且在11月达到最高,而黄酮的含量经过5-ALA处理并无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说明45mg/L的5-ALA处理有利太行红豆杉黄酮和多糖的积累,而60mg/L的5-ALA处理有利于南方红豆杉多糖的积累。
邓莎,吴艳妮,吴坤林,房林,李琳,曾宋君[10](2020)在《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繁殖是植物种群更新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受威胁物种,其濒危原因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自身繁育力的衰退、生活力的下降等内在因素和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破坏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高效的人工繁殖,能扩大种群数量并应用于迁地保护、自然回归和满足商品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种子繁殖育苗是有效的方法,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技术等无性繁殖方法则可用于对难以用种子繁殖的种类进行快速繁殖。本文对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繁殖特性和已有的人工繁殖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在其种苗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其中利用播种繁殖成功的物种有12种,共繁殖230,000株种苗;利用扦插繁殖成功的物种有5种,共繁殖33,100株种苗;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河北梨(Pyrus hopeiensis)和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采用嫁接繁殖出了2,415株种苗; 9个物种的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成功,共繁殖了24,850株种苗。这些种苗有些已应用于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上述研究结果为这1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也能为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二、红豆杉的快速繁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豆杉的快速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插穗对红豆杉扦插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 |
二、插穗对红豆杉扦插繁殖影响的研究 |
(一)插穗木质化程度 |
(二)插穗年龄 |
(三)插穗长度 |
(四)其他因素 |
三、展望 |
(2)云南红豆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红豆杉的基本概况 |
1.1 云南红豆杉的资源分布及生境概况 |
1.2 云南红豆杉的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
1.3 云南红豆杉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
1.4 云南红豆杉的濒危原因 |
1.4.1 生物学因素 |
1.4.2 人为因素 |
1.5 综合保护建议 |
2 云南红豆杉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进展 |
2.1 紫杉醇概况及其影响因素 |
2.2 紫杉醇的获取方式及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直接提取 |
2.2.2 半合成 |
2.2.3 全合成 |
2.2.4 真菌培养 |
2.3 云南红豆杉人工药用林营建 |
2.3.1 适宜种植区选择 |
2.3.2 优树选育 |
2.3.3 人工繁殖 |
2.3.4 枝叶采收 |
3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展望 |
(3)东北红豆杉新品种黄金杉繁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种子萌发机理研究 |
1.2.2 关于生长发育特点研究 |
1.2.3 关于菌根形成机制研究 |
1.2.4 关于扦插繁殖中插穗、基质以及生长调节剂使用的研究 |
1.3 研究地点概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黄金杉来源及特征 |
2.1 黄金杉来源 |
2.2 黄金杉特征 |
2.2.1 形态差异 |
2.2.2 测量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2.4 测量结果 |
2.3 三种黄金杉的谱系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3 提取基因组检测 |
2.3.4 系统发育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种子繁殖 |
3.1 种子休眠 |
3.1.1 黄金杉种子休眠 |
3.1.2 种子处理方法 |
3.1.3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金杉出苗率影响 |
3.2 人工控制授粉方法 |
3.3 黄金杉播种繁殖方法 |
3.3.1 苗床准备 |
3.3.2 播种方式 |
3.3.3 黄金杉杂交试验结果 |
3.4 黄金杉养护管理 |
3.4.1 黄金杉苗期管理 |
3.4.2 黄金杉日常养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扦插繁殖 |
4.1 黄金杉扦插繁殖材料与方法 |
4.1.1 扦插基质与生根率关系试验 |
4.1.2 生长调节物质与生根率关系试验 |
4.1.3 不同部位黄金杉插穗与生根率关系试验 |
4.1.4 黄金杉插穗类型与生根率关系试验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扦插基质对黄金杉扦插的影响 |
4.2.2 生长调节物质对黄金杉扦插的影响 |
4.2.3 不同位置黄金杉插穗对扦插的影响 |
4.2.4 不同类型黄金杉插穗对扦插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嫁接繁殖 |
5.1 黄金杉嫁接方法 |
5.1.1 嫁接方法 |
5.1.2 砧木的选择 |
5.1.3 接穗长度的选择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嫁接方法的愈合率和抽穗率 |
5.2.2 不同砧木年龄接穗愈合率和抽穗率 |
5.2.3 不同长度黄金杉接穗对愈合率和抽穗率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类地位及其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红豆杉属概述 |
1.2.1 红豆杉属表型特性 |
1.2.2 红豆杉属分类地位研究 |
1.2.3 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4 元宝山地区红豆杉研究现状 |
1.3 DNA条形码研究概述 |
1.3.1 DNA条形码发展历史 |
1.3.2 DNA条形码应用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2 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类地位研究 |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标本制作 |
2.2.2 叶片形态观察 |
2.2.3 石蜡切片制作 |
2.2.4 DNA提取 |
2.2.5 DNA检测 |
2.2.6 DNA条形码筛选及红豆杉属序列获取 |
2.2.7 非编码区比较 |
2.2.8 PCR反应 |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表型性状分析 |
2.3.2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
2.3.3 系统发育树分析 |
2.3.4 单倍型网络图 |
2.4 讨论 |
2.4.1 元宝山地区红豆杉表型鉴定 |
2.4.2 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子鉴定 |
2.4.3 红豆杉属物种的分类 |
3 中国红豆杉遗传变异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群体遗传多样性 |
3.3.2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3.3.3 群体遗传分化 |
3.3.4 群体遗传结构 |
3.3.5 Mantel检验 |
3.3.6 瓶颈效应 |
3.3.7 群体进化历史 |
3.4 讨论 |
3.4.1 中国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评价 |
3.4.2 中国红豆杉的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 |
3.4.3 中国红豆杉群体动态历史 |
4 元宝山地区中国红豆杉资源保护策略 |
4.1 群体现状 |
4.2 群体保护策略 |
4.2.1 加强就地保护 |
4.2.2 建立种质资源圃进行迁地保护 |
4.2.3 利用营养繁殖手段扩大种群数量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单倍型多态性位点信息 |
附录C 本研究中使用的EST-SSR位点 |
附录D 各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矩阵 |
附录E 基于近似贝叶斯算法DIY ABC软件参数设置 |
附录F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东北红豆杉在栽培中的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红豆杉药用价值研究 |
1.2 红豆杉生态价值研究 |
1.3 红豆杉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东北红豆杉生态学研究 |
2.1 东北红豆杉概述 |
2.2 东北红豆杉的生理遗传变异 |
2.3 东北红豆杉遗传多样性研究 |
2.4 东北红豆杉濒危原因 |
2.5 东北红豆杉研究现状 |
第3章 东北红豆杉在栽培条件中的变异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调查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描述性指标 |
3.2.2 量化性指标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东北红豆杉遗传多样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点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4.1.4 提取基因组检测 |
4.1.5 酶切方案设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建库评估 |
4.2.2 测序数据统计 |
4.2.3 SLAF标签 |
4.2.4 SNP标记的开发 |
4.2.5 系统发育分析 |
4.2.6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4.2.7 主成分分析 |
4.2.8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紫杉醇注射液中未知杂质来源确认及质谱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红豆杉简介 |
1.2 紫杉醇的药用价值 |
1.3 紫杉醇的合成和提取方法 |
1.3.1 直接提取法 |
1.3.2 化学合成法 |
1.3.3 真菌发酵法 |
1.3.4 组织培养法 |
1.4 紫杉醇注射液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条件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2.4 试剂配制 |
2.5 分析方法 |
2.5.1 未知杂质定位分析 |
2.5.2 未知杂质来源确认 |
2.5.3 未知杂质稳定性分析 |
2.5.4 未知杂质定性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未知杂质定位 |
3.1.1 杂质定位结果 |
3.1.2 未知杂质定位结论 |
3.2 未知杂质来源确认 |
3.2.1 未知杂质来源测试结果 |
3.2.2 未知杂质来源结论 |
3.3 聚氧乙烯蓖麻油稳定性研究 |
3.3.1 暴露于空气中杂质稳定性测试结果 |
3.3.2 暴露于空气中加热氧化的杂质稳定性测试结果 |
3.3.3 氮气保护下并加热杂质稳定性测试结果 |
3.3.4 未知杂质稳定性结论 |
3.4 未知杂质质谱定性 |
3.4.1 未知杂质1 质谱分析结果 |
3.4.2 未知杂质2 质谱分析结果 |
3.4.3 未知杂质3 质谱分析结果 |
3.4.4 未知杂质质谱定性结果结论 |
3.5 未知杂质研究结论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红豆杉化学成分分析 |
4.1.2 紫杉醇剂型应用现状 |
4.1.3 聚氧乙烯蓖麻油急性过敏因素 |
4.1.4 生产工艺控制优化 |
4.1.5 聚氧乙烯蓖麻油存储条件优化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不同来源黄金杉的特征差异及其繁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金杉的来源及特征 |
1.1 黄金杉来源 |
1.2 黄金杉特征差异 |
2 黄金杉的繁育方法 |
2.1 黄金杉有性繁殖方法 |
2.1.1 黄金杉种子处理。 |
2.1.2 黄金杉播种苗的表现形态。 |
2.2 扦插繁殖 |
2.3 嫁接繁殖 |
3 讨论 |
3.1 黄金杉变异机理 |
3.2 黄金杉在繁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8)光培养对东北红豆杉高效诱导紫杉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豆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
1.2.2 光培养技术的产生及研究现状 |
1.2.3 光培养因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4 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生成紫杉醇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预期目标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激素浸泡处理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初培效果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激素浸泡处理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芽萌动的影响 |
2.3.2 激素浸泡处理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2.3.3 激素浸泡处理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2.3.4 激素浸泡处理对愈伤组织鲜重的影响 |
2.3.5 综合评价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培养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组培效果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光培养条件下蔗糖浓度对组培效果的影响 |
3.3.2 光培养条件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染菌的影响 |
3.3.3 光培养条件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芽萌动的影响 |
3.3.4 光培养条件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3.3.5 光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鲜重及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
3.3.6 综合评价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物对东北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过程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天然物对细胞悬浮培养前期过程的影响研究 |
4.3.2 天然物对细胞悬浮培养中期过程的影响研究 |
4.3.3 天然物对细胞悬浮培养后期过程的影响研究 |
4.3.4 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及紫杉醇产量变化曲线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诱导物质对东北红豆杉悬浮培养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甘氨酸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和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
5.3.2 诱导物质对悬浮细胞鲜重的影响 |
5.3.3 诱导物质对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5-ALA对太行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生长、光合及黄酮和多糖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红豆杉简述 |
1.2 主要药用成分的研究现状 |
1.2.1 紫杉醇的研究现状 |
1.2.2 黄酮的研究现状 |
1.2.3 多糖的研究现状 |
1.3 植物光合作用 |
1.3.1 光合作用的含义及意义 |
1.3.2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
1.3.3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
1.4 5-ALA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6.1 不同浓度5-ALA对红豆杉树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1.6.2 不同浓度5-ALA对太红豆杉树苗荧光特性的影响 |
1.6.3 不同浓度5-ALA对红豆杉树苗生长的影响 |
1.6.4 不同浓度5-ALA对红豆杉树苗黄铜和多糖的影响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浓度5-ALA对红豆杉树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2 试验实施 |
2.2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
2.2.1 指标测定 |
2.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蒸腾速率的影响 |
2.3.3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气孔导度的影响 |
2.3.4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2.3.5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叶片中光合参数的影响 |
2.4.2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三章 不同浓度5-ALA对红豆杉树苗荧光特性的影响 |
3.1 试验实施 |
3.2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
3.2.1 指标测定 |
3.2.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初始荧光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最大荧光的影响 |
3.3.3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 |
3.3.4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
3.3.5 不同浓度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叶片F0、NPQ和 Fm的影响 |
3.4.2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叶片Fv/Fm和 qp的影响 |
第四章 不同浓度5-ALA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 |
4.1 试验实施 |
4.2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
4.2.1 指标测定 |
4.2.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株高的影响 |
4.3.2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地茎的影响 |
4.3.3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冠幅的影响 |
4.3.4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
4.4.2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冠幅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五章 不同浓度5-ALA对红豆杉黄酮和多糖的影响 |
5.1 试验实施 |
5.2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
5.2.1 指标测定 |
5.2.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黄酮含量的影响 |
5.3.2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多糖含量的影响 |
5.4 小结与讨论 |
5.4.1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叶片中黄酮含量的影响 |
5.4.2 不同5-ALA浓度对红豆杉树苗叶片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6.1.2 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荧光特性的影响 |
6.1.3 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生长的影响 |
6.1.4 5-ALA处理对红豆杉树苗黄酮和多糖的影响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10)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分布、种群数量及人工繁殖研究概况 |
2 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 |
2.1 水杉 |
2.2 东北红豆杉 |
2.3 华盖木 |
2.4 坡垒 |
2.5 天目铁木 |
2.6 崖柏 |
2.7 盐桦 |
2.8 梓叶槭 |
2.9 海伦兜兰 |
2.1 0 瑶山苣苔 |
2.1 1 黄梅秤锤树 |
2.1 2 河北梨 |
2.1 3 密叶红豆杉 |
2.1 4 仙湖苏铁 |
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殖方法的建议 |
四、红豆杉的快速繁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插穗对红豆杉扦插繁殖的影响[J]. 李俊莲,邵长城,张凯,廉杰,才易民,刘柏玲. 河南农业, 2021(26)
- [2]云南红豆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 唐荣,李帅锋,苏建荣.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03)
- [3]东北红豆杉新品种黄金杉繁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D]. 张朕. 长春大学, 2021(02)
- [4]元宝山地区红豆杉分类地位及其遗传变异分析[D]. 谢宛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东北红豆杉在栽培中的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马艳彤. 长春大学, 2021(02)
- [6]紫杉醇注射液中未知杂质来源确认及质谱定性[D]. 安玉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不同来源黄金杉的特征差异及其繁育方法[J]. 张朕,马艳彤,赵骥民,张彦文. 现代园艺, 2021(05)
- [8]光培养对东北红豆杉高效诱导紫杉醇的影响研究[D]. 李晓卉. 吉林大学, 2020(08)
- [9]5-ALA对太行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生长、光合及黄酮和多糖影响的比较研究[D]. 邓哲.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0)
- [10]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J]. 邓莎,吴艳妮,吴坤林,房林,李琳,曾宋君. 生物多样性,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