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合酶2在胃黏膜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环氧合酶2在胃黏膜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环氧合酶-2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1](2020)在《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幽门螺旋杆菌为主要病因,也存在饮食、环境、免疫、药物因素的影响。当前本病尚不能治愈,治疗手段在控制症状缓解及预防癌前病变中有众多不足。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针对不同病因病证用药以缓解症状,是中医药在本病中的治疗优势。在中医的角度,上述病因均体现出胃阳受损的特征。前期研究揭示新安医学、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胃脘痛的病机、辨证及用药思路具有独特的思想:以通阳散结法为治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为主要组方特点,针对胃阳不振在胃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亦同样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本研究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阳不振”的病机理论,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在理论源流中发掘通阳散结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阐述胃阳不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的机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新安王氏内科医案中有关胃阳不振胃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寻找通阳散结法的组方特点。进一步对此组方进行动物实验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的双方面验证。在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中,通过NF-κB/COX-2通路表达水平验证本法本方对CAG炎症活动的干预机制,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研究其对CAG癌变的干预机制;在临床疗效观察中,通过与温胃舒胶囊的临床对比研究判断本法本方对CAG临床症状、证候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水平。为本法本方的进一步临床及药理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2方法第一部分:新安王氏内科治疗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从已出版的《王仲奇医案—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王任之医案》以及王乐匋先生现存医案手稿选取符合中医胃痞和胃痛病诊断标准,证候符合胃阳不振特点的,有较完整的病史,舌脉象及病机分析,有完整的组方,用药剂量的医案纳入研究。采用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分析至三阶关联,总结出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的基本用药和组方特点,供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使用。第二部分: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健康Wistar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每组12只。治疗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由通阳散结组方颗粒剂研末配置生药液1ml·100g-1灌胃4周,对照组以温胃舒胶囊粉末配置生药液7.5mg·kg-11ml·100g-1灌胃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按等量生理盐水灌胃。NF-κB阻滞剂组给予EVP45930.2mg·100g-1每日腹腔注射,Hedgehog阻滞剂组给予GDC-0449 0.2mg·100g-1每日腹腔注射,共4周。采用N-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联合夹尾刺激模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阳不振动物模型。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NF-κB、COX-2表达,RT-PCR检测NF-κB、COX-2受体mRNA表达,判断NF-κB/COX-2通路变化水平。相同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Shh、Ptch、Gli-1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胃组织Shh、Ptch、Gli-1 mRNA表达,判断Hedgehog通路变化水平。第三部分: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符合中医胃痛和胃痞病,证候表现为胃阳不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各组患者一般情况五显着差异。观察组:予通阳散结组方颗粒剂水冲300ml早晚分2次服用。对照组给予温胃舒胶囊,一次1.2g,一日2次。给药前、给药1周、给药4周后对各组给药前后中医症状及症候积分评分,给药前、给药4周后进行胃肠病症状重叠与PRO量表评分进行对比,评价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中医症状/证候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情况。3结果第一部分:新安王氏内科对于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对147例符合条件的医案组方进行数据挖掘,通过三阶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半夏、瓜蒌、枳壳;半夏、瓜蒌、薤白;枳壳、瓜蒌、薤白等三组存在最强关联度,与其他药物组合存在显着差异。以此推断枳壳、瓜蒌、薤白、半夏等四药为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方的主药;综合其他核心药物和二阶关联规则,得出通阳散结组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等药物组成。依据本方的组成和功效的相似度,判断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第二部分: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1)HE染色观察,空白组显示正常胃黏膜;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均呈现腺体萎缩和肠化,符合萎缩性胃炎表现;除空白组和NF-κB阻滞剂组,其他各组大鼠黏膜固有层存在活动性炎症表现,模型组程度重于其他组。(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F-κB、COX-2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NF-κB阻滞剂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通阳散结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NF-κB阻滞剂组比较,治疗组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较高(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Hedgehog阻滞剂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Hedgehog阻滞剂组比较,治疗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第三部分: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1)组内比较,给药1周及给药4周以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中医症状及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给药前(P<0.05);给药4周评分明显低于给药1周(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给药前,给药1周及给药4周与对照组相比主症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4周后,观察组次症评分及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内比较,观察组和治疗组,给药4周后,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评分低于给药前(P<0.05);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消化不良和反流症状评分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4结论(1)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针对胃阳不振的胃痞、胃痛组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组成,为经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2)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能够通过抑制NF-κB、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症活动水平。(3)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能够提高Shh、Ptch、Gli-1蛋白及mRNA的表达,激活Hedgehog通路,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前状态及向胃癌的转变。(4)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候缓解,消化不良、反流症状的缓解水平优于温胃舒胶囊,对全身症状、心理情绪的缓解二者无显着差异。

陈琴[2](201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逐渐深入,不断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也与胃肠道其他部位肿瘤有关,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关系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绝大部分国内外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但少部分学者的研究观点相反。故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从而为结直肠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就诊并进行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检查以及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纳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各150例,另收集15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收集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各组患者性别的差异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患者年龄的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回顾性分析各组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卡方检验分别比较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与对照组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按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不同分组后,以卡方检验分别比较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与对照组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差异的各组按息肉生长部位分为左半结肠组与右半结肠组,按息肉数目分为单发组与多发组,按息肉最大径分为<1cm组与≥1cm组,各亚组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炎性息肉组的性别和年龄水平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2.67%(94/150),增生性息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2.67%(79/150),炎性息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67%(73/150),均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6.67%(70/150),仅腺瘤性息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7,P<0.05)。炎性息肉组、增生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8、0.12,P均>0.05)。按13C-尿素呼气试验与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方法分组,两种检测方法下,腺瘤性息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4.624,P均<0.05)。而炎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按生长部位、数目及最大径分为亚组,左半结肠组与右半结肠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66.1%和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116>0.05);单发组与多发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60.4%和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4,P=0.668>0.05);<1cm组与≥1cm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58.0%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4,P=0.273>0.05)。结论: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而结直肠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由此推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了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风险,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早期结直肠肿瘤的筛查。2.无论使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两者均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相关,而与结直肠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无明显相关性。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生长部位、息肉数目及大小无关。

韦德锋,韦维,刘熙荣,卢山明,梁镫月,韦丽双,李月月[3](2018)在《中药下调COX-2蛋白表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目前认为其是胃癌前状态;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更可能向癌变发展。COX-2蛋白的表达在胃黏膜炎性反应及癌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中药能有效抑制其表达从而阻止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向癌症转化。对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抑制COX-2蛋白表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与科学研究。

于洋,张翠萍,王淑霞,连慧芬[4](2017)在《肝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环氧化酶-2(COX-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期寻找肝癌早期诊断、化学预防及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Cochrane图书馆、Pub Med等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至2016年10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COX-2在肝癌中表达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蛋白,并将染色范围及染色强度相结合评估其表达水平,且NOS评分量表≥5分的高质量研究。应用Rev Man5.3进行系统评价及异质性分析,计算合并OR及95%CI,对存在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以探讨其来源,应用Stata12.0绘制漏斗图及Egger回归方程评估有无发表偏倚。[结果]共有21篇文献纳入本次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COX-2在肝癌组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OR=15.69,95%CI:9.7325.32,P<0.00001),COX-2在癌旁组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OR=9.47,95%CI:4.7019.10,P<0.00001),COX-2在高分化肝癌组的表达高于中—低分化组(OR=1.97,95%CI:1.432.72,P<0.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COX-2与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等其他9项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比较中,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X-2在肝癌中表达增高,且主要在肝癌发生的早期阶段而非进展阶段发挥作用,COX-2有望成为肝癌早期诊断、化学预防及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李芳,张祥宏,张飞燕,郭晓丹,马振禹,张伟[5](2017)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维甲酸类X受体α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维甲酸类X受体α(RXRα)和环氧合酶2(COX-2)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两步法检测17例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NCE)、72例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及42例子宫颈浸润性SCC组织中PPARγ、RXRα和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PARγ蛋白在NCE、SIL和SCC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5%(4/17)、58.3%(42/72)和83.3%(35/42),RXR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5/17)、54.2%(39/72)和90.5%(38/42),COX-2在NCE中无明显表达,而在SIL和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36.1%(26/72)和57.1%(24/42)。在SIL中,高级别SIL组PPARγ、RXRα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低级别SIL组(均P<0.05)。在SCC中,有淋巴结转移组COX-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2=3.98,P=0.04)。结论 PPARγ、RXRα和COX-2可能均参与了SCC的癌变过程。

舒明[6](2017)在《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文中提出背景: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近来一些研究显示,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在多数大肠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增高,它可能促进大肠癌的侵袭转移及血管组织的生成,并且与大肠癌的高复发率及低生存率紧密相关。研究证实抑制COX-2的活性可以抑制大肠癌的血管组织的生长,从而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同时使其凋亡增加,使体内成瘤的概率减小,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时受到抑制。这些都提示COX-2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期关于血吸虫病研究发现,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COX-2的活性表达明显升高,关于COX-2的表达对血吸虫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尚未有明确的实验报道,本研究主要研究COX-2在血吸虫病合并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从而为血吸虫病是否影响大肠癌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目的:研究分析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预后的评估提供指导。方法:由2013年6月-2015年12月间手术病理标本室中按照血吸虫病大肠癌肿瘤组织、非血吸虫病大肠癌肿瘤组织及正常肠组织的分组各提取病理标本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作A、B、C组。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环氧合酶-2予以检测,并对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组间比较。根据检查结果将血吸虫病大肠癌肿瘤组织分为环氧合酶-2阳性组和阴性组,并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转移情况进行组间比较。根据随访1年的转归情况对血吸虫病大肠癌肿瘤组织标本予以分组,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并比较两组的环氧合酶-2表达情况。结果:按照标本结果判定方法及评价标准分别对三组研究标本进行评价,其阳性率分别为76.6%,58.3%和3.33%,A、B、C组的环氧合酶-2阳性率依次降低,组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按环氧合酶-2表达分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部位等数据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分化程度低、Dukes分期晚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阳性率显着高于分化程度高、Dukes分期早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血吸虫合并直肠癌患者1年复发率(53.3%)明显高于非血吸虫直肠癌患者(33.3%),且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的阳性率显着高于非血吸虫大肠癌患者肠组织及正常肠组织,其预后复发率显着高于非血吸虫大肠癌患者,分化程度低、Dukes分期晚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阳性率显着高于分化程度高、Dukes分期早及无淋巴结转移组,因此环氧合酶-2表达对血吸虫病大肠癌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价值。

吴训[7](2016)在《COX-2和SPAR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口腔颌面-头颈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HNSCC)占成人恶性肿瘤的8%[1],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6.6%,而这其中鳞状细胞癌又占到55.8%,口腔和下咽部为高发部位(20.9%),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2015年中国约有新发浸润性癌病例数429.2万,有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其中,唇、口腔、咽癌年新发病例4.81万,年死亡病例2.21万[3]。几乎22%的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出现在中国,27%的癌症死亡病例在中国[3]。OSCC大多临近重要的组织器官,使手术的范围受到严重的制约,而且由于头颈颌面组织血管、淋巴管丰富以及舌的频繁机械运动,常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50%[1],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尽管肿瘤综合治疗的不断发展,口腔鳞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近20年,五年生存率没有明显改善。由于口腔颌面-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很低,其发病相关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关于它的诊断与治疗始终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众多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志在多项前瞻性研究和Meta分析中得到反复确证,但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临床应用,因此,与OSCC/HNSCC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的研究仍需不断的探索。初步研究显示,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s,COX-2)与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在OSCC/HNSCC组织中上调明显,提示其与OSCC/HNSCC发生和发展可能有相关性,可能是OSCC/HNSCC复发、转移和治疗指导方面有价值的关键节点基因[4-6]。目的:检测SPARC和COX-2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癌旁、淋巴结以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相互关系;对SPARC和COX-2的甲基化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验证甲基化修饰水平是否能够调控SPARC和COX-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免疫印迹、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SPARC和COX-2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癌旁、淋巴结以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上述样本中这两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实验结果。结果:1.免疫组化显示COX-2在癌组织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中几乎无表达;其表达含量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逐渐增高,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正相关性。COX-2m RNA的表达量在癌、癌旁、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均高于正常粘膜组织,其中在癌组织的表达量最高(P<0.01);除Ⅳ区与Ⅴ区淋巴结组织中COX-2m RNA的表达量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各组间COX-2m RNA的表达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组化显示SPARC在正常粘膜和癌旁组织呈现高表达,在癌组织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正常粘膜组的SPARC m RNA表达量相比,除癌旁组织和Ⅴ区淋巴结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各组表达均低于正常粘膜组织(P<0.05)。3.Western blot发现COX-2和SPARC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口腔鳞癌和淋巴结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蛋白表达水平与二者m RNA表达趋势一致。4.COX-2m RNA和SPARCm 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口腔癌组织、癌旁组织、颈部Ⅰ、Ⅱ、Ⅲ、Ⅳ、Ⅴ区淋巴结中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性P=0.000。5.在头颈鳞癌多个细胞系中COX-2的表达强烈,SPARC表达沉默或低下,二者表达趋势与所测癌组织中表达结果一致。6.在OSCC组织样本中,在癌组织,淋巴结组织中SPARC基因启动子均出现了高甲基化,而COX-2基因启动子则出现非甲基化状态。在正常组织中,COX-2基因启动子则出现高甲基化,SPARC基因启动子则表现出了非甲基化状态。在癌旁组织中,COX-2和SPARC均表现为非甲基化。7.在头颈肿瘤Scc-9、Scc-25、Tca8113、HN13多个细胞系均发现SPARC基因启动子区出现甲基化修饰,而COX-2基因启动子区无甲基化条带。在正常上皮细胞系h OMK则发现COX-2甲基化和SPARC非甲基化。8.在舌癌细胞株中COX-2基因启动子23个Cp G岛仅有36个位点出现甲基化,甲基化率不足10%;SPARC的17个Cp G岛全部出现甲基化修饰。去甲基化处理后,SPARCm RNA的表达出现明显上调(P=0.000);COX-2m 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64)。9.COX-2和SPARC蛋白表达状态与启动子区甲基化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P=0.000。结论:1、COX-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与临床TNM分期的密切相关,可能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促进因子。2、SPAR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低表达,其表达缺失与临床TNM分期关系密切,可能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抑制因子,可以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3、癌组织中SPARC启动子区甲基化和COX-2启动子区去甲基化是引起二者蛋白表达及m RNA表达异常的重要原因。4、COX-2和SPARC的表达沿纵形淋巴链呈梯度变化,且它们的表达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二者在O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某种拮抗作用。

高前嵩[8](2016)在《环氧合酶-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以来,OSCC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而且患者的发病年龄也在逐渐地向着年轻的方向发展,而这些都将或多或少的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危害。在OSCC的晚期阶段,有些病例还会伴随着淋巴结向远处进行转移,而且,还有一些已经治疗过的病例又很容易再复发,这些都将有可能会给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同时,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这些也是非常严峻和复杂的问题。许多年以来,有很多的研究人员都在深入的探讨和研究OSCC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现那些敏感性相对比较高、特异性相对比较强的标记物,以便能够在肿瘤的早期,及时的发现然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使得病情的发展得到一定的控制。近年来发现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许多肿瘤中都有表达。本实验通过检测COX-2在OSCC组织,口腔上皮异常增生(dysplastic oral mucosa,DOM)组织以及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从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COX-2在OSCC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有望为OSCC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使得OSCC患者在预后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改善。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住院手术病人的病例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手术病人的病例,其中收集了OSCC组织50例、DOM组织20例,全部病例都经过两位病理医生证实。另外收集了20例NOM组织病例,都来自非癌症和非癌前病变患者拔牙手术中切除的牙龈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OSCC组织、20例DOM组织、20例NOM组织,实验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采取卡方检验的方法。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OX-2在NOM组织、DOM组织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COX-2的阳性表达主要是位于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COX-2的阳性表达率在OSCC组织中(78%)高于在DOM组织中(45%)以及在NOM组织中(10%)。COX-2阳性表达率在低分化OSCC中(100%)高于中分化OSCC中(72.22%)以及高分化OSCC中(60%)。研究还发现,肿瘤的发生部位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对COX-2的表达情况无影响,而OSCC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将会导致COX-2的表达水平有所改变。结论本实验验证了COX-2在OSCC组织中有着很大程度的表达,这与COX-2在DOM组织以及NOM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着的差异。COX-2的表达水平还随着OSCC的分化程度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低分化OSCC中相对较高,在中分化OSCC中次之,在高分化OSCC相对较低。可以推测出COX-2在OSCC发生发展中还是能够发挥作用。通过探讨和研究COX-2在OSCC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有望为OSCC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在改善OSCC患者的预后方面也能够取得新的突破。

付彬[9](2016)在《荜茇根提取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荜茇根乙醇、二氯甲烷提取物对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以及胃黏膜P21,PCNA,C-erbB-2蛋白表达,COX-2 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探讨荜茇根提取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物质基础及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多潘立酮组3mg/kg,乙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125mg/kg、250 mg/kg、400mg/kg),二氯甲烷提取物低、高剂量组(125mg/kg、400mg/kg)。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GAS、TNF-α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P21、PCNA、C-erbB-2的蛋白表达量,RT-PCR法测定胃黏膜COX-2 mRNA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乙醇提取物高、中剂量组、二氯甲烷高剂量组大鼠胃窦组织炎症有所减轻,血清GAS与P21蛋白表达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潘立酮组、乙醇提取物中、低剂量组、二氯甲烷高剂量组血清TNF-α中水平较模型组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潘立酮组、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二氯甲烷高剂量组黏膜COX-2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荜茇根乙醇和二氯甲烷提取物可以明显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炎症程度,可能与其部分成分可提高血清GAS水平,降低血清TNF-α、粘膜COX-2 mRNA表达量有关,并通过对胃黏膜P21蛋白高表达进一步抑制炎症慢性进展。

罗晓霞[10](2014)在《15-PGDH、COX-2蛋白在胃癌发生关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15-PGDH、环氧合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15-PGDH、环氧合酶-2(COX-2)在胃癌形成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法研究165例胃癌组织和87例正常胃黏膜15-PGDH、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15-PGDH、环氧合酶-2(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94%(23/165)和78.18%(129/165)。正常胃黏膜15-PGDH、环氧合酶-2(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22%(55/87)、25.29%(22/87);胃癌组织15-PGDH、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其中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15-PGDH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15-PGDH、环氧合酶-2(COX-2)表达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显着相关性,15-PGDH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可作为了解胃癌组织的浸润转移能力及预后判定的指标。

二、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环氧合酶-2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环氧合酶-2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安王氏内科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
    1 新安王氏内科胃痞/胃痛病的辨治特色—胃脘痛
        1.1 辨证重视胃的阴阳
        1.2 重视肝在胃病发生中的作用
    2 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治疗胃阳不振型胃病的数据挖掘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
第二部分 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n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及分组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给药
        2.3 取材
        2.4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
        2.5 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胃组织 NF-κB、COX-2蛋白表达,以及Shh、Ptch、Gli-1蛋白表达
    3 结果
        3.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
        3.2 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COX-2蛋白表达
        3.3 Western Blot法检测Shh、Ptch、Gli-1蛋白表达
        3.4 RT-PCR法检测NF-κB、COX-2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3.5 RT-PCR法检测Shh、Ptch、Gli-1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第三部分 通阳散结组方治疗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给药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中医症状及证候积分
        3.2 消化道重叠症状及临床疗效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
        5.2 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5.3 中医证候评价
        5.4 治疗前后基于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价量表评分对比
讨论
    1 CAG胃阳虚理论的确立
        1.1 胃阳与脾阳理论的历史源流
        1.2 胃阳虚与脾阳虚的鉴别
        1.3 胃阳虚是CAG的主要证候特征
    2 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的确立
        2.1 通阳散结法用治胃病的起源
        2.2 病机分析,从脏腑阴阳辨析通阳散结法
        2.3 创新发挥和药物的选取
    3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机制
        3.1 HE染色表现
        3.2 NF-κB/COX-2通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在CAG中的抗炎机制
        3.3 Hedghog通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在CAG中的抑癌机制
    4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的临床疗效评价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1.发病机制认识
    2.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3.对中医药治疗CAG实验研究现状的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论着及参与课题情况

(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研究分组
    2.2 方法
        2.2.1 电子结肠镜检查
        2.2.2 电子胃镜检查
        2.2.3 病理学组织检测
        2.2.4 ~(13)C-尿素呼气试验
        2.2.5 快速尿素酶试验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比较
    3.3 ~(13)C-UBT检测Hp,各组Hp感染率的比较
    3.4 RUT检测Hp,各组Hp感染率的比较
    3.5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各亚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3)中药下调COX-2蛋白表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COX-2蛋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变的致病机制
2 CAG的中医证型分布
3 CAG中医证型与COX-2表达的关系
4 中药下调COX-2表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4.1 中药复方及制剂的实验研究
    4.2 中药复方及制剂的临床研究
    4.3 单味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5 总结

(4)肝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资料基本情况
    2.2 COX-2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表达的比较
    2.3 COX-2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比较
    2.4 COX-2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比较
    2.5 COX-2表达与肝癌患者其他临床病理特征间关系的Meta分析
    2.6 敏感性分析
    2.7 发表偏倚
3 讨论

(6)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2.1 环氧合酶-2 的生物特性及分布
        1.2.2 环氧合酶-2 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
        1.2.3 环氧合酶-2 对肿瘤的影响
        1.2.4 大肠癌与血吸虫病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2 一般资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2 HE染色步骤
        2.3.3 免疫组化染色SP法步骤
    2.4 结果判定
    2.5 分组及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按病理结果分组
    3.2 按环氧合酶-2 表达分组
    3.3 按预后分组
第4章 讨论
    4.1 环氧合酶-2 与头颈部肿瘤
    4.2 环氧合酶-2 与妇科肿瘤
    4.3 环氧合酶-2 与胃癌
    4.4 环氧合酶-2 与肝癌
    4.5 环氧合酶-2 与胆管癌和胆囊癌
    4.6 环氧合酶-2 与其他肿瘤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7)COX-2和SPAR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标本收集与标本库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COX-2 与SPAR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耗材
        1.5 实验用主要试剂的配置
        1.6 实验用器械的处理
        1.7 实验方法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
        2.3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COX-2、SPARC的DNA甲基化修饰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环氧合酶-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组织标本收集和处理过程
        2.1.2 主要器材和仪器设备
    2.2 主要试剂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组织的收集和分组
        2.3.2 标本的制作
        2.3.3 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2 的表达水平
        2.3.4 统计学处理过程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荜茇根提取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仪器
        1.5 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方法
    2. 研究内容及具体实验操作步骤
        2.1 胃窦组织病理学观察
        2.2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GAS、TNF-α 的水平
        2.3 免疫组化法测定粘膜P21、PCNA、C-erbB-2 蛋白表达量
        2.4 RT-PCR法测定粘膜COX-2mRNA表达量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15-PGDH、COX-2蛋白在胃癌发生关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试剂与方法
    1.3 结果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15-PGDH、COX-2阳性表达率的比较
    2.2 15-PGDH、COX-2表达与胃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四、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环氧合酶-2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D]. 王睿.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
  • [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关系[D]. 陈琴. 南昌大学, 2019(01)
  • [3]中药下调COX-2蛋白表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J]. 韦德锋,韦维,刘熙荣,卢山明,梁镫月,韦丽双,李月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10)
  • [4]肝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的Meta分析[J]. 于洋,张翠萍,王淑霞,连慧芬. 中国肿瘤, 2017(11)
  • [5]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维甲酸类X受体α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其意义[J]. 李芳,张祥宏,张飞燕,郭晓丹,马振禹,张伟.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7(10)
  • [6]环氧合酶-2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D]. 舒明. 南昌大学, 2017(04)
  • [7]COX-2和SPAR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D]. 吴训.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8]环氧合酶-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D]. 高前嵩.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9]荜茇根提取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付彬.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15-PGDH、COX-2蛋白在胃癌发生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 罗晓霞. 中外医学研究, 2014(09)

标签:;  ;  ;  ;  ;  

环氧合酶2在胃黏膜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