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读书的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逄岩[1](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郭天弟[2](202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尤洪浩[3](2021)在《基于数字化实验和智慧课堂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
陶利林[4](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
徐文英[5](2021)在《基于教科书整合的“压强与浮力”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文中提出
黄筱夏[6](2021)在《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文中提出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自主自能课堂逐渐被引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国内外对自主自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中,而在高中物理课堂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作指导,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出国内外有关自主自能课堂模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教与学相融合为设计理念,提出“P+R+2S”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生的“学”——“P+S”(Preview课前预习+Show课堂展示);二是教师的“教”——课堂授课;三是学生的“再学”——“R+S”(Reviwe复习回顾+Show课堂再展示);四是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本文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学生采用自主自能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以笔者所在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实习学校为研究基地;高一年级《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内容;3个实验班共1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R+2S”教学模式;对《自由落体运动》典型课例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后展开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R+2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优势,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实效,对新模式实施发现的不足提出有益的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刘勋[7](2021)在《项目式学习对培养初中生科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新成为了时代的新浪潮,这对国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的变了,手段也需要改变,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育目的过于窄化、矮化;唯分是图、高分低能、有分无德的问题已经是众人皆知,为打破这一现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传承“做中学”思想的教学模式,强调设计、创新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认知,去解决面对的问题,进而激发出新思想与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论文将项目式学习与中学物理教学相融合,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并以岳阳市某中学两个班级共81名初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组:项目式学习教学,对照组:一般教学法),在教学前后分别在两组测试科学学习态度问卷、物理学业成就测试问卷,在教学中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教学反思,最终总结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成果与实施建议。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分如下:第一部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于项目式学习的文献调研,了解项目式学习的发展脉络,界定了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完成了文献综述。调查了中学物理教师对于项目式学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对于项目式学习的态度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二部分:通过对文献的仔细研读和梳理以及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对于项目式学习融入中学物理的教学现状,总结出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操作流程、项目式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设计策略以及实施流程,设计了科学学习态度问卷与物理学业成就问卷进行教学的评价,为本文的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关于项目式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现状”的调查问卷,选择了“电磁铁”、“电动机”、“发电机”三个合适的项目主题进行教学实践,以某中学两个班级共81名初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组:项目式学习教学,对照组:一般教学法),在教学前后分别在两组测试科学学习态度问卷、物理学业成就测试问卷,来对比接受项目式学习教学与一般教学法后,学生在物理学业成就和科学学习态度方面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有何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第四部分:总结并指出本研究中的不足和进一步要做的工作。分析教学的优劣,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在科学教学中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成果以及实施建议。结果表明,在科学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组在科学学习态度问卷中表现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比一般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初三年级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在物理学业成就方面,实验组在该量表的各维度与对照组后测中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教学模式之下,项目式教学对初三学生物理学业成就促进作用更加显着。
李红[8](2021)在《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科技、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笔者长期进行初二初三的循环教学,发现学生在对物理新鲜好奇之后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的枯燥,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害怕上物理课,成绩也不理想。究其原因: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仍然实行“以教为中心”,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遏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活动教学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的行动研究,以期解决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不持久、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纠正教师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本论文中笔者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进行了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研究。在研究中笔者应用杨莉娟教授提出的活动教学三种典型模式:“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对苏科版八年级和九年级适合运用活动教学的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运用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践研究。并对应用活动教学三种典型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研究发现:1、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将不同的活动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使用,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2、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应用活动教学的这三种典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应用。3、并不是课堂活动进行的越多越好,要注意恰当的选择、组织活动,注意活动的可控性、层次性、有效性。4、需要采取适当的活动教学策略:通过设置学生当小老师的活动环节、建立新的提问策略、搭建QQ问题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多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机会等教学策略。5、为了顺利实施活动教学,需要提高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把控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刘敏[9](2021)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分数化,更多的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和发展,更加强调了物理教育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电学知识放在人教版初中教材的尾部,充分彰显出电学在基础物理中的难度和重要地位。本文以初中电学知识为研究对象,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加强物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文从生活入手,基于九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将本次研究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梳理以往研究,通过阅读关于核心素养和生活化教学的大量书籍和文献,分析、整理二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阐述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教学现状和学生电学学习情况。第三,从课堂导入、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课后拓展四个方面确定生活化教学策略,并设计教学流程图。最后,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回访,了解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以物理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将初中电学知识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的意识,最终提升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钱晨[10](2021)在《互生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扮演教学主体的角色,通过相互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通过相互生成促进教和学的共同进步。互生教学模式就是指基于学生学情,结合外界多元的教学资源和给予的多元评价反馈,通过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展示成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此次研究旨在结合具体数据分析互生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发现互生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现代社会以及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表明了研究互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前人对互生教学模式的研究,笔者将本文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互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上,最后笔者对此次研究的意义和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对互生教学模式的概述,详细解释了互生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其交互性、过程性、主体性的特征。同时,笔者也提出了互生教学实施的“基于认知”、“平等对话”、“明确任务”的三个原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在这部分内容中还详细介绍了互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下文互生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第三部分是介绍互生教学模式在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的实施情况。笔者简述了学校整体的课程设置结构,从教材、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角度对该校实施互生教学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接着,笔者提出了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互生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课前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再了解学生学情、最后确定实施方案;课堂围绕“情景导学”、“探究问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训练评学”、“提升思学”来展开;课后用课堂评价量表进行反馈。在本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两个具体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展示了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第四部分是互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结合第三部分的理论,笔者提出了两个具体的案例并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这部分还介绍了笔者对两届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验的情况。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访谈和对学生成绩的跟踪调查,发现互生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认识;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可以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较长时间下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教师思想需要进一步转变;备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互生教学模式。笔者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校本研训、课程观摩、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转变思想;通过教师分工、小组讨论、总结反思的方式减小备课难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促进预习、细化实验流程、小组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适应互生教学模式。最后笔者总结了本次研究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互生教学模式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读书的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读书的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6)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
二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
三 发展学生自主自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 |
四 实现教与学有机融合,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自主学习 |
二 自能学习 |
三 “P+R+2S”教学模式 |
四 自主自能学习方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学习金字塔理论 |
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三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
四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四章 “P+R+2S”教学模式 |
第一节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流程图 |
一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
二 “P+R+2S”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
第二节 “P+R+2S”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一 激发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能力 |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三 实现高中物理教与学的融合 |
四 融入三种创新教学方法 |
第五章 “P+R+2S”教学模式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设计思想 |
第二节 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
一 教材分析 |
二 学情分析 |
第四节 教学流程与说明 |
一 流程图 |
二 流程说明 |
第五节 教学过程 |
一 学生的“学”——“P+S” |
二 教师的“教”——课堂授课 |
三 学生的“再学”——“R+S” |
四 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 |
第六节 教学后记 |
第六章 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践过程 |
第二节 实验前师生对“P+R+2S”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情况 |
一 对18 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结果 |
二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
三 实验前调查情况的的总体分析 |
第三节 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一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
二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
三 实施“P+R+2S”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成因及改进意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研究总结 |
二 研究不足 |
(一)调查样本范围小 |
(二)实验样本容量小 |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7)项目式学习对培养初中生科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
1.研究过程 |
2.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
1.项目 |
2.项目式学习 |
(二)国内外研究概括 |
1.国外研究概括 |
2.国内研究概括 |
(三)项目式学习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
1.项目式学习的构成要素 |
2.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
(四)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 |
2.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结果 |
(一)项目式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现状的调查问卷 |
(二)科学学习态度问卷 |
(三)物理学业成就问卷 |
(四)正式测试的研究流程 |
第四章 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
(一)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教学设计策略 |
1.确定合适的项目 |
2.制定合理的项目学习目标 |
3.设计层次清晰的项目问题 |
4.设计多元化的覆盖全程教学评价 |
(二)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教学实施流程 |
第五章 基于物理课堂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案例 |
项目一:电磁铁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三)小结与反思 |
项目二:电动机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三)小结与反思 |
项目三:磁生电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三)小结与反思 |
第六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
(一)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科学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
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得分平均值和标准差 |
2.实验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前后测表现 |
3.对照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前后测表现 |
4.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前测差异分析 |
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学学习态度各维度后测差异分析 |
6.项目式学习对于初三学生科学学习态度综合分析讨论 |
(二)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物理学业成就的影响分析 |
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得分平均值和标准差 |
2.实验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前后测表现 |
3.对照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前后测表现 |
4.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前测差异分析 |
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物理学业成就各维度后测差异分析 |
6.项目式学习对于初三学生物理学业成就综合分析讨论 |
(三)研究初步结论与教学建议 |
1.研究初步结论 |
2.教学建议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培养科学素养人的需要 |
1.1.2 物理课堂教学现实的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有利于纠正教师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 |
1.4.2 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
1.4.3 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活动教学 |
2.1.2 初中物理活动教学 |
2.1.3 行动研究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实践观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 |
3.1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依据 |
3.1.1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理念 |
3.1.2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
3.1.3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
3.2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
3.2.1 主体性原则 |
3.2.2 明确化原则 |
3.2.3 发展性原则 |
3.2.4 多样化原则 |
3.2.5 反馈补偿原则 |
3.3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案例 |
3.3.1 “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下的《压强》教学设计 |
3.3.2 “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下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
3.3.3 “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设计 |
第4章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1 计划与设计 |
4.1.2 行动与观察 |
4.1.3 反思与再设计 |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2.1 计划与设计 |
4.2.2 行动与观察 |
4.2.3 总结与反思 |
4.3 实践效果 |
4.3.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
4.3.2 学生学习成绩提升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物理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三: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自主检测 |
致谢 |
(9)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生活化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归纳分析法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1 改善教学现状 |
1.4.2 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
1.4.3 培养学生物理综合应用能力 |
1.5 研究的思路和流程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生活化教学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章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细目表 |
3.1.2 信度分析 |
3.1.3 效度分析 |
3.2 当前学生电学知识的学习情况 |
3.3 当前学生电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
3.4 当前学生对电学生活化教学的态度情况 |
第4章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原则、策略和教学案例 |
4.1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遵循的原则 |
4.1.1 量力性原则 |
4.1.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1.3 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
4.1.4 发挥生活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原则 |
4.2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
4.2.1 课堂导入生活化 |
4.2.2 课堂作业生活化 |
4.2.3 课后作业生活化 |
4.2.4 课后拓展生活化 |
4.3 实践教学案例—串联和并联 |
第5章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效果评估 |
5.1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的问卷调查 |
5.2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后学生的态度改变情况 |
5.3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后学生的认知改善情况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互生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挑战和困难 |
1.1.2 终身学习时代的需求 |
1.1.3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
1.2 互生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内外早期研究情况 |
1.2.2 现代国内外互生教学模式的研究状况与趋势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互生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模式 |
2.1.2 互生教学模式 |
2.2 互生教学模式的特征 |
2.2.1 交互性 |
2.2.2 过程性 |
2.2.3 主体性 |
2.3 互生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2.3.1 基于认知促进学生理解 |
2.3.2 平等对话培养师生感情 |
2.3.3 明确任务加强学生合作 |
2.4 互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4.1 生成性思维 |
2.4.2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4.3 建构主义理论 |
2.4.4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互生教学模式的实施 |
3.1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互生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 |
3.2 互生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物理教材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3.2.2 学生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3.2.3 学校和教师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3.3 互生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
3.3.1 互生教学的课前准备 |
3.3.2 互生教学的课堂实施 |
3.3.3 互生教学的课后教学量表评价 |
3.4 互生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 |
3.4.1 教学案例一: 《透镜》 |
3.4.2 教学案例二: 《创意小火箭》 |
第4章 互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 |
4.1 实验准备 |
4.1.1 实验对象 |
4.1.2 无关变量的控制 |
4.1.3 实验内容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问卷调查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学生成绩的研究调查和分析 |
4.2.3 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
4.3 互生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
4.3.1 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促进教师的思想转变 |
4.3.2 明确课前备课任务,推动教师分工合作 |
4.3.3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读书的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 逄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郭天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数字化实验和智慧课堂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 尤洪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D]. 陶利林.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教科书整合的“压强与浮力”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D]. 徐文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D]. 黄筱夏.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7]项目式学习对培养初中生科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 刘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8]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红. 扬州大学, 2021(09)
- [9]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研究[D]. 刘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互生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 钱晨. 扬州大学, 2021(09)